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明珠。

在湖
南地区,花鼓戏一直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
南花鼓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历程、演出特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发展历程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源于花山鼓曲和湖南早期音乐戏剧形式。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
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湖南花鼓戏开始流行于湖南各地,成为当地民众
喜爱的娱乐方式。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
重要代表之一。

二、演出特点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戏曲形式而闻名。

在表演方面,湖南花鼓戏注重舞
蹈和身体动作的表达,以及嗓音的高亢和对白的生动。

在戏曲形式方面,湖南花鼓戏以戏
曲节奏明快、旋律婉转、动作夸张和喜剧化为特点。

这种形式使得湖南花鼓戏独一无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研究成果
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
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认为湖南花鼓戏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
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见解。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的独
特之处,并与其他戏曲剧种进行了对比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湖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一、调研背景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我们开展了湖南花鼓戏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 分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3. 探讨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观摩和访谈等方法。

四、调研结果1. 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形式。

浏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流派。

2. 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其音乐性强,演员在演唱和乐器伴奏中融入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服饰华丽,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金、白、黄等鲜艳色彩。

3. 传承现状和问题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导致花鼓戏表演队伍老龄化。

另一方面,现代化舞台设备的需求,对演员的技能要求提高,需要更多专业化培训。

五、调研结论1. 加强花鼓戏的宣传推广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推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花鼓戏的传承中。

2. 加强青年演员培养通过设立专业戏曲学院、开展培训班等途径,加强对年轻演员的技能培养和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加对花鼓戏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在保持花鼓戏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提升舞台效果,使得花鼓戏更加吸引人眼球,适应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

六、调研建议1. 政府加大对花鼓戏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2. 加强与文化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开展花鼓戏普及教育;3. 建立花鼓戏传承人培养机制,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4.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花鼓戏宣传活动。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一、湖南花鼓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过程湖南花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花鼓戏最早时期源出于民歌,随着进一步演化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据考证,在1818年,正值清朝嘉庆年间,《浏阳县志》记载了关于当地元宵节耍龙灯的情况:“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形式的花鼓戏,这种花鼓形式被我们叫做地花鼓,说明湖南花鼓的初期阶段在嘉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在花鼓的早期形成阶段,它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它作为诞生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浓缩了广大湖南劳动人民的情感,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思想情趣和愿望,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大概在1862年,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花鼓词中,已经有了书生、书童、柳莺和柳莺婢4种角色,而且情节和表演都有所改进,变得更加富有内涵,这说明湖南花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来的一个旦角一个丑角,发展成为旦角、丑角和生角,而且表演规模也有所扩大。

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剧,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剧,并把《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摄制成影片。

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发展形式和规模上看,在清朝光绪以来,湖南花鼓以班社形式存在,其发展很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和收徒传艺两种方式相结合,被叫做花鼓教场,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当时被称作半台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的演出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分别成立专业花鼓剧团,艺人们可以进入城市剧场进行公演。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源于湘西一带,在湖南、湖北等地广泛传播并流派繁多。

其特色是以婀娜多姿的舞蹈和富有表现力的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常常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自20世纪50年代起,湖南的花鼓戏逐渐得到了文化界的关注和学术界的研究。

此后,一系列关于花鼓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于揭示其历史、特点、演变及其地位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讨和阐述。

对于花鼓戏的历史起源,学界存在不少争论。

有人认为其源自唐朝的“和戏”,但更多的观点认为其起源于明朝的“花灯戏”。

花鼓戏形式多变,曲艺与戏剧融合,主要的表演内容是歌唱、舞蹈、说唱、杂技等,其中以歌唱、舞蹈表现最为突出。

花鼓戏在演出时,演员多数以鼓为主要乐器,舞台上颇有“鼓声四方,乐声雷动”的气势.花鼓戏由于流派繁多,各具特色,因此在不同的研究人员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认识。

但对于花鼓戏与当地文化的联系,各方认识基本一致,认为花鼓戏的演唱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长沙花鼓戏中,常常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歌词通常以“江山代表”、“岳麓山呀,峰峦高耸鳌首五”等形式表现出长沙城市底蕴和历史文化。

而岳阳花鼓戏则以囊萤为主要题材,传递出了岳阳“囊萤照夜,一轮明月”的美丽意境。

除了地方性的文化意义,花鼓戏在现代艺术舞台上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例如201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花鼓戏作为湖南特色文化项目,被广泛运用并受到了全球观众的欣赏。

总之,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起源于湖南省,并在广大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它以武术、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湖南的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湖南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

一、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唐代,上个世纪50年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唐代初期,花鼓戏曾盛行于农村地区。

14世纪,花鼓戏在湖南地区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湖南省各地,很多乡镇和村庄都有花鼓戏的表演传统,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表演形式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花鼓打击、舞蹈和唱腔。

花鼓戏的演员们会打鼓、敲花鼓,在音乐的节奏中表演舞蹈,同时演唱湖南方言的歌曲。

这种表演形式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复杂的技艺和绝活花鼓戏的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艺,其中的花鼓打击更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节奏感和极高的技巧。

花鼓戏还需要演员掌握丰富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眼神、手势和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多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湖南花鼓戏的题材涉及宫廷戏、历史戏、民间戏等多个方面,内容涵盖了诸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现实题材,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闹戏、武打、戏剧性表演等,使得花鼓戏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三、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湖南花鼓戏在文化市场中的不断传播和推广,它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举办表演赛事、开展研究保护工作、推动花鼓戏的国际交流等。

这些都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关于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已经逐渐展开,相关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和研究。

在研究中,他们重点关注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剧本创作等方面,深入挖掘花鼓戏的文化内涵和表演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摘要:花鼓戏源出于民歌,湖南花鼓戏则是由湖南省的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组成的一种统称。

本文通过研究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历史流派、发展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湖南民间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花鼓戏;音乐;湖南一.历史背景与现状湖南花鼓戏又被称为“湘剧”,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由流传在民间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由于花鼓戏在湖南各流行地区不同,风格上也有所差异,有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流派,而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又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根据它们各自的音乐风格与曲调结构以及呈现特点的差别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爽朗粗旷的唱腔风格是其重要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湖南花鼓戏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步入了衰退之路。

由于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与断层;戏曲内容陈旧,未能与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相结合;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等因素,让湖南花鼓戏极有可能没落在历史的巨流之中。

二.主要流派(一)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舞台语言主要是长沙官话,萌芽期是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最早是在旧长沙府所属十二州流传。

虽为长沙花鼓戏,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属的名称也会有所区别,如在长沙县就被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是根据采茶灯、采茶歌逐渐演变而来,主要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等地流行,演唱内容以采茶为主,两位旦角手提茶蓝表演上山采茶,一位丑角边舞边歌手拿小扇在其中来回穿插。

1946年采茶戏逐渐在长沙市流传开来,被称为“楚剧”,1952年正式将其定名为“长沙花鼓戏”,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的评话曲艺”。

为了更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二、调研目的1.了解湖南花鼓戏发展历史与现状;2.分析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3.探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提出湖南花鼓戏未来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湖南省内进行了10个抽样调查,还观看了3场花鼓戏演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了公众对花鼓戏的认知程度以及其观演需求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南省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现代湖南花鼓戏不仅坚持传统表演形式,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2.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人配合花鼓、锣、鼓等乐器演出,配合动作、表情、唱腔等完成剧情表达。

湖南花鼓戏注重鼓点与舞蹈的结合,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示。

3.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困境与挑战(1)观众群体的减少:受到新兴文化形式的冲击,湖南花鼓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2)年轻观众的缺乏:湖南花鼓戏多以老年观众为主,年轻观众的缺乏制约了花鼓戏发展的长远。

(3)传承人才的匮乏:由于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可度降低,湖南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困难。

五、未来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提高花鼓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

2.创新演出形式: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戏剧表演手法,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3.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加大对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教育机构与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经费支持等形式,鼓励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保护传统艺术形式。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南省。

它以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传承、艺术特点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湖南花鼓戏始于明代,起源于湖南长沙一带的民间戏曲。

它的形成与湖南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民间艺术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湖南花鼓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湖南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湖南地方音乐、说唱、歌咏、舞蹈等元素。

在表演形式上,湖南花鼓戏采用左鼓右锣的伴奏方式,以及快、中、慢三种速度的编曲方式,展现出旋律优美、韵律丰富的音乐特点。

湖南花鼓戏还注重演员的身段表演和舞蹈技巧,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舞台魅力。

湖南花鼓戏的剧目题材多样。

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战争抗日等内容最为丰富。

这些剧目不仅在传统题材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还吸纳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元素。

湖南花鼓戏以其民间性和娱乐性为特点,深受湖南地区民众的喜爱和支持。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者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通过对湖南花鼓戏起源、发展、变革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湖南花鼓戏的特点与内涵。

研究者对湖南花鼓戏的表演技巧与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舞蹈形式、身段表演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与特色。

研究者还关注湖南花鼓戏的现代化保护与传承。

他们通过对湖南花鼓戏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路径。

目前湖南花鼓戏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湖南花鼓戏的词曲及剧目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表演形式、技巧等方面,对于湖南花鼓戏的剧目创作、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湖南花鼓戏研究的地域局限性较强。

由于湖南花鼓戏的发源地和传播范围有限,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湖南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花鼓戏形态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较少。

为了推动湖南花鼓戏的研究与传承,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湖南花鼓戏剧目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湖南花鼓戏的珍贵资源;加强湖南花鼓戏的地域比较研究,探索湖南花鼓戏在不同地区的变异与发展规律;还应该加强湖南花鼓戏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培养更多的湖南花鼓戏传承人,开展传统戏曲艺术教育,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四功五法”研究

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四功五法”研究

烬申喺羊無禅空嶽迥避琢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四功五法”研究◎吴远华摘要:文章取戏曲表演功法的研究视角,以湖南花鼓戏为对象,在广泛搜集阅读文献和田野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止论,力图对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四功五法”进行分析研究,期许为湖南花鼓戏表演体系的构建提供参照,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四功五法”对于“四功五法”的学理界定,学术界迄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呈现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把学术界的这些意见归纳,可以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主张将“四功”改为“五功”即“唱、念、做、打、舞”,强调了“做”“打”“舞”三者的区别,作者认为“做”可以涵盖为上半身的动作,即演员小幅度的细微的动作表演,“舞”是指手舞足蹈的个人舞蹈性质的演绎,女口“枪花、锤花、刀花”等,至于“打”即是两人及以上的打斗冲突,故而三者应该并存①;其二,认为可以去掉“法”,“法”从范畴的逻辑划分上与另外四法不同,前四功属于身体部位,而“法”则没有出处,若作“法则”来解释则又有重叠繁琐之意,故而他提倡“四功四法”②;其三,认为在“唱念做打”这四功中加入“舞”是恰到好处的,“舞”与“打”是两种表演形式,两者并用是对戏曲场面更细致的划分。

他认为“心”是抽象的、无形的,不可作为一项技能,因此在练习时可以用心加以引导,但不可将“心”与“手眼身步”归为统一整体中。

會本文取戏曲表演功法的研究视角,以湖南花鼓戏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搜集阅读文献和田野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论,借鉴学术界相关“四功五法”的观点,围绕湖南花鼓戏表演中的“四功五法”作如下论述。

一、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四功”所谓“四功”,即唱、念、做、打,这不仅是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呈现方式,而且是其它戏曲表演的共性特征。

但是,作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种,湖南花鼓戏表演中的“四功”不仅具有戏曲表演的共性特征,而且还呈现出自身的个性风格。

1.唱“唱”④即唱功,是戏曲演员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发声、吐字、行腔三个方面。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简称湖南戏或湖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湖南省岳阳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剧目演绎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加深对湖南花鼓戏的了解和认识。

一、发展历程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

相传,当时岳阳市柳叶湖畔的花鼓戏班子在演出时,一位叫杨品的戏迷为了让演员能够集中精力表演,就在演出前用花环包裹住了鼓头,使得鼓声更加低沉有力,效果非常好,此后花鼓戏班子也纷纷仿效。

从此,这种以表演舞蹈为主、鼓点节奏明显的戏曲剧种便奠定了它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清代,湖南花鼓戏逐渐成为湖南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戏剧演员们除了不断丰富、改进唱腔外,还在表演形式上不断研究创新,加强了舞蹈动作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手舞、足舞、身舞等方面。

同时,湖南花鼓戏的音乐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少量打击乐器进入笛子、板胡、唢呐、二胡等乐器,音乐体系自此完善。

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它融合了民间舞蹈、戏曲唱腔和鼓点,表演动作优美、热烈,鼓点明显,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湖南花鼓戏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正片部分和结束部分。

开头部分常常由鼓手演奏一段军乐式的进行曲,预告戏开始,让观众获得一定的心理准备。

接着,演员会以一种特殊的鼓点节奏,配合舞蹈动作,迎接观众的到来。

这种节奏的鼓点称为“花鼓”,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都会不断地使用。

正片部分是花鼓戏的重头戏。

这部分中通常会演出剧情紧凑、引人入胜的戏曲剧情。

表演形式上,演员们会使用多种舞蹈动作和唱腔,配合鼓点节奏,充分体现花鼓戏的曲艺特色。

在这一部分里,一些儿童演员还会表演一些小品,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结束部分则是整个表演的压轴之作。

它通常是由一个激情四溢的终曲收尾,让观众沉浸在一个美好而充满感觉的音乐环境中。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南方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一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产地便是湖南省。

花鼓戏的演出形式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

本文拟就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以及现存局面进行一个简要的综述。

一、历史源流湖南花鼓戏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多数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民间的。

传说早在唐代时期,湖南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花鼓戏等形式的传统演出。

而据更为详细的考证来看,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时期。

这时湘潭地区已经有了此类表演,但仅仅局限于街头巷尾的民间活动中。

到了清代,花鼓戏开始逐步转移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并且在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变革。

比如,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和歌舞表演,使整个戏剧表现更为丰富化和生动化。

这种表演形式在当时在湖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传统演出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

二、文化内涵湖南花鼓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表演形式之外,还包括了以下方面:1、历史渊源:花鼓戏源远流长,是湖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之一。

历经千年的发展,其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表演文化。

2、民间艺术:花鼓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所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故事。

最初花鼓戏被用于民间祭祀和消灾求福的宗教仪式中,后由于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3、文化融合:湖南花鼓戏在其演出过程中融合了戏曲、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这种表演艺术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同时,花鼓戏中描绘的故事内容也源于各种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表现。

三、艺术特色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特色,以下是其主要表现形式:1、音乐元素:花鼓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著名,表演中的音乐旋律深厚而又平易近人,既富于情感表达又充满节奏感。

2、舞蹈形式:花鼓戏中舞蹈表演为一大特点,其表现形式包括了华丽的舞姿以及灵活的身姿转换,显示出了湖南文化中的独特美感。

民俗文化视域下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民俗文化视域下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民俗文化视域下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2)1.2 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二、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6)2.1 湖南常德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8)2.2 花鼓戏在常德地区的传承现状 (8)2.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9)三、民俗文化视域下的湖南常德花鼓戏分析 (11)3.1 民俗文化与花鼓戏的关联 (12)3.2 花鼓戏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 (13)3.3 民俗文化对花鼓戏传承的影响 (14)四、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16)4.1 传承策略 (17)4.1.1 传承人培养与认定 (18)4.1.2 传承方式的创新 (19)4.2 保护策略 (21)4.2.1 政策法规保护 (23)4.2.2 文化生态保护 (24)五、湖南常德花鼓戏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5)5.1 结合民俗节日进行推广与传承 (27)5.2 创新花鼓戏表现形式与内容,融入更多民俗文化元素 (28)5.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花鼓戏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30)六、案例分析 (31)七、结论与建议 (33)一、内容概述湖南常德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底蕴。

在民俗文化的视域下,对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从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梳理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结合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收集,全面了解花鼓戏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和受众需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为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为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演出内容,深受当地人民和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研究综述,从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广湖南花鼓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一、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有关记载的是明清时期。

早在明代,《湖广使舊闻考》中就有有关花鼓戏的记载,当时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舞蹈和鼓乐为主。

清代的《花鼓戏艺文志》一书也对湖南花鼓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花鼓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二、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初期发展阶段和近代以后的继续发展阶段。

在明清时期,湖南花鼓戏主要是在乡村民间流行,表演形式以歌舞和鼓乐为主。

近代以后,随着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整合和改革,湖南花鼓戏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表演剧种,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现今的湖南花鼓戏在表演形式、剧情内容和演员技艺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进,成为了湖南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表演特点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艳丽多彩:湖南花鼓戏的表演服饰和舞台布景都非常精美,色彩鲜艳,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2. 音舞结合:湖南花鼓戏以鼓乐和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鼓乐铿锵有力,歌舞优美动人,既有极强的音乐感受,又有极强的舞蹈美感。

3. 花鼓技艺:花鼓戏中的花鼓技艺是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演员们手持花鼓,身着花鼓服饰,在表演中尽显花鼓的艺术魅力。

4. 故事性强:湖南花鼓戏的剧情内容多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富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故事情节发人深省。

四、艺术价值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融合了湖南地方音乐、舞蹈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湖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摘要】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本文结合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益阳花鼓戏的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也评价了益阳花鼓戏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方面的贡献,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对益阳花鼓戏进行全面的研究,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艺术风格、表演特征、历史渊源、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方向、独特魅力、评价、研究成果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益阳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益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益阳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花鼓戏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渊源悠久。

益阳花鼓戏源自当地的民俗活动,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益阳花鼓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特点。

对益阳花鼓戏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还可以促进益阳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表演特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该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益阳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特色戏曲形式之一,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戏曲形式,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益阳花鼓戏融合了花鼓、舞蹈、歌唱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研究出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为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尤其在岳阳、汨罗、临湘、平江、浏阳等地区。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花鼓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内容,深受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剧目内容和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研究者和爱好者对湖南花鼓戏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历史渊源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花鼓戏最早出现在湖南省岳阳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湖南其他地区。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最初是由一位花旦演员饰演唱花旦、击鼓手和舞旦的角色,并伴有民间音乐、舞蹈等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剧种,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色。

二、表演特点花鼓戏是一种集歌、舞、乐、击鼓于一体的综合性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在表演形式上,花鼓戏以其轻盈明快的舞蹈、悠扬动人的歌唱以及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了许多观众。

在表演内容上,花鼓戏多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生动地表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三、剧目内容花鼓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战争、爱情、家庭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岳飞、花窦、三担大妈等传统经典剧目最为有名。

这些剧目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花鼓戏还不断创作新的剧目,吸收当地的优秀文化元素,使得花鼓戏的剧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四、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花鼓戏的传承人群正在逐渐减少,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受到了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花鼓戏的兴趣不足。

受到了一些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花鼓戏剧团面临着经济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和爱好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推动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摘要】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益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益阳花鼓戏的起源、艺术风格、表演特征、曲目舞蹈形式以及传承发展情况,探讨了益阳花鼓戏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特色魅力。

益阳花鼓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多样的剧情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未来,益阳花鼓戏应积极传承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不断推动其艺术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更大的贡献。

益阳花鼓戏将继续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和魅力。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艺术风格、表演特征、起源、曲目、舞蹈形式、传承、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特色、魅力、未来发展、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益阳花鼓戏是中国湖南省益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这一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底蕴。

益阳花鼓戏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动益阳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分析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益阳花鼓戏起源、曲目与舞蹈形式、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揭示其在戏曲演艺领域中的特色和意义。

此次研究旨在为益阳花鼓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以推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传播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益阳花鼓戏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花鼓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形式,成为湖南地区乃至全国戏曲表演的代表之一。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湖南花鼓戏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历史背景、演出特点以及传承现状。

二、历史背景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末年,初期以野戏形式传播,并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形态。

清代以后,花鼓戏在湖南省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花鼓戏开始走向全国舞台,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三、演出特点1. 唱腔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以清雅悠扬、豪放粗犷为特点。

其唱腔包括花腔、大刀腔、球腔等多种形式。

花腔主要以女声演唱,柔美婉转;大刀腔主要以男声演唱,曲调豪迈有力;球腔则是男女合唱的形式,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2. 舞蹈湖南花鼓戏的舞蹈灵活多样,动作矫健夸张。

演员在表演中可以通过舒展的身体曲线、高抬的舞姿以及翻跳的舞步,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手掌摊开、手指张开的花鼓舞,更是花鼓戏的一大亮点。

3. 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在表演形式上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系列的表演细节。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鸳鸯锦簇”、“花盘格”等。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还能够更好地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四、传承现状尽管湖南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特点,但其传承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理解有所降低。

其次,年轻一代对花鼓戏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传承渠道的断续。

最后,戏曲市场竞争激烈,传统戏曲剧种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湖南花鼓戏,相关部门和人士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花鼓戏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和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此外,还可以探索将花鼓戏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吸引观众。

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

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

140◆ 吴珏(长沙)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探索摘要:湖南花鼓戏是具有非常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的地方戏剧,它诞生于“三湘四水”的湖南,广泛流传于当地城乡之间,当地人民对湖南花鼓戏表现出深厚的感情。

湖南花鼓戏同时融合了地花鼓、花灯、采茶灯等多种民间歌舞,同时又可以根据流传地区的差异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共六个种类。

此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利用现有资料剖析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历史,重点关注唱词、曲调唱腔、音乐结构的变化,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花鼓戏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强调科学策划、精耕细作、传承弘扬,期待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 音乐历史 发展创新一、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历史湖南花鼓戏在形成、完善和确立的进程中历经了一百余年的岁月洗礼,带来湖南人民及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财富,众多研究者围绕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也为我们全面探究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提供了准确的参考。

谭真明先生的研究指出,湖南花鼓戏的前身是地花鼓,地花鼓的曲调、表演特点、表演内容与花鼓戏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随着湖南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湖南花鼓戏逐渐形成完善的表演体系。

光绪年间湖南地区就出现了“灯戏”,花灯和地花鼓等歌舞演唱形式开始得到民众的喜爱,湖南花鼓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走场牌子、劳动山歌、戏曲音乐等等元素,由简单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为拥有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随后又逐渐吸收了湘剧、花灯戏、苗剧等湖南地方剧中的表演、唱腔、伴奏等等,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花鼓戏。

自1736至1820期间,湖南花鼓戏的雏形对子花鼓主要以一对花鼓演员为主要表演者,劳动人民为了消除疲劳而在田间山间哼唱,民间艺人采集他们演唱的内容并进行艺术加工,将歌舞乐有效整合后形成桃花烟雨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 / 5理论研讨141了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主要题材以男女爱情和人民劳动为主,演员表演时乐队中会有锣、鼓、大筒、唢呐等近十种乐器配合演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的研究摘要:花鼓戏是湖南的一种最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小戏,是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小品种,它既与戏曲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民歌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是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各种音乐形式的猛烈冲击,湖南花鼓戏的演员队伍日益缩小,观众群体日益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特点,继承和发扬湖南花鼓戏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拟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的分析,探索它在时代演变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戏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演唱特点1 湖南花鼓戏的基本概述花鼓戏是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米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

民间小调是其曲调的主要来源。

湖南花鼓戏是我国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花鼓戏的一个分支。

其源于民歌,最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经历了地花鼓阶段,花鼓戏的草台阶段,花鼓戏的社班阶段。

1.1湖南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湖南花鼓戏是我国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其源于民歌,最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从民间歌舞发展到整本大戏。

最初它的几个基本曲调是以当地的民歌、山歌、哼唱歌曲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并应用在简单的情节戏剧当中,为“一丑一旦”的地花鼓形式。

到了清代同治元年在“一丑一旦”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生,演出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后来,随着“打谬腔”和“川调”的加入,湖南花鼓戏开始有了故事性很强的剧目,形成了艺术形式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的湖南花鼓戏生存环境恶劣,受到封建迂腐势力的歧视,遭到禁演,更没有职业班社,艺人都是半农半艺,戏班都在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的掩护下演出花鼓戏,称为“半台班”、“半戏半调”或“阴阳班子”。

1.2湖南花鼓戏兴起的原因湖南花鼓戏能在十八世纪中叶兴起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清代中叶政治稳定,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政府解决了一系列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将西藏和新疆纳入其版图,确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上。

加上《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的编撰,对文学和艺术的普及、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环洞庭湖一带水上交通发达,土壤肥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使很多外来移民涌入,移民带来新的种植技术和手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当地的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

多种艺术的交融促进了湖南花鼓戏的繁荣。

再次,湖南花鼓戏的迅猛发展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当时曲坛“花雅之争”中花部以压倒性优势取胜。

所谓“雅部”是指当时的大戏——昆曲和昆剧;“花部”则是指“雅部”之外的各种戏曲声腔。

由于雅部在戏曲处于霸主地位近两百年,有很多崇雅歴俗的知识分子对花部表现出极大的不屑。

虽然花部存在着一些格调低下的庸俗之作,但绝大部分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和需求,使这些作品成为敢于突破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作品。

有的人在看花鼓戏过程中得到启示,帮助寡妇卸掉封建贞节观的思想包褓,使她能改嫁,从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大胆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功莫大焉。

但是在卫道士眼中却属于“淫戏”范畴,欲除之而后快。

基于此,花部在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遭禁演。

虽然封建统治者崇雅跃俗,但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对花部的喜爱却不曾减少,所以无论卫道士们如何阻挡,也阻挡不了昆曲随着历史潮流日益衰退,而花部却日益兴起。

可见曲高和寡的雅部与花部比较而言,花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表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更贴近人民,所以才得到热烈的拥护。

2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分类湖南花鼓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地花鼓,从草台阶段到社班阶段的历史发展阶段,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历程。

湖南花鼓戏发展到现在,曲调约有三百多支,基本为曲牌联缀结合体,分为小调、打谬腔、洞腔(师公腔)、川调(正宫调、弦子调)四类。

其中打谬腔、洞调和川调属于正调,其结构大多比较方整,多以“起承转合”或“对仗”的形式反复运用,表现力较小调丰富。

2.1花鼓戏小调花鼓戏小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已经地方化的丝弦小调和民歌小调。

在初期,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是不同性质的两种音乐,其中民歌小调乡土气息更为浓烈,是花鼓戏最早的素材,它的特点质朴自然,节奏明快,乡土特色,生动活泼,伴奏多用唢呐、谬鼓。

如洗菜心、采茶调等都是典型的民歌小调;早在宋代诗人刘克庄经过湖南时赋诗曰“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桂尊。

”就是描述当地民歌哼唱之风盛行的盛况。

而丝弦小调是江浙一带引进的,因其演唱时伴奏乐器多用丝弦乐器而得名,它的特点是典雅婉曲,如泣如诉。

“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挂枝儿》、《罗江怨》、《打赛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乃见于明代卓河月所著《古今词统序》中,明代丝弦小调的盛行程度不言而喻。

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小调在一定阶段他们是湖南花鼓戏音乐的主流,但随着花鼓戏日益发展,小调慢慢被正调所取代,而小调则多作为插曲使用。

2.2打银腔打谬腔源于劳动号子和哼唱,伴奏比较简单,仅需谬鼓和唢呐,人声一般只是出现在尾腔,所以称之为打锡腔。

“一唱众和”是打谬腔最为显著的特点,即一个人主唱,鼓点喷呐及尾句处人声、器乐共同帮腔。

它的基本腔调有《木皮调》、《四六调》、《木马调》和《八同牌子》等,后来吸取了汉调皮黄中某些板腔,形成了一些戏曲性的板式和灵活多变的数版,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打谬腔的表现力,即能表现哀愁的心情,也能体现愉悦的精神。

2.3川调川调源于山歌、民歌。

调式可以分为宫调式和羽调式两种,又可分为正宫调、宁乡正调及神调等曲调系列,各具特色,适合表现剧中各类人物。

①川调是湖南花鼓戏最具影响力的声腔类型,各类花鼓均以川调为主要唱腔形式。

过门及唱腔乐句组成了川调,大筒作为主奏乐器,喷呐只是特色乐器。

演唱时采用一个基本结构形式,用多段词反复演唱。

上下句尾腔用假嗓高八度演唱是其最大特点,这样的处理使得中低声区的真嗓和高八度的假嗓在音色上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音色上的突变,这种唱腔也俗称“格格腔”。

在行腔转换时,声带由松到紧,过渡需迅速,并要求有良好的气息支撑,这样才能使中低声区的声音有本色,翻上去的假嗓明亮而圆润。

2.4洞调洞调源于师道音乐,故一些老艺人也将其称作“师公调”。

它曲调优美,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湖南民歌小调的曲调,比粗r的川调多了几分秀丽,但又比压抑的打谬调多了几分明快、动听。

之后,由于洞调的调性经常发生游离,本来以C调记谱的,也可以在G调上演唱,这种形式被称为反手洞腔调。

3 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特点3.1演唱特点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其中,唱,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点。

鉴于此,笔者将论文的写作重点定位于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上。

唱腔是指在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的演唱法的总称。

研究唱腔首先要从语音的结构和吐字、发声、呼吸等诸方而入手,傅雪漪先生所著《戏曲传统声乐艺术》的引言中提到“要探讨民族声乐特别是戏曲的唱念艺术,必须从字音、语调、感情、呼吸这几方面着手,而且要研究唱念技巧中风格韵味的形成以及唱念和表演、动作、伴奏各方面统一协调的问题?”。

因此,在本节中,笔者将以湖南花鼓戏中的岳阳花鼓戏各行当的发声方式、呼吸以及共鸣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湖南花鼓戏演唱特点的研究。

3.1.1发声用嗓的运用岳阳花鼓戏因男女未分腔,因此比较讲究各行当的演唱风格。

岳阳花鼓戏的行当经各时期的丰富,发展经历了从一旦一丑的“二小戏”到一旦一丑一生的“三小戏”阶段,后来,为了生存的需要,岳阳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不得不依附于“大本戏”,因此发展为生、旦、净、丑诸行当。

尽管行当变得日益丰富,但小旦、小生、小丑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生行是指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它和戏曲表演中女性角色的旦行(岳阳花鼓戏中主要指花旦、闺门旦、正旦)均用“阴阳嗓子”,即真假声相结合。

这里的真假声结合是指真声和假声在乐曲杂夹使用。

例如生行,花鼓戏《修书下海》中“明英有言听分明”唱段中的柳明英,即为小生。

此选段是柳明英在听完三公主不幸遭遇后,所发出的感叹。

在唱段中,生行角色的柳明英,运用了真假声杂夹使用的演唱技巧。

第一句“听罢言来,高声骂(呀)”时,由于“呀”字的音很高,是“骂”的上方七度音,演唱者运用了明显的假音来演唱,而前面的唱词主要运用的是真声,真假声的区别使用特别明显,第二句“大骂金家不是人(哪)”在“哪”字的演唱被真假声完全隔成两段。

她今本是龙宫(女)哪,落得湖坪牧羊(群),倘若龙王知道(了),叫你金家活不成(哪)。

以上这些括号内的字演唱者都将该字的音调进行了高八度演唱与其他唱词形成明显音调上的差别。

在花鼓戏旦行的角色中,笔者通过听辨(白香园)《卖妙郎》时亦能明显感觉到真假声交替进行的演唱形式,下面打括号的词即为在字尾高八度演唱的形式:“公公息怒容(儿)禀啊,天(凭)公正人凭良心啊,自啊(从)儿媳(娶)过门,(一)心哪一意啊过啊光阴啊,妙郎(儿)是我的身上肉,滴(滴)心血养成人啊,若不是为救公公(的)命,儿(媳)怎肯卖亲生啊。

可见,岳阳花鼓戏中真假声的结合使用,主要表现在单个唱词中运用高八度的假声演唱和其他唱词真声演唱的融合”。

丑行(包括丑旦)在演唱的吋候,一般只用“平音”,即本嗓。

但个别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亦偶用假嗓以加强情趣。

在上例《合银牌》丑行角色的演唱中,旋律整体的起伏不大,最大的音程跨度不超过五度,这样的旋律特征非常适用于“本嗓”的演口昌。

在演唱时岳阳方言浓厚,和观众的亲近感强。

少数净行角色则搬用巴陵戏净行唱法,用类似破嗓子的所谓“炸音”。

3.1.2气息的运用气息也就是演唱的呼吸,它是声乐、戏曲演唱的基础。

但凡歌唱家无论古今中外皆视呼吸为演唱的第一要义。

我国传统地方戏曲、曲艺都十分讲究“丹田气”,要求“气沉丹田”。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腹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方法强调气息的运用要深和快,在运用时须沉到下腹的“气海穴”一带。

在演唱时,依靠下降横膈膜,扩大下腹腔,使之获得头腔共鸣。

在气息的运用上,气沉丹田是基础,收气、送气、弹气、顿气、操气等运气方法的运用,则影响着各腔种的演唱特色和韵味。

例如在《修书下海》的[咬破中指修书文]唱段中,三公主经柳明英的提醒,开始修文书,打算要其转交给龙王。

此段情绪悲切,三公主在演唱时速度非常慢,且拖腔在此段中运用得较多。

揉气的方法一般运用在拖腔之处,比如在第一句“相公一言来提醒,提醒”,出现了两个拖腔即两个“醒”字处。

在演唱时声音有如和面一般,气息流动得不紧不慢,音调稳定,源源不绝,这是“揉气”的典型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