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美学中的_主观和谐_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于桂梅(1977-),女,甘肃武威人,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和谐”最早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s )提出的一个主要的美学范畴。根据这
一学派所谓美即比例的思想,和谐本质上就是一种特定的比例关系。而“主观和谐”则是由人的视觉、听觉特性所决定的一种动态的比例关系。这一原则开启了西方美学的主观主义传统,并贯穿其始终。
一、比例决定美的有限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思想史上继米利都学派之后出现的另一个重要的自然哲学学派。这个学派曾主张:“数学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并且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1]18-19根据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数”是万物的本原,或者万物因摹仿数而存在。万物的形态、状态、关系等因素都是由数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万物的和谐就是由构成万物的数的和谐性所决定的,而数的和谐性又是由数所固有的一种比例关系所决定。因此,事物的和谐就是由于事物在其物理属性(如大小、高低、数量、体积等)方面保持了一定的数的比例而造成的一种均衡、对称、稳定、协调、统一等形式美状态。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这种美学思想是希腊古典时代最主要的美学思想资源。希腊人认为,无论是宇宙的和谐,还是人的灵魂的和谐,或者是任何一类物理对象的和谐均由构成该物体的元素间的比例或
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所决定。这种观念构成了希腊古典时代占主流地位的美学传统,塔塔科维兹(Wladyslaw Tatarkiewicz)曾将这一美学观念称为西方
美学的“伟大理论”(The Great Theory)。[2]167概括起来,这种美即比例的观念基本上有这样三层含义:
其一,万物的和谐与美感均来自万物在数量关系上所保持的一定的比例关系;其二,规定任何一类事物和谐性的某种特定的比例数值是固定的。如黄金分割律,它所体现在任何物理对象内部的数量之比永远接近于0.618:0.382;其三,和谐与美的比例具有普遍性,即规定了一类事物和谐与美的比例值可以确保任何同类事物都能体现出相同程度的和谐性与美感。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比例所规定的和谐性实际上就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性。
这种关于和谐与美的规律化的观点为古典时代的希腊艺术家、思想家所普遍接受,并且后来成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美与和谐的客观主义传统。这一传统致力于从对象事物的客观属性中寻求美与和谐的本质,将美与和谐解释为客体的一种形式原则,如数量、比例、对称等。塔塔科维兹指出:“在古希腊,主要的美学理论认为美由各部分间的比例构成,准确地说是由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和安排构成,再准确地说是由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对等、数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2]167
把和谐或美解释成客体对象的一种物理特征,如对称、比例等,这种观念完全符合早期自然科学
2015年3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Mar.,2015第35卷第2期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35No.2
论古希腊美学中的“主观和谐”思想
于桂梅
(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西方美学发轫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该学派的思想,事物的美与和谐主要是由客体事物
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所决定的。对“比例”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潮:一种观点认为比例就是客体对象的一种不变的规律性,因而审美就具有了认知的功能,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美学的客观主义传统。与此不同的另一种观念认为比例是可变的,而且比例的实现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的审美需求。这种主观需求对客观属性的超越就形成了古希腊艺术哲学中的“主观和谐”精神,即由人类的视觉、听觉特性所决定的事物的非精确性的比例、对称、协调等形式美属性。
关键词:主观和谐;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比例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5)02-0104-05
104
在物理属性中寻找世界的统一性的特点。但是随着此后智者学派的出现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这种观念的有限性便显得越发明显:用于解释物理对象和谐与美的比例、对称等原则很难解释人类意识层面的东西,如美德、精神、思想等。所以当人们把哲学关注的重点从自然现象转向人类社会自身时,面对人的精神、意识、德行等对象,美即比例这一观点将必然面临不曾有过的质疑与批判。
尽管后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其和谐即比例这一观念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将比例所规定的对象由数发展成了各种对立的单元,如冷、热、干、湿等。但是,由于比例这一原则从根本上来说只适合物理对象而不能规定人的精神层面的美与和谐现象,因此随着后来哲学认识论领域内怀疑主义与相对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怀疑这一观念的真理性地位,并促使人们从自身的角度来解释美与和谐问题。
二、主观主义思潮的影响
自然哲学时代的思想家所关注的是游离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关于自然的绝对的本体问题,而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出现的智者与前者不同,他们所关心的是人及其社会生活。他们从怀疑神话世界观开始,对原有的一切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及人生价值等问题提出了怀疑与批判。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常规,一切判断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对他们来说,绝对的和谐与美是不存在的,如他们所声称:“如果让所有的人在一块地毯上扔下他们认为是丑的东西,并让他们取走他们认为是美的东西,我相信地毯上不会剩下任何东西,因为所有的人的看法都不相同。”[3]140智者学派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但其总的思想可以用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Protagoras)的一句话来概括:“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1]54
我们暂且忽略后人对这句话中关于“人”、“万物”、“尺度”等概念的诸多争论,来看看柏拉图在其对话《泰阿泰德篇》中对这一段话所作的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的意思岂不是在说,你我都是人,因此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一阵风吹来,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感到冷,另一个人感到不冷,或者一个人感到有点冷,而另一个感到非常冷。”而“‘对他呈现’的意思就是他‘感觉到’它是这个样子的”。[4]664-665
正如柏拉图在此所批驳的那样,在智者们看来,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绝对不变的认知判断,任何判断的结果都是个体依据自身的经验所作出的。因此,绝对的尺度是不存在的。好与坏、美与丑都是相对的、主观的。
此外,另一位智者高尔吉亚(Gorgias)在其题为《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著作中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中的相对主义、主观主义思想发展为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1]56关于这三个命题中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历来争议颇多。实际上,高尔吉亚此命题的目的在于确立人类认知行为的相对性、有限性。在他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人的某种相对的感知能力与认知器官的存在而存在的,离开了特定的认知器官,万物将不存在。例如对于盲人来说,色彩与形状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同样,对于聋子来说,声音的世界也是不存在的。高尔吉亚由此否认有任何客观的、不变的客体作为人类的认知对象。
高尔吉亚不仅否定人类的认知行为有一个客观的对象,而且认为人类特定的认知器官只能接受同质的认知结果,异质的认知器官之间则无法进行认知结果的相互交流,即眼睛只能看见色彩与形状而看不见声音,听觉只能接受声音而不能接受色彩,听觉与视觉之间也无法进行认知结果的交流。因此,如果你把用眼看到的东西用语言向我描述,那么我的听觉是不能认识这种只能以眼睛作出的判断的,因此,他才说:“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这一观点标志着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深刻的变化,对当时的艺术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其修辞范文《海伦颂》中看到这种艺术观念的深刻变化。海伦是古希腊神话中有名的美女,由于她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由此引发了持续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由于此种原因,海伦的行为经常受到希腊人的指责。高尔吉亚反对这种传统的观点,写了这篇修辞文章来为她翻案辩护。其中,他认为如果海伦是由于被帕里斯的语言所惑而跟他出走,那也不能说海伦错了。因为他认为海伦的行为是由帕里斯的语言所控制的而不是受她自身的意志所决定的。
在这篇著名的翻案文章中,高尔吉亚认为语言有这样几种作用:其一,移情作用。“语言能感动灵魂使它将别人生活中遭到的幸运和不幸在自己身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