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合集下载

从古至今的管理制度

从古至今的管理制度

从古至今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指一套在社会中实施管理的规则、程序和机制。

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梳理古至今的管理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管理制度古代管理制度主要基于君主权力和官僚体制。

古代封建社会,国家以君主制为主,皇帝享有最高权力,制定法律法规,任命官员。

官僚体制是古代管理机构的主要运行方式,官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负责管理政务、监督民生和维护社会秩序。

古代管理制度的代表性例子是中国的封建皇权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是主要的政治体制,皇帝统治全国,设立中央和地方官员,通过官僚体系管理政务。

古代管理制度注重等级制度和家族血缘关系,权力传承依据继承或世袭,对于社会中小民众的管理主要通过统治者的德行和仁政来维持。

古代管理制度的缺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在统治者手中,容易出现腐败、专制和剥削问题。

古代管理体制相对闭塞,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国不同阶层和思想家开始提出改革现存制度的建议,逐渐形成了新的管理制度模式。

现代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生产力的爆发,管理制度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现代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法治化、机构化和专业化。

在现代管理制度中,法律成为管理的主要依据,国家建立了独立的司法机构和监督机构,保障了人权和公民权利。

机构化是指国家建立了各种管理机构,如内阁、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等,进行管理和监督。

专业化是指管理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管理工作不再只依靠官衔和血统,而是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现代管理制度的代表是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

议会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通过普选产生议会代表,权力分立,相互制衡。

行政管理制度是现代政府运行的重要机制,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程序,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

管理制度演变历程

管理制度演变历程

管理制度演变历程管理制度是一种组织各项活动并确保其有效和高效运行的规范和程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管理制度也逐渐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历程。

一、古代管理制度古代管理制度主要以封建社会为背景,以帝王与臣子的关系为基础。

古代管理制度以“法”为核心,例如封建统治者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同时还有诸如土地制度、官员任免等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二、现代管理制度的诞生近代管理制度的诞生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传统管理制度面临无法适应新兴工业社会的局面。

管理思想家们开始关注组织管理和运营效率,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亚当·斯密、亨利·福特等人的思想和行为奠定了管理制度的基础。

三、科学管理制度的兴起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

他通过研究工人的动作和运动,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泰勒的理论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为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主义管理制度的实践20世纪中叶至今,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控制来调配资源和分配财富。

社会主义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五、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管理制度逐渐成为主流。

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作用,倡导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财富的调配。

管理制度也从以计划为核心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管理注重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发展。

六、信息科技对管理制度的影响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管理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管理信息化、数据处理、互联网营销等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备的环节。

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管理风险、安全问题和个人隐私等新的管理挑战。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
1 2
优化组织结构
通过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减少管理层级,提高 决策效率。
优化流程
通过对流程进行优化,消除浪费,提高效率。
3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 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 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内涵
强调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追求零 缺陷和持续改进。
02
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变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工业革命的推动
01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关注产品
的质量控制。
科学管理思想的兴起
02
泰勒等科学管理思想家提出了将质量与生产过程分开管理的理
念,为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共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通过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 量,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质量管理体系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公 益事业,其质量管理旨在确保资金使用 透明、高效、符合公益目标。
VS
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通过引入质量管理体系,非营利组织可以 优化资金使用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增强公众对其公益行为的信任和支持 。
质量管理学科的建立
工程师、数学家和统计学家开始涉足质量管理领域, 促进了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诞生
W.A.Shewhart的贡献
美国工程师W.A.Shewhart提出统计质量控 制理论,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奠定基础。
质量管理大师的涌现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出 国内质量 管 理体 制 的缺 陷 , 中国制造 的“ 毒玩 具 ” 、 “ 毒 饺子 ” 、 “ 毒奶 粉” 等在 国际市 场上 风波 不断 , 导致
“ 中 国制造 ” 一度 在 西方成 为 “ 质 量低 下” 乃 至“ 危 险” 的代 名 词 , 与 中 国古 代尤 其是 盛 唐 时期 以产 品 质量
闻名 于世 的境况 形成 了巨大 反差 。不 仅 如此 , 一些 跨 国公 司 进入 中国市 场 后 也 出现 了频 繁 的行 为 失 范
现象 , 可见 质量 问题 不应 简单 地归 咎 于企业 自身 , 更 与 国家质 量 管理体 制这 一 大环境 密 切相关 。建 立健
全 的质 量管 理体 制是 解决 中国质 量 问题 的根本 途径 。
*黄 文 杰 , 武汉大学艺 术 学 系 , 邮 政 码 : 4 3 0 0 7 2 , 电 子 邮箱 : j e n — s p l e n d i d @ wh u . e d u . e F l 。 本 文 为 科 技 部 公 益 性 行 业 科 研 专 项 ( 2 O l 2 1 0 1 1 7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感 谢 匿 名 审稿 人 的 建设 性 意 见 , 文 责 自负 。 、
由于 质 量 管 理 体 制 的 发展 具 有 很 强 的历 史 延续 性 , 反 观 中 国古 代 质量 管 理 体 制 无 疑可 以 为 当前 质 量 管 理体 制 的建 设 与改 革 提 供 有益 的借 鉴 。 自二 十世 纪 八 九 十 年 代 以来 , 学 界 开始 有 意 识 地 关 注 古 代 质 量管 理 体 制 , 这 些 研 究 可 以归 为 以下 几种 : 其一 , 对 古代 手工 业 生 产 质 量 管 理 制 度 与 管 理 方 法 的研 究 , 邹依仁 ( 1 9 8 8 ) 以《 考工记》 《 武 经 总要 》 《 梦溪笔谈 》 《 天工开物》 等 文 献 为 依 据 评 述 了先 秦 、 宋 代、 明代 和 清 代 的质 量 管 理 方法 , 丘光明( 1 9 9 6 ) 对先 秦 诸 子 百 家 的质 量 管 理 思 想 、 保 证 手 工 产 品制 作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古代,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的工艺技术和经验传承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质量管理开始出现了新的挑战。

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兴起,产品的制造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质量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工厂开始采用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检查和筛选不合格产品。

20世纪初,质量管理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901年,美国发明家法斯特(Frederick W. 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他认为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这一概念奠定了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强调了数据分析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在重建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始崛起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特别注重质量管理,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如质量圈、零缺陷管理和统计质量控制。

这些理念对全球的质量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后半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继续创新的阶段。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一系列标准为组织提供了一套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南。

ISO 9000的出现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阶段。

当今,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市场的扩大,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

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过程,还需要考虑供应链和服务的质量。

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质量管理已经由单纯的检查和筛选转变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数据分析、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要求组织始终关注顾客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持续改 进和优化,使组织能够适 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应对不确定性
在面对市场、技术等变化时,质量管理体系应具备灵 活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策略,应对不确定性。
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
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如ERP、SCM等系统 ,实现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传递和分析, 提高管理效率。
智能化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数据挖 掘和分析,为质量决策提供支持,提升质量
ISO 19011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总结词
综合、指导、审核实践
VS
详细描述
ISO 19011是关于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 系审核的综合性指南,为审核人员提供了 指导和建议,帮助审核人员实施有效的审 核并提高审核实践的效果。该标准适用于 所有需要进行质量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 组织,帮助组织识别和解决潜在问题,持 续改进管理体系。
其他国际标准与指南
总结词
多样、补充、适应不同需求
详细描述
除了ISO 9000系列标准和ISO 19011,还有许多其他国际标 准和指南用于补充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不同行业和 组织的特定需求。这些标准和指南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风 险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安全等。
04
质量管理体系的未来趋 势
持续改进与卓越绩效模式
除不合格品。
质量检验的方法主要基于操作者 的经验和直观判断,缺乏科学的
数据分析。
难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不稳定。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引入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数据分析,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五个历史衍变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五个历史衍变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五个历史衍变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 (1)(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3)(4)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质量保证阶段 (4)(5)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零缺陷管理哲学阶段 (4)质量管理发展至今的五个历史衍变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保证阶段、零缺陷的哲学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科学管理公认的首创者是美国的泰罗。

1911年他发表了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在该著作中,他主张把产品的检查从制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道独立的工序。

这促成了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这个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战初期,美国大批生产民用品的公司转为生产各种军需品。

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事先没有办法控制废品的产生。

1941年和1942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战时质量管理标准。

相对于检验把关的传统管理来说,统计质量管理是概念的更新、检查职能的更新,是质量管理方法上的一次飞跃(6σ管理)。

40-60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

这个阶段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质量管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古代的质量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工艺生产中。

在古代,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形式。

由于生产和质量控制都由手工操作完成,控制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方法是由人工完成,并且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控和管理机制,因此质量管理较为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使得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

这时,质量管理开始注重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控,注重技术制度和验收标准的建立。

同时,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企业开始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

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此时,统计学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来判断产品质量的统计特征,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质量管理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评估等环节。

二战后,企业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全面质量管理(TQM)概念的提出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TQM主张从生产到服务全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应注重质量,质量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事项。

TQM强调从源头上避免缺陷的产生,注重过程控制和错误预防。

此外,TQM还注重持续改进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总结,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精益生产和及时生产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能更直接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信息,能够更加精确地调整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的由来与发展

质量管理的由来与发展

质量管理的由来与发展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从开始出现质量管理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止。

这段时期受小生产经营方式或手工业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

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

质量标准的实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授手教进行的,因此,有人又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二、质量检验管理阶段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成功之后,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生产,劳动者集中到一个工厂内共同进行批量生产劳动,于是产生了企业管理和质量检验管理。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检测设备和仪表,它的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1918年前后,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有人称它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1940年以前,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领导,负责全厂各生产单位和产品检验工作。

有人称它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三、统计质理管理阶段由于采取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战后,很多国家都开始积极开展统计质量控制活动,并取得成效。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出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的方法,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承担。

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但在这个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其组织管理工作,使得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比较深奥,是“质量管理专家的事情”,因而对质量管理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感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中国古代的质检体系

中国古代的质检体系

农村·农业·农民2017.9A中国古代的质检体系历代变法,目的之一在富国强兵,质量发展既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又是重要标志,自然成为变法的题中之义。

所以,从管仲变法到商鞅变法,从汉武帝变法到王安石变法,无一例外,非常注重质量发展。

古代变法者始终注重建立法规制度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变法者曾在重要产业设立专门的官员,进行生产和质量管理:管仲设铁官,商鞅设盐铁市官,王安石设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

质量管理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变法者注意到这点,因此大量起用技术官员。

管仲提出:“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

”汉武帝起用水利工程专家徐伯开掘漕渠,任命农学家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

“澶渊之盟”后,天下久不用兵,北宋兵器质量普遍非常差。

1073年,王安石网罗天下人才,“天下知军器利害者”,可随时到军器监谈天论地。

次年,任命著名科学家沈括执掌军器监。

沈括不负众望,加强、改进技术,亲自研究冶炼钢铁的方法,派员到各地督导,对武器制作不精者,“黜陟其官吏”,北宋武器的品质很快就大为改观。

古代变法者始终注重建立法规制度,而法规是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变法之法和质量之法一直相辅相成。

管仲首创食盐官营制度,制定了我国最早的盐政法《正盐箧》。

商鞅变法,以《法经》为基础,制定成文的律令。

汉初,私铸铜钱现象非常严重,“盗铸如云而起”,奸钱充斥市场。

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朝廷,发行质量上乘、规范统一的五铢钱,颁布严禁私铸的法令,处死私铸者数十万人,使铸币制度保持120多年稳定。

为保持水利工程完好,汉武帝制定《水令》,成为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灌溉规范。

王安石组织制定了《农田水利约束》,编著成《军器法式》,所谓“法式”,即供当时官营手工业遵循的标准制式。

《军器法式》共110卷,其中47卷为军器制造标准,1卷为材料标准,可见当时标准化程度已比较高。

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以“物勒工名”为主体的质量责任体系。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一、问题的提出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环境。

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质量问题使得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更具紧迫性。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各行各业(食品、药品、建筑、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网络等等)的质量事件频发,甚至一些知名品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也屡屡曝出质量缺陷,危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

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面临的压力进一步暴露出国内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中国制造的“毒玩具”、“毒饺子”、“毒奶粉”等在国际市场上风波不断,导致“中国制造”一度在西方成为“质量低下”乃至“危险”的代名词,与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以产品质量闻名于世的境况形成了巨大反差。

不仅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出现了频繁的行为失范现象,可见质量问题不应简单地归咎于企业自身,更与国家质量管理体制这一大环境密切相关。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制是解决中国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

[JP+1]由于质量管理体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反观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无疑可以为当前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古代质量管理体制,这些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其一,对古代手工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研究,邹依仁(1988)以《考工记》《武经总要》《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文献为依据评述了先秦、宋代、明代和清代的质量管理方法,丘光明(1996)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质量管理思想、保证手工产品制作质量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质量管理法规进行了逐一分析;其二,对古代市场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周明星(1995)以《周礼正义》为据考察了先秦市场管理中的各级职官设置,蒋铁初(2005)对唐代市场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市场管理的内容及其为我国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田璐(2007)以政策规定、行政管理及其实施背景为维度对唐宋市场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凌蕊苹(2008)考察了明朝律典中的市场管理法制;其三,对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宏观性观照,宋京军(1989)通过追溯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摘要:中国质量管理的源头可回溯至商周时期,但长期以来对其研究相对分散,缺乏全面系统的回顾。

文章对传统质量管理典籍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梳理,基于微观和宏观两种研究视角,从中国古代产品质量状况、质量管理及相关制度、质量思想文化等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中国古代产品质量总体趋于上升状态,但行滥现象屡禁不止,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生产组织、行会等相协调的质量管理体制,设计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手段,形成了一整套直接或相关的质量保障制度。

还对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的历史分期、典籍文献、文化思想及现代化转化等方面研究做回顾。

关键词: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质量文化;综述一、研究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政府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鼓励企业从事自主生产经营,欧美日较为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纷纷涌入中国。

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为向国外学习阶段,1985-1991年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92年以来为实施质量认证阶段(Jin-HaiLi,2003),其他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引入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中国质量管理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引进和采用质量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产品质量水平,中国制造迅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政府和企业为质量的改进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却一直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尴尬事实:假冒伪劣现象始终屡禁不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饱受其苦,中国制造为此而蒙羞,特别是三鹿奶粉等恶性质量事件,引发中国产品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全面质量管理、质量认证体系等在中国的推行仍旧面临着很多问题,即引进的质量管理在中国的情境依赖、成熟度特别是实践适应性的问题(陈强,1989;姜鹏等,2022;苏秦等,2022;宋永涛,2022)。

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普遍质疑,由此滋生对国外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的神化倾向,各种海淘和代购风起云涌,成为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进程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中国古代质量制度

中国古代质量制度

中国古代质量制度
中国古代质量制度是指对商品的质量进行监管和管理的制度。

在古代,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质量监管相对较为简单。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质量监管逐渐完善。

在唐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商品质量,如太府寺、少府监等。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标准、检验商品质量、处理投诉等工作。

此外,唐代还规定了商人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如不得以次充好、不得虚假宣传等。

宋代则进一步完善了质量监管制度。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商品质量,如三司使、提举市舶司等。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标准、检验商品质量、处理投诉等工作。

此外,宋代还规定了商人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如不得以次充好、不得虚假宣传等。

明清时期,质量监管制度更加完善。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商品质量,如户部、工部等。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标准、检验商品质量、处理投诉等工作。

此外,明清时期还规定了商人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如不得以次充好、不得虚假宣传等。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1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1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在我们往往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回顾历史,总能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和答案。

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发展自己的质量管理道路。

我们中华民族追求高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自古就有。

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朴素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意识,当时石器不仅按照不同的功能、用途进行制作,而且对于石器所用的石料进行筛选选择,对加工出来的石器产品还要进行简单的质量检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创造着高质量的产品,特别是青铜器的出现。

其首先应用于兵器方面,世人熟知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宝剑之一,经历了千年历史依然锋利如昔,可见我国古代的青铜制作质量的水平。

《礼记》记载了周朝对食品交易的规定,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质量的记录:“五谷不分,果实未熟,不粥于市。

”其内容是,在五谷与于水果不成熟的时候是不允许贩卖的。

《考工记》,作为一部官书,是周王朝关于各种器具制作标准及工艺规程的具体规定,其中也有数条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残劣次品不得流入市面的规定。

《考工记》开头就写到“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所谓“审曲面埶”,就是对当时手工业产品作类型和规定的设计。

“以饬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

“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

从上述有关周朝的管理来看,西周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是相当重视的,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质量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代兴建的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中仅存于世的。

度量衡的统一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这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对产品质量所做的积极努力。

“书同文,车同轨”致使中国文字不断层,铁路现今依然继承古法。

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标准化大师”实属当之无愧。

先秦《礼记》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一、问题的提出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环境。

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质量问题使得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更具紧迫性。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各行各业(食品、药品、建筑、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网络等等)的质量事件频发,甚至一些知名品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也屡屡曝出质量缺陷,危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

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面临的压力进一步暴露出国内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中国制造的“毒玩具”、“毒饺子”、“毒奶粉”等在国际市场上风波不断,导致“中国制造”一度在西方成为“质量低下”乃至“危险”的代名词,与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以产品质量闻名于世的境况形成了巨大反差。

不仅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出现了频繁的行为失范现象,可见质量问题不应简单地归咎于企业自身,更与国家质量管理体制这一大环境密切相关。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制是解决中国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

[JP+1]由于质量管理体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反观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无疑可以为当前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古代质量管理体制,这些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其一,对古代手工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研究,邹依仁(1988)以《考工记》《武经总要》《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文献为依据评述了先秦、宋代、明代和清代的质量管理方法,丘光明(1996)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质量管理思想、保证手工产品制作质量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质量管理法规进行了逐一分析;其二,对古代市场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周明星(1995)以《周礼正义》为据考察了先秦市场管理中的各级职官设置,蒋铁初(2005)对唐代市场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市场管理的内容及其为我国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田璐(2007)以政策规定、行政管理及其实施背景为维度对唐宋市场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凌蕊苹(2008)考察了明朝律典中的市场管理法制;其三,对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宏观性观照,宋京军(1989)通过追溯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JP]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献对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存在着几点不足:第一,“质量管理体制”并没有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被提出来,导致这些研究对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缺乏整体性与本体性的思考,它们要么聚焦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中的制度、政策、措施、方法、官员设置等具体构成部分,未能把握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全貌,要么把研究范围定位为古代手工业生产与商品交易的全部管理体制,使得质量管理体制因没有得到突出强调而淹没在更为宏大的视野之中,缺少针对性;第二,这些文献多为考据式研究,注重对古代质量管理真实面貌的还原,着力于解决“是什么”(即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内容与特点)的问题,而忽视了对“为什么”(即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和“怎么办”(即立足于当下的评判与反思)的追问,尚待进一步深化。

基于我国质量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和当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表现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在礼制思想影响下先秦质量管理体制的形成、表现及其对当时质量水平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汉唐时期在从道家到法家再到儒家的政治思想嬗变中质量管理体制的逐渐成形,第三部分探讨宋朝至清朝前中期在统治者文化身份与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曲折发展及其最终的瓦解。

二、礼制思想制约下的先秦质量管理体制礼制是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强调不同等级之间尊卑有伦,“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管子·五辅》),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应当各安其位、各守其礼。

先秦时期的质量管理体制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据《周礼》记载,先秦职官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种,其中器物制作和工程营造由冬官司空掌管,司空下设工师监督,管理官营手工业中的百工。

先秦官营手工业不以生产流通商品为目的,而主要是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各种器物的制作标准和质量要求都因使用者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

雕琢玉器的工人为不同身份的人制作玉佩所使用的材质不同,“天子用全,上公用�矗�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周礼·考工记》)。

匠人做弓同样有等级之分: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

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

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

士之弓,合三而成规。

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

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周礼·考工记》)为示尊卑之别,天子、诸侯、大夫、上士、中士、下士所用弓的形状、尺寸、重量都有所不同。

城邑建设的结构、布局同样受到礼制思想的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这种等级森严的礼制制度对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的宫殿建筑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先秦的市场交易管理由地官司徒掌管,司徒下设司市专门负责教化市场经营法度,掌管政令、刑罚、量度和禁令,设置质人、廛人、胥师、贾师、司暴、司稽、肆长、泉府、司门、司关、掌节等具体执行司市的职能,包括评定物价,收取市税和罚款,公布刑罚和禁令,管理货物,巡视市场,实施刑罚等。

在细致周密的市场监管制度之中,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凡市伪饰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贾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周礼·地官》),市场上禁止虚假矫饰的商品,其中针对农民的、商人的、贾人的、工人的各有十二项,共计四十八项。

由于《周礼》并没有详细列出,所以这四十八项具体指什么商品已经不得而知,《礼记·王制》中“十四不粥于市”的规定则可以作为《周礼》“伪饰之禁”的补充: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

命服命车,不粥于市。

宗庙之器,不粥于市。

牺牲,不粥于市。

戎器,不粥于市。

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

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

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

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

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

衣服饮食,不粥于市。

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粥于市。

木不中伐,不粥于市。

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粥”即卖。

这些禁令包括日用器具、战车、布帛、粮食、果实、树木、飞禽走兽、鱼、鳖等等,基本上涵盖了吃、穿、用、行各个方面,先秦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但十四禁令中有七种物品比较特殊,其中为首的五种是祭祀或朝会所用的贵重玉器、官服和天子所赐的车、宗庙礼器、供祭祀用的牲畜、兵器,被列入禁令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尊物,不是一般民众所应当拥有的;而织锦与珠宝、衣服与饮食之所以禁止售卖是为了避免民众产生奢侈或贪婪之心。

由此可见,礼制思想对当时质量管理体制的影响是细致而深入的。

礼制思想制约下的先秦质量管理体制对当时的质量水平产生了两种影响:其一,繁复的质量等级要求导致当时的质量水平无法大范围地迅速提高;其二,天子所用之物的制作极精、极巧,创造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水平,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三、政治思想嬗变中的汉唐质量管理体制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推崇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

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

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

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商君书·开塞》)。

当时的质量管理体制就是在这种重刑思想下建立起来的。

秦朝沿袭先秦传统,设少府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并设有专门管理手工业的机构,称为“工室”。

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监制了大量度量衡标准器发至各地,规定度量衡器不符合标准要予以处罚,手工业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每年至少校正一次,“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赢(累)、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

秦朝每年对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实行考查,“省殿,赀工师一甲,丞及曹长一盾,徒络组廿给。

省三岁比殿,赀工师二甲,丞、曹长一甲,徒络组五十给”(《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产品被评为下等的,对工师、丞、曹长和一般工匠处以不同等级的罚款,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的处罚加重,却不见对评为上等的进行奖赏的规定,这种质量管理制度与当时重刑轻赏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秦朝重刑思想对于质量管理的影响最突出地体现在大兴土木带来的繁重徭役当中。

《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规定百姓不仅要无偿服徭役,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兴徒以为邑中之红(功)者,令�捕伦渌辍N醋涠禄担�司空将红(功)及君子主堵者有罪,令其徒复垣之,勿计为徭”,政府征发徒众作城邑工程,建造者要对所筑的墙担保一年,如果不足一年墙坏了,必须重新修筑,而且不计入服徭役的时间。

工程浩大的秦长城、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灵渠……秦朝之所以能够创造质量史上的诸多奇迹,都是由于对工程质量的严苛要求和对黎民百姓的无限压榨。

毋庸置疑,这种暴政式的质量管理体制并不可取,它同样是导致秦朝建立十余年就宣告覆灭的重要原因。

汉初经济困顿,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说。

到汉武帝时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统治者为巩固专制统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弱化,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开始形成。

汉朝由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管辖手工业,在地方设工官和铁官,基本上沿袭了秦朝体制,丝织、陶瓷等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武帝出于政治目的(联合大月氏抵御匈奴)派张骞带着大量丝绸从长安城出发出使西域,反而打通了西域各国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播之路。

到唐朝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盛况空前,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引发了文化交流的大潮,出现了万朝来贺的景象,增强了儒家文化的辐射力,日本曾先后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儒家文化。

丝绸、瓷器等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抵达欧洲、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质地精美的出口器物激发了西方对于中华文化的向往和认同,也反过来影响了唐朝的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手工业产品产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升。

作为盛世王朝,唐朝十分注重质量管理。

工部主管官营手工业,下设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及诸冶、铸铁、互市等监”,将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总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署,百工等监”,军器监“掌缮甲弩,以时输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