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得体会:文化资本化视角下“非遗”的表述与重构(最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感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感悟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认识、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实践方式和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
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也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多元性。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口述传统与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等四类。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技艺和表现形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推广民间音乐和舞蹈等表现形式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案例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例如,《昆曲》、《中华老字号》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还有很多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1. 传承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发展这些传统技艺和表现形式。
2. 传承的方式为了有效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加强师徒制度,建立相关机构和培训基地等。
3. 传承的案例在中国,《昆曲》、《中华老字号》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还有很多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实际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
一、非遗的内涵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表了人类创造性精神的、源自传统社会、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术等形式传播的文化遗产。
非遗并非是僵化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是活态的、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非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包括着民族的身份认同、社会的凝聚力、传统知识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等方面。
非遗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源远流长的非遗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民俗、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京剧、昆曲、皮影戏等戏曲文化,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千百年来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扎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非遗的活态表现。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弘扬,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遗“活态传承”的挑战尽管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传承者的问题,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漠,导致传承者的断层,很多非遗技艺的传承已经面临了危机。
其次是保护和传承机构的问题,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构的不足,导致了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再次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问题,社会现实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驱动,导致了一些非遗传统技艺被商业化、别有用心的盗用,甚至失去了其传统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对非遗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传承。
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以此创建更有活力的国家和社会。
非遗文化社会实践感悟收获
非遗文化社会实践感悟收获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口述文学、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
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文化,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
我也是其中之一,在参与非遗文化社会实践中,我收获了很多感悟。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例如,我参与了一次传统木雕技艺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我亲手制作了一件木雕作品,体验到了木雕的精妙和艰辛。
通过实践,我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关注。
在实践中,我见证了一些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
许多非遗传承人年龄大、传承后继无人,许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这让我深感到非遗文化的珍贵和脆弱。
在社会实践中,我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中我还意识到非遗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在一次传统手工艺品展览中,我看到了一些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作品,非常精美而又富有创意。
这让我明白,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可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通过非遗文化社会实践,我不仅仅收获了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中,我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这不仅让我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与非遗文化社会实践,我从中收获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的重要性、与当代社会的结合以及自身能力的培养。
文化资本化视角下“非遗”的表述与重构——以丽江纳西刺绣为例
China: a macrolevel synthesis,Journal ofSustainable Tourism ,2011, 19 (4~5): 501~534. ④ 陈 映婕 ,张虎 生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下 的 “传 统 ” 或 “传 统 主 义 ”—— 以 两 个 七 夕 个 案 为 例 》, 《民族 艺
术 》 2008年 第 第 3期 第44卷 № 3.2018 v0J 44
化 的发展 ,纳 西刺 绣在 日常生活 中的用途 逐 渐缩小 ,需 求量 锐减 ,传 承 陷入 困境 。与我 国许 多 民 族地 区 的传统 文化 一样 ,纳 西 刺 绣 目前 仍 只 是 县 级 “非 遗 ”。但 纳 西 刺 绣 早 已被 资 本 打 造 和包 装 ,走上 商 品化 、市场 化 的道路 。地 方政 府 的弱关 注 ,文化 持有 者 的不 了解 ,使得 外来 经 营者有 了 介 入 和 重 构 的 空 间 。
丽江纳 西刺 绣起 源 于明代 木 氏贵族 的 民族 手 工艺 ,历 史悠 久 ,底 蕴厚 重 ,被称 为 民族 文化 记 忆 的 “活化 石 ”。在过 去 ,纳 西 刺 绣 是纳 西 人 生 活 中必 不 可 少 的 日用 品 和装 饰 品 , “披 星戴 月 ” 上 的 “七星 ” 和飘带 就是 最为 典 型 的代 表 。纳 西 刺 绣 曾是 纳 西族 妇 女 必 学 的手 艺 ,但 随着 现 代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中 国 西 南 少 数 民 族 传 统 村 落 的 保 护 与 利 用 研 究 ” 阶 段 性 成 果 (15ZDB118);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青 年 项 目 “少 数 民 族 旅 游 地 的 ‘本 土 现 代 性 ’ 实 践 —— 基 于发 展 地 理 学视 角 ” 阶 段 性 成 果 (N0.41601135) 作 者 简 介 :孙 九 霞 ,中 山 大 学 旅 游 学 院 、 旅 游 体 闲 与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广 东 广 州 , 510275);许 泳 霞 , 中 山 大 学旅 游 学 院研 究 生 (广 东 广 州 ,510275)。 ① [英 ] 迈 克 ·费 瑟斯 通 :《消 费 文 化 与 后 现 代 主义 》,刘 精 明 译 ,南 京 :译 林 出 版 社 ,2000年 ,第 57页 。 ② 参见 [美 ] 流 心 《自我 的他 性 》,常 妹 译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版 社 ,2005年 。 ⑧ W ang C, Xu H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etor in China’ s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Manage—
非遗培训体验心得体会范文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课程,通过这次学习,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非遗培训让我明白了非遗文化的珍贵性。
非遗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剪纸、泥塑、刺绣等传统技艺,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亲身体验,我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其次,非遗培训让我认识到了传承非遗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们不仅传授技艺,还向我们讲解了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再次,非遗培训让我学会了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
培训期间,老师们针对不同技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剪纸、泥塑等作品,还了解到了保护非遗的方法。
例如,要注重技艺的传承,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要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
此外,非遗培训还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的信念。
最后,非遗培训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非遗技艺,我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将这种热爱和追求带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总之,这次非遗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非遗文化的珍贵性,还让我学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方法。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注非遗文化,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力所在,然而,非遗的传承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便是“活态传承”的问题,即如何让非遗实现从一个非物质的技艺到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完整传承。
非遗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文化具有不可逆转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
如何在非遗的传承中处理好时空背景和文化不同的关系,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内容。
传承者需要进行历史的回顾和自我反思,发掘非遗的内在生命力,同时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融合。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非遗从一个单纯的技艺到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升华。
非遗“活态传承”需要实现让非遗从“博物馆”式的展示和表演向人们的生活中真正融合的过程。
要实现这个目标,既需要传承人的努力和付出,也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持。
在传承方面,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为非遗尽快实现从技能向精神的升华提供保障。
同时,需要将非遗纳入到学校教育、城市体验等多种场合中,并通过传媒、社会组织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感受和爱上非遗,这也是“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保证。
目前,一些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和数据化记录已经逐渐展开,为非遗的长期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路径。
同时,数字化的表演和游戏也为非遗向年轻人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除此之外,现代科技还提供了多种文化交流的平台,为非遗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非遗“活态传承”需要传承者的努力、学者的支持、政府的政策和全社会的关注支持。
在传承者方面,需要做到熟练掌握技艺、传承精神、开展实践,不断完善自我。
在学者方面,需要进行研究和反思,为非遗传承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支持。
在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保障。
非遗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我有幸亲身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深切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对非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一、非遗的魅力1. 丰富的文化内涵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涵。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在参与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2. 独特的艺术价值非遗艺术形式多样,如剪纸、刺绣、泥塑、书法、绘画等,各具特色。
这些艺术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习非遗技艺,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3. 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非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同时,非遗也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纽带,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非遗的传承与保护1. 传承人培养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培养。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交流等活动,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
同时,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承。
2. 教育普及非遗教育是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应将非遗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开展非遗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3. 创新发展在传承非遗的基础上,要注重创新发展。
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产品,拓宽非遗的传承渠道。
4.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扶持。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合力。
三、个人感悟1. 传承责任作为一名非遗传承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学习非遗技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究非遗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我有幸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活动,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非遗探究过程中的感悟1. 感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知识。
比如,我国的传统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通过探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风俗习惯。
2. 感悟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
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深感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我国的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技艺,不仅展示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3. 感悟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交流的桥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心得体会1. 心得体会一: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政府、学校、媒体等应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意识。
同时,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去。
2. 心得体会二: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非遗保护工作心得体会精选四篇_非遗保护工作感悟
非遗保护工作心得体会精选四篇_非遗保护工作感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遗保护工作感悟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庆祝活动、知识与实践等领域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由于其不可移动性和易逝性,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作为非遗保护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以下是我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坚守初心,传承使命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初心,就是要传承和保护好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非遗,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
作为保护者,我们需要牢记我们的使命,不断努力,坚守初心,为非遗的传承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注重创新,发展融合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上,要善于进行创新和发展,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将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了解和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
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非遗文化的新形态,让非遗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实现保护和传承的新突破。
三、加强合作,促进共建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和保护的目标。
在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密切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还需要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融入到社会公共事务中,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只有通过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共建。
四、注重教育,培养传承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需要有一批有志于非遗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需要注重非遗教育工作,培养更多对非遗感兴趣、有志于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才。
感受文化遗产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4篇)
感受文化遗产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感受文化遗产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4篇)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与心得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与心得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的理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人类智慧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我们的习俗、传统、信仰、语言、技艺、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分享我的感悟与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一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延续,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传统的戏曲、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这些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都富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感染力,能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们应该积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文化遗产,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支持和参与它们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体会和收获500字
非遗文化是指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许多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也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在参与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获得了丰富的收获和体会:1. 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
通过实践活动,我有机会去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传统工艺和技艺,比如传统织布、剪纸、雕刻等。
通过亲自动手,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细腻和精湛,也更加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 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不仅仅是在参与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无论是老师傅的耐心传授,还是工艺品的精美细腻,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3.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参与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动手制作,我学会了更加细致和耐心,也培养了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尊重。
参与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让我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收获。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4. 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参与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我不仅仅是独自进行传统工艺的学习和制作,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协调和交流。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分工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完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这样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5. 拓展了文化视野。
在实践活动中,我还有机会了解到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国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不同的非遗项目,而每个非遗项目都蕴含着不同地域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历史和文化的生动体现。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手工艺技能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非遗的传承现状、问题及策略。
二、非遗的传承现状非遗的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依赖于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使得非遗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使得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和社区逐渐消失,非遗的传承环境受到破坏。
同时,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但这种传承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逐渐失去其影响力。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研究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对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非遗的内涵、价值和传承机制。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迁性。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非遗的变迁性,同时保护其核心价值和特色。
其次,文化人类学关注文化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和集体行为。
我们需要关注非遗在社区和族群中的传承和传播,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四、非遗传承的问题与策略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传统技艺和习俗的失传和消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非遗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建立非遗数据库和档案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遗。
非遗活动感想怎么写
非遗活动感想怎么写首先,非遗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传承价值。
在参加非遗活动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非遗项目,比如中国传统剪纸、民间音乐、手工艺等。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摩,我发现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古老文明的精髓和智慧。
参与非遗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更是为了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光芒,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其次,非遗活动让我领略到了非遗项目的魅力和魄力。
在非遗展览和表演现场,我看到了很多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他们不仅对自己所从事的非遗项目有着深厚的感情,更展现出了专业的技艺和高超的表演水平。
例如,在一次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一位老人用传统的乐器演奏了一首古老的民歌,他的表演技艺和情感表达让现场的观众深受感动。
在非遗手工艺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在现场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品,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在技术上具有高超水平,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和魄力。
参与非遗活动让我对非遗项目充满了敬佩和向往,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非遗项目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魅力。
再次,非遗活动让我认识到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在参与非遗活动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比如,由于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人口老化、传承环境失衡、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在非遗展览和表演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非遗传承者和从业者在艰难环境中艰苦坚守,他们为了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不辞辛苦,勤奋努力。
这些现实问题和挑战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更多的传承者和从业者的参与和努力。
参与非遗活动让我认识到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关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摘要】摘要:在“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成为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分析非遗传承现状,探讨文化强国战略下的非遗保护,讨论“活态传承”理念,并举实践案例。
提出面临的挑战与思考,强调非遗“活态传承”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结尾展望未来发展,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持续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文化强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传承现状、非遗保护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挑战与思考、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社会背景数字等。
感谢配合!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和衰退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是一座无形的宝库。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流失、失传甚至被遗忘的危机。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强调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成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和实践路径,旨在通过活的手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对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可以更好地认识非遗传承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推动我国非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2 问题提出在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尽管我国一直强调非遗的保护工作,但在实际落实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非遗传承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往往是“传师授徒”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传承人的个人能力和意愿。
如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成为了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适合非遗传承的方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了消失和衰败的风险。
“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强国”视角下,对非遗“活态传承”进行透视与反思。
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非遗”的“活态传承”。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代代人民口口相传,一代代人民手抄手续,一代代人民毛毛细工拟手制的和其他方式传承的,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习俗、传统医药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而“活态传承”则是指将非遗文化通过生活实践、文化活动、教育和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使之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活化、生动化和现代化。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但是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需要继承者和传承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而选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却多数为年长者,这导致了传承的不畅和传承人的匮乏。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
很多非遗文化作为传统习俗的一部分,与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存在着一定距离,这就需要非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改造。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现实中,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这就导致了一些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和流失的风险。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从“文化强国”的视角出发,对非遗“活态传承”进行透视和反思呢?政府需要出台更加具体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可以通过提供专项资金、设立专门机构、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方面的经验与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方面的经验与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个热词,已经成为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下,网络无处不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活着并传承下去,应该就把它推向校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概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分为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以古建筑、文物等实物为主,而非物质文献遗产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更为密切。
它们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形式和文化空间。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品种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而闻名。
福州是国务院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其2200年的历史中,古老的闽粤土著文化与近海文化交融在这里,创造和发展了丰富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以京九陵、孝义巷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什邡音乐、少数民族歌曲、林普南赤衣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以民间舞蹈为代表的高湖舞龙、纸狮子舞、板凳龙舞;以闽剧、评论、赤衣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艺术;寿山石刻、软木画、根雕、剪纸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
二、福州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1、有助于学研相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包含着属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用地方文化遗产挖掘校园文化特色,可以为学校带来独特魅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与社会环境相比,校园有相对独立的人文环境,高校有较强的学术氛围和较雄厚的科研力量,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
他们不仅可以接受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解释和开发中去。
这种注入可以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同时也用另一种软的方式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2、有利于激发地域情怀将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以多种方式被在校学生传承,而且可以不断增强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
“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和习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承载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在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侵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体现。
“活态传承”不仅包括对传统技艺和工艺的传承,还包括对传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这些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对社会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强化。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能够增强国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文化自信和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年龄偏大,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都是老一辈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的参与度不高。
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村落、手工作坊等传承环境逐渐减少或消失,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了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对传承造成了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培训心得体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县非遗保护力度历时五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培训即将结束,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但我受益匪浅,接收到了许多新知识,对以后加快我县非遗保护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现将几天来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定文化自信,阔步迈进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文艺的目标。
不仅标志着我国各项各业走进了新时代,更标志着我国文化领域迈进了全新的文化大繁荣的新时代。
同时也为我们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正如王晨阳司长讲的一样“机遇与挑战共存”,作为文化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
非遗保护的关键是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
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和一个街道社区的生活方式。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
非遗的生命在生活。
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
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避免非遗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
二、聚力挖掘保护,踏上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而以生活为基础的传承理念就是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得体会:文化资本化视角下“非遗”的表述与重构(最新)一、问题的提出消费时代,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甚至是“引诱资本之物”(Lures for Capital)。
文化与资本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政府、专家学者、当地社区、外来经营者、NGO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纷纷加入文化资本化的“饕餮盛宴”当中,试图将各自的价值观在社会之中表述和传播,借此产生影响力,掌握话语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民族文化也在这种表述与被表述、展示与被展示中呈现出复杂“自我的他性”。
首先是强势性政治话语的作用。
在我国,很多欠发达地区常常依赖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地方政府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发现与搜集传统文化的运动之中,成为“申遗”热潮中的一朵浪花。
其次是商业资本主义和现代大规模旅游的作用。
文化资本化往往是市场导向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文化进行改造、创新和文化商品化无可厚非,但在监督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文化商品化常常是过度的、彻底的,甚至会对当地社会文化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丽江纳西刺绣起源于明代木氏贵族的民族手工艺,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被称为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在过去,纳西刺绣是纳西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和装饰品,“披星戴月”上的“七星”和飘带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纳西刺绣曾是纳西族妇女必学的手艺,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纳西刺绣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锐减,传承陷入困境。
与我国许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一样,纳西刺绣目前仍只是县级“非遗”。
但纳西刺绣早已被资本打造和包装,走上商品化、市场化的道路。
地方政府的弱关注,文化持有者的不了解,使得外来经营者有了介入和重构的空间。
民族文化资本化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寻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其实现与转化往往并非由文化持有者主导。
随着旅游开发,本地和外来经营者、普通老百姓、政府等多主体相继参与和主导,关于民族文化的话语争夺也就此展开。
那么,哪些主体参与了纳西刺绣的文化资本化?他们各自如何推动纳西刺绣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变?在他们共同的作用下,纳西刺绣经历了怎样的再造过程?通过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本研究试图揭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资本化的现状,以及经济逻辑指导下各参与主体对民族文化的表述和再造。
(一)文化资本化与遗产工业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已成为西方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亚历山德拉·科瓦尔斯基(Alexandra Kowalski)认为:文化财富可能因此被定义为一种外在的象征资本,可以通过记录和保护而在不断的实践中被管理。
遗产所具有的符号资源价值需要调查、记录和保护。
实践的逻辑赋予了符号价值,同时也提供了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手段,因为象征价值的发生是伴随着客观化的过程,使一个遗址适合物化处理,同时也适合商品化。
对于这种价值生产模式,我将之称为“文化资本化”。
现有的遗产旅游研究表明,世界文化遗产因普世性文化价值巨大、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当遗产的设计直到实践都被纳入特定的政治与经济议程时,它便成为权力角逐场,引发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
在冲突之中,作为遗产主体的文化持有者的认同被割裂,福祉被牺牲。
开平碉楼的“申遗”与活化就是一个例子:它由政府发现并赋予意义,由外来者认定与解读,而民众对“申遗”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成为代表遗产发声的主体。
“申遗”作为一种政治性决策,对文化主体的忽略以及产品生产的操作方式,造成地方社群(即遗产的创造者与“发明者”)在遗产归属与表述中的失权。
虽然地方性“小传统”的文化价值相对不突出、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相对较少,⑨大部分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但“遗产工业”背后资本的力量早已渗透其中,由此带来的冲突也从未停歇。
正如詹姆斯·克利福德所言:“文化处于斗争之中,是暂时的,不断生成的(emergent)。
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描述和解释都卷入了这一生成过程。
”⑩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相比世界遗产,地方性“小传统”的命运或许更加“坎坷”——从政府到民众,从局内人到局外人,每个人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他们把文化视为一种象征资本,并尽其可能争取这种象征资本,对它再生产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资本。
(二)遗产表述与话语权力福柯认为,话语应被视作使知识和社会实践形成体系的一种方式。
遗产是一种话语实践。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遗产价值有着不同的评判,并在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通过分析遗产的表述和解释语境中存在的权力关系,将遗产视作一系列相互竞争的意义而非人造物,能够更好地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紧张。
(15)特别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强烈的政治话语、大众旅游与民族文化遗产不期而遇。
(16)尽管旅游发展往往基于少数民族本身的生活和文化,但很多少数民族、妇女以及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依然缺乏话语权。
(17)遗产的地方性和族群性经常被“民族遗产”的“官方话语”所主导和取代。
(18)这是因为,遗产不仅是一种话语实践,而且是由权威话语主导的话语实践。
(19)权威化遗产话语(Authorized Heritage Discourse,简称AHD)以原真性、物质性、纪念碑性为基础,强调史学、科学、美学等普世价值的遗产认知与建构方式。
(20)史密斯认为,权威话语制定普世价值标准,追求的只是有限的文化范围,并对遗产具有建构作用。
它无法处理遗产多元和复合性问题,并且可能导致“遗产失调”(dissonant heritage)。
如今,地方性“小传统”已经越来越超越以往的界定而成为一种“共有文化”的资源,(22)遗憾的是,目前的遗产旅游研究主要关注世界遗产地所在的社区,对低级别的文化遗产(如市县级)和未列入“非遗”的“小传统”关注度不足。
在更小的“场域”中,“局内人”和“局外人”如何竞争、如何实现文化资本化,还需要进行微观的分析。
且史密斯对遗产权威话语的分析中,忽视了非权威主体,如本地人、游客等对遗产建构的积极作用。
(23)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地方性“小遗产”“小传统”的非权威主体内部,分析文化持有者与外来者等不同主体对纳西刺绣的建构过程,试图为相关理论提供新启发。
(三)研究过程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白沙村,旧称白沙古镇,是明代木氏土司家族的发源地,因其较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白沙古镇的旅游发展程度不高,却有3家纳西刺绣传习机构集中在这个小村子里。
其中一家由本地人经营,另外两家由外地人经营。
由于由外地人经营的机构经营模式相近,本研究只选择规模更大的机构A作为代表,与代表文化持有者的机构B进行对比。
创办于2001年的机构A主要由外来的汉族人经营,2009年重新选址后机构的规模扩大并在次年重新开放。
机构A声称自己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刺绣机构”。
而机构B由丽江本地的“段—和”氏家族进行家庭作坊式经营。
它声称自己是明代“整个丽江地区唯一的木氏家族御用绣坊”,也是“丽江地区最古老的纳西手工刺绣作坊”,但作为机构面向公众开放始于2008年。
笔者在对丽江纳西刺绣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并辅以文献研究。
此外,笔者还对关键的受访者进行了多次回访,以建立更友好的关系,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笔者在2016年1月24日至2月3日,11月9日至15日在丽江进行了为期18天的调研。
前后共访谈30人,包括两个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等14人,白沙镇、玉龙县政府工作人员6人,以及村民、游客等10人。
其中,出生在丽江的本地人共19人,其余11人均视为外地人。
从事刺绣相关行业的本地人共6人,从事刺绣相关的外地人共8人。
此外,调研中还注重对两个机构的网页、展板、宣传资料等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所有资料都按受访者和资料类型用编号代替。
引用时,使用“编号+资料获取日期”的形式(如Y1,1110)标注。
调研过程中,笔者做了近4万字的调研笔记并对录音进行了转录。
分析资料过程中,对每一个录音文本进行认真阅读,并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对材料中涉及文化持有者和外来者对纳西刺绣的描述,双方特点、地位与权力的内容进行了开放式编码。
然后在反复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关键词撰写了大量的分析备忘录。
二、重构纳西刺绣:不平衡的权力格局(一)外来经营者:成为文化代言人外来经营者为实现文化资本化,首先对传统的纳西刺绣进行“改造”。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机构A不仅在手提包、丝巾、书签上创作刺绣,进行产品创新,而且还大量吸收了苏绣、湘绣等其他绣派的技法。
如今机构A的“纳西刺绣”除了部分少数民族题材以外,已几乎找不到传统纳西刺绣的影子。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刺绣不能改变,针法上必须用原来的针法,否则就不是纳西刺绣。
我不这样认为。
应该由市场说了算。
”(Y1,1110)在外来经营者眼中,“纳西刺绣”本身就是由人定义的。
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产品,对“纳西刺绣”进行重新定义(重构)。
有趣的是,外来经营者对这种文化资本化和文化重构不以为意,自始至终强调自己在纳西刺绣中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甚至把自己视为纳西刺绣的代言人:“丽江最正宗的纳西刺绣,只来自机构A。
”(ZY,1110)面对质疑,两位负责人解释道:“很多坚守文化的人,其实不能把文化变成一种价值。
”(Y1,1110)“纳西族也不一定了解纳西族的历史……(由)哪个人(传承)都不重要。
”(Y2,1111)于是,文化资本化的能力成为他们的合法性所在,由外来经营者实现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理所应当。
然而事实上,外来经营者只是“民族入侵者”(ethnic intruders),(24)他们参与到地方文化的表述和管理当中,却与地方文化毫无关联。
成为文化代言人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福柯早就指出,话语权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同时又反作用于他的社会地位,产生一系列的社会效果。
(25)外来经营者试图通过成为文化代言人,吸引文化爱好者和游客的注意力,提高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能力。
(二)文化持有者:沉默中让位1.本地经营者:文化被“抢走”外来经营者参与纳西刺绣文化资本化前后,本地经营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本地经营者几乎独享丽江纳西刺绣的“专一市场”。
然而随着丽江的旅游发展,纳西刺绣的知名度在逐步提升,市场也同步扩大,但属于本地经营者的份额却越来越小。
外来经营者进入之后,迅速“抢占”了丽江几乎所有高星级酒店的客源,其多样化的产品、专业的讲解,也吸引了更多买家。
直到此时,本地经营者才开始在家庭作坊中放置几块内容粗糙的展板,把几个房间改造成“展厅”。
被动加入市场和话语权的竞争,使得本地经营者处于劣势,他们对外来经营者十分不满:“(机构A)是外地人开的,拉个横幅就招生。
他们卖的作品是旅游产品,不如我们的精美、高端、有收藏价值。
”(S1,0129)面对取代他们而逐渐成为文化代言人的外来经营者,本地经营者只能通过强调家族悠久的“历史”来获得正统性和权威性:“丽江地区最古老的纳西手工刺绣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