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案新版本
第七章力教案新部编本(敖云)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案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物理)学科八年级(1、2)班任课教师:敖云和静县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1、2)班教师授课表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任课教师:敖云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 (物理)教学进度计划表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 )年级( 物理 )学科学业成绩统计表八年级(一)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 )年级( 物理 )学科学业成绩统计八年级(二)班(八)年级(下)册(物理)学科单元教学计划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的?圆的?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认识力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师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人推车时,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这是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加了一个吸引力,这是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力呢?请同学们试着归纳.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师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 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 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 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答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形状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 力的三要素师 力的作用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大家动手实验: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a)(b)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演示实验5: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向里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男生轻松战胜了大个子男生)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演示实验6: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师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正常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2.力的示意图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4页图7.1-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板书:物理学中通常将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答案:如图乙所示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学生在作图时,要注意:同一图中如果表示多个力时,受力的大小不同,线段的长度也应该不同,即力大的线段长些,力小的线段短些.板书: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比例要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位置,则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力的方向,把它们看作是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有影响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实验1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力的情况,可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板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2)弹力是一种效果力,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变往往难以察觉,故判断是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①物体间是否接触;②接触处是否存在着相互挤压或拉伸(即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例题1(多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解析:物体的形变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塑性形变.弹力发生在直接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故A正确;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会对与它相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所以B错;支持力、压力、拉力是从力产生的效果来加以区分的,从力产生的本质上看,它们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所以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故C正确;人受到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不可能是人自己,人坐在凳子上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凳子的形变产生的弹力,故D错误.答案:AC弹簧测力计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既然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那么就可以根据形变的大小来比较、确定弹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过改变弹簧伸长长度来表示出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如图,展示弹簧测力计).好,下面我们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1.制作弹簧测力计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制作的过程:(1)将一块光滑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0”.(2)将0.5 N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师现在请大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动手测量,回答:是相等的.发现规律: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师为了使测量更精确些,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我们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就成功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了.由此可见,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并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多媒体课件)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大量实验表明,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Δl与弹簧所受拉力F成正比,其关系式为F=kΔl,k为比例系数,其大小与弹簧本身有关,所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就不成正比了,因此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板书: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师如果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板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师请大家观察后思考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有什么不同?教师拉动挂钩,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实验“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3
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⒉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⒊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⒋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⒌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⒍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⒎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⒏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⒊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3. 素质层面:
-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具备一定的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的意识,有利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 部分学生对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
-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地关系观念有待加强,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
4. 行为习惯:
- 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懈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 部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缺乏复习和预习的习惯,对知识点的巩固程度有限。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 知识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可能导致在学习日本气候、地形、资源等方面时,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5. 增进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气候特点、地形特征、资源状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日本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特色。
4.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提出的疑问,给予及时解答和引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积极思考相关地理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对于不懂的问题,勇敢地提问并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实验器材: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光的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光传播有什么特点?二、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会沿直线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否恒定?三、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10分钟)1. 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2.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这些光现象的示意图。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光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实验器材,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2. 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现象是未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光的奥秘?教学延伸:1. 光的折射和反射: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光的传播速度:讲解光在真空和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讨光速的可变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七章第一节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教学目的:➢知识要求: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能力要求:提高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思想教育、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本章课后思考题: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三十年逃港风波纪事》据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
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
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
最后外逃3万人。
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
现实资料: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生活,更已成为大趋势。
香港规划署调查发现,到内地居住的港人每两年以50%的速度增长。
以2005年计算,有9.1万多人,而2001年只有4万多人,增幅已超过一倍。
事实上,调查更显示,港人在内地自置的物业数量,达18.16万个,而且多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
思考:1.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国人全身心偷渡到香港?2.从内地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去香港到如今更多的港人回内地置产,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答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开启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实数72立方根(
7.2 立方根(1课时)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能够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能用类比平方根的方法学习立方根,及开立方运算,并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教材解读由正方体的边长与体积的关系引出立方运算,转入立方根运算.于是发现立方根运算与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很容易联想到平方运算与平方根运算之间的关系,于是立方根的表示,运算等问题就留给同学去发现.学情分析在学习完平方根运算后继而学习立方根运算,•通过列举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数求立方运算可发现立方根比平方根更容易掌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劳动节即将来临,学生们纷纷给他们敬爱的老师奉献他们的心意,刘老师所任教的两个班的科代表一同前往老师办公室,他们手中捧着两个形状、•大小一模一样的礼盒,并对老师说:“我代表我班的同学向老师敬礼,并以此小礼物代表我们对老师的敬意”.说完,两个科代表相视一笑,请老师猜一猜里面装的东西是否一样,里面物体的体积是否一样.老师知道,他们葫芦里肯定又要卖什么药了,•就郑重其事地说出两个盒子的大小形状虽然一样,但里面所装的物体的形状肯定不一样,并且它们的体积也相同,但一定有其它不相同的地方.刘老师打开纸盒一看,•发现里面装的果然是两个不同形状的水晶一样的透明饰物,一个是圆球形的,一个是正方形,并且盒子里面各有一张纸条内容相同,经过测算,其体积为125cm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饰物除了形状不同以外还有什么不同吗?•那就是球的半径与正方体的边长,你能求出这个半径和边长吗?要求出这两个量,•我们就来学习开方中的另一种运算:开立方运算.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学习平方根的运算时,首先是找出一些数的平方值,然后才根据其逆运算过程确定某数的平方根,同样,我们先来算一算一些数的立方.23=______ ;(-2)3=______; 0.53=_____;(-0.5)3=______;(23)3=_____;-(23)3•=_____ ; 03=______.(1)经计算发现正数,0,负数的立方值与平方值有何不同之处?23=8;(-2)3=-8; 0.53=0.125; (-0.5)3=-0.125;(23)3=827; -(23)3=-827; 03=0.我们发现,求立方运算时,当底数互为相反数时,其立方值也是一对互为相反数,这与平方运算不同,平方运算的底数为相反数,但其平方值相等,故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但一个正数的立方根却只有一个值了,什么是立方值呢?类似平方值定义可知,若x 3=a 则x 为a 的立方根,读作三次根号a.负数没有平方根,负数有无立方根呢?从(-2)3=-8,(-0.5)3=-0.125,(23)3=-827,可知负数有立方根,•并且其立方根仍为负数.(2)开平方与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同样开立方与立方运算也互逆,•故请根据上述等式,写出这些互为相反数的立方根.8的立方根为2,-8的立方根为-2,0.125的立方根为0.5,-0.125的立方根为-0.5,827的立方根为23,-827的立方根为-23,23230的立方根为0, 上述过程都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把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故正方体的体积为125时,而球的体积为43πr 3 =125时,r ≈3.1.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1.例题求解既然正数的立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是负数,那么正数的立方根为正数,•负数的立方根为负数,同样0的立方是0,则0的立方根是0,为任意数),或者若a 3=M,则有其中M 为被开方数,3为根指数,且根指数为3时,不能省略,•只有当根指数为2时,才能省略不写.故课本P 170探究中, =-2,- =-2,由此得=-,又=-3,-于是可归纳出其规律,其值也不同,若a>0时,a ;若a<0,则.例2: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七章有机化合物3.3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 通过教学软件模拟有机化学反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反应过程。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文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 推荐学生观看有机化学相关的在线课程,加深对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 学生能够运用官能团知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推断及反应类型的判断,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应用能力。
4. 团队协作与交流:
- 学生在分组讨论、实验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
5. 环保意识: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3.3 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七章有机化合物3.3节,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官能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重点掌握羟基、羰基、羧基、卤素原子等常见官能团。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有机化合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环境影响,提高其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官能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官能团的种类、性质及其对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② 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 官能团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 重点知识点: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溶解性、沸点、酸碱性等性质的影响。
第七章 财产清查的教案
第七章财产清查的教案(七)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知道财产清查的种类和范围;2、掌握存货的两种盘存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的方法。
3、能够对财产清查结果进行处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财产清查的含义和意义,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存货的盘存制度。
2、财产清查结果的具体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总48课时之33-34课时)第一课时财产清查的方法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知道财产清查的种类和范围;2、掌握存货的两种盘存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未达账项的理解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三、教学难点:存货的两种盘存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思考什么是财产清查,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进行财产清查?由此引出财产清查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一)财产清查的基本含义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同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造成各种财产账实不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收、发各项财产过程中,由于计量、检验不准确而发生品种、数量或质量上的差错。
2、在财产发生增减变动时,没有填制凭证而登记入账;或者在填制凭证、登账时,发生计算上或登记上的差错。
3、在财产的保管过程中,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
4、由于保管不善或工作人员失职发生的财产残损、变质与短缺,以及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差错。
5、由于不法分子营私舞弊,贪污盗窃等而造成的财产物资损失。
6、因未达账项或拒付而引起单位之间账账不符等。
(二)财产清查的作用1、通过财产清查,可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存数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及责任,及时按照规定把账存数调整为实存数,从而达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
2、通过财产清查,可查明各种财产的结存和利用情况,可发现有无储备不足、积压、闲置等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充分挖掘物资潜力,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
初中化学下册第七章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第七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的排列顺序与活动性关系;
2. 了解金属活动性与电化学反应的关系;
3. 能够预测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4. 能够应用金属活动性的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金属活动性的排列顺序;
2. 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三、教学难点
1. 金属活动性与电化学反应的关系;
2. 如何预测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包括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笔记书和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现象引发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讲解:介绍金属活动性的概念,讲解金属的排列顺序与活动性的关系;
3. 实验:进行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规律;
4. 复习: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5.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
1.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2. 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七、课后拓展
1. 学生可自行进行更多的金属置换反应实验,加深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
2. 学生可以研究更多的金属活动性相关知识,拓展化学学习的广度。
八、教学反思
1. 整体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金属活动性是否理解透彻;
2. 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实验能力有待提高的地方。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三、练习升华
夯实基础
1、在电影票上,如果将“8排4号”记作(8,4),那么(10,15)表示_______________。
2、课间操时,小华、小军、小刚的位置如图,小华对小刚说:“如果我的位置用(0,0)表示,小军的位置用(2,1)表示,那么你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A.(0,-2)B.(2,0)C.(4,0)D.(0,-4)
6、已知点A(-1,b+2)在坐标轴上,则b=________.
7、如图,写出八边形各顶点的坐标。(图见课本59面第2题)
8、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有线段连接起来:
(1)(2,0)、(4,0)、(2,2);(2)(0,2)、(0,4)、(-2,2);(3)(-4,0)、(-2,-2)、(-2,0);(4)(0,-2)、(2,-2)、(0,-4).
4、建立直角坐标糸
〔4〕如图所示,若在象棋盘上建立直角坐标系,使“将”位于点(1,-2),“象”位于点(3,-2),则“炮”位于点.
二、例题导引
例1如果点M(a+b,ab)在第二象限,那么点N(a,b)在第________象限;若a=0,则M点在.
例2已知长方形ABCD中,AB=5,BC=3,并且AB∥x轴,若点A的坐标为(-2,4),求点C的坐标.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描出点的位置和建立坐标系
难点
适当地建立坐标系
媒体教具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一、双基回顾
1、点的坐标:过平面内任意一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坐标a、b分别叫做点P的,有序数对(a,b)叫做P点的。
第七章现金流量表分析 教案
第七章现金流量表分析1.本章重点内容(1)现金、现金等价物、现金流量的概念、现金流量的种类(2)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关系(3)现金流量表比较分析方法(4)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关系2.本章难点内容(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关系(2)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利润的综合分析思路与方法(3)主要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分析的方法和信息使用3.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关系(2)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利润的综合分析思路与方法三、本章应讲授的内容1.现金流量分析的目的与内容介绍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现金流量,阐述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关系。
2.现金流量表分析的目的结合现金流量表介绍现金流量表分析可达到的目的。
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阐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与现金流出、流入相关的项目。
4.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阐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涉及到的与现金流出、流入相关的项目。
5.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阐述在企业筹资活动中涉及到的与现金流出、流入相关的项目。
6.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关系分析对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等,结合实例来介绍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关系。
四、课堂讨论1.讨论题目: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有何关系?2.参考答案: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能弥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不足。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可以提供企业某一日期资产或负债的总额及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分布情况,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
但是,资产负债表无法说明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利润表中有关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等信息说明了经营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但由于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与费用的,没有提供经营、投资、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信息。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评估和提升的能力。
- 作用与目的: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知识,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准确地描述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他们还能够理解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农业产业,例如,气候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地形对茶叶生长的作用等。
8. 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如何利用自然特征发展特色农业。
9. 结合实例,说明南方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10. 讨论南方地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十.教学反思
在教授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的课程中,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地形地貌的理解和记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会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形模型制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形地貌。
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2. 南方地区的农业产业:主要农作物、农业模式和农业发展优势。
3. 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节水灌溉技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5. 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南方地区的气候如何影响农业?”引导学生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线阅读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土壤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技术。
难点: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实践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土壤污染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
2. 知识讲解:(1)讲解土壤污染的类型及成因,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基本情况。
(2)分析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介绍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引导学生掌握防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土壤污染案例,讲解防治方法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土壤污染防治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土壤污染类型及成因2.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及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建议。
答案要点:(1)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2)提高土壤污染监测和预警能力。
(3)推广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加大治理力度。
(4)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 课后拓展:了解国内外土壤污染防治的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教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土壤污染防治的实践应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025年高考化学备考教案(新教材)第七章 第4讲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调控
2022年6月浙
2.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
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
和熵变有关。
4.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五年考情
江,T29;2022
化学反应
+O2(g)
-444.3
-280.1
能否自发进行
Δ H <0,Δ S <0,低温下
能自发进行
4Fe(OH)3(s)
CaCO3(s)
CO2(g)
CaO(s)+
+178.2
+169.6
Δ H >0,Δ S >0,高温下
能自发进行
返回目录
第4讲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调控
1. 易错辨析。
(1)[天津高考]Na与H2O的反应是熵增的放热反应,该反应能自发进行。
S)
内容
Δ G [4]
< 0,则反
应能自发进行
注意事项
Δ G [5]
> 0,则反应不能自发进
行;Δ G =0,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返回目录
第4讲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调控
3. 示例
化学反应
2KClO3(s)
2KCl(s)
+3O2(g)
CO(g)
1
+ O2(g)
2
ΔH/
ΔS/
(kJ·mol-1)
(J·mol-1·K-1)
越大
。
单位:J·mol-1·K-1。
熵的大小:同一种物质,三种聚集状态下,熵值的大小顺序为 S (g)[2]
物理教案(新教材鲁科版)第七章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八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目标要求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会利用不同案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知道在不同实验案例中要测量的物理量,会进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实验技能储备一、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相碰的两物体的质量m 1、m 2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 1、v 2、v 1′、v 2′,算出碰撞前的动量p =m 1v 1+m 2v 2及碰撞后的动量p ′=m 1v 1′+m 2v 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相等.二、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案例一: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 1.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2.实验过程(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如图所示.(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 (4)改变条件,重复实验: 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5)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3.数据处理(1)滑块速度的测量:v =ΔsΔt ,式中Δs 为滑块上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直接测量),Δ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案例二:研究斜槽末端小球碰撞时的动量守恒 1.实验器材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圆规、铅垂线等.2.实验过程(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2)安装:按照如图甲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铅垂线所指的位置O.(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同步骤(4)中的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如图乙所示.(6)验证: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最后代入m1·OP =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7)整理: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3.数据处理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三、注意事项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2.案例提醒(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调整气垫导轨时,应确保导轨水平.(2)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①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②入射小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③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④实验过程中实验桌、斜槽、记录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不变.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考向1 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例1 (2022·全国甲卷·23)利用图示的实验装置对碰撞过程进行研究.让质量为m 1的滑块A 与质量为m 2的静止滑块B 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比较碰撞后A 和B 的速度大小v 1和v 2,进而分析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完成下列填空:(1)调节导轨水平;(2)测得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 kg 和 kg.要使碰撞后两滑块运动方向相反,应选取质量为________ kg 的滑块作为A ;(3)调节B 的位置,使得A 与B 接触时,A 的左端到左边挡板的距离s 1与B 的右端到右边挡板的距离s 2相等;(4)使A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气垫导轨运动,并与B 碰撞,分别用传感器记录A 和B 从碰撞时刻开始到各自撞到挡板所用的时间t 1和t 2;(5)将B 放回到碰撞前的位置,改变A 的初速度大小,重复步骤(4).多次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示;1 2 3 4 5 t 1/s t 2/s k =v 1v 2k 2(6)表中的k 2=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7)v 1v 2的平均值为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8)理论研究表明,对本实验的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可由v 1v 2判断.若两滑块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则v 1v 2的理论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用m 1和m 2表示),本实验中其值为______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若该值与(7)中结果间的差别在允许范围内,则可认为滑块A 与滑块B 在导轨上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答案 (2) (6) (7)(8)v 1v 2=m 2-m 12m 1解析 (2)用质量较小的滑块碰撞质量较大的滑块,碰后运动方向相反,故选质量为 kg 的滑块作为A .(6)由于两段位移大小相等,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k 2=v 1v 2=t 2t 1==0.31.(7)v 1v 2的平均值为k =++++5=0.32. (8)弹性碰撞时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可得m 1v 0=-m 1v 1+m 2v 2 12m 1v 02=12m 1v 12+12m 2v 22 联立解得v 1v 2=m 2-m 12m 1,代入数据可得v 1v 2=0.34.考向2 研究斜槽末端小球碰撞时的动量守恒例2 (2023·福建省莆田二中模拟)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记录如图乙所示,为测定A 球不碰B 时做平抛运动的落点的平均位置,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跟记录纸上的O 点对齐,图乙给出了小球A 落点附近的情况,可得A 的平均落点到O 点的距离应为________cm.(2)小球A 下滑过程中与斜槽轨道间存在摩擦力,这对实验结果________产生误差(填“会”或“不会”).(3)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 球为入射小球,B 球为被碰小球,以下有关实验过程中必须满足的条件正确的是________.A .入射小球的质量m A 可以小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B B .实验时需要测量斜槽末端到水平地面的高度C .入射小球每次不必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D .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小球放在斜槽末端处,且应恰好静止(4)如果碰撞过程中系统机械能也守恒,根据图中各点间的距离,下列式子成立的有________. A .m A ∶m B =ON ∶MPB .m A ∶m B =OP ∶MPC .m A ∶m B =OP ∶(MN -OM )D .m A ∶m B =ON ∶(MN -OM ) 答案 (1) (2)不会 (3)D (4)AD解析 (1)小球A 落点,应该取多次落点的平均落点,即用尽量小的圆把这些落点圈起来的圆心的位置,由题图乙可得距离应为 cm.(2)在题图甲装置中,只要保证小球A 到达底端的速度相同即可,轨道有无摩擦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误差.(3)入射小球的质量m A 不可以小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 B ,否则A 球碰后反弹,故A 错误;在实验中不需要小球的下落高度,只要能保证高度相同,即可知道两小球下落时间相同,故B 错误;入射小球每次必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才能保证每次碰前的速度均相同,故C 错误;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小球放在斜槽末端处,应能保持静止,故D 正确. (4)两球碰撞后,小球做平抛运动,由于小球抛出点的高度相等,它们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时间t 相等,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 A =OP t ,v A ′=OM t ,v B ′=ONt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 A =m A v A ′+m B v B ′则m A OP t =m A OM t +m B ON t ,m A m B =ON OP -OM =ON MP ,故A 正确,B 错误;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12m A v A 2=12m A v A ′2+12m B v B ′2,代入速度表达式整理得m A (OP 2-OM 2)=m B ON 2,又由m Am B =ONOP -OM,联立解得OP +OM =ON ,故OM =PN ,由几何关系得MN -OM =MN -PN =MP ,则m A ∶m B =ON ∶MP =ON ∶(MN -OM ),故D 正确,C 错误.考点二 探索创新实验考向1 实验装置的创新例3 如图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选取两个半径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①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②安装实验装置,将斜槽AB 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切线水平,再将一斜面BC 连接在斜槽末端;③先不放小球m 2,让小球m 1从斜槽顶端A 处由静止释放,标记小球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P ; ④将小球m 2放在斜槽末端B 处,仍让小球m 1从斜槽顶端A 处由静止释放,两球发生碰撞,分别标记小球m 1、m 2在斜面上的落点位置;⑤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落点位置到斜槽末端B 的距离.图中M 、P 、N 三点是实验过程中记下的小球在斜面上的三个落点位置,从M 、P 、N 到B 的距离分别为s M 、s P 、s N .依据上述实验步骤,请回答下面问题:(1)两小球的质量m 1、m 2应满足m 1________m 2(填“>”“=”或“<”);(2)小球m 1与m 2发生碰撞后,m 1的落点是图中________点,m 2的落点是图中________点; (3)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4)若要判断两小球的碰撞是否为弹性碰撞,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需比较________与________是否相等即可. 答案 (1)> (2)M N (3)m 1s P =m 1s M +m 2s N (4)m 1s P m 1s M +m 2s N解析 (1)为了防止入射小球碰撞后反弹,一定要保证入射小球的质量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故m 1>m 2;(2)碰撞前,小球m 1落在题图中的P 点,由于m 1>m 2,当小球m 1与m 2发生碰撞后,m 1的落点是题图中M 点,m 2的落点是题图中N 点;(3)设碰前小球m 1的水平初速度为v 1,当小球m 1与m 2发生碰撞后,小球m 1落到M 点,设其水平速度为v 1′,m 2落到N 点,设其水平速度为v 2′,斜面BC 与水平面的倾角为α,由平抛运动规律得s M sin α=12gt 2,s M cos α=v 1′t ,联立解得v 1′=gs M cos 2 α2sin α,同理可得v 2′=gs N cos 2α2sin α,v 1=gs P cos 2 α2sin α,因此只要满足m 1v 1=m 1v 1′+m 2v 2′,即m 1s P =m 1s M +m 2s N .(4)如果小球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则满足12m 1v 12=12m 1v 1′2+12m 2v 2′2代入以上速度表达式可得m 1s P =m 1s M +m 2s N 故验证m 1s P 和m 1s M +m 2s N 相等即可.考向2 实验方案的创新例4 某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足够大的水平平台上的A 点放置一个光电门,其右侧摩擦很小,可忽略不计,左侧为粗糙水平面.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A .在小滑块a 上固定一个宽度为d 的窄挡光片;B .用天平分别测出小滑块a (含挡光片)和小球b 的质量m a 、m b ;C .a 和b 间用细线连接,中间夹一被压缩了的轻短弹簧(与a 、b 不连接),静止放置在平台上;D .细线烧断后,a 、b 瞬间被弹开,向相反方向运动;E .记录滑块a 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片的遮光时间t ;F .小球b 从平台边缘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的B 点,用刻度尺测出平台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 及平台边缘铅垂线与B 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 ;G .改变弹簧压缩量,进行多次测量.(1)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挡光片的宽度为________ mm. (2)针对该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同学们做了充分的讨论.讨论结果如下:①该实验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则只需验证a 、b 弹开后的动量大小相等,即________=________(用上述实验所涉及物理量的字母表示);②若该实验的目的是求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则弹簧的弹性势能为________(用上述实验所涉及物理量的字母表示);③改变弹簧压缩量,多次测量后,该实验小组得到x a 与1t 2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 ,则平台上A 点左侧与滑块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________(用上述实验数据字母表示).答案 (1) (2)①m a dt m b sg 2h②m a d 22t 2+m b s 2g 4h ③d 22kg解析 (1)挡光片的宽度d =3 mm +16× mm = mm.(2)①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则应该验证m a v a =m b v b ,由滑块a 通过光电门可求v a =d t ,由b 球离开平台后做平抛运动,根据h =12gt 2,s =v b t ,整理可得v b =sg2h,因此需验证的表达式为m a dt=m b sg 2h ;②弹性势能大小为E p =12m a v a 2+12m b v b 2,代入数据整理得E p =m a d 22t2+m b s 2g 4h ;③根据动能定理可得μmgx a =12m v a 2,而v a =d t ,联立整理得x a =d 22μg ·1t 2,故k =d 22μg ,可得平台A 点左侧与滑块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d 22kg.课时精练1.(2023·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检测)某实验小组在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入射球与被碰球半径相同、质量不等,且入射球的质量大于被碰球的质量.(1)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相同的入射球与被碰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则直径为________cm ;(2)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 .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D.小球的直径(3)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由静止滚下,再把B 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球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记录纸上的O点是铅垂线所指的位置,M、P、N分别为落点的痕迹,未放B球时,A球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________点;放上B球后,B球的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________点;(4)释放多次后,取各落点位置的平均值,测得各落点痕迹到O点的距离:OM=cm,OP =cm,ON=cm.用天平称得入射小球A的质量m1=g,被碰小球B的质量m2=g.若将小球质量与水平位移的乘积作为“动量”,请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根据上面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中,关于入射小球在斜槽上释放点的高低对实验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释放点越低,小球受阻力越小,入射小球速度越小,误差越小B.释放点越低,两球碰后水平位移越小,水平位移测量的相对误差越小,两球速度的测量越准确C.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相互作用的内力越大,碰撞前后动量之差越小,误差越小D.释放点越高,入射小球对被碰小球的作用力越大,轨道对被碰小球的阻力越小答案(1)(2)C(3)P N(4)×10-3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系统在碰前和碰后的“动量”守恒(5)C解析(1)球的直径d=21 mm+4× mm=mm=cm.(2)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因为小球抛出点的高度相等,它们在空中的运动时间相等,小球的水平位移与小球抛出的初速度成正比,可以用小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其初速度,所以C 正确.(3)A球和B球相撞后,B球的速度增大,A球的速度减小,所以碰撞后A球的落地点距离O 点最近,B球的落地点距离O点最远,所以P点是未放B球时A球的落地点,N点是放上B 球后B球的落地点.(4)碰后“总动量”p ′=m 1OM +m 2ON =0.016 8×0.131 0 kg·m +0.005 6×0.260 4 kg·m ≈×10-3 kg·m则可知碰撞前、后“总动量”近似相等,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系统在碰前和碰后的“动量”守恒.(5)入射小球的释放点越高,入射球碰撞前的速度越大,相撞时内力越大,阻力的影响相对越小,可以较好地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也有利于减小测量水平位移时的相对误差,从而使实验的误差减小,C 正确.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 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 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 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小车A 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补偿阻力.(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如图乙所示,A 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 车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 车和B 车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均选填“AB ”“BC ”“CD ”或“DE ”)(2)已测得小车A 的质量m 1= kg ,小车B 的质量m 2= kg ,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总动量为______ kg·m/s ;碰后总动量为____ kg·m/s(结果保留小数点后3位).由上述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DE (2) A 、B 碰撞过程中,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系统动量守恒解析 (1)小车A 碰前运动稳定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选择BC 段计算A 碰前的速度;两小车碰后粘在一起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选择DE 段计算A 和B 碰后的共同速度. (2) 碰前小车A 的速度为v 0=BC t = 05×m/s = m/s 则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为p =m 1v 0+0=× kg·m/s = kg·m/s 碰后两小车的速度为v =DE t = 55×m/s = m/s则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为p ′=(m 1+m 2)v =(+)× kg·m/s = kg·m/s由上述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是:A 、B 碰撞过程中,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系统动量守恒.3.(2023·福建福州市模拟)某地中学生助手设计了一个实验演示板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选用大小为120 cm ×120 cm 的白底板竖直放置,悬挂点为O ,并标上如图所示的高度刻度;②悬挂点两根等长不可伸长的细绳分别系上两个可视为质点的A 摆和B 摆,两摆相对的侧面贴上双面胶,以使两摆撞击时能合二为一,以相同速度一起向上摆;③把A 摆拉到右侧h 1的高度,释放后与静止在平衡位置的B 摆相碰.当A 、B 摆到最高点时读出摆中心对应的高度h 2;回答以下问题:(1)若A 、B 两摆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则验证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上述物理量字母表示).(2)把A 摆拉到右侧的高度为 m ,两摆撞击后一起向左摆到的高度为 m ,若满足A 摆质量是B 摆质量的________倍,即可验证系统动量守恒,从而可以得出A 摆碰前初动能为碰后两摆损失机械能的________倍.答案 (1)m A h 1=(m A +m B )h 2(2)1 2解析 (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 A gh 1=12m A v 12,得碰前速度v 1=2gh 1,由(m A +m B )gh 2=12(m A +m B )v 22,得碰后速度v 2=2gh 2,根据动量守恒可知需要验证的表达式为m A h 1=(m A +m B )h 2.(2)把数据代入上述验证表达式可得m A =m B ,即若满足A 摆的质量是B 摆的质量的1倍,即可验证系统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 A v 1=(m A +m B )v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12m A v 12=12(m A +m B )v 22+ΔE ,联立解得ΔE =14m A v 12,即A 摆碰前初动能为碰后两摆损失机械能的2倍.4.(2023·云南省昆明一中模拟)现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a)中,气垫导轨上有A 、B 两个滑块,滑块A 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连接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 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实验测得滑块A (包括弹簧片)的质量m 1= kg ,滑块B (包括弹簧片和遮光片)的质量m 2= kg ,遮光片的宽度d = cm ,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f = Hz.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 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 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 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Δt B = ms ,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图(b)所示.根据图(b)中所标数据,可分析推断出碰撞发生在________间, A 滑块碰撞前的速度为________ m/s ,B 滑块碰撞前的速度为________ m/s, A 滑块碰撞后的速度为________ m/s ,B 滑块碰撞后的速度为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 EF 0解析 由于A 滑块与气垫导轨间的摩擦力非常小,所以除了碰撞过程,A 滑块运动过程因摩擦力产生的加速度非常小,在相同时间内相邻位移的差值也非常小,根据图(b)中所标数据,可看出只有EF 间的位移相比相邻间的位移变化比较明显,故碰撞发生在EF 间; A 滑块碰撞前的速度为v A =s FG T =×10-2 m/s = m/s, B 滑块碰撞前的速度为0,A 滑块碰撞后的速度为v A ′=s DE T =×10-2 m/s = m/s ,B 滑块碰撞后的速度为v B ′=d Δt B =×10-2×10-3m/s ≈ m/s. 5.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的适当位置固定好弹簧发射器,使其出口处切线与水平桌面相平;②在一块长平木板表面先后钉上白纸和复写纸,将该木板竖直并贴紧桌面右侧边缘.将小球a向左压缩弹簧并使其由静止释放,a球碰到木板,在白纸上留下压痕P;③将木板向右水平平移适当距离,再将小球a向左压缩弹簧到某一固定位置并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上,在白纸上留下压痕P2;④将半径相同的小球b放在桌面的右边缘,仍让小球a从步骤③中的释放点由静止释放,与b球相碰后,两球均撞在木板上,在白纸上留下压痕P1、P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小球a的质量一定要大于小球b的质量B.弹簧发射器的内接触面及桌面一定要光滑C.步骤②③中入射小球a的释放点位置一定相同D.把小球轻放在桌面右边缘,观察小球是否滚动来检测桌面右边缘末端是否水平(2)本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A.小球的半径rB.小球a、b的质量m1、m2C.弹簧的压缩量x1,木板距离桌子边缘的距离x2D.小球在木板上的压痕P1、P2、P3分别与P之间的竖直距离h1、h2、h3(3)用(2)中所测的物理量来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当满足关系式________时,则证明a、b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答案(1)AD(2)BD(3)m1h2=m1h3+m2h1解析(1)小球a的质量一定要大于小球b的质量,以防止入射球碰后反弹,选项A正确;弹簧发射器的内接触面及桌面不一定要光滑,只要a球到达桌边时速度相同即可,选项B错误;步骤②③中入射小球a的释放点位置不一定相同,但是步骤③④中入射小球a的释放点位置一定要相同,选项C错误;把小球轻放在桌面右边缘,观察小球是否滚动来检测桌面右边缘末端是否水平,选项D正确.(2)小球离开桌面右边缘后做平抛运动,设其水平位移为L,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t=L v0小球的竖直位移h=12gt2联立解得v0=L g2h碰撞前入射球a的水平速度v1=L g2h2碰撞后入射球a的水平速度v2=L g2h3碰撞后被碰球b 的水平速度v 3=L g 2h 1 如果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则m 1v 1=m 1v 2+m 2v 3 即m 1·Lg 2h 2=m 1·L g 2h 3+m 2·L g 2h 1, 整理得m 1h 2=m 1h 3+m 2h 1 则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a 、b 的质量m 1、m 2和小球在木板上的压痕P 1、P 2、P 3分别与P 之间的竖直距离h 1、h 2、h 3,故选B 、D.(3)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满足关系式m 1h 2=m 1h 3+m 2h 1时,则证明a 、b 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5篇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 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
高中化学第7章有机化合物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
(2)以甲烷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具有立体结构,初步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3)从分子结构角度认识烷烃、同分异构现象,掌握同分异构体。
(4)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机物分析,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有机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3)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取代反应、同分母异构体、同系物、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教学难点取代反应、同分母异构体、同系物、烷烃的结构与性质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师】目前。
人们在自然界发现和人工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1亿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有机物。
为什么有机物如此繁多?设问激发求知欲2.探索新知【板书】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师】什么是有机物?有机化合物一般指含碳化合物。
甲烷是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烃,也是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烃。
谁能写出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
【学生】【师】有机化合物中的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那么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能成键吗?成键时有什么特点呢?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多个碳原子可结合形成碳链,也可形成碳环,也可带支链。
一定数目的碳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碳骨架(同分异构体)【多媒体展示】碳与碳的成键【思考与讨论】分析以碳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吗?【生】正四面体结构。
语文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七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七章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课文《心的寻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
-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并能提取关键信息。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2.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1. 阅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2. 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预习导入:通过图片、问题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合作阅读: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阅读课文,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整体理解:通过师生互动、提问和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4.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讨论。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五、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 准备一张描绘秋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秋天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心的寻找》的阅读主题。
2. 合作阅读(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组员之间彼此合作阅读,然后找出该段的主旨和情感。
-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主旨和情感,并组内分享。
3. 整体理解(15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学生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和段落,并帮助学生理解。
-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讨论。
4. 提问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行为动作和心理变化等。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5. 归纳总结(10分钟)- 让学生个别或分组总结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例如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等。
- 教师补充和点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 课文主旨和情感- 重点词汇、短语、句子和段落七、课堂作业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150字的小记叙文,表达自己对心的寻找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刚从十年浩劫中清醒过来的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起步较早的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这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
3.宽领域:由经济到科教多方面开放
——汪仲洋(清末钱塘知县)
这两段话描写的对象是外国人。在清末,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尚且如此对外国人有这样荒唐的看法,平民百姓更是如此。民间流传:洋人身上有一个羊骚味,因此洋人是羊变成的;英军军营里的灯泡是中国小孩的眼睛做成的。
可见当时人们是以看待《山海经》里面怪力乱神的那种视角是看待外界的事物。我们的先辈已经被世界发展的潮流远远的抛在身后。
从中国历史沉痛的经验教训中,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中,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中,邓小平看到,“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①中国要发展,绝不能离开世界。所以,尽管当时的中国还存在着种种对开放的疑虑,邓小平仍然果断地决定抓住这一历史性转折的机遇,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对内改革经济体制,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从此以后,中国走上日益开放的道路。
在闭关锁国的时间里,我们中国错过了很多发展潮流: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7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假如说中国是一艘船,那么当时的中国就是一艘行驶在历史三峡中的古船,这艘船何时才能驶入过激流险 滩,驶向蔚蓝的大洋?
这就鸦片战争之后近两百年以来中国人面临的问题,即中国的对外开放问题,也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 思考的问题:1.为什么要对外开放?2.我国已经形成怎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3.今后如何继续坚持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三节: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一、教学简况
(一)教材逻辑结构
在认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了解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了解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强国之梦。
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我们现在形成了什么样的开放格局—今后将如何继续对外开放。
或许有同学会问,为什么我们没能从新中国一建立就实行开放政策呢?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发展。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以及一些片面理论的影响,比如当时建立在两大阵营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再加上我们自己“左”的错误认识,因此,拒绝向西方学习,也不敢 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形成了事实上的闭关自守状态。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我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几乎全部中断。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放政策。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发展程度如何、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国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2.多层次:向内有全国范围开放
(二)教学目的
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知晓对外开放格局以及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2.教学难点:
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水平。
(四)授课对象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11级学生。
(五)学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个不开放的系统是要走向毁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央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约8分钟)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历史的角度:对外开放则强,闭关锁国则弱。
现实的角度: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无法脱离世界自行发展。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所谓“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就是说世界各国不论地处何方,也不论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怎样,都需要与别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开放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
导入:
请同学猜一猜,以下两段话描写的是什么?
白者乃真鬼,语音类禽鸟,胫长面多毛,眼绿疾顾。
(皮肤白得像鬼一样,发出的声音像鸟叫,腿长,脸上长很多毛,眼睛蓝绿色,转得很快)
——陆嵩材(清末浙江诗人)
腿极长,青布缠裹,直立,不能超越腾跑。睛色碧,畏日光,卓午不敢睁视。
(腿很长,用青布带缠住,直立,不能灵活跑动,眼睛蓝绿色,怕见到阳光,一到中午就睁不开眼睛)
(约10分钟)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978年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三个维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1.全方位:向外对所有国家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 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人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