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第课《向沙漠进军》教案 北京课改版(2)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11《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1《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识别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3、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将征服沙漠喻作向沙漠进军的含义。

【教学方法】1、本文篇幅不长,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各部分相互联系环环紧扣。

教师可采用“点线读书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水平,提高自学能力。

2、教学步骤建议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程序进行,力求使精讲和导读密切结合。

3、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边讲边导,剖析课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环保。

一位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中写道:“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荒漠化正向我们走来。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内地扩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境的恶化。

”(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地形图画面)保护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环境的恶化?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纷纷发言: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洪水的泛滥、地震、冬天里的热效应……建立绿色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

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治理沙漠,保护环境。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科学工作者竺可桢就是一位治沙能手。

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向沙漠进军》。

二、简介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相关常识1、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沙漠的地理特征以及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沙漠地理特征的阐述。

(2)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沙漠的概况,引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

(2)板书课题《向沙漠进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沙漠的地理特征。

(2)探讨人类如何与沙漠作斗争,以及战沙漠的意义。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详细阐述沙漠的地理特征及人类与沙漠作斗争的方法及意义。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沙漠环境的感知。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2021年八年级语文第课《向沙漠进军》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第课《向沙漠进军》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第11课《向沙漠进军》教案北京课改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据事物的内容联系有条理地分类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领会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物和事理的特色。

二、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一、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运用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

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

教学难点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一是第4自然段中关于“阵地战”的说明;二是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还可以采取画示意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方法1 本文篇幅不长,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各部分相互联系环环紧扣。

教师可采用“点线读书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水平,提高自学能力。

2 教学步骤建议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程序进行,力求使精讲和导读密切结合。

3 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边讲边导,剖析课文。

三、教学时教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 注意字音字义竺、桢、沛、榆、逞、涸、噶、馏2. 理解词语含义充沛、肆虐、城郭、绿洲、葱笼、俨然、移居、逞强施威、不毛之地二、导入新课《向沙漠进军》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

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办法。

三、简介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

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分析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要求在正音的基础上,结合课文129页“练习”一,具体划出文章的三个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掌握人类如何应对沙漠化,实现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团队合作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增强学生对我国沙漠化治理事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人类应对沙漠化的方法。

难点:沙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沙漠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沙漠化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搜集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案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化问题;(2)提问:“你们对沙漠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我国沙漠化治理案例。

3. 课堂讨论:(1)讨论人类如何应对沙漠化,实现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2)分析沙漠化治理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4. 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反思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为。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我国沙漠化治理的短文;2. 设计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海报;3. 家庭作业: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意性。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认识和行动。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对沙漠危害的描述,提出治理沙漠的方法及重要性的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治理沙漠的方法及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课文《向沙漠进军》2.投影仪、PPT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沙漠的分布情况及我国沙漠化现状。

2.学生分享对沙漠的了解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以“向沙漠进军”为题?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对比、举例、设问等。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向沙漠进军》,你们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部分让你感受到了沙漠的危害?三、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治理沙漠方法,如植树造林、修建防沙林带等。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治理沙漠方法。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份治理沙漠的方案。

2.各组汇报方案,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方案。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治理沙漠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强调治理沙漠的重要性?三、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环保意识,如珍惜水资源、保护植被等。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环保。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治理沙漠的短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治理沙漠的方法和重要性,你们有什么感悟?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治理沙漠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环保的公益活动。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向沙漠进军》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和背景。

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向沙漠进军》是一篇描写沙漠环境和人物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沙漠中的小镇,主要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向沙漠进军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和对话,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2 词汇学习: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沙漠的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3 词汇学习:教师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3 词汇掌握:通过词汇练习和运用,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向沙漠进军》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沙漠之歌》、《沙漠之鹰》等,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沙漠题材的文学作品。

6.2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与沙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沙漠的形成、沙漠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景知识。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掌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了解我国沙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的形成和特点(1)介绍沙漠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讲解沙漠的特点,如气候、植被、动物等。

2.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1)阐述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如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2)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意义,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

3. 我国沙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1)展示我国沙漠化现状,如面积、分布、影响等;(2)讲解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我国沙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 教学难点:(1)沙漠形成的原因和机制;(2)治理沙漠化的技术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分布等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 小组讨论法:探讨我国沙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4. 实践操作法:观察沙漠植被、水资源利用等实际案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基本知识;3. 分析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沙漠的关系;4. 探讨我国沙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让学生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工作;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3年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通用篇)

2023年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通用篇)

2023年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通用篇)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找寻中心句的方法把握说明中心。

2、了解课文中采纳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依次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4、植树、节水、爱护生态环境的教化。

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1、找出中心句和重要提示句概括段意。

2、梳理文章结构提纲。

二、研读课文。

(一)为什么向沙漠进军?(1~3)1、学生找出段一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坚韧的自然敌人之一。

2、分析段二段三与段一的内在联系。

二三两段举例说明“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明确两段段意。

3、说明方法点拨:举例子(二)怎样向沙漠进军?(4~12)防卫——进军——利用防卫阶段:先明确中心句。

主问题: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本文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这一段既是第一部分的深化阐释,又是其次部分绽开说明的前提,只有弄清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应付它的方法。

所以首先要强调这一点。

1、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是采纳了哪些方法把这个问题说清晰的。

分类别、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2、如何应付游击战?如何应付阵地战?抵挡风沙攻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抵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

3、回扣主问题。

进军阶段1、明确中心句,理出结构提纲:折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拓出若干绿洲来。

——若干成果(8、9)2、明确第7段的过渡作用。

利用阶段主要是利用沙漠中的xxxx和xxxx为人类造福。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三)、前景。

三、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课后练习二。

1、沙漠是人类最坚韧的自然敌人之一。

“之一”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说明沙漠是人类最坚韧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其他还有火山、地震、洪水等,假如删掉,则变成沙漠是人类唯一一个最坚韧的自然敌人了,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精确了。

2021年八年级语文第课《向沙漠进军》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第课《向沙漠进军》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第11课《向沙漠进军》教案2 北京课改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

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3、学习中心句与支撑句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说明方法的作用。

2、征服沙漠所采取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辨别与作用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独立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查阅资料了解竺可桢的基本情况。

3、能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

4、能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分第二部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第二部分层次的划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

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2、解题。

二、初感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划分结构。

1、字词:学生独立解决。

2、结构:通读课文独立划分,小组交流。

第一部分(1-4)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部分(5-10)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第三部分(11-13)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追问:文章的基本思路?三、深入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提问:作者是如何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的?沙漠又是如何“进攻”人类的?这部分内容是围绕那句话写的?(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分层次理解内容任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划分这部分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深入研读,小组合作。

结论:第一层(5、6)有针对性地抵御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二层(7、8)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从而说明怎样向沙漠展开攻势。

第三层(9、10)用解放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沙漠的关系,认识到保护沙漠环境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沙漠的定义与分类沙漠的形成与气候特点沙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人类与沙漠的互动关系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自主探究沙漠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沙漠的理解和感受。

1.4 教学资源图片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沙漠景观。

文本资料:介绍沙漠的形成、气候特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对沙漠的影响。

1.5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沙漠景观图片,让学生描述沙漠的特点。

学生阅读文本资料,了解沙漠的形成、气候特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对沙漠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沙漠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强调保护沙漠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沙漠的形成与气候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沙漠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理解沙漠气候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沙漠形成的原因:地球气候、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沙漠气候的特点:高温、干旱、风沙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沙漠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理解沙漠气候的特点。

2.4 教学资源图片资料:展示沙漠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沙漠气候的特点。

实例资料:提供具体的沙漠气候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2.5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沙漠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理解沙漠气候的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沙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认识沙漠中的生物多样性。

3.2 教学内容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独特的生物适应性、脆弱性等。

沙漠中的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认识沙漠中的生物多样性。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方法和技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方法及技术。

2. 教学难点:(1)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的形成、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成功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案例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的美丽与神秘。

(2)提问:“你们对沙漠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

2. 探究沙漠的形成、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了解沙漠的形成过程。

(2)分析沙漠的特点,如干燥、热量、风沙等。

(3)探讨沙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等。

3. 学习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方法及技术(1)展示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案例,如绿化沙漠、建设沙漠公园等。

(2)分析案例中的治理方法和技术原理。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我国沙漠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和利用?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沙漠治理和利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2)强调沙漠治理和利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境、珍惜资源。

6. 作业布置(2)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沙漠化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

《向沙漠进军》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文本进军沙漠的原因、途径和前景。

2、提高多种渠道搜集、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

充分体会到语文的实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环保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治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研读品析准确严密科学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治沙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学情分析:本文不是说明文的起始课,学生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和语言阅读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第二课时研读品析准确严密科学的语言,学会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利用相片实景,激情导入老师播放课件①“沙尘暴又来了”同学们,战争毁灭一座城市还可以重建,沙漠侵吞了一座城市就很难再建。

怎么办?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能为我们找到很好的答案。

二、梳理字词:竺可桢(zhú zhēn)逞强(chĕng qiáng)乾隆(qián)丘墟(xū)古磴口(dèng)俨然(yăn)准噶尔(gá)达坂城(băn)蒸馏水(liú)充沛(pèi)防御(yù)肆虐(sì nüè)径流(jìng)干涸(hé)干燥(zào)葱茏(cōng lóng)汲水(jí)记载(zăi)愈多(yù)三、理清写作顺序:教师把打乱了顺序的课文内容要点投影于幻灯片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依其合理的内在联系,重新调整顺序。

提示,课文内容要点有:1、地中海沿岸有些地方因风沙侵占而变成荒漠;2、沙漠如何逞强施威。

3、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4、我国陕西榆林地区也受到风沙侵占;5、天山南北原是不毛之地,经过改造现已一片葱茏;6、人们利用沙漠的风力和日光为人类造福。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向沙漠进军》教案(2课时)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向沙漠进军》教案(2课时)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

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3.学习中心句与支撑句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说明方法的作用。

2.征服沙漠所采取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辨别与作用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重点: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独立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查阅资料了解竺可桢的基本情况。

3.能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

4.能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分第二部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第二部分层次的划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

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初感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划分结构1.字词:学生独立解决。

2.结构:通读课文独立划分,小组交流。

第一部分(1-4)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部分(5-10)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第三部分(11-13)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追问:文章的基本思路?三、深入研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提问:作者是如何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的?沙漠又是如何“进攻”人类的?这部分内容是围绕那句话写的?(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分层次理解内容任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划分这部分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深入研读,小组合作。

结论:第一层(5.6)有针对性地抵御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二层(7、8)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从而说明怎样向沙漠展开攻势。

第三层(9、10)用解放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2.针对第二部分提问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国治理沙漠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提问: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好处?我们如何辩证地看待一个问题?四、布置作业1.解释课后词语。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让学生掌握一些沙漠治理和利用的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沙漠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如何在沙漠地区开展农业生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沙漠生活的艰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的沙漠资料和图片。

(2)准备沙漠治理和利用的案例。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沙漠的基本知识。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沙漠治理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现象。

(2)提问:你们对沙漠有什么了解?沙漠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沙漠治理的方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2)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讨论如何在我国沙漠地区开展治理工作。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沙漠地区开展农业生产?(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5. 情景模拟:(1)让学生模拟沙漠生活中的场景,体验沙漠生活的艰辛。

(2)学生分享感受,讨论如何改善沙漠生活条件。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

语文《向沙漠进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治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的思想感情。

(3)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助共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治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2.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向沙漠进军》。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沙漠的了解。

(3)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向沙漠进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资料等途径,学习生字词。

(3)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学习中的问题。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沙漠的形成、特点以及治理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

(3)教师总结,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治理沙漠的计划。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5. 小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提出环保倡议,鼓励学生行动起来,保护家园。

六、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志愿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沙漠治理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沙漠治理成果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漠变绿洲的过程。

3. 开展沙漠生态体验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 深入领会作者的环保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提问:“你们对沙漠有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1)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

(2)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2)讨论如何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沙漠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掌握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技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调查、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沙漠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沙漠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技术。

难点:1. 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材《向沙漠进军教案》及相关资料。

2. 教学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1. 预习教材,了解沙漠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技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沙漠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沙漠治理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沙漠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技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搜集更多关于沙漠治理的案例,分享给同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过程(续)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沙漠治理模拟实践活动,如种植耐旱植物、构建沙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漠治理的过程。

7. 评价与反思: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8.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沙漠化问题,了解国际上的沙漠治理经验和措施。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情况。

(2)掌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

(3)学会描述沙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

(2)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研究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

(3)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生物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情况。

2.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

3. 沙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适应性。

教学难点:1. 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生物适应性。

2.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沙漠的资料,准备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沙漠风光图片。

(2)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对沙漠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呢?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情况。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沙漠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

(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生物适应性。

(2)教师讲解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技术。

5.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

(2)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技术。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沙漠生态系统结构图。

3. 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沙漠形成、特点、分布和人类进军沙漠原因的掌握情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第11课《向沙漠进军》教案1 北京课改版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
6,感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一.导入: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

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题目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

如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

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

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归纳:
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

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

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

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

)刚才有同学说了“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

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
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大家划一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

”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

一开头就点题。

1)问: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举个例子?)说明除了沙漠是我们的自然敌人外,还有其他的自然敌人。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地震,桑美台风。

2)问:这个自然敌人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加以修饰?“最顽强”为什么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从哪些词语可看出“最顽强的敌人”。

(“有史以来”)“不断地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将别人并入自己)”
小结:这段总说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

这段中心句就是这一句。

3)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的敌人,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服力?举例子。

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说明沙漠的危害?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两段,其他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所举的事例。

明确:A,曾是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沿岸两三千年来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西方文明摇篮——荒漠)B,曾是天然草原区的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由于风沙侵入,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

(由天然草原区——沙漠)
小结:为了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作者举了“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榆林地区”两个例子。

这两个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两三年前古代西方的事例,一个是几百年前中国的例子,时间久远,地域跨度大,充分说明沙漠对人类危害由来已久,处处存在。

从而突出了它“最顽强”的特征,唤起人们征服沙漠的紧迫感。

第一部分其实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御沙漠侵袭,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呢?我们要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首先必须了解沙漠进行危害的特点,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才能征服敌人,只有了解了沙漠这个敌人的特点,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

(1)听课文录音(第4,5,6段),思考沙漠侵袭进攻有什么特点,采用何种武器和方式,作者采用什么样说明方法作具体介绍,人类如何防御风沙侵袭?思考完成下列表格。

沙漠侵袭
人类防御
说明方法:
方法
武器进攻方式特点
明确:1,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风沙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游击战”和“阵地战”。

(这里的“武器”“游击战”“阵地战”都用了引号,起什么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3,按风沙不同的进攻形式和造成危害程度定义:
游击战:风沙飞扬袭击禾苗。

特点: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阵地战: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

特点:风推行动沙丘,缓缓前进,造成危害。

问:课文中提到: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如何理解?它是怎样移动的呢?我们用文字结合图示说出狂风推动沙丘前进的过程。

提示:沙丘的移动
1.客观条件: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
2.沙丘移动部位:迎风面的沙粒
3.移动的沙粒数量:成批
4.移动方向:随风移动
5.移动过程:从底部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小结:沙丘向前移动过程一起来叙述一下。

可见这篇说明文语言非常简洁,明晰。

沙丘前进不是整体移动,而是波浪式前进。

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速度虽然不快,但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表现在哪里?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这段文字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先总说后分说。

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2)针对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这两种沙漠侵袭方式,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防御。

问:防御风沙袭击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防护林。

它的作用是什么,效果怎样?针对风的。

那么防护林培植中有什么要求吗?并行排列,两列距离有要求。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草皮,它的作用是什么?针对沙的,减少沙的来源。

问: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什么?植树种草。

课文中有两句话中的“固定”充当什么成分大家必须先理解:1,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偏正短语)2,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动宾短语)由于沙丘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根据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对一部分(已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的)固定沙丘: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

(过度和任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流动沙丘:植树种草。

(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需要)上述方法的确能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

但是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还只是采取守势,是被动地防御风沙袭击。

我们应该是主动向沙漠进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主动地向沙漠进军,并且使沙漠为我们所用,在向沙漠进军中取得彻底的胜利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思考一下。

如有时间,先朗读课文,后课后练习二中3小题分析。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
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竺可桢
一.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举事例:1,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

2,天然草原区变成沙漠。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
沙漠侵袭
人类防御
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方法
武器进攻方式特点
1,培植防护林(减少风的力量)
2,培植草皮(减少沙粒来源)26627 6803 栃38152 9508 锈Cv32517 7F05 缅29753 7439 琹24479 5F9F 徟35473 8A91 誑23055 5A0F 娏21354 536A 卪22693 58A5 墥34749 87BD 螽28945 7111 焑33856 8440 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