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基本概念
强化(正、负)与强化物、操作与操作性刺激和辨 别刺激
操作性疗法
选择性正强化 选择性惩罚 消退 躲避学习 塑造
I. 认知疗法 II. 认知-行为疗法 III. 评价
基本观点:心理事件会导致行为
心理事件:预期、信念、记忆、解释等
方法:
改变效能预期 改变消极评价 改变归因 长期信念的改变
第一节、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第二节、多维综合模型
一. 心理动力学派 二.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 三. 行为模型 四. 认知学派
I. 人格的三个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 II. 焦虑及防御机制 III. 性心理发展阶段 IV. 新精神分析理论 V. 精神分析疗法 VI. 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自由联想 梦的解析 移情 阻抗 设置
无法验证的非科学性 对治疗的评价?
对来访者的要求 适用病症
I. 自由和选择 II. 责任 III. 意志力 IV. 对存在主义疗法与人本疗法的评价
I. 巴甫洛夫与经典条件反射 II. 华生与行为主义的兴起 III. 斯金纳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IV. 对行为模型的评价
2.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3. 选择一个你比较喜欢的疗法,扩充阅读,并 进行对症练习,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疗法 介绍、或治疗方案设计。
一. 情绪 二. 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因素 三. 生命全程发展观
I. 情绪现象 II. 情绪的成分 III. 愤怒与心脏 IV. 情绪和病理心理学
邪教和其他可怕的事情 性别因素 社会对健康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病耻感 心理社会侏儒
1. 列表总结四大心理学派对于变态心理的解释 以及适用性的异同。
Anna Freud Melanie Klein D.W.Winnicott Otto Kernberg Heinz Kohut H.S.Sullivan Karen Horney Erich Fromm Erik Erikson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变态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知识
– 17世纪中叶开始—唯物的思维 • 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 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大脑额下回萎缩后,语言运动功能丧失 • 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心理
生物
社会
异常心理
心理学模式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人本-存在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观点: 潜意识、性及童年决定论
• 欧文.亚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 心理及其区分
•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的功能
•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 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 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 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 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一、标准化的区分
• 4.社会适应标准 – 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 正常与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 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或社会常模(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 异常 • 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 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 有之)
非理性冲动冲破防线,就会产生异常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就会形成潜意识层次的痛 苦,会以梦、口误或失误行为等表达。 ---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问题:
(1)未认识到出生几年之后人格的变化 (2)强调本能而忽略社会影响 (3)对人类本性的消极描述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两个基本命题
潜意识 性的冲动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幻觉分类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 (1)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 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 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 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 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 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 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 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 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 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2、记忆障碍3、智能障碍 四、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疗、光疗等, 辅助改善心理疾病症状和促进康 复。
2024/2/2
25
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增 强康复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康复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和 社交支持。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心理疾病患者的权益和提供康复支持。
变态心理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变态心理的 出现。
发展的观点
变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不 同。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变态心 理时,需要考虑到发展的观点, 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和需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行 为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揭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历程
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解释性 到实证性的研究历程,逐渐形成了现 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2024/2/2
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注重心理异常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 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
02 变态心理分类与 诊断标准
2024/2/2
7
常见变态心理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社交焦虑等,表现为过度担 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2024/2/2
增强心理韧性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 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 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 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对于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多种心理障碍的组合状态)、精 神病等概念的异同。上海地区已经把变态心理学扩充为《异常心理学》,里面除了心理障碍以外还包含了“一般 心理问题”的内容。但像自学考试版的《变态心理学》就不包括这一块,所以不需要考虑一般心理问题的介入。 而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当中,考试的重点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进食和睡眠障碍四个部分。一般 出简答、论述题也以这四块内容中为主,其他的诸如人格障碍、精神病、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 碍等等则次要一些。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 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 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 发展的影响;
感谢观看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 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 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 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 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按照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异常心理现象。

从变态心理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将异常心理看作心理障碍,看作疾病,所以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涉及范围大体相同,他们的不同点:其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围的理论体系,临床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其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临床精神病学是医学分支学科。

学科简史一、早期学说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都与体液密切相关。

人体存在4 种体液:血液生于心;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

4 种体液正常混合人则健康,抑郁症是黑胆汁过多,焦虑症恐怖症是黄胆汁过多。

二、现代学说1. 精神分析理论首创19 世纪末,盛行20 世纪,他不仅是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主流派,也是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主流派。

创始人Freud。

在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著名的Anna 病历。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由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解析;心理防御五部分组成。

2.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20 世纪中期创立的。

3. 认知理论Beck和Ellis在70年代提出认知理论。

Beck认为认知区分两个水平,表层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到的,深层的认知是潜意识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着表层认知,而表层认知又影响着情感,行为, 生理唤醒水平。

4. 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Rogers和Maslow创立的,Rogers认为个体都具有自己选择成长方式发展和提高方式。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要素。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1. Maslow正常心理十项参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善;有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控制情绪;个性发挥不违背集体利益;个性要求不违背社会规范。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变态:本质而言,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3、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4、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5、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7(1)抽样方法:即根据一组病人的某些特点选择适应的控制组,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7(2)、血亲设计。

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

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8、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9、治疗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10、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11、孤立病灶: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12、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13、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14、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15、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

感”、“窥镜症”
23
2. 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 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 (语词杂拌)、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 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 维)、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 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原发性妄想和继发 性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21
幻觉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可分为:
幻听:言语性幻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 争论性幻听)与非言语幻听 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和假 性幻觉; 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 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22
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
24
妄想
妄想的特点:⑴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
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 结论;⑵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 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 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⑶具有自我卷入性, 以自己为参照系。 常见类型: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 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 露感。
13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 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年提出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14
2. 心理学的原则
郭念锋提出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5
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
8
3. 人本主义学派:
1》提出“潜能”的概念,认为心理异常是由 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 “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 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变态的心理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通过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

什么是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泛指低于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与异常。

•2、对心理异常的理解•(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对某个确定常模的偏离(偏离的方向与本质)。

•(2)偏离某文化常模: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但“某一”文化并不意味着“正常”。

•(3)有威胁的行为:指行为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有些准则是很清楚的,如法律、伦理;有些准则的界线不很清楚,是社会成员有着比较公允的看法(潜在准则)。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幻觉、错觉、无原因的暴力,强迫行为等。

•(5)个人主观的不适3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经验为标准:谁是评价者?当事人、医者或相关人员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常模的有限性:受时域与地域的限制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客观、受观察手段的限制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相对客观、重复性好4、心理异常的主要类别:(1)重度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4)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7)老年期心理障碍(8)其他•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重轻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部分丧失人格改变明显部分自知力没有有主动求治不会会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 只看到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旳一面,忽视了人 同步受社会条件制约旳一面。
二、心理动力学模型
(一)无意识论:意识、前意识、 无(潜)意识 弗洛伊德以为,无意识旳观 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旳思维、 情绪和行为。
(二)人格构造论:本我、自我、超我 (三我论) 本我:快乐原则,其活动是无意识旳; 自我:现实原则,部分意识旳; 超我:理想原则,少部分意识旳。 三者旳协调发展才是健康旳人格。
研究措施: • 家庭研究 • 双生子研究 • 领养研究
(四)评价与总结 • 诊疗:医学诊疗系统 • 病因:遗传(基因缺陷)、神经系统(器
质性精神病,如脑损伤)、生物化学原因 (神经递质)等 • 治疗:医学治疗措施(药物等)
• 生物学观点明确了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 一样是一种疾病,都有生物学上旳原因,有 利于我们对心理异常旳实质及其产生旳原因 和机制进行科学旳了解。
✓ 在合理旳、良好旳环境里成长为一种健全旳、机能 完善旳人;不利旳环境条件使人旳成长驱力受到扭 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或体现 为多种古怪旳行为。
✓ 假如为其发明一种良好旳环境(例如:征询治疗 关系和气氛),便能够发挥其潜力,变化自己旳 适应不良行为,在这个环境中取得成长。
平等旳身份 真诚相待,无条件尊重,设身处地旳了解
认知歪曲
Beck将思维过程中常见旳认知歪曲归纳为: (1)武断旳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 (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3)选择性概括(selective abstraction) (4)“全或无”旳思维方式(all-or-none thinking) (5)夸张或缩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 (6)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变态心理学完整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完整ppt课件

认知行为疗法在变态心理学中的实践
03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跨学科合作在变态心理学中应用前景
神经科学与变态心理学的 交叉研究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变态心理学提供了更深入 的理解大脑机制的机会,有助于揭示心理障 碍的本质。
计算机科学与变态心理学的 结合
计算机科学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为变态心理学提供更高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抑郁症诊断与治疗方法
1 2 3
抑郁症诊断标准
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症状,持 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且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抑郁症治疗方法
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药物如抗抑郁 药、情感稳定剂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等 。
变态心理学特点
关注异常心理现象,探究其原因、机 制和干预方法;具有交叉性,与多学 科相互渗透;实践性强,旨在帮助人 们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
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分类
研究对象
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 、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
分类
根据症状表现、病程、严重程度 等,心理异常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 裂症等。
人工智能在心理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帮助患者更好 地应对心理障碍。
人工智能在预防心理障碍中的潜力
通过对大量人群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可以发现潜在的心理障碍风险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THANK YOU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对社会文化观点的评价 指出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和影响诊断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诊断对病人的不良影响。这些观点对于全面地认识心理障碍,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更加合理地预防与治疗精神疾病,都有指导意义。 社会文化因素同心理障碍间的因果关系尚须进一步探讨。
人有自我指导能力。只要真诚地对待,通感地理解和无条件地积极关心与尊重来访者,耐心地加以引导,来访者便能恢复自我指导能力。心理治疗家不仅要帮助心灵受到伤害的人,而且应当帮助功能正常的人过上更丰富的生活。 3、代表人物:马斯洛与罗杰斯
(二)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 1、R.May的本体论:不能依据强加于人的理论观点来了解人而只能依据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感觉来了解他,变态行为往往是个人为防范知觉到的威胁伤害这种主观自我感觉的策略。 2、V. Frankl的意义疗法:人行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寻求快乐或权利,而是寻求意义;只有通过估价,人才能发现意义。人通过工作、爱他人、爱世界,通过面对自己的痛苦才能发现价值。 3、 Laing的假我与真我
2、三部人格结构说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3、防御机制理论 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的手段 可以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或出现的先后、同心理障碍间的联系,加以分类
4、社会阶层和民族影响精神疾病的诊断 异常行为的定义依定义者而变。同一场合、同一时间发生的同一行为,在甲看来是完全正常的,而在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乙看来却是异常的。例如,幻觉。 贫穷居民患病率高且重病率也高,可能同医生诊断标准的不一致有关。New Haven(1958,1968)和Luepnitz(1982)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2、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治疗方式和预后 有些心理障碍仅见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3、精神疾病诊断标签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家对于给有心理障碍的人作出诊断并给出一个诊断学名称或标签的做法持审慎态度,因为这种做法有可能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将一个其问题本来不甚严重的人推入重病的深渊或者使他难以摆脱社会强加于他的病人角色、恢复病前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病因
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错误强化 等习得的
治疗
行为治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消退旧的行为方 式,建立新的适宜反应
方法
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 Rose很害怕蜘蛛。如果事先没有人检查确认某个房间里没有蜘蛛,她就 不进那个房间;同样,如果没有经过家人的检查,她也不会到客厅或楼 梯去。除非有人为了安全替她检查房子,否则她整个夏天连续几个月都 只呆在一个房间里。如果看到一只蜘蛛,她会血压上升,出现惊恐发作, 并迅速跑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她被诊断为蜘蛛恐怖症。
育、能量的利用、情感的反应 激素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关
遗传的影响
遗传的影响
对于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对于病因的解释
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诊断系统 治疗方法
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 认知行为模型 人本主义模型 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心理动力学模型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治疗方式 对心理动力学模型的评价
意识层次论
意识的冰山理论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动力学模型
S.Freud的观点: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传递冲动
对心理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啡肽、GABA(r-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 素、五羟色胺等
神经递质 5-羟色胺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γ-氨基丁酸
基本障碍 减轻抑郁 减轻强迫障碍 加重精神分裂症 减轻抑郁
人本学派强调成长和 自我实现,而不是治 愈疾病或缓解症状
人本主义模型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病因:
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 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
治疗: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 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对人本主义治疗观点的评价
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师通常更加关注病人 当前的生活,尤其是他的个人关系。
现在大部分心理动力治疗不用那么密集。 治疗师和病人通常一个星期见1到2次面, 持续几个月或几年
对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首次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异常现象 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仍具有影响力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
人本主义模型
减轻焦虑
治疗 三环抗抑郁剂 选择性 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吩噻嗪 利血平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三环抗抑郁剂 本二氮类
作用机理 防止重吸收 防止重吸收
阻塞受点 阻塞小泡储存
防止降解 防止重吸收 提高 GABA
神经内分泌系统
指挥中心:下丘脑。 产物:激素,通过内分泌腺释放入血液 影响:性功能、食欲、睡眠、生长和发
新弗洛伊德学派
代表人物:荣格、阿德勒、霍妮、萨文 利
弗洛伊德理论完善过程中的三个趋势: 1.明确的强调自我。 2.认为儿童的社会关系决定正常和变态
的发展。 3.倾向于延长关键的影响发展的时期
现代动力学治疗
改进了的精神分析:
治疗师更积极的参与治疗对话,面对面的 接待病人(已经比较少使用一些躺椅了)
对行为治疗理论的评价
实验室研究、客观性 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认知理论的背景
埃利斯:
➢ 不合理信念 ➢ 合理情绪疗法
➢ 贝克
➢ 认知曲解:夸大、高度概括化、选 择性提取等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 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心理障碍产
生的原因 病因:
歪曲的认知、不良思维方式、错误认知图式
治疗方法: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矫正等
认知性评估
归因
内归因vs外归因 宽泛vs具体 长期稳定 vs不稳定
自我效能
结果期望 自我效能期望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生物学模型 心理学模型
生物学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遗传的影响 对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储存和传递信息 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引起行为、
人格的巨大改变
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是一组神经纤维将指令从中 枢神经系统传到躯体其它部位
• 治疗师用一种深度肌肉放松程序教她进行放松训练。同时,设计一套在 脱敏程序中使用的刺激层次。他还设定了这一程序的目标:能够没有焦 虑地进入可能有蜘蛛的房间,并能够杀死在房间内发现的蜘蛛。她和治 疗师构建的初始刺激依次包括:
– 蜘蛛的素描图 – 真蜘蛛的图片 – 一只装在罐子里的死蜘蛛 – 一只放在桌子上的死蜘蛛 – 一只装在罐子里的活蜘蛛 – 一只由治疗师控制的活蜘蛛 – 一只自由活动的活蜘蛛 • 在每种场合下她都使用放松技术,并在多种场合下按照刺激层次依次暴 露在相应的刺激前。每一次都要一直呆在该刺激前,直到完全感到放松 和平静。
心理防御机制
其他:抵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隔离、理智化、认同等
弗洛伊德关于正常行为和变态行 为的解释
正常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
变态人格
无理性的内驱力驱动,并由儿时的经历所决定 焦虑导致严格的不合理的防御反应
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四种基本 技术:
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 阻抗分析 移情分析
• 一旦她能够放松地面对活蜘蛛,就进入第二层次: – 进入有一只不能自由活动的蜘蛛的房间 – 进入指导有蜘蛛的房间,并拍死它 – 进入可能有自由活动的蜘蛛的房间,并能坐在房间里呆上几分钟
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
应答条件反射和消退:
系统脱敏 暴露疗法
操作条件反射 多成分治疗 新激进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和预防
强调人类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以全 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
认知行为模型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
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原理 模仿学习(Modeling)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