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合集下载

解读《舆论学》

解读《舆论学》

一、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

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

《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

二、《舆论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其原因分析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

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

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该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领袖,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

《舆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⑵教学难点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⑴教学内容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⑵基本要求(完整word版)舆论学教学大纲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

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 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⑵教学难点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大众媒介舆论导向偏差的主要原因舆论学讲稿

大众媒介舆论导向偏差的主要原因舆论学讲稿

大众媒介舆论导向偏差的主要原因舆论学讲稿1、政府危机公关与媒体舆论导向概述政府危机公关是指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为获取公众的信任与理解,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以顺利解决危机、提升政府形象为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为使大众媒体能够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化解危机,而采取的一些列规范的引导策略。

2、政府危机公关媒体舆论导向管理重要性危机发生后,公众难免会出现猜测心理,谣言风波不可避免的会随之产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形象。

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对于政府危机公关至关重要,通过规范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可引导公众正确判断危机形势,进而转变公众舆论的方向,避免产生谣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大众媒体舆论导向管理存在的问题3.1媒体危机舆论导向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第一,监督机构覆盖范围小。

自2008年,政府设立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要对中央媒体、网站论坛与新闻跟帖、微博进行全天监测。

从数量上而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我国目前仅有的监督机构,危机状态下难以达到监督的目的。

从范围而言,目前我国并未实现对不同网站舆论的监测,仍难以辨别一些网络舆论的焦点。

监督机构覆盖范围小,给媒体舆论导向监督工作增加困难。

第二,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淡薄。

由于危机进程不断扩展,舆论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人员一方面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缺乏监督意识的常态化,往往发展到舆论失控的程度才引起监督机构和人员的重视,对政府危机公关的成败产生严重影响。

3.2忽视媒体危机议题设置的引导媒体的议题设置是通过话题的反复播出,进而影响议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程度。

分析近几年的危机事件,政府在引导媒体议题设置方面并未引起相关重视,651媒体议题设置的混乱,容易使公众曲解政府危机处置的态度。

第一,忽视媒体议题设置顺序的引导。

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对大众媒体的议题设置进行分析发现,在危机事件恢复阶段,相对于设置病例数、处置问题奶粉等议题,更应注重设置制度完善或总结反思遗留问题等方面。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陈力丹必读报刊:《读书》月刊《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一,综合《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新闻出版大典》,新华社国际部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总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新闻技法鉴赏辞典》,刘文波主编,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二,新闻理论1,马列主义新闻理论较全的原著类:《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编,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或:任何一本中共中央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简读的原著类:《马恩列斯论报刊》上下册,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内部出版。

或:《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陈力丹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研究类:《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新闻学科》(在下卷内),廖盖隆总主编,新闻学科陈力丹分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传统著作《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一般新闻理论历史开篇:《新闻学》,徐宝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或见:《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国内教材类代表作:《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新书《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5元,可做参考《文史要览》王振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8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著新华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精要》高钢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评论学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马少华著中南大学出版社——《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杨钢元、钟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注: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第三版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闻学基础《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业务《现代新闻写作》强月新、单波安徽人民出版社新闻业务《新闻评析》夏琼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业务《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发展史《中西新闻比较》童兵新华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单波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法律基础》周叶中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吕有志、戴德铮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知识《大学语文》徐绍建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年《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广告策划创意学》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版《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闻采访论》邱沛篁编四川大学出版社——《现代新闻编辑学》蒋晓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李苓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应用广告学》吴建编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摄影学》吴建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注:2009年起,四川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引言舆论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形成观点或观念的学科,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舆论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手段以及舆论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1.1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对于某种事件、事物或观点所形成的一种公开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评论。

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表达,而且包括了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评价和态度。

舆论是社会舆论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群体意见、看法和评论的集合。

1.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公开性、集中性、传染性和重构性等特点。

舆论是公开的,是指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公开展现的。

舆论具有集中性,是指舆论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共同关注和评论。

舆论具有传染性,是指舆论具有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

舆论具有重构性,是指舆论不断地受到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1.3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舆论学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过程,以及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舆论学不仅研究舆论的意见和观点,还关注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传播的媒介、引导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等。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2.1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等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社会事件是指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评论的具体事件或事物。

社会群体是指参与舆论形成的具体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

2.2 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型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统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新型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规律,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因素。

【免费下载】舆论学 陈力丹

【免费下载】舆论学 陈力丹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舆论学》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舆论学》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舆论学》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1、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传递着信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

它具有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刻的改变着人们。

2、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大量新信息,成为对课堂教学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

大到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和我国的战略决策,小到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更新,有能力的接受各种科技知识、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等,大众传播媒介都能提供。

这些信息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法则、定律等,是极意义的。

同时,各种音、像和文字信息也丰富了文化环境。

对于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材料。

3、促进我们价值观念现代化。

现代人,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我们总是要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接触过程中,与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就能逐步形成。

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

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会是我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增多,为我们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我们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明显的表现是,我们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渴求表现在与同辈人交往的日益加强。

扩展资料: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社会舆论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大,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社会舆论的因素明显增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错综复杂。

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陈力丹老师所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本书第二页中的内容提要写到: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

由于我的论文主要研究舆论引导力,所以读书笔记以书中的舆论引导内容为主。

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P98作者在第四章中指出舆论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即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喻国明)。

潜舆论虽然具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特点,但有时比显舆论更能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显舆论所表达的公众意见倾向更复杂,常常不能代表舆论;行为舆论是一种综合性舆论,作者引用了社会学家斯梅塞的“集合行为理论”说明了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要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同时作者从信息形态对舆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

舆论处于讯息形态时,舆论强度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如果大众媒介这是给予适当的引导,有可能较为有效地使舆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起来;观念形态的舆论表达或是简单或是情绪化的,较为抽象;艺术信息形态的舆论,心理性成分浓重,较为复杂。

对于不同形态的舆论,作者给出了大众媒介引导办法,面对情绪型舆论,媒介要保持冷静理智,抓住时机,越早引导越好;引导讯息形态舆论,要以准确的讯息应对模糊的信息;引导观念形态舆论,要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面对艺术形态舆论,要防止舆论共振;引导行为舆论,要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

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P119作者在第五章“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中,从公众心态和社群分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舆论特征,并指出这些舆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失误有关联,吸取近几年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给出一些宏观引导思路。

舆论学--舆论学方向研究(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学方向研究(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笔记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国内舆论学方面相对信息量较大的著作。

“涉猎中外274部(篇)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舆论导向)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5条对策建议”。

(封底)□ 卢梭的“众意”与“公意”:卢梭同时义将舆论分为“公意”与“众意”。

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公意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

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

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考虑并非永远正确,人民也会被腐蚀,也会受骗。

(卢梭,1987,《社会契约论》,1762,商务印书馆,P39) P4这其中,卢梭的理论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漏洞:首先,他无法实际说明(实际上回避)公意从何而来。

公意从众意中的产生过程十分神秘,但却要求公意高于众意,甚至对立于众意,然而最终又能为众意接受…… P4 他关于舆论的认识存在着悖论,他的出发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表私利的成份。

然而,截然区分“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能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旦贯彻他的理论,则可能导致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 P4不过,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卢梭一个人无意中同时表达了舆论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观点(或主要倾向),即对舆论作用的肯定和对舆论作用的怀疑否定。

P5 从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N)、洛克(Locker,J)、休谟(Hume,D)、尼科〔Necker, J〕、边沁(Bentham, J)、杰弗逊(Jefferson, T)到马克思,主要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以较多的肯定;而从霍布斯(Hobes,T)、黑格尔(Hegel,G)、汉米尔顿(Hamilton,A)、麦迪逊(Madison,J)到李普曼,主要从社会管理、理智决策的角度,对舆论的自发性、混杂和非理性给予了较多的注意 (孟小平,1989,97—104,《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 P5□ 给舆论做定义的特点:由于观察舆论的角度不同,关于舆论的定义有时差距较大: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定义着重点在于舆论对于决策的影响方面,心理学注重公众意见表达的心理过程,社会学注重舆论的社会化产生过程、社会心理学则从知觉、感触舆论来界定舆论。

公共关系参考书目

公共关系参考书目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总论: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 1999年8月第一版2、曼纽尔·卡斯特, 《信息时代三步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崛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3、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4、魏宏森、曾国屏, 《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1版5、乌杰, 《系统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一版6、李德顺, 《价值论》, 中国人民大学, 1987年9月第一版7、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7月第1版8、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版9、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 《组织行为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 2001年第9版10、卡尔·波普尔, 《科学知识进化论》, 三联书店,11、马克斯·韦伯,杨富斌译, 《社会科学方法论》, 华夏出版社, 1999年第1版12、诺贝特·埃利亚斯王佩莉译, 《文明的进程》, 生活·读书·三联书店, 1998年第1版13、J·P·福加斯,张保生、李晖等译, 《社会交际心理学》, 湖南出版社, 1992年7月第1版14、黑格尔, 《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15、[苏] 波斯彼洛夫, 《论美和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版16、沃尔特·李普曼, 《公众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7、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版18、Scott M. Cutlip, Allen H. Center, Glen M. Broom.,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7th Ed. N. Y. Prentice Hall., 199819、Dennis L. Wilox, Philip H. Ault, Warren K. Agee, Public Relations:Strategiesand Tatics,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520、Fraser P. Siegel, 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6th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521、王乐夫、廖为建:《公共关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版22、段赛民:《CI战略与广告攻心传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版23、李强:《公共关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版24、张云:《公关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版25、黎运汉《公关语言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版26、《公共关系学新论——海外公关译丛》[英]萨姆.布莱克、译者:陈志云、郭惠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版27、《公共关系心理学——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总主编:秦启文主编:黄希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何修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29、《网上公共关系》[美]谢尔·霍兹复旦大学出版社30、《公共关系学新论--组织形象管理》袁传荣宋林飞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1版31、《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中信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32、关立勋主编:《公共实例典范集成》(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33、翟向东主编:《中国公共关系特色初探》,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10月34、徐家良著:《政府形象与战略》,杭州出版社1996年10月35、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36、黎元江著:《中国宣传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37、周振林等著:《领导者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38、[美]丹尼斯.威尔科克斯等著:《公共关系战略与战术》,新华出版社1992年2月39、[美]杜.纽萨姆等著:《公共关系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10月40、[美]H.弗雷齐尔.穆尔等著:《公共关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41、[英]迈克尔.里杰斯特著:《危机公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42、张楠《企业公共主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版43、《有效公共关系》〈美〉斯科特.卡特李普、阿伦.森特、格伦.布鲁姆著,汤滨、王彦、孙会良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44、《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罗伯特.希斯【美】詹姆斯?格鲁尼格等著卫五名译中信出版社,北京大学45、《公共关系实务》弗雷泽.西泰尔,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公共关系》郭惠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6、《公共关系学》余明阳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7、廖为建:《公共关系学简教程》中国大学出版社1989版48、熊源伟:《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49、杜·纽萨媚等、罗建国等译:《公共关系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版50、何北公关协会:《公共世界》杂志公开出版51、陕西公关协会:《公共关系》杂志公开出版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1、《公共关系学》李道平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公共关系学概论》王乐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公共关系学》汪秀英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儒家学说与东方公关意识一东方公关论》权裕编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5、《中国传统公共关系初探》杨洪璋等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公共关系人员及机构设置6、《国际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于里著,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7、《公关员》和铭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公共关系学》余明阳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中国实用公关咨询大全》郑崇田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0、《21世纪经营管理的新趋势——知识管理》孙涛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11、《企业实用公共关系》邢颖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版12、《EQ情商》柏桦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公共关系的信息管理1.《广告调查》黄升民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2.《21世纪经营管理的新趋势——知识管理》孙涛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3.《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4.《信息就是信息》〈美〉迈克.布隆伯格著,雷鸣、顾矾译,工商出版社,1998年版公共关系调研1、《成功的公共关系》米德伯格著,机械出版社,2002年版2、《强势公关》萨菲尔著,机械出版社,2002年版3、《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左美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中国公共关系教程》翟向东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公共关系策划1、孙黎著《策划家》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年 9月版2、京华企业咨询中心《点子大师》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年 9月版3、程旭兰主编《公共关系策划》,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4月版4、林汉川编著《公共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年 9月版5、郭泰著《如何写企划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6、严兴福等《公共关系设计学纲要》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7、张景云、于涛《100个成功的公关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8、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9、连玉明主编,《学习型城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10、尹世杰,《消费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谭昆智,《营销城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12、谭启泰:《谋事在人》广州出版社1996版13、王志纲:《行成于思》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版14、薛永应:《成事在天》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版15、王志纲、石声:《策划旋风》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版16、高玉金:《商家名称谋略》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版17、潘肖珏:《企业策划思路与方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版创造性思维1.《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王极盛著,第一版;2.《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日)高桥浩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7年第一版;3.《新思维的艺术》钟法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l990年第一版;4.《当头棒喝,如何激发创造力》〈美〉罗杰.冯伊区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5年版5.《怎样出点子》懋哥清先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6.《点子大师》京华企业咨询中心著,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年版CIS与名牌战略1.《中国型 CI战略》贺懋华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94年版2.《 CIS现代企业形象策略》林盘耸等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3.《CI中国企业形象战略》董锡健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CI实务一企业形象设计》谢曙光等,知识出版社,1995年5.《企业迈向CI时代》雷晓明等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企业系统形象策划》左章健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实用命名艺术手册》潘文国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新编实用商标手册》李小林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名牌战略》刘仲康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版10.杨金德,《CI基本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11.加藤邦宏,《企业形象战略》,台湾艺风堂出版社12.王维平,《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1996年07月第1版13.董锡健潘肖珏,《CIS:中国企业形象战略》,1995年03月第1版14.许俊基,《CIS发展与国别模式:超值企业形象设计》,2002年04月第1版15.林磐耸苏亚民吕一林苗杰,《CIS——现代企业形象策略》,1994年05月第1版16.许晨,《企业形象》,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17.李一,《信息网络时代的组织形象传播》2001年09月第1版18.刘光明:《经济运行与伦理:兼论中国企业形象》,1997年12月第1版19.[美]卡尔森(Carlson,G.)著楚风、楚明译,《曝光:利用传媒塑造企业形象》,2001年11月第1版20.涂林严龙茂徐振先郑立廊,《企业形象管理》,1996年02月第1版21.明安香,《企业形象管理:最新一代管理》,1995年12月第1版22.许晨,《企业形象——企业的魅力所在》,1988年10月第1版23.杨思远曹庆弘,《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及实务》,1996年05月第1版24.郑继方,《企业形象设计与文化营销》,1995年10月第1版企业文化l.《企业文化教程》潘肖珏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年第一版2.《企业文化教程》方宪圩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3.《企业之魂》张毅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4.《四通与四通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2年版5.《蓝岛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6.《中日企业文化荟萃》潘承烈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7.《中国传统公共关系初探》杨洪璋等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1年第二版8.《中国企业文化一现在与未来》张德等著,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年版9.杨张乔,郑智强,《企业形象的社会扩张——企业文化的一种新视角》,1989年08月第1版10.罗仲伟《托起辉煌——市场竞争与企业文化》,1997年05月第1版11.奚从清谢健,《现代企业文化概论》,2001年06月第1版12.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版13.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14.刘光明:《中外企业文化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版15.罗新,《无风絮自飞——学者眼中的港澳信托企业文化》,1998年11月第1版16.孙钱章袁玉兰,《比较·启迪——中日企业文化比较研究》,1999年01月第1版17.[美]茨威尔著王申英唐伟等译,《中欧——华夏新经理人书架·第二批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2002年01月第1版公共关系传播9.胡正荣,《传播学》,北京广播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10.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11.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12.[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13.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步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14.和中孚戴广忠,《广告学原理》,1991年09月第1版15.刘林清,《现代广告学》(修订版),2002年05月16.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告学教研室,《广告学——理论与应用》,1993年05月第1版17.傅汉章邝铁军,《广告学》,1985年08月第1版18.《传播媒介管理学》郑瑞城著,三民书局,1994年版19.《现代广告通论》丁俊杰、康谨中国传媒大学20.《媒体与广告》钟以谦人民大学21.《广告策划》黄升民中国传媒大学22.《广告调查与数据库运用》黄京华大学东南大学23.《媒介经营管理学》邵培仁、刘强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媒体经营规划与管理实务》张宏源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5年版25.《媒介管理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6.黄美琴、金琳,公关传播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27.《广告主营销推广趋势报告》黄升民、杜国清等,社科文献出版社28.唐·E·舒尔茨、史丹立·田纳本、罗伯特·劳特朗,整合行销传播,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29.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年30.史蒂文.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新华出版社31.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2.麦克尔·幸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33.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华夏出版社,2000年34.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5.奥立佛·博伊德-巴雷特斯·纽播克里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新华出版社2004年36.《传播理论(传播与文化译丛)(根据英文第5版式翻译)(美国大学传播系学生必读书)》[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第1版37.《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现代传播译丛》[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1第1版38.《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第1版39.《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传媒经营丛书》黄升民、周艳、马丽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第1版公共关系活动模式l.《公共关系的战略与战术》〈美〉丹尼斯,威尔科克斯等著,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2.《当代国际公共关系》郭惠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3.《竞争之星一一企业公共关系战略》张新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4.《中国公共关系教程》翟向东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年版5.《公共关系设计学纲要》严兴福等,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I991年版6.《策划家》第 25章,孙黎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7.《世界商战》刘金树等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8.《公共关系案例》熊源伟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9.《美国企业竞争六大经典战例》〈美〉道格拉.拉姆齐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0年版公共关系专题活动1.《管理危机》希斯著,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2.《企业之魂》张毅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企业革命》曾华国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4.《国际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于里著,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5.《100国际名牌与公关和促销》马天祥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6.《定位与决策》乔木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7.《体验营销》施密特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公共关系礼仪芭芭拉·帕切特、(美)玛乔丽·布罗迪、贝奇·安德森:《国际商务礼仪》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版黄土基、黄鹤飞:《演说的技巧与艺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版丛杭青:《公共礼仪》东方出版社1996版周芙蓉《礼仪教程》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一版李惠中《跟我学礼仪》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一版任之《教你学礼仪》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第一版李兴国《现代商务礼仪》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 5 月金正昆《现代商务礼仪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3 月(美)芭芭拉·帕切特等李家正译《国际商务礼仪》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年版。

新闻专业推荐书目

新闻专业推荐书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一、专业必读1、《论自由》约翰·密尔2、《论出版自由》约翰·弥尔顿3、《新闻学导论》,李良荣著,或黄旦《新闻传播学》4、《新闻文存》徐宝璜等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5、《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6、《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著新华出版社(1980)7、《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或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8、《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或《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9、《舆论学》,[美]李普曼著,华夏出版社;或《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10、《权力的媒介》赫伯特·阿特休尔著华夏出版社(1989)11、《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威著,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13、《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三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4、《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15、《市场新闻业》,约翰·H.麦克马那斯,新华出版社,2004年16、《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7、《中国新闻社会史》,李彬18、《中国电视史》》郭镇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20、《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 2003年21、陆晔:《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22、《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广播新闻业务》吴缦、曹璐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24、《全能记者必备》〔美〕朱利安·哈瑞斯等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25、《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修订版)26、《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新华出版社(1986)或《新闻报道与写作》(美)麦尔文.曼切尔27、《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修订版)28、《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9、《当代实用公共关系学》,明安香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30、《当代广告学(第八版)》,(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钟静、康瑾译,2005年31、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或孙旭培主编:《新闻侵权与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32、李河:《得乐园失乐园》3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34、《手机》,保罗·莱文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5、《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6、《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李良荣. [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或孙旭培著,《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37、(美)迈克尔·舒德森《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M]贺文发译,华夏出版社,2010或(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媒体、市场与民主》[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媒介二十五讲》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39、《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40、《百年新闻经典》,颜雄,湖南大学出版社,41、《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或(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2、《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美〕特德·怀特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43、(美)罗纳德.J.康姆潘西《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4、(美)赫伯特.泽特尔《电视制作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5、《经济学是什么》等“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北京大学出版二、专业选读46、《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47、《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年48、《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49、《中外报纸编辑参考资料》郑兴东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0、《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1、《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2、《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3、《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54、《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美]杰克·富勒著,陈莉萍译(又译为《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展江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55、《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6、《新闻与正义一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集》展江等编译海南出版社(1998)57、《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58、吴庭俊:<新记大公报史稿>59、《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传播学书目

传播学书目

传播学书目来自: 胡晃荡(北京)创建时间: 2008-01-22 18:15:35001书名:《公众舆论》作者:李普曼译者: 克文江红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次:2006年4月第1版002书名:《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作者:陈力丹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次:1999年7月第1版,2005年10月第4次印刷003书名:《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Ι作者:[美] 哈罗德•D. 拉斯韦尔(Harold D. Laswell)译者:张洁田青审校:展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次:2003年10月第1版004书名:《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作者:[德] 哈贝马斯译者: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出版社:学林出版社版次:1999年1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005书名:《传播与社会影响》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作者:[法]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编者:[美] 特里•N. 克拉克(Terry N. Clark)译者:何道宽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次:2005年6月第1版006书名:《传播学概论》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作者:[美]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威廉•波特(William E. Porter)译者:陈亮周立方李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次:1983年版007书名:《传播学导论》作者:邵培仁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版次:1997年1月第1版008书名:《传播的世界化》作者:[法] 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译者:朱振明审译:陈卫星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版次:2007年4月第1版009书名:《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作者:[法] 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译者:陈卫星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次:2005年2月第1版010书名:《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作者:[美] 爱德华•W. 萨义德(Edward W。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
舆论能够传播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知水平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舆论能够激发公众的共同情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舆论能够反映民意和监督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公正。
舆论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传递
舆论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真相和背景。
社会监督
舆论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公正和透明。
心理调适
舆论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舆论的互动与影响
舆论的互动 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媒体报道和信息
传播影响公众意见的形成和变化。
公众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通过交流 、讨论等方式相互影响和作用。
3
舆论学还涉及对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舆论研究,如 政治舆论、经济舆论、文化舆论等。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
01
舆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对公众意见的探讨。
02
19世纪中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 起和发展,舆论学开始逐渐形成
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进 步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 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CHAPTER 05
舆论与社会发展
舆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01
舆论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和问题,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
社会变革。
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02
舆论通过传播和扩散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进
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舆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03

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探究

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探究

2023/3上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探究阴邱添摘要:新传播革命以来,社会舆论场逐渐向网络迁移,焦虑与夸张成为舆论场的鲜明特点。

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的传播生态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向,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也大幅下降。

基于此,文章先对舆论进行了简述,而后分述了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场的新特点,并重点阐述了传统主流媒体做好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从而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主流媒体舆论舆论引导由于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于舆论的界定尚难统一。

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意见、情绪和信念的总和,其往往相对一致与持续,能够对社会有关议题与事件进程产生影响。

”[1]由此可见,舆论引导是指“社会主导者通过对特定评价性信息的传播来影响受众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与评价,从而促使舆论向着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

[2]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主流媒体在舆情的正确把控、社会情绪的处理、社情民意的传达、政府声音的宣传等方面依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主流媒体的性质和地位,也决定了其自身的强大舆论引导力。

新媒体时代舆论场的新特点鼓噪社会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华莱士认为:“一旦人们发现自己没有必要对自身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他们就会挣脱掉社会习俗与戒律的枷锁。

”[3]虽然网络环境整体较好,但有些平台或舆论场缺乏有力的舆论监督,使得部分网民肆意妄言,而这种失范表达往往是不受人为控制的。

当情绪化的网民遇到观点的交锋,再加上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必然会导致网络舆论更加偏颇和失范。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使得全新的舆论场涌现出了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之下,流量和热点使得某些利益主体扰乱舆论场,他们多以“蹭热点”“鸣不平”的方式贩卖焦虑,炮制假新闻,制造谣言,更是将每个个体代入到受害者的角色之中。

舆论学.教案详稿(第三章)

舆论学.教案详稿(第三章)

第三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第一节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一、反映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较大范围内舆论的产生和消失往往是大众媒介信息传播和引导公众的结果。

媒介改变着公众的时空观,使得个人无法经历和参与的世界性的变化,仿佛就在眼前。

媒介成为人们的“导航圈”。

从现代舆论的发展史看,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舆论的勃兴,同初期的党派政治宣传,以及随后急遽增长的商业广告、大众文化娱乐等需要求一起,直接刺激着一系列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连诞生。

18世纪末开妈,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大众媒介的职能或性质定位在“社会舆论的机关”上,尽管他们各自对媒介的性质还会有另外的认识。

二、舆论历史发展中的三种趋势与传媒美国舆论学研究者Herbst S.发现舆论在社会历史中有三种趋向:1.大众意见的传播从“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的转向;2.意见表达与衡量的日益合理化;3.意见的结合逐渐无名化大众传播媒介同时还拥有空越时空的能力,当它们随着工业化浪潮而来的时候,很快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响亮的社会发言人。

三、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Four-cell matrix of social influences on public opinion纳入规范的社会影响: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信息式的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拷贝世界一、感性世界与拷贝世界感性世界:在马克思的理论视界中,感性世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类世界,是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的开放的世界。

而感性世界的现实性、统一性、开放性只有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说明。

感性世界的现实性是在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性世界的统一性必须通过现实的、开放性的人的实践,才能够不断地得到实现;感性世界的开放性始终以现实的、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的实践过程为内容。

舆论学pdf

舆论学pdf

舆论学:探索舆论形成、影响与引导的学问舆论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舆论产生、发展及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深入理解公众意见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这些意见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媒体传播等多个因素。

公众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在特定话题上形成舆论。

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影响政策制定,推动社会变革,甚至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舆论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文本挖掘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舆论的内在规律。

此外,舆论学还借鉴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手段,如情感分析、主题建模等,以更准确地把握公众意见。

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公众参与社会议题的渠道也更加多样。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因此,如何引导和管理舆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在面对舆论时,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首先,他们应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以减少误解和谣言的传播。

其次,他们应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关切,及时回应和解决公众的问题。

此外,他们还应培养专业的公关团队,以应对突发舆情,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

总的来说,舆论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舆论的本质和影响,还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信息时代,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对它的研究和管理也愈发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舆论学的认识和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陈力丹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20千字,六次以上印刷。

2012年6月该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再版,255千字。

这次再版正文基本保持原貌,只在第七章第三节中增补了一小节“‘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的本意”。

鉴于书出版于13年前,需要讨论十几年以来传播技术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舆论问题,书前添加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导言一主要阐述舆论的基本理念,导言二阐述了web2.0条件下的流言、意见的流通。

添加的一小节:“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本意【增补】由于近年来传播学被大力引入,一些传播学的概念在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要求传媒“主动设置议程”,就被视为一种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这样的简单移植,需要对理论本身理解正确,防止产生谬误。

任何学术的、专业的话语,其能够成立,均有一定的条件或限定的使用范围,否则便成为谬误。

然而根据生活经验,表述越简单的信息,越能够被传播。

某一学术的或专业的话语被普及,常常会被省略掉必要的条件或忽略它得以成立的环境要求,于是产生专业术语的运用“不专业”的现象。

我国强调大众传媒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于是新闻传播学科内的一些同行想到了“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既然传媒可以对公众的议程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主动设置议程”,不就能够影响到公众想什么和说什么了吗!于是,“主动设置议程”就成为很多论述引导舆论文章的理论依据。

“议程设置论”指的是什么?我们重申一下,郭镇之教授在很早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回顾这一理论假设时写道:“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

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

”这里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

这个理论假设论述的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客观产生的传播功能,不是传媒自身的主观的传播功能。

一旦把传媒的议程设置视为人为的和有计划的、想设置什么就设置什么、想怎样设置就怎样设置,就与这一理论假设提出的初衷相悖了。

“议程设置论”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

传播学者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和肖(Donald Shaw)发现,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很多不同传媒,不同的记者、编辑,他们各自根据自己对事实的选择标准采写和编排新闻,其中总有一些是多数传媒和传媒人不约而同认为重要的,报道的时候被安排在报纸的首要位置或广电新闻节目的前几条。

于是在这个区域的一段具体时间内,通过统计可以列出很多传媒共同认可的排名前几位的新闻(议程)。

这样的排名,不是根据某一家传媒或某几个传媒人的设置就能得够得出的结果,也不是这个地区的权力组织刻意安排的结果,而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多数传媒和传媒人不约而同选择和相对共同关注的综合结果。

对于每个记者编辑来说,他在选择并加以报道新闻之时,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就一个区域内的众多传媒和传媒人带来的传媒议程的排序而言,则是每家媒体或每个传媒人都难以直接控制的客观的传播效果。

议程设置论讨论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或结果:这种传媒议程的排序,与这个地区公众议程的排序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两者通常有一定的重合度。

这说明传媒的总体议程设置会影响公众自身的议程设置。

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这种重合度,例如人们关注和记忆事项的限度、传媒议程持续的时间、事项本身是否多数公众能够接触到,等等。

中国的传媒体制与美国差别很大。

所有的传媒都是在党领导下的,有些直接是党政部门的一部分,剩下的传媒无一例外,都必须挂靠在某个正式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之下;还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宣传部,每天下达各种宣传通知,要求重点报什么、如何报道,告知不能报道,对某些具体新闻的报道如何把握好分寸等等。

这种情形下的传媒或传媒人在传媒上安排的事项(新闻)议程,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有些传媒报道的内容和版面位置(或广电新闻内容的排序)是不是传媒安排的,而是上级领导统一安排的,传媒和传媒人必须执行,不能违背。

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这种新闻传播(实质是宣传)体制下的传媒,其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十分有效,因为这是公众唯一的外来信息源。

尽管如此,一些官员仍然认为传媒影响舆论的力度不够。

这个时候读到“议程设置论”,只看结论而不看研究过程和理论成立的条件,会感到颇为亲切:太有用了!于是,“主动设置议程”成为一句常说的话,其实这与当初人家提出理论假设的内涵,基本不是一回事。

这种对传媒设置议程的认识,造成我们对该理论假设的进一步误读:似乎只要某个议程上了媒介,安排在报纸显著位置或广电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前几条,就会对公众想什么(即公众的议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我们还习惯于通过统计受众的媒介接触率来判断传播效果,似乎只要接受了,就会有影响,接触越多影响越大。

而接触了哪些内容,这方面的具体统计很少。

根据这种笼统的接触率统计,很难弄清楚是否由于具体的议程设置而造成舆论的变化。

传媒刊播的内容,一般会对受众的议程产生影响,但我们强调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即希望现实的舆论呈现出引导者头脑里既定的理想图象,而议程设置论作为一种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它叙述的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各种不同的传媒无意中影响公众议程的一种传播功能,它应该是一种客观的传播效果。

如果所有的媒体人和传媒,均主观地按照同一的要求来设置传媒的议程,经常有意放大或有意缩小、遮蔽某些社会公认的重要议程,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引导舆论的伦理。

并非有效的就是道德的。

希特勒说:“宣传的任务不在于正确与错误。

我们不能客观地提供对我们不利的事实,而要把只有利于我们的事实反复强调,不遗余力地宣传。

”戈培尔说:“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这些观点所以错误,就在于他们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颠倒了,认为“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

陆定一就此批判道:“‘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就是把事实与其政治性的关系,头足倒置颠倒过来。

……既然‘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凡是有政治性的都可以算新闻,那末政治性的造谣、曲解、吹牛等等不是也就可以取得新闻的资格了么?”“这种说法不仅是不正确的,而且异常阴险,异常恶毒,竟是法西斯的‘新闻理论’基础。

”(陆定一,1943)而马克思要求的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他说:“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马克思,1卷:74)一家媒体或一个记者仅就一个事项主动设置议程,算不上很大的问题,但若所有大众传媒均按照一个基调“主动设置议程”,而不考虑这个传媒的议程是否是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那性质便是愚民了。

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传媒必须首先尊重人民,当然包括尊重人民的意愿。

只有在深刻理解、尊重人民意愿的基础之上,才谈得上领导人民奔小康。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胡锦涛同志说过:“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胡锦涛,2007)保障人民在这方面的权利,传媒的领导机关和其工作人员,就需要有制衡他们权力的监督权力,不能任由他们随心所欲“代表”人民主动设置议程来左右人民想什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了解真正民意和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以讨论的方式来引导舆论走向理性。

目录写在前面导言一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导言二流言、意见的流通与Web2.0环境第一章认识舆论……………………………………………………………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与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第二节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份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第二章舆论的形成………………………………………………………第一节研究舆论的形成:不同的学科视角………………………………理性主义的研究视角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综合性的研究视角第二节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中国舆论场舆论波第三节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权力组织及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第三章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反映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舆论历史发展中的三种趋势与传媒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拷贝世界…………………………………………感性世界与拷贝世界人民自我观察之镜榜样的力量塑造媒介人物媒介事件、准事件、宣传性现象托马斯公理、自我充实性预言瞬息即变的文化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议程设置论社会化和间接影响理论大众媒介引发沉默的螺旋影响不一理论交往行动理论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第四章舆论形态及相应的媒介引导………………………………第一节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潜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第二节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第三节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面对情绪型舆论:媒介的冷静与理智引导讯息形态舆论:以准确的讯息对模糊的讯息为观念形态的舆论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面对艺术形态的舆论:防止舆论共振引导行为舆论: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第五章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第一节公众的分裂心态和矛盾着的舆论………………………………………公众心态:从兴奋到迷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第二节公众浮躁的心态和情绪型的舆论………………………………………短期行为化与浮躁心态利益的驱动、攀比与浮躁心态脆弱的“平静”心态第三节社会群体的分化和舆论的分散化………………………………………群体利益的凸现和舆论的分散地域经济的发展差异与舆论的分散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舆论的分散社会信息化与知识沟的形成第四节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市场经济之初大众媒介的误导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适度社会动员,强调风险、责任提供更多的社会沟通机会,适当聚合舆论第六章接受理论与引导舆论…………………………………………第一节文学接受理论:把视线转向公众的接受………………………………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本文的召唤结构期待视野、美学距离和视野转换文学接受理论对舆论导向的启示第二节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与引导舆论…………………………………目前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我国公众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依据文艺接受特征对舆论的引导第三节讯息性本文的接受与引导舆论…………………………………………讯息性本文不同于文艺本文的接受特征讯息接受的认识论信息模型依据讯息接受特征对舆论的引导第七章大众传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几种方式……………………第一节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类型内部引导类型他人引导类型适当唤起内部引导和传统引导的方式第二节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说服过程说服的逻辑说服的心理学依据说服的社会学依据说服伦理第三节媒介引导舆论的客观功能议程设置………………………………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关性议程设置产生效应的条件媒介议程设置可能出现的差误舆论导向与议程设置研究议题设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第四节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沉默螺旋”现象与大众媒介控制舆论的机制“公开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沉默螺旋”的理论依据第八章我国当前舆论导向中的若干问题研究…………………第一节基本的引导: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市场经济:历史认识的偏差与媒介热昏的头脑什么不是市场经济营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舆论氛围第二节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政策和策略是引导的生命………………………政策的宣传力度要与公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政策的解释要及时,防止舆论的躁动政策的表达要准确,强调贯彻的条件知法懂法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必要前提注意发挥政策对公众价值观的调控作用第三节媒介引导偏差寻因:职业的偏颇与利益的诱惑……………………认识偏差造成的导向问题追求轰动效应造成的导向问题利益诱惑造成的导向问题市场经济下与社会领域下媒介对舆论的不同影响冷静总结经验,呼唤媒介职业道德第四节大众媒介的责任:引导大众文化走向精制化………………………我国已经具备大众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大众文化的两面性和媒介的引导责任雅俗契合,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注意文化报道的导向,提倡高质量的文化批评媒介在大众文化精制化中的作用第五节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舆论的环境氛围……………………………我国当前消费舆论的特征大众媒介对消费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广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媒介面对广告:不懈的引导把商家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第六节呼唤公众的内在良知,营造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的舆论氛围……各种非道德舆论形成的原因道德表现的三种不同领域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呼唤公众的内在良知形成较强的公德舆论压力,扭转公德失缺现象全面营造市场道德的舆论氛围第九章区域性的媒介引导舆论研究……………………………我国几个主要区域的舆论特征引导北方人:保持直爽和热情,多些市场经济意识引导上海人:保持市场的理性意识,多些大度与高些的精神追求引导广东人:保持变通精神,加大文化含量,培养长远眼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