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的研究

摘要:花鼓戏是湖南的一种最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小戏,是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小品种,它既与戏曲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民歌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是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各种音乐形式的猛烈冲击,湖南花鼓戏的演员队伍日益缩小,观众群体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特点,继承和发扬湖南花鼓戏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拟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的分析,探索它在时代演变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戏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演唱特点

1 湖南花鼓戏的基本概述

花鼓戏是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米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民间小调是其曲调的主要来源。湖南花鼓戏是我国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花鼓戏的一个分支。其源于民歌,最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经历了地花鼓阶段,花鼓戏的草台阶段,花鼓戏的社班阶段。

1.1湖南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湖南花鼓戏是我国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源于民歌,最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从民间歌舞发展到整本大戏。最初它的几个基本曲调是以当地的民歌、山歌、哼唱歌曲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并应用在简单的情节戏剧当中,为“一丑一旦”的地花鼓形式。到了清代同治元年在“一丑一旦”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生,演出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后来,随着“打谬腔”和“川调”的加入,湖南花鼓戏开始有了故事性很强的剧目,形成了艺术形式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的湖南花鼓戏生存环境恶劣,受到封建迂腐势力的歧视,遭到禁演,更没有职业班社,艺人都是半农半艺,戏班都在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的掩护下演出花鼓戏,称为“半台班”、“半戏半调”或“阴阳班子”。

1.2湖南花鼓戏兴起的原因

湖南花鼓戏能在十八世纪中叶兴起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清代中叶政治稳定,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政府解决了一系列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将西藏和新疆纳入其版图,确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上。加上《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的编撰,对文学和艺术的普及、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环洞庭湖一带水上交通发达,土壤肥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使很多外来移民涌入,移民带来新的种植技术和手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当地的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多种艺术的交融促进了湖南花鼓戏的繁荣。

再次,湖南花鼓戏的迅猛发展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当时曲坛“花雅之争”中花部以压倒性优势取胜。所谓“雅部”是指当时的大戏——昆曲和昆剧;“花部”则是指“雅部”之外的各种戏曲声腔。由于雅部在戏曲处于霸主地位近两百年,有很多崇雅歴俗的知识分子对花部表现出极大的不屑。虽然花部存在着一些格调低下的庸俗之作,但绝大部分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和需求,使这些作品成为敢于突破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作品。有的人在看花鼓戏过程中得到启示,帮助寡妇卸掉封建贞节观的思想包褓,使她能改嫁,从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大胆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功莫大焉。但是在卫道士眼中却属于“淫戏”范畴,欲除之而后快。基于此,花部在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遭禁演。虽然封建统治者崇雅跃俗,但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对花部的喜爱却不曾减少,所以无论卫道士们如何阻挡,也阻挡不了昆曲随着历史潮流日益衰退,而花部却日益兴起。可见曲高和寡的雅部与花部比较而言,花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表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更贴近人民,所以才得到热烈的拥护。

2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分类

湖南花鼓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地花鼓,从草台阶段到社班阶段的历史发展阶段,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历程。湖南花鼓戏发展到现在,曲调约有三百多支,基本为曲牌联缀结合体,分为小调、

打谬腔、洞腔(师公腔)、川调(正宫调、弦子调)四类。其中打谬腔、洞调和川调属于正调,其结构大多比较方整,多以“起承转合”或“对仗”的形式反复运用,表现力较小调丰富。

2.1花鼓戏小调

花鼓戏小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已经地方化的丝弦小调和民歌小调。在初期,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是不同性质的两种音乐,其中民歌小调乡土气息更为浓烈,是花鼓戏最早的素材,它的特点质朴自然,节奏明快,乡土特色,生动活泼,伴奏多用唢呐、谬鼓。如洗菜心、采茶调等都是典型的民歌小调;早在宋代诗人刘克庄经过湖南时赋诗曰“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桂尊。”就是描述当地民歌哼唱之风盛行的盛况。而丝弦小调是江浙一带引进的,因其演唱时伴奏乐器多用丝弦乐器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典雅婉曲,如泣如诉。“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挂枝儿》、《罗江怨》、《打赛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乃见于明代卓河月所著《古今词统序》中,明代丝弦小调的盛行程度不言而喻。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小调在一定阶段他们是湖南花鼓戏音乐的主流,但随着花鼓戏日益发展,小调慢慢被正调所取代,而小调则多作为插曲使用。

2.2打银腔

打谬腔源于劳动号子和哼唱,伴奏比较简单,仅需谬鼓和唢呐,人声一般只是出现在尾腔,所以称之为打锡腔。“一唱众和”是打谬腔最为显著的特点,即一个人主唱,鼓点喷呐及尾句处人声、器乐共同帮腔。它的基本腔调有《木皮调》、《四六调》、《木马调》和《八同牌子》等,后来吸取了汉调皮黄中某些板腔,形成了一些戏曲性的板式和灵活多变的数版,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打谬腔的表现力,即能表现哀愁的心情,也能体现愉悦的精神。

2.3川调

川调源于山歌、民歌。调式可以分为宫调式和羽调式两种,又可分为正宫调、宁乡正调及神调等曲调系列,各具特色,适合表现剧中各类人物。①川调是湖南花鼓戏最具影响力的声腔类型,各类花鼓均以川调为主要唱腔形式。过门及唱腔乐句组成了川调,大筒作为主奏乐器,喷呐只是特色乐器。演唱时采用一个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