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并评价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的作业紧贴实际,让学生调查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了解荒漠化现象,并提出防治措施。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片美丽的地方会出现荒漠化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荒漠化的概念,为后续讲授新知做铺垫。
(二)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荒漠化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优点,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美景,如大漠孤烟、黄河落日等,引起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荒漠化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任务,如让学生设计一份荒漠化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4.掌握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分析和地理图表绘制等基本技能,能运用这些技能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荒漠化的现状、防治措施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请列举三种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c.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启示。要求:图文并茂,字数600字左右。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内容包括:GIS软件操作步骤、数据分析、防治建议。
4.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b.荒漠化对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c.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优缺点是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及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荒漠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16~19页)二、课标解读具体阐述本次研究区域当中环境问题成因;对该区域当中存在问题与危害种类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解决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荒漠化含义、危害以及具体防制措施重点阐述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荒漠化对人类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为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教材当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及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四、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具体掌握现阶段我国荒漠化出现的主要区域,并对荒漠化发展的形成原因以及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并懂得具体的应对措施。

引导学生形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训练。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教材当中图片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深层次分析造成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对荒漠化的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行为对荒漠化产生的危害。

提升学生对荒漠化发展与治理方面的理性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西北荒漠化具体原因以及主要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就荒漠化发展情况分析,促使学生可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七、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分析问题。

问题设计需要具有实用性以及探讨性,设计简单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太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口味进行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及类型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的情况,需要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4.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2.强调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为家乡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防治的了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以下内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激发他们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本章节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旨在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让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教学中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较强,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题,尤其是分析题和讨论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撰写小论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创意设计:设计一项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公益活动,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具有可行性。
7.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实践操作: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发展趋势,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教材分析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八、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荒漠化的治理-我国以西北地区为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存在的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人们在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主要措施。

学生学习中要知道联系该地区的特征、当地人类活动清楚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防治的经验和措施。

本课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在授课中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进行部分讲解,在课前准备指导中和具体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并对教师职业进行初步实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活动为教学主要线索,学习汇总中要读图、看好地图、看图,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获取知识,共同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地理现象事物之间的存在联系,建立起来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危害及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例子分析联系实际,注重总结方法并掌握好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关系,总结中联系好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进行多阶段的内容分解,并将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分解情况进行分组。

教师给出不同的方向学生按组进行备课。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随时跟踪指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1、荒漠化的概念学生:(展示对比图片)正如刚才老师所说的,荒漠化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他已经切实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来的操场就是明显的荒漠化景观。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要想实现荒漠化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荒漠化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荒漠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及其成因学生: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然后去好好理解内容,运用一些词语来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多媒体图片展示: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沙漠化过程)其他小组学生找代表进行发言,老师和学生对发言内容进行点评: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再加上人类活动共同导致表现——土地的沙漠化、次生的盐渍化和石质的荒漠化学生:请大家来仔细观看世界的荒漠化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全球四大沙尘暴常发区,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北美洲的美国、中亚地区以及包括中部非洲和西亚的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内的中东地区。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原本有植被的草原、森林或半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土地被侵蚀,形成了裸露的沙漠化地带。

二、为什么会产生荒漠化荒漠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自然因素:干旱、风蚀等自然灾害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为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从而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三、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的草原、森林和半沙漠地区,但由于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沙漠化:沙漠化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一些土地因为严重沙漠化,已经无法种植农作物。

2.风蚀:高速公路、铁路和建筑物等人类活动对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导致风蚀现象越来越严重。

3.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和采伐和垦殖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程度加剧。

四、如何防治荒漠化为了防止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1.加强生态环保: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国家重点保护地区加强保护。

2.限制开发活动:限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类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3.实施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防止土地侵蚀。

4.加强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五、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我国政府对荒漠化问题的防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了以下防治措施: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荒漠化问题。

2.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是我国为减缓荒漠化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禁牧、少草、荒草还草等,以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
(5)GIS软件操作: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荒漠化相关数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4.作业与评价: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荒漠化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然而,他们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荒漠化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意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7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7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贺兰山以西荒漠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荒漠化的概念和过程1、荒漠化的概念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区土地退化出示西北地形图、干湿地区图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大(2)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①干旱的原因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漠荒化的自然背景(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河西走廊:经历汉、唐、明、清的大规模开发,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塔里木盆地难缘绿洲:汉代以来,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向河流上游退缩北方农牧过渡地带:清代以来,大规模移民开垦,原来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移旱作地区草原牧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第一节为例阿卜杜拉古再丽努尔:备课者.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

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

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教师讲述]很好。

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

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爱,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国家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同,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内容: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影响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
-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充分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互相讨论,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态度,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荒漠化问题。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影响: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退化、沙漠化加剧而导致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二、荒漠化的发生原因1.气候因素:荒漠化的形成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密切相关,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大、气温升高等气候因素会使土地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2.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放牧、过度勘探水资源、对土地的过度使用等会导致土地干旱、沙漠化和荒漠化同时加剧。

3.大气污染:气候恶化以及酸雨等污染对于土地生态的破坏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表现1.温带荒漠:罗布泊、贺兰山南麓、塔里木盆地、阿尔金山2.生产型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饮马河沙漠3.人类活动造成的退化: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道路建设、采矿、沙漠旅游等旅游项目对于荒漠化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适度放牧:降低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适度放牧可以使得草地得到保护和更新,从而减缓一定的荒漠化进程。

2.发展防风林:发展适宜分布的防风林种,可以起到保水、固土、防风、防沙、减少风沙对于至极城市的污染等等功能。

3.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实行合理的水利工程,以及提升人类对于水资源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能力。

4.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对于荒漠化防治的专项研究和实际工作,实施植被恢复、沟壑稳定、风沙防控、水土保持等各种技术防治措施,以增强生态环境的韧性和恢复力。

五、结语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是全球性的重要任务,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

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干旱荒漠化区域之一,也承受着很大的生态压力。

我们应该加强科学前沿技术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把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让生命之花永争盛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3.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利用等,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荒漠化概念形成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为因素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阻隔水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位置东西【合作探究】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教师总结】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合作探究】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合作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教师总结】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教师总结】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教师总结】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牧场超载 转牧脆弱地区荒漠化加剧劳动力需求草地缩小 草地变旱地人口增加 弃耕后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教师总结】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合作探究】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教师总结】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

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

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教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

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