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差异与学生发展
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目前许多学校和家庭所关注的问题。
一个良好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人格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健康、积极、有责任感、有协作精神的人格发展。
下面就来分步骤阐述一下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人格教育的原则1.立足于个性发展人格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把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特长,减弱其缺点,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以全人发展为核心人格教育要把个人的智力、情感、意志、生命等方面的发展和协调作为核心,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3.因人施教,注重个体差异人格教育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内容,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
4.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人格教育要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感知与确认,完成一些重要的人格修养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
二、人格教育的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的教育方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2.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是一种通过情感教育达到人格教育目的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心,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人格。
3.实践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是一种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4.价值教育法价值教育法是一种通过价值观教育达到人格教育目的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文化和知识,了解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并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和世界观。
人格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学生人格发展特点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性格和行为特点。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形成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描述。
一、认知方面的特点1. 学业认知: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业认知,即对学习的理解、学习目标的设定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等。
不同学生在学业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更注重成绩,有的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自我认知: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认知,即对自我形象、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知。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积极的认知,有信心面对困难;而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消极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情感方面的特点1. 情绪管理: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绪管理,即学生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能力。
有些学生情绪稳定,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有些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 自尊心: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尊心,即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
有些学生自尊心较高,对自己充满信心,而有些学生自尊心较低,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怀疑态度。
三、行为方面的特点1. 社交行为: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交行为,即学生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行为表现。
有些学生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而有些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2. 自我管理: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管理,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规划能力。
有些学生能够自律,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有些学生行为不受控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性格和行为特点,包括认知方面的特点、情感方面的特点和行为方面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
了解学生人格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培养。
探索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探索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们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有些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出困难,无法达到相同的水平。
这种个体差异引发了许多关于是否应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强调为了实现公平和有效的教育,我们应该注重对个体差异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兴趣和学习方式。
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更适应听课,而另一些学生则更适应自主学习。
在教育中,关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知,仅仅以一种标准的方式来教学,将会忽视学生们的差异性,无法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
其次,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将能够根据他们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
例如,对于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和深度的学习任务,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此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当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时,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让他们感到被重视。
这种关注和尊重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相反,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所有学生都视为同质化的整体,那么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导致学习动力下降。
最后,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权利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发展。
通过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探索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有效的教育。
人格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2007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文章编号:1001—4918(2007)04—0124—127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人格是如何影响学习的彭杜宏刘电芝1(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研究所,苏州215006)摘要:人格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人格特征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新近研究多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围绕人格对学业成就的预测效应,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是探讨大五人格各维度对学业成就的直接预测效应;二是探讨人格对学业能力自信、学业动机、学业评价方式偏好、学习参与度等的影响,从而间接考察人格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在概述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给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大五人格;学业成就;学业能力自信;学业动机;评价偏好;学习参与过去一个多世纪中,人们主要通过能力或智力测验来解释个体的学业差异,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也能预测学业的成败”。
J。
人格“是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3j。
用大五人格来描述个体差异已被广泛接受,它是“目前人格特质理论的最佳范式”[4]。
大五人格(theFiveFactororBigFive),即描述人格特质的五因素模型: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
学习,贯穿了个体的毕生发展,“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将获得大幅度地提升”【5J,从多角度探索青少年学习方面的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已有研究表明,人格与学习存在多方面相关№。
j,近年来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人格特征在预测学业成败中的递增效度(incrementalvalidity)抽“…。
人格特质与个体学习活动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人格是如何影响学习的?新近研究多以大五人格为理论框架,采用NEO五因素量表,探索了人格与学习之间的种种关系,简要概览如下。
1人格与学业成就的直接关系学业成就,通常指个体在学校的学习或发展结果,如学业成绩、学业等级等。
了解学生发展特点
了解学生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特点是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具有的特定的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了解学生发展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制定适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教育方案和培养计划。
本文将探讨学生发展的主要特点,从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与社会性的形成、人格塑造等方面。
首先,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方式由感性逐渐转变为理性,逐渐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不断提高。
其次,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
他们逐渐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也开始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最后,学生的人格塑造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
他们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开始树立自己的人格特点和品质。
这一阶段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生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和大脑发育、性别差异以及健康需求等方面。
首先,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在这个阶段都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
他们的身高、体重、肌肉力量等都在不断增长,骨骼和内脏器官也在不断成熟。
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也在快速发育,神经元的连接和功能也在逐渐完善。
其次,学生的性别差异在这个阶段逐渐显现。
男生和女生在身体结构、体能、性别角色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发展产生影响。
最后,学生的健康需求需要得到重视。
他们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促进身体发育。
三、社会发展特点学生的社会发展特点主要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展现的能力和行为特点等。
首先,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期望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人格发展
大学生人格发展引言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焦点。
人格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格。
重要性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一个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韧和有韧劲,同时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一个良好的人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正直与诚实:一个有良好人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正直与诚实的品质。
这种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诚信的形象,同时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2.自律与责任感:在大学生活中,自律与责任感是培养一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方面。
有自律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会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达到更高的目标。
3.积极乐观:积极乐观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必要特质。
一个积极乐观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4.学习与思考: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和思考的重要阶段,一个有良好人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好奇心、求知欲和批判思维等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术上取得进步,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影响因素大学生人格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
1.个体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同,这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
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注重个人发展。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而一个家庭环境不好的大学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提供了各种培训和活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学生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
活用陶研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南宁市青秀区埌西小学覃永梅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虽然他生活在近代,他的教育思想也是针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拜读他的教育著作,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却依然会有很大的感受,还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关于做人、关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孩子,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
在学习和研究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的关于小学教育方面的言行和做法,觉得很有感悟。
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常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融入我的教育实践中,以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
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
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差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个性差异差异教学一、学生个性差异(一)个性差异概念个性是影响人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个性也叫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个性是在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度等生物因素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等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遗传及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千差万别的。
生物因素只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社会因素则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
因此,在不尽相同的生物因素与千差万别的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个性心理倾向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和自我意识差异等几方面错综复杂地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的复杂的多层次整体。
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又称个性差异、个体差异。
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性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引言:在教育领域,学生个体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背景、能力和特点,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工具和框架。
本论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包括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人格差异三个方面。
一、认知差异认知差异是指学生在信息处理、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有些学生在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表现出色,而另一些学生则在空间想象和记忆力方面更为突出。
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刺激以及个人经验有关。
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有助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情绪差异情绪差异是指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更容易体验到焦虑和紧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这些差异可能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了解学生的情绪差异有助于教师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调节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动力。
三、人格差异人格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人格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更具有外向性格,善于与他人合作和社交,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内向性格,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
这些差异可能与学生的遗传基因、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了解学生的人格差异有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支持学生的自我发展。
结论: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人格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个体差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致力于提供包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潜力的最大化。
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摘要】学生性格差异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育是关键,培养学生相互理解、包容和合作的意识也至关重要。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提供情绪管理和心理辅导服务也是必要的。
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需要被重视和处理,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面对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育措施和心理支持,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与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学生性格差异不是问题,而是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并应对,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性格差异、教育含义、个性化教育、相互理解、包容、合作、教育方法、教育策略、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情绪管理、心理辅导、重视、专业知识、能力提升。
1. 引言1.1 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是指,每个学生在性格、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并应对这些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和特点的教育服务。
学生性格差异不仅是个体差异的表现,更是丰富多彩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学生性格差异的存在使得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开发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学生性格差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助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
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在于提倡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能。
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学生的性格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支持,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2. 正文2.1 尊重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
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什么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
它认为,教育不应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而应将学术知识与道德品质、创造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养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
全人教育的核心目标1.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全人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帮助他们树立正义、善良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全人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全人教育认识到身体健康对于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通过运动和体育活动,促进孩子们身体的发展和健康习惯的养成。
4.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全人教育重视学生与他人的互动,鼓励合作、沟通和领导技能的培养。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艺术教育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实施全人教育的方法1.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创新精神。
2.建立全面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外,引入课程综合评价、项目制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方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3.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机会:组织各类社团、俱乐部、科研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合作能力。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潜能。
5.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创设积极向上、包容互助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礼仪。
全人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影响全人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展,更注重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创造力、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公民。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加适应未来社会中多变复杂的环境,并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做出积极贡献。
人格与教育个性特征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格与教育个性特征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人格与教育个性特征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人格对教育的价值、个性特征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人格与个性特征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人格对教育的价值人格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并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的总体心理特征。
人格的形成既是遗传发展的结果,也与社会环境、教育培养密切相关。
人格对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格是个体的核心特征,是个体形成独特存在的重要标志。
通过培养和发展人格,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自身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人格对培养人们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伴随着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可以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此外,人格还对个体的情感、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稳定成熟的人格,有助于个体情感稳定,学习主动性高,创新思维敏捷,从而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个性特征在教育中的作用个性特征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个性特征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性特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个性特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通过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此外,个性特征还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影响。
个性特征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人格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下是我对学生人格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人格教育的内涵1. 人格教育的定义人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其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高尚、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人格教育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3)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4)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5)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三、人格教育的实践与体会1.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学生人格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基础。
我们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1)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提高道德素养。
(3)班团活动:通过班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道德品质。
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2)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3)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首先,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认知方面表现为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体差异,开始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他们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能够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形成更加准确和客观的自我认知。
其次,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社会认知方面表现为逐渐形成他人角色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和认知他人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逐渐发展出他人角色的意识,并能够在社交中自如地与他人相处。
同时,中学生也开始关注社会公共利益,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发展和他人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情感方面表现为逐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经历身心发展,情绪波动较为频繁。
他们开始学会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以较为成熟的方式表达情感,并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
同时,中学生也逐渐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最后,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价值观方面表现为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追求,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将逐渐从外界的规范和期望中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标准和准则。
中学生开始思考和追求自己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如友情、爱情、成就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总之,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认知、社会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这个阶段的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开始认知他人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并逐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其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教育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对于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个体差异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理论学习、社交互动、自我探索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和压力,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人格特征逐渐形成。
大学生期间,个体逐渐从青少年阶段过渡至成年,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独立决策和自主选择,这加速了个体人格特征的形成。
一些个体可能表现出开放、主动、积极主动等积极特征,而另一些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内向、被动、消极等相应的特征。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明晰。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逐渐摆脱了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开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和人生选择。
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弱点和价值观,形成对自我的清晰认知。
自我认知的明晰与人格的健全发展密切相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确立。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在大学期间,他们接受的课程、师资和社交环境等都会对其价值观念起到重要影响。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只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推动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二、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出的差异。
个体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经历和背景都不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充分重视和理解这些差异。
首先,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有的大学生天生开朗、乐观,对于适应大学生活和面对挑战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而有的大学生则更为敏感、消极,对于压力和困惑更难以应对。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大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两性人格性别差异与个体发展的影响
两性人格性别差异与个体发展的影响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男性和女性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性格形成。
本文将探讨两性人格性别差异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首先,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男性的体力优势使他们在体育竞技和许多力量活动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此类领域的发展。
女性则相对更擅长灵活性和耐力方面的活动,这也为她们在体育和舞蹈等领域展现出优势提供了基础。
其次,性别差异在心理和认知层面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定向、数学和理科方面往往具有更高的天赋,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社交智力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能力。
这些差异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在大脑结构和运作方式上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发展。
理解两性人格性别差异的原因并非易事。
尽管社会角色和文化因素在性别差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例如,雄激素水平的差异可以解释男性相对于女性在空间感知和竞争性行为方面的优势。
另外,研究还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可能与性别差异的形成有关。
然而,尽管性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同样重要。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性别差异所带来的限制。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个体的发展和性格形成归因于性别差异,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兴趣和能力。
性别差异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还需要视角的多样性。
虽然男性在一些领域显示出更高的天赋,但女性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出色的成就,例如在艺术、社会科学和领导能力方面。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性别差异作为对个体的制约,而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和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潜力。
最后,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性别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消除性别歧视和鼓励性别多样性来减轻这些差异对个体的不利影响。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团队合作项目,如机器人制作、舞台剧表演等,学生需要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沟通、协调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应对挑战。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详细描述
通过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02
增强学生自我认知
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个人发展。
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成绩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01
02
03
04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评估其人格培养的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人格培养的认知和感受,以及人格培养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人格培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学校组织亲子互动活动,如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也能学习到一些教育方法。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在历史、语文等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情感和处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结词
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
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中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浅谈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因材施教
目录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什么是个性? (1)一、对小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 (1)(一)、对个性差异的重视使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 (2)(二)、个性差异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三)、个性差异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 (3)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3)(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1、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3)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4)3、改变评估试试,促进个性发展 (5)(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促进个性的发展 (6)1、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6)2、重视并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7)(三)给学生施以正确的影响,注意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7)1、注意教师良好个性的影响车 (8)2、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浅谈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因材施教【内容接要】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素质教育确立了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
发展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个性教育追求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形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是一种以通过直接追求人本身的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教育,是使个人能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的教育,大量实践和研究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使社会因素最大限度地向积极或有利的方面转化,以实现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个性差异素质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引导什么是因材施教?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人本主义学生观
人本主义学生观人本主义学生观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观念。
它强调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需求和人格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本文将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发展需求和人格成长等方面阐述人本主义学生观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人本主义学生观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导者。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人本主义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人本主义学生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个性化地进行。
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和问题,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指导。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第三,人本主义学生观注重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人本主义学生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公民。
这需要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本主义学生观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而人本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人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成长提供了保障。
通过实施人本主义学生观,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人才。
人本主义学生观以人为本,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标签:尊重关注转变考虑实施分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基础教育课改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里强调的是,应尊重学生人格,实行个性化教学。
学生没有优劣之分,但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去促进每个儿童最大的发展机会。
通过平时课堂教学,以及在课外的观察,我认为产生个体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学生家庭背景、智力基础差异较大。
2、教师存在理念误区,总认为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人为改变不了的。
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差异变大。
3、教材处理不够好,为赶进度,常常按步就班上课,没能很好地关照全体学生。
4、备课忽略学情和差异,很少在备课时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也就忽略了个体差异。
5、老师没有做好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二、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大学生性格差异分析报告
大学生性格差异分析报告引言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差异也很大。
本报告旨在分析大学生的性格差异,并了解这些差异对其学习、社交以及职业发展的影响。
方法本报告使用了三种方法来分析大学生的性格差异: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心理测试。
我们从不同学院的大学生中随机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样本,并要求他们填写一份关于性格特征的调查问卷。
同时,我们进行了几个个案研究,深入了解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最后,我们在一些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测试,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性格差异。
结果通过对以上方法的运用,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大学生的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向和外向、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合作性和竞争性等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呈现出中等程度的外向性格,情绪稳定性也比较高,合作性和竞争性相对均衡。
2. 学院、专业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性格差异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工科类学生往往更加内向,理工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更加倾向于竞争性性格。
3. 性格差异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交产生着显著影响。
外向性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而内向性格的大学生更适合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
情绪稳定性高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而情绪不稳定性高的大学生则需要额外的关爱和支持。
4. 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个案研究的结果,外向性格的大学生更适合从事销售、市场营销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内向性格的大学生更适合从事科研、程序开发等需要独立思考和脑力劳动的工作。
讨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其次,家庭和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对那些情绪不稳定性较高的学生,应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最后,大学生也应主动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主要内容
▪ 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 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 要,如进食、饮水、睡眠、 运动、排泄和性的需要。
▪ C型人格
五、教师人格与学生发展
▪ 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
▪ 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在课堂上常有的不恰当的行为问题有: ▪ 1、出难题、偏题 ▪ 2、对学生发展缺乏了解 ▪ 3、不公正地对待学生,体罚学生 ▪ 4、情绪化,责骂学生 ▪ 5、缺乏批判性,过分盲从 ▪ 6、主观臆断,感情用事
▪ 反映了人的社会本质,是人对交往、群体生活的稳定的需求,社会 性需要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
(二)根据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物质需要是指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 文化用品、科研仪器等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 又包括社会性需要。
▪ 精神需要是人的意识属性的表现,包括认知、审美、道德和创造的 需要等。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
▪ 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 信念、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 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 身心组织。
▪ 具体地讲,可以这样理解人格含义: ▪ 1、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 ▪ 2、人格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 ▪ 3、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 4、人格是独特的。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 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 5、青春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6、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对孤独 ▪ 7、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 8、成年晚期(65----死亡):自我整合对失望 四、人格适应与学生发展 ▪ 人格适应是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 个人与环境和谐——形成健康人格; ▪ 个人与环境不和谐——适应障碍——人格障碍 ▪ A型人格 ▪ B型人格
第四单元 人格观 第八章 人格差异与
学生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格的含义 ▪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格的理解 ▪ 西方人格 personality一词,最初起源于古希腊语
persona,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 ▪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
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 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映,就象舞 台上不同的角色所戴的面具不同,表现了一个人的外在 个性(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 现的人格成分,也就是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 的内在特征。 ▪ 心理学中的人格,是指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 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 职业保障,情绪稳定。
▪ 归属和爱的需要:交往的 需要,归属某个团体,与 他人发生联系的需要,爱 人与被爱的需要。
▪ 尊重的需要:自尊、自重, 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如 威信、名誉、地位、信任。
▪ 认知需要
▪ 审美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 使个人的潜能得到极度发挥。
▪ 1、独特性和共同性 ▪ 2、人格的整体性 ▪ 3、稳定性和可塑性 ▪ 4、社会性和生物性
第二节 人格与学生发展
一、人格结构与学生发展 ▪ 人格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合体 ▪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二、人格动力与学生发展 ▪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从文化社会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六种
人格类型: ▪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和社会型。 三、人格发展 ▪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 1、婴儿期(出生----1.5岁):信任与不信任 ▪ 2、童年期(1.5---4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 3、学龄前期(4----6岁):主动性对内疚感
人格活动的倾向性——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 1、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 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这些需求反映在头脑中就
形成了他的需要。这是有机体的生存、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或 必要性。 ▪ 需要的层次的高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格中处于核心地位。 ▪ 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即内因 ▪ 需要永远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一些需要明显 的带有周期性的特征,如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有些需要满足后, 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去从事新的活动。最后,活 动往往本身就成为需要的一部分。
பைடு நூலகம்
▪ 2、需要的特点 ▪ ⑴动力性(驱动性):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 ⑵对象性:人总是对一定事物的需求与追求 ▪ ⑶紧张性:需要一旦出现就会引起驱使人去行动的心理紧张 ▪ ⑷周期性:旧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二、需要的分类 (一)根据起源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许多
是本能的。 ▪ 如:进食、饮水、睡 眠、运动、排泄和性的需要 ▪ 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
的。但人的生理性需要具有社会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满 足这些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人的进食不仅受
机体的饥饿状态支配,还考虑各种社会规范,讲究色香味。
▪ 社会性需要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 的,为了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 1、人的需要由七个等级构成,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 是与生俱来的。
▪ 2、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
上,才出现高级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 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人格活动的倾向性——动机(motivation)
一、什么是动机
▪ 一切活动都源自需要,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但是,仅有需要, 不一定引起活动,只有满足需要的目标出现了,并有了要达到这 个目标的意向后,才会引起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