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圈层结构学案1无答案1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一轮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

高三地理一轮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

高三地理一轮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必修1 【高考目标导航】【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点名师讲解】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包换比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感悟高考真题】(2010·江苏地理·T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选A。

火山灰先进入大气圈,随着降雨会进入水圈,通过植物的物质循环进入生物圈,最后又回到岩石圈。

【考点模拟演练】一、选择题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3题。

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③传播的速度相同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3.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解析】1选D,2选D,3选B。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

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4.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一、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①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②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③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②地质年代表(距今时间/百万年)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 600 541 252 66 2.62.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①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b .生物演化c .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①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1008-地球的圈层结构(去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1008-地球的圈层结构(去答案)

8地球的圈层结构【目标定位】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习目标】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基础回顾】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征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圈、__________圈、__________圈。

2.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 _波,B表示_ _波,其判断依据是_ __ __ _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2)D面表示_ _ _ _ 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 __ __ __ ;C代表_ _ _ _ _ _ _ _, E代表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F面是_ _ _ _ _界面,该面以下地震波A完全_ _ _ _ _ _,地震波B速度_ _ _ _ _ _ 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E物质状态为_ _ _ _ 态,G物质状态为_ _ _ _ _ _ 态。

(4)G层_ _ ,H层_ _ _ _ 。

(5)地球的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 _ _ _ _ _ 和 _ _ _ _ _ 。

【要点解析】1.地壳的结构地壳是由许多化学元素组成的。

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8种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含量还不到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四分之一强。

地壳的厚度和物质组成各处并不相同。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成两层,上层叫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下层叫硅镁层,这一层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宇宙中的地球(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考点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由内向外分为、、,三部分。

、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表1.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莫霍界面)790029005150(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地幔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下地幔地核外核(古登堡界面)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内核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

.大气圈:由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归纳总结】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A.①为大气平流层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3.下列有关各圈层对人类影响的表现,判断正确的是A.①层适于高空飞行B.人类开发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②层c.③层是地下水主要贮存区D.人类开发铁矿主要在④层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人教版)

地球的历史与圈层结构课程标准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特征。

3.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必备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历史1.地层和化石[思维拓展]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

(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2.地质年代表3.地球的演化历程[知识链接]全球范围内三大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类型传播特点用途方向速度介质纵波(P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较____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运用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其两侧物质的差异横波(S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较____只能通过________传播[知识链接]横波(P波)和纵波(S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图中A为________,B为纵波。

(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标注名称。

(3)各圈层特征(4)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习型教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习型教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XX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宇宙中的地球(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考点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由内向外分为、、,三部分。

、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表1.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莫霍界面)790029005150(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地幔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下地幔地核外核(古登堡界面)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内核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

.大气圈:由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归纳总结】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A.①为大气平流层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3.下列有关各圈层对人类影响的表现,判断正确的是A.①层适于高空飞行B.人类开发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②层c.③层是地下水主要贮存区D.人类开发铁矿主要在④层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学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导航】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S表示________,P表示________。

(2)特点S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只能通过________传播。

P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传播。

(3)波速变化①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

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横波________,纵波传播速度________。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________,D________。

(3)圈层:E________,F________,G+H________。

3.岩石圈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________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微思考)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1月6日2时0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发生2.1级地震。

河南省地震局回应称,这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为了开展河南省地震构造探查项目而进行的一次人工地震施工作业。

开展人工地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重点导析】探究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探究活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综合思维)喜羊羊发现,地球内部两个深度上下的物质成分和形态有明显不同,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深度及其存在的不连续界面。

问题2:(综合思维)按照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自外向内划分为哪些圈层?请你分别写出各个圈层的物质形态特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圈层结构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各层尤其是内部圈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本章将视野由地表以上转入地下,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地壳薄层。

有关地壳的知识是本章学习的落脚点,首先应对地球内部有个概括性了解。

【板书】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结论】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答: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讲析】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

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

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图分析】读课本第127页,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分层,配读本节课文文字。

(做图)请学生设计一幅图:要求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1-1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1-1

关联 1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1)“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 其道,互不干扰。 (2)“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 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关联 2 “四看”法判断地外天体是否存在生命 在分析地球外部天体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从“四看” 入手分析: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物质性——由天体组成 (1)类型:___恒_星____、星云、__行_星___、卫星、流星体、彗星、 星际物质等。 (2)最基本的天体:___恒_星____和星云。
2.宇宙的运动性和层次性 (1)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___相_互__吸_引____、 ___相__互_绕__转___、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性:目前所知的天体系统分为四级,具体如下图所示:
可观测宇宙
太阳系
小提示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 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 中。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返回地面的航 天器。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如流星现象。 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 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 体。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黑__子__数___增多→太阳活动强烈→不同纬度地区 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 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___耀__斑_____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 层→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产生极光: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高 空→同空气摩擦→产生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 晚)。 ④影响地球磁场,产生“____磁_暴_____”现象,使磁针不能正 确指示方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

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2016·某某卷,1~2多以生命踪迹的探寻为背景考查地球特征及存在生命的原因。

2016·某某卷,102015·某某卷,332014·全国Ⅰ卷,1~2多结合航天、科考等热点材料,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19·某某卷,14~15 2016·某某卷,22 多以结构图为呈现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考查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内、外圈层的关系。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物质性:宇宙是由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如下图)。

(1)地球的普通性①八大行星: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②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③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①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液态水的存在。

二、地球对太阳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②对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对人类: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

(1)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2)主要影响①扰动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其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不连续面①界面C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界面D古登堡界面: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自然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提升作业(1)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自然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提升作业(1)

地球的圈层结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珠海质检)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2.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2013·天津模拟)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上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2013·阜阳模拟)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6.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2014·赣州模拟)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完成7~9题。

7.有关①~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②属于内部圈层B.②③属于内部圈层C.②圈层密度最大D.①圈层由岩石构成8.②圈层的主体是()A.生物B.各种岩石C.海洋D.冰川9.科学家所预测的2012年太阳可能打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喷嚏”而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原因是()A.图中①层岩浆喷发强烈B.图中③层受到太阳带电粒子影响C.图中②因气候异常而异常D.图中①圈层地震异常强烈(能力挑战题)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考地理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主要特点。

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组成。

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①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2.圈层结构: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知识拓展地球外部大气层的作用(1)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尤其是氧气;(2)吸收紫外线,减轻其对生物的伤害;(3)减少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4)使地表昼夜温差适中。

合作探究: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疑难剖析: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横波能通过?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的特征B .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 .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 .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 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 .B 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3.结合右图(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判断,下列关于上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通过①②界面时,波速都有明显的变化B.在D、E两圈层,既能检测到横波、又能检测到纵波C.地震波通过①界面时,纵波速度增加、横波速度降低D.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答案 1.D 2.C 3.A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高中地理】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新人教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2.(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析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四、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回归教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划分依据: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类:图中A表示 (S波),B表示 (P波)。

(3)特点:A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B波传播速度较,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4)不连续面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①界面C:界面,A波和B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②界面D:界面,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D为。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G为,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和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的圈层,始终处于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底部、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二、探究问题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教材P25图11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6图119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问题1 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问题2 根据图119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问题3 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问题4 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探究材料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问题 5 在黄果树瀑布景观中涉及了地球的哪几个圈层?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地球的哪个圈层?问题6 该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问题7 列表说明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一、回归教材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横波纵波慢固体快莫霍加快古登堡2. 传播速度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核地幔上地幔岩石二、地球外部圈层1. 气体悬浮物2.连续但不规则循环运动3.生存环境大气圈水圈上部二、探究问题问题1 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识记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2.读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3.学会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
律及其季节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读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2.学会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
律及其季节的关系。

【学习方法】
阅读《地理必修I》第20--24页和《考试地图册》第2-9页,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地理全说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变化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甲处时,①摩尔曼斯克港、②开普敦、③开罗、④北京四
城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为____________;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②、④
两城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B两点的昼长分别约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乙处时,C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个性笔记
(4)根据下图你能说出该图所示日期以及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的是哪条纬线上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吗?
【反思归纳】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____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________;另一半球(冬半年)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则__________。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差______,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______。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______,夜________,北极圈内出现______;而南半球则昼______,夜______,南极圈内出现______。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__________,春、秋分日全球__________。

探究点二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分析
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1)他们认为:在当地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

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
图”。

该图表示是否正确?为什么?
(3)他们在进行图像转换时遇到了困难,请将左下图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右下图中。

(要求:在右上图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反思归纳】
日出、日落方位与日影朝向的变化规律:在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________升起,________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____,日落时日影朝____。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______方升起,________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________,日落时日影朝向________。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______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____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各地(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______方升起,______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______,日落时日影朝向______。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______;从冬至日至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______,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