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分析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分析法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分析法

分光光度计分析法的原理
分光光度计分析法的原理基于朗伯-比尔定律,即当一束单 色光通过溶液时,光线被吸收的程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 的厚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溶液后的透射强度,可以计 算出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分光光度计可以自动调整波 长,并使用光电检测器测量透射光线强度,从而得到吸光 度值。
比色法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可 在普通实验室进行。分光光度计 分析法需要使用精密仪器,对实
验室环境有一定要求。
实验时间
比色法操作简便,实验时间较短 。分光光度计分析法需要较长时
间进行波长调整和测量。
准确度的比较
准确度
分光光度计分析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待测物质的浓度 。比色法准确度相对较低,但适用于 一般实验室和现场检测。
挑战与机遇
挑战
尽管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分析法具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样品预处理、干扰物质的影响以及仪器设 备的普及程度等。
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分析法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政府支 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也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5
未来展望
技术发展展望
智能化
01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分
析法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动化、快速和准确的检测。
高灵敏度
02
提高检测灵敏度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检测低浓
度的物质。
多组分同时检测
03
发展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能够同时测定多种目标物质,提高
分析效率。
应用领域展望
干扰因素
重复性
分光光度计分析法的重复性较好,结 果稳定。比色法重复性相对较差,受 操作影响较大。

比色分析法

比色分析法

光的吸收定律
• 朗伯-比尔定律:A=∈LC 与光的吸收层厚度和溶液的浓度成正 比。 • 光的吸收定律的运用范围:朗伯定律对于各种均匀的有色溶液都 适用,比尔定律只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适用,适用浓度要小于 0.01mol/l. • 朗伯-比尔定律偏离现象及原因:实际工作中经常标准曲线不成直 线的情况,特别是当吸光物质的浓度高时,明显地表现出标准曲 线 向上或向下偏离现象,这种情况称为朗伯-比尔定律偏离现象。 • 朗伯-比尔定律偏离原因 入射光非单色光 溶液中的化学变化 比尔定律的偏离现象 • 摩尔吸光系数: A=∈LC ∈的单位为l/(mol.cm),是有色化合物的 重要特性,它随入射光的波长,溶液的性质和温度而改变,也与 仪器的性质有关。在比色分析中,为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在无 干扰的条件下,必须选择∈大的有色化合物,并以具有最大吸收 波长的光作为入射光。
第九章比色分析法
• 比色分析法:通过比较有色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被测溶液
• 比色分析特点
灵敏度高。常用于10-2-10-5的微量组分 准确度高,相对误差2-5%。 操作简便,快速。 应用范围广。 一种物质呈现何种有色和光的组成 物质本身的结构 有关。 获得单色光途径 滤光片 单色器
颜色深浅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叫做比色分 析法。
比色分析方法及仪器
• 目视比色法 光电比色法 分光光度比色法 • 分光光度计组成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测量系统 • 光栅:光栅是在玻璃表面上每毫米内刻有一定数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衡条痕的一种色散元件。 光栅的主要特点是色散均匀,呈线性,光度测量便于自动化,工作波段宽。 • 分光光度计的保护和保养 室温保持15-28℃ 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不要超过70%。 防尘、防震和电磁干扰。

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紫外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分子对紫外光的 选择性吸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对紫外光的 吸收程度来进行定型、定量分析的方法。 波长范围:200~400nm。 (2)可见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分子对可见光的 选择性吸收特性,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溶液对 可见光的吸收程度以确定组分含量的方法,则称为可 见分光光度法。 波长范围:400~800nm。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的区别在于测定 波长范围不同,通常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a
t
图2-2 溶液对光的作用
(1)透光率T 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用“T”表示, 即: T=(It / I0)×100% T越大,透光程度越大,对光的吸收就越小; T越小,有色溶液透光程度越小,对光的吸收程度 就越大。 (2)吸光度A 入射光强度I0与透过光强度It之比的对数称为吸 光度,用“A”表示,即: A=lg(I0/ It)=lg(1/T) I0/ It越大,有色溶液透光程度越小,对光吸收 程度越大;反之,I0 / It越小,有色溶液透光程度越 大,对光吸收程度越小。
光谱中400 ~ 800nm 范围内的光作 用于人的眼睛,能引起颜色的感觉,故 称可见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引起不同 的视觉效果,从而产生不同颜色。白光 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 合而成的;如果将一束平行的白光通过 棱镜,则白光分解为红、成、黄、绿、 青、蓝、紫七种色光,各种颜色的色光 其波长范围如图表所示。
第三节 朗伯-比耳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1、透光率、吸光度 溶液吸收光的程度与溶液的性质、浓度、入射光 的强度、波长以及溶液液层厚度等因素有关。 一束平行光(单色光)通过溶液(或固体、气体) 时,一部分光被溶液反射,一部分光被溶液吸收,一 部分光透过溶液,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 ,吸收光强度 为Ia,透过光强度为It,反射光强度为Ir,那么, I0=Ia+It+Ir 在进行光度分析时,同一实验的各种溶液均采用 质料、大小、形状都相同的比色皿,故Ir相同,其影 响相互抵消,则: I0=Ia+It

实验一、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法

实验一、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法

(1)学习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制备标准曲线,测定未知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仪器试剂
一、器材 [1] 试管及试管架 [2] 移液管(5、1、0.5ml、 0.2ml) [3] 可见分光光度计

二、试剂(在实验手册中,有配制方法) [1] 标准BSA溶液 [2] Fo1in—酚试剂 [3] 碱性铜液(现用现配制),且注意配制时,要先混合B液再加A液。 [4] 0.9% NAcl

基本原理
一.光由几部分组成:3部分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光的互补性与物质的颜色
单色光:只具有一种波长的光。
混合光:由两种以上波长组成的光,如白光。
可见光分为哪几个单色光?
黄 橙 红
绿

白光
青蓝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对不同波 长的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作用而 产生的,物质的颜色由透过光的 波长决定。
例:硫酸铜溶液吸收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蓝色; 高锰酸钾溶液因吸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紫色。 如果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可以
得白光,这两种光就叫互为补色光。物质呈现的颜色和 吸收的光颜色之间是互补关系。
/nm
颜色
互补光
400450


黄绿

黄 橙 红
绿

450480
480490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内容
1
2 3 3 4
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的测定方法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与使用 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比色分析法
概念:用比较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溶液中有色 物质含量的方法

比色分析

比色分析
第三节 比色分析法实践
为了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减少分析误差,必须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分析条 件。
A=-lgT=kbc
(7-5)
式7-5即为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其中k为吸光系数(absorptivity)。在溶液的组成量度c用mol⋅L-1,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
时,则吸光系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molar absorptivity),常用符号ε表示,其单位为L⋅mol-
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的波长大约在400∼700nm之间,称为可见光。白光是一种混合光, 若将白光通过棱镜,便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光。这种单一
波长的光叫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的近似波长范围如表7-2。 表7-2 各种色光的近似波长范围颜色λFra biblioteknm红
620∼760

590∼620

560∼590
光灯
棱镜

WFD-7型
国产751型分光光度计,是最早使用的分光光度计之一,其光学系统图如图7-6所示

图7-6 751型分光光度计光学系统立体图
由光源发出的连续辐射光线,射到聚光镜上,会聚后再经过平面镜转角90°,反射至 入射狭缝,由此入射到单色器内,狭缝正好位于球面准直镜的焦面上,当入射光经过准直 镜反射后就以一束平行光射向棱镜(该棱镜背面度铝),光线进入棱镜后,进行散射,入射 角在最小偏向角,入射光在铝面上反射后是依原路稍偏转一个角度后反射回来。这样从棱 镜色散出来的光再经过准直镜反射后,就会聚集在出射狭缝上,出射狭缝和入射狭缝是一 体的。
单色光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它通常是包含一定波长范围的有限宽度的谱带。若所含的波长
范围越宽,则单色光越不纯。单色光不纯将导致吸收系数值改变,从而使测定结果发生偏

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法课件

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法课件

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高特异性、高灵敏度
在医学检验中,有些物质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只有特定的方法才能准确测定。比色法和分 光光度法能够通过特定的反应和测定条件, 实现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检测,为医学研 究提供有力支持。
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
比色分析法的原理
• 当待测物质与特定显色剂发生反应时,会生成有色产物,其颜色深浅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比较有色产物与标准 溶液的颜色深浅,可以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比色分析法的应用
• 在化学实验、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 比色分析法,用于测定金属离子、有机物、无机物 等物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 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在环境监测中,有些物质难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测定,而比 色法能够通过特定的显色反应,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地进 行检测。例如,某些有机污染物与特定显色剂反应后,颜 色变化明显,可实现痕量检测。
比色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样品处理简单、仪器成本低
比色法通常需要的样品处理较为简单, 有时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未处理的水样。 此外,该方法所需的仪器成本较低, 便于普及和应用。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试剂质量保证
确保所使用的试剂质量和有效 性,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试
剂。
实验条件控制
严格控制实验的反应温度、时 间、酸碱度等条件,以确保实 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吸光度测定准确性
在测定吸光度值时,应确保比 色皿清洁、无划痕,以避免干
扰测定结果。
安全注意事项
了解所用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避免直接接触和吸入有

比色分析法测定环氧乙烷的原理和方法课件

比色分析法测定环氧乙烷的原理和方法课件
比色分析法测定环氧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引言 • 比色分析法原理 • 环氧乙烷的比色分析法 • 实验操作步骤 •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环氧乙烷的特性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掌握比色分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学习如何使用比色分析法测定环氧乙烷的浓度
比色分析法的应用
环氧乙烷测定
利用比色分析法可以测定环氧乙烷的浓度。通过将环氧乙烷溶液与特定试剂反 应,生成有色产物,再根据颜色的变化计算环氧乙烷的浓度。
其他应用
比色分析法还可用于测定其他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维生素等。该方法具有操 作简便、准确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
03
数据分析和处理
01
02
03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 平均值、标准差、误差等 计算。
数据清洗
对异常值和离群点进行识 别和处理,以避免对结果 产生不良影响。
数据可视化
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将 数据呈现出来,便于观察 和分析。
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重复性实验
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检 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 性。
对比实验
与其他方法或标准物质进 行对比,以验证本方法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标回收实验
通过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 的标准物质,计算加标回 收率,以评估方法的准确 度。
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实际应用
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 ,以检验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和
可行性。
方法改进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本方法进行 改进和优化,以提高其准确度和可 靠性。
03

第二十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第二十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3、朗伯-比尔定律
4、透光度(透射比) 5、吸光系数(吸收系数) 6、摩尔吸收系数


书P398: 例题20-1
二、吸光度的加和性 测得溶液的吸光度等于各组分的吸光度之 和。 A总 = ∑ Ai =κ1 b c1 + κ2 b c2 + …… κn b cn
三、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1、比尔定律的局限性 2、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4、颜色的产生: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
择性吸收作用而产生了不同颜色。
5、光吸收曲线 6、吸收峰:光吸收程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
7、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不同物质的溶液,
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同。
2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尔定 1、朗伯定律 朗伯(Lambert) 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 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 A∝b 2、比尔定律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 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 A∝ c
一、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 2、准确度能满足微量组分测定的要求 3、操作简便快速,仪器设备简单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单色光: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2、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称为复
合光。如可见光。 3、互补色光:两种适当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 强度比例混合可成为一种白光,这种两种单 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A
λ1 A
λ2
λ
λ1
λ2
λ
Aλ1= kaλ1bCa +kbλ1bCb Aλ2= kaλ2bCa +kbλ2bCb
三、光度滴定 四、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五、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1、饱和法 2、连续变化法

比色分析法(一)

比色分析法(一)

比色分析法(一)1.概述许多化合物是有色彩的,例如根离子(MnO4-)是紫红色,硫氰化铁(FeCNS2+)配位化合离子是血红色等。

当含有这种有色化合物的溶液浓度转变时,溶液色彩的深浅也就随着转变。

溶液越浓,色彩越深,因此,可以利用比较和测量溶液色彩的深浅来打算溶液中有色化合物的浓度。

这种利用被测定的组分,在一定条件下与试剂作用产生有色化合物,然后测量有色溶液色彩的深浅并与标准溶液相比较,从而测定组分含量的分析办法,称为比色分析法。

比色分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定微量及痕量组分的办法,具有较高的敏捷度。

它测定的浓度下限可达10-7g/ml。

假如被测定组分的含量更低(10-8~10-9g/ml),可通过浓集、萃取、共沉淀等办法后再用比色法来测定。

测定低含量组分时,比色法的相对误差通常为1%~5%。

因为特效试剂的应用以及比色条件的挑选,可以削减分别手续,从而加快测定的速度。

此外,测量仪器的不断改进,使测定的精确度也逐步提高。

因此,对于某些微量和痕量组分的测定,比色分析法是一种精确、敏捷、迅速而又简便的办法。

在比色分析中,干扰离子的影响往往可以按照物质对光汲取的差异性,如挑选适当的波长或加入掩蔽剂等办法予以消退。

比色分析法按照的化学反应是显色(或褪色)反应。

用于比色的发色反应,必需是生成的有色产物与被测组分之间具有某种定量关系。

比色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办法,除了要求以发色反应作为基础外,还需要有测量有色产物色彩深度的办法,因此,把握比色分析必需了解显色反应和测量办法两个方面。

2.基本原理 (1)有色化合物溶液显色的原理。

各种溶液会显示各种不同的色彩,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对光的汲取具有挑选性。

具有同一波长的光芒,称为单色光;含有多种波长组合而成的光芒称为混合色光。

白光事实上是波长在400~750nm的电磁波,即由紫、蓝、青、绿、黄、橙、红等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例如,黄色光与蓝色光可以混合为白光,这两种光色称为互补色。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例如, 白光通过CuSO4溶液时, 溶液 颜色为蓝色。
吸收曲线: 为了精确表明溶液对不 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 可将不同波长 的单色光依次通过某一固定浓度的有 色溶液, 测量该溶液对各单色光的吸 收程度, 即吸光度, 以波长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 即为 吸收曲线, 或称吸收光谱。
光栅:色散元件, 利用光的衍射和干 涉原理制成。当白光通过密刻平行条 痕的光栅后, 将不同波长的光色散成 连续光谱。具有波长范围宽、色散均 匀、分辨本领高等优点。
c. 吸收池(比色皿) 用于盛装被测试液和参比溶液。 按制作材料不同分为石英吸收 池和玻璃吸收池。
d. 检测器 作用: 是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可 测电信号, 常见检测器有光电池和 光电管。 光电池: 国产581-G型光电比色 计及72型分光光度计。
与目视比色法相比, 光度法的特点: ① 灵敏度高;10-5 ~ 10-6mol/L ② 准确度较高; ③ 仪器设备较简单, 操作简便、 快速; ④ 应用广泛。
(2) 光的性质和物质的颜色 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 具 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 波长来描述, 其单位常用纳米(nm) 表示, 波长越短, 能量越高。
具有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由不 同波长光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互补色光: 若将两种颜色的光按适当的 强度比混合可成白光, 那么这两种光称为 互补色光。
物质的颜色: 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 当一束白光通过溶液时, 若溶液对各 种色光都不吸收, 则白光全部通过, 溶液呈无色透明; 若各种色光几乎全 被吸收, 则溶液呈黑色; 若溶液只吸收 某种色光, 则溶液呈透过光的颜色, 也 就是说, 溶液呈吸收光的互补色光的 颜色。
(2) 吸光系数 当b以cm, c以g/L为单位, K为吸光 系数, 用符号a表示, 单位为L/g · cm A=abc 当b以cm, c以mol/L为单位时, K为 摩尔吸光系数, 用符号ε表示, 单位 为L/ mol · cm A=εbc a a与ε的关系: M

比色分析法 PPT

比色分析法 PPT

A
离。如其中的有色物质的溶 解性太少而呈现固体(介质不 均匀),或者是有色物质易于 分解(化学反应)、存在形式发 生变化等。
负误差
因此使用朗伯-比耳定律公式时,
最好是真正的单色光,且有色物质要
C
稳定,浓度还要适中(不能过高或过 标准工作曲线图
低) 。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的定义:将被测物质转变为有色物质的化学反应。 二、显色反应的条件:
当溶液的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时,在一定温度和波长下
测得的吸光度称为该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用ε表示。
其数学表达式变为: A=εbC
ε的意义:反映有色物质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大小,即测定该有 色物质的灵敏度。
三、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1.单色光不纯引起的偏离;
正误差
2.有色溶液本身引起的偏
第四节 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A 应为最大吸收峰的波
长,才能保证测定的灵敏
度和准确度。
λ1λ2λ二、参比溶液的选择:在测量吸光度时,利用参比溶液来调节仪器的零点及T = 100 %,可以消除由于比色皿、溶剂及试剂对人射光的反射和吸收带来 的误差。
1.当试液及显色剂均无色时→用蒸馏水;
由于不同物质,其结构不同、能级
不同,故吸收的光线也不同。
白光
青蓝
蓝 紫
结论:物质对光有选择性吸收。
4.吸收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 以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Α)为纵坐标→吸 收曲线→λmax(吸收峰)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1.透光率和吸光度: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
Alg1lg TlgIo
T
It

8第八章 比色分析法

8第八章 比色分析法
I
上式为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示式。它表示一束 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 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式中,K为吸光系数,当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 的数值均为1时,A=K,即吸光系数在数值上等 于c和b均为1时溶液的吸光度。对于同一物质和 一定波长的入射光而言,它是一个常数。
T 比色法中常把I/I0 称为透光度,用T表示,
def
透光度和吸光度的关系如下:
I I0
A =-lgT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当c以质量体积浓度(g· ml-1)表示时,吸光系数 称为质量吸光系数,用a表示。当c以mol· L-1为单 位时,吸光系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用ε表示, 其单位是L· mol-1· cm-1。吸光系数越大,表示溶液 对入射光越容易吸收,当c有微小变化时就可使 A有较大的改变,故测定的灵敏度较高。一般ε 值在103以上即可进行比色分析。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用标准曲线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标准液的测定和被测液的测定应在相同条件 下进行。 • (2)溶液的浓度应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在测定溶液吸光度时,为了消除与被测物质吸收 无关的因素的影响,如溶剂或其他物质对入射光 的吸收,光在溶液中的散射以及吸收池界面对光 的反射等,必须采用空白溶液(又称参比溶液) 作对照。常用的空白溶液有三种: (1)溶剂空白 (2)试剂空白 (3)试样空白 P85

c = -lg65%/2235×2.0=4.19×10-5(mol· L-1)

比色分析法 ppt课件

比色分析法 ppt课件

第四节 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A 应为最大吸收峰的波
长,才能保证测定的灵敏
度和准确度。
λ1
λ2
λ
二、参比溶液的选择:
在测量吸光度时,利用参比溶液来调节仪器的零点及T = 100 %,可以消除由于比色皿、溶剂及试剂对人射光的反射和吸收带来 的误差。
1.当试液及显色剂均无色时→用蒸馏水;
结论:溶液的厚度越大,其颜色越深。 将瓶中的水取一半,加蒸馏水稀释一倍,再观察其颜色,又有 什么现象? 结论:稀释后溶液颜色变浅。即溶液浓度越大,其颜色越深。
因此,溶液的颜色与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厚度乘积成正比。
则有色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厚度乘积成正比。 这个规律称为朗伯-比耳定律。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 k是吸光系数,它随入射光的波长、有色物质的性质和溶液的 温度而变化。
计算公式: C被测物
V标1 C标液
V标2 2
V水样
2.吸出法:即配制一个标准有色溶液,将被测物显色后与之比
较,然后吸出颜色深的一种至两个颜色相同来得出其含量的方法。
具体操作:取1支比色管,向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 向另一支同规格比色管中加入被测溶液;再向两支比色管中加入相 同的显色试剂,加蒸馏水至刻线,混匀,放置一段时间,用眼睛从 上往下比较颜色,用移液管吸出一部分颜色深的比色管中的溶液至 两支比色管的颜色相同,记录吸出的体积(不能超总体积的一半)。
:C 当 计算公标 式: 液被 溶 测 物 C 液 标 V 液 标 V V 测 深 配 V 配 V 加 时 V 测 C (标 V 配 V 液 标 V V 配 吸 )
:C 当被测被 测 溶 物 V 测 C V 液 标 配 V V 配 液 标 V 加 深 C 标 V 时 V 液 标 测 (V V 配 配 V 加 )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法PPT课件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法PPT课件
各种光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
8
第8页/共74页
4. 互补光
9
第9页/共74页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0
第10页/共74页
1. 物质颜色和吸收颜色的关系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吸收光 波长范围/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27
第27页/共74页
单色器
棱镜:依据不同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折射率不同
白光 入射狭缝 准直透镜
λ1
棱镜
λ2
聚焦透镜 出射狭缝
800 600 500
400
28
第28页/共74页
光栅:在镀铝的玻璃表面刻有数量很大的等宽 度等间距条痕(600、1200、2400条
/mm )。
原理: 利用光通过光栅时
平面透 射光栅
It I 0 I a I t
Ir
透光率或 透射比
T It I0
吸光度
A lg I0 lgT It
15
第15页/共74页
透光率T与吸光度A的关系
T It I0
A lg I0 lg 1 lgT
It
T

T 10A
1.0 0.7 0.6 0.5 0.4 0.3 0.2 0.1 0.05 0 A
三、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
A Kbc
1. 吸光系数a:
c-gL-1
A abc b-cm
a=A/( b c), L·g-1·cm-1
2. 摩尔吸光系数:

体内药物分析分析方法PPT参考课件

体内药物分析分析方法PPT参考课件
12
第六章.色谱分析法
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其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物 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或吸附能力的差异达到分离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
一.概述
A:薄层色谱(TLC)是指将固定相均匀的涂在光洁的玻璃等表 面形成薄膜,将待分离物点在薄层半的一端,于展开室中,展 开剂借毛细作用从薄层点样的一端展开到另一端,使不同的物 质得到分离。 B:根据机制不同分 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 胶色谱
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具备:必须有强的紫外-可见光吸收; 一定的荧光效率 1)荧光效率(φf) 表示物质发射荧光能力大小 2)分子结构与荧光特性 A:共轭结构
5
B:分子的取代基 -OH、-OR、-NH2、-CN等荧光增强;-COOH、 NO2、-C=O、-NO等荧光减弱;-R、-SO3H等荧光不变。
3.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1.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 A:样品中的杂质在测定λ处无干扰 B:生物样品中待测物的浓度较高,达到检测限
2
2.差示分光光度法
1)基本原理 简称△A法
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待测物以不同的分子形式存在,其吸 收光谱有明显的区别。而共存的物质不受这种环境变化影响, 吸收光谱无变化。
2)测定方法
A:两份相同的共试品溶液,经过不同的处理后,一份置于样 品池中,一份置于参比池中测其差值(△A)
1)激发光谱 是指激发光的波长与发射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 2)荧光光谱 是指荧光波长与发射光强度的关系曲线
4.激发波长λex和荧光波长λem选择
1)根据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选择λex和λem 2)λex和λem的距离≥20-30,理想的为50 3)若激发波长有几个强度适宜的峰,选择波长最长峰 5.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比色分析法测定环氧乙烷的原理和方法ppt正式完整版

比色分析法测定环氧乙烷的原理和方法ppt正式完整版

稀释到
• 1.0ml储备液
1000ml
实际上是将上述储备液稀释了1000倍,
这时得到的标准溶液浓度为C’=C/1000
g/l.
用乙二醇代替EO的原因
• EO和乙二醇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一个 EO能生成一个乙二醇.
• EO沸点10.8℃,室温条件下呈气体状态, 不宜操作.乙二醇的沸点是196~198 ℃.
质量为:44/62=0.
于一种光谱的杀菌剂,因而在一次性使用输 标准曲线测定结果如下:
原理:IO4-(无色)
I2(黄色)
品红溶解后呈现紫红色,加入20ml亚硫酸钠溶液后变为淡粉红色,再加入2ml盐酸后粉红色变深,但摇匀后接着变为淡红色,暗处放置一段
液器和输血器的灭菌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时间后(1h内)褪为无色.
盐酸2ml系指浓盐酸.
用.但由于EO残留量超过一定限度会对人体 退色反应对杂质干扰反应敏感,所使用的玻璃仪器应该严格清洗干净.
质量为:44/62=0.
造成伤害,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器官损害、 适当延长显色时间,但不要超过
5ml乙二醇迅速加入瓶中,精密称重,加水稀释至刻度. 在560nm波长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EO含量.
实验基本原理
• 在560nm波长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测定EO含量.
可见-紫外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 Lambert-Beer定律:
滴质加量硫 为代:44硫/•6酸2=钠0一物.溶液束质使黄平的色恰行物好消光体失。通时过会含有有一吸部光分 光被吸掉,通过之前的光 稀释到
A=Elc,吸光度与待测溶液的浓度呈正比.
现象:无色溶液 色 黄色变浅
黄色 深黄 无色。
原理:IO4-(无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溶液的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时,在一定温度和波长下
测得的吸光度称为该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用ε表示。
其数学表达式变为: A=εbC
ε的意义:反映有色物质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大小,即测定该有 色物质的灵敏度。
三、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1.单色光不纯引起的偏离;
正误差
2.有色溶液本身引起的偏
第四节 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A 应为最大吸收峰的波
长,才能保证测定的灵敏
度和准确度。
λ1
λ2
λ
二、参比溶液的选择:
在测量吸光度时,利用参比溶液来调节仪器的零点及T = 100 %,可以消除由于比色皿、溶剂及试剂对人射光的反射和吸收带来 的误差。
1.当试液及显色剂均无色时→用蒸馏水;
由于不同物质,其结构不同、能级
不同,故吸收的光线也不同。
白光
青蓝
蓝 紫
结论:物质对光有选择性吸收。
4.吸收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 以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Α)为纵坐标→吸 收曲线→λmax(吸收峰)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1.透光率和吸光度: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
Alg1lg TlgIo
T
It
2.朗伯-比尔定律:
从水库取一瓶水,看其颜色与水库中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结论:瓶中的颜色浅、水库中的颜色深。 原因何在?
是因为瓶子的厚度远远没有水库的深度大,光线照射后,被吸 收的光线量远远没有水库吸收的光线量多,那么剩余的互补光也没 有水库中剩余互补光多,故其颜色也就越深。
1.灵敏度高。要求ε→104~105 2.选择性好。是指其他物质不会和与被测物质反应的物质作用 呈现类似的颜色,即吸收峰相差较远 。 3.生成物恒定。是指生成的有色物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4.生成的有色物颜色与加入的物质(称为显色剂)颜色对比度大, 即λ显色化合物 ―λ显色剂 = △λ>60nm 。
三、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的用量;
(2)单色光:只有一种波长的光。
(3)互补光:适当波长(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合→
白光。 互补光对应的颜色→互补色
绿


3.光的选择性吸收: 当一定光源所产生的电磁波通过某 橙
一溶液时,其中一部分频率的辐射能→ 被溶液介质吸收→质点由基态→激发态 (激发态不稳定)→基态→能量(以光线的 红 形式放出),能量大小不同,释放的光 线的颜色也不同。
入射光强度(IO) → 一部分反射(Ir) ←
→一部分吸收(Ia) → 一部分透过(It)
则: I0 = Ia+Ir+It ∵ 比色皿的质材、厚度相同。可略去反射部分。
∴ I0 = Ia+It 透射光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O之比,称为透光度或透光率,用T 表示。T I t
Io
溶液的T愈大,表示溶液对光的吸收愈少;反之亦然。
结论:溶液的厚度越大,其颜色越深。 将瓶中的水取一半,加蒸馏水稀释一倍,再观察其颜色,又有 什么现象? 结论:稀释后溶液颜色变浅。即溶液浓度越大,其颜色越深。
因此,溶液的颜色与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厚度乘积成正比。
则有色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厚度乘积成正比。 这个规律称为朗伯-比耳定律。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 k是吸光系数,它随入射光的波长、有色物质的性质和溶液的 温度而变化。
2. 溶液的酸度大小;
3.显色的温度;
4.显色的时间;
5.溶剂的种类;
6.干扰物质。
四、显色剂:
1.无机显色剂 :如硫氰酸根、钼酸根等。 2.有机显色剂:偶氮类、三苯甲烷类、磺基水杨酸、丁二酮肟、 邻二氮菲、二苯硫腙等。 五、三元配合物:即由一种金属离子与两种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 常见的混配物、缔合物和胶束配合物。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三元配合物和四元配合物,其中四元配合物 是加入了一种表面活性剂,其实质是增大有色物质的溶解性。主要 的表面活性剂有:氯(溴)化十六烷基吡啶、溴化三甲基十六烷基铵、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OP、Triton-100等。
(2)光的基本性质:波动性、振动性,即波粒二向性。

波动性:
c
, 1
➢ 粒子性:
Eh h c
(3)光的颜色:不同波长光线具有不同的颜色。其中可见光由红
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青蓝色、蓝色和紫色的光线组成。
2. 复合光和单色光: (1)复合光: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光。
例如:白光 (可见光) λmax =400~760nm
比色分析法
第八章 比色分析法
第一节 概论
一、定义:通过有色物质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物质含量的分 析方法称为比色分析法。
二、比色分析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达0.001%。 2.结果准确度高:目视比色法的相对误差5%~10%,而分光光 度法的相对误差2%~5%。 3.操作简便、测定迅速。 三、适用范围:有色物质或能转变为有色物质的物质。 四、类型:目视比色分析法、光电比色法 (又称为分光光度法, 分为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性质和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
1. 光的基本性质:
(1)光的分类:按波长大小分
紫外 ︳紫 ︳蓝 ︳青 ︳ 绿 ︳黄 ︳橙 ︳ 红 400 450 480 500 560 600 650 750
(可见光的颜色与波长)
︳红外 800(nm)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2.当显色剂无色时,待测试液中存在其他有色离子→用不加 显色剂的试液;
3.如显色剂和试液均✓ T=0.368、 A=0.434, 测量的相对误差最小
✓ T=15%~65% A=0.2~0.8 时测量的相对误差≤2% 控制方法:(1)计算并且控制试样的称出量,含量高→少取样或稀释
A
离。如其中的有色物质的溶 解性太少而呈现固体(介质不 均匀),或者是有色物质易于 分解(化学反应)、存在形式发 生变化等。
负误差
因此使用朗伯-比耳定律公式时,
最好是真正的单色光,且有色物质要
C
稳定,浓度还要适中(不能过高或过 标准工作曲线图
低) 。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的定义:将被测物质转变为有色物质的化学反应。 二、显色反应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