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b671e3b453610661ed9f45e.png)
三. 计量组织机构
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按区域划分,在省级计 量院(所)设立了七个国家计量测试中心。 分别是东北(沈阳)、西北(西安)、华北 (北京)、西南(成都)、中南(武汉)、 华东(上海)、华南(广州)。 省级计量院(所)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国家总局深圳 计量检定站):国家总局设立的唯一一个综 合计量检定站,唯一一个授权对境外开展计 量检定的法定计量机构。
三. 计量组织机构
量值溯源的方式 用实物标准进行检定或校准 发放标准物质 实验室之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计量保证方案(MAP)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溯源图) 将国家基准到工作计量器具间的量值关系用图表 的方式反映出来 内容包括:测量设备或基、标准的名称;测量范 围;准确度等级、测量不确定读或最大允许误差; 比较方法或手段。
二. 计量学的研究领域
计量学的研究对象: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可靠的活 动。 传统的十大计量:几何量、温度、力 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 辐射、光学、声学、化学。 计量新领域:生物、医学、环保、信 息、航天、软件等。
二. 计量学的研究领域
计量的特点 准确性:基本特点,计量技术工作的核心。以误差、 不确定度为考核指标,反映计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 程度。 一致性:本质特性,以统一计量单位为基础。在重 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测量结果在给定区间内 一致。 溯源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的技术保证。任何一个测 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 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 法制性:来自于计量的社会性。对国计民生有明显 影响,涉及公众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或需要特殊信任 的领域,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法制保障。
三. 计量组织机构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及其机构 195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巴黎。我国于1985年 2月加入。 设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CIML)和国际法制计量局 (BIML)。BIML设秘书处和18个技术委员会(TC)。 主要任务:制定计量器具及其使用的法律、法规 和检定规程;确定法制计量的一般原则;规定计 量器具应具有的计量特性及质量,并推荐各国采 用等。 OIML国际建议:真对某种计量器具由国际法制计 量大会正式批准公布的推荐性技术法规,其内容 包括计量要求、技术要求、法制管理要求,以及 检测方法、所用设备和检测报告格式的要求等。 成员国有义务执行国际建议。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https://img.taocdn.com/s3/m/e79b4509a8956bec0975e3ab.png)
二、古代xx的度量衡(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
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
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
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____年__月__日的历法[6]。
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
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
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xx—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
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
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
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
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
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简述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f45d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a.png)
我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发展历程I. 概述1. 定义时间计量2. 时间在古代的重要性3.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II. 夏商周三代1. 日晷和水钟2. 春秋战国的发展3. 钟和漏的应用III. 秦汉时期1. 日晷和水钟的进一步发展2. 日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 水钟的失传及重新发现IV. 魏晋南北朝1. 揭示魏晋南北朝在时间计量领域的贡献2. 钟表的兴起3. 钟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V. 唐宋元明清1. 时间计量工具的进步2. 灯和沙漏的使用3. 唐宋元明清各自的特色VI. 结语1. 总结我国古代时间计量的发展历程2. 对我国古代时间计量的意义进行阐述3.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文科技的不断发展,时间计量工具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间计量工具在政治、经济、农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本文将从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对我国古代时间计量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
在夏商周三代,古代我国的时间计量工具主要为日晷和水钟。
这些工具的运用使得古代人们能够较好地感知时间的流逝,从而影响农田的播种和收割,同时也为政治和宗教活动提供了时间标准。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日晷和水钟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秦汉时期,日晷和水钟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时间的计量标准也更加精准。
特别是水钟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时间来确定农作物的灌溉和收获时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钟的使用逐渐失传,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重新被发现和应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我国的时间计量工具迎来了新的发展。
钟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表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统筹日常生活,同时也对社会的精确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到来,古代我国的时间计量工具不断发展壮大。
法定计量单位
![法定计量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0033d70452ea551810a6873d.png)
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是国家以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并且允许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的计量单位。
凡属于一个国家的法定计量单位,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地区、任何领域及所有人员都应按规定要求严格加以采用。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这样,以法规的形式把我国的计量单位统一起来,并约束人们要正确的予以使用。
(一)我国计量单位的历史演变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度得以发展,但量值不统一,单位也各不相同。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了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和发展经济,决定把战国时期混乱的度量衡制度统一起来,于是用颁布诏书的形式规定全国采用统一度量衡制度。
秦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各朝代基本上采用秦朝的度量衡制度,但单位的大小和名称有所变动。
由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造成许多国外的计量单位传入,造成了解放前,在我国境内,多种计量单位制并存的混乱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统一计量单位工作十分重视,195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以“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在全国广泛推行米制,改革市制,限制英制,废除旧杂制。
1977年3月,国务院批准改革中医、中药用计量单位,将“两、钱、分”改为“克、毫克、升、毫升”,从此在我国废除了16两为1斤的市制。
1977年5月,国务院颂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规定逐步采用世界通用的“国际单位制”。
1984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正式宣布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制订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986年,原国家计量局发布了GB3100~3102标准,又把计量单位通过标准的形式向全国发布,使计量单位更加系统化、标准化。
(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基础,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构成的。
计量基础知识(详细)
![计量基础知识(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a9a011e9aeaad1f346933f7f.png)
第一节 计量工作简史
一、概述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可靠的测量 活动。 计量在历史上称为度量衡和权度, 其含义包括:长度、容积、质量的计量, 主要的计量器具为尺、斗、秤。现代计 量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度量衡和权度, 计量比度量衡和权度更确切、更概括、 更科学。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 确可靠的活动。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 学。
2、测量
P115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 操 作。
3、计量
——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 可靠的活动。p1
3、计量
计量的可靠活动主要有: 科学技术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发展计 量技术、建立基准、标准,以保证计量 结果具有溯源性。 法律法规方面: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 和条例。 行政管理方面:开展计量行政管理,包 括计量保证和计量监督。
计量学的分类:按学科而分为七类:
1、通用计量学:
关于计量单位、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测量不确定度,计量器具的基本特性等。 2、应用计量学: 研究特定的计量学部分,如长度、温度、 硬度、频率、天文、海洋、医疗等特定量的 具体应用。
3、技术计量学: 涉及自动测量、在线测量、动态测量等 测量技术和方法。 4、理论计量学: 量的定义和单位的实现,复现等测量理 论和计量信息理论。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计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计量制度的统一。
2、基本上形成了全国计量管理网和量值传递网。 3、加强了计量器具产品的投产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 4、加强了计量器具的管理。 5、颁发和发布了各种计量检定系统表和计量检定规程。 6、开发了计量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 7、建立和发展了同国际计量组织的广泛联系和业务交流。
计量宣传内容
![计量宣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a5bff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4.png)
计量宣传内容一、计量发展史计量,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最早的测量长度、重量、时间等简单计量活动,到现代复杂精密的测量技术,计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我国古代的计量技术成就斐然,如《周礼》中记载的度量衡器具,以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等,都体现了计量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计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计量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科学研究,都需要依靠准确的计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计量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证产品质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计量法律法规及标准为了保障计量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计量法律法规和标准。
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计量器具的管理、计量数据的处理、计量人员的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也为广大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合法、公正、准确的计量服务。
四、计量工作基本知识计量工作涉及到许多基本知识,如量值传递、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等。
量值传递是指将国家或地区的基准量值通过一级标准传递到二级标准,再传递到工作用计量器具,以保证各行业使用的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测量不确定度是指对测量结果可信程度的估计值,是评估测量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
数据处理则是将原始的测量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处理,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五、计量技术及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计量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光学干涉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在长度、力学、光学、电学等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计量的精度和范围。
此外,数字化技术也逐步渗透到计量领域,如数字温度控制器、数字压力表等,使得测量结果更准确可靠。
六、计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计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农业到工业,从服务业到高新技术产业,都离不开计量的支持和服务。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准确的计量可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在农业生产中,科学的计量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产品质量;在贸易结算中,公正的计量可以维护买卖双方的利益。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1146418fad6195f312ba6e3.png)
弧度:弧度是圆内两条半径之间的平面角这两条半径在 圆周上所截取的弧长,与半径相等。 球面度:球面度是一立体角,其顶点位于球心,而它在 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积等于以球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4、 SI单位的倍数单位 SI单位的倍数单位 由SI词头加在SI单位之前构成的单位,就不再称为SI单位, 而称为SI单位的倍数单位,或者叫SI单位的十进倍数或分数单 位.应该注意的是,kg是质量单位而不是十进倍数单位词头。
开尔文(K):热力学温度单位一尔文等于水的三相点热力 学温度的1/273.16。 摩尔(mol):物质的量单位。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 系统中所包括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千克碳-12的原子数目相 等。在使用摩尔时应指明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 电子或其它粒子,也可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坎德拉(cd): 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 向上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HZ的单色辐射, 且在此方向上辐射强度为1/683瓦特每球面度。
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按国家规定送法计量检定机构 (包括授权的)实行定点定周期检定。(定点是指要由有资格的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 部门和企业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 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 量器具,应当进行强制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 格的,企业不得使用。 对于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企业可以根据计量器具使用的 情况自己制定周期。(我国以前有过计量定级,把计量器具分成 A、B、C类),这样作也符合ISO10012标准的规定。 (ISO10012中称作计量确认间隔)
量制: 彼此间存在确定关系的一组量即在特定科学领域中的 基本量和相应导出量的特定组合一个量制可以有不同的单位制。 量纲:以给定量制中基本量的幂的乘积表示该量制中某量表 达式其数字系数为1。 2 、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计量单位: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不定地定义和采用 的特定量同类的量纲必然相同但相同量纲的量未必同类单位制为 给定量制按给定规则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二、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是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 通过并用 符号SI 表示。由于SI的全部导出单位均为一贯计量单位。所以SI是 一贯计量单位制。
我国质量单位的演变历史
![我国质量单位的演变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f855ba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8.png)
我国质量单位的演变历史
我国质量单位的演变历史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质
量是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属性,并为之不断创造和发展各种质量单位。
我国的质量单位历经了漫长的历史。
最早,古人用程、斤等进行
衡量,但这些单位均没有统一标准。
直到唐代,隋朝制定的规格衡替
代了以往的度量,成为当时主要的质量单位。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规
格衡标准不同,质量单位的测量结果也有很大的误差。
到了明清时期,内江司局院吴有宽提出了将以五谷种子重量为基
础制定的标准质量单位,即公斤。
但当时在民间使用的计量单位却难
以统一。
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度量衡总局,开始建立国家计量制度。
此后,我国的各种计量单位也逐渐规范化、统一化,并根据实际需求
进行优化。
如1950年代修订的计量单位制度,规定了一系列的度量衡
单位。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各种新的行业和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更新更
为丰富的计量需求。
1986年,我国出台了新版计量单位,这是我国质
量单位的一次跨越式发展,计量单位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本世纪初,我国再次进行了质量单位的革新。
全面推行国际计量
制度(SI),以科学的、国际通行的方式规范了质量单位。
总之,我国质量单位的发展历程,是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密不可分的,也是我国计量思想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历程。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我们的质量单位将不断适应新时代需求,为人们提供科学合理的计量标准。
度量衡的历史简短概括
![度量衡的历史简短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37e36a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9.png)
度量衡的历史
度量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在那个时期,人们为了计量物体长短、容积和轻重的数量,开始使用原始的度量衡。
在中国的历史上,传说黄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度量衡。
当时,人们以人的身体部位作为度量标准,例如以手为尺度,以掬为容量等等。
这些早期的度量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统一和规范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群雄并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度量单位。
例如,秦国的度量单位有尺寸、咫、尺、丈、引等,而赵国的度量单位则有升、斗、斛等。
这些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也因地域和国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一举措对中国的度量衡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所沿用。
在西方,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也有各自的度量衡制度。
古埃及人以人的手掌作为长度单位,而古罗马人则以人的脚长作为长度单位。
此外,古罗马人还建立了以罗马数字为基础的度量衡制度,用于计量重量和容量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度量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家级的标准制度。
例如,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都建立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度量衡制度,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度量衡的使用和管理。
总之,度量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社会的简单计量方法到现代社会的标准化制度,其演进历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计量单位发展史
![计量单位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734efb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3.png)
计量单位发展史引言:计量单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计量单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确化。
本文将以计量单位发展史为线索,探讨计量单位的起源、演变和现代化的进程。
一、古代计量单位的起源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而计量单位的出现则更早。
最早的计量单位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工具和进行交换活动的时候。
古代人们使用的计量单位多与自然界的物体和人体有关,例如用手指、脚步、臂长等作为长度单位,用斗、升、斛等作为容量单位,用斤、两、钱等作为重量单位。
二、古代计量单位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入,古代计量单位也逐渐趋于统一和规范化。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古文明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的计量单位,并建立了相应的度量衡制度。
例如,中国的古代计量单位有尺、寸、分、厘、毫等长度单位,有升、合、斗、斛等容量单位,有斤、两、钱、克等重量单位。
这些单位多半是基于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
三、现代计量单位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对计量单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满足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需要,现代计量单位的出现成为必然。
19世纪末,国际计量单位的统一工作开始展开,最终在20世纪初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际计量单位制(SI制)作为现代计量单位的代表,于1960年正式确定。
SI制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等七个基本单位为基础,通过各种导出单位组成了完整的计量单位体系。
四、计量单位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量单位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计量单位已经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经济等。
为了满足不同领域对计量精度和准确性的要求,国际计量单位制也在不断更新和修订。
例如,1999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重新定义米的标准,以光速为基础重新确定了米的长度。
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
![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e69452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6.png)
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度量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明程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度量衡的形式和用途也不断发生变化。
古代度量衡的演变古代度量衡主要依靠人们的手掌、足步、容器等物品进行测量。
而公认的最早的度量衡单位是埃及用于测量谷物、土地以及建筑物的:“康蒂尔”。
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度量衡也主要采用容器形式,如青铜鼎、壶、盂等,古人根据一些经验公式,来计算各类物品的重量和数量。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比例”。
他认为物体大小比例的不变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以手指长为单位之“指”(缪尼基尔),曾被许多国家沿袭使用。
公元前4世纪,伯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几何原理”,不仅丰富了度量衡的理论基础,也开启了人类圆周率的研究之路。
中世纪度量衡的演变中世纪的度量衡主要以罗马法和基督教律法为基础,这是一个以教会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在欧洲,不同的地区和职业往往采取不同的度量衡单位,这导致贸易和计量出现了问题,为了教会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的需要,罗马教皇英格诺四世于1250年颁布了万国法典,规定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同时,欧洲的名城经济也在逐渐的兴盛发展。
为了方便交易和流通,各地开始制定称量标准,如法、英国家磅,平方尺等。
近现代度量衡的演变近现代的度量衡更注重标准化和科学化,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SI)被建立。
它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两类。
基本单位是不可拆分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长度的米,时间的秒。
导出单位则是通过基本单位的换算而得到的单位,看起来更加灵活、多变。
以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为基准,质量与体积的比例关系就成了SI中很重要的导出单位。
这套度量衡单位系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市场中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总结历史发展证明,度量衡是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文化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
![我国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e31e73e0066f5335a8121ff.png)
有关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 9 年)铜卡尺的记载见于晚清一些著录 上(如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和 容庚所编《秦汉金文录》),共收录 了五件卡尺拓本,可惜原物在解放前 就已流散失传了。如今仅在中国历史 博物馆和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各收藏一 件,它们都有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 前者主尺长 15.2 厘米、卡爪长 6.2 厘 米;后者主尺长 15.37 厘米、卡爪长 6.1 厘米,两者均比扬州出土的铜卡尺 略长一些,卡爪则稍短些,其外形、 构造和组合部分都相同。不过上述两 件均系征集,出土地不明,而江苏扬
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从组成的主 要构件来看,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 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 铜卡尺的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即是游 标架。其主要差距在于:现代游标卡 尺应用微分原理,通过对齐主尺和副 尺的两条刻线,能精确地标出本尺所 能测出的精密度,而铜卡尺只能借助 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分” 以下的数据。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游 标卡尺是由汉代的铜卡尺演变发展而 来,就其构造原理、性能和用途来说, 汉代铜卡尺即是原始的游标卡尺。
长度计量技术是研究长度测量, 保证量值准确和测量单位统一的技术。 长度计量中的长度包括距离、角度、 表面粗糙度、圆度和直线度等以“米” 为基本单位的几何量,所以长度计量 也常称为几何量计量。
长度测量是将被测长度与已知长 度比较,以确定被测长度量值的过程。 量值以数字和单位表示,例如用游标 卡 尺 测 量 圆 柱 体 直 径, 测 得 的 数 值 20.24 毫米就是量值。主尺上的刻度就 是已知长度。机械制造中进行长度计 量是为了保证工件的互换性和产品质 量,一般以毫米和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气动原理的测长技术是在 20 年代 后期发展起来的。它的测量效率高,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宜在车间使 用,但其示值范围小,阻碍了它的发展。
计量发展史
![计量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dd1595731126edb6e1a103b.png)
商王朝,开始有计量器制。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 日的历法。商代有传世的一支骨尺、二支牙尺。 商代甲骨文中 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 载。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端,为中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
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明确的计量重量单位锊,并 出现了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春秋战国时期把度量衡看作权力 和社会公正的象征。《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 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谓之法”。把颁行度量衡制作为治国 方略,用度量衡的准确一致来比喻法律的公正性。
计量发展史
罗建姜玲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重庆,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
始社会末期。黄帝“设五量”,简称为度、量、衡、里、数。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对长度、体积、重量计量的统称。
夏王朝,人们开始追求朴素的度量衡标准,大禹治水用 “准”定平直,“绳”测长短,“规”画圆,“矩”画方。 “矩”还可以用来定山川之高下、大地之远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单位量值经历着激烈的变 化过程。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隋文帝, 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第 二轮统一的度量衡单位量制,从此以后我们的度量衡制度进入 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1、计量基础概念
![1、计量基础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ceba20ccc17552707220818.png)
(三) 计量的特点 1.准确性 2.统一性 3.溯源性 4.法制性
计量的重要性: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为了探讨、研究、分析、掌握 和利用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所有事物的基础都是 “量”,体现形式仍然是“量”。为了准确地获得这 些量值,只有通过计量。 历史上三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充分地依靠了计量, 同时也促进了计量本身的发展。以蒸汽机的广泛 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的产生 和应用为基本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核能及化 工等的应用和发展导致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计量与国防、科技、工业生产、人民的日常生活 均密切相关。他涉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计量基础概念
一、概述
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 计量,过去在我国称为度量衡,只 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逐 渐以“计量”取代“度量衡”这一称谓。 沿用了两千多年的度量衡,其原始 含义为长度、容积、重量的计量, 主要器具为尺、斗、秤。
计量的发展简史 计量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原始、 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 人、动物或自然物作为计量基础。 经典阶段:以宏观现象与人工实物为科学 基础的阶段。例如:18世纪开始使用的 “铂铱合金米原器”、“铂铱合金千克原 器”、“太阳公转周期确定的时间单位 秒”。 现代阶段: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 物基准过渡到微观量子基准。
(1)强制检定具有以下特点:
①用户使用的计量器具由质量技术 监督局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②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指 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 ③用户与检定机构间的关系固定, 用户只能定点送检; ④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由计量检定 机构依据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确定。
(2)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范围
c. 常见的称呼方式
计量的起源及其发展史
![计量的起源及其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eed332e482fb4daa58d4bc1.png)
量, 只是 范 围较 窄 , 主要 限于与 贸易和税 收有关 的测量 而
Hale Waihona Puke 已。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部分——法制计 量, 历来是由
政 府所 主导 的一项社 会事 业 。大致 l 8世纪开 始 , 由于 国 际贸易 和科学 技术 的 发展 , 欧 洲 国家 之 问 出现 统一 计 量 制 度 的需 求 。 1 8 6 7年 举 行 的 巴黎 博览 会 上专 门成 立 了
在 真空 中在 1 / 2 9 9 7 9 2 4 5 8秒 的 时 间间 隔 内所 行 进 的长
度, 即认为真空中光速作为一个定义值恒 为 2 9 9 7 9 2 4 5 8
米/ 秒( 约为 3 0万 公 里 / 秒) ; 而 长 度 事 实 上 变 成 了 时 间 ( 频率 ) 的导 出量 。这种定 义通 过不变 的光 速给 出 了空 问 和时 间的联 系 , 使 得新 定 义 的米 只依赖 于 目前 测量 不 确 定度最 小( 1 0 量级 ) 的频率 , 从 而 具 有准 确 性 、 稳定 性 、 可靠性 和普适 性 。
蒋 静
( 资 阳计量监督检定测试所 , 四川 资阳 6 4 1 3 9 9 )
摘 要: 计量是起源 于古代 , 经过不 同的发展阶段逐步成熟 、 规范 。
关键词 : 原 始 阶段 ; 经典阶段 ; 现代 阶段
1 计量 的起 源
制的米源器 ; 根据 1 m 3 水在规定温度下 的质量建立 了铂
是 一个 明显 的例 证 。早 期 的计 量 相 当于 所 指 的 法制 计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https://img.taocdn.com/s3/m/ec8ba91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a.png)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一、计量的起源计量来源于测量..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活动..测量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社会应用;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量的测量结果应该一致;这就需要严于一般测量的计量活动..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是测量的一种特定形式..二、计量的发展计量在中国已有近五千的历史..国际上通常把计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典计量阶段、经典计量阶段、现代计量阶段..一古典计量阶段中国古代计量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大小、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眼观、手量来进行测量..早期的“计量基准”;大多是来自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植物果实或动物等..如;布手知尺:孔子家语中记载“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迈步定亩:汉小尔雅中记载“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手捧成升:小尔雅记载“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以一升也..”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禹在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这种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商朝;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尺面上有相当于“寸”、“分”的刻度表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十进制..商代象牙尺周朝在广泛应用度量衡的同时;还强化了其政治含义;使其成了统治象征..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春秋战国是我国计量发展的繁荣时期..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量制;现今收集到的这一时期量器比较丰富..在秦国;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商鞅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等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皇帝最高权威;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秦代形成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得到了西汉继承和发展..至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政权;让律历学家刘歆进行了一次修订度量衡的工作..刘歆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度量衡制度;对单位系列、进位关系、单位量值、标准器型式以及管理制度做了归纳整理;并采用以音律校验黄钟律管的长度;以度审容;以黍的容重定衡重的方法;厘定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他在此基础上完成的着作审度·嘉量·权衡被录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着..新莽嘉量新莽铜卡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政权分散;法制无度;度量衡制度极其混乱;甚至出现“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情况..隋代开始了中国第二轮统一的度量衡单位量制..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清;国家由一度辉煌到逐渐衰落;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期近1300年的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在单位量制基本统一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度量衡器具技术进步;品种增多;单位名称和进位关系进一步理顺..唐代唐律疏议中设置了关于度量衡的法律条文;是中国历史上将度量衡法令载入国家法律的首例..清宣统元年;由国际权度局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二经典计量阶段由于古代依据自然物来确定计量单位;准确性难以提高;且各国各地的计量制度不同;在交流上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和困难..早在十七世纪;法国就有科学家提出改革和统一计量制度的想法..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米制公约”..从世界范围看;这标志着经典计量阶段的开始..在我国;195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以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1976年12月;我国加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经典计量阶段的计量基准都是在经典物理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器具或现象..例如:长度: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称作米;并以此制作了国际米原器..国际米原器示意图时间: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周期而确定时间单位秒..质量:根据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密度最大时的质量制成了质量基准千克原器;等..保存于三层玻璃罩内的国际千克原器宏观实物基准存在一定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使用中的磨损等原因;实物基准难免发生微小的变化..由于原理和技术的限制;该类基准的准确度亦难以大幅度提高;以致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三现代计量阶段现代计量标志是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并建立国际单位制..由经典理论为基础转为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量子基准..根据量子理论;微观世界的量;只能是跃进式的改变;而不可能发生任意的微小变化;同一类物质的原子和分子都是严格一致的;不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这就是微观世界的所谓稳定性和齐一性..建立在量子理论基础上的微观自然基准;或称量子基准;比宏观实物基准优越的多;更精确、更稳定可靠..迄今为止;国际上已正式确立的量子基准有长度单位米基准、时间单位秒基准、电压单位伏特基准和电阻单位欧姆基准..例如:长度:“”..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由于时间的测量准确度大大高于长度;这一米定义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时间:“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2014年8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铯原子喷泉钟”通过评审;我国继法、美、德、意、日、英、俄等国之后;成为国际计量局认可的参与修正国际原子时的国家..中国铯原子钟该钟计时不确定度为1.5×10-15;相当于2000万年不差一秒..三、计量的意义和典故一国家统一的象征计量的起源与发展是和国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国家机器的运转;如征收赋税;发放俸禄;兴修水利;建造城垣;制造兵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等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技术保障..对此;历代统治者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是把计量作为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来对待的..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淮南子·本经训:“谨于权衡;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这都是政论家们给君王的献策..秦以后历代新王朝建立伊始;都要考校度量衡制度;颁发新标准器;昭告天下;使民众听命于新王朝的统治..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和乾清宫前;分别陈列着鎏金铜嘉量和日晷..太和殿是清代皇帝举行大典的仪所;乾清宫是清代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在这两处放置日晷和嘉量;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手段山东临沂西汉墓竹简;其中有几枚记载了春秋时吴国国君与军事家孙武的一段对话..吴王问孙武道:在晋国的六卿中;谁先灭亡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先亡;其次是知氏;再次是韩氏、魏氏;最后由赵氏统一晋国..孙武做出这种预测的依据是各卿施行的赋税政策以及他们所采用不同亩制..他说;范氏、中行氏用160平方步为1亩;魏氏用180平方步为1亩;赵氏则用240平方步为1亩..范氏、中行氏亩积小;同样按亩数征收赋税;他们辖下的民众的负担就会沉重;这必然会导致失去人心;将最先灭亡..接着知氏、韩、魏氏也将相继灭亡..赵氏的亩积最大;又免征税收;民众归心;晋国当然是属于他的..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大势;正如孙武分析的那样;只是韩、魏没有亡;而造成了韩、魏、赵“三家分晋”的局面..同样是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田氏也把改革量制作为手段用于夺取姜氏政权..对田氏的做法;齐国大臣晏婴曾有过精辟分析..三国家法典的关注对象由于度量衡的社会性;其单位制必须是法定的;国家对度量衡予以法制管理;才能确保其制度的统一..秦国;在商鞅变法基础上制定的秦律;严格规定了使用度量衡器具允许误差的范围;超差的就要对主管人员罚以兵器锴甲或盾牌..三国志·武帝纪第一中有关于曹操擅弄权谋的记事..名著三国演义据之做了描述:曹操统率大军进攻袁术的城池寿春;久攻不克;军中缺粮;曹操授意管粮官王垕以小斛分发粮食;引起将士不满;事发后;曹操以克扣军粮罪诛杀了王垕;以此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终于攻克了寿春..这则故事虽主要是揭露曹操“酷虐变诈”;但也证实汉代已有计量立法..唐律疏议中有两条计量条文;一条是关于法制检定的;一条是关于私造度量衡器具的;都规定对使用不规范的度量衡器具或在器具上做手脚侵吞国家财物或造成对方损害的;要处以杖刑..自唐以后各代的典章中;都有关于惩处违反计量公平、公正行为的法律条文..史书上也有严惩不法者的个案记载..但在封建社会里;官吏、地主、大商贾相互勾结;利用度量衡器具剥夺平民百姓;是司空见惯的;法律条文往往徒有其名..四科学技术进步的要素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测量;而计量是测量的科学;因此计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就中国古代而言;计量对古代数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钱币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们互相促进;携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五诚信是计量的灵魂与象征汉书·律历志开首即录:“虞书曰:及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统一度量衡的目的之一就是取信于民;也让人民诚信..古代木杆秤有16颗秤星;取自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寓意天人合一;公平天地鉴..短一两;损福;少二两;失禄;缺三两;折寿..计量的一切都是人为的..人为设立计量单位;人为确定基本单位的计量定义..正因为计量是人创制的;所以“诚信”就应该是它的灵魂..准确、公平、公正是计量的题中应有之意..计量遵循的“公正、诚信、法治”等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
计量的发展历史
![计量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51a2b72ce2f0066f53322c7.png)
---------------------------------------------------------------最新资料推荐------------------------------------------------------计量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计量的基础知识1/ 32第一节世界计量的发展阶段一、古典阶段二、经典阶段三、现代阶段---------------------------------------------------------------最新资料推荐------------------------------------------------------ 一、古典阶段1、社会背景: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 2、特点:古典阶段是以权力和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没有或者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作为最高依据的计量基准,多用人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丝毛或某种能力、植物果实、乐器以及物品等。
案例: a) 我国古代的“布手知尺”、“掬手为升”等;b) 英国的“码”,是英王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指尖的距离;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英亩是二牛同扼,一日翻耕土地之面积,等等。
3/ 32二、经典阶段1、社会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2 、标志: 1875 年“米制公约”的签定,可认为是经典阶段的开始;3 、特点:计量基准已开始摆脱利用人体、自然物体等的原始状态,进入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阶段。
但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都是在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器具或现象。
典型案例:米制公约的确立。
---------------------------------------------------------------最新资料推荐------------------------------------------------------ 1775年,法国创立了一种新的计量单位制,它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名为“米突”;以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重量(质量)作为重量(质量)单位,定名为“千克”;以米的十分之一长度的立方作为容量的单位,定名为“立特”。
中国古代计量史
![中国古代计量史](https://img.taocdn.com/s3/m/a349ace87cd184254a353540.png)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的繁荣与混乱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多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 达数十个,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 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争霸 的局面。各国的制度不同,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也多种 多样,长度的测量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还是沿用了 原来的“尺”。
明代 铜圭表 圭上所刻量天 尺长24.5厘米
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清代末年政治腐败,当权者对内无力治理国家, 对外无力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被各国占领,由 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各国度量衡也纷纷传入,对中国 度量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它带有很深的半殖民性 质。清政府无力抵制各国制度在中国的使用,也无力 统一国内的度量衡,因此造成了制度、器具、量值等 各方面的极度混乱。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规(测 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 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史记》记:大禹治水“左准绳, 右规矩”。
唐代彩绘伏羲、 女娲手执规矩图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今传世的几只 商代(前1600~前1046)骨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正 合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尺上划分十 等分,即“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10个等分,即 “分”。
唐宋至明清时期
明代裁衣尺34.05厘米;量地尺34厘米;营造尺32 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律吕正义后编》列各种清尺的 标准,分别为: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长35.5厘米, 律尺长25.9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
计量技术的进步
元初郭守敬设计的登封测影台,其表高从传统的8 尺提高至40尺。圭上所刻量天尺一尺长24.5厘米。
我国质量单位的发展历史
![我国质量单位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0019af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70.png)
我国质量单位的发展历史
1、和匀:重量单位,以见于秦器上的和匀为首发现。
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铁,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2、“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
我国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做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质量=重量。
1千克=2斤,1斤=500克。
两:是市制的重量单位。
1两=0.05千克=50克;
1斤=10两旧时,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表示不分上下。
中国容量单位的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与计量单位都还没有统一,所以各国的重量单位也有所不同。
秦、晋所用的重量计量单位大致相同,都使用斛、斗、升。
其中斛最大,升最小,采取十进制。
齐国使用的重量计量单位,从小到大排列为钟、釜、区、豆、升,所采取的并不是十进制,其中1钟=10金、1金=4区、1区=4豆、1豆=4升。
楚国采用的是筒、升,两者采用五进制。
2、秦。
到了秦朝,计量单位得到了统一。
计量单位统一使用原来秦国所用的单位。
换算成现在常用的体积单位,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 00毫升。
3、三国时期到隋唐。
在这时期,计量单位为斛、斗、升、合。
不过各时期所代表的实际的量不同。
5、宋及以后。
从宋朝开始,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固定位石、斛、斗、升、合。
它们之间的换算都是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
不过各时期所代表的实际的量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原始、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
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
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
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
继而尧命羲、和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
舜到东方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时,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高低都统一起来。
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建立度量衡标准。
上述虽然都属后人追溯,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自然哲学观念。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
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
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
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
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
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
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则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记录下来,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比。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
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贷币的。
反映了楚地盛产黄金、经济繁荣、商贾活跃的社会面貌。
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王公贵族和豪商们,死后仍然向往着升入天堂,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天平、砝码便成为随葬品埋入地下。
又如留存至今的“商鞅铜方升”,器壁刻铭详尽,其中“十八年”即器的制造年代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的公元前344年,为了统一秦国度量衡而由官居卿相的商鞅亲自督造的。
“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以度审容”。
“齐卿大夫众来聘”,一方面是记录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可能有两国共同商定过有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又将诏书加刻在器的底部。
一件量器所刻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几乎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历史功绩。
秦权、秦量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域囊括了被统一的每一个诸侯国旧地,数量多达百余件。
这些都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决心和雄才大略。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在历代史籍中都有辑录。
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对照所能见到的器物,考释其铭文,测量其实际数值,模拟、复现其计量功能,使尘封的古老科技重现光彩。
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总结了前人的智慧,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以黄种、累黍定度量衡标准的理论,后载入《汉书?律历志》。
即以音频定长度,用累黍为介质加以复现。
声与量皆为无形之物,量尚可通过度量衡量测出来,而在古代,声是无法测量并保存的。
如何让以黄种定度量衡这一科学的设想得以实现,刘歆等先哲们通过反复试难后。
提出以黍为介质,即选用中等大小的自然物“黍”,横排90粒得黄钟律管之长(9寸),加一寸即一尺。
律管之积约容1200粒黍,与一龠的容量相当,二龠为一合(16.2立方分)。
积1200黍之重约12铢,24铢即一两。
这样便形成了一组参量公式,厘定出度、量、衡三个单位量。
从此这一量化了的公式便成为其后历代制定当朝制度时可遵循的古代标准,既可以用度量衡来定律,又可以用律来校度量衡。
近现代许多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的理论推算和实物验测,证明这一公式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也是可以复现。
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在他们的科学实践中因离不开“时空量”的测量,都关注和研究度量衡及时间计量。
如战国时的著作《墨经》,首先讨论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各种平衡的状况,对衡器的制造作了理论上的分析。
不足之处是尚示以应用数学或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些平衡关系,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微注释《九章算术》时以“新莽嘉量”与三国?魏时的尺度、容量作比较,得出魏尺、魏斛分别增大了4.7%和2.6%。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经反复运算、研究后,得到了精确小数点后七位数的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
并用它校核了“新莽嘉量”的设计数据后,指出其设计者———刘歆的数术“粗疏”。
唐代在经过长期的实际运用后,把沿续了大约1600多年衡制中的“两、铢、累、黍”非十进制,改进为“十钱为一两”。
后又经过宋代进一步完善,推出了“两、钱、分、厘、毫”皆十进位的质量小单位系列。
宋代的另一特点是,众多的天文、音律、算术家以及达官显宦都参与到详考古今(宋)计量器具的行列中来。
如开国之初便有刘承口精校朝廷收支银两的各种衡器,创制了精巧的小型杆秤———戥子,重新制颁了成套标准砝码。
李照研制了“乐秤”(又称水秤),提出用1升水定1斤重的标准。
司马光与范镇关于是“律生度”还是“度生律”,往返书信数万言,历时三十年。
北宋科学家沈括著《浮漏仪》,将漏刻的结构及消除误差的各种措施一一记录下来。
《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记里鼓车的内部结构、齿轮传动系和机构装置作了详细的叙述。
把长度、容量、重量三个物理量建立起自然物标准,在我国秦汉时期已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并实验应用。
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23年)用积累和黄钟律管互相参校,定出长度、容量、重量的单位标准量。
这种利用音频原理和黍的容重特性,使度量衡三个量之间建立起参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
又如史书记:“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水一升,冬重十三两”这些参数关系都是科学的。
古时检定度量衡器具十分强调时令,都选择春分秋分时节进行,因为这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小,校正度量衡器具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古人还认识到“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煤故炭轻,湿故炭重”测量湿度的知识。
在掌握度量衡技术方面,对自然规律有深入的了解。
千百年来,祖先们接连不断地进行计量测试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和经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度量衡文物,在中国灿烂的古代科学文明中,谱写下光辉的一页。
经典阶段一个以宏观现象与人工实物为科学基础的阶段,标志是1875年签定的《米制公约》。
包括根据地球子午线1/4长度的一千万之一建立了铂铱合金制的米原器;根据一立方米水在在规定温度下的质量建立了铂铱合金制的千克原器;根据地球饶太阳公转周期确定了时间(历书时)单位秒等。
它们形成一种基于所谓自然不变的米制,并成为国际单位制的基础。
但是这些宏观实物基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动,其量值不可避免地受物理或化学性能缓慢变化的影响而发生飘移,从而影响了复现、保存,并限制了准确度的提高。
早在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J.G.麦克斯韦就指出,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应当建立在原子波长、频率、和原子质量中,而不是在运动着的星体或物体上。
现代阶段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过度到微观量子基准。
国际上以正式确立的量子基准有长度单位米基准、时间单位秒基准、电压单位伏特基准和电阻单位欧姆基准。
从经典理论来看,物资世界在做连续的、渐进的宏观运动;而在微观量子体系中,事物的发展是不连续的、跳跃的也是量子话的。
由于原子的能级非常稳定,跃迁时辐射信号的周期自然也非常稳定,因此跃迁所对应的量值是固定不变的。
这类微观量子基准,包括1960年用氪86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米、1967年用铯133原子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秒等,提高了SI基本单位实现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但是,它们仍与某种原子的特定量子跃迁过程有关,因而尚不具备普实性。
最好的方案是用基本物理常量来定义计量单位。
例如:1983年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的长度,既认为真空中光速作为一个定义值恒为299792458m/s(约30万公里/秒);而长度事实上变成了时间(频率)的导出量。
这种定义通过不变的光速给出了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使新定义的米只依赖于目前测量不确定度最小(10-15量级)的频率,从而更具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普适性。
以上主要是从量的定义上划分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计量在古代是各国独立产生,并作为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部分继承和发展,直到19世纪,各国使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位制度、计量器具和管理措施等彼此差异甚大。
计量学长期停留在记述各种计量单位和换算各种关系的阶段上;计量管理工作都是各国、各地区各自为政。
随着工业和国际贸易、特别是物理学等实验科学的发展,需要测量的量已从传统的度量衡剧增至上百个。
18~19世纪,欧美科学家开始创建一种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可在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制。
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趋向统一;1955年签订《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和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国际单位制,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基本统一和计量学的基本成熟。
计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沿着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国际单位制及其实验基础,使单位的定义及基准、标准建立在物理常量的稳固基础上;二是推动全球计量体系的形成,逐步实现国际间测量与校准结果的相互承认,以适用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展的需要。
从冶金计量的角度考虑,计量与控制的结合将把冶金计量工作推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