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旨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与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
此外,还包括价值论、货币论、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内容。
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内容。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组织和活动形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形式、政策和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传播和交流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介绍,系统阐述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二马原知识点框架
大二马原知识点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是大家大二下学期的必修课程,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大二马原的知识点框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和作用3.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革命与改革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实践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扩展-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扩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性作用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性作用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性作用结语:本篇文章总结了大二马原的知识点框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发展与实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方法论,为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希望大家通过认真学习和探索,能够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为实现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论)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框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框架:
两个基本特征(总特征):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其他辩证范畴: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
辩证唯物认识论的知识框架: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观
历史观的知识框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观,人生观的知识框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命、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度统⼀,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命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哲学,是⽆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
2.世界的物质统⼀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然界的物质性与⼈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意识是⼈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的途径和条件。
(⼆)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在实际⼯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形⽽上学。
2.对⽴统⼀规律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盾的含义。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图
四种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 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
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认识的本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论
认识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谬误
主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义
起源: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
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②
形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成
货币流通规律 − 纸币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发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实质
展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历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史
新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和
政治制度的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发展趋势
8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 代表人物、贡献、局限性
7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 特征: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自由调节
形成:自由竞争 → 生产集中 → 垄断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资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最根本特征:垄断统治、金融资本、资本输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观A.联系的普遍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2)发展观A.发展的普遍性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4)创新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要求)A.辩证否定观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2、价值观、人生观(时间人生价值)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i.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ii.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iii.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iv.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v.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vi.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vii.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viii.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哲的体系及原理框架
马哲得体系及原理框架马哲包括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也叫辨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也叫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也叫唯物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叫人生价值观)。
(1)唯物论原理:物质与意识得辨证关系;规律得客观性与普遍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辩证法得核心概念:联系、发展、矛盾。
1.联系得原理:联系得普遍性、联系得客观性、联系得多样性、整体与部分得关系。
2.发展得原理:发展得实质、发展得普遍性、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发展得状态(即量变与质变)。
3.矛盾得原理:矛盾得基本属性、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与主次方面、辨证否定观。
(3)历史观得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辨证关系;人类社会得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得总趋势及其实现方式;人民群众得历史地位与作用。
(4)人生价值观得原理:人生价值得内容;价值观得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正误得判断标准;实现人生价值得途径与条件。
7、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两个显著特点就是()A.科学性与阶级性 B.原则性与灵活性C.实践性与阶级性 D.科学性与革命性13、现实可能性就是指()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与必要条件得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得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得可能性D.实现得可能性9、有得哲学家认为,世界上得一切现象都就是有原因得,因而一切都就是必然得,偶然性就是不存在得。
这就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得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得根据,也不具备必要得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得可能性,属于()A、较差得可能性B、微小得可能性C、现实得可能性D、抽象得可能性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得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得作用得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得有()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得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得总与D、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得反映1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得唯一得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得专政就是()A、奴隶主阶级得专政B、封建地主阶级得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得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得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得一切现象C、物质得具体形态与结构D、某种具体得“原初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得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得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对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构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阶马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级克和思人主类义解是放关的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科无一致学产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总的归纳从不一样角度作出回答狭义上和广义上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就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停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质量马克思主义最崇敬的社会理想在理论与本质联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构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构造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的物质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实践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事物的广泛联系联系和发展的广泛性事物的永久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性及广泛联系与发展其发展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对峙一致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的广泛性、特别性及互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互相转变发展过程中的一定、否认及互相转变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一致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的思想方法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差别意识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一致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构造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应论和唯物主义先验论的差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能动的反应论和机械反应论的差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频频和无穷发展真谛的客观性、真谛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谛和错误认识世界和真谛的查验标准实践是查验真谛的独一标准改造世界真谛与价值实践标准确实定性和不确立性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论及其特色真谛与价值的辩证一致价值评论的功能价值和真谛在实践中的辩证一致与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全部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一致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定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构造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会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运社会形态的内涵动规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别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必定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社会会及历其史发发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展展规的律动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人民民众是历史的创建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作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本质和本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强盛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拥有双重性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建者问题上的对峙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建活动用联系和发展看法认识人的历史创建活动人民民众在创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协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论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框架图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观(联系的观点)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马克矛盾观(矛盾的观点)思实践观主义主观能动性哲学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基本认识的根本任务结构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观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注;自然界客观1.哲学的基本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人类社会世界2. 世界观、哲学和方法论人类思维世界——主观世界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统一可以结合对立交织对立从属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2.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全面发展,包括对立统一、斗争和转化的规律。
3. 革命观点: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2. 社会形态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
3. 阶级斗争: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强调无产阶
级革命的意义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理想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私有制。
2.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追求公平和正义。
3. 国家与政权: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对于理解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和变化的整体。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因果联系的过程,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包括技术、劳动力等)的发展和进步,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与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5.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社会,人们按需分配资源,劳动不再受剥削,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以来一直是引领时代潮流、指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旗帜。
作为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为大家呈现一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体系,以更好地运用于现实实践中。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概念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识别存在物质、自然界及其运动发展的哲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
而唯心主义则相信思想、意识具有超越物质、自然界的独立本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指人们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探究事物整体、发展规律的方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普遍性、转化的普遍性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之一,认为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的创始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制度及其矛盾和内在规律。
2. 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商品经济学说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进而分析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雇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资本家通过剥削雇工的剩余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图
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标准要求意义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资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意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实践是认识法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辩证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矛盾观发展观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切记主观随意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坚持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承认分析解决矛盾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猪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磨砺中走向成功坚持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坚定的理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女里法杖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识实质2.抓住时机。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类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类知识框架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个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2个核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源)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同一性原理)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个方面表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变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理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辨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实质联系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复习理论框架: 哲学基本问题 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间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 最伟大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本体论)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观 运动和物质及其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意识的产生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本质实践观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实现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及其关系(出选择题)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规律及其客观性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不出大体)基本规律 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辨证法的否定观(主要是选择题)**地位和作用矛盾的两重性质 同一性对立统一规律 斗争性辩证法 内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 特殊性 非主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判定条件可能和现实(07)形式和内容次主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辨证法( 出大题)2个总特征,3个基本规律,5个基本范畴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七句)主体(人)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是以实践以基础上产出的,这种产生是个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认识的辨证过程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论 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特点:客观性、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全面性、普遍性、条件性、一元性、相对性绝对性统一) 真理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5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在辩证法上应用)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辨证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出大题最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06) 选择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注意的根本标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为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历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大综合) 社会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共同点,区别点,判别方法)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5点)**及其社会功能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领袖,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问题 人的本质(关系的总和) 认识的性质:真假(真理观)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物质要素历史要素 基本动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党群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出大题最多)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哲学。
(5)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5、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②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8、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
表现在: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②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2)理解可能性区分几种情况:①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
②要分清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现实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③要分清在多种可能性中,依照对人是否有利标准划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④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
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特征。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客体具有对象性。
(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3)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即认识关系,此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1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11、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含义。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
(2)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4) 社会的观念结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
政治法律思想是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哲学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