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学生音乐教育心理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安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安康教育融音乐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根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宽松课堂气氛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不利于进入音乐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地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间隔,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

课堂气氛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安康水平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安康水平的途径。

首先,学校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口号,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唱一首歌,各项活动人人参与,转变了过去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场面。

其次,音乐课外活动开展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欣赏专题等,改变了过去的单调活动。

最后,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即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区里、市里举办的比赛,向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

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时机。

请进来,邀请音乐专家来校位同学们做讲座。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安康心理。

三、重视情商培养,增强心理素质1、丰富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学过程充满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原因。

小学音乐课堂小学生心理特点探究

小学音乐课堂小学生心理特点探究

125教育版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教育的实施,让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中放飞心灵,锐意进取,并能逐步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达到这个目标核心是要抓住同学们心理特点。

关键词:小学音乐一、特点一——活泼爱动。

既然同学们活泼爱动那就顺应他们的这种特性,在课堂中,形式要多样化、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并以“动”为主,我在进行日常课堂中经常以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读一读、打一打,以及打击乐器的合奏等把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到课堂中,将“静态”的知识结合“动态”表现出来,同学们的天性放飞了,自然情感就随之表现出来。

比如,在教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一课时,先带领同学们了解了波兰这个国家的音乐和文化,波兰是个能歌善舞的国家,歌曲已经很熟悉,那么就从舞蹈开始吧,随着观看波兰人民热情洋溢的舞蹈视频,带动同学们对舞蹈律动的兴趣,先让他们跟着视频跳起欢乐的波兰舞蹈,课堂气氛随之热烈,同学们的情绪得到释放,再留出20分钟进行歌曲课堂,会跟顺畅而且课堂纪律井然有序,通过这些课堂实例,在音乐课中顺应同学们活泼爱动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既可以舒缓同学们紧张的情绪,还可以让同学们在一节课自始至终的保持精神饱满。

二、特点二——自制力弱。

小学阶段的同学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觉性、自制力较差,他们一旦情绪高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不到还有纪律需要遵守,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在设计各个课堂环节时应考虑到同学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课堂过程中除了进行合理的组织引导,更重要的是将活泼和有序结合起来,让课堂气氛热烈而竟然有序,从而,笔者在课堂中使用了一些音乐口令、手势、形体语言等来规范同学们的言行。

例如,在我的音乐课中会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为此设计了口令,师:“唱歌姿势”生:“腰背挺直,手脚放平。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初探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初探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初探
音乐教育在农村小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农村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音乐活动。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们通常需要通过合作演奏、合唱等方式来完成任务。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参与音乐教育,学生们可以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通常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和演绎自己的音乐作品,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在农村小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农村小学应该重视音乐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音乐教育机会,让他们在音乐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教育

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教育

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标。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玩乐器等形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游戏和合唱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对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音乐教育应以提高素养为主要目标。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和音乐作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大学阶段,音乐教育应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和专业素养。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音乐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作和演奏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除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也会对音乐教育产生影响。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与国际接轨,吸纳和借鉴不同文化的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同时,音乐教育也应该注重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总之,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教育部门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和资源,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心理疏导(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音乐教学心理疏导(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音乐教学心理疏导第一篇范文:初中音乐教学心理疏导音乐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阶段,音乐教育不仅是对音乐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疏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与心理疏导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

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心理疏导的效果。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以音乐为载体,引导学生释放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心理疏导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

对于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更好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教师应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如演唱失误、乐器演奏困难等。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耐心指导,鼓励他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音乐家们的励志故事,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

4.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教授关于亲情、友情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关系的处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如音乐放松、音乐表达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探究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探究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探究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还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社交技能、注意力集中能力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首先,音乐教育对于情感表达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感。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如演奏乐器、合唱或作曲,青少年得以释放情绪,处理压力等心理问题。

这种情感的表达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并增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敏感度。

在社交技能方面,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无论是合唱团、乐队还是其他形式的音乐团体,青少年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可以学到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

在音乐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协调不同的意见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彼此间的理解与尊重,也锻炼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这些技能在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注意力集中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大脑的认知功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学习音乐需要专注于音高、节奏、旋律等多个方面,从而锻炼了青少年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科学研究发现,参与音乐训练的学生在数学、语言等学科上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这种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业成绩,还能帮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更为从容不迫,降低焦虑和压力水平。

音乐教育在构建自我认知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通过学习和演奏音乐,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从而增强自信心。

无论是掌握一首乐曲,还是成功进行一次表演,每一个小小的成就都为其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经历使得青少年在面临挫折时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更加专注于目标的实现。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和实践研究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和实践研究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和实践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学生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天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及其实践研究。

一、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1.消除压力与焦虑学习生活压力是学生的一大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而学习音乐更具有缓解压力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由于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乐器演奏和歌唱练习,则能够帮助学生排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此外,听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心理学家称,听音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并且,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等有利于缓解焦虑情绪的物质。

2.促进情感调节与表现音乐除了能够消除压力与焦虑,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学生能够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从而得以更好地表达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这种情感交流则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认识,加强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

3.提高学习成绩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据心理学家研究指出,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特别是在乐理学习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更进一步地,音乐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灵活有效。

二、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实践研究1.调查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一项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有9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音乐教育的课程,而超过85%的学生认为音乐教育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学生也表示,音乐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2.实施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一项为期12周的音乐教育课程,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减少。

同样地,研究还发现,在实施音乐教育课程后,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明显增强,且对学习的态度和信心更具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技能,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传递心理健康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情绪和压力。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学会表达内心感受,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小学音乐教学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学校和教师应重视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影响、正能量、渗透、情感表达、沟通能力、学生、学校、教师、全面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儿童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关键。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逐渐普及,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1.2 研究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进行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揭示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传递心理健康正能量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分析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教师合理开展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仅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也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支持。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和实践研究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和实践研究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和实践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变,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此情形下,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包括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疏导。

自古以来,音乐一直被认为拥有治愈心灵的美好效果,因此,音乐教育在帮助调节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1.音乐对心理的影响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艺术,更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有效治疗。

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胆碱能类物质,同时能够激发情感和心灵的共鸣,从而能够帮助人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减少焦虑和压力,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等等。

这些都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2.音乐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不仅能够学习到音乐技能,更能够提升自己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训练人类情感的学科,有助于学生将情感表达出来,明确学生内部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体验和表达、情感管理与反思。

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感悟和表达,领悟情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生活和人生的认知,以及情感的自我发掘与掌握等实现调整学生心理状态。

二、实践研究1.音乐听力训练一项研究表明,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和弦有助于培养语言和数学能力,并有助于提高抽象思维。

音乐听力训练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训练方式。

教育者可以以各种方式让学生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更能丰富地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并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了解到音乐不仅是一种亲情、友情、爱情的表达,也有描绘事物、情感、景色等多种形式的表现。

2.音乐创作教育音乐创作是一种积极并具方向性的行为,通过音乐创作,学生能够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创意和个性,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3.音乐治疗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的声波、节奏、旋律等特点来达到调节、缓解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目的。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与活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对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做了一下的分析:7―9岁的儿童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他们评判作品的标准就是看实物和作品不是相像;直到9―13岁,他们进入了审美萌芽期,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态度处于写实阶段,他们评价音乐作风的标淮是音乐作品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是否相像:从小学中年段开始,是音乐审美态度正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由其是随着个性的发展,他们开始对音乐作品表现出真正的审美态度。

舒持一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的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是:7―8岁,有鉴常协和与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旋律感。

能感知两声部旋律。

10一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如和判断能力。

12-14岁,欣赏、认识和感情反应能力逐年提高。

小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音乐能力每年都在惊人的发展变化之中,音乐心理学家爱得华一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是因为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培养的音乐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中后期教育所大法超越的。

美国道罗西―麦克唐纳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以后,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是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的。

汉克与兹宁门的――项研灾成果也证实,儿童的音乐才能在10岁前就已经显露无遗。

小学生的音乐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提高,主要表现在节奏的掌握、音高辨别能力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随着儿童听觉、视觉和运动知觉的显著发展,儿童的音高辨别能力逐渐提高。

宾利在1966年进行的一项测试表明,大多数被测试的7岁儿童能够区分440hz声音和12 Hz差异的声音(四分之一声音)之间的音调差异。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研究一、引言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以期为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1.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音乐具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通过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研究发现,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其情绪调节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生。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往往需要集体合作完成,如合唱、乐队等。

在音乐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配合、协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种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重要心理支持。

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4.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音乐创作和演奏过程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长期参与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创造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音乐作品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音乐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审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潜在影响1.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音乐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具备耐心和毅力。

这种品质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耳朵、眼睛、手脑协调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完整word版)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完整word版)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作为一项反映个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现,有关负面事例屡屡见于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和实践来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

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教育因为其本质特点,是一条预防、改善甚至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其成因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0%,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为19%。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

3%。

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在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

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

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二、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机理音乐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同时又具有现实效用。

这种现实效用性体现在音乐能够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促进人的现实行动上的改变。

马克思说,艺术是“对世界进行艺术掌握的实践精神性质”.音乐是人的精神的产物。

它首先也主要是在精神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它为人的精神(心理)而存在,不带有任何功利性。

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十四)

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十四)

除优美形态外 ,已经能够接纳其它审美形态 ,如丑感形态 、悲剧形态 、 喜剧形态 。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有了 比较具 体的优美与丑陋的审美评 价标 准 ,能鉴别美与丑的事物和美与丑 的事物特征 。当然 ,这一时期 的儿 童还有接纳和理解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的 困难 ,而且在审美评价 活动 中主要采用非艺术审美标准 。 鉴于小学高年级儿 童的这些特点 ,无论是家庭 、学校 ,还是社会 , 都应关注他们音乐个性的成长 ,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给他们以足够的 生活 和学习空间 ,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 ,广泛接触各个时期 、各个 民 族 、各个地域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 、乐观和 健康的音乐个性 。 二、少年期 、青年初期儿童音乐学习的个性 1 . 少年期—— 音乐审美个性 的初步发展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 中期 ,是从儿童初期 向青年初期过渡的一个时期 , 因此 ,常常把这一时期 叫做过渡期。这是一个半幼稚 、半成熟 的时期 ,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 加德纳认为 ,前青春期这几年 ( 9 — 1 3 岁)是儿童审美 感知发 展的 转变时期 ,他们 开始从 “ 写实 主义”的审美局 限中解脱 出来 ,对标 准 化的美的事物敞开心扉 。初 中生对艺术特征 的敏感 性明显 提高。他们 对音乐训练课程 表现 出一定 的开放度 和感受性 。这是培养音乐学 习个 性的最佳时期。他们开始在音乐学 习的各个环节表现出 自己的独特性 , 开始形成对特定 的音乐家和音乐作 品的偏爱倾 向。
乐学 习心理 进 行研 究 。
1 . 小学中、低年级—— 音乐审 美的 “ 写实、具象”阶段 按照我国著名 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和林崇德教授的观点 ,这 个时期是儿童的表象或形象思维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 。 这些年龄阶段 的学生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根据表象进行不 自觉 的 分类 ,在他们头脑中形成的是某一类事物 的共 同的具象特征 ,而不是 某一具体事物 的个别特征。他们在欣赏音乐时 ,也会不 自觉地依据所 表现的事物 的具象特征将作品进行分类 ,而不是依据音乐作品 的表现 手法 、情感 、风格等艺术因素进行分类 。因而 ,这只是一般性的评价 , 而不是 艺术性 的评价 。如果让儿 童欣赏一首音乐作 品 ,美与不美 ,喜 爱与否 ,并不取决于音乐作品本 身的艺术价值 。在他们看来 ,这首作 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 出他们所感 知到的现实世界 ,这就是他们 的评价 标准。正 因如此 ,那些充 满童趣 的、反映他们生活 的,或是表现小动 物和植 物的 ,轻松活泼 、调皮嬉戏 的儿童歌谣 ,正是他们忘情投入其 中的最美的音乐作品。 在音 响方 面 ,儿童普遍认 为音 乐必须是 和谐 的 ,否则 就是噪音 。 因此 ,一首运用现代和声的当代音乐作品 ,他们多半会将其斥为怪物 , 而不是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对 于美 的形态 ,他们 通常最 能接受优美 的审美形 态 ,其 次是诙 谐 幽默的形态。如果表现一种动物的形象 ,采用 诙谐 幽默的音乐 ,孩子 们会非常喜欢。 这个 时期 ,儿童审美感知的 “ 写实主义”特征和富于想象的潜质

高中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摘要:高中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在高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来应对。

因此,探究高中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一、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一)音乐对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情绪激发功能。

研究发现,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首先,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愉悦情绪。

通过欣赏动感的音乐或参与音乐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谐,从而引发愉悦和快乐的情绪。

音乐还能够唤起美好的回忆和情感联想,帮助人们摆脱负面情绪,提升情绪状态。

其次,音乐具有情绪调节的功能。

不同类型的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各异。

例如,轻柔的音乐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使人感到平静和放松;欢快的音乐可以增强活力和快乐感;悲伤的音乐可以宣泄情绪,减轻内心的痛苦。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绪状态选择适合的音乐来调节情绪,使情绪得到平衡和舒缓[1]。

此外,音乐还具有缓解压力的作用。

高中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种压力源,长期紧张的状态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分散注意力,减轻压力感受。

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倾听音乐、参与音乐创作或演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音乐对学生自尊和自信心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

通过音乐学习和表演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并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自我发现和展示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的自尊心。

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学生合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合唱表演中,音乐、声音、情感和表情等要素相互交织,并通过各种表现手段,从而营造出一种丰富的艺术氛围。

除了在美学方面的追求,中学生合唱艺术也可以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感和心灵世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情感表达和压力释放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的身体和心智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往往会感到困惑和焦虑。

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参与合唱艺术表演,他们可以以一种积极、有意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抑制压力和情感消极。

在合唱艺术中,孩子有机会获得对音乐的深度感受和体验,并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疏导的目的。

同时,合唱表演也可以帮助他们放松紧张的心情,减轻并释放压力,从而使整个人更加轻松愉悦。

二、共情和团队协作在中学生合唱表演中,孩子们需要团队协作,互相照应和配合,从而提高集体合作和相互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这种合作精神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发现和培养互相信任的关系,进而加强团队协作的能力。

孩子们通过共同创造一种音乐式的氛围,从而互相遣然合唱,可以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共情力和珍重团组织成员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能力。

三、自尊和自信的提高通过参与合唱表演,中学生可以发掘自己的音乐才华,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获得更加积极和自信的心态。

通过表演音乐,孩子们可以获得肯定和赞誉的感觉,并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树立信心。

在合唱表演中,孩子们需要面对大量的观众,从而需要找到正确、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进而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从而让自己的自信心度更加增加。

四、强化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技巧中学生是一个很容易受文化、社会和情感挑战的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需要提高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技巧。

在合唱表演中,孩子们需要控制自己的节奏、呼吸和声音,从而实现高度的音乐表演水平。

浅论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

浅论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

艺术品鉴1432019年第19期浅论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郭玺珍/平遥县杜村小学校摘要:研究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并根据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教学方法改进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一)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

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

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

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小学生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三)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

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一)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

关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与课程学段目标、内容标准设计的梯度渐进

关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与课程学段目标、内容标准设计的梯度渐进

关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与课程学段目标、内容标准设计的梯度渐进“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

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

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因。

小学阶段,从6、7岁至11、12岁,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身体发育渐趋内部成熟,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完善,脑重量由6、7岁时平均1280克,到12岁时平均达1400克,接近成人水平。

此后,脑功能迅速发展,到13、14岁时趋向成熟。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

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

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

小学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运动觉、听觉、智力、理解力、表现力继续增强,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得以发展,兴趣于音色变化、音色组合、和声、表演,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

音乐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讨

音乐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讨

音乐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讨概要:目前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国家也提倡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重视,所以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它也在不断的深入,不断的细化。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备比较短缺,学校不够重视的现象,所以在某些地区音乐教育的开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应该普及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处,让家长以及学生都受到重视,这样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贯彻以及实施音乐教育。

而且也应该将建立完善的心理状态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从而促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一个正确趋势发展,以此来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質,提升相关的知识水平,起到陶冶情操,增强思想道德理念的目的。

近几年来,关于中学生犯罪的案例也频频曝出,其主要原因就是心里有一些疾病,导致想法比较极端,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而通过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使人舒缓心情,同时也能够使人愉悦,所以在学校中加入音乐课程,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比较强大,就会避免中学生走上极端,而且也能够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发生。

心理素质可以通过相关先天遗传进行获取,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日后的培养及锻炼,增强其心理素质。

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中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培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让他们采取比较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提高音乐的学习,促使对音乐情感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操,使心灵得到很好的净化,这样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

现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功课多、压力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少,学生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不多,他们的视野也比较窄,学习空间比较狭小,再加上学习比较紧张,使得中小学生在自我认识获取能力上面比较欠缺。

而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促使中学生获取自我认识的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作者:陈芳来源:《艺海》2012年第06期[摘要]随着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新教改的大潮中,共同探讨音乐课程改革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收获了许多新成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如何提高其实效性的问题。

尽管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在现实的音乐教育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已遭遇到严峻的挑战,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有机统一、互相促进等。

基于此,加强两者的融合,有效地发挥两者的优势是必要的。

一、基于学生心理的音乐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课程价值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教育应注重民族音乐及民族文化精神的渗入,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但民族音乐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开展,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第一,收集大量音像资料,从学生情感入手,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伴,反映出人们的喜、怒、哀、乐,揭示出各种丰富的思想感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乐音的运动方式与我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同构的关系。

一串下行旋律让人的情绪变化消长;音响的强弱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是类比的。

小学生调控自己情感的能力不强,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生活经验少,所以要通过阅读文字、观看电影、戏剧、观赏绘画或教师的讲述来获得某种程度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创造的空间,对音响的感悟也就更丰富了。

第二,抓住学生的注意特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虽然在高年级时,学生的有意注意虽然迅速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在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和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才能,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的潜在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影响他们多个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通过学习音乐,他们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出色的演奏能力,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音乐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在音乐学习和演奏过程中,他们需要专注于乐曲的细节和节奏,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最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管理具有正面影响。

音乐可以传达情感和情绪,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技巧。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小学生经历的音乐表达和交流也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

二、音乐教育与智力发展音乐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艺术发展有益,还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有深远影响。

研究表明,学习音乐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并提高他们的数学和语言能力。

音乐中的节奏、音高和旋律与数学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音乐,小学生可以提高对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的理解能力。

此外,学习音乐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协调能力。

音乐中的节奏和音律需要小学生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来表达,这有助于促进他们的空间意识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情感发展音乐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力,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情绪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音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音乐的表演和演奏,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学习音乐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同理心。

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他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情感认知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年龄段学生音乐教育心理初探【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它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亦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随着现在科学的发展和研究观念的更新,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因此,经过对音乐心理学研究,制定一系列的音乐能力测试,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音乐能力结构会有较全面的把握。

再比如作为教师要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就必须熟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与学的心理特点才能使自己掌握的东西为学生所接受,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来建造针对其个性心理特征的最佳音乐学习心理结构。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A study of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 for students from each rang ofagesMusic major SHI Qiu-liAbstract: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 is studying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t includes both the stud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also includes the psychology rul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update of the idea of researches, the study of human be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eply, therefore, after studying the music psychology, we can set up a series of music ability tests and grasp the students’ music ability structure of different age g roups. Besides if teachers want to finish their teaching tasks perfectly, they must familiar with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ages, so that they can teach according students’ abilities and make students accept what the teachers teach the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et up the best music learning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different ag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psychology前言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

它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

它既涉及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不能代替与等同它的研究。

当今社会是科技社会和情感社会,而音乐就是科技和情感的结合点之一。

可以说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很多时候是在学生时代培养的,音乐的基础教育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我国推行的学校教育分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四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每个年龄段都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心理特征,因此根据各个年龄段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具体安排音乐教学内容,是现代音乐教育应关注的课题。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及其意义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在我国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学术界虽然已经发表与音乐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千余篇,出版了若干专著与译著,甚至有些音乐院校与师范院校音乐系科还开设了音乐心理学的相关课程。

总而言之,我国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基本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既没有学术组织,也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更没有科学完整的形成音乐心理学的体系。

许多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基本概念、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是西方研究的直接移植,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人们的社会心理特点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我的基本国情,也使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失去生长土壤。

因此,加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重视西方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音乐心理学在起步阶段需要重视的工作。

在音乐活动中,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及其内部的生理变化,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观察、测量和统计的可能。

我们知道,对心理现象的实证研究,一方面要通过外部行为的观察,测量人在活动中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要通过体内生理活动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反应过程,观察测量心理反应。

这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都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上的。

实证研究将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作形式化、凝固化、简约化和静态化处理时,损害了心理现象整体性、意义性、动态性,未能在微观层面对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

因此实证主义方法不是万能的,它不适合研究人的心理的文化性。

实证研究不能取代音乐心理的理论论证。

音乐心理学需要从经验或实验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中获取的大量资料,需要进行哲学的综合。

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取得真正科学的成果。

如果没有哲学帮助,要形成、解释、阐述音乐心理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假设并形成体系,将是不可能的。

同时,由于人的心理是社会复杂性,其表现于外的的行为可能与内部的心理反映一致也可能与内部的心理反映差异。

即同样的音乐心理并不一定表现出相同的音乐行为;相同音乐行为也未必是由同样的音乐心理引起的。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应坚持“一导多元”的方法学趋势,即在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下,多种多样的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实验、实证的方法与理论思辨分析的方法都应受到广泛的运用与重视,多纬度多方法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全面地揭示心理的实质与规律。

譬如,观察法、调查法、作品析法、档案研究法等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都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不同年龄段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一)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

1.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总的来讲,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下面几个特点:(1)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

(2)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

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式。

(3)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与活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叶朗论述了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7—9岁的儿童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他们对所有艺术作品都以像和不像的刻板标准来评价;直到9—13岁,他们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形成了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态度处于“写实阶段”,他们评价音乐作风的标淮是音乐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是否相像: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是音乐审美态度正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随着个性的发展,他们开始对音乐作品表现出真正的审美态度。

舒持一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的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是:7—8岁,有鉴别协和与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在歌唱及演奏乐器时,节奏感觉比过去好;9—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旋律感。

能感知到两声部旋律。

10一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如和判断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音乐能力每年都在惊人的发展变化着,音乐心理学家爱得华一戈登(cordon)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是因为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培养的音乐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后期教育所无法超越的。

美国道罗西—麦克唐(uomLhv—mcdonald)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之后,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是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了的。

汉克(Ha,eker)与兹宁门irhpn)的——项研灾成果也证实,儿童的音乐才能在10岁前就已显露无遗。

小学生的音乐能力随年龄逐年增强,主要表现在对节奏的把握、音高辨别能力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改善等方面。

随着儿童听觉、视觉、运动觉等的显著发展,儿童的音高辨别能力也逐步提高,本特利(Bentley)1966年所做的一项测试表明,大多数被测试的7岁儿童能分辨出一个440赫兹的音和—个与之相差12赫兹的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被测试的12岁儿童人多数能分辨出八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

这说明在儿童时期,音高辨别力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

基尔比特(J.A.Giubert)所做的实验结果亦表明,儿童的音高辨别力随年龄增长.其中6—10岁儿童增长明显,18岁后进步幅度较慢,随儿童歌唱音域、旋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向的共同发展、幼儿至小学生的歌唱技能与器乐演奏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歌唱技能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歌唱音域也随之变大,如3—5岁幼儿的音域是小字‘组的e—a,至小学高年级时,12一t3岁的儿童的音域已扩大为小字一组的d至小字二组的e 。

幼儿至小学低年级学生歌唱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

在游戏中边歌边舞,配合身体动作,并借助语言这种媒介,而逐渐得以发展。

1.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童年时期是音乐才能及智力高速发展期,因此给予适当的音乐教育音乐才能会在幼儿的基础上得到高度发展,并且能够理解一些浅显的基础知识。

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依然以发展音乐感知为主,在感知发展的基础上理解音乐的知识。

在学习方式上小学生刚刚从游戏活动为主转入以学习活动为主,这就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因此,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要生动活泼,适当结合游戏、律动等活动来培养学习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向抽象的形式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从具象概念着手逐渐向抽象概念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