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省获奖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教学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2、绿叶中色素的分类、颜色、对不同光的吸收情况3、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二、导入新课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天气对植物有什么益处?答: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其实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可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和演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普利斯特利(英)实验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内很快熄灭,而把燃烧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一起,则在一段时间后才熄灭。
思考: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却没有成功,为什么?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忽略了那个重要因素?2、英格豪斯(荷兰)实验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下才能更新空气。
思考:实验相对于普利斯特利有什么改进之处?结论?1785年,光合作用有了什么进展?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3、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呢?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思考:暗处理目的?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吗?如何对照的?碘蒸汽处理目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5、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思考: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6、鲁宾和卡门(美)的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实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7、美国科学家卡尔文追踪检测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永靖县移民中学黄永林[设计思想]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光合作用探究经典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修正,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构建模型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理念。
[教学目标]1.知道: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
2.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路。
3.陈述:光合作用经典探究实验的基本结论,并构建光合作用过程模型。
[教学重点]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想[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思想[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讲述[教学设计]〖温故知新〗1.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色素有哪些种类?分别是什么颜色?分别吸收哪些光?2.在色素分离实验中,某同学共做了4个滤纸条,其中3个滤纸条得到了清晰的色素带。
试描述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的色素带名称。
试解释另外1个滤纸条没有得到清晰的色素带可能的原因有哪一些?〖教学导入〗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人们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历程。
该探索历程不仅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而且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深层探索仍在进行。
〖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板书)1.光合作用的概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换?),并通过完成【思考1】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特例。
【思考1】没有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吗?(能,例如蓝藻。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普利斯特利实验(1771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实验过程: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实验分析:①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的有无。
②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蜡烛燃烧(小鼠存活呼吸)时间延长。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具有更新空气的能力。
构建模型:用简式形式表示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污浊空气→绿色植物→新鲜空气【思考2】普利斯特利实验存在哪些问题?实验有时是失败的,没有发现光照在实验中的作用等。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高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五章第4节中的一部分学习内容。
在本节课中,通过介绍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同时复习对照实验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验设计思路以及严谨的思考方式。
在本节课案的设计中,笔者在带领同学们复习初中有关光合作用定义的基础上,把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反应场所和反应条件以黑箱的方式展示出来,紧扣光合作用的定义,将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探究过程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对于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同时掌握生物学实验设计思路,为下节课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
(2)说出光合作用中原料、产物、反应场所和反应条件,并给出相应的实验证据。
(3)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中的氧气来自于水、有机物中的碳来自二氧化碳,并给出相应的实验证据。
2 能力目标(1)结合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指出光合作用相关探究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法,能够发现探究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情感目标(1)参与相关的实验设计讨论,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之处。
(2)认同人类对于科学本质的探究是一个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相关实验确定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的。
2.教学难点体会恩格尔曼、鲁宾卡门实验的巧妙设计思维,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
五、板书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紧扣光合作用的定义,以光合作用的“黑箱”为线索,带领同学们一一回顾了光合作用中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的发现历程,使同学们对于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对于科学实验的设计方法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靠引导学生的兴趣来使学生自主的去挖掘实验中所用到的方法和研究理念,并且靠小组讨论来生成实验方案,由此感受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篇一: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
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内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案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案是生物界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是绿色植物和一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能量和氧气,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的基本原理、过程、影响因素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在植物叶绿素中,存在着光合色素a和光合色素b等多种叶绿素分子。
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到光子时,激发了其电子,这些激发态电子被传递到反应中心,激活反应中心中的电子传递链。
在电子传递链的过程中,激发态电子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和化学反应,最终将水分子分解成氧气释放出来,并产生高能化合物ATP和载能分子NADPH。
这些高能化合物将用于碳固定,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质。
的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叶绿体内膜上,叶绿素吸收光子能量,通过电子传递链、ATP合成和光化学反应等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ATP)和还原能(NADPH)。
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是利用前一阶段产生的能量和还原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
暗反应的主要反应是卡尔文循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酶催化反应,将二氧化碳分解成三碳的糖类分子。
的效率和速率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
光照强度、光照周期、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都会对产生影响。
光强度越强,速率越快,但过强的光照也会导致光反应中的光化学反应过程无法有效进行。
温度过高或过低也会抑制的进行。
水分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水会严重影响植物的效果。
二氧化碳浓度对速率也有影响,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速率也会提高。
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地球上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
通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起到重要的净化大气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其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
植物通过合成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构建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产生的氧气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科学史

教学设计与案例《光合作用》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一、教材分析: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基础知识。
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本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及其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材首先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
并从中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
紧接着讲述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本节内容不仅和初中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在高中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在第三章中为什么把叶绿体比作“有机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另一方面也为本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说本节本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很多上海高一未开设生命科学课,又由于学生,生物的基础也普遍较,有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学生物,在知识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存在一定的难。
能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
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教案光合作用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光合作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合作用教案 1一、教学目标: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
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光合作用过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三段实 验资料的分析,阐明光反应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实验、 提取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同时也知道控制单一 变量、对照等实验设计的原则。
设疑激趣,创设情境,由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例研究综
现------”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诗
全面反映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通过朗读小诗, 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产所、动力等。
小组阅读材料 1,讨论并推导出相关的结论:在光 照条件下,叶绿体产生了【H】和氧气。
小组阅读材料 2,讨论并推导出相关的结论:在光 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合成 ATP。
节的知识性很强,学生要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审视植物
生命现象的实质,也为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奠定应、暗反应过
程,比较二者区别和联系;(2)小组合作完成光合作
用的过程简图;(3)总结总反应式,概述光合作用的
概念。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资料并从中提取、分析、 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光合作用过程》
称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
二节第一部分内容。该部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
与难度都是很高的,由于涉及到植物生理和部分生化方
面的知识,而且较为微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 教材分析
加之“光合作用的过程”为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整
处理相关信息;(2)学会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情感目标:(1)通过对叶绿体和光合作用关系的
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科学
优质课教案——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案一、教材分析:此部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第二部分内容的一小节内容。
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篇幅较少,但其的重要性与困难度都很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整节课知识性较强。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审视生命现象的实质,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为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先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再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以及3D动画以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过程来龙去脉的兴趣,从而引入到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讲解。
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方法讲解,学生再通过设计表格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看模拟动画、图示步骤,能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2.通过表格比较,能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光合作用的实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表格,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初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提高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难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光合作用的过程一、光反应的第一个阶段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2、过程:(1)、水的光解(2)、ATP的生成3、能量:光能——活跃的化学能4、要点:吸收的光能去路有二,色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
二、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1、场所:叶绿体基质2、过程:(1)、CO2的固定(2)、ATP的水解(3)、C3的还原和C5的重新形成3、能量: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4、要点:整个过程需酶且C5可以重新形成三:光合作用实质:能量变化:光能——有机物中化学能物质变化:无机物——糖类等有机物扩展:化能合成作用1、概念:p1052、原理:硝化细菌3、要点:能源是化学能;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2.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3.理解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背景知识;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3.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4.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让学生使用前置知识解释光合作用的定义。
2.提问:光合作用对我们的生存具有什么重要性?第二步:教学主体(40分钟)1.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包括叶绿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等。
2.利用模型或实验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3.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思考。
第三步:拓展(30分钟)1.讲解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包括光合作用是一种还原反应,有机物的合成是通过还原二氧化碳为葡萄糖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如光合作用对氧气的释放、光合作用对有机物的合成等。
第四步:巩固与评估(15分钟)1.回顾和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以及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
2.作业:设计实验或模型,观察或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答题:让学生回答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等方式,将抽象的光合作用过程具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
2.合作学习:通过分组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3.循环式教学:不同的教学环节设立合理的问答和讨论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方式:1.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估;2.学生交的实验或模型设计的完成情况评估;3.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模型或实验材料:可使用鲜叶和酚酞溶液或鲜叶和蓝光照射等;3.实验室用品及工具。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论。 结合课件引导归纳每个实验结论,并同步板书: 引导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要点 质疑提出问题: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于
H2O 还是 CO2? 课件展示鲁宾、卡门实验 引导思考: 1、实验采用了什么方法? 2、标记了哪一元素?如何标记?说出实验的设计
思路。 3、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4、是否存在对照,如何对照? 5、该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阅读课本 P102 页最后一段,找出实验材料、
会构建模型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理念。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
想。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经典实验设计思想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讲述
1、生命观念:理解光合作用这一过程。
2、科学思维: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其
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分析基本结论,构建光合作用过程模型。说
1785 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 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 O2,吸收的是 CO2。
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去了? 1845 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了光合作用也应遵 循能量守恒定律,那么,植物吸收的光能又到哪里去 了?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植物光 合作用除了释放氧气,还产生什么物质呢? 课件展示萨克斯实验过程 引导思考: 1、暗处理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暗处理的目的是 什么? 2、为什么让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3、该实验为自身对照实验,哪个是对照组,哪个 是实验组,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4、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脱色? (强化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 补充:除淀粉外,还可产生其他有机物,表示为 (CH2O)。 分析反应式,提出问题: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 课件展示恩格尔曼实验,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及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5.4.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案

分析讲解
学生活动设计
【提问】
1.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直接能源是?ATP
2.人体内形成ATP的途径是?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哪里?来自光合作用合成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投影】学习目标
【课题概述】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各种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并更新空气。此过程常常和呼吸作用联系在一起,是高考中的重点考察知识点。
两位科学家当然不会对这种方法视而不见,他们用这种方法进行了探究。大家讨论应怎样设计实验?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那么,有机物的合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能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吗?
9、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实验
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光合作用,追踪检测其放射性,得到了卡尔文循环,其中包括的主要分阶段为:
叶绿体
引入正课
师生一实验设计中各个变量
那么,光是必要条件,光到那里去了呢?
5、1845年梅耶
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这些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O2中能量很少,这些能量应该是存在于有机物中,这种有机物是什么?
6、1864年,萨克斯(德)的实验
黑暗处理→一半照光、一半遮光→酒精脱色→碘液显色(遮光处颜色没有变化,照光处变深蓝色。
CO2→C3化合物→糖类CO2→C3化合物→五碳化合物
抛开卡尔文实验,根据上述实验,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吗?
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科学发现是艰难的。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和研究手段,不会有科学的发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历案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重要实验及科学家的贡献。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3、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重要实验及结论。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2、难点(1)科学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知识回顾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础知识。
植物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叶片通常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这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能够吸收光能。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早在 17 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柳树实验。
他把一棵重 25kg 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
之后,他只用雨水浇灌柳树。
五年后,柳树增重了80 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不到 100 克。
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主要来自雨水,而不是土壤。
但他忽略了空气中的物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二)普利斯特利的实验18 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
然后,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没有熄灭。
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小白鼠也能够正常地活着。
普利斯特利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但是,当时他并不知道植物更新空气的具体成分是什么。
(三)英格豪斯的实验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 500 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
他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这说明,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四)萨克斯的实验19 世纪中叶,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篇一:光合作用教案】【篇二:光合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 2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这节课主要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等这五个方面。
其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了解,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先讲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
讲完过程后,紧接着把应用稍做介绍。
接下来,讲解这节课的次重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讲化能合成作用,完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因此,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学生情况,本节课在讲解时尽量多重复几遍,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通过全班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光合作用教师备课教案3篇

光合作用教师备课教案3篇光合作用教师备课教案一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省获奖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教课方案[ 教材解析 ]本节课为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 5 章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内容。
第 4 节包含“捕捉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大部分,此中“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这部分内容常常被好多老师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并未加以重视。
事实上,光合作用研究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从必定程度上反响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为后边众多的实验打下一个优异的感知基础,也为表达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 教课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技术性目标:试试解析实验、设计实验。
感情性目标:1.关注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形成慎重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困难和科学家们的智慧力量,确定进行科学研究的欲念和信心。
[ 教课重点 ]1.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2.科学研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 教课难点 ]真切意会研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 教课方法 ]研究与发现式教课;小组合作学习[ 教课媒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课方案思路]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依据科学家的研究思路,经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谈论解析,采纳“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教课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比较完好的认识,从中意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案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说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并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
模仿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活动设计实验一:1627年,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V.Helmont)第一次试图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植物的营养来源。
通过该实验他认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而不是土壤。
问题讨论与质疑: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实验二:1771 年,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通过植物和动物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实验,第一次成功地应用化学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长。
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问题讨论与质疑:①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②你认为普利斯特利在实验中忽视了哪种条件?实验三: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下才能成功。
问题讨论:①他在实验中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②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装置图,证明植物需要光才能制造O2?怎样检验O2?(提供实验材料和器材:金鱼藻、大烧杯、漏斗、试管等)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不仅把坏空气变好,还能把坏空气作为自身的养料。
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以后,随着化学和物理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植物生命活动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定量化和精确化。
1804年瑞士植物生理学家索苏尔(deSaussure)首次利用定量化学实验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植物在光下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气有等体积关系,而且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
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5:5.4.2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优质教案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具体教学目标:
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各实验过程及结论,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说明光合作用概念,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过程,并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认同科学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
首先,老师以自学学案方式给出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学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沿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课上先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接着,引导学生自学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给出自学任务:1.完成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表格,注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特别
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
2.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一系列思考问题。
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
严格按照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1.概念
2.反应式(略)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为了更好的进行本次说课,我将本次说课分为六个部分。
一、首先是教材分析《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中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几个经典的实验,案例过程中蕴含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接着是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
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组的思维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
四、接着,是我们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难点在于运用探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五、进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小部分。
1.新课导入我会播放第19届寿光蔬菜博览会视频,正如图片所示,巨大的瓜果蔬菜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震撼,由此提出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绿色植物的什么生理过程?”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提出学习主题:光合作用。
2.内容讲述我将有侧重地介绍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
①先由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引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我会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然后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探讨问题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结合第二题答案适时点拨,引出【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的概念。
再由第三题的答案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最终版

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 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五、1939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 (S.Ruben)和卡门(M.Kamen)利 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二氧 化碳还是水?
1、需要标记什么元素? 2、如何作出假设? 3、怎样设计分组对照实验? 4、预测实验结果有几种情况? 5、得出什么结论?
C18O2
?
CO2
?
H 2O
第一组 第二组
H218O
预测1:第一组为O2,第二组为18O2,来自H2O; 预测2:第一组为18O2 ,第二组为O2 ,来自CO2 ;
C18O
2
O2
CO2
18O
2
H 2O
第一组 第二组
H218O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六、1948年美国的科学家卡尔文 (M.Calvin)等人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 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 家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 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你知道常用的O的同位素吗?
五年后
柳树增重 74.47 kg 土壤减少 0.06 kg
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1)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
(2)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 存在什么问题?
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
一段时间后
一段时间后
普 利 斯 特 利 实 验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三、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
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 实验,又有何新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楚的认识,可见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很艰难的,不
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仅包含了科学家们的艰辛和智慧,还与科学技术的
进步发展密切相关。光合作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
程,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对光合作用更深层次的探
索,目前仍在进行,希望在以后的研究成果中能看
到同学们的名字。
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CO
2是绿色植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实验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归纳,参与小结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第3页
6.1939年
美国鲁宾、
卡门实验
7.20世纪
40年代美
国卡尔文
实验总结课Fra bibliotek探究课后作业问题:应标记哪一元素?怎样设计实验?提出问题: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于H
2O还是CO
2?阅读课本第102页相关内容,了解同位素标记法。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展示他们的小点评学生的实验设计,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组实验设计方案。经过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探讨,完善实验方案。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第4页
存在的不足。
课件简要展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得出结论。
讨论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问题: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合成的呢?
阅读课本第102页相关内容简述卡尔文循环
今天我们只是简单了解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将在后面继续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几代科学家
历经三百多年才对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有了较
[教学过程]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第1页
教学内容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教师活动
视频播放一小段有关原始地球的录像,然后就
人类生存而言,让学生比较原始地球和现在地球气
体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氧气的产生与什么生理过程有关呢?
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
(课件同步显示)
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今天,我们
(强化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
补充:除淀粉外,还可产生其他有机物,表示为
(CH
2O)。
结合课件引导归纳每个实验结论,并同步板书:
条件
光能
H
2O+CO
2(CH
20)+O
2
叶绿体
原料产物
场所
进一步强化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要点。
结合板书,引导提出问题。“英格豪斯”扮演者用课件演示并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师生分析、评价
完成第103页思考与讨论,并设计实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就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表演代替老师的“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代替教师的“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顾问”。因而这节课师生平等和谐,学生反应活跃,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领域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得以体现,对自己得出的知识印象深刻,教学反应效果很好。
思考
新课教学
光合作用的
探究历程
1.1642年
比利时海
尔蒙特实验
2.1771年
英国普利
斯特利实验
3.1779年
荷兰英格
豪斯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观看视频
思考讨论
阅读、质疑
思考回答
分析评价
小组讨论总结: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质疑
讨论发言:光、空气等。
思考并作出假设:有影响。
观看动画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课前设计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绍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实验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中的各个部分;通过课堂实验设计,及时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铺垫:简介德国科学家博耶
我们有幸“请到了”德国科学家博耶,下面请
他谈谈看法。
过渡: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
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释放氧气,还产生什么物
质呢?
播放视频录像
引导思考:
1.暗处理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
2.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
量。
3.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看似简单,但后人做得实验
很多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引导提出问题。
铺垫:简介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有幸地“请到了”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请他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作
报告。实验前实验后重量变化学生活动观看录像
讨论回答:氧气
讨论回答:光合作用回忆光合作用概念,归纳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场所。
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更新空气呢?鼓掌欢迎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第2页
4.1845年
德国博耶
5.1864年
德国萨克
斯实验
课堂小结倾听,帮助交换意见
旁白: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建
立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去了?
就一起回到历史长河中去,共同解开光合作用之
谜。
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一生
疑问:植物为什么长大?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
里?
课件展示背景资料(亚里士多德观点)
观点是否正确?怎样证实?
(课前已发给学生相关英文资料阅读,并要求将数
据整理成表格)
投影1~2名学生设计的表格
柳苗
土壤
通过实验,海尔蒙特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因此,“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技能性目标:
尝试分析实验、设计实验。
情感性目标:
1.关注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们的智慧力量,确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和信心。
观点,那他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
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还应考虑什么因
素?
引导提出问题:空气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Flash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
1.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
3.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引导分析,
并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对照、单一变量等)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内容。
第4节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大部分,其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往往被许多老师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并未加以重视。事实上,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为后面众多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感知基础,也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做好知识铺垫。
进一步提出问题:由于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清楚植物吸收、释放气体的成分,同学们根据现有的知识,知道是什么吗?其他学生回答:吸收CO
2,放出O
2。
鼓掌欢迎
“博耶”扮演者用课件显示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
课外小组代表结合录像介绍实验过程及现象。
小组讨论回答,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教学方法]
探究与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通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讨论分析,采取“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