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后作业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实证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 ( 或初级产业 ) ,如农 、林 、 渔业和采掘业 ; 第二次产业 , 如制造业 、 供水 、 汽 、 电等 ; 第三次产业 , 如各种商业与贸易 、 旅游与娱乐 、 仓储与运输 、 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 ; 第四次产业 , 如金融 、 教育 、 科学研究 、 信息业 、 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经济地理学: 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 ( 场所 ) 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 ( 场所 ) 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 ( 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 ) 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 、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 如大经济格局变化 ) 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1. 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探讨了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产业布局、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规律,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现象,为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会影响到产业布局、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

2.2 资源分布:资源分布是指地球上各种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资源分布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3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产业布局受到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差异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2.4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指货物、人员在地理空间中的流动和交换。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加快地区间的交流和贸易。

2.5 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地理空间中的扩展和变化。

城市发展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3.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3.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到研究对象所在地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

实地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等问题,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3.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等操作,从而得出有关经济地理问题的结论。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地理空间中的规律和趋势。

3.3 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经济地理现象。

模型建立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预测和评估不同政策和措施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4. 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4.1 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学可以为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帮助规划者合理规划地区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城市发展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地理作业

中国经济地理作业

本区水能、天然气、岩盐、硫铁矿、铝、锰、磷、铁、 硅、石膏、石灰岩等资源优势突出,在三峡工程带动 下将建设成天然化工、硫磷化工、盐化工、铝冶金、 金属锰、建材等生产基地。
重庆市
城市发展目标
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 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 活居住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乡统筹与城镇化 规划至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至2020年城镇化 率达到65%左右。 2、城镇体系布局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 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
三、 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发展
一、现有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的改造与建设 1、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西南地区水路交 通枢纽,长江中游经济中心城市。 2、建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宝成线、成昆线北段产业带。 3、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是云南人口密集、城市集 中、交通便利、经济实力较强的核心区域。 4、以贵阳市为中心的黔中地区。
2、澜沧江中游电力、有色金属基地。
区内资源丰富,组合良好,潜力巨大。 仅澜沧江干流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即达1 286万千 瓦,开发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生物资 源种类繁多,有不少珍稀品系。旅游资源多姿多彩, 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和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 今后应“电力先行,电矿结合,综合开发”,以水电 开发为突破口,带动以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旅游、 生物资源的全面开发,发展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第三 产业。
区际铁路: 宝成、襄渝、湘黔、
枝柳铁路 铁路枢纽: 成都、昆明、重庆、贵阳、柳州、南宁。
西南地区东部形成: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的运输网络 西藏地区形成:公路网
① 铁 路 运 输
⑤ ⑥ ② ① ③ ④ ⑨ ⑧ ⑦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答几个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

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地域差异理论和空间联系理论等。

问题二: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农业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性。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地理环境则决定了交通运输的成本和效率。

最后,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进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问题三: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有哪些?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活动会导致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经济活动还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例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变会导致农田的减少,而城市化的发展则会导致土地的城市化。

此外,经济活动还会导致地理空间的不平等。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经济落后地区则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问题四: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运输的便利性,因此适合发展渔业和海洋经济。

其次,地理环境还影响了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气候适宜的地区适合发展粮食生产,而气候干燥的地区则适合发展畜牧业。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交通运输的成本和效率,从而影响了地区的经济联系和贸易活动。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选择题⼀、选择题1、⾃然条件和⾃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泛接受是因为其有⼀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第⼆次产业。

3、区位论由()⾸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

A.⼯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特性是()。

A.易⾏性 B.先⾏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 D.运输成本⾼10、中⼼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最优 D.⾏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门学科。

A.⽣产(⼒)布局(分布)规律B.⽣产地域综合体C.⽣产⼒布局和⽣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产的特点。

A.经济再⽣产和⾃然再⽣产交织在⼀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物作⽤和⽣物⼯程的活动14、下列⼯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业布局。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 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G . G .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 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中国经济地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林婉如中国经济地理(第3版)(林婉如..

中国经济地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林婉如中国经济地理(第3版)(林婉如..

附录1章后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绪论■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举例略。

(2)答: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预测性等。

举例略。

▲填空题(1)经济布局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预测性(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选择题(1)A (2)B (3)CD■技能训练略■观念应用▲案例题分析提示:涉及的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等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实训题老师指导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分析当地的宏观经济布局。

第1章经济布局的条件■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季风气候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这又使我国热量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农业生产呈现出东农西牧、南稻北麦的基本格局,同时又使我国成为旱涝、风灾、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2)答:我国能源绝对数量多,种类齐全,在分布上存在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而且不同地区的能源种类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但我国能源资源在总量、分布与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可观,种类齐全,是世界上矿种配套条件好、能最大限度满足工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少数国家之一。

但矿产资源在种类构成、地区分布、埋藏条件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3)答: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4)答:我国人口分布总的规律是东多西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5)答:人口素质要通过多方面指标来反映。

它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制度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及人口健康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快速、稳步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发展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迫在眉睫。

经济地理学作业

经济地理学作业

2.1判图题•提示:三次产业产值之和为GDP,所占比例之和=100%•1.图中A国的三次产业比重各是多少;B国呢?•2. A国和B国的三大产业构成有何不同?答:1、A国的三次产业比重为:20%、20%、60%B国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0%、50%、20%2、A国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经济发达。

B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工业比较发达,但经济不如A国发达。

2.2判图题-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图•提示:核能为新能源。

其余为传统能源•从图中,可以阅读到哪些能源信息,最后可以得到什么绪论。

答:由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随后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与20年代相比,70年代的消费量下降了近50个百分点。

而50年代后,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取代煤炭而居于首位。

作为新能源的核能自60年代在能源消费中出现之后,消费比重不断上升。

水能消费变化较小,自50年代起有所增加。

最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图示时间段内,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3判图题•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统计图•从该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推断出哪些信息?•查阅相关资料,试做我国某一时间段城市人口比重和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的统计图1、 这是一个柱状图2、 横坐标表示 1800年、1900年、1950年、1990年四个年份;左纵坐标表示城乡人口所占比例,右纵坐标表示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

然后分析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个;到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13.6%,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1个;1950年,这两个指标仍在增长;到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达44%,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长到281个。

从图中可以看出,前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增长了约1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10个;后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3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270个。

经济地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地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地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1.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太阳系包含哪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104千米,光年:94600×108千米。

4.行星的运动特征。

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
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详解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详解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学课后习题-李小健版

经济地理学课后习题-李小健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 G .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一、判断题1、弗农认为在成熟产品阶段,直接投资的对象以主要的发达国家为主。

BA.√B.×2、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AA.√B.×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AA.√B.×4、要素禀赋学说又称为钻石理论。

BA.√B.×5、绝对成本学说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

BA.√B.×6、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

AA.√B.×7、主导产业的比较集中系数不一定大于1。

BA.√B.×8、跨国公司总部一般选择在主要大都市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是固定不变的。

BA.√B.×9、按照克里斯泰勒的观点,区域越开放,K值越小。

AA.√B.×10、韦伯认为,原料指数小于1,工厂区位应选择在消费地。

AA.√B.×11、即使市场规模低于需求门槛,经济活动仍然可以长期正常存在。

BA.√B.×12、原材料的可替代性越强,越应该远离原材料地布局。

AA.√B.×13、合理的区位都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

BA.√B.×14、区位条件好就是区位因子好。

BA.√B.×15、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时,实证主义分析法优于规范性分析方法。

BA.√B.×16、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AA.√B.×17、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AA.√B.×18、产业集群是指众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BA.√B.×19、根据库兹涅茨法则,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小于1。

BA.√B.×20、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可能比较高。

AA.√B.×21、只要企业能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就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BA.√B.×2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地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概念题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彖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索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屮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9、试述半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讲解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B.基础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B.运费C.集聚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B.先行性C.服务性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B.带状C.星状D.组团式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B.中央商业区C.高技术园区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B.植物C.动物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B.灵活性强C.运载量小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B. 佩鲁C.克拉克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15、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51562649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51562649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51562649《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经济地理学课后习题总结

经济地理学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1、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1、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征,包括空间位置,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标物质构成等,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2、试述能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3、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

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存在所谓的地理惯性。

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由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性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金融资本是身缠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地区资本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4、试述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

●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题,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度可能不同。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活动对于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逐渐减少。

●劳动力素质逐渐代替了劳动力数量,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

5、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比较发达?
第二章: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

第七章:
1.怎样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2.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3.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运用实例说明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

08城市规划与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2.影响区位因子有哪里,分析珠三角发展中的主要区位因子。

3.分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要点,并举实例说明。

4.什么是主导产业?其特征是什么?结合实例谈谈怎样确定主导产业。

5.谈谈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试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

6.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某一区域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中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如何?
7.分析中国或者广东或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8.谈谈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或者广州城市的影响,及其如何保持其地方化。

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人口密集地区(大都市)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
(二)
劳动力素质
1.普通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2.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区位
(三)
劳动力成本
1.劳动力的空间上分布不均及其空间移动性
2.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
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6.技术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
和管理水平。

⏹影响区域技术条件的因素
⏹技术水平
⏹研发投入:研究开发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数量
⏹特定产业知识
⏹知识产权的保护
⏹影响机制
⏹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知识密集型企业对技术因素的依赖特征明显,往往选址在技术与知识密
集的地区;
⏹特定产业所形成产业集群,具有知识“粘性”,影响特定区域的选址。

科技工业园选址考虑的技术因素
✓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
✓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
✓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
✓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
1.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
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工业而进行的。

1.资源密集型产业: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这种情况也在变化。

2.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该类产业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中,单位劳动占用劳动力较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

此类产业多属于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轻工业部门。

3.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衡量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标准通常是资金与劳动或资金与产量的比率指标。

这类产业的特点是:基建和生产投资量大,工艺复杂。

技术设备庞大,产品原材料消耗大,单位投资能容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劳动生产率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化。

4.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这类产业的特点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最己研究成果,技术和设备先进且复杂,投资巨大,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职工文化水平和科学技能要求高,劳动力和原材料消耗一般较少,污染较少。

其选址多与科技中心毗邻。

其规模与水平反映了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2.1配第——克拉克定理
⏹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后,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所产生的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使得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而劳动力分布结
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人差异。

⏹这个理论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系列中纵向分析中得到验证,而且
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国家不同
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得到印证。

⏹各国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受上述规律影响的程度也有区别,基本部门结构的
变化呈复杂的形态,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上述研究虽是从就业结构上进行分析,但也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同样有重大的意义。

一般认为,按地区优势选择地区的主导产业应遵循下列原则:
(1)该部门具有大规模产出的可能性,其生产率能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和潜力,可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有可能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占有较大比重;
(2)该部门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较高的需求弹性,其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是一个兴旺部门。

(3)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较好的长期预期效果,产业发展前景好;
(4)能节约能源及资源;
(5)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6)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要优先选择有利于全局利益的部门。

跨国公司的产生---为什么要进行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
第一,保护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第二,占领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
第三,避开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

第四,利用外国的优惠政策。

“超国民待遇”
第五,在全球寻找最佳的生产基地,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六,将东道国作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分工的变化:
⏹国家分工形式从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变为以水平分工为主,以往在同一国家内部的
分工与协作,逐渐转变成由一系列国家参与的分工与协作。

⏹原来由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成同一行业内
部不同产品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以致同一件产品的各个零部件往往来自许多
国家和地区,全球生产实现一体化。

⏹全球范围内生产分工的细化,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
本,大大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3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货物贸易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直接投资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自由化推动制成品
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最为活跃,
全球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1979-1983年,粤、闽开放与特区试点阶段,
⏹四大经济特区
⏹1984-1991年,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推广阶段;
⏹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从沿海地区向广大内地推进的阶段
⏹浦东的开发
⏹开放领域增多:外资银行,1997年开放我国服务业市场;1999年金融保
险和电信服务业
⏹2001年加入WT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