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近年来,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2019年贸易额已达到了3238亿美元。

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双方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因此,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中韩两国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的重要举措。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案。

具体内容如下:1. 回顾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历史和现状;2. 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3. 探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和可行性评估;4. 研究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权益分配和机制设计;5. 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案。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中韩两国相关经贸数据和政策文件;2. 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回顾历史和现状,分析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状况和面临的挑战;3.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评估;4. 研究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权益分配和机制设计,分析对中韩双方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际效果;5. 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案。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和建立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并提出推动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具体措施;2. 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权益分配和机制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案;3. 提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中韩双方经济的发展和双边贸易的增长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质量问题的文献综述一、引言(一)选题背景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整合进入世界市场,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大幅降低,各行业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扩大,经济迅猛发展,根据2011年《经济蓝皮书》,2010年前8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总值18755.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其中进口88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5.5%;出口989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5%。

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环境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温室效应、土地与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等问题日渐突出。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和较差为主,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部分城市污染仍较为严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为严重。

可以从世界银行的环境数据中看到中国人均CO2排放量水平要远高于周边各国和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与其对外开放程度密不可分的。

而国际贸易与FDI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两条重要途径,虽然在理论上,贸易自由化最终可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过真正做到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倒U型的“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会呈现先恶化再改善的趋势,但经过各国学者的经验检验发现,该曲线并不普遍适用。

而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较环境改善的临界值还相差甚远,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当下的环境状况下又很难走得通。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贸易伙伴国实施环境管制后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的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与依据。

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 知易行难

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 知易行难

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知易行难引言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中澳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更能为亚太地区带来广阔的合作机遇。

然而,尽管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看似美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知易行难问题,并展望未来合作的潜力。

1. 初步探索1.1 背景中澳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始于两国政府的共同目标: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加强互联互通,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繁荣。

自2014年起,中澳两国开始正式探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于2015年启动了双边自贸协议谈判。

1.2 潜在优势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规模。

中澳两国在农产品、矿产资源、能源等领域拥有互补的优势,合作潜力巨大。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两国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机会,促进贸易的畅通和资金的流动。

2. 知易行难问题2.1 双边协商困难自贸协议的谈判和达成需要双方就许多敏感问题进行磋商和妥协。

双方在关税、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谈判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使得谈判变得复杂和困难。

2.2 经济结构差异中澳两国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增加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难度。

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核心,而澳大利亚经济则以资源出口为主导。

因此,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如何协调两国经济利益的分配和转型,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非经济因素的干扰除了经济因素外,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面临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如安全和环境等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两国政府的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的对接,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 展望未来合作的潜力尽管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面临一系列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合作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3.1 加强政府协调政府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双方政府需要加强协调,解决分歧,推动谈判进程。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合作的发展研究姓名黄杰学号094140410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专业国际经济贸易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杨旺舟(博士)2013 年03 月14 日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合作的发展研究综述一、前言云南省与泰国之间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期间开展经济贸易以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直接投资、旅游以及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广泛的合作,目前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尤其是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后,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了,这有效的加快了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但滇泰贸易和相互投资在整个中泰贸易和相互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云南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尽管泰国的经济困难影响了滇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有利于滇泰经贸关系在今后几年取得的新突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

一是对云南省和泰国贸易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说明中国云南省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是在桥头堡建设背景下,就滇泰贸易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措施。

二、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的增长。

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格局日益完善,中国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

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背景下,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变得更加的频繁,双边贸易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泰国作为东盟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和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中最关键的部分。

下面就查阅的文献资料作出综述。

外贸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外贸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外贸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一、研究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XXX公司进行外贸可行性研究,分析其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为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背景XXX公司是一家专注于XXXX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发展的趋于饱和,公司希望拓展海外市场,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本研究将分析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评估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市场调研、竞争分析、SWOT分析、风险评估等,以全面了解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潜在的风险与机遇。

四、市场调研1. 国际市场潜在需求:通过对目标市场的需求调研,了解国际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

2. 目标市场竞争情况:分析目标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竞争对手及其产品特点,评估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五、竞争分析1. 全球市场现状:分析全球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情况,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

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对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市场份额、产品定位、价格策略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其对公司的影响和竞争力。

六、SWOT分析1. 公司优势:分析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优势。

2. 市场机遇:评估国际市场的潜在机遇,包括市场增长空间、政策支持等。

3. 存在弱势:分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面临的弱势,包括产品质量、价格竞争等。

4. 可能威胁:评估国际市场上的潜在威胁,包括新竞争对手、政策限制等。

七、风险评估1. 贸易风险:评估国际贸易环境的风险,包括汇率波动、贸易壁垒等。

2. 市场风险:分析目标市场的风险,包括市场竞争、政策风险等。

3. 生产风险:评估国际生产和供应链的风险,包括材料供应、运输等。

八、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调研、竞争分析和SWOT分析的结果,综合评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可行性,根据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为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

环节。因为初级产品旳需求弹性小,加上初
级产品旳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旳贸易
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旳出现就
不可防止了。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8
❖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初 级产品出口旳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 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旳出口,利用技术进 步来增进产业升级。但因为本身基础单薄, 主要经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 术外溢和改善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 际分工中旳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 节。但是这种改良型旳比较优势战略因为过 分旳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久得 不到提升,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 达国家旳技术进步。
又因为该理论尤其强调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旳生产要 素百分比,故人们又将之称为要素百分比理论(The Theory of Factor Proportions)。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26
❖ 一国应该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稀 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从而取得贸易利益。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1
1.比较优势理论旳产生
❖ 比较优势理论旳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 1823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地主贵族阶级旳利
益颁布了《谷物法》。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2
(二)比较优势理论旳主要内容
❖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旳条件下,一国在 两种产品旳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 国都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旳国家 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旳那种产品,处于 劣势势地位旳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 旳那种产品,然后参加国际贸易,双方均能 够取得利益。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6作者简介:李璐(1994— ),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下来,许多学者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由于方法和数据不同,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与贸易效应的研究综述Shanping Yang和Inmaculada Martinez-Zarzoso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对双方的影响,通过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以及最重要的制造业,提出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应该加快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从而推动自贸区的建议。

SugiharsoSafuan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削减和消除关税进行评估,认为消除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后对双边的贸易流量、经济增长和福利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所有自由贸易区成员中新加坡和中国的福利增幅最高。

崔鸽分析了比较优势下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发展的路径,认为中国与东盟各国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加快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加对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产业的投入,加强双边金融设施与交通设施的完善。

吴喜龄和陈万灵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理论上检验了CAFTA的建设与升级发展必然使双边经济发展实现共赢,得出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以及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都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的结论。

陶斌智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新机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外环境,把握其内在优劣势,以及外在机遇与威胁。

认为中国与东盟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自贸区升级谈判达成、互联互通提速等机遇,优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壮大产业内贸易、升级跨境电商,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

二、有关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综述Hal Hill Dedi Walujadi利用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 CAFTA 国家产品的互补性和相似性趋势及其出口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史 进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

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

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

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

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刘亚晶、罗威的《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从贸易政策的供需角度阐明了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中英经贸现状分析

中英经贸现状分析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55一、2009年中英双边贸易概况1、中英双边贸易整体概况中国和英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中英双边贸易始于20世纪50 年代,60 年代平均贸易额为2 亿美元左右,1995 - 2004年,贸易总额不断增长,占英国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增加。

自1999年以来,中英贸易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中英贸易总额在1999年为45.95亿英镑,之后的每年一个台阶,2003年突破了100亿英镑,到2008年达到了282.76亿英镑。

英国目前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主要目的国,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是英国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受金融危机影响,据英国海关与消费税局统计,2009年中英双边贸易额为515.0亿美元,下降13.7%。

其中,英国对中国出口80.2亿美元,下降12.7%;自中国进口434.8亿美元,下降13.9%。

英方贸易逆差354.6亿美元,下降14.2%。

但双边贸易额今年以来已恢复增长。

(见表1)2、英中贸易差额在英国对外贸易差额主要来源中,与中国的进出口差额高达-354.55亿美元,高出第二名德国122.52亿美元,为英国贸易逆差的最主要来源,占到英国对外贸易得差额总值的22.41%,高出第二名德国7.74个百分点。

3、英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情况根据英国海关数据,2009年英国对华出口51.29亿英镑,同比上升5.3%。

英国对中国出口的前四大类商品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2009年分别出口25.2亿美元、14.5亿美元、9.7亿美元和9.1亿美元,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1.5%、18.1%、12.0%和11.4%,受金融危机影响,同比下降17.9%、1.5%、3.2%和0.4%。

但皮革制品及箱包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0.7亿美元,增长87.4%。

4、英国自中国进口商品情况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09年英国自中国进口228亿英镑,同比上升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亮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其成立不仅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国际贸易流量分析工具,能够较好地解释国家间贸易规模与地理距离、经济规模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将对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理论影响。

接着,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框架,选取适当的变量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的贸易数据,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实际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与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这一重要经济集团的代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可以为未来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贸易分析工具,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摘要】中国自由贸易港是近年来中国推动开放经济的重要举措,发展离岸贸易成为其重要战略。

离岸贸易指的是在离岸地区进行跨境贸易活动,具有节税、便捷等优势。

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有着必要性,可以推动贸易自由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条件和潜力,例如中国海关、金融体系、法律环境等都相对完善。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也是推动离岸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深入,离岸贸易有望取得更大发展。

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是符合大势所趋的,有望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中国自由贸易港、离岸贸易、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政府支持、政策、未来展望、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的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港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平台。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将自由贸易港发展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自由贸易港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放宽贸易自由化程度,为跨境贸易提供便利条件的特殊贸易区域。

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但是在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战略部署后,自由贸易港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的挑战。

发展自由贸易港,特别是发展离岸贸易,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商品货物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兴起,离岸贸易已经成为未来贸易的新趋势。

发展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离岸贸易,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地位,促进数字贸易的快速增长,推动贸易方式的创新和升级。

中国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中国正积极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吸引更多国际投资和促进贸易自由化。

怎么写文献综述

怎么写文献综述

怎么写文献综述什么是文献综述?所谓文献,是指在正式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书籍上公开发表的文章,我们在写作论文之前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总结前人在我们所做的论题方面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然后再看有哪些方面是他们没研究过的,我们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所以,文献综述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没做文献综述,也就不知道在我们的论文这个方面前人到底研究过什么,很可能我们将要写的东西别人早就研究得透透彻彻,再写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做文献综述就是:把学者的观点按他们研究的方面进行归类,再介绍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观点。

一般商业性期刊上的文章、所有报纸上的、网上的、电视上的新闻都不是学术观点,没有权威性,不能引用。

请上中国知网,进入学术文献总库,在搜索界面下方只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前面打勾,在这个库里面搜索,其他的库都不能要。

至少看五十篇以上文章,综述时参考文献里至少列出二十五篇以上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是:首先对收集到的文献内容分类,把它们各自归集为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对这些大的方面起几个标题,在标题下面再进行详细综述。

每个学者的观点不要超过三句话。

在总结各学者的观点之后,对这些进行一个总结,总结它们研究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没研究透,指出你要研究的方向。

例如:有学生写中日纺织品服装贸易,做文献综述如下:1.2国内外纺织品服装贸易研究的进展1.2.1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现状研究曹霞、张神勇(1995)对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地区分布、产品结构的整体格局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董家瑞(2000)对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几个主要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进行了说明,指出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区域化发展趋势。

MAcI11isetr工SaacS111(2000)指出区域经济会给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带来的一定的影响。

施禹之(2001)分析了影响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各种因素,指出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分析了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的一般趋势。

论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对策措施

论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对策措施
ar ea.
【 yw r s hn ; n i;ret d ra p l y aue Ke o d C ia I d f a eae ; o c s rs j a e r i me


建 立 中 印 自 由贸 易 区 的 背 景
易 区 , 由此 启 动 了美洲 自由贸易 区的谈 判 。2 0 并 02
w y t a h w o n r s mu tt k .B sn n t e e p re c s a d l s o s o e i n l e o o c c o e a in a d t e r ai f a h tt e t o c u ti s a e a i g o h x e i n e n e s n fr g o a c n mi o p r t n h e l y o e o t e o o c d v lp n fC i a a d I d a t i h sswi u o w r t t ge r m i s e t s b i i g fa wok a r e n f c n mi e e o me t h n n n i , h st e i l p tfr a d sr e i sfo sx a p c sa u l n me r g e me t o l a d r o t e S n — n i n fe rd r a t e t t b e h io I d a r e ta e a e , h i a l ,ma k ta c s n O o o f cl ae t e e t b i me to h io I d a e r d me r e c e s a d S n t a i tt h sa l h n f t e S n — n in f e t e i s l a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政策一直是国际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于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国际贸易政策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历史回顾国际贸易政策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各国开始逐渐意识到贸易政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贸易政策研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吸引了大量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二、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国际贸易政策研究领域,存在着多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影响。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理论被广泛运用。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可以通过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实现贸易的互利互惠;绝对优势理论则主张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政治经济学分析则强调了政治因素在国际贸易政策形成中的重要性。

三、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1.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辩证关系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一直是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以应对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自由贸易则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对于国际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对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评估区域贸易协定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3.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贸易政策调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贸易政策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需求。

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可行性及方案分析

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可行性及方案分析

4 1 . 7 7
2 3 . 5
1 8 . 2 7
4 2 . 5 5
2 3 . 0 7
1 9 . 4 8
3 . 5 9
2 0 0 1年 6 3 . 0 2
2 0 0 2拄 7 0 . 8 6 2 0 0 3正 8 9 . 8 1
7 5 . 7 7
8 1 . 6 8 9 O . 8 2
— 4 . 6 9 1 4 3 . 0 2 7 5 . 7 7
—0 . 1 4 1 7 9 . 2 6 8 9 . 5 2
6 7 . 2 5
8 . 5 2
8 9 . 7 4 —0 . 2 2
—1 . 5 8 2 2 5 . 4 7 1 0 2 . 7 8 1 2 2 . 6 9 —1 9 . 9 1
3 9 . 5 6
4 3 . 2 8 4 8 . 3 5
2 3 . 4 6
2 7 . 5 8 4 1 . 4 6 6 4 . 4 7 0 . 6 5
1 6 . 1
1 5 . 7 6 . 8 9 1 . 8 9 9 . 3 9
4 5 . 8 6
6 0 . 2 8 7 4 9 9 . 8 7
建 立 中 日韩 自贸 区的可 行 性 及 方案 分 析
张 叶红
摘 要 :中 日韩 自贸区 ( F T A)从其首次提 出到三次官产学联 合研 究的顺利 结束 ,有望在 2 0 1 3年进入 政府谈判 阶段 。建立 中 日韩 自由 贸易区将为 中国带来非常 巨大和广阔的市场以及 可观 的经济利益 ,但其意 义不止 于此。建立 中 日韩 自由贸 易区对 于中国 实施 区域 经济合作 战略 ,在 亚太地 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争取主动地位 ,具有 重要 的战略意 义。因此要努力推进 中日韩 自由贸易 区的建立。 关键词 :中 日韩 F T A;可行性 ;方案分析

自贸区建设与国际贸易合作研究

自贸区建设与国际贸易合作研究

自贸区建设与国际贸易合作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进国际贸易合作,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地搭建自己的自由贸易区。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自贸区建设与国际贸易合作的关系,并且探讨目前中国自贸区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自贸区建设的背景自贸区建设是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一环。

自贸区是指双方或多方经贸主管部门经协商并签署协定,经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全面取消、转变或减轻,以达到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自贸区的设立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经济联系,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

自贸区建设对于推进经济全球化,实现互利共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自贸区建设与国际贸易合作自贸区建设是国际贸易合作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透明的环境。

在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各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贸易协定,从而达到更加公平和合理的收益分配,促进和谐的双边经贸关系。

此外,自贸区还可以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扩大投资领域,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正是通过自贸区的建设,各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往来越来越多样化,也激发了各国企业对于市场潜力和潜在机会的认知。

自贸区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中国自贸区建设的发展现状中国自贸区建设也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自2013年由上海自贸区开始启动自贸区试点以来,中国陆续设立了一系列自贸区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比如除了原有的自贸试验区外,上海和广东等地都成立了新的自贸区,通过政策松绑、流程升级、市场开放等方面助力优化了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贸易。

在自贸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充分探索下,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相继成立、升级。

通过升级调整,自贸试验区制度、开放平台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优化,也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并实现了与国际贸易的门户更加畅通。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国外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相关文献甚少,对哪种贸易理论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也存在很多不同观点。

其中,外生比较优势模式认为传统贸易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解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动因;内生比较优势模式认为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专业化研究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累积人为创造出来;规模经济模式则认为规模经济是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动因。

二)国内学者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逐渐得到关注。

其中,有学者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模式、开放程度、贸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金融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出口补贴、汇率政策、技术壁垒等。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国内产业、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手段,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平衡。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应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低,需要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来促进其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金融服务业,避免外资的过度进入;二是通过出口补贴等手段扶持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出口,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三是通过技术壁垒等手段促进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提高,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在国际贸易规则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违反XXX等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定。

三、结论与启示金融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

同时,我国学者还需要加强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不断提高其研究水平和质量,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自由贸易试验区(FTA)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政策工具,FTA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准自然实验的方法,实证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FTA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阐述FTA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接着,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模型,选取合适的样本数据和实证方法,对FTA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FTA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产业间的异质性影响,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还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FTA建设和经济发展实践。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可为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作为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抓手,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其实质是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在现有文献中,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政策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上,通过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等方式,推动周边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增长效应的评估方法。

现有文献中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案例分析和准自然实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
材料来源情况:
本文参考文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市场上正式出版的各种关于自由贸易区的专著以及各种关于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经济学杂志、学报、报纸报道,经及从互联网上获得相关的数据库资源。

此外还参考了部分高校的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相关数据的获得主要来自市场上出版的各种年签以及商务部等国家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公布的统计数据。

文献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贸总协定(GATT)及其随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全球范围的多边贸易体制和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驾齐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二者互相促进,共存共荣,却不能相互替代。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可能作为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先行步骤,促进世界经济的逐步融合,又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障碍。

GATT/WTO在确立自身全球贸易领导者位的同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监督和引导的重任,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宽容与规范更好地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的消极影响,使之在不偏离贸易自由化的轨道上快速前行,成为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讲,GATT/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关税同盟理论则奠定了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以此为蓝本先后出现了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分工理论,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日趋多样化。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国家/地区(包括单独关税区)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

国外学者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多,成果也很丰富,FTA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区域内成员方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所产生的各成员方贸易发展的直接效果,二是缔结FTA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各成员方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前者以维纳(Jacok Viner)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为主,这也是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后者则相对较为复
杂,巴拉萨(B.Balassa)的“动态效应”假说提出,FTA的动态影响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创造大市场效应,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二是加剧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三是吸引非成员方直接投资;四是贸易创造的利益更多地集中于某一成员方,成员方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五是产生外部经济性,通过成本递减改善企业的总成本结构及具体的成本项目。

小岛清(Kiyoshi Kojima)、科登(W.M.Corden)、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德纽(J.F.Deniau)、克劳斯(M.B.Krauss)等也对FTA动态效应的分析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尤其是大市场理论和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所作的动态分析,通过对“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传统理论基本假设条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FTA理念拘泥于静态分析的缺陷。

综合而言,对区域一体化效应的分析主要包括贸易效应理论、投资效应理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大市场理论等。

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于经济一体化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国外学者对FTA 的研究重点是FTA的动力以及对多边自由贸易的影响,重点关注的是贸易本身。

Gene Grossman和Elhanan Helpman(1995)以及Krishna(1995)的研究表明,贸易转向提供了确立FTA的基本动力,而Richard Baldman(1993)所构建的模型显示,FTA能够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吸引非成员国的参与。

Ronald Wonnacott(1996)认为,在FTA形成之时,贸易转向会带来福利的增加,而在其扩展的阶段,这种贸易转向则在逐步逆转。

而当不同FTA的相重叠之后,则会带来许多的“中心-外围”的问题。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Free trade today,2002)则认为所谓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实质上是特惠贸易协定,它所带来的贸易转移和体系的复杂性会给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带来更多的障碍。

国内学术界对于自由贸易区的关注主要集中对世界上FTA发展情况的介绍与中国参与FTA的探讨。

目前,大多学者主要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对自由贸易区产生的福利定量分析较少。

对于建立中-英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几乎都为空白,少有学者对中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大多数学者对于中英两国的研究仅限于两国贸易状况的分析,四川大学世界经济学博士生宗建亮(2007)对中英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经济贸易关系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贸易发展不平衡,贸易逆差较大,互补性不强。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鹤(1999)对中英经贸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中英两国在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英对待中国进口产品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限制措施,例如配额和数量限制、反倾销措施等等。

对于中英自由贸易区及中英两国贸易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正是因
为中英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空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幼文.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M]. 学林出版社,1999
[2] 吴朝阳.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分学分析[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李瑞琴.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多边自由贸易进程的影响[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黄卫平. 中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弗朗切斯科.迪纳著黄胜强,许铭原译. 自由贸易的社会建构[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 龚思怡. 十驾集—2007年中澳自由贸易区与中澳服务贸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0
[7] 王鹤.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4
[8] 伍贻康, 张幼文. 全球村落:一体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9] 陈芝芸.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0] 陈达. 布朗之行获九项共识-2010年中英贸易将达600亿美元[N]. 中国贸易报,2008-1-22(001版)
[11] 王鹤. 中英经贸关系[J]. 欧洲, 1999,(6)
[12] 林萱. 中英贸易十年持续稳增. 国际商报[N]. 2005-04-13
[13] 宗建亮. 英国对外贸易现状与中英贸易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07(2)
[14] 万艳, 李乐. 重估中英经贸布朗走出欧洲[N]. 中国经营报,2008-1-21
[15] 陈颖栋. 影响中英双边贸易走势的因素及对策[J]. 综合经济导刊,2003(6)
[16] 卢圣亮,王迎新. 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关系[J]. 经济研究参考, 2002(38)
[17] 易露露. 从2004年中英贸易看两国贸易发展趋势[J]. 国际经贸探索, 2005(9)
[18] 邱世蒨. 从统计数字看90年代的中英贸易[J]. 国际贸易, 1992(10)
[19] 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 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J]. 税务研究, 2005(8)
[20] 李荣林,宫占奎,孟夏.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1 ]龙安山.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实践.前景[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8.12
[22] 苑玉妹. 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23)
[23] 黄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9)
[24] 宋社德, 苗东强.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实证分析[J]. 中国渔业经济,2008,(3)
[25] 李丽. 试析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2)
[26] 李俊. 中欧贸易顺差: 在国际博弈中寻找应对良策[J]. 国际贸易论坛, 2007,(3)
[27] 李惠瑛. 走出困顿—中欧贸易问题分析及建议[J]. 经济观察, 2003,(9)
[28] 陈瀚. 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4)
[29] 李婷.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4)
[30] CCPIT meet with Delegation from Sino-Britain Trade Association[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9,(10):54
[31] Li Zhen.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Ready?go! [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7,(12):24-25
[32] Audrey GUO. Mutual Benefits: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9,(4):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