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秦汉时期教育

合集下载

秦朝汉代教育

秦朝汉代教育

• /wiki/%E7%A7%A6%E6% B1%89%E6%97%B6%E6%9C%9F%E6%95%9 9%E8%82%B2?prd=so_1_doc • /view/6586.htm
•(二)汉代的教育
汉代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 ,在 太学任教的叫“博。
两汉太学规模相当大,西汉为太学生修建的 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生曾达3万多人, 京城里形成了一个太学区(大学城)。 同时,各类教学都得到发展,地方政府所办
学校,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秦汉时期教育
秦、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统 一的国家教育制度进行探索的时 期。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吏 师制,取消学校。 汉朝则以秦为鉴,在儒家思想指 导下,重视学校,推行教化,并 首创太学和郡国学,为中国封建 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王朝时期的教育
为适应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治的需要,在文化教育 方面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措施。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下令整理和统一文字 。 推行封建礼教 :秦孝公用法家思想为指导, 实行变法,把“公”和“忠”作为最高的道 德规范,排斥儒家的孝、悌、仁、义等德规 范。 设置博士官:规定博士的职务是掌握古今历 史文化。 颁“禁私学”令。秦王朝时期的统治者不重 视学校教育,忽视儒生的作用,“焚书”、 “坑儒”,这是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强调胎教。
2.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的隐效性。
(三)教育目标:“文人”与“鸿儒”
知识分子分五类: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 儒。
(四)教育内容:博通百家
(五)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今文经: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口耳相传,以 汉代隶书书写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
重在阐述“微言大义”,根据政治的需要解释经学,迎合 统治者的意志。并糅入阴阳五行的思想,组建谶纬化。
古文经: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 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汉字,发展在 后。
重本源,详考据,意在恢复传统儒学精神,具有较多的学 术意味,但表现出保守、繁琐的倾向。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二)三大文教政策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三)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2.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封建社会道德 为标准)。
3.人性与善
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性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 在教育条件下向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 (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4.人性三种
“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四)论道德教育
1.德教是立政之本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
2.道德教育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 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 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家庭教育和部落传统的口头传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教育开始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提供。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的传授通常是通过私人教育或家庭教育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

2.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太学和郡学。

这些机构的目的是培养政治精英和官僚。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高峰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开始影响中国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包括佛教经典和禅宗等知识。

同时,私塾也开始流行,成为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4. 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和担任官职的机会。

同时,私塾也继续发展,并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5. 元明清时期
在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所需的知识。

同时,私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讲_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第三讲_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论家庭教育
(一)家教要及早进行
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 重要阶段,所以他特别提倡幼儿教育要及早 进行。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 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论家庭教育
(二)家教的主要内容
1.语言:
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期,他强调儿童 学习语言要标准化,应该学习通用语言而不是方言。
2.形静志虚
为学必须虚心沉静,惟如此才能深入悟解,体会精微。 “夫欲致精志者,精气之所趣也。……故治身者,务执静 一致精。”
3. 事在强勉
为学要不畏艰苦,强勉而进。 “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 勉而行道,则德日起而有大功。”
第四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今江 苏南京)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士族家庭,有 家学传统。他被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 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学 术和编书的活动,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学问渊博、颇有见识 的大学问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颜氏家训》一书,共20篇文章。其立 论广泛深刻。后人对它的评价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 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在《颜氏 家训》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 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 括在其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论人性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王充认为, 由于先天禀气之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 异的。 “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 贤愚。”

第三章 秦汉的教育

第三章 秦汉的教育
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者;二是从地方郡国 道邑等地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
乡里,出入不悖者。”可选入太学。
(二)

太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
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在两汉太
学设臵博士的经学有14家,都是今文经学。

汉代读经,注重考据, 要求严守师法家 法,学者如不遵守师法、家法,考试就不 合格,博士就会撤去官职。
1.认为“天道自然” 2.批判了“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 3.批判了人死为鬼的思想
二、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他就把人性分为 三种:中人以上的善性;中人以下的恶性 和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中人 而对于人性之所以有善有恶,王充则企图

以物质的“气”给以解释,人在受胎时, “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人之
经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到东汉时 发展为极盛 。 经学分为两派 :今文经学(小篆 ; 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古籀文;章句训诂)
“禄利之路”
“遗子金银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② 开设太学。为了培养儒家的治术人才,汉武
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太学,“为博士官
置弟子五十人”,研究儒家经学。

任用官吏时,“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为了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汉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专置五经博士。建元五年(前136年)专置 五经博士,把原先诸子百家几十个博士全部罢免。

五经博士是一种官名,职责是通古今,备咨询,无
实际职责。
2.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这个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秦汉时期的人类教育1.思想文化教育在秦汉时期,思想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

秦始皇制定了《焚书坑儒》,试图把文化思想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普及,形成了“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尊重教育,提倡教化人民。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2.军事教育军事教育是秦汉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屯田制度,大规模军事征战需要军队思想统一,从而增强了军事教育的重要性。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学”的课程,对军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规划。

3.科技教育秦汉时期有很多科技成就,科技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建立了为加深社会百姓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太学和专门依靠学术研究的博士培训该时期,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得到提升。

二、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1.儒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教育蓬勃发展。

曹操在治理北方时,奉儒家为岳阳之战中,孔融曾向袁绍推荐荀彧,荀彧为袁绍讲授儒学,文化传递不断,并且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2.诸子百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之外,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诸子百家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算术音律等知识,也都在不断传播着。

3.军事教育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兵种数量繁多,军事教育在三国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例如,吴国的太学之中设有武学,专门培养武将。

而蜀汉的诸葛亮,也曾制订过一部军事教育教材,更是为后代提供了不少帮助。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包括思想文化教育、军事教育、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儒家教育成为主流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时期的人类教育发展,标志着中国的良知文化观念和智力思维模式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教育

秦汉教育

秦汉教育秦1.学官设置秦以吏为师,使他们仅仅是国家法令的宣传者和执行人。

而真正的学官,则承担着保全历史文化遗产,充当统治者的顾问或师傅,或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的任务。

这表现为在中央设有博士、太傅、少傅,在地方设有三老。

一是博士:博士这个官职在战国时期即已设置。

《宋书·百官志》:六国往往有博士。

如公仪伓为鲁博士(《史记·循吏传》),贾祛为魏博士(《汉书·贾山传》),淳于髡为齐博士(《说苑·尊贤篇》),郑同被人们称为南方之博士(《战国策·赵策》)。

秦朝沿袭六国之制。

史书记载,秦朝博士官多至七十多人,包括儒家在内诸子百家,都可以为博士。

当时博士的职责是:掌通古今、史事,待问咨询,议礼议政,充任吏师教授弟子。

这些博士的事迹散见于《史记》、《汉书》,以及《说苑》、《新唐书》、《通志》等。

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前,博士是很受重视的,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秦始皇出游巡行郡县往往有博士陪同。

例如,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就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说明博士是近臣,可以与始皇共议国家大事。

又如卢生、侯生对秦始皇的批评,说明博士了解朝政,并干预朝廷事务。

然而,秦代以法家为指导思想的政治路线,是重法轻儒的,因此,有所谓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这种怠慢行为曾引起儒学博士的不满,甚至逃离秦始皇。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秦代博士的地位。

秦代实行吏师制度,但吏不一定都能为师,而这些掌握古今历史知识,谙熟诗书的博士,可能也曾担任吏师,教授弟子。

例如,曾为汉高祖制朝仪的叔孙通,本是秦博士,在降汉时,从弟子百余人(《汉书·叔孙通传》)。

二是太傅、少傅:秦国和统一后的秦朝,虽未见有官立学校设置,但贵族子弟教育未断。

太傅、少傅即为教育、辅导太子的教官。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在秦汉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
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学会做事,做人处世。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师傅教育也是秦汉时期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手艺人
和学者都会有自己的徒弟,他们会亲自传授手艺和知识给徒弟,帮助他们成长。

这种师傅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道德,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最后,书院教育在秦汉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秦汉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一
起讨论经史子集,形成了一种书院教育的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启蒙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
教育。

这些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

这些教育方式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传授。

宗教教育由宗教教派负责,教授宗教典籍和仪式知识。

在这个时期,非贵族子弟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较少。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国子监最为有名。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他废除了诸侯国的私学,建立了官办的教育制度。

同时,他实行了一套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以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以官学为核心,招收学生培养官员,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汉代继承了这个制度,并发展了史学和儒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导致教育的衰败。

官学逐渐没落,私学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学由知识名流、士人或寺庙开办,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文学、历史、经学、儒学和诗词等。

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私立或寺庙学校,主要培养佛教僧侣。

4.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教育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朝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国子监和地方官学,实行了寄宿制、军事化和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

唐朝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实行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和进士科以选拔人才。

唐朝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德育和文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学术重视科学和实用性,发展了科技和经济。

进一步发展了官学和私学,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经学和理学。

元朝对儒学持批评态度,废除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官学制度。

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建立了明经院、太学和校书院等教育机构。

清朝在教育方面较少,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

总体上,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始,逐渐发展为官学和私学并存的制度。

科举制的出现使得教育与官员选拔紧密关联。

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并逐渐加入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尊孔”是实施崇儒政策的一个具体步骤 经思想家陆贾奉劝,高祖十二年过鲁以“太牢” 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有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 的举动。 自元帝令孔霸食邑八百户伺孔子起,以后屡封孔 子后代为奉祀孔子的专官。 平帝元始元年(1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这里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 明帝永平二年(59年)开始在太学及郡国学校举 行祭孔仪式,以至于它成了后来封建社会学校的 例行活动。
宦官为了与士族太学相抗衡,便决意借助灵帝嗜好文 艺,创办鸿都门学,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就是鸿都门 学创立的原因之一。 汉代文学和绘画艺术为该校创办提供了现实可能。
(三)宫邸学
汉明帝时,办过四姓小侯学,“四姓”包 括外戚樊、郭、阴、马四家的子弟。 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邓太后开 设宫邸学,令皇室子孙5岁以上40余人及邓 氏近亲子孙30余人入学,亲自督察、考试。 这种学校是贵族教育的体现。“能为尺牍、 辞赋及工书鸟篆者。”
(一)太学
1、太学的创立与发展 太学兴办的动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太学的兴办和发展
董仲舒:“设太学,置明师”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公孙弘与太常孔臧拟定了创办
太学的具体方案,获批准,当年汉代太学建立。 太学初年,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 子(太学生),以后逐步得到发展,汉昭帝时增至一百人, 宣帝时增至二百人,元帝时设员千人,成帝时增弟子员三 千人。 东汉年间,太学规模比西汉更大了;汉质帝时,太学生多 至三万人,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一)太学
2、太学中的教师和学生 主管:太学隶属掌“礼”的国家部门;由居于“九卿”首位、 在朝廷中掌管文教的官员“太常”主管。此外,皇帝还亲自到 太学进行视察,称作视学。 教师:太学的老师称博士,掌教弟子。 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由太常差选“聪 明威重”的博士担任。实际上是后来大学校长的前身。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名流充 当,采用征拜或荐举的方式选拔;如汉成帝时,要求博士要 “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德才兼备、五 十岁以上者。 博士均为精通儒经的权威学派的名儒。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统一文字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文字很不统一。

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为顺应客观需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秦始皇、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严禁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严禁私学,并采取了“焚书”、“坑儒”等残暴措施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3.吏师制度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这种凭借法令进行的社会教育,在实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的政治要求方面有重大的社会效果。

二、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1.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汉初流行“黄老之学”。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

秦汉启蒙教育特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在秦汉时期,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启蒙教育特点。

首先,秦汉启蒙教育注重实用性。

在秦汉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因此,教育内容以实用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种实用性的教育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其次,秦汉启蒙教育重视思想教育。

在秦汉时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

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再次,秦汉启蒙教育强调个性化教学。

在秦汉时期,教育者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最后,秦汉启蒙教育注重实践教学。

在秦汉时期,教育者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育者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实践教学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人才。

总之,秦汉启蒙教育特点体现了实用性、思想教育、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特点,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特点不仅在当时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汉初文教政策
• 黄老之术
(二)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董仲舒站在儒家统治者的立场上,从《春秋》 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 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 之常经,古今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述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可从也。”(《汉书· 董 仲舒传》)
(二)汉代的私学
●当时由于官学限额较严,入学有资格的规定,且制度不尽完善。 私学则自由择师,且与太学一样皆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学成之后,同样 可以出仕。另一方面,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使一批名儒不愿出 仕,选择退而授徒。由于这些原因,汉代的私学异常兴旺,人数远远超 过太学。 ●汉代私学其程度有教儿童的小学,称为“学馆”、“书馆”或
●太学教学以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 汉代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 者附会谶纬,多迷信色彩,直接为当时封 建政治服务。后者重本源,详考据,有烦 琐、保守的倾向,汉代太学主要由今文经 学垄断。
汉代讲经画像砖
熹平石经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
定。
“师法”是指专经大师所讲的经说;“家法” 是指对经义的发挥创新,自立一家之言。
儒家博士淳于越异之,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加上
当时围绕要不要分封问题,儒、法展开的二次激烈的的争论(26、34年) 都是法家胜,所以李斯认为当时“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
黔首……而私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如果不加禁止,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推行极端有害。他 请求秦始皇下令“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始皇纳之,颁挟 书令,禁私学。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秦朝和汉朝是两个重要的朝代,其间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演变。

同时,儒家思想作为主导的哲学思想也对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二、秦朝教育制度1. 秦朝的教育宗旨秦朝的教育宗旨主要体现为"劝百姓学文耕武",即鼓励百姓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并通过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民众的综合能力。

2. 秦朝的教育机构秦朝设立了官学和郡国学校两个层级的教育机构。

官学是负责培养官吏和士人的教育机构,而郡国学校则是地方政府设置的地方教育机构。

3. 秦朝的教育内容秦朝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以及法律、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秦朝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三、汉朝教育制度1. 汉朝的教育宗旨汉朝的教育宗旨主要体现为"以文治国",即通过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2. 汉朝的教育机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教育机构,但也加以改革和完善。

设立了太学、郡学和私学三个层级的教育机构。

太学是最高级别的官学,培养各级官员和学者;郡学则是地方政府设置的地方教育机构;私学则由私人或家族创建,为民众提供教育。

3. 汉朝的教育内容汉朝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儒家经典著作,还加入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天文、地理、军事等。

这使得汉朝的教育更加多元化,培养了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儒家思想对教育制度的影响1. 《礼记》的影响儒家经典《礼记》提倡道德伦理和礼仪制度,对于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秉承了《礼记》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儒家的教育观念儒家强调以德育人,注重学生的品行和修养培养。

这一观念在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儒家的教育方法儒家主张以传统经典教育为主,并注重师徒传授和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1)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
章句: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 师法: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 家法:大师的弟子对师说的发展,自成一家之言,被学 术界和朝廷认可。
(2)经学会议与石经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
白虎观会议: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 班固:《白虎通义》
第八讲(下)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八讲
1.统一文字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及措施
以秦国字形为基础,吸收六国字形——小篆
(又称秦篆;李斯:《仓颉篇》) 汉字演变: 刻画文字——甲骨文——大篆(籀 文)——秦国文字、六国文字(古文、蝌蚪文)——小篆 (秦篆)——隶书
2.严禁私学
“焚书坑儒”
3.吏师制度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 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王充(公元27年—约100年),字仲任,浙江上 虞人。 《论衡》 思想特征:1.“天道自然”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元气) 3.人死神灭
(二)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教育与人性的改良
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一)生平和著述 《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二)三大文教政策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三)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2.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封建社会道 德为标准)。
3.人性与善
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性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 在教育条件下向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 (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4.人性三种 “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演变史可以追溯至约2500年前的商代。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格的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以尊师重道为核心理念,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以历史的顺序,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1. 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私塾进行。

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和礼仪的传承,而士人则通过私塾教育来进一步深造。

私塾是由有学识和教育经验的知识分子开办的,学生们在私塾里学习文学、礼仪、音乐、数学、历史等学科。

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以培养人的品德为根本。

2. 秦汉教育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巩固统治。

在教育方面,他推行了以焚书坑儒的措施来打击儒学,此举使得教育陷入低谷。

然而,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学得到恢复,教育制度也得到改进。

从这时期开始,儒学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教育思想,并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逐渐由贵族教育向士人教育转变。

学术研究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经学和理学兴盛。

当时的教育机构多以私塾形式存在,像著名的郡国学和太学就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学府。

4. 唐宋教育唐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了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凡考取进士者,即可晋升为官员,享受封妻荫子的待遇。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更加普及,也培养了大量的文人。

5. 元明清教育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运行,并原本的贵族士人教育向庶民教育渗透。

除了科举外,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学府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明代朱载堉创办的“白鹿书院”和清代郑氏兄弟经营的“东林书院”等学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此外,女子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

6.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重视尊师重道:师德和师道被认为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顺从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

06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06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第一节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第二节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第一节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二、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三、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四、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二、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一)废除“挟书律”●(二)开放私学●(三)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三、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罢诸子传记博士)–战国时就有博士,其职责是“议政事、备咨询、掌故籍”–秦汉承袭此制,也设博士官,职务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把儒家典籍年)把儒家典籍《《诗》《书》《》《易易》《》《礼礼》《》《春秋春秋春秋》》拔高到“经”的地位,并设了五个专博士的位置——“置五经博士”(二)兴太学以养士建立博士弟子制(造就儒家治术之才)–博士弟子制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太学的兴办,不仅是汉代官办大学之抬,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选拔人才以经学为本)–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美德的人士,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

(四)视学制度●君主视学自古有之。

《学记》:“未卜缔不视学。

”●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

四、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1.对教育的作用–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ng)),不如(教子)一●汉代流传谚语“遗子黄金满籯(yíng》)韦贤传》经。

”(《汉书·韦贤传定贤》》)●王充曾感叹说:“儒者学,学,儒也。

”(《论衡·定贤2.对中国学术的影响–它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之外,其余各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这对于中国的学术发展起了阻碍束缚作用;–推动了知识分子去研究儒学,由于儒家比较重视古代文化,重视教育,所以推动了人们去整理古籍,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的文教政策:
汉初文教政策 无为而治 (1)重视知识分 子的作用《求贤诏 》 (2)允许开办私 学 (3)废除“挟书 律” 汉武帝即位后: 有为而治 (1)推崇孔子, 罢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 士 (3)重视选举, 选贤任能 相关措施 (1)设立五经博 士 (2)开设太学 (3)建立察举制 度
•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 《春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 学术名流担任。 •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 “弟子”,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 太学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 •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 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作为正式的太学生。 •
•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三)行吏师制
•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 吏师制——以吏为师。
• 经馆相当于大学,是专经学习阶段,弟子 可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 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 1、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复杂,名儒退而授 徒; • 2、中央政府偏重太学,为补其不足; • 3、官学制度尚不完善。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 的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 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 (66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 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 氏、郭氏、阴氏和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 故称“小侯”。
• 二 是由郡国县地方选送到京都,标准是: “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出入不悖。” 作为非正式的特别生。正式生可免除赋役 并享受一定俸禄,特别生则待遇较差。 • 太学初创时由于学生少,采用个别教学或 小组教学;后来由于太学发展,学生数以 万计,采用集体授课制或次第相传的形式。 此外,太学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 会名流学者请教。
地方官学:
• 汉代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划设置。 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 库,聚设序。学与校(相当于中学) 设经师一人,痒和序(相当与小学) 设《孝经》师一人。
• 汉代私学:(按其发展程度) • 1、汉代私学:书馆、(低,又称书舍) 经馆(高,又称精舍、精庐) • 书馆属于启蒙性质,儿童八岁入学, 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阶段进行识字 和数学常识教育。第二阶段学习《尔 雅》,进行伦理教育,学习《论语》 《孝经》接受初步的儒学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 秦国文教政策:秦国在政治上推行法 家的法治思想,禁止传授儒家学说 (代表保守势力),最后走向了“焚 书坑儒”的道路。在文化教育上采取 了以下措施: • (1)统一文字
秦国:
• (2)严禁私学
• (3)吏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苍颉篇 识字课本 爰历篇 博学篇 李斯 赵高 胡毋敬

1、中央官学:太学
•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高等学府,是以传授和研 习儒家经典为主的国立文科大学。太学由太常负 责管理。一般认为太学始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 纳董仲舒的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标 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 子”,以教学为主。同时也参与政府的政治和学 术活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在博士之上设有 首领,西汉时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相当 于今天的大学校长,由德高望重的博士担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