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原子结构》选自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属于物质结构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原子结构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原子结构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不再重复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而是直接建立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的概念,给出每一个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课本直接把构造原理看做一个经验规律,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顺序,体现了很大的工具作用,使学生直接会用。
三、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四、学情分析课后反思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子数74f54d 34p 53d 1813s M 812s L 322能层最多电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K 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np<nd<nf …能量:2p<3p<4p<5p<6p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能层序数)2[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选修三《有机化学基础》,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和反应类型,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以下十章内容: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第三章不饱和烃第四章芳香烃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第六章醇、酚、醚第七章醛和酮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8学时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6学时第三章不饱和烃 4学时第四章芳香烃 6学时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4学时第六章醇、酚、醚 6学时第七章醛和酮 6学时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6学时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 4学时第十章杂环化合物 4学时共计: 50学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设备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设计为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设计以下实验: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鉴别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和性能评价五、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
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实验操作占30%,期末考试占50%。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转化,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
教学难点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和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课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化学性质;2.掌握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和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4.能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难点: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的特点和构成方式。
二、讲解1.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讲解有机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介绍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键的种类。
2.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讲解有机物的常见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官能团命名等。
3.有机物的异构现象:介绍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五、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反馈收集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平衡反应的变化。
3. 能够进行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分析。
2. Le Chatelier's原理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3. 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材。
2. 实验器材:反应瓶、试剂、温度控制装置等。
3. 教学PPT:包括知识点总结、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Le Chatelier's原理,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化学平衡反应,让学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4. 实验设计:设计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5. 计算演练: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总结和讨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 提供相关实验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现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比赛和研究,拓展化学知识和技能。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拓展。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以下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1 mol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室: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主要内容:1. 化学动力学2. 化学平衡3. 电化学4. 溶液5. 配位化学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相关计算3.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4. 熟悉溶液的性质和相关计算5. 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电化学现象引入本单元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分别介绍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重点,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和延伸。
6.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了解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考试:根据本单元内容设计考试题目,检测学生对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内容并提交,评估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考试成绩、作业质量、实验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2. 掌握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3. 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展示盐酸和醋酸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让学生了解溶液中离子对电导性的影响。
二、讲解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带电导电,不带电不导电,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自由扩散,让学生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与粒子大小和浓度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氯化铜和硫酸铜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并用扩散速度推算离子的粒子大小。
四、总结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和扩散性质,让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离子在溶液中的其他性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课题:碳纳米材料教学目标:1. 了解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3. 了解碳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潜在价值。
教学重点:1. 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碳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潜在价值。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选修三》;2. 多媒体设备。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碳纳米材料的应用视频,引发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解碳纳米材料的概念(10分钟)1. 定义:碳纳米材料是由碳原子按特定结构组织而成的纳米级材料。
2. 特点:轻质、高强度、高导热、高导电等。
三、介绍碳纳米管(15分钟)1. 结构: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
2. 性质:弹性好、导电性能强等。
四、讲解石墨烯(15分钟)1. 结构:由一层层碳原子排列而成的二维晶格结构。
2. 性质:强度高、导热性能好、透明性强等。
五、探讨碳纳米材料的应用(15分钟)1. 电池领域: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2. 材料科学领域:用于增强材料的性能;3. 生物医学领域: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等。
六、总结(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延伸:1. 实验:制备碳纳米管或石墨烯;2. 讨论:碳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馈:请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晶体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掌握晶体的分类方法;
3. 熟悉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晶体的结构特点;
2. 晶体的分类方法;
3. 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晶体结构的复杂性;
2. 掌握晶体的分类方法;
3. 理解晶体的应用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请学生回顾一下晶体的概念和结构特点,并简单介绍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晶体?
2. 晶体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3. 晶体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介绍几个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晶体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和原理。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晶体的结构特点,并比较它们的性质。
五、课堂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晶体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六、总结复习(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晶体的近期研究进展;
2. 撰写一篇关于晶体在化学中应用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晶体的结构和应用,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拓展晶体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晶体在现代化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选择性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学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的关系,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配位化学理论解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二、化学平衡
1. 动态平衡的概念: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
2. 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平衡态的条件: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三、配位化学
1. 配位键的形成:配位子与中心离子的相互作用;
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考察不同配体对配位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 应用案例:探讨配位化学在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期中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与应用的知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与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选修三苏教版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苏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描述化学平衡的性质2. 掌握化学平衡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 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4. 掌握影响平衡位置的方法5. 掌握实验技术和化学仪器的应用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动力学3. 化学平衡定律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5. 影响平衡位置的方法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性质2. 化学平衡定律的掌握和应用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和方法教学难点:1. 化学平衡的动力学2.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2. 学生讨论3. 实验操作4. 课堂练习5.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进行讨论2. 理论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动力学和化学平衡定律的内容3.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4. 课堂练习:进行相关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5.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平衡位置的方法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预习内容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苏教版)2.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3. 课堂练习题评估方式:1. 参与课堂讨论2. 实验操作表现3. 课堂练习成绩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2. 真实案例分析3. 实地考察相关产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但仍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案例分析的运用。
下节课将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氢键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氢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氢键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氢键的产生条件和作用;3. 能够分辨氢键和共价键之间的区别;4. 能够应用氢键的知识解释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氢键的概念和特点;2. 氢键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辨氢键和共价键之间的区别;2. 应用氢键的知识解释现象和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选修三》;2. 讲义:氢键的知识点和案例;3. 实验器材:氢键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氢键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氢键的作用;2. 学习氢键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产生条件和作用;3. 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操作实验,观察氢键的产生过程;4. 对比氢键和共价键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5. 练习应用氢键的知识解释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撰写一篇关于氢键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在学习氢键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八、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拓展氢键的应用领域;2. 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加深对氢键的理解和掌握。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氢键的概念和特点有清晰的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氢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3.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酶、康噻丁蛋白、过氧化氢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练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规律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速率常数的概念。
3. 练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加深学生对速率的理解。
第二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分析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讲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3. 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条件下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第三课:化学反应动力学应用1. 讲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练习相关计算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化学反应动力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课堂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设计和报告,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2. 组织化学反应速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课堂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意识。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教案
第一课: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重点:原子的组成、原子核与电子云的结构、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引入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探讨。
二、讲授
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核和电子云组成。
2.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带正电荷,占据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3. 电子云:由电子组成,负责绕核运动。
4. 电子排布规律: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克斯法则和洪特规则。
三、示例分析
通过某些元素的电子排布示例,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四、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光谱实验中的原子光谱,初步了解原子结构。
五、练习
布置电子排布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教学反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复习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反思: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苏教版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苏教版化学选修三教案课题: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材:苏教版《化学选修三》单元:第一单元离子反应和溶液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理解离子反应在溶液中的应用;3. 能够进行离子反应的配平和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 通过例题掌握离子反应的配平和方程式书写。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板书、示范演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现场或图片展示离子反应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兴趣。
二、理解离子反应(15分钟)1. 讲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多种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过程。
三、离子反应的配平(2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配平的思考和方法,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掌握配平的步骤。
2. 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配平的技巧和方法。
四、方程式的书写(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配平的结果写出化学方程式;2. 练习多个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离子反应:1. 定义:在反应中,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学现象;2. 特点: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有特定的溶质和溶剂。
实例:具体的离子反应示例,包括配平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
同时,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选修三褪色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褪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褪色现象相关的化学知识,包括物质的颜色、光谱特性等;2.掌握褪色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和反应;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褪色现象,增强实验意识和化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褪色现象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褪色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3.实验探究:利用实验验证褪色过程中的化学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褪色现象的定义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2.理解褪色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机理;3.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结合,以案例和实验为主线;2.实验探究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介绍日常生活中的褪色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背后的奥秘的探究;2.讲解褪色现象的定义及相关背景知识;3.分组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条件下物质的褪色现象;4.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探讨褪色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5.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褪色现象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一步拓展思维。
六、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通过改变不同条件下的试验参数,验证褪色现象的化学原理。
2.实验步骤:根据实验设计,逐步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数据处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反应机理。
七、教学反馈:1.及时总结课程教学,梳理知识脉络;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掌握;3.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表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上为高中化学选修三《褪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要点:一、焓变(△h)反应热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h)决定。
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放热反应△0吸热反应△h 0焓变(△h)单位:kj/mol二、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应注意:1.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2.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
3.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5.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
三、燃烧热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注意点:1.测定条件:25℃、101kpa,非标况。
2.量:纯物质1mol3.最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
如c→co2,h→h2o(l)书写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应以燃烧1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四、中和热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 (aq) == h2o(l) △h= -57.3kj/mol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第4~5页思考:1.环形玻璃棒的作用2.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第1页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五、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终态为l,若s→l,△h﹤0;则l→s,△h﹥0。
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d.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量也不相同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一样稳定 d.无法判断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⑤生石灰跟水反应()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④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该反应可表示36g液态水分解的热效应d.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6.在100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co2占2/3,且c(s)+1/2o2(g)=co(g);△h=-110.35kj/molco(g)+1/2o2(g)=co2(g);△h=-282.57kj/mol,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a.392.92kj b.2489.44kj c.784.92kj7.已知:ch4(g)+2o2(g)=co2(g)+2h2o(l) ;△h1 ,2h2(g)+o2(g)=2h2o(g) ;△h2,2h2(g)+o2(g)=2h2o(l) ;△h3。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第2页 d.3274.3kjd.形成1 mol so2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1 mol s(s)和1 mol o2(g)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第3页 g收的热量是()a.2.43 kjb.4.86 kj c.43.8 kjd.87.5 kj16.分析右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能量有低的17.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①c(s)+o2(g)===co2(g);△h1c(s)+②s(s)+o2(g)===so2(g);△h3s(g)+o2(g)===so2(g);△h4③h2(g)+④caco3(s)===cao(s)+co2(g);△h7cao(s)+h2o(l)===ca(oh)2(s);△h8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18.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 oh- (aq) == h2o(l)△h= -57.3kj/mol,向1l 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19.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第4页 1212o2(g)===co(g);△h2 o2(g)===h2o(l);△h52h2(g)+o2(g)===2h2o(l);△h6d.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二、填空题(24分)20.家用液化气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
在101 kpa时,10 kg丁烷完全燃烧生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全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由此可推知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___________,表示该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2.0.3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o2中燃烧,生成固态的b2o3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其燃烧热化学方程式为。
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kj。
23.1mol气态钠离子和1mol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mol氯化钠晶体所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的是a. na+(g)+cl-(g)=nacl(s)△hb. na(s)+1/2cl2(g)=nacl(s) △h1c.na(s)=na(g) △h2d. na(g)-e-=na+(g) △h3e.1/2 cl2(g)= cl(g) △h4f. cl(g)+ e-= cl-(g) △h5(2)写出△h与△h1、△h2、△h3、△h4、△h5之间的关系式24.硝化甘油(c3h5n3o9)分解的产物为n2、co2、o2和h2o,它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已知20℃时,2.27 g硝化甘油分解放出热量为15.4 kj,则每生成1 mol气体伴随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 kj。
25.已知:h2(g)+ 12o2(g)=h2o(g),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
问:(1)a、b、c分别代表什么意义?abc (2)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h大于0还是小于0?第5页 h2【篇二: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全书教案(最新原创)】【篇三: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篇一: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 原子符号: zx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a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微粒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26118②族族序数罗马数字用表示;主族用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7个7 个viii族是第8、9、10纵行 18 纵行阿拉伯数字:12 3 4 5 6 7 8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ⅶa 族:卤族元素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3、有关概念:(1)(2)(3)(4)(5)(6)质量数:质量数()=()+()元素:具有相同的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和一定数目的原子。
同位素:相同而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的性质: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练习:用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下列空格。
①原子种类由决定②元素种类由决定③元素有无同位素由决定④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由决定⑤元素原子半径由决定⑥元素的化合价由决定⑦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决定4、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层。
分别用n=或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2)排布原理: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先从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