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合集下载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

因此,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劳动”和“物质资料”的重要性。

2.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自然界影响程度最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的提高会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马克思同时也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

在自然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否则,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 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 倡导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环保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物种之一,经过悠久的文明积淀,最终归结于我辈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体行为,这类似于物质世界中单个粒子的行为,它们的集成形成各种现象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以往的统治和剥削,逐渐转变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解释。

在天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能力越来越高,然而这也同样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林地砍伐也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土地流失和水土流失。

同时,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良,设立环保基金和政策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与此同时也鼓励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发挥大自然的优势,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

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人口扩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甚至有些国家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利益的冲突、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是历史与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摒弃简单的物质追求,建立起动态平衡的人与自然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意味着,人们需要依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既要能够获得自然提供的资源,又要保护环境、拥抱人文。

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暗示着人类广泛而长远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行动应追本溯源、立足当下、开拓未来、以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而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敌对的关系,而是统一、互动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的,人类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然的提供。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对待自然时,不断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实现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得以真正的解放和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实现对自然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起富有生机和谐的人与自然新秩序。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界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资本主义的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利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倡导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价值和尊严。

人类应当站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角度,积极开展实践,使自然界得到合理利用,同时确保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方法论为我们构建创新型、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社会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着深远影响,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自然资源的改造与利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明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人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实践,人类认识与改造,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探索。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性。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依赖自然赖以生存,而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自然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

在当今社会,随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一种有机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只有正确把握和谐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社会,弘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生产实践的深刻分析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密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产生于自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所以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生态危机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即已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三个意思。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是人类存在、发展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第二,说明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没有离开人类的自然界,自然界虽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但自从有了人类以后,自然界就是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发展,形成“人化的自然”,自然和人类两者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对象。

人作为存在物,如果在他之外没有自然界作为他需要的对象,他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反之,对自然界也是这样;第三,这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一点,即马克思指出,人通过他需要的对象来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

人需要由人构成的社会,由此他可以确证自己的社会本质或社会性。

同理,人也需要自然作为他所需要的对象,因而,他就可以由此确证自己的自然本质或自然性。

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关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指不经人为干预,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没有自然界,人类便不可能产生。

第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三,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

这样的自然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第四,人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约束。

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否则自然界将会对人施加报复。

自然与社会的有机协调。

社会要素是马克思生态观的重要内容,它被看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联结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有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表现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自然界不仅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的发展不仅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资料和条件,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并创造着新的资料和条件。

生态危机的根源探究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一切以资本为中心、金钱至上的理念,他们把自然界仅仅看成是获取利润的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剩下索取与被索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控制下,生态被破坏是必然结果。

既然如此,那么根除生态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生态平衡、公正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人与自然最终实现和解。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和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人类是能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经历了与自然对抗、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人类不仅处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存在着与日俱增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

人类通过生产,可
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过度开
垦土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等等,这些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有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在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学习和
探索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在实现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好
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最后,要坚持生态优先。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优先保障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只有让人类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转变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普及环保知识,形
成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共创人类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一起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他们的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类依赖自然的资源和环境来生存和发展。

他关注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来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与自然相交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过程可以通过改变自然世界来创造出新的价值。

但是,他也警告说,人类过度的利用和浪费自然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仅改变了自然资源,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主义社会常常会采取短期的利益来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

他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矛盾和生态危机,并提出了人类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他批判了一些哲学思想中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错误的,人类不应当凌驾于自然之上。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认为人类需要保护和尊重自然界的平衡和生态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只有通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并采取切实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没有自然资源的支持,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实践只表现在人们对自然进行的直接物质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许多其他方面。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土地的开垦、水资源的利用、空气的污染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社会生产的实践出发,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气不息的实践活动)不但转变自然,而且也转变自己,并且在改变了自己的也节制了自己。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社会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制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改造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支配和征服。

马克思主义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质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围绕着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研究,蔡守秋先生在其力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中提出,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中寻找哲学基础。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没有也不能为“调整论”提供任何哲学支持,窃以为蔡守秋先生有误读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之嫌。

下面我谈点认识,进行讨论。

一、人作为一种肉体生物存在与自然界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后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马克思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

他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作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被具体地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即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

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摘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深入探究马恩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丰富思想,不仅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等,其核心思想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思想,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观的实质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任何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行为都将遭到自然无情地报复。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相对于人类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辩证法》强调,为了避免生态问题的恶化,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且遵守客观规律。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邹 娜/新疆师范大学摘 要: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由于人们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而违背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与自然关系恶化。

因此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并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 自然 人与自然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思想产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形成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马克思、恩格斯身处资本主义大生产大发展时期,而资本主义生产者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追求高额利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扭转的破坏,这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人类社会急需一种正确的思想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扬弃”形成了自己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凸显19、20世纪之间,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生产,却忽视了自然承受能力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味的索取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

工业化造成的破坏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都刺激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开始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的巨大挑战以及资源的不可再生等状况,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批判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思想。

在黑格尔的理论中,人与自然以统一的有机形式存在,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费尔巴哈不同于黑格尔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坚持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创造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第一位的。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解决了精神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恢复了权威。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旧自然观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在黑格尔的观念里,自然从属于人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的进步之处在于树立唯物主义的权威,可在论及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他过分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依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难以有所作为,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一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6)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1]忽视人所特有的能动性是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理论致命的缺陷,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灿烂文明,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动性,人类可以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了解自然,并把对自然的了解逐步归纳为规律,去帮助人类更透彻的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万物,进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去实现对世界的改造。

掌握的规律越多,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强大。

动物是没有能力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的,这更加突显了人类的聪颖与唯一。

遗憾的是旧唯物主义学派的学者们都把人类的力量看的过于渺小,这种片面的认识显然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战斗力,容易让人陷入对宗教的盲目崇拜之中,在自然面前“望洋兴叹”,而不去想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1845)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建立科学的实践观是天才马克思的独创。

科学的实践观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指出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而事实上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说明人的本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科学实践观是新哲学体系的生长点,它的提出较之于传统哲学的认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以及合理性,它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植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就是我常谈到的实事求是。

它将人从神学的“天国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1009-8976 CN22-1322/C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卷第1期J.Ch angchun Inst.T ech.(Soc.Sci.E di.),2004,Vol.5,No.14/2411-12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红梅(长春工程学院院办,长春130012)摘 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与地理环境的双重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人化自然;生态危机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04)01-0011-02近代以来在向自然宣战、向自然索取、为自然立法等思想作为主流观念盛极一时的文化氛围下,并不能蒙蔽所有人的睿智。

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弥漫西方世界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冲决“理性”的屏障,对西方传统的天人对立、“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理性”支配一切等错误观点进行了彻底清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康德、黑格尔等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认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摆正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如今,当我们面对全球的生态危机,寻找解决它的理论依据时,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深深体会到她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洞察力。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与地理环境的双重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

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1]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主体“自身收稿日期:2002-12-22作者简介:张红梅(1964,4-),女(汉),长春,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0431)5954954。

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2]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又被人类加以改造,成为主体活动的对象。

人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活动,促使“自在的自然界”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在改变人类身外的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的自然。

所以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3]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当他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并改变了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

人类所面对的环境也同样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作为自然存在,它具有自然的外在性的一面,遵循自然规律;同时它是人劳动生产的对象,成为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它又具有社会的属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主体的作用,所以地理环境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参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且它还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在社会影响下运动变化。

正因如此,在我们考察环境问题时,就不能不看到这种双重作用。

既要看到自然原因引起环境的变化,又要看到社会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变化。

环境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因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化,日益令人关注,这是人类随着高科技发展而带来的新问题。

如在农业生产中,以往人类基本是依据自然条件:阳光、空气、土壤、气候、水份;而工业文明产生后,农业生产的规模、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人类使用的新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肥料既可能增加产品的产量,但又有削减土壤肥力、改变产品质量的可能。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整个环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只注意了人类及其社会需要,而对人类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缺少深入的考证。

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要“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4]而在实际中,这恰恰是没有引起我们充分重视的问题。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恩格斯论断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二、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体现的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不断地同自然存在物打交道,从自然存在物获取了直接的生活资料。

但这并不能解决人自身的全部需求。

人类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学会从大自然那里获取本不属于纯粹自然的存在物。

对此,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认为世界上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打上了人的活动的印迹。

换言之,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显示了人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

当然,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使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类主体的这种能动性以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对自然界进行索取与改造,甚至发展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对此,恩格斯早就严厉地警告说,在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战胜自然的同时也意味着将要遭受自然的惩罚,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体现的。

人化自然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作品和现实。

它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满足人的需要,达到人的目的。

人类利用自己对某些客观规律一定程度的认识,能够大刀阔斧地改造自然。

但从整体功能角度来看,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的某些系统,如若这种“改变”破坏了自然界的整体和谐并带来严重后果,就会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

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更多的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结果这些地方已成不毛之地。

远古时期,我国黄河流域植被茂盛、气候温湿,后来由于大规模的毁林垦荒和战争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

这都是不合理的人化自然过程引起的自然运行的变态。

目前,这种人化自然对整个自然系统的破坏已经演变为一种全方位、全球性的行为,由此导致的自然灾害比以往更加严重。

科学家作过数量分析,认为诸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80%应归咎于人类活动。

对这种灾难性的后果,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人对自然的关系决不能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

三、人与自然关系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马克思主义同以往的思想学派不同,他不是孤立地就人或自然来考虑,而是把它放在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中来考察。

众所周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自然物,而许多形而上学者则把自然看作是与人完全脱离的纯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这种错误观点,概括指出: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这对于我们今天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既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人与人的关系相联系的,那么,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

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它又是以掠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而且,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还使人的劳动逐渐成为一种异化劳动,它夺去了劳动者的劳动对象,造成劳动者自身自然力的消减,身心严重损伤。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受利润法则驱动的,因此是以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但也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这就说明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是与资本主义“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

”[5]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比以往农业社会严重得多,并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灾难性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演变的阶段,资本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剥削,西方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侵略、掠夺,使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此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应有重视,但却开启了现代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

(下转第58页)过程质量监控和毕业生质量监控。

高校自身质量监控在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中应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包括制定严格的学术和质量标准,建立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行层层把关,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加强校内自我评估,实行专业评估和整体评估,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和改进;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担任督导员和审查员,针对学校的办学标准和运行过程进行监督,不断提出客观和公正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反馈机制。

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如何,直接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为学校提供每个专业社会需求情况,为校友间相互交流及引荐新校友提供机会,由此增进毕业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回报母校的积极性,是高校质量监控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

参考文献[1]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8.[2] 余凯,等.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74.[3] 王长纯.世界教育大系・美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35.[4] 曾向东.印度现代高等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296.[5] 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5.[6] 贺芳玲.高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3).[7] 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1,(7).Education quality is thelifeline of higher educationL I D ong-xiao,et al.(D ep t.of I nf or mation Engineer ing of Changchun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Changchun130024,China)Abstract:T his paper ma 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 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pro blem and t he impo rtance of educa tio n quality a nd co rr espo nd measures to g uar antee quality o f hig her education.Key words:hig her education;educat ion;quality;lifeline;g uar antee mechanism(上接第12页)参考文献[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20.[3]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5]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7.Brief analysis on Marxist though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Z HA N G Ho ng-mei(the Of f ice of I nstitute Af f airs,Chang chun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Abstract:T he article analy zes M ar xism tho ug ht fro m t hr ee sides abo ut the r elatio nship betw een human being s and the natur e.T hey ar e:the dualism o f the r elationship bet ween human being s and natur e,and the dualism of geo gr aphy sur ro undings;the punishment of nature to ma nkind actually t hr o ug h the huma nized nature;and the r elat ionship bet 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 ur e display ed by m an thro ug h the r elatio nship betw een human and human,human and the so ciety in reality.Key words:M arx ism;relationship bet 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humanizied nature;ecolog y cr i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