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叔本华
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
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论文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新思想文化批判省察与反思论文摘要:叔本华哲学既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者,又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引导者,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
叔本华的哲学“新思想”,可概括为批判绝叶、批判理性、批判宗教、批判人生。
今天我们省察和反思叔本华哲学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一1860),生活于19世纪的德国,但是却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是非学院派哲学家,但却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他是非正统派哲学家,但却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
因而成为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
叔本华以宣扬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悲观主义着称于世,仅此诸点,他似乎便成了以往全部传统哲学的天然论敌,不仅唯物主义,而且唯心主义也把他看作是哲学的毁灭者。
长期以来,人们除了对他的思想观点痛加挞斥以外,甚至以不屑一顾的冷漠来鄙视他。
在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叔本华不仅曾经受到了猛烈的“左”的批判,而且也受到了漠视。
但是,漠视不等于批判,批判亦须合理,而省察则是为了扬弃。
叔本华的学说不仅并不完美深刻,反而时常显露出某些浅薄和矛盾之处。
但是,他的哲学历史地位却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着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
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自觉地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孽,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
凡此种种,决不是偶然的。
正因为如此,着名哲学家罗素在评价他的时候说:“强调‘意志’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许多哲学的特征,这是由他开始的”,“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08251101260
课程 成绩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
20 10 -20 11 学年第 2 学期 评阅人
姓名
林嘉骏
学号
评语: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 班
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
格式二 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
---------------------------------------------装--------------------------------- --------- 订 -----------------------------------------线----------------------------------------
3
蛀虫而一生烦恼痛苦不堪、欲望难以满足, 处于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处于 空虚和无聊之中。这些人性蛀虫说到底是滋生于人的无止境的欲求。叔本华对人生悲 观痛苦的揭示,无疑是告诫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要为物所惑、为人所恨、 为情所困,而要擦亮眼睛、清洗头脑、反思人性、鼓起勇气、敢于直面与挑战人生。 同时,在我看来,叔本华提出的人生痛苦观所隐含的最终结论是:痛苦是人生的 必然境遇。叔本华在这里潜在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人不可能处在宁静的幸福之中,不 可能达到完全和谐的状态。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是打着人世苦痛的幌子,在向世人揭 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人之所以生活在痛苦之中,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有欲望,有 追求,这种痛苦正是人们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够诗意化地生存 所必须经过的历程。他的痛苦观实质上是鼓励世人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追求人生的意 义。
三、 我对叔本华哲学的看法及理解
哲学毕业论文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
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其思想? 19世纪,当德国古典到达颠峰之际,当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将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称作是绝对真理之时,一股强劲的反叛思潮在德国开始涌动,这就是唯意志主义。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r)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唯意志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唱反调,反叛理性传统的强烈意识;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教时,对把持着大学讲坛的理性派哲学家极为敌视,他故意把课程排在黑格尔上课的同时,欲与黑格尔竞争,遭到惨败後,愤而辞职。
但叔本华深信自己哲学的价值,他声称自己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这种唯意志主义哲学将使欧洲哲学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最终证实了这一点,19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尼采继叔本华之後宣称“上帝死了”!发展方向终於产生重大转折,唯意志主义正式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和思想影响的哲学思潮。
?唯意志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反经验哲学、反理性主义,认为服从理性、服从外部世界就会使人忘记自己的真正本质,失去真正的自由,不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作用。
因而必须将哲学从关注外在的经验、事实、理性等等外部世界移向人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是移向人的感觉经验以及理性思维(因为这些终归仍受外在世界支配),而是移向人的生命、人的感情意志及一切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本能冲动。
并认为这些?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
从这种“本质”出发,唯意志主义认为人以及其它生物,乃至整个世界的基础都是生命、情感意志。
意志推动着一切。
“意志”正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
? 意志是什么?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就是世界本质。
叔本华在外表上摹仿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世界本身)。
“现象世界”是人们通常认识到的世界,但这仅仅是世界的表象,而“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这个自在之物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
而叔本华是反叛自己祖国这种思辨哲学的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他的哲学又都是以人生间题的探索作为主旋律的。
因此, 他的人生哲学具有悲剧性质,通过探索, 批判地分析他的人生观, 对于我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痛苦人生悲观主义1、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生活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半叶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战乱不断,到处充斥着冷酷、残忍和黑暗的社会,再加上叔本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颠沛流离及事业失意,多重因素导致了叔本华的悲观、痛苦的心境,为其人生观奠定了基本的基调。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冲动表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求人得以生存,包括衣食住行等人的基本需要; 另一种是“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人在得以生存的情况下生活的继续。
人是痛苦的,人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有所求,有所欲望,人彻头彻底是欲望的化身,带着众多的需求生存在这个世间上。
人生就是无止境的欲望与暂时快乐之间的来回转换。
偶尔的欲望得以满足,可以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无止境的欲望又会产生新的目标,从而引发新的痛苦,于是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中。
人一生都会陷入这种周而复始的欲望和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人生而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构建于他的本体论意志的之上的。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中,叔本华始终坚持照明是作为个体表现意志的这一观点。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志被视为是世界的本源,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且属于因果规律所涉及不到的世界。
叔本华的性格是极端的,他始终坚持“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求生的意志”这一观点。
这样来看,叔本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争夺、没有爱的世界,每个人为了生活不断去争夺乃至掠夺,同时人们也为了生存变得面目狰狞,不再是初衷的自己,没有一丝的幸福可言。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
“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
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
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
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
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
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
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
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
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
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
意志与人生——叔本华哲学思想解析
个真理。一旦人们把世界看作是表象,就开始了真正的哲学思考。叔本华从另一 个角度规定世界,在他看来,世界就是对象的存在,是主体客体的统一存在。那 么,“客体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知道;意味着知道什么呢?意味着具有表象。 客体和表象是同一个东西。"①客体就是表象,世界就是表象。所以,叔本华所说 的对世界的观察,并不是从实在的世界,而是从表象出发的世界。这就是说柏拉 图哲学也是从表象出发的。其二,叔本华所说的对世界总体的观察,实际上是指 柏拉图关于世界二重化的理论。叔本华认为,仅仅承认世界是表象,只说出了一 半的真理,还必须说出另一半真理,这样才能构成对完整世界的解释。这个另一 半,就是意志。柏拉图最先把世界作了二重化的区分,从而从整体上解释了这个 世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叔本华称柏拉图是历史上的真正的哲学家。
and impulse.Desire and impulse is infinite,but the satisfaction of it is
temporary and limited.When the desire cannot be satisfied,people will
be suffering;when it is satisfied,they will be spiritually barren and
111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 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
In Schopenhauer’S philosophical thought,the most noticeable part should be ethics of pessimism on life.He considered that human being is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_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02-10-12作者简介:马莉(1962-),女,河南南阳市人,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马 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200230) 摘要:叔本华作为康德与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之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构成其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论;悲观主义;影响中图分类号:B 51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1-0111-0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是在继康德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以唯心主义为内核,但强调理性的思辩,即通过人的理性,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叔本华的哲学则强调的是主观意志的作用,即唯意志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意志哲学的分析,探索其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根源。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
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
人可以外在地把自己理解为物体和现象,也可以把自己理解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
而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
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肉体是意志的产物;血液,是由我们所说的“生命的意志”所推动,在人体造起了血管;求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饮食的意志发育为消化系统。
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婚姻、或为了子女所做的艰苦奋斗,其动机不是思想,而是需求生活,或更为丰富的生活的一种半意识的意志,也就是生存意志。
浅谈叔本华伦理思想
浅谈叔本华伦理思想相关推荐浅谈叔本华伦理思想 论⽂摘要:叔本华是西⽅哲学史上具有⾥程碑式意义的⼤师,他的学说不但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震撼,直到现在他的某些观点看起来都是惊世骇俗并能引起⼏百年后的我们深刻反思的。
⽬前学术界在对叔本华进⾏研究时,主要把⽬光放在他的悲观哲学上,⽽对其伦理思想⽅⾯则相对关注不够。
本⽂旨在通过对叔本华作品的⽂本细读来探究其伦理思想:道德是先天的,是决定论的,那么⼈们就不应该把外在的所谓道德责任强加到道德⾝上。
论⽂关键词:叔本华伦理观先天 叔本华哲学是以唯意志主义为整个理论⼤厦基⽯的哲学,因此其伦理观也是建⽴在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之上并以之为逻辑起点的,在本质上说依然是唯⼼主义的调⼦。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个⽣活着和认识者的⽣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能够将他纳⼊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这另⼀真理就是每⼈,他⾃⼰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那⼈是⼀切⽽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
因此,主题就是这世界的⽀柱,是⼀切现象,⼀切课题⼀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
”从以上所引不难看出:叔本华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性⽽⾮常注重主体性的⼈,客观世界仅仅是被⼈感知并认识的课题⽽已,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只有“⼈”确切地说只有⼈的“意志”才是整个世界的根本,世界正是因为“意志”才有了意义。
这种唯⼼主义的本体论反映在其伦理思想上表现就是意志是⼈思想的君王,其他诸如理性良知都只是次要的,尤其是理性只是意志⾃我实现的⼯具⽽已(“从知识中所认识的⼀切,只是⼀系列的动机;通过这些动机,⼀直不断地展现其本性,使其成为可知的或可见的)。
意志通过和遗传外部客观世界的结合决定⼈的性格,性格影响⼈的道德观,从此永不更替,因此道德是先天的,伦理是可能的,但⽆须强加给它更多的外在的道德责任。
1意志决定性格,性格决定道德观,由于意志是先天的超越时间的,所以道德也是先天的。
《世界哲学源流史》唯意志主义之一:叔本华1
《世界哲学源流史》唯意志主义之一:叔本华1 唯意志主义之一:叔本华1阿瑟.叔本华(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祖籍荷兰,出生在德国的但泽(即今波兰格坦斯克),父亲是个银行家,1805年因经商受挫,精神忧郁,自杀而死。
母亲约荷娜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一个小说家,但叔本华与其母亲却因性情不合而不睦。
父亲曾对叔本华寄以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商人,1800年送他到汉堡一所有名的培养未来商人的学校读书,可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 ,叔本华对经商不感兴趣,却对文科学习兴趣很大。
1807年进一所文科中学学习。
1810年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
1814年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哲学和佛学。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
当时德国各大学讲坛大都被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所把持,叔本华对此不满,欲与之一争高低。
他将自己的授课时间故意选定在黑格尔授课的同一时间,意图对垒较量。
结果遭到惨败,愤而离开讲坛,靠父亲的遗产生活,独自从事学术研究。
1831年8 月,柏林爆发鼠疫,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埋头研究与写作,孤栖于一个小旅馆里,以狗为伴,终其一生。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加与补充》(1851)等。
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最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哲学。
叔本华对自己的哲学颇为自负,声称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从而使欧洲哲学的发展发生根本的转折。
他因此认为自己的著作,特别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必为后人一切著作的源泉。
然而在40年代以前,叔本华一直被人冷落,他的著作出版后往往无人问津。
随着19世纪40年代欧洲、特别是德国社会历史条件的急剧变化,人们已由对理性的信任转入对现实的不安与忧虑。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叔本华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19世纪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综合了不同文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
在他的哲学里,他主要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痛苦和生命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围绕“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来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人的自我意识在叔本华的哲学观中,他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能力。
这种能力让人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影响和意义。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一面,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面。
第二步:痛苦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痛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痛苦,来获得幸福。
他通过无数的研究认为,欲望是引起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了要通过减少欲望来减少痛苦的方法。
第三步:生命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感知,而不在于世俗上的荣誉、财富或权利。
在他看来,我们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与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因此活着的意义也不在于得到多少金钱或成就,而在于如何让自己不会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总结: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减少痛苦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这些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人们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浅论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与生命观
浅论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与生命观摘要:“生命是什么?”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有不同的思考和看待,乐观主义者习惯于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歌颂生命,但往往会陷入唯我独尊的孤立状态;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生命对于茫茫宇宙而言显得渺小且无助,生命最终归于虚空。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对生命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他对生命深刻的审察一方面向世人揭示了“生之罪”,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指出了摆脱意志的束缚并获得幸福的方式。
关键词:生命;意志;表象;意欲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32-02自哲学产生之初,哲学家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生命是什么?”这个命题的思考。
在历史长河中,生命被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者们不断地赞颂,或被赞为纯粹理念的外显、或被看作是造物主的神圣印证。
然而叔本华对待生命的态度却是冷静而严肃的,他向世人揭示了“生之罪”,并指出摆脱意志的束缚方式。
叔本华的生命观饱含了人文关怀,能够给已经习惯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我们带来些许启发。
笔者在文章第一部分对叔本华意志哲学作了概述,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生命观,最后一部分论述了叔本华生命观的意义和价值。
一、意志与表象的对立统一叔本华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是基于其意志哲学体系的。
因此,要对其生命观有一个深入的理解,首先要理解他的意志哲学。
叔本华延续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他的意志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意志”和“表象”可以看作是对康德认识论对现象与物自身的二元区分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文中,叔本华开宗明义地宣称:“没有真理比以下这个真理更明确、更独立于所有其他东西并且更不需证明的,亦即:因为认识才存在的所有那些事物,也就是这整个世界,就其与主体的关系而言只是客体,只是直观者的直观,简言之,只是表象”[1]。
由此可见,叔本华同康德一样也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无法掌握到世界的本质结构,我们所掌握到的东西,只是本质在心灵的表象。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的生存意志冲动,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也会接踵而至,令人痛苦。
并且他认为世间万物常常都处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因此人的本质是痛苦的。
但他也在竭力寻求解脱痛苦的途径,那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
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片面和不足之处。
但是只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内涵,对当今社会也有许多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有用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生存意志、影响叔本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就是主要受康德“自在之物”和佛教哲学影响,并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根源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①他用意志取代了自在之物,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认识是意志的产物。
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生存意志。
这种意志使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人很痛苦。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还受佛学中轮回之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我们自己先验的深信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
②佛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很高,因此认为人生是绝对的痛苦。
叔本华受这种思想影响而认为世界是一个虚无痛苦无聊的世界,人世存在太多苦难,人的欲望也不能满足。
他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而推导出悲观主义。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亚瑟·叔本的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
在其书中,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并探讨了摆脱现实痛苦通向幸福的途径。
世界是由人的意志和表象所构成的,意志与世界同时存在却不同于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各种痛苦。
为了不被空虚和无聊纠缠,最好或彻底否定意志,或严格禁欲,或自行禁食而死。
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背景亚瑟·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
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
叔本华把人赤裸裸地剖开来研究,从新的领域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这种对人类屠杀式的人性总结注定让他游离于哲学的边缘,走上了一条命运多夕帕哲学之旅。
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
他强调意志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条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不能被的是盲目冲动。
所以说人生其实是痛苦的。
(一)悲观人生的根源一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
欲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世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精神,而是动态的需求的意愿和不安。
由于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痛苦也是无止境的。
快乐只能是短暂的,这正是人生的致命伤。
整个人生都充满着由于欲求一满足一新的欲求的无限循环,意志现象越完善,欲求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痛苦也就越明显。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容易得到某种满足而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空虚和无聊就会萦绕着他,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沉重的负担。
叔本华善恶观探析——优秀毕业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叔本华作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在伦理学领域首先提出了与此相对的绝对性善恶其次利己主义和邪恶是恶的基础在本体论根源上而分立性是恶的根源再次善的形态包括仁爱和纯善最后利己和同情之矛盾以及认识对善恶的作用之矛盾叔本华善恶意志表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rthur Schopenhauer, as the pioneer of western modern irrationalism and humanism, has rich thoughts and make a profound impact. In ethics, he has deep view of good and evil, which is the theme of the paper.First, the paper analyses schopenhauer’s unique opinion on nature of good and evil. He think good and evil based on pure egoism is relative, and bring forward absolute good and evil. He hold egoistic motives can give rise to evil, and altruistic motives can cause good.Second, the paper discusses three sources of good and evil. I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egoism and malice is the base of evil and compassion is the base of good. In ontology, the singleness and impulsion of will lead to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sameness of will-in-itself and the distinction of representation, the sameness of will-in-itself is the root of good, and the distinction of representation is the root of evil. In Epistemology,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zation is the chief reason of evil, and seeing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z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good.Third, the paper summarizes variant forms of good and evil. Forms of evil include injustice and malice, and forms of good include benevolence and pure good. In addition, the paper make an exposition on fairness and ultimate good.Finally, on the ground of the study above, the author reveals the intrinsic conflicts of schopenhauer’s view of good and evil, including the conflicts in absolute good, the conflicts between egoism and compassion, and the conflicts in cognition effect on good and evil.Key words: schopenhauer good evil will representation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杨伟芳日期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本论文属于请在以上方框内打Array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马天俊副教授日期 2005 年 4 月18 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前言1.1 问题的缘起本文的兴趣受激发于此前的一篇关于叔本华思想的课程论文我对他的善恶论发生了兴趣他所谓的善善恶论与他的意志本体论又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发现几乎没有人对叔本华的善恶思想做出专门论述这是关于叔本华思想研究的一个缺失至今已逾百年叔本华的思想在中国学界的影响亦是几度辉煌国人对叔本华本人及其思想的认识和评价是逐步趋于理性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纷纷将眼光投向西方叔本华热美学等思想都做了相当多的翻译学人有推崇排斥叔本华的思想由此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建国以后叔本华自然也难脱此运西方各种哲学思潮蜂拥而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的西方哲学热有关叔本华的论文只有廖廖几篇一些人开始用更为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叔本华的思想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涉及哲学艺术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三类集中探讨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二为比较研究型的黑格尔三是历史定位型的现代哲学以及基督教神学和东方佛学关系的探讨研究内容 善恶问题这对于西方传统的规范伦理学自不必多言所以因而造就了人类思想史上丰富多彩的善恶观在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具深刻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原于其在西方思想史上所处的独特历史地位作为由传统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的转折和过渡叔本华的思想重在开启只能是承袭和背离的混杂从而难免自相矛盾我们这里以其善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观为探讨主题而重在从叔本华繁杂的善恶思想中理清其在整个西方伦理学史上的意义所在第二要义是就叔本华思想自身而言的我的哲学就像古代埃及的首府底比斯一样我们现在要借以进入的是其由此到达其意志本体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无不渗透着其思想的方方面面所以门伦理的但我求方便只能强以为之善恶的形态等几个方面对其加以探讨研究方法 没有文本在忠于文本的前提下所以以期在宏观上把握叔本华的思想脉络3理论比较又深化了文本阐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善恶的本质在对叔本华的善恶观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恶是什么但我们仍可从其对善恶的有关论述中提取出他对善恶本质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不具有真正的善恶意义本来意义本来意义对传统的本来意义上的善恶概念是指一客体对意志的某一固定要求的相适性2Ö»ÒªÊÇÓ-ºÏÒâÖ¾µÄÉƵÄÒ²¾ÍÊÇ˵±ØÈ»»áÔì³ÉÉƶñµÄÏà¶ÔÐÔÉúÃü·´Ö®¾ÍÊǶñÓɴ˵¼ÖµĽá¹ûÍùÍùÊǶԱ˸öÌåÒâ־ȴÊÇÓꦵÄͬһÊÂÎï»òÐÐΪ¶ÔÓÚ²»Í¬µÄ¸öÌå¶øÑÔÕýÈç»ôÍͶ½ÈËÔڻشðÎÊÌâʱËù´ð¾ÍÊÇÉÆ事实上在此种情况下不管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有益的就是善的一种从自我主体出发的单向善恶标准叔本华认为因为意味着所有意志主体不再欲求这与意志的本质是相矛盾的就是永远不会满足而是现实叔本华坚持相对性善恶普遍存在于表象世界的说法不仅悲观有些人的行为不仅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乐善好施我们称他为称他的行为为善行是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以满足个人意志欲求为鹄的的而有些目的是间接的有些目的是物质的是外在之利是内在之益是较为隐蔽的甚至认为这些行为不是相对性善就其本身来讲而在于由此博得别人对他的赞赏所以说叔本华强调了善恶的绝对性善就是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恶这种善恶观的确立又如何可能呢因此关键在于超越其善恶标准他首先确立了新的善恶标准叔本华的绝对性善恶观对自我意志的满足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我们就称其为恶就是善由此可见相对性善恶的价值取向是个体对自我意志的肯定程度人对我如何我对人如何使得叔本华的善与恶具有了绝对性始终是以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向内的价值取向自然会导致对人对己采用双重价值标准我对人如何甚至将他人的重要性置于自我之上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而以我是否损害或促成了别人的意志为要坚持的善恶标准实现善恶判断的绝对性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一概而论就相对性的恶来说而言的恶若是他人为肯定其意志而造成的对就是绝对的恶只是未能满足我的意志目的而言的相对性的恶同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对性的善亦是如此而言的善善如果虽然获得了自我意志的满足则不称其为恶总之纯粹为他人意志考虑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善前面所讲而非绝对性善不过与恶行相比好人不同的只是内在的动机而在后者可见同样如果出于利己动机就是恶总之善则是出于利他动机对他人意志利益的肯定和帮助以此来克服建立在单一利己基础上的善恶之相对性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善恶的来源善恶的来源根据问题判断标准在叔本华之前西方善恶思想史上一是视人类的自然本性为善恶之基础的人性论倾向三是将善恶的来源归于某种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的本体论倾向而在内容上沿袭旧有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内容首先为善恶设定了人性论基础本章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其善恶的来源做一个整体上的阐释邪恶与同情4ÊÇÿ¸öÈËÓëÉú¾ãÀ´ÈËÐÔÌìÉú¾ÍÊÇÀû¼ºÈ˵ÄÒ»ÇÐÐÐΪ用利己同情这并非叔本华首创文艺复兴以后当推霍布斯从而将道德善恶的基础西方众多思想家提出了各种人性论主张自保思想一致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代表性的就是曼德维尔的利也有人强调仁爱但对叔本华的人性论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近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后期代表休谟和斯密以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性论及他们的同情学说利己和同情心看作人性的共同本质叔本华的人性论思想在很多方面是对他们的继承但是如果我们对叔本华的思想加以进一步探究将会发现叔本华和休谟在休谟等人那里和谐共存的关系经济人道德人同情是6ÐÝÚÓËäÈÏΪÀû¼ºÐÄÓа-ÓÚ¼ùÐÐÃÀµÂ¾ÍÄܺÍͬÇ鹲ͬ´Ù½øÉç»á¹«ÀûÉç»á¹«ÀûÊǸöÈË˽ÀûµÄÇ°Ìá˹ÃܵÈÈ˶ÔÀû¼º¶¼³ÖÒ»Öֿ϶¨µÄ̬¶È¶ø¶ÔÓÚÊå±¾»ªÀ´Ëµ¶øÕâÒ²Ö±½Óµ¼ÖÂÁËÊå±¾»ªÓë˹ÃܵÈÈ˵IJ»Í¬µ«¶þÕß±¾ÖÊÉÏÊÇÏ໥ì¶ÜËû½«ÈËÃǵĸ÷ÖÖ¶¯»úÏàÓ¦ÓÚÈËÐÔµÄÈýÒòËضø¹éΪÈýÀàͬÇéÔò²úÉúÒâÓû±ðÈ˵ĸ£ÀûÖ®¶¯»úµ«ÒòÆä×îÖÕÊÇΪÁË´ÓÖлñµÃ¿ìÀÖÇ°Á½Àද»ú±ãºÍµÚÈýÀද»úÐγÉÁËÒ»ÖÖ½ØÈ»¶ÔÁ¢µÄ̬ÊÆÀû¼ººÍÀûËû²»¿É»¥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容叔本华与斯密等人在人性各因素和善恶产生的具体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不同他们都承认同情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待利己的态度上甚至认为利己但并不认为利己必然会产生恶反而是实现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的幸福和善必不可少的利和德社会利益就越大利社会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因而才能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利己善行的产生所不可或缺的以及同情对利己心的内在调节并对利己持否定态度人性因素动机行为类型善恶性质损人又损己邪恶他人的灾祸损人不损己恶损人利己利己损人利己自己的福利利己不损人非善非恶利己利人不损人利己同情别人的福利利人利己善利人损己从对上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也可能不导致恶利己不损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善虽利人不具有真正利人的性质源于同情的动机则实现了对损人和利他动机的克服不损人以利人为行为动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生善和恶的人性基础是根本对立的卢梭不同此外同时也是对善恶产生深层根源的追问卢梭都持自然人性论对于自然天生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先在的根源尽管他也认为利己是有深层原因的因为意志如此说来3.2 本体论根源根据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在于本体意志的矛盾性存在表现为诸个体意志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现象上的分立性在本体论上而把现实世界归结为意志的表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认为它就决不是表象一切客体和现象它是个别事物的意志作为本体永恒性没有生灭变化一而是不可遏止的非理性的盲目冲动所以叔本华也称意志为生命意志现实世界的任何物体都必须作为意志的一个现象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意志和表象是同一世界表象是外在现象叔本华就将理性实体对现象世界的超越这也为尼采彻底颠覆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与传统理性主义相对的非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体系德勒兹认为他和尼采尼采的意志是多元的只能作用于不能作用于通过软弱意志叔本华则坚持意志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志的冲动本质也只能通过其表象间的互相争夺叔本华认为客体性动物人是塔尖理念但他的这些客体性存在却是内在于时间呈现为表象的杂多性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数量或每种力个别表出的数量10µ«ÒâÖ¾ÊÇÒ»¸öÓÐ×ÅÄÚÔڳ嶯µÄ±íÏó½ÔÊÇΪ±í³öÕâÒ»±¾Öʶø´æÔڵĿռäÕâÒ»³åÁ¦µÄʵÏÖÊÇͨ¹ý¸÷¼¶±ð¼äµÄÏ໥³åͻʵÏֵĶøºóÕßÒ²ÔÚΪ±í³ö×Ô¼ºÕâÒ»¼¶±ðµÄÀíÄî¶øÇÀ×ÅÒª³öÏÖºóÕßÒ»µ©±»Ç°Õß½µ·þ»òÍ̳ÔÔÚ¶¯Îï½çÔòÌåÏÖΪ¶¯Îï²»½öÒÔÖ²Îï¶øÇÒÒÔÁíÍâÖÖÀàµÄ¶¯ÎïΪʳ´Ó¶ø´¦ÔÚÁË¿ÍÌ廯¼¶±ðÖ®½ð×ÖËþµÄËþ¼âÉÏÕâÔÚÒâÖ¾¿ÍÌ廯µÄ¸÷¸ö¼¶±ðÉ϶¼Óз¢Éú´Å½èÌú±í³ö×Ô¼ºÔÚºê¹ÛÓîÖæ·½ÃæÊǸ÷ÐÇÌå¼äµÄÎüÒýÔÚ×îµÍ¼¶µÄÓлúÎï½çÓÐ×ÅË®ºÍ̼±äΪֲÎャҺֲÎï½çÏñÆÏÌÑÌÙ²øÈÆÔÚÆäËü¸ß´óµÄÖ²ÎïÉÏÏòÉÏÉú³¤ÕâÖÖÕù¶áÔÚÈËÕâÀï·¢Õ¹µ½ÁË×î¿Éŵij̶ȶ¼³ÉÁËÀǼ¤ÁÒËùÒÔ˵ÁíÒ»·½ÃæÓÖÊÇÒ»¸öÎÞÖÕ±¥Ö®ÈյĴӶøÎÞËûÎï¿Éʳ±¾ÖʵÄÖØÒªÐÔµÄ×ÔÎÒ·ÖÁѵÄÍâÏÖ11意志本质上的自我分裂在人身上达到了最显著的体现在人这一级别上造成了人和其它客体化存在之间的不同身体的每一动作每个人都是活脱脱的一团欲望第二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仅在外表上人和其它级别的客体化存在之间最重要的不同在于用来充当为意志服务的工具而所有这些特质产生的结果是为了肯定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和别人看成是彼此对立的造成了彼此的争斗不管个体意志认为自己和别人如何不同所以在人性的深处总是有着同情的因子存在也正是同一性和杂多分立性的矛盾3.3 认识论根据作为本体意志最完善的客体化同情是为善的可能性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各自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彼此力量的对抗程度的不同对人具体作恶还是为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性不变论强调这是对始于苏格拉底他认为这种体系始终在做着教导人们弃恶行善的努力纠正判断的作用对罪犯的教育便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促成合法性但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心灵却未能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否认人的认识能力对善恶的重要作用在认识论上叔本华也实现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明显背离首先将认识降低为本体意志的派生物尤其是理性认识抬高到本体内在本质的地位不管是理性的认识也好甚至是没有什么认识的在无机界到了动物界则出现了不完善的直观认识现在既有直观认识能力而且最初是作为意志的辅助工具而产生的强调理性认识不同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更为可靠二是对意志的客体化级别理念的直观直观认识优越于理性认识直观认识是指对个体表象丰富性的直接经验但是视理性认识为直观认识的补充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想中的地位作用不止于此是比直观认识更高级的能力15Ò²ÊǸ´ÔÓµÄ×÷Óõĸ´ÔÓÐÔ简单而言第二中角色则是担任善的认识武器也就是说在这里作为盲目冲动可也没有来自表象世界的干扰由此叔本华认为认识是表象世界出现的媒介世界的支柱无主体就无客体因为人具有了双重认识对过去具有了事先筹划的能力同时人因完善的认识能力而具有了显著的个性特征具有特征的意志现象到植物界个性特征的痕迹愈益消失和人的身体达到了同一进而以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是为他的意志服务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义这样每个人基于对自我个体意志的肯定认识在这里充当了恶的工具计划理性也使人有了伪装的可能性并通过损害别人的意志为自己服务认识不到自己和别人在本质上是同一个大全本体意志总之其利己本性就会发生作用克服恶这样叔本华认为在此过程的每一阶段上有着基于同情的不同程度的善出现一章中将详加论述个人只有认识到了本体意志的同一性甚至为满足他人的意欲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恶产生于认识对同一性的无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 善恶的形态叔本华认为而各类动机对行为影响程度的差别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使叔本华的善恶思想不至流于理论上的空泛叔本华并未从根本上脱离动机决定行为善恶的基本立场因为作为必定要有显露于外的无以实现的善恶形态是被排除在外的4.1 恶的形态恶的形态有两种人我之分前者是损人利己4.1.1 非义非义是恶的最普遍形态以至超出对自身意志的肯定范围造成了对他人意志的侵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他人身体的侵害以最残忍的手段损害这虽然没能将他人的意志借以表出的身体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但却通过外在的手段束缚其身体的自由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此而言对他人财产的侵占也是非义而是侵犯外在于其身体的因为他人的财产是其劳动所得就是侵犯其身体的力量为自己服务对他人任何劳动成果的夺取都是非义之行为即单一的非义行为即个体为了自己的某项私利即个人本来对他人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这自然会对他人造成损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枚举反过来窃取了这些财物身为某人的辩护律师这种行为是极其遭人厌恶的在它面前与非义的两种形式相对应二是阴谋如使用器械对别人身体的直接伤害通过为他人的意志制造一些虚假的动机使其错认为是在为他自己服务取得信任后便加害于他可见叔本华认为因为非义体现了体魄的力量这也是人们所以对双重非义行为更加痛恨的原因双重的也罢不论是损及他的身体相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只要没有侵入他人的意志之肯定范围即使是面对一个将要饿食的人却也不是非义叔本华认为空间个体化原理的局限而只把它看成是和自己不同的另一个体但由于他对自己意志肯定的强烈在自食其肉但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对于施行非义者来说让他人为我服务则直接以损害他人为自己的目的所以叔本华认为个体生命意志一天不消失得不到满足马上又会产生新的欲求而人的痛苦是最深重的最清晰地照明了的不只满足当下的获得欲求目标愈多愈高另一方面从而始终处在一种匮乏状态心里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限加强了自己的痛苦却因此得以减轻每个人都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快乐总是期望看到他人和自己一样匮乏损害他人意志尽管这种行为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利益但生自妒嫉心的恶毒行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是屡见不鲜的并且一有机会看到比自己富有的邻居家里失窃会心中暗喜在生活中更有甚者不惜对前者恶意诋毁叔本华认为复仇也是一种恶毒而非手段自己给仇人造成的痛苦更为残忍的恶毒行为会在以下情况中出现便会产生可怕的空虚之感以至于直接以损害他人的意志为目的从中获得慰藉当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可欲求之物时一切都属于他自己因为对象总是外在于自己的富有等于贫穷匮乏者无聊因为在他看来于是这往往是一些极其残忍的恶毒行为另有暴虐的君主坐享天下当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并没有真正地拥有什么也会出现类似的残忍恶毒行为除了上面由欲望的受阻或空虚无聊而产生的痛苦之外良心不安摩耶之幕个体化原理这种产生利己的认识是被意志收买为自己服务的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分立只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虚幻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是交织在一起的他认识到了自己意志的激烈程度但他已深陷对意志的肯定中而无以自拔这种不安与其恶毒行为是始终相伴的意志感觉到了自己的同一性亦即对生命意志同一性认识程度的不同然后是仁爱4.2.1 公道公道一是就意志本体而言的永恒的公道每一生物根本都是以最严格的公平合理在担负着一般的生存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那特有的个体的生存22ÍùÍùÐÄÖдó¿ì¶þÊǶԱíÏó¸öÌå¶øÑԵĹ«µÀÈËÀàÌìÐÔÀïÓÐ׎«ÓÀºã¹«µÀÄÉÈë¾-Ñ鷶Χ¾Í»á±íÏÖ³ö×ÔÔ¸µÄ¹«µÀ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公道是对非义的取消是公道的基本规定叔本华认为公道是在较低程度同情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者以不损人是必然的而后者却以不考虑是否会损人依动机而论严格说来而公道还停留在不损人这个层面上他可能在看到别人的痛苦时无动于衷我不犯人而且当他人为肯定其意志侵入我的意志范围时公道实质上是在表象个体之间划清了各自的意志范围互不侵犯的状态即能够自愿地不为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则在这样的程度上看穿了个体化原理而是和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己有着共同本质的东西而将他人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待利益都是以自愿为前提的叔本华说事实上是善的必要基地4.2.2真正的善叔本华指出为动机的善善在利人一是纯爱作为善的一种形态一切有道德价值的行为都是从这二者萌发出来的他体会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区别在恶人看来是一条鸿沟不过只是无常变幻的现象这本体也就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本质直至整个自然界人我之分已不像对公道之人那么重要于是他想在人我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均势减少别人的痛苦彼此息息相关实现了真正的待人如己但并非忘我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状态下以至于他看到了世界上一切事物内在地都是同一个他自己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痛苦也完全是他自己的痛苦所以为人谋如为己谋并随时准备为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他的消失而有所改变自己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将随之消失世界是因我而存在的我不存在什么个体的自我意志在他看来叔本华认为相反的内心宁静由于其在不同程度上认出了他人的现象和自己有着同一个本质肯定显现在其它个体中的意志为行为动机而是将对一己个体的关怀扩大到了其它无数现象之上他的眼光已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同时帮助任何一个人获得的快乐也都是他自己的快乐而是亲善与和谐由此获得心灵上的安宁把意志的完全自我取消和否定这是终极的善可见世界是意志自己制造的一面镜子这即是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认识仁爱摩耶之幕终于被完全揭开了而且认识到这整个可见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最大的欺骗和虚无体会了这整体的本质而发现这本质永在不断的生灭中不管他向哪儿看和一个在消逝中的世界27ÊÇÒ»¸öÈËÓûÇóµÄÇåÐѼÁ¶ÔÉúÃüÒâÖ¾²úÉúÁËÇ¿ÁÒµÄÑá¶ñÕâ±Ï¾¹Ò²ÊǶÔÉúÃüÒâÖ¾µÄ¿Ï¶¨±ÜÃâÒÔÈκη½Ê½¶ÔÒâÖ¾±¾ÖʵĿ϶¨¶Å¾ø×Ô¼ºÉúÃüµÄÒ»ÇÐÏíÊÜ·ñ¶¨µÄ¾ßÌ巽ʽֱÖÁ¾øʳ×ÔÍöµÈ½ûÓûÖ÷ÒåÊÖ¶ÎÖ±µ½ÎÞÓûÎÞÇóÍâ±íËäƶ¿à´ïµ½ÁËÓëÊÀÎÞÕùµÄ³¬È»¾³½çÔÚËû¿´À´×îÖØÒª¶ø½«ÉúÃüÒâÖ¾¸ÄÔìΪȨÁ¦ÒâÖ¾ÀûËûÐÔÊ×ÏÈÊǸ½×ÅÓÚÖ÷ÌåµÄijÖÖÌØÐÔËæÒâÖ¾µÄÈ¡ÏûÄ©ÁËûÓÐÁËÒâÖ¾从而没有了作为善恶主体的人叔本华所谓的恶是只存于表象世界的最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越了善也就无所谓善了叔本华指出只有实现了意志完全自我取消的至善而一切其它的善都只是些治标的减轻剂因为唯有这才能使意志冲动永远静默安定下来这里既指相对性的善只是程度方式不同而已无表象的是超越了现象世界之善的已一起取消了善恶是因为它是前此种种善的最后鹄的而非一蹴而就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 叔本华善恶观的内在矛盾由前文所述可见他在对传统善恶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保留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无不显示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另一方面利己和同情的矛盾及认识对善恶之作用的矛盾善行也只是一种相对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己即真正的善以此看来仅仅以行为动机作为区分标准或者说答案是否定的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出于纯粹的利他动机不求任何回报的然而行相对性善的个体之所以利己自己是自己自己是目的是因为他已在不同程度上看穿了个体化原理他人的痛苦也让自己感到痛苦。
叔本华对意志可知性的论证
叔本华对意志可知性的论证叔本华对意志可知性的论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以及我们对自身与世界认知的局限性。
在他看来,人类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意志行为,因为我们之所以会行动,是因为我们的行动内在的驱动力——意志——是不可知的。
这篇文章将以五个例子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讨叔本华对意志可知性的论证。
首先,假设一个人决定去打篮球。
这个决定来自什么?我们可以回答:“这个人愿意打篮球。
”但这个愿意是什么?我们无法进一步解释。
究其根源,我们的行为源于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是在我们认知的角度下不可知的,因为它是我们内在的本质,是我们对世界真正的驱动力。
其次,在我们做出行动之前,我们已经自然地“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因为行为的本质已经嵌入了我们的意志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行动时常常会出现“无意识的行为”,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我们意志行为的烙印,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的行为本质。
第三,让我们思考下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意志?我们可以解释自己的意志,但无法描述它。
但是,我们也无法称自己的意志行为为纯粹的随机行为,因为我们的决定必然是追求某种目的的结果,这也是我们自由意志行动的核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简单地将自己心中的“意志”转化为可以理解的语言。
第四,我们可以使用逻辑或推理来推断他人的行为和意图。
但是,这种推断建立在假设他人与我们的经验和认知相似的基础之上。
这也就是说,即使我们预测正确,这并不证明我们了解其内在的自由意志行为。
因此,意志行为的可知性在不断引发知识与认知上的困境。
最后,在我们试图了解其他受到不同背景、文化和经验等因素影响的人的意志时,即使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行动或某些决定,我们并不能理解其内在的动机或真实的意图,因为他们的自由意志行为被我们的经验和认知所限制,我们无法深入其中。
通过以上五个例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叔本华对意志可知性的论证。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对自由意志的认知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将其彻底理解。
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的探究
论坛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的探究文/王雯摘要: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他一生致力于对思考人生问题。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一切物质都来自同一个意志,他们的内在是相通的,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关键词:意志理性意志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是悲观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认为 生命意志是悲观的,人是痛苦的,人最后必定归于无。
―、生命意志哲学的产生叔本华研究的是以生命意志为基础的哲学,生命意志哲学的产生受康德、希腊哲学及宗教哲学等的影响,有传统哲学的特色。
首先,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受康德哲学的影响。
叔本华 与康德的现象世界是相似的,但对于自在之物,康德认为是超验世界,纯粹自在,不能被人把握,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而叔 本华则认为就是生命意志本身。
其次,受希腊哲学的影响。
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关善与道德的观点引导的基础上,促使叔本华对人的人生追问及存在价值进行思考论证。
最后,叔本华的思想受佛教影响比较深,特别是佛教中的禁欲说和轮回说,叔本华的人之本质就是痛苦与佛教中的苦海无涯是相通的。
同时叔本华也接受了基督教中关于虚无和道德些许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佛教的思想相融合。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叔本华建立了自己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生命意志哲学的内容叔本华哲学核心是世界如何成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意志和象的关系。
对于生命意志哲学内容,我们将从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等四个方面探讨。
(一)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表象是由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构成,主客体分立。
表象是一种关系,表象者是主体,被表象者是客体。
表象仅仅是世界的一半,世界最根本的是意志,相当于康德的自在之物。
而意志 的本质是一切现象的本质,是一切事物乃至世界的内核,是自 在的,不依赖人的意志而存在,因而不是客体,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的核心思想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这个世界只有被我感知,才能说它是存在。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推荐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简历模板热度:重庆大学简历封面热度:法学的实习报告最新热度:工商管理学的实习报告热度:法学的实习报告范文热度: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础之上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叔本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篇一一、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人生就是痛苦。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以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他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础之上的。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
虽然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一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但却有所不同。
叔本华看来现象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叔本华认为理性是个跛子,认识也是常常出现错误的工具的一种非理性主义。
他强调一切都是意志,意志又是自由的,是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其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出发来引申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
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他说,意志的本质首先就是挣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幸福之路——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以上文字是摘自百度百科。
由于时间紧迫的关系,笔者只拜读了他的《人生的智慧》一书(1850年《附录与补遗》中的一部分)而心有所感,因此,对于此人的思想的见解或许会有片面和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能够谅解。
“悲观主义哲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了叔本华的代名词,而作为乐天派的我也差一点儿为此而放弃选择他作为我这次论文的参考对象。
然而,正是了解到他那“欲望乃一切痛苦之源”的思想与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我还是决心一读他的文章去一探究竟。
值得惊喜的是,从这本《人生的智慧》中,我并没有看出他的悲观主义,相反的,它像一盏明灯般给我以启迪,告诉我如何去追求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这如这本书中的引言所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刻成为“幸福论”。
因此,这本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才能想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方面论说我的一些见解(其中也会掺带自身的经历作为引例)。
泛论幸福正如叔本华所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使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实肯定的。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和快乐,就是竭尽可能去避免和减少痛苦。
而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
当我们的各种欲望无限大,而我们所能满足的却十分有限时,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尽量的节制甚至是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
如果达到这用无欲无求的状态,我们便不会为了失去什么而悲伤难过,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什么而失望。
相反的,正因为我们不刻意得去追求或者去争夺什么,那么也许一点点意外所得便会让我们感到惊喜,从而满足和快乐不已。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而叔本华也说: 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除了节制自己的欲求之外,我们还不妨假设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是必然发生的,这样也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因为只有这样,当灾难亦或是不幸降临时我们才能够坦然处之,而当这些得以避免时又会平添我们的幸运之感。
即叔本华所说:经常不时的想象一下那些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巨大不幸和灾难,这倒是一件好事情。
而与我在自身,也有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一直有丢东西的习惯,以前每次我丢了东西都会懊恼、伤心、难过不已。
然而如今转念一想,如果把丢东西这些不幸之事当做生活中的必然,那么,即使是丢失了也不会那么可惜,若是失而复得则更是令人欣喜不已,这不是为自己平添了一份幸福感吗?从另一方面想,如果丢失是必然,那么只要这些东西还属于我,还好好的保留着,那就足够让我幸运的了!这也让我在更加珍惜身边的事物的同时还心存庆幸和感恩。
我也渐渐感受到了:“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
”当然,一个人幸福与否还是要看他自身的态度与感想,即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幸福。
只有主观上真切的感觉自己是幸福的,那么其他什么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幸福,不论客观上幸运或是不幸。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因此,获得幸福最关键的便是怀有一颗积极向上且乐观平和的心,坚信我们是幸福着的,那么我们就的确是幸福着的,因为,幸福只与我们自身相关。
亚谈金钱(财富)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人的自身;记载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他认定看法又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能够决定我们幸福的最关键的是第一项内容,即我们的自身,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良好的体魄。
而金钱或者说财富显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个,它算的上是我们的身外之物(即第二项内容)。
换句话说,金钱(或者财富)对于我们获得幸福并无促进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无论我们获得的金钱数量有多庞大,我们对于金钱的需求总是无限膨胀的,而实际获得的金钱却也总是无法与我们达到期望。
这便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怪圈子,或者说是一个恶性循环——钱越来越多,但却越来越不满足,幸福感也随之越来越少。
正也引证了叔本华那句话: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的越多,他就越感口渴。
谈到自己,虽然只是个学生,但是在以前对于金钱看得也是很重的,有时也会对此斤斤计较而弄得自己跟其他人都很不愉快。
如今仔细想来,钱财之于自己,不是够用就行了吗?再多也只是给自己平添和烦恼,对于幸福而言并无益处。
所以,懂得这些道理后,自己心态也更加平淡和从容了。
因此,何不把金钱看得淡一些呢?这样我们也能离快乐和幸福更近一步了。
谈虚荣心如叔本华所说:我们所展现的表象——这也就是我们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我们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
但是根据他的“三分法”我们又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人们对于我的看法”对于一个人的幸福而言是最无直接关联的,也可以说事最无关紧要的。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
大多数总是时时刻刻在意自己展示给别人的样子,或者说,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甚至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以至于几乎迷失了自己,只是十分不幸的。
别人对于我们的看法只是建立在他们思想中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虚幻的甚至是不实的东西,它并不等同于我们真正的自身,甚至很可能与之大相径庭。
因此,这些看法对于我们来说是既无用处又无益处的。
我们不可能因为别人说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我就是我,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但是,真正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少之又少,而我们的虚荣心也是因此而产生的。
叔本华对于虚荣心的表述相当的贴切:虚荣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并希望通过唤起别人的确信,能够使自己真的拥有这一份确信。
虚荣就是博取他人的赞许,以便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对自己的良好评价。
这种把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中的愚蠢做法,人们称之为虚荣。
的确,虚荣心在现在的社会上是实在是太普遍了。
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能在别人的心中树立起这样那样的完美形象,于是他们各种显示,各种炫耀,甚至是各种矫作。
但是他们真正从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了吗?就算是得到了,那个快乐又是真切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真正拥有非凡价值的人是拥有发自内心的自信的,他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找到自身的价值,如叔本华说:想到我们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的了。
而对于虚荣的人,他去极尽可能去争取(我更愿意用乞求)那些虚幻的本不属于自己的夸赞或者说羡慕,那到头来获得的只可能是虚无。
或许他们称之为幸福,但我却觉得那太不幸了。
正如叔本华说:他并不从自己的真正自我,而是从自己在他人头脑中的表象那里寻求满意和快感,那他就是相当不幸的。
说到自己,又有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身为女孩子的我,虚荣心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爱美爱打扮这是女生虚荣心的一个典型的体现。
以前的我也不例外,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漂亮一些,我用尽各种方法减肥,只为了达到别人觉得“瘦”的标准,最后把自己的身体也弄坏了,以至于不得不终止计划。
现在的我开始反省,即便是真的瘦下来了,或者是被别人夸奖漂亮,你自己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快乐感嘛?即便是有也是十分短暂的。
而后剩下的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只有病痛的折磨罢了。
与我所失去的相比,我得到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因此,虚荣心之于人的幸福而言是在是没有任何正面影响的,我们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快感,而且终究会化为虚无。
甚至为了满足虚荣心,我们会失去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要谨记,真正幸福的关键只有自身,拥有真正的美好的自身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有所改变。
谈命运我相信命运,如叔本华说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
发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
”因此,这让我每每碰到类似与挫折的时候都不会那么悲伤或者是绝望,因为我知道事情本该如此,这便是适合我的那一条路,虽然现在会有坎坷,但是不走到最后谁会知道它是不是光明的呢?正如我曾经高考失利,一下从北医大落到了北工大,原本失落无比,认为命运不公。
但如今一年已过,我发现我无比适应这个学校的生活,也无热爱身边的朋友,我认为这真是个最适合我的选择了。
现在的我学会感激挫折,感激命运,因为它让我遇到了对的人和事。
那么,请相信命运吧!谁又能说随波逐流不是一种幸福呢?小结这便是我在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后的一些小感悟,可能有些零散,但是确是内心的真实感触。
其实这本书对于我的启迪远不止这些,但若一一道来免不了会使文章显得冗长乏味。
因此,我将此书中我认为发人深省的话一一摘抄整理出来作为附录,还望老师能抽出时间浏览一番,以便更好的体会学生的感受。
附录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1)人的自身;记载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他认定看法又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对于一个的幸福,甚至于对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显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影响。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
一切美妙有趣的事物,经由一个愚人呆滞意识的反映,都会变得枯燥乏味。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对我们的生活幸福而言,我们的自身个性才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的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匹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因此,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良好的体魄。
一个人在拥有财产的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某一个财产的绝对数量所决定。
这其实取决于一个相对的数量,也就是说,由一个人所期待得到的财产和自己已经实际拥有的之间关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