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12
(完整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
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
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
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
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
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
“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
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
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中国电影史
卜万苍:
《神女》:1934,吴永刚导 演,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 艺术特色 1)卑贱的妓女与圣洁的 母亲集于一身。 2)少用字幕,重视画面 语言。 3)淡化外部冲突,注重 人物心理描写。 4)镜头语言简洁但具表 现力。
阮玲玉
作品:国风(1935)、香雪海(1934) 神女(1934)、新女性(1934) 人生(1934)(1934) 城市之夜(1933)、小玩意(1933) 续故都春梦(1932)、三个摩登女 性(1932) 恋爱与义务(1931)、一剪梅 (1931)、桃花泣血记(1931)、故 都春梦(1930)
在经营上,采用了垄断独占的经营方式。
“国片复兴运动”:提倡“复兴国片”、“拒绝文化侵 略”。 “联华”的主张:“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 挽救影业” 。 联华、明星、天一三足鼎立,联华是新派。
史东山
孙瑜
蔡楚生
联华的作品:《故都春梦》 (1930)、《恋爱与义务》 (1931)、《三个摩登女 性》(1932)、《母性之 光》(1933)、《香雪海》 (1934)、《人生》 (1934)、《神女》 (1934)、《渔光曲》 (1934)、《慈母曲》 (1935)、《新女性》 (1935)、《大路》 (1935)
中国电影史
参考书目:
《世界电影史》
程季华 李少白 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中 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版 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6月版
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
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时期。
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范围内的电影创作与相关的历史现象,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十七年”中国电影。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的描述和系统的分析,力求在一更宽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认识“十七年”电影的有关问题。
因此,本文从艺术、管理、政治文化等几个不同角度着手对历史材料进行组织和融汇,希望能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十七年”电影发展变化的大致轮廓。
并在此基础上对“十七年”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有关作品展开分析研究,辩明一些特殊电影形态的衍生、成型、流变的历史足迹,并对它们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做出力求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本文准备分成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1949年社会政治转型为电影生产与创作,以及艺术观念、生产管理方式、体制结构等等电影各个环节带来的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为后面的分析研究确立一个相关的知识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十七年”电影的发展历程,粗略地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建国初期”、“‘一五’时期”、“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期”。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将沿着时间的线索,对“十七年”电影的历史过程进行叙述和考察。
着重分析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创作观念、管理体制等因素对电影创作与生产的影响。
找出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说明一种电影趋势之所以如此的大致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在前面的分析基础上,对电影艺术方面的材料进行更高一层的综合,并以此为前提归纳、提炼出“十七年”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特征。
本文认为,“十七年”电影创作基本是在一种预设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规范框架中进行的。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电影的艺术手法、技巧、美学风格的选择和借鉴是在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下进行的,因而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政治和社会观念因素的干扰。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民族电影意识初萌· 郑正秋
郑正秋(1889—1935)
原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14岁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1910年开始 发表“丽丽所剧评”,主张改革旧剧,提倡新剧,认为戏剧应是教化民众的工具。后 任《民言报》剧评主笔,并主办《民立画报》和《民权画报》。 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 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并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第 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任矜萍、周剑云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 司(同人参与、股份制),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任校长。一生编导、编剧、导演、 演出影片计40多部。 代表作:《二八佳人》(1927)、《血泪黄花》(1928-1929)、《桃花湖》 (1930)、《自由之花》(1932)、《姊妹花》(1933)、《再生花》(1934)等。
中国电影史
——六代电影人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 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代表作品有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 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 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 寺》。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 · 四”新文化运动 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民族电影意识初萌· 郑正秋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 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 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 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 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 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史
改革开放后电影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也开始逐步开放和改革。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日益多样 化,推动电影业不断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电影业积极与国际接轨,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电影史
汇报人: 2023-12-27
目 录
•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 民国时期电影(1930-1949) •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电影(1949-
1978) •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1978-至今) •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
01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电影的起源与传入
文化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 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电 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民国时期电影类型与题材
类型
民国时期的电影类型主要包括剧情片、喜剧片、武侠片、戏曲片等。
题材
民国时期的电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社会现实、家庭生活、爱情故 事等。其中,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影片尤为突出。
陈凯歌
《霸王别姬》、《黄土地》、《无极》等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 关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张艺谋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作品,将中国传统 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等作品,具有 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产业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电影史(2012-9)
2013-12-25
28
• 在新中国17年的红色银幕上,长影厂的郭 振清和八一厂的高保成,是两个最符合 “工农兵”形象的银幕代表人物,他们轮 廓突出、棱角分明、浓眉大眼、身材魁梧, 符合代表人民大众鲜明个性的本质特征, 特别是郭振清在1955年拍摄的《平原游击 队》,饰演的“双枪李向阳”这一威风凛 凛的抗日英雄形象,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2013-12-25 18
• 孙道临,因在《乌鸦与麻雀》中扮 演华先生,1957年于文化部1949- 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 奖。 •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 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 《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 《早春二月》、《李四光》、《一 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 塑造了各种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 银幕形象。其表演深沉、自然,富 有激情。
2013-12-25
12
• 《人民日报》将批判定性为一场“原则性的 思想斗争”,展开对武训《武训传》的全面 否定。 • 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把对《武训传》 的批判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政治上反人民, 思想上反历史,文学上反现实主义。” • 周扬认为,“因为新中国是革命武装斗争的 成果,如果强调改良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就等于质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 至此,周扬道出了这场批判运动的本质。
2013-12-25 6
• 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出现电影创新 高潮,主要影片有:《早春二月》、《舞 台姐妹》、《农奴》、《独立大队》等。 • 彩色音乐故事片:《刘三姐》、音乐歌舞 片:《阿诗玛》、舞台艺术片:《杨门女 将》等、越剧艺术片《红楼梦》、歌剧改 编《洪湖赤卫队》; • 喜剧片:《李双双》、《锦上添花》、 《女理发师》、《哥俩好》、《大李、老 李和小李》
中国电影史
五、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
•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 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 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 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 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 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 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 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 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 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 、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 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 、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 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 长的动画片。
《渔光曲》
•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 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 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 流行歌曲之一。《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 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 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 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 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 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 轰动效应 •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 成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 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从而使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1922年
•早期最著名的电影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明星公司是中 国电影史上第一家影响深远的电影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发起组 建。公司并建立了“明星影戏学校”,编辑出版了多种电影刊物;公司的建立成
为中国电影工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第 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 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 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 秋。而郑正秋与张石川的几十年的合作被影视圈的人所津津乐道。 正是由于俩人的密切合作,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郑正秋、张石川,旧派)、天一 (邵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新旧两派比较: 1、新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激进与空幻),旧派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内容多为权世与改良)。 2、新派多取材城市小资产阶级生活,重人物心理和性格塑造;旧派多取 材农村或基层市民生活,中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3、新派注意电影语言的运用,旧派习惯与对戏剧的模仿。
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 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 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 电影艺术之长。 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 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 和斗争的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 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电影史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台湾馆
中国皮影艺术
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 域,起源距今大致2千年,是让观 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造 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雕功流畅,着色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 艺制作效果。
街头西洋镜
1896年8月11日电影开始在中国放映
《阎瑞生》故事片
编剧 杨小仲(商务印书馆机要科科员) 导演 任彭年(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导演)
演员 阎瑞生 (陈寿芝 洋行买办 阎瑞生的挚友) 王莲英 (王彩云 从良妓女 )
杨小仲 ,中国电影编剧、 导演。原名杨保泰,祖籍 江苏常州。1920年将文明 戏《阎瑞生》改编成电影 剧本,成为中国最早的长 故事片之一。后专为商务 印书馆编写电影剧本
《阎瑞生》电影剧照
广告
《阎瑞生》的评价源自影片《阎瑞生》片长10本,放映2小时左右,情节紧凑,表演精彩, 扣人心弦。拍摄技巧自然,虽有些粗糙,总体上看它是一部相当成功 的商业影片。影片《阎瑞生》的放映,引起了连锁反响,大舞台、新 舞台、笑舞台等剧场都跟着演出了各自的《阎瑞生》,有些是连台本 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麒麟童(周信芳)主演的 《枪毙阎瑞生》。此外,还有十几种以阎瑞生谋财害命为题材的书籍 出版,出现了文坛“阎热”。 电影影响 影片《阎瑞生》首映于夏令配克影戏院,连映一周,好评如潮,轰 动影坛。有的影评家撰文写道:“在真实性追求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 创造,演员的表演因较熟悉剧中人,也有突破。”“编剧紧凑,男女 演员均能适如其分,其中主要而最精彩者,为饰演阎瑞生的陈君,神 情状态活画一堕落青年,观之殊足发人深省,国人自摄影片竟能臻此 境界,殊出意料之外。”也有人批评《阎瑞生》宣扬“色情恐怖”, 上海总商会曾要求取缔,江苏教育会也视《阎瑞生》“有碍风化”, 提起取缔之呈情。 尽管《阎瑞生》褒贬不一,但它突破了无声电影的框框,开创了中 国电影新时代,其作用不可磨灭。
中国电影史
电通公司
• 1934年成立的电通影片公司为早期有声 片的艺术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 主要作品:《桃李劫》、《风云儿女》、 《自由神》、《都市风光》都是有声片。 • 《桃李劫》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 有声片。 • 《都市风光》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也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
三十年代电影的基本背景
四十年代:从沉默到爆发
• 电影机构和从业人员出现分化:四种创作格局 • 国统区(武汉、重庆、成都):也是大后方电 影:内容上直面战争;表现形式上注重通俗化 和纪录性。 • 租界区(上海和香港):也是“孤岛时期”的 电影。商业电影类型达到完备。 • 沦陷区(长春和孤岛消失后的上海):主要的 是指“满映”和“华影”为代表的亲日电影。 • 根据地(延安):1938年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从无声到有声
• 声音开始出现:华纳兄弟首次尝试。1926年8 月6日,有声电影第一次和美国观众见面。 • 上海第一家装置有声放映机设备和首次公映 有声片的是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时间是 1929年 • 1931年3月15日,中国第一部有声片(蜡盘发 音)《歌女红牡丹》(明星公司)在上海新 光大戏院首映。 • 1931年7月1日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青》公 映。1931年10月10日片上发音影片《歌场春 色》上映。
中国电影的开端
1905-1931
一:早期中国电影放映。
• 中国民众的电影经验是从观看外国人放映的 外国电影开始的。 • 关于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最常见的说法 是:1896年8月11日,徐园又一村 ? • 1903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青莲阁” 茶楼放映电影。 • 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 投资创建的虹口活动影戏园开幕并首映西片 《龙巢》。这座用铁皮搭建、仅有250个座位 的虹口活动影戏园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专业 电影院?
中国电影史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电影史》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分5分)1、《定军山》:第一部中国电影,拍摄于1905年春夏之交。
〔2分〕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与照相技师刘仲伦,就在照相馆的院子里,利用日光,露天拍摄了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的代表剧目《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三个片段。
〔5分〕1、左翼电影运动: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统一领导下,〔2分〕在上海开展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电影运动。
〔5分〕3、讽刺喜剧:一种喜剧样式,从嘲弄人的弱点发展到讽刺社会的弊病,标志着讽刺喜剧电影的逐步成熟。
〔2分〕1945-1949年的代表作品有“中电”导演张骏祥拍摄的《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7)以及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乌鸦与麻雀》(1949)、《三毛流浪记》(1949)。
〔5分〕4、《铁扇公主》: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片长80分钟,1941年出品。
〔3分〕由万籁鸣、万古蟾等兄弟编导,弘扬“必须坚持信念、大家一心”的爱国主题。
〔5分〕二、简答题(30分,每题分15分)1、简述新中国初期私营电影对中国电影艺术传统的继承答:电影艺术的发展既与时代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初期私营电影艺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中国电影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以伦理故事体现社会冲突和变革社会伦理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种通过对人物命运的编织,来表达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剧作构思和方法,成为以后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叙事模式。
由于它符合中国广大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欣赏习惯,又与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渊源关系,因此也被当作电影民族化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①“把社会政治内容的表达,放在一个伦理故事的框架内,人物的政治态度的进步与落后,同道德情操的高尚与卑劣始终是同一的。
中国电影史
标志着民族影业草创时期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Page
5
《孤儿救祖记》意义
①本片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语 言体系,不像以前单纯模仿外 国;影片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创 作方法,加以运用。 ②吸取传奇、文明戏等形成自 己的叙事方式及语言方式。③ 形成中国家庭伦理剧的规范。 ④具有影戏风格。 ⑤本片商业上的成功刺激了电 影商业性的发展。
Page
7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
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张石川)、《劳工之爱情》(张石川)、《庄 子试妻》(黎民伟)。 主要功绩:①、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②、开 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Page
25
③、神怪片是武侠片在二十年 代的一个变种,与武侠片有一 定渊源,但又有自己的创作特 征:不注重武术较量,而热衷 于武林门派间的法术争斗;在 视觉形象上,依靠特技制造的 视觉奇观;注重连集片的拍摄, 往往一集成功后连续拍摄。影 片:《火烧红莲寺》。
Page
26
《雪中孤雏》1929
Page
Page
23
民新公司摄制,侯曜编导。改编自同名古戏的这部电影是古装片中较 有代表性的一部,从当时的评论来看,《西厢记》的艺术水平在当年的 古装片中属于中游。
Page
24
②、武侠片是继古装片后商业电影竞 争中的第二个浪潮,兴起原因主要是 市场的诱惑。影片大多取材传统侠义 小说和武侠小说,更有类型化特征: 多种明确的冲突主题,如除霸型、复 仇性等;角色摄制吻合观众的想象; 注重明星效应。影片《大侠甘凤池》 《儿女英雄传》,某种程度影片也带 有曲折隐晦的方式评价生活的意味, 但由于质量得不到保证,佳作很少。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重点一、基本知识1.明星影片公司时间:1922年3月——1937年创办人: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火烧红莲寺》、《十字街头》等著名影片。
题材:家庭伦理,道德教化创作数量:200余部明星:王汉伦,张织云,胡蝶地位:当时中国营业时间最长的电影公司中国电影业最早出现的“霸主”。
2.天一影片公司时间:1925年6月——1937年创办人:邵醉翁.邵醉翁四兄弟成立(屯人、仁枚、逸夫)题材:民间故事,古典小说代表作品:《孟姜女》、《梁祝痛史》主要明星:袁美云,陈玉梅创作数量:百余部地位:成功引领了“稗史片”、“古装片”风潮制片路线也给“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打上印记\“天一”影片的观众定位在一般市民——对文化道德保守,对视听娱乐追求。
热衷传统道德伦理,以“时事”和“稗史”题材为主,最早从市场中认识到了“类型片”的巨大票房潜力,并身体力行。
邵氏影片一边在思想上注重旧传统,一边在形式上领导新潮流。
如公司的开山之作《立地成佛》即以彩色(染色)为卖点,《女侠李飞飞》一片刀光剑影舞动人心;《白蛇传》、《珍珠塔》则创造出新的商业类型电影“稗史片”,并引发了一场挖掘稗史和民间传说的热潮;喜剧片《王先生》开创改编漫画为电影的中国纪录。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其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成为20世纪30年代最卖座的粤语片3.“影戏”主流电影的特点(1)、伦理化主题:道德对比鲜明,担负社会教化任务,惩恶扬善。
(2)、剧作上强调戏剧冲突:情节模式化,矛盾冲突尖锐且具假定性,多是大团圆结局。
(3)、人物善恶对比分明:主人公历尽磨难,女性一般作为被抛弃的形象;坏蛋、滑稽傻瓜成为经典类型。
(4)、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较煽情,迫使观者热烈体验主人公感情,以博同情怜悯。
4.长城派电影长城——侯曜,社会问题片,如《弃妇》、《春闺梦里人》1921年5月,由旅美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程沛霖、李文光、李泽源等人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冀通过制作爱国影片,端正海外视听,维护祖国尊严。
中国电影史
第三代导演: • 最杰出的: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 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第三代导演
•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 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 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 叙事”见长。 • 水华(1916~1995):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 《烈火中永生》、《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 蓄凝练的风格。 • 崔嵬(1912~1979):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 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 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在中国导演队 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 位:袁牧之、郑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 长。
张石川与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除此之外的导演:黎民伟《庄子试妻》、任彭年、 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 徐桌呆等。
第一代导演的贡献
• 1、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 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 2、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 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生 死 恨
第三代导演:曲折发展
•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 发展时期。 • 1946年新中成立到期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 《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 《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形 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
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
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
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
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
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
“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
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
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中国电影史
名词解释: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
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
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
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
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
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
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
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
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
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
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
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中国电影史。详细
中国电影史。
详细中国电影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电影院和电影制片公司在中国尚未兴起。
然而,1905年在上海,一个名为“美国影讯”的公司开始向中国人展示电影。
此后的数十年里,电影逐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了一次黄金时期。
1913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映。
随后的几年里,电影制作公司不断涌现。
1922年,上海宝莲电影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设备齐全、专业化的电影制作公司。
此后,该公司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代表,旗下拥有大量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许多经典电影如《武则天》、《小城之春》、《骆驼祥子》、《大闹天宫》、《无情岁月》、《八百壮士》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拍摄的。
它们被称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然而,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电影工业被国有化,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由政府直接控制。
在1950年代,由于党的文艺方针的限制,很少有像样的电影作品出现。
这时期的电影内容因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而缺乏多样性和活力,很难称之为一个美好的时期。
196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重新开始繁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电影恢复了活力,并大量创作出优秀电影作品,如《红高粱》、《黄土地》等。
这些电影关注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走向了国际市场。
1984年,谢晋执导的《黄土高天》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项——金棕榈奖,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新纪录。
此后,几部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广受好评,如《红楼梦》、《菊豆》、《活着》等。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始崭露头角,开始成为世界电影大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电影公司开始走上商业化道路,电影制作逐渐趋向专业化,并吸引了许多好莱坞明星前来参与中国电影制作。
这个时期的电影题材也更加多样,既有商业片,也有文艺片。
《霸王别姬》、《英雄》、《千里走单骑》、《投名状》、《红海行动》等电影成为中国电影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品。
中国电影史
《荆轲刺秦王》
《大决战》
《甲方乙方》 《生死抉择》
第六代的崛起
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 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站台》《小武》 《任逍遥》《世界》 《三峡好人》
2、中国叙事电影的开始
3、中国早期电影的时代语境
第三节、早期电影格局
• 在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从初 期的实验探索转入到正规的电影制作。在这一时期中 国电影数量和类型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出现了 多个实力雄厚的中国早期制片公司,除新民公司以外, 比较著名的还有明星公司、天一影片公司、神州影片
中国电影史
主讲教师:周老师
中国电影的开端
1905-1931
第一节:早期中国电影放映。
• 中国民众的电影经验是从观看外国人放映的外 国电影开始的。
• 关于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最常见的说法是: 1896年8月11日,徐园又一村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
1、 1905年由 北京鑫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的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1、八个“革命样板戏”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海港》、《奇袭白虎团》、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沙家浜》(交响乐) 2、“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 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镜头运用一律遵循“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的公 式化处理
故事片的摄制(1973-1976):共有76部影片,其中 较好的影片有《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 《难忘的战斗》等,其中对《创业》和《海霞》的斗 争,也是江青和周恩来的政治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意不满意》倡导一 种相互服务的社会主义 社会人际关系和新的风 尚。
《抓壮丁》以讽刺的手法刻 画了几位反面角色可鄙、可 恶又可笑的形象,使国民党 军队、地方政权和反动地主 的肮脏灵魂和丑恶行径昭示 于银幕。 浓郁的四川地方生活气息和 爽利泼辣的语言风格,为本 片增添了喜剧效果。
惊险样式的影片
《林家铺子》影片的开始段落达到新中国电影表现空 间环境的最高境界。 “导演象一个导游者,让我们坐在那艘小船上,进入 江南水乡的特定时代氛围之中。正当此时,一桶污水 的倾出,令人一怔。这个在空间和时间里展开的动态 语言,以高度简练的直观形象对一个时代,也即是整 个作品主题作出了高度概括。浑浊阴暗的小河,沉淀 着这个小城镇(更隐喻着我们古老的民族)年深日久积 淀的(更隐喻着精神的)污垢。一桶污水的外来冲击和 叠印上的1931年字样,明确提示它隐喻的外力。那些 潜藏在底层的积垢翻腾起来,沉浸在小河里的大鱼、 小鱼、虾米,加剧了弱肉强食的拼搏……” 这个段落的特点在于:不再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 ,而是使用白描的手法,在看似平和宁静之中,意寓 波澜起伏的情感与理念。
生活轻喜剧: 有矛盾而不必尖锐; 有冲突而不必激烈; 有讽刺而不必辛辣; 有歌颂而调子不必过高 。
《魔术师的奇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62年 李凖编剧,鲁韧导演, 主演:张瑞芳 仲星火
《李双双》不仅真 实地反映了农村存 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塑造出鲜明、生 动、具有典型意义 的银幕形象,而且 创造了一种农村喜 剧片的新风格,成 为中国农村电影的 经典之作。
谢铁骊(1925-),江苏淮阴人,15岁时就参军 ,1950年到北京,1956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 副团长,同年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 1959年独立导演了影片《无名岛》。翌年导演 《暴风骤雨》,真实再现了土地改革运动的磅 礴气势,获卡洛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1963年,导演《早春二月》。 其后导演的影片有《千万不要忘记》、《智取 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 》、《海霞》、《知音》、《包氏父子》等。 1989年,将文学巨著《红楼梦》分为六部八集 ,搬上了银幕,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导演奖。 曾任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表现正面环境中,正面人物与反 面人物斗争的影片。
表现边防线 上的斗争的 影片
《英雄虎胆》
表现正面人物处于反面环境 中,公安人员打入敌特内部 进行侦查破案或获取情报的 影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严寄洲、郝光导演《英雄虎胆》 (1958年)是新中国惊险片的代表作,叙事模式上是 “冒名顶替”的套路,剧情设计别具匠心,不仅“敌中 有我”,而且“我中有敌”。我军侦察科长曾泰冒名台 湾派来的副司令进入敌匪内部,而敌方在我方也藏有 内奸特务,曾泰处境非常危急。直到现在我们在电影 中还经常会看到这种卧底与反卧底的形式,如《无间 道》。 导演打破常规,选用了在气质与形象方面属于正面型 的演员王晓棠扮演女特务阿兰;王晓棠反戏正演,摆 脱了脸谱化的积弊。曾泰的扮演者于洋举重若轻,分 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令人难忘的是,影片让身穿"奇装异服"的阿兰与曾泰 一起跳"伦巴"舞――这独特的场面与情调,为处于长 期封闭状态下的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听感知 与体验机会,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私下里审美追捧的 对象。
惊险片可以说是“十七年”革命正剧的一次成功突 围,是一种相对完整的类型样式,有反特惊险片、 游击战争惊险片和地下斗争惊险片三大类。 但就其分类就可以看出惊险片与革命斗争的关系。 反特片中的“特务”是被视为人民公敌的“反革命 分子”,如《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 、《英雄虎胆》、《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 及《寂静的山林》等。 游击战争惊险片则是新中国的传奇英雄类型片,如 《新儿女英雄传》、《渡江侦察记》和《铁道游击 队》等等。
题材内容方面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对观 众产生认识、教育作用。 主要塑造正面英雄形象。塑造的多是阶级人物 的典型代表。将属于个人的、人性的、感情的 东西剔除掉 ,《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与洪 长青,《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与卢嘉川。 在叙事上,多以戏剧冲突为基础,借鉴中国民 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将叙事性、戏剧性和抒情 性完美相融。
散文式电影的探索
继承《神女》、《小城之春》等影片的诗意传统,接受了我国古典 诗词和文人化的影响,追求优美、含蓄、情境交融的审美情趣。 《林家铺子》重场面和细节而不追求壁垒分明的戏剧冲突。 《早春二月》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夏衍改编,水华导演 ,谢添主演。 30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 林老板的两面性成就其典型性 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 电影节获评委奖。 曾以13部影片中唯一一部中国片列入1986 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
关键词
戏剧式电影——革命抒情正剧 史诗式电影 散文式电影 喜剧电影 讽刺喜剧、歌颂喜剧、轻喜剧 惊险样式的电影 导演:谢铁骊、吕班、王家乙、严寄洲等。 影片:《南征北战》、《早春二月》、《新局长到 来之前》、《五朵金花》、《李双双》、《英雄虎 胆》等。
戏剧式电影—革命抒情正剧
喜剧样式的发展
吕班的“讽刺喜剧”: 《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 《未完成的喜剧》。 1959年献礼片中的歌颂性喜剧: 《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 60年代初的轻喜剧: 《李双双》、《大李老李和小李》、《锦上 添花》、《女理发师》等。
在1949-1955年期间,中国电影整整七年中, 可以说没有拍过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喜剧片。 直至1956年,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宽松 的局面,作为民族自信心增强、喜剧意识之 觉醒的标志的电影喜剧,终于姗姗而来。 首先踏进这条被视为畏途的电影艺术家是吕 班。他在这个时期、这个领域中的探索,具 有拓荒者的意义———这也使他为之付出了 巨大的代价!
《早春二月》1963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谢铁骊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概括了二、 三十年代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艺术上摆脱戏剧原则,情景交融,有散文化风格。 突破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对多场景组合式的电影形 式进行了探索。影片含蓄的韵味,精练的镜头以及 丰富的细节描写如肖涧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 次过桥,都各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情境,令观众如痴 如醉。 影片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细的美工创造,借鉴了传 统绘画技法的摄影处理,也是使影片获得突出成就 的重要因素。 影片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 影节获评委奖。
吕班,1930年考入北平联华公司演员 养成所, 1937年入上海明星二厂当演 员。1938年赴延安,1948年调东北电 影制片厂,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 片《桥》的拍摄。 1950年后导演了《吕梁英雄传》、《 新儿女英雄传》。1952年回长影,独 立执导影片《六号门》,获文化部 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导演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和 《不拘小节的人》,后筹拍的影片《 未完成的喜剧》,因遭到批判被迫中 断。
如《李时珍》中几次表现“逆水行舟”的画面伴随着 “身如逆流船,心比磐石坚。”的歌声,具有强烈的 抒情性,逆水行舟象征着主人公逆流而上的艰难和与 众不同的情操。
史诗式电影的探索
《南征北战》是史诗样式的典型。以一 种全景式的展现了整个战争的全局。
《南征北战》1952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
沈西蒙、沈默君编剧,成荫、汤晓丹导演。 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住山东、苏北战场的几个 真实战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 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取得胜利的过程。 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 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 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 争史诗韵味的影片。 其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 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体 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是新中国电影表现战 争大场面的经典段落。
三、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
作为新中国电影的一个“异数”,影片遭到 了全国范围的严厉批判。《早春二月》和 《北国江南》作为修正主义材料被准予在 全国57个城市放映,供批判之用。 孙道临塑造的肖涧秋深沉、含蓄、质朴, 他内心炽热的情感与外表的沉着、从容形 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 诣,成为他的表演艺术的代表作。 饶有意味的是,随着对《早春二月》的批 判,社会上竟悄悄掀起了一股“萧涧秋” 旋风。男大学生模仿萧涧秋的扮相,围一 条长围巾,梳一个30年代知识界流行的大 背头,手执柔石的小说原著《二月》在河 畔倘佯,口中念着萧涧秋的台词。有的人 跑遍南京路、淮海路,为的就是觅一条他 围的豆绿色围巾。
“歌颂式”喜剧: 歌颂新社会,塑造正面形象, 以误会、巧合为主要表现手法。
王家乙(1919-1988),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 演剧队,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 团任演员,1948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曾在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角色,1949 年独立导演。从1950年起导演了《高歌猛进 》、《葡萄熟了的时候》等片。 1959年同摄影师王春泉、作曲家雷振邦一起 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四个月时间拍摄影片 《五朵金花》,该片于1960年获埃及第二届亚 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二、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人 面 桃 表现人物在战争或革命斗争中的成长:董存 花 瑞、吴琼花、林道静、喜儿等。 相 映 红。 表现人物在斗争中的个性:林则徐、聂耳、
李双双等。 表现人》中的巡警,《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