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脂类和生物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分子物质的运输
单向运输:只能运输一种物质由膜的一侧到另一侧。 同向运输:如果一种物质的运输和另一种物质的运输相关且 方向相同。(葡萄糖和钠的运输) 反向运输:如果一种物质的运输和另一种物质的运输相关且 方向相反。(钠和钾的运输) 通常情况下,分子越小,疏水性越强,越容易透过膜。 1、Na+和K+的运输(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且为反向运输)
① Ca 2+ 浓度极低时,钙调蛋白以不与Ca 2+结合的状态存在,不能激活 Ca 2+ —ATP酶,酶对钙的亲和力低。 ②如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则钙调蛋白与钙形成复合物,可与Ca 2+ —ATP酶结合,提高酶对钙的亲和力。 Ca 2+ —ATP酶的作用机制 经历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过程,通过E1和E2两种构象的相互转变,将钙 从膜的一侧运输到另一侧。
发绿光荧光素 标记的小鼠细 胞膜蛋白抗体
发红光硷性蕊香 红标记的人细胞 膜蛋白抗体
通过细胞膜的融合证明细胞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取决于磷脂) 膜脂运动的方式: ①磷脂分子在膜内侧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速度很快) 人工膜和生物膜中均有。 ②磷脂分子在脂双层中作翻转运动(速度较慢)。 ③磷脂烃链围绕C-C键旋转而导致异构化运动。 ④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左右摆动。 ⑤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旋转运动。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脂酰链的不饱和度、链长、蛋白质、 pH、离子强度。 2)膜蛋白的运动性 膜蛋白的侧向扩散、膜蛋白的旋转扩散 膜蛋白的旋转扩散<膜蛋白的侧向扩散< 膜脂的侧向扩散 膜脂合适的流动性是膜蛋白正常功能表现的必要条件。
细胞膜:包裹在细胞外的,将内含物与环境分开的一层膜。 内膜系统:组成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和细胞器的 膜。 二、生物膜的组成和性质 蛋白质、脂类(磷脂)、糖类、水和无机离子。 其中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差别很大,功能复杂的膜,蛋白质 比例大,功能简单的膜,蛋白质比例小。 (一)膜脂 分类:磷脂、糖脂、胆固醇
Na+.K+-ATPase的亚基 结构及其在膜上定位
Na+-K+-ATPase
去污剂微囊
增溶的膜蛋白
Na+-K+- ATPase 的体外重建
脂-去污剂微囊
透析 纯化 外加的磷脂 去污剂微囊 Na+-K+-ATPase 在脂质体上重建
纯化的膜蛋白
• 3、阴离子的运输 • 4、糖和Aa的运输 • 1)葡萄糖的运输(主动运输、协同运输中的同向 运输) • 葡萄糖的运输利用Na+梯度提供能量,通过载体蛋 白,伴随着Na+一起运输入细胞,Na+梯度越大,葡 萄糖进入的速度越快,进入膜内的Na+又通过Na+、 K+—ATP酶运输体系将Na+运输到膜外,以维持Na+梯 度,所以葡萄糖的运输是Na+、K+—ATP酶维持的, Na+梯度推动的。[动物细胞中利用Na+梯度,细菌 中用H+梯度]
四、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机体的损伤 1、中间产物自由基导致蛋白质分子的聚合 2、脂质过氧化终产物可与蛋白质的氨基发生作用导致多肽 链的链内交联和链间交联。被修饰了的蛋白质和酶失去生 物活性,导致代谢异常。 3、脂质过氧化对膜的伤害 脂质过氧化的直接结果是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膜脂的 流动性降低。 4、脂质过氧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5、脂质过氧化和衰老 老年斑、老年色素、脂褐素、黑色素
锚定膜蛋白
内嵌蛋白
糖脂
wk.baidu.com
胆固醇
卵磷脂
三、生物膜的功能 信号传递、能量转换、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神经传导和 代谢调控、物质运输。
四、生物膜的物质运输方式及其机理
根据物质运输自由能变化: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一)被动运输 1、定义 :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膜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即 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2、特点:顺浓度梯度、不需供能的自发过程,有的需要孔道蛋 白或载体蛋白。 3、分类:①简单扩散——是许多脂溶性小分子的运输的主要形 式,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不具有特异性, 不具有饱和性,扩散结果使物质在膜两侧浓度相等。
(二)膜蛋白 20-25%蛋白质与膜结构相联系,根据在膜上的定 位可分为膜周边蛋白质和膜内在蛋白质。 1、膜周边蛋白质(占膜蛋白的20-30%—外周蛋白 分布于膜的脂双层表面,通过静电力或非共价键与 其它膜蛋白相互作用连接到膜上,膜周边蛋白易于 分离,改变离子强度或金属螯合剂可提取,这类蛋 白质溶于水。 2、膜内在蛋白质(占膜蛋白的70-80%)
3、衍生脂质 包括取代烃、固醇类、萜类、其它脂质
三、脂质的生物学作用 1、贮存脂质:三酰甘油和蜡; 2、结构脂质:参与生物膜的组成; 3、活性脂质:类固醇激素、脂溶性维生素。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的,但是对人 体功能必不可少的,必需由膳食提供的。 亚油酸和亚麻酸。 亚油酸:各种植物油 亚麻酸:坚果
生物膜流动性异常导致疾病
磷脂分子运动的几种方式
侧向移动
翻转运动 摆动 、扭动
全反式、偏转构型 旋转异构化运动
(三)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模型
1、脂双层模型: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Grendel
2、Danielli与Davson的三夹板模型
1935年,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蛋白质以单层覆盖两侧。
晶格镶嵌模型 1975年,Wallach提出了晶格镶嵌模型。他在流动镶嵌模 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物膜中流动性脂质的可 逆性变化。这种变化区域呈点状分布在膜上。相变表 现为膜脂分子的一种协同效益,即几十个以上的脂分 子同时相变。膜脂的相变受温度、脂本身的性质、膜 中其他成分、pH和二价阳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板 块镶嵌模型 板块镶嵌模型 1977年,Jain和White提出了板块镶嵌模型,其内容本质 上与晶格镶嵌模型相同。他们认为:在流动的脂双分 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的、刚度较大的、彼此独 立运动的脂质“板块”(有序结构区),板块之间被 无序的流动的脂质区所分割,这两种区域处于一种连 续的动态平衡之中。
1、磷脂 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 鞘磷脂:以鞘氨醇为骨架. 磷脂结构:亲水性头部+疏水性尾部,构成生物膜的骨架。
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呢?哪一种排列 方式又是最稳定的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 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 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的两倍。 单体、微团、双层微囊(最稳定的结构)
(二)生物膜结构的几个特征
1、脂双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2、膜蛋白以两种方式与膜结合 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 3、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 构成膜的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在膜两侧分布都是不对称的。
(脂质在双层之间可以翻转,而膜蛋白在双层之间不能翻
转) 4、生物膜的流动性(主要特征)变形虫运动.avi
合适的流动性对生物膜表现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②协助扩散—溶质在顺浓度梯度扩散时,依赖于特定载体。 这些载体主要是镶嵌在膜上的多肽或蛋白质,属于透性酶 系,通过载体构象的变化完成运输,如:红细胞膜对葡萄 糖的运输。 两者的区别:协助扩散具有明显的饱和效应。 (二)主动运输(运送) 定义:凡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过程。 特点:①专一性(有的细胞膜只能运输氨基酸,不能运输葡 萄糖);②运输速度可达到饱和状态(需载体蛋白);③ 方向性(细胞总是向外运输Na+,向内运输K+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④选择性抑制(乌本苷抑制Na+向外运输,根皮 苷抑制肾细胞对G的运输)⑤需提供能量 主动运输过程发生需要两个体系:一是参与运输的传递体、 二是酶系组成的能量传递系统。
Ⅰ 脂类
一、脂质的定义 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 子,对大多数脂质而言即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 其衍生物。脂肪酸多是四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而醇
类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二、脂质分类 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 1、单纯脂质,包括甘油三酯和蜡。 2、复合脂质(含有非脂分子成分)包括磷脂和糖脂
3、Robertson单位膜模型
20世纪50年代末,与三夹板不同之处,脂双层两侧蛋白质分
子以β -折叠形式存在,而且是不对称性分布。
4、流动镶嵌模型(广泛接受的膜结构模型)细胞膜的三维动 画模型.avi
1972年,Singer与Nicolson 膜结构特点: ①膜结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 ②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③内在蛋白质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或横跨全膜。 ④外周蛋白质分布于脂质双分子层的表面。 ⑤脂质分子之间或脂质与蛋白质之间无共价结合。 ⑥膜蛋白质可作横向运动。 与以往模型相比,最大的区别两点: 一是突出了膜的流动性;二是显示了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五、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 几种重要的抗氧化剂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人体肝脏和红细胞中含量最为丰富。 维生素E,生物体内的自由基清除剂。
Ⅱ 生物膜
一、生物膜组成、结构的探索历程 1、1859年,欧文顿利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类的物质比较容易 通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类的物质则不容易穿过膜。 2、1897年,crijins 和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证明分子的 通透性与其在脂质中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越大越容易通过。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可以证明膜中含有脂类,那么还是否含有其 它成分呢? 3、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 出来,发现细胞膜也会被蛋白酶水解,化学分析表明也含有 蛋白质成分。
单层
微团
双层微囊
2、糖脂 动物细胞几乎都含有糖脂,含量约占外层膜脂的5%,大多 是鞘氨醇的衍生物。 植物细胞和细菌质膜的糖脂几乎都是甘油的衍生物,非极性 部分亚麻酸含量丰富,极性是糖残基。 功能:糖脂往往具有受体功能,与药物结合起作用,如神经 节苷脂(干扰素、促甲状腺素、破伤风素等的受体)。 3、胆固醇(胆甾醇) 动物细胞的胆固醇多,植物细胞中没有,质膜含量多于细胞 内膜。 功能:调整膜的流动性。
发现:Na+、K+—ATP酶 ,1957年丹麦科学家Jens c.Skou提 出。该酶是一个跨膜脂的Na+、K+—泵,即通过水解ATP产 生的能量向外运输Na+ 、向内运输K+,每水解一个ATP向外 运输3个Na+ 、向内运输2个K+。
结构:一个催化亚基(α-亚基)和一个糖蛋白亚基(β 亚基),
以α2β2四聚体的形式结合在膜上,α-亚基在膜内侧有Na+和 ATP的结合位点,在膜外侧有K+和乌本苷的结合位点。 作用机制:符合构象变化学说
膜内在蛋白质有的部分嵌在脂双层中,有的横跨全膜,通 过疏水作用与膜脂结合,膜内在蛋白质不易分离,只有用剧 烈的条件(去垢剂、有机溶剂、超声波)才能溶解下来,这 类蛋白质不溶于水,分离下来之后一旦除去去垢剂或有机溶 剂又聚合成不溶性物质,构象和活性发生很大的变化。 膜内在蛋白质与膜的连接方式: 1)以单一螺旋跨膜 2)以多段a-螺旋跨膜 3)以蛋白质分子末端片段插膜 4)通过共价键结合的脂插入膜中
Na+- K+- ATPase的作用模型
1
细胞外
2
细胞质
ATP ADP
3
构象变化学说
6
4
5
• • • • •
2、Ca2+的运输(单向运输) Ca 2+泵和Ca 2+ —ATP酶 Ca2+—ATP酶可以催化下列反应: 2Ca 2+ (外)+ATP 2Ca 2+ (内) + ADP(外)+Pi (外) ①Ca2+—ATP酶是肌质网的主要成分,占膜蛋白的90%,易于提 纯,对Ca2+有很高的亲和力。 • ②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是Ca 2+从肌质网释放和再摄入的主 动运输过程。 • ③每一分子ATP酶每秒钟可以水解10个ATP分子,每水解一分子 ATP运输2个Ca 2+。 • 钙调蛋白:可刺激细胞对钙离子的摄取,钙调蛋白的作用与Ca 2+浓度有关。
功能:选择性透过物质运输通道,信息识别受体。
以非共价键结合
静电力结合
Pr分子末端片段插入膜中
以单一a螺旋跨膜
以多段a螺旋跨膜
通过共价键结合的脂插膜
(三)糖类
质膜:糖类占质膜2-10%,大多与膜蛋白结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内膜系统
分布于质膜表面的糖残基形成一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外壳-糖萼)
糖蛋白功能:糖蛋白与大多数细胞的表面行为有关,细胞与周围环境的 相互作用都涉及到糖蛋白,在接受外界信息及细胞间相互识别方面有重 要作用。 二、生物膜的分子结构 (一)生物膜中的分子作用力 1、静电力:一切极性和带电基团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 2、疏水作用:对维持膜结构起主要作用 3、范德华力:使膜中分子彼此靠近,在膜结构中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