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 的纲领。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 表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浮脉,苔
薄白。 表证护治原则:辛散解表。 里证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
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 热,自汗盗汗等 护治原则:补需扶正 实证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 躁,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 实有利,舌苔后腻等。 护治原则:泻实祛邪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 阴虚症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五
心烦闷、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等。 护治原则:养阴清热 阳虚症临床表现: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自汗、
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 程较长。 里证护治原则:以合里概括。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寒症临床表现: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
暖、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 苔白而润,脉迟或紧。 护治原则:温以祛寒 热症护治原则:清热泻火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症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
08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一)虚证
虚实辨证
❖ 概念:以人体正气虚弱为矛盾旳主要方面,正虚邪 不盛,斗争不剧烈。(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久病,病势缓,病程长,体质虚弱。 ❖ “精气夺则虚” ❖ 不足、虚损、虚衰、亡脱 ❖ 出者为虚,缓者为虚,无者为虚 ❖ 病因:
先天不足:肾虚为主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思虑太过、过分劳倦 久病耗损:久病失治、误治
❖ 表热证: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 证,温病之卫分证。
特点:发烧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 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 浮数。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二)里证
表里辨证
❖ 1、概念:泛指疾病进一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 旳一类证候。与表证相对。
❖ 特点:外感病中、后期及一切内伤病。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 (一)寒热概述
寒热辨证
❖ 2、寒热旳相对性
❖ 气候:夏热、冬寒。
❖ 病因:寒邪、热邪。
❖ 症状:寒象、热象。
❖ 证候:寒证、热证。
❖ 治则: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 药物:寒凉药、温热药。
❖ 病机:阴盛则寒、阳盛则热。 阳虚生外寒,
❖
阴虚生内热。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二)有自己特定内容 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 亡阳证、亡阴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1、阴盛证 ❖ 概念:阴寒湿阴邪侵袭人体旳实寒病证。 ❖ 体现:
阴盛而寒--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小 便清长,舌苔白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辨证施护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中医辨证施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医 院、不同医生之间的护理方案存在差异。
护理人员中医素养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中医理论和技能掌握不够深入,影响了八 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患者接受程度有限
由于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不足和接受程度有限,可能会 影响八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
脏腑经络理论基础
脏腑功能
01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共同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
02
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和全身各部位的通道,负责传输气血、
调节机体平衡。
脏腑与经络关系
03
脏腑与经络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复杂的生理系
统。
脏腑经络在八纲辨证中应用
辨别脏腑病位
热证。治疗时采用清肺热、止咳化痰的中药,同时调整肺经经络,达到
治疗效果。
02
案例二
脾虚泄泻。症状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振、乏力等。通过八纲辨证,
确定为脾虚证。治疗时采用健脾益气、止泻固脱的中药,同时调整脾经
经络,改善脾虚症状。
03
案例三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通过八纲辨
证,确定为肝郁气滞证。治疗时采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中药,同时
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八纲辨证,护士可以对护理效 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关系
与脏腑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互补充,脏腑辨证侧 重于辨别病变脏腑及病因病机,而八纲辨证 则是对脏腑辨证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与六经辨证关系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精选ppt
52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 病理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为主)
精选ppt
53
虚实辨证
虚证
虚证细分有阴、阳、表、里、气、血、 精之虚以及脏、腑诸虚。
《素问》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 前后,饮食不入。
精选ppt
54
虚实辨证
虚证
精选ppt
20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同病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病位的症状。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无矛盾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虚实性质相反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反,虚实性质相同 表里同病,寒热虚实皆相反
精选ppt
21
表里辨证 证候间关系
表里出入
表
入 出
里
精选ppt
22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 ④寒凝胞宫证。 代表方:温经汤
• ⑤寒饮伏肺证 代表方: 小青龙汤
实寒证
精选ppt
40
寒热辨证
虚寒证
面色晄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精选ppt
41
寒热辨证
虚寒证
• ①脾胃虚寒证 代表方: 理中丸、小建中汤
• ②脾肾阳虚证 代表方: 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精选ppt
42
寒证
概念
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甚或寒战,面 色紫暗,脉沉迟;有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 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脉久按搏指有力。
精选ppt
49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见假热(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又称虚阳外越。
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有 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八纲辩证
3、病因:
(1)、外感阴寒邪气。
(2)、久病内伤,阳气耗损。
(3)、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4、分类: (1)、表寒;(2)、里寒;(3)、 虚寒;(4)、实寒
八纲辩证-----寒热
(二)、热证
1、定义: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 表现出来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2、病因: (1)、外感热邪。 (2)、寒邪入里化热。 (3)、七情过激,五志化热。 (4)、饮食不节,内生火热。 (5)、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3、辩证要点: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 不安,痰涕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 干,脉数。 4、分类:(1)、实热;(2)、虚热。
3、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 和证候。
主要证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 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八纲辩证-----相互关系
八纲在运用于疾病的辩证过程中,虽然每一 纲才都有独特的内容,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1、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 2、辨别寒热必须与虚实表里相联系。 3、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
(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阳格,由于阴寒内盛,阳气 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身热 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馀而不多, 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是假。
气弱懒言,食减倦怠,头晕心慌 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舌淡嫩苔 薄白
八纲辨证
(二)阴阳辩证的特定内容 主要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 阳盛证、亡阳证、亡阴证。
1、阴盛证
(1)概念:指寒湿等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寒证 候. (2)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四肢不温或冷痛等.
2、阳盛证
(1)概念:指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热证 (2)临床表现:壮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面红 目赤等。
(三)虚实转化
虚实转化:指疾病的虚实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 发生转化,提示邪与正之间的盛衰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1、实证转虚 ⑴ 含义:先有实证,后出现虚证 ⑵ 形成原因:因邪气久留,或失治、误治,损伤人体正气而 致 2、虚证转实 ⑴含义:是指在原有虚证的基础上转化为以实证为主要矛盾 或主要矛盾方面的证候。 ⑵形成原因: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痰湿水饮、瘀 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成为因虚致实。
3.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临床上辨别寒热真假,一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脉象的有力与无力 (2)舌质的淡与红、舌苔的润与燥 (3)口渴与不渴,喜热饮与冷饮 (4)胸腹是否温暖 (5)小便的清与黄 (6)欲不欲盖衣被 总之: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极期危重阶段,而真象多贯穿疾 病的全过程,假象多见于四肢,肌肤和面部,其表现多局限、 短暂。
四、阴阳辩证
(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
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是辨证归类的最高 纲领。 阳 证:
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 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 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Hale Waihona Puke 阴 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 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 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
胸胁苦满
不明显 多弦脉
八纲辨证讲稿
3.半表半里证(少阳(shǎo yánɡ)病――六经辨证)
〔定义〕外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停留在表里(biǎo lǐ)之间,
所形成的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 的证候。
〔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yǐnshí),口苦,咽干 ,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定义〕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xùjī)所形成的证候。
〔成因〕1、感受外来邪气(六淫,疠气,虫毒) 2、脏腑功能失常所生病理产物(气、血、痰、饮、水、
湿、食、脓等)
〔表现〕病位多种,表现繁杂(见气血津液、脏腑(zàngfǔ)辨证等。
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
“五实”
①邪正斗争剧烈
②有实邪
第十九页,共五十五页。
表证≠病位在表的证候
第八页,共五十五页。
2.里证
〔定义〕疾病部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骨髓(ɡǔ suǐ))的一类证候
里证=病位在里的证候
〔成因〕 1、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情志,饮食,劳倦损伤内脏。 4、脏腑功能失常(shīcháng),气血津精受病。
〔表现〕
病因复杂(fùzá),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第二页,共五十五页。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八纲
病情资料 分析综合
判断(pànduàn)疾病
表里
部位
(biǎo lǐ)
区别(qūbié)疾病性质 寒热
衡定邪正盛衰
虚实
归纳类别属性
阴阳
第三页,共五十五页。
二、八纲辨证 的 (biànzhèng) 源流
1、《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阴阳(yīn yánɡ)、表里、寒热、虚实 的散在论述。
八纲辨证的概念
参考资料:表里辨证
中医术语,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 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表里是用 以辨别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纲领。
参考资料:八纲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纲是中医常用的诊断辨证方法。其中阴和阳是总纲。属 阴的病多在里,属寒、属虚;属阳的病多在表,属热、属实。例如,面色苍白、语声低微、饮食 减少,身寒足冷、脉弱无力等属阴症;面色潮红、烦而多言、便秘溺赤、身热足暖、脉洪有力等 属阳
《新编中医诊断学》是1997年10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介绍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 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纲辨证。八纲是从各种具 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 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或虚; 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阳或阴两大类。 因此,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尽管极为复杂,但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辨别归类,则可起到 执简驭繁的作用,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
参考资料: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参考资料: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参考资料:二纲六变
八纲辨证详解
八纲辨证详解八纲辨证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两两相对。
其中阴阳辨的是体用,表里辨的是部位,虚实辨的是主客,寒热辨的是生化。
一、阴阳很多人讲八纲辨证不讲阴阳,说阴阳是总纲,表、实、热就是阳,里、虚、寒就是阴,这是不对的。
这里的阴阳是体用的关系,阴指的就是形,比如一个人的脏腑、四肢、躯干、皮肉、血液、津液,此皆为阴,为体。
阳指的就是动能,就是能量。
一个人肌肉有没有力量,讲话有没有力气,脏腑功能强不强,此为阳。
所谓阴阳辩证,就是看一个人是形体不足,还是阳气不足。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阴虚火旺,或者叫阴虚内热,阴虚指的就是身体津液不足,涵不住热,所以热就散出来了,所以要滋阴。
所谓阳虚就是一个人可能长的很壮,吃的很胖,但是没有能量,没有力气。
现代人多阳虚。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体质不同,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时物质匮乏,很多人吃不饱,阴虚的人多。
现在大家都吃的好了,体内都营养过剩,人大多阳虚,所以现代人根本不需要去吃什么补品。
以前补品珍贵,像鸡蛋都是坐月子才吃的,所以人才会觉得补品好。
现代人吃的东西杂,体内垃圾堆积,人劳动又少,阳虚的人多,所以现在火神派的扶阳理论又开始盛行起来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天天吃附子也会把人的精气烧干。
历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也就是四个有名的中医,形成的四个著名的流派,其中就有崇火派,补土派、滋阴派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体质不同而形成的。
黄元御生在清乾隆时期,他说世人的病偏于寒湿的十之八九,偏于温燥的百无一二,这只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而言。
书上还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放在今天,也未必都对。
要之,人要阴阳平衡。
人之病,最先多是阳虚,因为如果阳不虚,人饿了自然会去吃东西。
阳虚以后吃了东西不能消化,肠胃功能不够,人才会变成阴虚,人就会瘦。
阴虚久了以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会出现阴实。
所谓阴实就是形体的实证,就是身体里面长出了固定的东西。
因为阳不足了,身体里面的垃圾异物没法排出,或者过剩的营养堆积,人体又利用不了,就会导致阴实。
中医八纲
(二)热证
【概 念】疾病本质属热,由于感受热邪, 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 的证候. 热证包括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实热 证等.
【病
因】
1.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 2.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3.饮食不节,积蓄为热; 4.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特点】
1.身热 2.津亏(热盛伤津,阴亏)
表里与病位,病情,病势的关系
病位 表 里 外(皮毛,肌腠,经络) 内(脏腑,骨髓) 病情 轻浅 深重 病势 表入里,加重 里出表,减轻
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 喷嚏,微有咳嗽. —— 寒热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
1,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 纲……". 2,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如:阳虚证,阴虚证; 阳盛证(实热证),阴盛证(虚热证); 亡阳证,亡阴证; 阳亢证,虚阳浮越证
(一)阴证
1,定 , 凡是抑制,沉静,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义:凡是抑制,沉静,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被发现的, 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被发现的,或 病邪性质为阴邪治病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 病邪性质为阴邪治病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于阴证 范畴. 范畴. 2,临床表现:不同疾病(气虚,阳虚),阴证表现不同. ,临床表现:不同疾病(气虚,阳虚),阴证表现不同. ),阴证表现不同 虚证: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 虚证: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倦怠乏 力,语声低怯 里寒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 里寒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 溏泄气腥 虚寒舌脉证: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虚寒舌脉证: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 3,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临床表现为:虚证+里寒证+虚寒证的舌脉 )临床表现为:虚证+里寒证+ (2)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八纲辨证(从一到十学中医)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通便、逐水、祛痰、化痰利水、理气、行气破血、
活血化瘀、消食导滞和驱除虫积 祛表邪(肌肤腠理)药浴推拿刮痧 祛中邪(筋膜经脉)熏蒸拔罐行针 祛内邪(脏腑骨髓)汤药艾灸
总
结
【八纲辨证定方向,中医八法来调理】
中医的调理方式有称为八法的“汗、和、下、消、温、清、燥、补”(有删补) 无外乎推拿,刮痧,拔罐,膏贴,行针,艾灸,药浴,汗蒸,熏蒸,方剂等的综 合应用,留待下次课程一一对应讲解。
有缘再见
主讲:三生
目
开场诗
录
出处 释义 实用
表里
寒热
虚实
八纲在心需辨清 用药用法才对症 阴阳为宗辨表里 虚实可知寒热盛 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写
在
前
面
学中医,做养生。不懂阴阳怎么行?阴阳是最基本的中医辨证法
养生的最终目的—————————————————平衡阴 阳
【出处】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在辨证方面已赅括了有关八纲的内容。 《本草纲目》:“八要,一曰虚,二曰实、三曰冷、四曰热、五曰邪,六曰正,
阳盛者的热证(实热)发病急,病程短。高热,怕热,大汗出。神昏谵语,
甚则发狂。烦渴引饮。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厚。脉洪数。热邪炽盛。治以清热泻火。
【寒热】之转化
寒证化热:寒邪在人体滞留过久,会逐渐被人体阳气逐渐混合,转化,交融 正邪相搏成寒热交杂的证候,比如上燥下寒,里寒外燥等,辩证时注意与实热的区分。 热证转寒:热邪侵袭人体,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而此人正气虚弱,正不胜邪; 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
【虚实】之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 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 (如肺气虚、肺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肝阴虚、肝血虚、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但发热或但畏寒--------里证
舌脉:
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表证
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
二、寒证和热证
(一)寒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
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 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特点]冷、淡、稀、润、静
证
冷饮
淡白
蜷卧
冷
安静 少动
仰卧
红赤
热
烦躁 多动
清稀 小便清 色白 长、大 量多 便稀溏
黄稠 小便短 赤、大 便干结
舌淡 苔白 而润 滑
舌红 苔黄 而干
迟或 紧
数或 滑
三、虚证与实证
(一)虚证
[概念]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
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
[成因] 一、表邪不解入里。
二、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
三、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
[特点] 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
附:半表半里证
二、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新病、病程短-------表证
八纲辨证课件-PPT
阳气耗损
〔表现〕 冷
白
清 阳虚则寒 倦
气虚之象:气短,神疲,乏力
迟 痛
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面红如妆,便干尿难,自汗或无汗等
(5)亡阳证(气脱证) (极重的虚寒证)
――阳气衰竭,而欲脱失所形成的危重证候。 【成因】阴寒极盛,暴伤阳气
阳虚日久,渐至亡脱 亡阳 亡阴导致亡阳 【表现】 汗 ――冷汗淋漓,质稀味淡 肢 ――四肢厥冷 面 ――面色苍白 息 ――呼吸微弱 神 ――神志模糊 脉 ――微细欲绝
二、寒热辨证
•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而是通过
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 的概括。
•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一)寒证
•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 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 狭义的证候相兼(本处)——
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 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证候存在。
一、证候相兼 (一)概念:
广义――各种证候相兼存在
如:麻黄汤证 ―――表寒证
• 阳热偏盛——恶热喜冷。 • 大热伤阴,津液被耗——小便短赤; • 津伤则须引水自救——口渴冷饮。 • 火性上炎——面红目赤。 • 热扰心神——烦躁不宁。
证候分析
• 津液被阳热煎熬——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大便燥结。
• 舌红苔黄——热征,舌干少津——伤阴。 • 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数脉。
(二)阳证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归
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
八纲辨证-中医课件
2 表证
【概念】指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外感 病初期阶段 。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脉浮、鼻塞、喷嚏、流涕;头疼, 身疼;舌淡红,苔薄白;咽喉痒、痛,咳嗽、气喘 (表证主要是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
【特点】起病急新起、恶寒发热(常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位置在表,但偶可累及相应脏腑(肺)④病理为实证, 较易治愈⑤发生皮毛的病变不都是表证。
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1 虚证:
【概念】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后天失调
②久病,重病之后导致气血阴阳亏虚 【临床表现】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特点】长、弱、出、亏、变。(不足、松弛、衰退) 《素问》: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
(四)阴阳辩证
阴和阳代表事物对立的两方面。 无所不指,无所定指, 是辨证的基本大法,概括性、抽象性较高。
阴、阳——是识别病证类别的纲领,为八纲之总纲, 统括其他六纲:
阴——里、虚、寒 阳——表、实、热
1、阴证
【概念】阴证是指体内的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侯。此 证属寒、属虚、机体的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畏寒喜温、
腹痛喜按,
食少不渴, 语低少言, 肢凉,脉 喜热饮, 呼吸怯弱 沉细迟,
便溏,溲
无力
清
身热恶热 喜凉,心 烦口渴, 溲赤便结
腹痛拒按, 语高多言, 肌肤灼热, 气粗喘促 脉浮洪数
大滑实
表四 亡阴、亡阳鉴别要点
汗
四肢
舌
脉
其他
亡阴
汗热 味咸
温和
红、干 洪实或躁 肌热,气
疾,按之 粗,渴喜
无力
证消失。
相互转化,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关键在机体阳 气的盛衰。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一、辨表里1.表证:表证是指外感病邪侵入体表,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2.里证:里证是指病邪入侵体内,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肿痛等,舌苔黄厚,脉弦等。
二、辨寒热1.寒证:寒证是指内外寒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畏寒、肢冷等,舌苔白,脉弱。
2.热证:热证是指内外热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等,舌苔黄,脉数。
三、辨虚实1.虚证:虚证是指脏腑功能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舌苔薄白,脉弱。
2.实证:实证是指有实质性病变所致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出血等,舌苔黄厚,脉实。
四、辨湿燥1.湿证:湿证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身重、困倦、湿痰等,舌苔厚腻,脉滑。
2.燥证:燥证是指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干燥、口渴、便秘等,舌苔干燥,脉细数。
五、辨阴阳1.阴证:阴证是指阴气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烦热、口渴、消瘦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证:阳证是指阳气亢盛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面红、目赤、口苦等,舌红苔黄,脉数。
六、辨内外1.内证:内证是指疾病在体内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尿血等。
2.外证:外证是指疾病在体表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七、辨寒热虚实1.寒实证:寒邪入侵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喜温、舌苔白厚等。
2.热实证:热邪侵袭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3.寒虚证:寒邪引起的脏腑功能不足。
常见症状包括畏寒、乏力、舌苔白薄等。
4.热虚证:热邪引起的虚实兼夹。
常见症状包括虚热、口渴、舌红少苔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案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外感病邪: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从外界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2.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粘液状物质,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
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
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
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
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参阅有关各条。
内容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
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
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
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
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表里辨证即通过判断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表证:病变部位表浅的一类病证。
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邪气侵犯人体皮毛、肌肤等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由于病邪及体质强弱的不同,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
①表寒证多是由于外感风寒、病邪侵袭肌表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恶寒重而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为特点,治宜辛温解表。
②表热证多为由于外感风温、病邪侵犯肌表而出现的证候,临床特点为发热重而恶寒轻,舌边尖红,脉浮数,宜用辛凉解表。
③表虚证是卫外阳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外邪侵袭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治宜调和营卫。
④表实证是外邪侵入机体,阳气集于肌表,邪正相争,腠理密闭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除表证症状外,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征,治宜发汗解表。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指病变部位深、累及脏腑气血的一类证。
其范围较广。
一般来讲,里证的形成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不解,病邪内传入里;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三是因情志内伤,劳累过度,饮食不当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所致。
里证临床表现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有差异。
又可分为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和里实证。
①里寒证。
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入里所致,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喜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清稀,舌淡苔白,脉迟,治宜温化。
②里热证。
多因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中脏腑致使里热炽盛所致。
症见面红身热,烦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泻下臭秽,大便脓血,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泄里热。
③里虚证。
由于脏腑气血虚衰引起,症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眩晕眼花,心悸,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治宜补益。
④里实证。
由外邪入里,结于胃肠,或体内气血郁结,痰饮内阻,食滞,虫积等引起。
外邪入里者,症见腹胀痛拒按,便秘痞满,壮热,谵狂,声高气粗,舌苔老黄而厚,脉沉实,宜用通里攻下法。
气血郁滞,痰食虫积的临床表现据病邪有一定差异,但治疗总以祛逐病邪为法。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①发病及病程。
新病、病程短者多属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多属里证。
②病候特点。
发热兼有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多为里证。
③舌脉象。
表证的舌象变化不大;里证的舌质及舌苔变化较大。
脉浮者为病在表;脉沉者为病在里。
表里同病:临床上,除了单纯的表证和里证外,在同一病人身上,表证和里证可同时并见。
这种情况往往见于:①病邪同时侵犯表里;②表证未解,病邪已入里;③原有里证,复感表邪。
表里同病常常与寒热虚实互见,出现表里俱热、俱寒、俱虚、俱实,或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证。
治疗时或表里兼顾,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
外感病邪,在表未得到及时解散,继而入里时,传变过程中可以出现邪既不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的半表半里证。
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为特征,治宜和解表里。
表证和里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称表里出入。
如病邪过盛,机体抵抗力较差,或误治,失治等,致使表证不解,表邪内传入里,出现里证,是表证转化为里证,表示病情加重;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病邪从里透达于外,为里邪出表,反映病势减轻。
寒热辨证即通过判断病证属寒属热,以鉴别疾病性质,弄清机体阴阳盛衰的辨证方法。
寒证:因感受寒邪,或内伤久病,阳气亏虚,或过服生冷,阴寒内盛而引起的,并以寒冷为临床特点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为身寒肢冷,喜暖,舌淡苔白,脉迟缓或沉细无力等。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类型。
阳气偏虚,阴寒相对偏盛,即“阳虚生寒”者为虚寒证,以畏寒肢冷,倦怠懒言,自汗,脉微等为主症,治宜温补阳气。
寒邪偏盛,即“阴盛则寒”者为实寒证,以恶寒,呕吐清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沉实有力为主症,治宜温散寒邪。
热证:因热邪偏盛,或阴液亏耗而引起的,以火热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类病证。
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类型。
阴液亏耗,即“阴虚生内热”者为虚热证,表现为消瘦无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阳热炽盛,即“阳盛则热”者为实热证,表现为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心烦燥热,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治宜清热泻火。
鉴别寒证和热证,须综合分析全部症状和体征。
主要区别点在于寒热、口渴与否,大小便情况及舌脉象等。
面色白,恶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者为寒证;相反,面色赤,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
寒热错杂证:有时在同一病人身上寒、热象同时并见,如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
治疗时须视症状出现的早晚及部位的不同,按照轻重缓急,采用相应的治则。
在一定条件下,寒证和热证可以相互转化。
由寒化热,如外感寒邪,最初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继而转为高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由表寒证转为里热证,这表明机体正气未衰,邪正相争。
若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出现寒极似热的真寒假热证或热极似寒的真热假寒证。
真寒假热证: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内有真寒,外有假热的表现。
若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且饮不多,脉大无力及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寒象,即为此证。
真热假寒证: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出现内有真热,外有假寒的表现。
若见恶寒,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恶寒而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即为此证。
虚实辨证即通过判断病证属虚属实,以鉴别机体正气与邪气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
虚证:指因人体正气不足而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病证。
具体可分为气虚、阳虚、血虚与阴虚四种类型。
①气虚与阳虚两证都源于阳气不足,临床表现也较为相似,都有面色淡白或白、神疲自汗、饮食减少等症。
区别在于气虚无寒象,以乏力懒言、动辄气短、脉弱等为主症,治宜补气;而阳虚则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等,治宜温补阳气。
②血虚与阴虚两者同属阴血不足,都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少苔脉细等症。
区别在于血虚无热象,仅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爪甲不荣,手足麻木,舌质淡,脉虚或芤,治宜养血;而阴虚则伴有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盗汗,遗精,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热象,治宜滋阴清热。
实证:指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的一类病证。
由于病因和所及脏腑的不同,实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如感受外邪,往往发病急骤,以发热、吐泻、疼痛、脉实有力为主症,治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
如因内脏功能失常,致使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病邪结聚,其表现则各有特点。
治疗以攻邪为主,或化痰利水,或行气破血,或消食导滞、除虫积等。
虚证和实证的主要鉴别点在于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精神状态、脉象等。
一般病程长、体质弱、精神萎靡、声息低微、痛处喜按、脉无力者为虚;病程短、体质强壮、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痛处拒按、脉有力者为实。
虚实夹杂证:即正气不足与邪气过盛同时并见。
既可为以虚为主的虚中挟实证,又可见以实为主的实中挟虚证,具体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
治疗时须明辨虚实主次,先后缓急,或以攻为主,或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
虚证和实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本为实证,因失治或误治等致使病程迁延,病邪虽已减弱,但体内正气也渐耗伤,此为实证转虚;本为虚证,又感受外邪,或痰饮、瘀血等停滞堆积,出现因虚致实。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真实假虚,或真虚假实等情况。
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质为实,却表现出类似于虚的现象,即所谓“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为虚,反表现出类似于实的症状,即所谓“至虚有盛候”。
鉴别两者要全面分析症状、体征、病程、病史及患者体质状况等。
一般脉有力者为真实,脉无力者为真虚;舌苍老坚敛、苔黄厚者为真实,舌胖嫩者为真虚;新病、体质较强壮者为真实,久病、年高体弱者为真虚。
阴阳辨证是通过判别病证属阴、属阳,大致区分病证位置、性质及邪正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总概括。
临床凡以抑制、沉静、寒冷、晦暗等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阴证;相反,凡以兴奋、躁动、火热、光亮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阳证。
与其他六纲一样,阴证和阳证可随机体抗病能力的变化而相互转化,阳证转为阴证常常表示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示病情趋于好转。
此外,阴阳辨证还有分析人体阴精阳气虚损不足的功能,阳气亏虚可形成阴寒相对偏盛的阴证;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有余,又可表现为虚热状态的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