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人教版高三必修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人
教版高三必修说课)
王老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董一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
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
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
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
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
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
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
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
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
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
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
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
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
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
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
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
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
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
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
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
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
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
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
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
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
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
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
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
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
中蕴藏人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
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
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
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
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
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
‘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
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
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
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
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
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
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