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71855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 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 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 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 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 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 生产过程。”
•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 科学本身的发展,“ 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 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 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 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 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 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 功于生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 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 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 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 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 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形成 •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 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 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 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 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 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 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 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 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 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内容摘要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技术转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的确,可形象地讲,人,人类文明是从制造第一把石刀这一生产工具开始的。
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一词中,一开始就写道:“人员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生产工具决定发展的快慢,而如何科学地运用生产工具,更是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这里面就发挥了他的价值。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谁能掌握最前沿的科技,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的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
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我国机械生产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来建设属于自己民族工业体系对于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并不简单,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
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流露出他的影子。
比如我们东区与南区之间因为交通因素搭建起来一座桥梁,从而保障了师生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马克思科学技术观解决了我们日常所面临的困难。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正确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关系到这个企业的未来走向,甚至存亡。
太平洋战争后,日本通过开发新产品如:陶瓷,传感器,测量仪,精密器械,游戏软件和女性内衣。
使日本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些企业通过移植传统工业技术,生产出人们不曾预想的产品。
京瓷的技术,便是把京都陶瓷的传统工艺移植到其他领域。
任天堂原本是经营花牌、扑克、将棋等游戏用品的。
华歌尔开发出形状记忆型胸罩的时候,是根据美国国防总署花了惊人的预算开发出来的用于战斗机座椅的形状记忆合金的技术。
著名的章鱼丸子也是由技术转移产生的。
以前人们用铁板制作渔业的赛璐珞(即硝化纤维塑料)浮球,有人把鸡蛋浇进了这种铁板的洞里,于是就有了章鱼丸子。
所以现代技术的源头,毫无疑问,都是不同工匠人技术的累加,创新和移植。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一书中,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概念、方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马克思根据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新突破动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面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恩格斯认真的分析来了多位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后,指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新成果,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地位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与科学技术相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们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优选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工程科学:其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 展的水平。
基础科学的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 学科。
自然科学的活动结构
科学的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事物的
可证实性标准(逻辑实证主义):
有意义的命题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 命题。形而上学命题既非分析命题亦非 综合命题,因此是无意义的(既不真也 不假),应予拒斥。
命题的意义(meaning)即命题的 科学性在于其证实方法即具有可证实性, 即可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可证实性 原则 (可证实的=真的=有意义的=科学 的)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证伪主义):
能够被证伪(具有证伪的逻辑可能 性)的理论即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就 是科学理论(科学≠正确或真理)。
按此标准,形而上学虽非科学,但 仍是有意义(价值)的。
历史主义—— 库恩的范式标准:
凡符合范式的就是科学的,否 则就是非科学的。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标准:
“怎么都行” (anything goes)标准 (费耶阿本德的强历史主义):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1879年10月21日 定义为现代技术的诞生日。
1877年,德国卡普的《技术哲学纲要》 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技术哲学的著作。他 对技术持乐观态度,认为技术是文化、 道德、知识进步的手段。
而埃吕尔在其《技术社会》(1954年) 中对技术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技术使 人类摆脱了时空的某些限制,但并没有 使人获得自由,人的心理状态完全为技 术价值所统治。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 量经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 有超过背景知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思潮,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复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本文将回顾科技观的核心思想,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它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科技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社会生产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技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科技的进步不仅使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也引发了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科技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方面,推动了社会的革命与变革。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抓住科技发展的主导地位,才能够引领社会不断前进。
最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技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科技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进。
每个阶段的科技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了历史条件对科技发展的制约和推动作用,为我们研究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提供了指引。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依然对我们深刻影响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让我们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科技的进步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也对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技术普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技术普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强调实践和创新,并提倡科学技术普及,以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出发,探讨科学技术普及的必要性、现状和发展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一种基于现实、联系实践的科学观,其核心思想包括实践、规律性与创新等方面的认识。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科学的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发展,而科学技术的普及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2. 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有一定规律的,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揭示客观规律。
科学技术的普及要以科学规律为依据,遵循客观规律性,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
3.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品质。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创新,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普及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科技变革浪潮下。
二、科学技术普及的必要性科学技术普及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科学民主的要求。
以下为科学技术普及的必要性:1. 促进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普及可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认知水平,扩大社会中科学知识的应用范围。
通过科学技术普及,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
科学技术普及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3. 推动经济转型与升级。
科学技术普及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将科学技术普及应用于生产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4. 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科学技术普及可以缩小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科技差距,提供平等的科技资源和机会,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四、科学技术的动力
1、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运动:主要动力; 科学理论的内部(逻辑)矛盾; 不同科学理论、观点和学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直接动力;
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矛盾; 不同技术之间的矛盾。
中对技术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技术使 人类摆脱了时空的某些限制,但并没有 使人获得自由,人的心理状态完全为技 术价值所统治。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作为一种构架,预 置了一切价值与要求,人无法客观地对 待它。这是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马克思把技术看作劳动过程的要素,认 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是人对自然 的实践关系,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 进化史。他把技术归结为劳动手段、工 具及其技能、方法。
自然科学具有直接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美国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①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普遍性、客观
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与阶级、党派、民族、 种族、宗教信仰等无关。 ②公有主义(communism,公有性):禁止 保密。 ③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科学是对 真理的追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④独创性(originality)和竞争性(科学优先权 的争夺):视独创性为最高价值,并以承认 优先权作为奖励制度的基础。 ⑤有根据的怀疑主义:批判、怀疑但不盲目。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作用以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深邃且富有洞见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类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从传统的制造业到现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从农业的机械化到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变革。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着社会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不平等。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采用落后的、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利用科学技术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还关注到科学技术对人的影响。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 体”。
➢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研究目的不同
科学求真,技术求效用
➢ 研究对象不同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 ,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 工自然系统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 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 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 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 始祖A.孔德等提出。
➢ “上帝在天堂里”因为是不可经验的,因此 检验的,因此也就 是有意义的
下列命题是不能被证伪的:
➢ 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 在赌博性的投机事业中,运气是可能存在
的。
经验能证伪理论?
➢经验中渗透理论。既然理论是可错 的,那么受理论的指导与污染的经 验也必然是可错的。可错的经验有 什么资格证伪理论呢?
整体主义的科学观
➢ 任何科学命题或理论都不是各自孤立 的,而是与其周围条件和其它理论相 联系的。因而与它相联系的周围条件 和其他理论就构成为这个理论的背景 知识。当实验事实与该理论不相一致 时,是该理论错了还是背景知识有问 题是无法确定的。
➢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 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 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 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 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 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
至19世纪后期 一方面,科学的巨大发展以及科学对西方 人的生活和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科 学主义”日盛,科学家与唯灵论、颅相学、 《圣经》地质学等各种“伪科学” 进行较 量; 另一方面,哲学家和科学家却发现区分科 学与非科学的究竟是什么,他们不再有一 致公认的看法。
20世纪:新分界主义传统力图解决分界问 题。 20世纪2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 只有被经验证实的观察陈述才是科学的, 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真理与谬误 的分界标准,二者泾渭分明。
同时自然科学也需要哲学的指导。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家可以采取他们所愿 意采取的那种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问题只是在于:他们是愿意受一种坏的时髦哲学 的支配呢,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 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形式的支配。”
“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 能没有理论思维。”
巴门尼德时代,西方哲学家就认为,区分知识与 纯粹的意见、实在与外观、真理与谬误是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对分界标准: 将科学知识与意见、迷信等区分开来的是科学基 础的确实可靠性,以及因确实可靠性所构成的理 论的不可变更性; 由第一原理或第一因(演绎)推导出的理论知识 与生产实践中总结(归纳)的经验知识区分开来。
“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 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 是工艺技术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 经济结构, 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动力: 一方面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 应用,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 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 的物质手段”。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 1页
第19页
带头学科的更替
力学
化学 物理
信息科学
生命科学
第20页
科技发展在区域上的不平衡性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发展 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 的外在动力 阅读与思考 致谢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间内科技发展的 水平有差异。这与科学技术自身的固有规律、以 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关。
最能体现技术本质特点的是技术的知识 形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 1页
第12页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发展 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 的外在动力 阅读与思考 致谢
强调技术的实质是知识形态,并不意味着 技术只有知识一种形态,也不意味着只有知 识形态的技术最重要。
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不同:
科技本身没有阶级性。人的阶级属性只能影响人对科 技成果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而无法影响到知识本身。科 技的应用有阶级性,会受到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制约 和影响。 科技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形式对 科技发展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但不能改变其性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 1页
第 3页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发现:“将科学技术同其他社 会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并将它纳入生产力的范畴”。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发展 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 的外在动力 阅读与思考 致谢
科学技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与政治、法
中国:古代科技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都遥遥领先。 但在近代逐渐落后。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大约沿着“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美国(1920- )”的路径转移。 科技中心的转移路径与世界经济、教育中心的转移路 径大体上是一致的。这表明,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发 展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 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 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 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 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 系结构的分析 1、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 恩格斯从运动形式入手,分析了基础的 自然科学,即力学、物理学(热学、电学 和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了它们之 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并提出了科 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3、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 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 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 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 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 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 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 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是“真正的知识”,“ 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 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 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 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 克思指出,“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 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运用于实 践的科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 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 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 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 吞并‘他人的’科学。”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 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级的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
思想理论 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 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理解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资本同劳动者相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被资产阶级操控,成为异己的力 量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劳动者身上某种智力和身 体的畸形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不能只是局限于社会应用层面,而应 透过技术系统在社会上的巨大能量,深人发掘其深层意涵。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一层面上科学 与技术是统一的。
技术(机器)无非是物化的科学、融人资本的科学,它们不过是科 学的一种特定形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 实践基础得到保障”。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八)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 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 物质手段。
——马克思
自然科学 历史科学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 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 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 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 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 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 进步。”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毛泽东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
程。
”
(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一一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
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
(七)在对事关中国科技进步的战略全局性问题进行充分论述的
同时,江泽民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及重大措施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
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科技进步道路的不懈探索上。
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
”紧紧抓住我国科技工作中的种种重大矛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阐述。
第一,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由于历史的原因,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
为清除科技进步道路上的这一重大障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江泽民极为重视我们党制定的“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
正如他所说:“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
”
[35]为此,他特别强调科技工作中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非常赞成“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提出既要稳定和保证重大基础研究、咼
技术研究,同时又要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使科学技术直接为农业、工业、环保及国防等领域服务,从而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地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一向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重大作用,指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的创新探索,是科技进步的先导与源泉。
” [36] “但是,由于国家财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一时在各个领域都投入更多的力量。
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实
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 [37]就是发展高技术,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有所赶有所不赶。
” [38] “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要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
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第三,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加强原始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对于我们这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正是为江泽民所一再坚持的。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别人。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于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 [40]要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研究开发工作统筹规划,做到有机结合。
”“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
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
”[42] “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要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
” [43]尽快结束我国科学技术多年来的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跟踪模仿,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第四,大力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经
济已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要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只有“加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
”44]为此, 江泽民以解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矛盾为突破口,明确指出:“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使命,我们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
展。
”45]因此,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便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应有选择。
第五,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江泽民对当代科技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命伦理、网络安全和科技霸权等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他呼吁“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 [46] 要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
为此,他十分重视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提出要加快我国软科学的发展,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加强科技伦理研究,加强科技法制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活动,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历代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发展”:既“一脉
相承”,又“创新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立场
观点,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根据新时代科学技
术发展的新动态、新形势、新特征作出新判断、新结论。
因而,不
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都成为了各个时代科技、社会发展的
科学指导思想。
(八)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们提供思想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指导人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不要重蹈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的覆辙,还告诉人们要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
还有创新论,实践论,矛盾论,历史观,自然辩证法,都对科研有不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