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
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3号——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3号——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22c945024b73f242336c5fdb.png)
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3号——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国家标准和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
公告
【法规类别】国家标准管理
【发文字号】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3号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12.13
【实施日期】2017.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标准公告
(2016年第23号)
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
国家标准和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公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国家标准和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2016年12月13日。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9482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c.png)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应用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制定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信息通信网络:包括覆盖范围、传输速度、信号质量和安全性等指标,要求城市建立高速、稳定、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为各类智能设备提供可靠的连接支持。
2.物联网设施:包括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云平台等指标,要求城市建设广泛分布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环境、交通、能源等各个方面的感知和传输。
3.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和数据安全等指标,要求城市拥有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二、智慧城市管理指标:1.政府服务: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大厅、政务服务热线等指标,要求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渠道,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城市治理:包括行政审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指标,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城市管理。
3.公共交通:包括公交车辆智能调度、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停车等指标,要求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三、智慧城市应用指标:1.智能交通:包括交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应用等指标,要求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化交通管理,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2.智慧能源:包括能源监测、能源管理、智能用电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推动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应用。
3.智慧环保:包括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绿色建筑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智慧社区:包括社区信息化、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公共设施智能化等指标,要求营造智能化、便捷化和便于居民参与的社区环境。
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1.影响力评价:包括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要求从综合的角度评价智慧城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8c8492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d.png)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网络
覆盖率、数据中心建设、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程度。
2. 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行政
管理、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
3. 城市治理能力: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城市
规划能力、环境管理能力、水资源管理能力等城市治理的能力。
4. 数据资源利用: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数据
收集和利用的能力,包括数据开放程度、数据集成能力、数据隐私保
护等。
5. 社会参与能力: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社会
各界参与程度、用户体验满意度等。
6. 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以上指标主要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数据资源、社
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https://img.taocdn.com/s3/m/826c8b42f5335a8102d22062.png)
2016年第23号
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国家标准和23项
国家标准外文版的公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国家标准和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
—1 —
2016年12月13日—2 —
附件
—3 —
—4 —
—5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印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总局各司(局)、直属
—22 —
挂靠单位,全国各直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2月20日印发
—23 —。
2016咨询继续教育-智慧城市测评方案答案
![2016咨询继续教育-智慧城市测评方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0db99dec3a87c24028c41c.png)
智慧城市测评方案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1.从运行速度来看,新型智慧城市是运行在()上的城市。
A.车轮B.地球C.发动机D.CPU用户答案:[D] 得分:10.00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城市的测评范围。
A.智慧产业B.智慧民众C.智慧环境D.智慧大脑用户答案:[D] 得分:10.003.下列城市中,()拥有自己的智慧城市测评体系。
A.上海B.天津C.石家庄D.昆明用户答案:[A] 得分:10.004.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包含()个综合集成。
A.3B.4C.5D.6用户答案:[C] 得分:10.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1.新型智慧城市测评指标也可分为五个互联,分别是()。
A.网络互连B.数据互联C.服务互联D.企业互联E.人的互联F.管理互联用户答案:[ABCDE] 得分:10.002.智慧城市测评的主要原则包括()。
A.综合性B.现实性C.整合性D.时效性E.快速性用户答案:[ACDE] 得分:0.00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1.目前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测评的指标体系只有不到5个。
Y.对N.错用户答案:[N] 得分:10.002.IBM智慧城市的主要系统包括六大核心系统。
Y.对N.错用户答案:[Y] 得分:10.003.ISO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指的是不同的城市系统有效地、无缝地整合,从而实现整体地、协同地运行。
Y.对N.错用户答案:[Y] 得分:10.004.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存在很多共性的指标。
Y.对N.错用户答案:[Y] 得分:10.00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b81ed75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a.png)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满足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治理所追求的数字城市模式。
它融合了物联网、智能语音、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传统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帮助实现城镇化、新型市政管理、企业智能化运营、普遍信息居民化和智能服务。
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智慧城市的完善不仅要看技术本身,还要从综合评估入手,即建立一系列衡量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定量化的方式把握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的方向、动态和成效等。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应该从技术、管理、经济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技术指标: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网络覆盖面积、信息化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管控、节能减排、人才培训等技术指标。
(2)管理指标:规划规划、空间管理、信息共享、服务精准度、服务民生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管控和公共服务等管理指标。
(3)经济与社会指标:技术运用、就业率、投资率、运营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满意度等经济与社会指标。
以上是构建一种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原则与方法,这些指标体系可以可以根据特定城市的需求做一定修改,以实现合理评价。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有效地体现了技术的发展、管理的完善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它不仅可以帮助城市优化改善,而且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依据。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第3部分智慧社区指标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第3部分智慧社区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99fcda8669eae009591becb7.png)
实现残疾人托养跨区域结算;残疾人信息、残疾人托养服 务机构信息全面纳入平台,并与统一服务热息化手段加强社区退役军人 实现社区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管理,为拥军优属活动提供技
服务
服务。
术支撑。
L2P10
居民电子 投票
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投 票方式,对区域内需共同决定的事 项进行表决。
I
DB37/T 3890.3—2020
前 言
DB37/T 3890《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市级指标; ——第2部分:县级指标; ——第3部分:智慧社区指标。 本部分为DB37/T 3890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山东省大数据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东省大数据中心、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中国信息通信 研究院、青岛赛迪国软信息系统治理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庄广新、王妍、崔光磊、方可、陈才、任保东、华昱森、张育雄、仇申鹏。
指标考核
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和速度等方面的 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计算方法:光纤入户覆盖家
基础网络建设。
庭数/区域内上网家庭总数;允许多家电信运营商自由接入。
社区内 4G、5G 和公共 WiFi 等无线网 按照公共区域类型,实现无线网络按需覆盖。
络基础设施建设。
高清数字电视网络接入能力全覆盖;数字电视和 IPTV 互动电
ICS 35.240.01 L 7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3890.3—2020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 第 3 部分:智慧社区指标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59749ea59b6648d7c0c74663.png)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家发改委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推出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以综合性试点和具体领域试点展开,目前已经覆盖全国的所有重要城市,以“分级分类”试点建设模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
第一阶段:电子政务阶段(1999年-2012年)电子政务阶段的出现源于国家信息化发展,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排头兵,推进数字化,旨在提升政府效能。
主要通过政府外包和工程建设来实现。
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发布、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
在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在国内兴起,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
2002年,政府“政府先行,加快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并已经起草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方案。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目前将采取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优先建设统一平台,统一网络,整合政府资源。
二是加快建设重要的业务系统,使政府更好地发挥公共职能,如财政税收、金融监管、审计等系统。
三是加快重要战略性数据库建设,如人口数据库、农业信息库等。
目前,80%省市级以上的部门建立了核心办公类应用系统和主页,95%以上的部门建立了辅助业务管理信息系统,30%左右的部门建立了领导决策支持类应用系统;大部门省市级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府网站。
预计未来5年内政府机构对硬件设备的全部购买量可能达到1000亿元。
第二阶段:智慧城市(2012年-2015年)智慧城市开始试点建设,目的是促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政府政务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主要通过政企合作的PPP模式实现。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智慧城市模块的碎片化推进。
例如,交通体系的智慧化运营,税收系统智慧化,智慧化建筑,政府网站增加服务功能等等。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37db83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a.png)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为了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逐渐展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包括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创新和数据资源共享。
1. 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支撑的基础设施。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首先是宽带网络覆盖和提速改造,确保城市内各个区域都能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
其次是智慧能源与智慧交通的建设,通过智能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此外,智慧安防系统的完善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检测、应急预警等方面。
2. 信息化应用创新智慧城市试点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信息化应用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应用创新给予了重视。
在市政管理方面,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在公共服务方面,通过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和智慧交通等应用,提供更高效、方便、智能的公共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对城市居民的信息安全保护,确保信息化应用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3. 数据资源共享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数据的支撑。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将数据资源共享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在数据共享方面,要加强对数据开放的管理和监管,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同时,还要建立智慧城市的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便利的数据接入和交换机制。
总结: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指导手段。
通过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创新和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隐私保护和公众参与等问题。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1dab410975f46526d3e133.png)
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答案参考答案(改变字体颜色即可显示详细内容)一、单选题1.C 2.A 3.D 4.B 5.B 6.B 7.B 8.A 9.C 10.A 11.B 12.D 13.D 14.A 15.A16.B 17.A 18.A 19.A 20.B二、多选题 1.ABDE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6.ABCD7.ABCD8.ABC9.ABCD 10.ABC 11.ABCD 12.ABCD 13.ABC 14.ABCDEF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19.ABCDE 20.ABCD 三、6四、简答题1.简述移动电子政务?移动电子政务主要是指移动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PDA、无线网络、蓝牙、RFID 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
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3-4。
2. 简述数字包容战略及其内容?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
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
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
详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22-26。
五、论述题结合有关事例,论述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存在问题及其对策?P184-188 参见政府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P184-188。
参考资料以下内容来源于论文“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仅供参考,禁止直接使用。
一、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一)建设智慧城市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面对城市病和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建设智慧城市。
截至2018 年11 月,全国已有600 多个城市计划建设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加入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行列。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智慧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市领导的重视。
(二)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推广了建设经验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也在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413d274eff9aef8941e0693.png)
智慧城市建设3项黑龙江地方标准1、智慧城市建设指南2、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3、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智慧城市建设指南DB23/ T XXXX—XXXX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智慧城市 (1)3.2 智慧城市建设 (1)3.3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1)4 缩略语 (1)5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2)5.1 建设原则 (2)5.2 建设目标 (2)5.3 建设内容 (2)6 智慧城市建设流程 (3)6.1 规划设计阶段 (3)6.2 建设阶段 (4)6.3 运维阶段 (7)6.4 评估改进阶段 (7)智慧城市建设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智慧城市的术语、建设要求、建设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具体项目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6333-2018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37043-2018 智慧城市术语DB23/T XXXXX-2019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3 术语和定义GB/T 36333-2018和GB/T 37043-2018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慧城市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城市。
3.2 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设计、实施相关活动。
[GB/T 37043-2018,定义2.1.5]3.3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协调城市各要素,开展智慧城市需求分析,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背景及重点领域发展前景分析
![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背景及重点领域发展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d2dc24b90d6c85ec3ac6dc.png)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及体系智慧城市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传感器连接起来,实现对现实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智能处理技术对海量感知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城市数字空间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智慧城市就是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长足地发展。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能通过物联网把信息化“数字空间”与现实城市的“物理空间”缝合在一起。
图表智慧城市示意图资料来源:产研智库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创新模式。
城市管理智慧需要体现在如何处理教育均等化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统筹问题,解决普遍医疗水平提升与就医难的问题,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与普遍就业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观点,围绕国家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从功能角度看,智慧城市体系可以分感知层、网络层、管理层和应用层。
图表智慧城市四层体系资料来源:产研智库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为1.7亿。
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4.77%,有将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
图表2011-2014年我国人口数及城镇化进程指标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国总人口134735 135404 136072 136782其中:城镇69079 71182 73111 74916 乡村65656 64222 62961 6186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节中提出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新型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型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905f3c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6.png)
探讨研究Research新型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〇撰文I郭周祥自国家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住建部发布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加上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改委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靈,截至2020年4月,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超过700个,年度总投资 规模近2000亿元。
为了引导各地有序推进新型智 慧城市建设,落实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 议部署,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 联合制定/《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 )» ,并对各类地级市和有代表性的县、县级市幵展通 用性评价,其评价结果成为衡量我国新型智慧城 市建设水平的权威性标尺。
然而,此套评价体系是从惠民服务、精准治 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等维度对全国新型智慧城市 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性评估,无法针对新型智慧 城市具体建设项目成效进行考核,对于建设工程 的巨额投入也没有清晰的反馈。
因此,新型智慧 城市顶层设计之初就应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预判,设定约束 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达 到预期效果。
国内外对新型智慧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在新型智慧城市研究中,各国、各省市或各 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对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的出发点不 同,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各有不同。
国外评价指标I B M公司将城市描述为一个由组织、商业、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七大因素组成的系 统,这些系统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决定了一个城市 如何运作及如何实现0身目标以获得城市发展的 成功。
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由城 市服务、市民、商业、交通、通信、能源、供水7 个系统构成,在这七大系统之下,还分别建立了4 个二级指标以进一步评估。
I B M智慧城市评估标 准侧重于建设水平与最佳标准的评估,所设置的指 标都是客观性指标。
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关注信息通信技术 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医疗、智能建筑等民生领 域的作用。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https://img.taocdn.com/s3/m/7c318621eefdc8d376ee322c.png)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
包括3个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版)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4eb699d1f34693daef3ed6.png)
数据来源: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城市服务L1P7
(7%)
1.本指标用于评价城市推进“互联网+”城市服务,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实现城市服务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情况。
2.本指标由移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提供情况、移动互联网城市服务公众使用情况、一卡通应用情况等三个分项进行评价。
数据要求:政务服务事项包括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政务服务事项,本分项中的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由各省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确定。已实现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公民个人政务服务事项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法人和其他组织政务服务事项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并在办理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证照的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取截至2016年10月底的数据。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政务办或相关部门。
3.网上统一入口率(L1P1-A3):
计算方法:L1P1-A3分项分数= 40%×(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数量/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数据要求:本分项中的政务服务事项总数与分项L1P1-A1要求相同。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在网上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能够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实现“一次认证、多点互联”,无需在不同平台间进行多次认证。数据取截至2016年10月底的数据。
就业服务L1P6
(3%)
1.本指标用于评价城市推进多元化就业信息服务创新模式,以信息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的情况。
2.本指标由就业信息服务覆盖人群情况和就业服务在线办理情况两个分项进行评价。
3. 本指标评价得分=3%×两个分项分数之和。
1.就业信息服务覆盖人群情况(L1P6-A1):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48b1e4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c.png)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一、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新型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依托智慧网络实现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合作,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智能化服务,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协调的现代智慧城市。
因此,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建立在智慧政府、智慧总体规划、智慧交通、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指标体系详细介绍
(一)智慧政府
1、政务服务能力:包括政务服务提供能力、政府服务创新能力、信息服务资源完善程度、信息安全能力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等指标;
2、政务服务质量:包括政务服务质量、政务服务公平性及公众满意度等指标;
3、政府信息公开:包括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网上信息服务程度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指标;
4、政务流程简洁:建立政务服务审批流程的透明化和简洁化,降低政府服务的操作成本;
5、智慧数据管理能力:包括建立数据库能力、数据共享、数据服务能力及数据分析决策能力等指标。
(二)智慧总体规划
1、城市发展理念:依托智慧城市建设。
GBT 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GBT 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e25fb0d50740be1e640e9a33.png)
GB/T 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作者:
来源:《中国标准导报》2017年第01期
2016-12-13发布 2016-12-13实施
標准范围
标准规定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指标说明和指标权重。
适用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
评价指标
标准规定了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1个,每个二级指标下不多于3个指标分项,整体上有54个指标分项。
标准第3章通过表的形式对指标进行了说明,包括计算方法和数据要求。
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权重分配有相应的匹配,第4章列出了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权重。
其中权重最高的两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惠民服务(37%)、市民体验(20%)。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框架见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2016年版)
一、总体说明
(一)指标构成。
本指标共包含8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54项二级指标分项。
(二)评价方法。
评价采取百分制,总得分满分为100分。
总得分为各一级指标得分之和。
各级指标得分为其下层指标得分之和。
计算时各分值保留2位小数。
(三)指标权重。
各级指标设置相应的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为其各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二级指标下的各分项权重之和为100%。
二、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及
权重二级指标及
权重
二级指标释义及评价方
法
二级指标分项及计算方法
惠民服务L1(37%)政务服务L1P
1
(8%)
1.本指标用于评价城市
政府创新服务模式,推
进政务服务事项“一号
申请、一窗受理、一网
通办”的情况。
2.本指标由以公民身份
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
一标识的电子证照使用
率、一站式办理率、网
上统一入口率等三个分
项进行评价。
3.本指标评价得分=8%×
三个分项分数之和。
1.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
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使用率(L1P1
-A1):
计算方法:L1P1-A1分项分数= 30%×(已实现
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
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办理的政务
服务事项数量/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数据要求:政务服务事项包括面向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的政务服务事项,本分项中的政务
服务事项总数由各省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
际情况确定。
已实现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
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
电子证照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公民个人
政务服务事项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法人和
其他组织政务服务事项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
标识,并在办理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证照的政务
2.本指标由公共安全视频资源采集和覆盖情况、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和共享程度,以及公共安全视频图像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情况等三个分项进行评价。
3. 本指标评价得分=5%×三个分项分数之和。
b1: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得分=(视频监控已经覆盖的城市重点公共区域数量/视频监控应当覆盖的城市重点公共区域数量)×100;
b2:城市重点公共区域高清摄像机比率得分=(城市重点公共区域高清摄像机数量/城市重
点公共区域摄像机总数量)×100;
b3:城市重点行业、领域视频监控覆盖率得分=(视频监控已经覆盖的城市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安全的区域数量/视频监控应当覆盖的
城市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安全的区域数量)×100;
b4:城市重点公共区域安装的摄像机完好率得分=(城市重点公共区域完好摄像机数量/城市重点公共区域摄像机总数量)×100;
b5:城市重点行业、领域安装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摄像机完好率得分=(城市重点行业、领域安装的涉及公共安全的完好摄像机数量/城市重
点行业、领域安装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摄像机总数量)×100。
数据要求:指标中提及的城市重点区域,城市重点行业、领域的范围按照公安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并结合城市情况确定。
数据取截至2016年10月底的数据。
数据来源:城市公安主管部门。
2.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和共享程度(L2 P2-A2):
计算方法:L2P2-A2分项分数= 30%×(b1×0.3 + b2×0.2+ b3×0.5)
b1: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得分=(已经接入视频图像共享平台的城市重点公共
总数量)×100
数据要求:制定信息资源目录并提供共享是指制定了部门权责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目录并将非密信息资源全部共享给其他部门,如仅向其他部门共享少量信息资源不应计算在内。
数据取截至2016年10月底的数据。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
开发利用L5P
2
(3%)1.本指标用于评价政企
合作对城市基础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发展创新
服务,推动城市精准化
治理的情况。
2.本指标由政企合作对
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情
况进行评价。
3. 本指标评价得分=3%
×分项分数。
1.政企合作对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情况(L5P2
-A1):
计算方法:L5P2-A1分项分数=宏观调控决策支
持、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
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
游服务、应急处突等10类城市治理领域,每1
类领域实现2个及以上开发应用案例得10分,
满分100分。
数据要求:开发应用案例应是近2年内城市通
过政企合作,利用主要基础信息资源开发的,
已正式运营半年以上的案例数量,正在开发的、
试用的、上线运营时间小于半年的都不应计算
在内。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
网络安全L6(8%)网络安全管
理L6P1
(4%)
1. 本指标用于评价智
慧城市在建设和管理过
程中落实安全责任制,
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
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
设计,全面落实信息安
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情
况。
在智慧城市运营过
程中加强网络安全监
测、通报预警和信息共
享,全力提高网络安全
风险抵御能力和应急能
力的情况。
2.本指标由智慧城市网
1.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组织协调机制的建立情况
(L6P1-A1):
计算方法:L6P1-A1分项分数=以文件形式发布,
并落实2项要求,得30分;以正式文件形式发
布,落实1项要求,得10分;否则,得0分。
说明:应以正式文件形式,按照党委网信领导
小组领导,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组织协调机制:
(1)建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工作机制;
(2)落实各级网络安全责任。
数据要求:数据取截至2016年10月底的数据。
数据来源:地方党委、政府。
2.建立通报机构及机制,对信息进行共享和通
报预警,提高防范控制能力情况(L6P1-A2):
计算方法:L6P1-A2分项分数=建立起有效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