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三学生版
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
![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https://img.taocdn.com/s3/m/f2f174e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d.png)
4.古代诗歌四首积累与运用——字词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碣.石(jié)澹.澹(dàn)B.竦.峙(sǒng)幸甚至哉.(zāi)C.子规啼.(tí)一帆悬.(xuán)D.枯藤.(téng)瘦.马(sòu)积累与运用——文学常识2.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其诗以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唐朝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的意思。
(3)《次北固山下》“次”意为,这首诗作者是王湾,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5)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
积累与运用——诗句默写3.古诗文填空。
(1),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风正一帆悬。
(4)《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诗句是:,;,。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借大雁捎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明月寄托愁思的句子是:,。
(7)《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8)[2023台州改编]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把握情感。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①”(《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望”流露出“征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道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
(9)面是同学们研学时所说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看到东钱湖,同学们不禁说出许多与水有关的诗句:“①,风正一帆悬。
【2021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3技巧语言题
![【2021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3技巧语言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a2421bd5bbfd0a78567338.png)
3.使用鉴赏术语 鉴赏诗歌,一定要注意恰当地使用术语。如: (1)手法类术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卒章显志、托物起兴等。 (2)情感类术语: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冷孤寂、悲愤惆怅、凄苦 烦闷、伤感不平、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物是 人非等。 (3)效果类术语:异曲同工、画龙点睛、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 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孤高脱俗等。
参考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 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 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 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 系,渲染了气氛。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7 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3 技巧语言题
题型概述
技巧语言题
高考对于古诗词表达上的考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言上,炼字、炼 句是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也是常考点,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诗眼、炼字(品味关键词)、炼句(赏析关键句) 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 在单首诗歌内对字、词、句进行比较。二是技巧上,即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表达方式的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 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即学即练
技巧题
(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人物形象(学生版)
![人物形象(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c463d3c1c708a1284a44a3.png)
诗歌鉴赏之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人物形象3、掌握答题步骤我们先通过三首学过的古诗词来具体的初步感知一下“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词: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苏轼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看第二首: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最后一首,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这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其实在古代诗词中人物形象无非两大类,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我的形象。
如苏轼在《定风波》中的形象。
这有别于小说中“我”的形象。
一类是诗人刻画的人物形象,即他人的形象如《长干曲》中那位少女的形象。
但有时候,作者所刻画的人物亦有自己的身影,他即我。
如《江雪》中渔夫的形象也是柳宗元自身真实的写照。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人物形象,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之前学到的诗词中,还有哪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果可以,请大家结合相关诗句加以佐证。
见《世纪金榜》P62,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种类较多,对于我们如何把握便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何准确有效地把握呢?我们先来回顾大家的切身经验。
回过头来看我们刚才大家做的三首诗词:《定风波》、《长干曲》《江雪》。
说一说,你们怎么看出来该人物形象特征的?我们在把握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现在,我们有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把握形象的方法,我们来试一试,练一练:《诉衷情》,陆游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
■古今多少风流史(怀古诗鉴赏专题·学生版)
![■古今多少风流史(怀古诗鉴赏专题·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6ffbe1770bf78a65295460.png)
古今多少风流史,西风独醉谈笑间——怀古咏史诗专题【高考回眸】(08年江苏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题步骤】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揣摩怀古意图、原因。
(作者为什么怀古?)4.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专题解说】一、咏史怀古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它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9)具体表现: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学生版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f4a12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f.png)
微主题: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整理整合:高三语文组(一)树木类1.松柏——傲霜斗雪的典范。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竹子——君子正直、坚贞的品德修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3.杨柳——留客、送别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芭蕉——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冲《点绛唇》)6.折桂——科举及第。
温庭筠“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7.怀桔——孝顺双亲。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8.桑梓——故乡。
毛泽东《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二)花草类1.红叶——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2.黄叶——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
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3.采薇——①隐居生活。
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②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5.芳草——①香草。
屈原以香草自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②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6.落花——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菊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梅花——冰清玉洁、坚韧不屈。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9.莲——“怜”表达爱情。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0.咏絮——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3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eef15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0.png)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诗意理解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即吴钩,古代的 一种兵器,形似 月牙。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诗意理解
何日,何时
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这里指戴 上金络脑。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跑
清秋之时,草黄
马肥,正好驰驱
金络脑是贵重 的鞍具,象征 马受重视、得 到重用。
理解主旨
文字塑人,你从诗中读到一位怎样的诗人?
我读出了李贺 渴望__为__国_建__功__立_业__,__但__怀_才__不__遇_、__壮__志__难_酬__的__感_叹_。
写法探究
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为何不直接抒情, 而要写“马”诗?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骏马 诗人
渴望驰骋沙场 渴望为国立功
托物言志
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读准节奏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皑皑白雪,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一 燕山,指燕然山。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 战略要地。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在军事中也 很有地位,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 争之地。
体悟诗情
燕山月似钩
资料助读二 诗人李贺生活于唐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 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的幽州蓟门一带 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理解诗意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理解诗意
视觉上:白色 触觉上:寒冷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学生)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9de4280052ea551811a6870d.png)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学生版)大连市旅顺中学语文组对作品形象的鉴赏在诗歌中,诗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就成为诗歌鉴赏的常规性内容。
诗歌中有人、物、景等各类不同的形象,但涉及到鉴赏的往往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的意象,而意象一般又可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一)对描述性意象的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试题: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1小题)(二)对比喻性意象的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上海卷)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试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16题)(三)对象征性意象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湖北卷)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试题:《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2小题)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广东卷)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第五讲 旧诗 诗歌的鉴赏角度 学生版讲义(需打印给学生)
![第五讲 旧诗 诗歌的鉴赏角度 学生版讲义(需打印给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299a7cd069dc5022aaea00c5.png)
第五讲:旧诗——诗歌的鉴赏角度一:古代诗歌发展(一)《诗经》诗经·秦风·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周南·关雎(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习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
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 的形式。
(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二)《离骚》离骚(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三)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四)唐诗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学生版)陆游高考诗歌鉴赏
![(学生版)陆游高考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f26c4f0bed5b9f3f80f1c29.png)
陆游诗歌鉴赏练习【陆游简介】少能诗文: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
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
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
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
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学生版)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32633faeaad1f347933fb7.png)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总结性资料,请勿丢失。
为方便保存,字体、行距较小,多包涵。
【知识卡片】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一、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纱》)()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5、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7、举酒欲饮无管弦。
()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
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
——《凭栏人·春思》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分类练习(学生使用)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分类练习(学生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94569bdaef5ef7ba0d3c6a.png)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题材分类练习(学生版)宁国市津河中学杨祥海 2010-10-19山水田园诗一、(08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山水田园诗)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二、(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水田园诗)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三、(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山水田园诗)…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四、(09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山水田园诗)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学生版)(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学生版)(完美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6b1fec524de518964b7dba.png)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学生版)诗歌鉴赏指导0903 1546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39fd110029bd64793e2c9b.png)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6.《虞美人》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紧抓文本,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
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
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五、过程与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采用了主体思维法、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习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法、分组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八、教学课时:课时1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由《独上西楼》邓丽君的视频音乐导入。
第11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五四制)
![第11课《古代诗歌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f10275e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e.png)
11《古代诗歌三首》同步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2.体会诗人情怀,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诗歌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山河景色的感悟。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是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情境导入,引发共鸣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朗诵: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人们总会生出几番感慨,你们有没有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感动过呢?【设计意图】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与课文主题联系起来。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游览过的名山大川或者印象深刻的自然风景,以及内心的感受,例如:登上泰山顶峰的激动、面对大海的感慨等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美好的事物,人们总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3.引出古诗,点明主题教师:在古代,许多诗人面对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代诗歌,去感受诗人们面对山河所发出的咏叹,体会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自身的情感体验,自然地引向古人对山河景色的感悟和表达,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二、课堂活动(一)我会读1.观察诗歌,引出问题教师利用PPT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今天要学习的三首古诗从形式上看有什么共同之处?★猜一猜它们在朗读时,节奏应该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形式进行观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类型,并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铺垫。
2.师生互动,总结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并用PPT进行总结:★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节奏是:二二三★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些字都是押韵的,这叫做押韵。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81725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a.png)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观沧海》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__________________,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竦峙:译文: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萧瑟:洪波:译文: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其:幸甚至哉:译文:理解性默写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2.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3.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4.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景象、物象学生版
![景象、物象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0445422e3f5727a5e96245.png)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景与物一、教学目标:1、领会古典诗歌景中情,物中志。
2、掌握答题技巧和步骤。
二、教学重点:1、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2、掌握答题技巧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加强鉴赏方法的指导,强化答题格式训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语文基础知识汇编》诗歌中常见意象举例。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描摹图景方法: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正面烘托)。
也有以乐景反衬哀情的。
(反衬)【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是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整体的境界和情调。
常见意境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请概括以下诗句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例】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
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023年高考语文重点知识真题研读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和默写题(三)-冲刺
![2023年高考语文重点知识真题研读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和默写题(三)-冲刺](https://img.taocdn.com/s3/m/e88398a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8.png)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
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答案】 (1).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秦之所大欲
将要远行之地﹣﹣襄阳,写出了两地之间相距遥远。用"地阔""天高"形象地描写出峨眉与
岘首两座山距离遥远。诗人借此想到以后与友人距离遥远,很难相见,表达了对朋友远
行的不舍之情。
【失分剖析】学生作答时,基本能扣住参考答案的要点。但易忽略借代手法,或未能按照分析意象由浅入深的思路组
织答案。
2020年新高考Ⅰ卷
谨,起承转合,法度井然。手法上多用典故,但又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2020年新高考Ⅰ卷
•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
选项理解赏析:后句的"此"包含三层含义:国家戎马交驰, 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自己老病缠身,朋友远赴襄阳。诗人想到这些,不禁感到
贞的气节,涵养良好的
品格。
全诗鉴赏
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
感遗憾。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是说友人因病而错失与自己春
日共游饮酒的约定,放下帷幕苦读讲学,未能写成新诗。流露出对友人因
病而无法与自己一道游览春光的遗憾惋惜之情。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前句说自己在室内培养人才,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学生版)可A4打印(有课件和详细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学生版)可A4打印(有课件和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3f187d02768e9951e73845.png)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近九年考情分析:鉴赏诗歌语言:一、语言的锤炼;二、语言风格(特点)。
一、语言的锤炼:锤炼语言的一般考查方式A、炼字类:1、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2、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3、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4、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5、其它炼字类题型B、炼句类:6、以“炼句”的方式考查1、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提问方式:A、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B、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C、简要赏析某字的妙处。
解答分析:这类题目要求品味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探寻答题角度: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1、表态、字义:2、景象:3、意境或感情:迁移训练:(2012安徽)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2、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提问方式】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在诗题中为“题眼”)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知识构建、解题思路和方法【考试说明及解读】考试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解析: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
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考查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与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结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2、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主要是对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的把握。
3、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的分析,理解表达效果的艺术效果。
4、一般要求考生先判断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也有的结合古代文艺评论家对该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来考查。
5、结合扩充语句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
【备考方案】1、构建知识体系:熟悉理解并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2、有针对性的训练,养成在训练中感悟理解,在理解中积累提升的习惯。
3、在训练中要善于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掌握答题步骤。
4、答题切忌生搬硬套,贴标签,要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答题。
5、切忌盲人摸象式的鉴赏,要整体把握诗歌,必要时结合诗人的身世、写作背景、注释等去分析。
6、明确考查角度,做到考什么答什么。
一、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构建知识术语: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其他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抒怀怀古伤今用典抒情(3)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衬托渲染运用修辞联想想象移步换景绘形绘声绘色高低远近俯仰动静明暗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视觉、触觉、听觉、嗅觉(4)修辞手法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比拟:拟人,赋予人的情感(使……人格化)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苏轼《新城道中》双关:趣味含蓄委婉意味隽永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夸张:浪漫,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互文:言简意赅趣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反问:强调突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设问:强调突出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反复:强调突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叠词:营造氛围音韵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5)结构手法:照应(首尾照应照应诗题等)总分(总领总结分写)线索过渡铺垫伏笔以景起句以景结句起句设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议论收尾问句收束(6)其他表现手法:比兴、用典、对比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渲染/烘托细节描写象征/托物言志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二、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设题类型及解题方法指导【设问方式】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或诗歌的某几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4、是怎样抒情(或描写)的?5.某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题思维流程】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是从什么角度设题。
是抒情方式,还是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答题示例1】(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示例2】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三、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实战演练例1.2013年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例2.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例3.(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释: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⑵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例4.(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5.(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四、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强化训练1.(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2.(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3.(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4.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