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课堂PPT)
第五课 第三课时 善用法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初中生小红的父母离异,妈妈因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小红找
爸爸给生活费,可爸爸却总是以各种理由不给,下列能够给小红
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
(C
)
①法律援助中心②律师事务所③妇女联合会④学校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6. 爸爸给小浩购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一天小浩到商场购
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
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1. 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做?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__法__律____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 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__法__律__救__助___,依靠法律维护自 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_法__律__服__务__机__构__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 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_法__律__服__务__所__、律师事务所、公证 处、_法__律__援__助__中__心__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2)做法:①当国家利益、__公__共__利__益___、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 __不__法__侵__害___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②在面对违法 犯罪时,我们要___善__于___斗争,在保全自己、__减__少__伤__害___的前提下, 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__机__智__灵__活__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 斗争。 2.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__法__治____精神,形成___守__法___光荣、违法可耻 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_遇__事__找__法__、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 会主义法治的忠实_崇__尚__者___、自觉遵守者和坚定_捍__卫__者___。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7课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四节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详见教材)(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法治思维是!旨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详见教材)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律的尊崇和对法治的信念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要义是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守法治底线。
(详见教材)(二)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详见教材)1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详见教材)2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只有依法对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私用、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详见教材)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4项要求。
(详见教材) 1E Λ确理解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尊法学法守法用葭悬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表现3.思维的特征关键能力:1.了解思维风格具有差异性,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思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2.掌握思维有共同特征,思维的意义,思维的作用3.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辨别思维的类型和思维的作用。
二、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
2.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教学难点: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生活和学习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遇到问题怎么办?“想一想”怎么解决。
“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思维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思维科学,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思维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学习科学思维,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就思维自身而言,思路必须清晰。
思路是否清晰,要看思维是否合乎逻辑。
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探索思维的奥秘,揭开逻辑的谜底。
一起学习《逻辑与思维》2.新课讲授(一)思维的含义说一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幅图案会被解读出多种含义?试一试,你能否将解读到的不同含义的画面同时呈现出来。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点拨:(1)图3中既有少女的形象,也有老妪的形象。
(2)思维具有能动性。
思维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同,对被观察的对象的加工会不同,因而形成的认识也会不同。
(3)不能,至多能够在两种图像之间进行切换,说明思维的加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问题: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那么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呢?学生:思考回答点拨: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法治思维含义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它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从个体层面看,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
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法律规则和原则,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利益等因素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法治思维落实为一种有序的社会生活方式。
它表现为一整套有关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制度性安排,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国家层面看,法治思维体现为一种宏观的国家治理方略。
它要求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法治思维也强调国家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法治思维还是一种制度性思维。
它强调制度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可预期行为后果的制度,才能有效地抑制人际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社会秩序并增进这种秩序。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是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总之,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的思维模式,它强调以法律为准绳来处理问题、推进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在现代社会中,树立和运用法治思维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一、引言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二、法律的作用和意义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通过学习法律,学生可以认识到法律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懂得遵守法律的意义。
2. 促进公平正义法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的出现和执行,旨在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平等,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了解法律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益方面的作用,培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关注。
3. 保障人权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还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
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保证了这些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通过学习法律,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从而更好地保障自身的权益。
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1. 法律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学习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可以明确法律对于自己、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形成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的意识。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2. 法治思维的培养法治思维是指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维方式。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案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他们学会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正确判断和评估法律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某个法律问题的利弊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法律思维。
《建设法治中国》民主与法治PPT课件(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础)
第二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5.下面漫画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实现( B )
课后巩固提升
-11-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6.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一位公民都要成为法治的( A ) ①忠实崇尚者 ②自觉遵守者 ③坚定捍卫者 ④最大受益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4-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2月28日人民网:为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国首部规范防治土壤 污染的专门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在2018年8月表决通过,治理曾经隐蔽的污染不再有法 律空白;为了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红利,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提高了个税的基本减除费用标 准,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优化了税率结构,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了让网购不再苦 恼,平台不再“任性”,电子商务法应运而生,消费者维权的腰杆真正硬了起来……2018年,紧紧 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盼所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一步加快推进民生领域 立法,群众权益、民生福祉得到了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 1 )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良法”的认识。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 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第二单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0-
3.( 原创 )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表示,2018 年,审结一审民事案件901.7万件,其中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消费等案件111.1万件。 依法制裁恶意欠薪行为,帮助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95.3亿元。依法审理利用保健品、投资理 财诈骗老年人等案件,严惩坑害老年人的犯罪行为……这表明( C ) ①我国切实保障公民的民生权益 ②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还有待改善 ③公民依法维权的 意识逐步提高 ④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9年1月10日,电视专题片《红色通缉》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片首次揭秘海外追逃故 事,展示了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有利 于( D ) ①杜绝腐败现象 ②维护公平正义 ③推进依法治国 ④捍卫法律尊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件1:13.1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相关链接】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 是长进。”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是“问”的 前提,有“疑”才会追问。“疑”既有对答案确定性的怀疑,也有 对答案正确与否的质疑。有“疑”才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引发 对事物发展状况的探索和思考。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超前思维的含义
探究分享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之后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 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诸葛亮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 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 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诸祖葛因亮之以所成以帝能业够。作刘出璋“暗三弱分,天张下鲁有在其北一,”民的殷超国前富判而断不,知源存于恤他,对智时能局之的士多思角得度、 明全方君位。分将析军。既同帝时室运之用胄超,前信思义维著认于识四和海把,握总了揽豪英杰雄并,起思的贤发如展渴态,势若,跨主有要荆包、括益, 保“其操岩 已阻 拥,百西万和之诸众戎,挟,天南子抚而夷令越诸,侯外”结,好“孙孙权权,据内有修江政东理,;已天历下三有世变,国则险命而一民上 将附将”荆 。州 事之 物军 的以 发向 生宛和、发洛展有,其将规军律身性率,益人州的之思众维出对于事秦物川的,反百映姓具孰有敢能不动箪性食。壶诸浆葛以 迎亮将运军 用者 合乎 理?的诚推如理是判断,事则物霸未业来可的成发,展汉趋室势可。兴历矣史。已”经证明,诸葛亮的分析和预 在测是刘正备确尚的不。能立足时,诸葛亮为什么说他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规范为基准,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至上: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权威,将法律视为最高准则。
2.权利保障:重视公民权利和自由,通过法律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
3.程序正义: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4.权力制约:强调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5.公平公正: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不偏不倚地执行法律。
6.理性思维: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主观臆断。
7.社会责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约束,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公民应承担起遵
守法律的社会责任。
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
八年级上册22个---人教部编道德与法治,框架,全册思维导图,详细内容,初中
感受社会生活
我 与 社 会 我们都是社会
的一员
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发展,进步,发达
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更加关注社会生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血缘,地缘,业缘
课教堂学小目结
标
A\B\C\D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课堂
中成长 在
主权、安全、领土、统一、政治制度、稳定、可持续发展
大
家
才 国家利益
会 是人民利
好
益的集中 表现
1 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实现的前提
2 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
3 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人民艰苦奋斗
4 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 是实现中国梦最鲜明的特点
8.2本课小结
树立维护国家 利益意识
要心怀爱国之情 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6.1
A分内的 B对他人
职业 道德 法律
谁我 对对 我谁 负负 责责
我的角色 1.责任ຫໍສະໝຸດ 含义和来源 我的责任 2.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扮演着…… 承担着…… 变换—调节 承担—和谐
责
任 1.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和作用 责任心
你 我
2.他人对我负责
成长
他 3.我对他人负责
4.1课堂小结:
1.尊重的含义、表现
尊重是 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交往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尊 的起点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重
他
(1)积极关注他人、重视他人
人 尊重从我 (2)平等对待他人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PPT课件
2020/11/13
8
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目 的,认识到学习本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 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 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 的兴趣和热情.
9
问题
1、使学生明确学习课程与自己成长、成 才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 情,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愉快走进课堂、学以 致用.
体塞入放到衣柜里,用报纸等物盖好。 “2.23”凶杀案
马加爵
2004年,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市落网 4月24日,马加爵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死刑 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1981.5.4-2004.6.17]
41
被马加爵杀害的4人: 他们都是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
龚博(陕西人)
邵瑞杰(广西人) 唐学礼(梧州人) 杨开红(云南人)
2020/11/13
22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 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一
23
全面辩证学习 联系实际运用 总结提高践行
2020/11/13
24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运用运动发展变化的原 理、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2020/11/13
25
学习思维方式
42
END
43
课后实践体验
相互讨论课程的意义?体验该课程的作用? 反省自己以后如何做?
课堂赠言: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44
思考题
1. 结合自己的感受,总结道德、修养的意义。 2. 如何结合社会事件实际,体会守法的重要作
用。 3. 如何结合实际,提升自己的水平?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法治思维包含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包含的基本内容法治思维,是当前我国研究生亟需培养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合法性、正义性、程序性和权利义务性思维,法治思维的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的法治思维的五大特点资料,欢迎阅读。
法治思维的特点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
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
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法治思维的特点2法治思维就是权利义务思维。
权利和义务就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就是判断是非高下的标准。
法治思维的实质就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置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转,同时实现法的提示、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的特点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
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牟利,否则会出现偏私。
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
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法治思维的特点4法治思维就是权衡思维。
法治做为定纷止争的课堂教学理性,注重特征是对各种价值和抗拒利益的合理均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彰显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具各方的思维特征。
它所建议的就是,看看问题、并作决策,必须依法处理不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通常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量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周密,把负面影响降至最高。
法治思维的特点5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
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从来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
推进法治思维的教案
推进法治思维的教案引言: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强调依法行事、依法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撑。
在当代社会中,推进法治思维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育界应该注重推进法治思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本文将针对中学法治课程,设计了一份推进法治思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全面了解法治思维的概念和内涵;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3. 培养学生依法行事和依法决策的能力;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概念与内涵:a) 介绍法治思维的定义和基本特征;b) 分析法治思维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 基本原则:a) 强调依法行事的重要性;b) 探讨依法决策的原则;c) 分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关系。
3. 法治思维的培养: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b) 强调依法行事和依法决策的能力。
4. 法治思维的实践:a) 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b) 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法律方法。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一个真实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思维方式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法治思维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提出解决方法。
4. 小结与总结:对学生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总结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四、教学工具与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相关视频资料。
2. 相关法律文书和案例:用于讲解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方式。
六、教学扩展:1. 法治思维在校园中的实践:开展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法治思维 教案
法治思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
1.法治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2.法治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法治思维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资料、案例分析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法治社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治思维,以及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法治思维的定义与特点:详细讲解法治思维的定义、特点及其重要性,让学生对法治思维有更深入的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法治思维的理解。
4.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的经历,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5.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锻炼学生的法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观念。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法治思维的信息。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的文章。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1)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
的习惯与取向。
(2)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一是讲法律。
二是讲证据。
三是讲程序。
四是讲法理。
(3) 培育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①自学法律科学知识。
自学和掌控基本的法律科学知识,就是培育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②掌控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形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
③参予法律课堂教学。
瓦解具体内容的法律生活和法律课堂教学,不可能将培养法律思维
方式。
提示: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
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最后,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
考试的时候每一分都很关键,掌控重点,打牢基础,尽量备考妥当!。
11.1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4.创新思维的“新”,主要“新”在三个方面
思路新
突破陈规看问题,另 辟蹊径想问题。思路 决定出路,思路不落 窠臼,出路才能巧妙。
方法新
不局限于常规方法, 敢用新手段,试用新 工具,因为方法得当 而事半功倍。
结果新
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 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 学实验中的新发明、 新发现,还是理论上 的新见解、新论证, 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当然,创新思维的智 慧之“花”,只有经 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 才能结出实实在在的 创新之“果”。
就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中既有 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逻辑思维活动, 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 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 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 维方法等。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大家都不陌生,有人落水,常规的 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 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 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 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人奥斯本提出的此法强调集体思考主要由工作小组人员以会议形式进行讨论打破常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新课导入
某国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技艺难分高下,国王突发奇想,要他们三天内雕刻出一只 老鼠,谁的更逼真,就重奖谁,并宣布他是技术最好的木匠。
三天后,两个木匠都交活儿了,国王请大臣们帮助一起评判。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连老鼠的胡须都会动,第二位木匠刻的老鼠只有老鼠的神 态,粗燥得很,远没有第一位木匠雕刻得精细。大家一致认为是第一位木匠的作品获胜。 但第二位木匠表示异议,他说:“猫对老鼠最有感觉,要决定我们雕刻的是否像老鼠,应 该由猫来决定。”国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带几只猫上来。没想到的是:猫见了雕刻的老鼠, 不约而同地向那只看起来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扑过去,又是啃,又是咬,对旁边的那只栩栩 如生的“老鼠”却视而不见。 事实胜于雄辩,国王只好宣布第二位木匠获胜。但国王很纳闷,就问第二位木匠:“你是 如何让猫以为你刻的是真老鼠的呢?” “其实很简单,我只不过是用混有鱼骨头的材料雕刻老鼠吧了,猫在乎的不是像与不像老 鼠,而是有没有腥味。”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1
本书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 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即理性认识)
知识拓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
区
含义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
知识拓展——深刻理解思维的含义
从今天的科学研究情况来看,人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即有语言、能 思维、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似乎正在受到挑战。比如: 鸟也有语言,“鸟语花香”中的“鸟语”;大猩猩也有自己的语言,而且 也有思维,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获取食物,似乎也有生产劳动。
的确,一些动物具有某种本能性的语言、思维和劳动技能。但就思 维而言,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不具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 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因此,不能把一般动物的某些本能与人的特有 属性相混淆。
(二)思维的含义 1.广义:与意识同义。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器官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2.狭义:与理性思维同义。
认识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狭义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三)思维的类型(方式) 1.类型: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 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 线思维等。
2.意义:
这些思维是对人类理性认识 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 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 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 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俊和医生张连芳有期徒刑4年。
8
因此,需强调一点
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 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但是情理法需 要相互协调。当情理与法理发生冲 突时,我们应当做到:懂情理、明 事理、讲法理。
24
2009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 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十讲专题讲座上就死亡赔偿中“同 命不同价”的问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立法时“倾向于原则适用统一赔偿标准,适 当考虑个人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 。
25
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 》第十七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 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27
小结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28
2011年3月10日,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 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 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 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 出、更加紧迫。
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张晓昀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
1
课程导入: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反思青年 大学生缺失了什么?
——从法律视角看,说明加强大学 生法律修养、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要性
2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
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 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14
这使得陪审团相信:如果有一个 证据是伪造的,其他的证据又有多 大程度是可信的呢?……而陪审团 更进一步地认为,如果国家机器都 弄虚作假,那就太可怕了,警方的 所作所为是不可原谅的。”
15
3、讲 程 序
讲程序就是要从法律程序出 发思考与处理问题。
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 行为方式和过程。
16
3
思维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道德 经济 法律 政治
善与恶的评价 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合法与非法的判断 利与Fra bibliotek的权衡4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5
1.讲 法 律
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问题
合法
行为
违法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违宪责任 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6
案例思考:不能承受的生命 ——情、理、法的冲突
2005年2月,河南省固始县的村民何士 俊花费1500元,请求村医张连芳帮忙给她 的患有严重癫痫、痴呆、聋哑等多种疾病的 儿子孙陈晨注射有毒药物,致使孩子死去。
7
2005年2月,固始县检察院批捕何士俊,300 多村民联名写信为何士俊说情。检察院提起公诉后, 法院开庭当天,上百人到庭要求能对何士俊从轻判 决。
2010年12月国务院决定修改《工伤保险 条例》,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将因工死亡 的一次性补助金,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且打破了地区 限制,实现全国同命同价。
26
从“同命不同价”到“同命同价”,展 现的是权利的平等、生命的尊严。像同命同 价、同工同酬、同票同权等等,凝结了人类 关于生命价值、经济权利最基础、最本源的 平等价值观,应该得到无条件的尊重和践行 。
9
伏尔泰
你所说的话 不一定正确,但 我誓死捍卫你说 话的权利。
10
2.讲 证 据
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
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11
保留原始证据是维护自己合法权 益的重要环节
案例:某大学生在某电脑市场买了价值一千
多元的配件,用了没多久就出毛病了,存储 的资料也丢失了。内行人说这是假货,建议 他找经销商双倍索赔。但经销商却不承认是 自己卖出的,而他怎么也找不到购货凭证, 后来想起来是“当时随手就扔了”。
17
2005年3月27日,已“死亡”11 年的张在玉出现。2005年4月1日,39 岁的佘祥林走出了监狱,4月13日在 京山县人民法院被当庭宣判无罪。
2005年9月佘祥林与京山县公安局达 成了赔偿协议,京山县公安局向佘祥林 及家人赔偿45万余元。
18
佘祥林案给我们的反思并非仅 仅是冤狱、国家赔偿,更重要的 是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19
名人名言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 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 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 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英】培根《论司法》
20
4、讲 法 理
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 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 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 由。
21
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
理由必须是公开的; 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 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
12
证据的条件:
✓ 证据要具有合法性; ✓ 证据要具有客观性; ✓ 证据要具有关联性。
13
世纪审判-辛普森案的辩护律师,哈 佛大学终身法学教授艾伦•德肖微茨解 释为什么最后辛普森被无罪释放:“警 方为了加强说服力,在辛普森的袜子上 滴上了被害人的血。而血液滴在袜子上 和倒在袜子上是不一样的。
案例思考-湖北佘祥林“杀妻” 案始末
1994年1月20日,佘祥林的妻子张在 玉失踪,后在附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 经张在玉亲属辨认死者与张在玉相似。4 月28日京山县检察院批捕佘祥林。该案 经过多次补充侦查,最终于1998年6月 15日,京山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 祥林有期徒刑1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 年。
个40万”。
由此在社会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等引发了关 于“同命不同价”现象的热烈讨论。
23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同命不同价,源于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规 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 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22
思考:同命不同价-同命同价
2005年12月重庆市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致使
三名14岁的花季少女同时死亡,而农村户口的何某
的家人所得到的损害赔偿金却不及另外两名城镇户
口女孩家人所得的一半。2006年4月,北京青年报
也报道了发生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起交通事故的处
理结果:“交通事故判出同命不同价,一个16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