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2004年,全球心血管处方药销售额超过了750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

据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病率仅为5.1%,到90年代初就增至13.6%,到2002年时18岁以上人群已达18.8%,而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人群”竟高达70%以上。一项关于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近年国人死亡人员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主要有:

非精神科患者人群中情感障碍的发生和分布:

国外研究显示,在慢性疾病患者中,抑郁发病率为9.4%,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抑郁患病率分别为9%~12%和22%~33%,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15%~23%,心肌梗死16%~20%,心力衰竭14%~36%,不稳定型心绞痛15%~20%(Carney,1995 Hance,1996 Gonzalez,1996 Sullivan,1999 Connerney 2001)。90年代在上海综合医院中,情感障碍发病率为:门诊病人10%~20%,住院病人20%~50%,其中心血管40%~50%。

据报道,2005年1~2月在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在3260例病人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其次,情感障碍对心血管科疾病的影响

在抑郁和焦虑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2倍,卒中、心绞痛和心梗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Carney发现,约18%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重度抑郁,而重度抑郁病人中16%~20%发生急性心梗。在做冠脉造影和电生理检查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病人中,一年内发生急性心梗或死亡的危险增加2倍,在应激促发的惊恐发作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增加5倍。在心肌梗死后伴随抑郁的病人,其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情感障碍表现为躯体化症状的特点

焦虑和抑郁是较常见的情感障碍,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见为胸痛、胸闷、气

急、心动过速伴肢体发麻、出汗、发抖、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抑郁常会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急、甚至有绝望感。躯体化症状发作的特点是变化多端,可间断反复出现也可持续发作,程度不一;无器质性病变的客观依据;常会累及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如心率、呼吸、血压和体温等。

情感障碍的识别现状

对于伴发情感障碍的患者,情感障碍的正确识别不管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是一个问题,在国外其识别率约为15%~25%。在国内曾有报道,上海市某区中心医院对门诊两年内连续就诊的1673例病人做调查,按WHO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者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为9.7%,就诊的理由有99.1%是各种躯体症状,而不是以心理障碍作为主诉,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为15.9%,有84.1%被诊为内科疾病。笔者认为在包括北京在内各个地区的大中型综合医院中识别率恐怕还要低于此值。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而内科医生未经专业的心理训练,识别能力有限所致。

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情感障碍的因素

2005年1~2月,我们在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病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更易于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低年龄组、独身、高教育程度、体力劳动者、低收入、病程时间长的女性病人更易发生焦虑;高龄、独身、女性、病程时间长、低收入、低教育程度、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易于出现抑郁。焦虑和抑郁病人的用药依从性降低且以抑郁病人为着,同时抑郁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

目前心身疾病治疗的现状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临床医生对于心身疾病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各科医生治疗各科疾病,内外科医生和精神心理科医生都普遍对对方的专业领域缺乏认识,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病人被误诊,治疗被延误。

而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主要是预防为主,文献证实发生心血管疾病一半归之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2003年第76届美国心脏病协会年会上,美国CDC专家提出,心血管疾病50%归之于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饮食和缺乏运动),20%归之于基因遗传,20%归之于环境因素,10%归之于患者的治疗。而目前状况本末倒置,绝大部分力量投入疾病的后期治疗,明显缺乏预防力度。因此,新任53届ACC主席Michael Wolk教授呼吁,心血管专科医师应实现从干预到预防(From intervention to prevention ), 在人们健康时,保护人类健康,而不是等心脏病失控时才去救治。美国1970年以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防治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50%,1950年以来脑卒

中的减少更为显着。我国对预防的研究中,例如我国前瞻性研究得出,舒张压每相差5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性相差46%,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性相差24%。

可以实施的预防措施,包括一级与二级预防主要有改变生活方式坚持运动,每日有氧运动30min ;合理饮食(限盐、限糖和限脂肪),包括以植物食品为基础的低脂肪饮食,减少简单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戒烟;注意控制精神紧张。例如JNC7指出改变生活方式一段时间对血压下降的效果,研究还表明,大幅度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可能逆转即使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早治疗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疾病例如,将升高的血压降至合理的水平并维持之;积极防治糖尿病;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高脂血症。将预防的原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例如对心衰的治疗不停留在血液动力学改善、症状缓解,而进一步要求阻断有害的某些神经体液机制,中断和逆转心肌重塑,延长患者的寿命。对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不一味追求心律的控制,更重要的是预防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治疗老年房颤,不满足于心室率的控制,还应积极使用抗凝剂,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对高血压应视为高血压综合症,治疗不停留于血压降至目标水平,还应查明和处理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因素,以期取得更加满意的防治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