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案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一部由费孝通所著的著名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内容概述《乡土中国》全书内容包括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本教学设计将全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介绍、主要内容阐述、思考问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四个部分,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乡土中国》这部经典著作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二、教学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理解《乡土中国》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品味,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把握。

2. 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和交流自己对书中观点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详细安排1. 基础知识介绍通过讲授的形式,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生平及学术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学术立场和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专业性和深度。

2. 主要内容阐述分章节对全书内容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中国乡村社会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经济结构、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2.运用所学有的四种权力类型及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关观点分析解释具体案例。
《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1
七、乡土社会的社会变革
1.阅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三章,梳理出核心观点、关键词,并归纳论证思路,借助思维导图将这三章的相关章节的知识勾连起来,形成关于乡土社会发展变迁的“全景”认识。
1.阅读交流,认识中国乡土特点。
2.调查搜集,了解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
3.拓展研读,进行费孝通专题研究。
微专题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微专题名称
微专题目标
微专题内容
课时数
微专题一:认识中国乡土特点
1.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成书目的、核心问题,初步体验阅读方法。
2.梳理每章的主要概念、核心观点,制作本书内容思维导图。
3.建立阅读学术著作的信心,积累阅读学术著作阅读经验,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4.学以致用,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相关社会现象和文学现象,尝试用本书的阅读方法来阅读其他学术类文章或著作。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能够运用《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核心观点分析与乡土社会变迁有关的事例。
《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1
精读课课时分配如下:
课段
内容
教学要点
涉及章节
课时
精读课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质
1.运用批注方法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本章节主要观点句和主要概念并解释其内涵。
2.结合乡土本色的论述过程和任务设计,解释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引用文字或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美国学者费雪在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的结果。

该书对中国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的教学为例,探讨一种基于研究性学习思想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应能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掌握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

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4.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1.研究性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自主研究等方式,自主发掘文本信息,实现对课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和阅读体验的丰富。

2.合作学习策略教师通过设置小组作业、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跨学科整合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通过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综合角度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前置任务教师通过讲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做好铺垫。

2.阅读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全部内容,采取个人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发掘文本信息,对重要内容和细节进行分析和理解。

可设置阅读指导问题,如: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整个国家的?有哪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3.合作研究任务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按照不同主题,开展合作研究任务,如:对比中国乡村社会与本国的情况,了解中国乡村社会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等。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课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课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感受乡土,初识著作■学习目标L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学习过程(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1.看图感受: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

一一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 “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3.深入思考:为什么?关键词: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L 了解作者:,费孝通*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

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学习任务一:自主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一篇论文,是从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问题,专从本身来发挥,来追究的特点。

它不是 ___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参考】《乡土中国》共14篇论文,是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它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3.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能力。
五、教学实录和反思
1.教学实录:记录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2.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深入探讨(40分钟)
1.典型人物分析(15分钟)
请同学们选择《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或几个典型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社会问题探讨(15分钟)
3.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10分钟)
最后,我们来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人物和故事的深入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可能难以将作品中的乡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举例、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传承与发展问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乡土中国》原著纸质书籍
-笔记本和文具用品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如学习通、Blackboard等)
(1)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 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将得到培养。他们能够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乡土中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本章节内容涉及乡土中国的民俗风情、家族观念、乡村治理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4. 学习兴趣与自觉性:通过本节课的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乡土中国》和乡土中国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学习自觉性将得到提升。他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5. 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描写而著称,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乡土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份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思想,掌握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深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促进其心灵的成长和个性的独立。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第一阶段:认识鲁迅和《乡土中国》(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资料、图书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他们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思想。

第二课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乡土中国》的内容和作者,包括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并对乡土社会进行讨论交流,以便为后面的阅读和讨论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逐章阅读与讨论(6课时)第三至第八课时:安排学生自主阅读《乡土中国》,每节课安排一到两章的内容,并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并展开对乡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第九课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并就《乡土中国》的主题和文学价值进行总结和评价。

第十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总结发言,就自己的读书体会和认识进行分享,鼓励他们对乡土社会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并展望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改革。

4.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和个人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高一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联读一、课标分析:本单元是“整本书阅读”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差序格局》是全书精彩论述的开端,费孝通提出的“ 差序格局”概念是全书分析的基础,只有理解好这一章,才能更好地理解全书。

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阐述的是“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两章有着密切的关系。

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又与儒家思想中的 孝悌忠信”相联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们。

将两个章节放在一起联读,又能将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诸多现象结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系维乡土中国的 道德”态度。

三、学情分析:刚从初中进入到高一的学生,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较为困难,前面两个课时已经从整本书阅读的作者、写作背景、章节关系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对“《乡土中国》的整体感知。

而这一课时是挑选重要章节,教会学生抓住重要概念,进一步理解作者观点。

四、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的内涵以及特点。

2、阅读相关材料,分析受差序格局影响而具有伸缩性的道德标准。

3、能够运用“ 差序格局”及其特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五、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国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的内涵以及特点。

2、阅读相关材料,分析受差序格局影响而具有伸缩性的道德标准。

六、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图示教学法七、教学准备:课件、学案、多媒体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调查,大家现在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是什么?(生:微信、QQ)有同学说微信,也有同学说QQ,其实在微信出现之前,我们都是用的QQ,2013年后微信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如今微信用户人数已经远超QQ。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各篇核心概念,提炼各篇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辨析两章之间的逻辑关系。

2.对比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不同,客观评判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

3.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文中观点结合社会文学现象。

4.结合实际,理解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核心概念,用对比分析法理解“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及两个团体道德体系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客观评判书中对比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任务一:阅读两篇文章,明确观点,整体把握思路。

任务二:梳理、对比核心概念,填写表格。

任务三:理清两篇文章逻辑关系,创作思维导图。

任务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读下面的文字,在父亲和丈夫中,雍纠的妻子选择了谁?为什么?透过这个故事,思考: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什么特点?你是否听闻过相似的例子?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

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

”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

……参考答案:祭仲的女儿、雍纠的妻子雍姬在父亲和丈夫之中选择了父亲,是因为在她看来,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亲近。

在以雍姬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父亲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会因为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2.观看视频: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得以官复原职,在应天府任上审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得知薛蟠属于“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便胡乱判了此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传统社会中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3.陈心想认为,差序格局概念对研究东西方社会关系有价值;该概念属“理想类型”概念,是为分析方便而提出,不必苛责。

苏力认为,以差序格局描述中国乡土社会格局,不成立,因为这是人类社会普遍特点;差序化不仅是人类生物本能所致,而且也是地缘的选择;并且历代思想家努力克服也无法消除;从历史角度考察,公共职业道德的出现弱化了差序化,这说明差序化应当不是中西区别的标准而是古今区别的标准。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阅读整本书。

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了解书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2.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

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

3.学习写作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学术著作的特点,理解关键概念,了解学术价值。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审美鉴赏与创造: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心得。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精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三、作者介绍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职。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四、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五、学术价值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乡土中国》概念探析教科书书名:人教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以学习任务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围绕任务,组成学习小组,探讨交流,辨析基本概念,理清文章逻辑,感悟《乡土中国》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

2.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互文比读,搜集文字、影视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探究《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研究的意义,了解家乡的生活现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3.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能够从《乡土中国》辐射出去,阅读乡土文学作品、社科类作品等等。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能够围绕核心任务,小组探讨交流,辨析基本概念,理清文章逻辑,感悟《乡土中国》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

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互文比读,搜集文字、影视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探究《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研究的意义,了解家乡的生活现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能够从《乡土中国》辐射出去,阅读乡土文学作品、社科类作品等等。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初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大家觉得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呀?(学生:描写中国乡村/介绍农村……)有没有同学持不同意见呢?引导学生得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通过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接下来就让我们展示一些小组的初读成果吧。

二、创设任务,讨论交流任务一、初读汇报,整理《乡土本色》一章中的现象及其成因,并理清概念。

按小组交流初读《乡土中国》第一章的成果。

寻找现象分析成因理清概念A,乡下人正在勤奋地种地B,在乡村的某些地方供奉着土地神C,远行之人带走家乡的一捧土D,人人都说着方言,语言代代流传E,一个村子里的人姓氏相似,就那么几个,几乎不变F,村子与外界很少有交流G,村子里的人互相打着招呼,孩子到各家各户串门,一派和谐温馨。

H,老农看见蚂蚁搬家,就去田里开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2、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3、介绍《乡土中国》的成书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同学们试着在重刊序言中找一找,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并不简单,因为“社会”包含很多复杂的层面,那么费孝通先生会试图通过哪些切入点来探究中国基层社会呢?请大家打开本书目录,进行一个初步的浏览,试试看能不能简单概述费孝通先生重点关注了哪些领域?有哪些名词你还不很熟悉和了解?
《乡土中国》目录展示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2、学生活动一:思考并回答问题.
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师活动一:导入,介绍《乡土中国》的内容
1、相对于绝大多数高中课堂,大学课堂更加的自由,偏重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与创新。大学生活中最美好回忆是随便选一间教室,“蹭”上一节课,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其实这样的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大家拿出手边的这本《乡土中国》,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写在纸上的大学课堂”。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同学们通过观察《乡土中国》目录的脉络,初步发现费孝通先生选取的研究乡土社会的角度,如从文化角度、家庭与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缘角度、精神角度等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出对一些名词的不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为什么研究乡土社会要从“文字下乡"入手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非常好,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浏览",先了解要了解书籍与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目录等方式,掌握书的脉络框架,勾画出自己疑惑的问题,以期在阅读中进行解答。
教师活动一:
1、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
重庆市第八中学付泽新
修改赵渊博
教学课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课时1Fra bibliotek时教师
赵渊博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10分钟
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
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去做"甚至比“怎么做”更重要。有些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会不会枯燥无味?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提高呢?那么我们来进行几个问题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