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合集下载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蒋坚霞内容提要:本文针对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段著名独白的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和方平的四种权威汉译提出批评。

四位译者对原文某些词义和语法结构未能正确理解而产生了误译;同时他们对本国语言的掌握也存在欠缺,译文啰唆繁赘而不符合汉语习惯,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蕴和优美简洁的语言艺术风格。

本文作者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剧的方法,即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并极力做到在语句结构上和深层意义上贴近原文,以确保莎翁独有的神韵和风采。

关键词: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独白 翻译 简洁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

Title: A Comment on Four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One of Hamlet's Soliloquies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some comments on the four authoritative Chinese translated texts of a soliloquy of Hamlet by W. Shakespeare. The translators do not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language very well and they make many mistakes in their translations. They are even unable to use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 correctly so that they lose themselves in verbiage which does not tally with the Chinese usage. In a word, they fail to convey the actual inner meaning of the soliloquy and to reflect the grace and brevity of the original as well. Here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translation method of Shakespeare's drama in verse, that is, one English syllable is changed into one Chines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yll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does his best to keep up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both in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and in the meaning of words so as to ensure the reappearance of Shakespeare's unique charm and graceful bearing.Key words: Shakespeare Hamlet soliloquy translation brevityAuthor: Jiang Jianxia, 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中居于首位的不朽经典名篇,约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迈向创作高峰的重要标杆。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Or for some frontier?Captain Truly to speak, and with no addition,We go to gain a little patch of groundThat hath in it no profit but the name.To pay five ducats, five, I would not farm it;Nor will it yield to Norway or the PoleA ranker rate, should it be sold in fee.HAMLET Why, then the Polack never will defend it.Captain Yes, it is already garrison'd.HAMLET Two thousand souls and twenty thousand ducatswill not debate the question of this straw:this is th' imposthume of much wealth and peace,that inward breaks, and shows no cause withoutwhy the man dies. I humbly thank you, sir.41。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

品位·经典4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n[作者简介] 尹青,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魏德蛟,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和莎士比亚作品。

《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魏徳蛟 尹 青(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摘 要] 通过对《哈姆雷特》中,To…be,or…not…to…be这段经典独白的几个译本分析,在对各个译本的译文分析之后,给出笔者认为相对较好的译文,并给出翻译英文诗歌的方法——以原文意义为准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先译意,再成诗的译诗步骤。

[关键词] 哈姆雷特;……独白;……意译;……直译对于《哈姆雷特》To be,or not to be这段独白的翻译,现已有不少版本,这篇文章将挑选其中经典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在评析各个译本的得失后,将给出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译本,以供大家品评和分析。

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独白的前后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翻好这段节选,《哈姆雷特》这部剧作讲述的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去的原因,哈姆雷特一开始还在怀疑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他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让戏团上演杀兄娶嫂的剧目,克劳蒂斯在看了此剧目之后,以为自己的阴谋败露,独自去忏悔,哈姆雷特看到此景象,证实了父亲鬼魂所说的话,于是决定为父亲报仇。

同时,国王也开始怀疑哈姆雷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哈姆雷特识破。

哈姆雷特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偷听他与他母亲说话的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

国王派哈姆雷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是阴谋,中途折回丹麦。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作者:张若晨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1期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

语义翻译强调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倾向于以源语言为中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交际翻译则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服从目的语文化,力求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

作为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之一,《哈姆雷特》深具文学价值。

本文选取了《哈姆雷特》的两个中译本,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大师的翻译进行比较,以展示这一经典名著的风采,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及其译文的特色。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美,情节丰富,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在中国,迄今为止已有数十种《哈姆雷特》汉译本,其中,公认质量较佳、成就较高的有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种译本。

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语义翻译忠实于原作者意图,尊重原文词句,注重原文形式。

而交际翻译强调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重视信息的传递,力求译文流畅易懂。

本文以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选取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汉译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基本概念语义翻译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语义的前提下,同时在目的语句法结构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文,表达原著的思想意义。

交际翻译则是指译者应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接近于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的反应(Newmark, P;2001)。

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语义翻译以原文作者为中心,服从于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原文的文体风格,强调全面地表达出原文含义。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
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1。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
Wh y,w h a t a na s s a m I ! Thi si sm o s t b r a v e Th a t I ,t h e s o n o fade a rf a he t rmu r d e r ’ d, P r o mp t e d t o my r e ve ng e b y he a v e n nd a he l l , M us t ,l i k e a wh o r e,u n pa c k my he a r t wi t h wo r ds , An d f a l l a - c u r s i n g,l i k e a v e r y d r a b, A s c ul l i o n! Fi eu p o n’ t ! f o h! Ab o u t ,my b r a i n!…
s c u l l i o n这个 词 被 梁 处理 为 “ 村 妇 贱 奴 ”还 可 以接 受 ,并 将 原文 省 略 的地 方进 行补 充 ,但 是 卞译 为 “ 简直 像婊 子 ” 语 言就未 免过激 ,而 且 意义上也 有偏 差 。然 而 ,朱 的译 文 直接 省略 了对 该词 的翻译 , 同上 一行进 行合译 。 参考 文 献 :
【 卞译 本 】
咦 ,我好蠢 啊 !我这样 真算 得英勇 啊 , 明知 道亲爱 的父 亲被人 家谋 杀 了, 天堂地 狱都 在唤 儿子 去报仇 ,
特 》拥有 四十 多种译 本也 不足为 奇 ,这 也正 是为什 么一 千 个读 者就 有一 千个哈 姆雷特 。 除 了 译者 对 原 作 品 的理 解 会 产 生译 文 的差 异 ,译 者 的 翻 译思 想 也 会 直接 影 响 译 文 的风 格 和 形式 。梁 实 秋 在 翻 译 莎 士 比 亚 时在 “ 信 ”的 基 础 上努 力做 到 “ 顺” 。( 李 伟 民 ,2 0 0 4 : 4 7 )在 译 莎实 践 中,梁 的译 本更 倾 向于 “ 直 译” ,他 尽量遵 循原 文 ,忠实可 靠 。梁 实秋 曾经 说过 :“ 我 翻 译莎 士 比亚 , 旨在 引起 读者 对原 文 的兴 趣 , ”并 且莎 士 比亚 所 采 用 的无 韵 诗 已经 很 接近 于散 文 , 因此 ,梁 选 择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汇编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汇编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ACT IV SCENE IV--A plain in Denmark.Enter FORTINBRAS, a Captain, and Soldiers, marching. FORTINBRAS Go, captain, from me greet the Danish king;Tell him that, by his licence, FortinbrasClaims the conveyance of a promis'd marchOver his kingdom. You know the rendezvous.If that his majesty would aught with us,We shall express our duty in his eye;And let him know so.Captain I will do't, my lord.FORTINBRAS Go softly on.[Exeunt FORTINBRAS and Soldiers.]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Or for some frontier?。

浅析莎剧_哈姆雷特_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_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

浅析莎剧_哈姆雷特_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_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

大 众 文 艺大140莎剧作品的部分语言特征不符合常规英语语言习惯。

这正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的体现,其中最突出的文学手段就是“变异”。

莎士比亚通过使用这种变异语言,形象地反映了剧中人物的独特个性。

这一点在莎剧《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中体现尤为明显。

一、语言变异与翻译1.变异的内涵。

所谓变异,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王佐良、丁往道,2005:412)。

不论何种形式的语言变异都会在视觉或听觉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经过变异的语言已经实现“前景化”,形成了不同作者的独特风格。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就要分析其语言变异,变异的总和就是作品的独特风格(刘世生、朱瑞青,2007:27-35)。

因此,语言变异的文体功能是适应语篇的特殊要求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

语言变异在实现其文体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着变异本身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潜力。

2. 用变异分析翻译的意义。

变异是现代文学文体学一个重要概念。

文学文体学是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申丹,1998),由此可知,通过分析变异即可分析文本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

当文学文体学被运用到文学翻译时,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分析原文和译文中语言变异的对等程度。

原因有二:一,变异的特点揭示了文学语言文学性的特质,决定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语言的前景化;二,在文学翻译者的手中,文学作品中的变异形式容易被“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很难实现“信”的翻译标准。

或许内容上可实现这个标准,但形式上不可避免会造成美学损失。

本文所分析《哈》的变异语言及梁实秋的译文就将说明这一点。

二、文本分析首先谈变异的分类。

利奇将诗歌语言变异分为八种: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及历史时代的变异。

这些类型的变异其实在其他文学语篇中也可以看到(刘世生、朱瑞青,2007:27)。

因此,可用这种分类法分析戏剧语言《哈》的变异。

刘世生指出,利奇的分类方法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doc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doc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钱钟书曾经说过:“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也时常有距离。

”因此,作为莎式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拥有四十多种译本也不足为奇,这也正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除了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会产生译文的差异,译者的翻译思想也会直接影响译文的风格和形式。

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时在“信”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顺”。

在译莎实践中,梁的译本更倾向于“直译”,他尽量遵循原文,忠实可靠。

梁实秋曾经说过:“我翻译莎士比亚,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并且莎士比亚所采用的无韵诗已经很接近于散文,因此,梁选择散文体来译《哈姆雷特》也是合乎情理。

朱生豪译莎的目的却是希望莎剧在中国读者中普及起来。

其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提到,“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因此,朱生豪在译莎实践中,更倾向于意译,并且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

严复曾经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而卞之琳却提出“信、似、译”,“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似”是译文只能做到“近似”;译是强调翻译须受到原作的束缚。

总的来说,译作必须在思想内容本和艺术形式上均和原作达到最大的一致。

因此,卞之琳在译《哈姆雷特》时,采用与原文相同的诗体。

主张全面求信,神形兼备,在“形”上要求以顿代步,韵式依原诗,亦步亦趋。

接下来我们结合三位译者的翻译思想,用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和比较三个译本的差异。

首先来看第二幕第二场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的节选:Why,whatana ssamI!Thisis mostbraveTh atI,thesonof adearfatherm urder’d,Pro mptedtomyrev engebyheaven andhell,Mus t,likeawhore,unpackmyhea rtwithwords,Andfalla-cur sing,likeave rydrab,Ascu llion!Fieup on’t!foh!Abo ut,mybrain!…【梁译本】怎么,我真是一条蠢驴!慈父被人杀害,我这个为人子者,受了天地的鼓励要去为父报仇,如今竟像娼妇似的空言泄愤,像村妇贱奴似的破口咒骂,这未免太勇敢了!啊,呸!呸!我的脑筋,快快兴起!……【朱译本】——嗨,我真是个蠢材!我的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魂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的了!呸!呸!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卞译本】咦,我好蠢啊!我这样真算得英勇啊,明知道亲爱的父亲被人家谋杀了,天堂地狱都在唤儿子去报仇,我偏要学下流女人用空话泄气,学泼妇,不知羞耻,大骂起街来,简直像婊子!呸呀呸!开动吧,我的脑筋!……面对社会的动荡、宫廷的腐化,哈姆雷特感到自己肩负起改变社会命运的重担。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莎士比亚众多剧目一剧多译的翻译文学纷繁景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则相继出现了曹未风、朱生豪、梁实秋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而莎剧翻译的增补、重校、再版和重译终未停歇。

在中国翻译史上,《哈姆雷特》是用白话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田汉根据平内逍遥的日文转译为《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上,“标志着中国的莎士比亚翻译与研究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此后邵挺、卞之琳等人都重译过《哈姆雷特》,在中国剧坛产生了巨大反响。

在当代,傅光明又把此剧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试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新译样子”,认为“若可把译式确定,再着手图远不迟”。

[2]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傅光明正是企望从中国读者熟识度最高的剧目入手,以此奠定新译莎剧的样式。

因而,梳理傅光明所译剧本《哈姆雷特》的翻译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

一译文“流畅性”是傅光明翻译莎剧的语言的特点之一,它较为集中地表现出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

纵观莎剧的翻译,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对当代中国读者影响较大的两个版本,然而“就中文表达来看”,傅光明通过两个译本的仔细比对指出,“朱译的许多地方过于拗口甚至别扭,时常连英文的倒装语序都不改,当然主要是因他翻译的那个时代汉语表达远不如现在规范;梁译又时有草率,许多地方译文不够漂亮。

”如翻译“If circumstances lead me,I will find Where truth is hid, though it were hid indeed Tithin the centre.”[3]时朱生豪忽略了英语表达中的倒装结构,直译为“只要有线索可寻,我总会找出事实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一直藏在地球的中心。

”[4]傅光明则对倒装句式进行了调整,按照汉语表达规范译为“哪怕事实的真相是藏在地球的中心,只要有线索,我也能把它寻出来。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哈姆雷特》著名独白的两种翻译形式,即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哈姆雷特》这一著名独白的内容,形式和思想含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各自特点。

最后指出两个译本有着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的读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散文体翻译诗体翻译一.《哈姆雷特》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Must give us paus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来的伟大史诗。

以上选段出现在《哈姆雷特》一剧的第三幕第一场,甚称是流芳百世,世人为之倾倒的独白。

哈姆雷特在这段独白中,思考并探讨人生。

这段独白实际上是莎士比亚对生与死,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反映出哈姆雷特内心那种特有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

这段独白运用排比短句勾勒了世间的风刀霜剑,效果强烈,容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其结构是素体无韵诗(blankverse),特点是每行十个音节,分为五个音步(five feet),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属于抑扬格(iamb),行与行之间不押韵,但素体无韵诗又不同于自由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我国白话文的形式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散文体翻译,一种是诗体翻译。

二.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浅析莎剧_哈姆雷特_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_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

浅析莎剧_哈姆雷特_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_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

大 众 文 艺大140莎剧作品的部分语言特征不符合常规英语语言习惯。

这正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的体现,其中最突出的文学手段就是“变异”。

莎士比亚通过使用这种变异语言,形象地反映了剧中人物的独特个性。

这一点在莎剧《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中体现尤为明显。

一、语言变异与翻译1.变异的内涵。

所谓变异,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王佐良、丁往道,2005:412)。

不论何种形式的语言变异都会在视觉或听觉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经过变异的语言已经实现“前景化”,形成了不同作者的独特风格。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就要分析其语言变异,变异的总和就是作品的独特风格(刘世生、朱瑞青,2007:27-35)。

因此,语言变异的文体功能是适应语篇的特殊要求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

语言变异在实现其文体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着变异本身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潜力。

2. 用变异分析翻译的意义。

变异是现代文学文体学一个重要概念。

文学文体学是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申丹,1998),由此可知,通过分析变异即可分析文本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

当文学文体学被运用到文学翻译时,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分析原文和译文中语言变异的对等程度。

原因有二:一,变异的特点揭示了文学语言文学性的特质,决定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语言的前景化;二,在文学翻译者的手中,文学作品中的变异形式容易被“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很难实现“信”的翻译标准。

或许内容上可实现这个标准,但形式上不可避免会造成美学损失。

本文所分析《哈》的变异语言及梁实秋的译文就将说明这一点。

二、文本分析首先谈变异的分类。

利奇将诗歌语言变异分为八种: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及历史时代的变异。

这些类型的变异其实在其他文学语篇中也可以看到(刘世生、朱瑞青,2007:27)。

因此,可用这种分类法分析戏剧语言《哈》的变异。

刘世生指出,利奇的分类方法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文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文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文原文:“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 to sleep -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 to sleep. To sleep -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译文:“是活着呢,还是不活了呢?这可真是个事儿啊。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哈姆雷特》著名独白的两种翻译形式,即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哈姆雷特》这一著名独白的内容,形式和思想含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各自特点。

最后指出两个译本有着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的读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散文体翻译诗体翻译一.《哈姆雷特》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Must give us paus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来的伟大史诗。

以上选段出现在《哈姆雷特》一剧的第三幕第一场,甚称是流芳百世,世人为之倾倒的独白。

哈姆雷特在这段独白中,思考并探讨人生。

这段独白实际上是莎士比亚对生与死,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反映出哈姆雷特内心那种特有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

这段独白运用排比短句勾勒了世间的风刀霜剑,效果强烈,容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其结构是素体无韵诗(blankverse),特点是每行十个音节,分为五个音步(five feet),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属于抑扬格(iamb),行与行之间不押韵,但素体无韵诗又不同于自由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我国白话文的形式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散文体翻译,一种是诗体翻译。

二.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几种译文比较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几种译文比较

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方平、蒋坚霞译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比较蒋坚霞译文载(《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5年04期1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活着,还是不活,那才是问题 112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哪一种更高贵:是内心忍受 113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暴虐命运矢石的攻击,还是114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拿起武器反抗无尽的烦恼115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并将它们了结?死: 就是去睡; 116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仅此而已,若睡眠能结束107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心灵创痛,和疾病对肉体的118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千百次侵袭,那样一种死法119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真求之不得。

死: 就是去睡;1110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去睡: 也许会做梦:哎,真难!1111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1012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死睡中做的什么梦,必定1013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让我们犹豫,这顾虑814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使漫长的人生成为灾难;1015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谁愿受岁月的鞭笞、奚落,1016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压迫者的凌辱,骄者的侮慢,1117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失恋的痛苦,正义的延宕, 1018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官吏的专横,德高望重者1019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遭小人的辱骂,倘若有可能1120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用出鞘的短剑了此一生?1021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谁愿忍辱负重,在劳顿的1022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生活重压下呻吟和流汗,1023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若不是惧怕死后某些事,1024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那隐匿的国度,游人去而1025 No trave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不归的地方,迷惑了意志,1026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使人宁愿受现世的苦难1027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 也不愿飞向未知的别处? 1028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因此理智使人成为懦夫;1029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也因此决断的本色蒙上1030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那苍白的思想露出病容,1031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 而至关重要的宏图大业1032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因这种顾虑偏离其航道1033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并丧失行动之名。

从To be,or not to be的汉译看《哈姆雷特》最新演出版的可表演性

从To be,or not to be的汉译看《哈姆雷特》最新演出版的可表演性

从 To b e,or not to b e的汉译看《哈姆雷特》最新演出版的可表演性郭生虎【摘要】剧本一般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莎剧也不例外,然而关于莎剧汉译本可表演性的研 究尚不多见。

本文提出,为演出翻译的莎剧应有助于取得原剧本的戏剧效果;重译莎剧应以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原文意义为基础,充分反映莎剧语言的多样性。

为此,译本的语言不仅应让中国演员感觉朗朗上口,而且应让中国青年观众听得明白。

本文从语言学视角研究《哈姆雷特》最新演出版的汉译,认为该译本既没有还原莎剧的本真,也不具备可表演性。

【关键词】《哈姆雷特》;可表演性;莎剧翻译The Performability of the Late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amlet: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 f‘‘To be,or not to be”Guo Shenghu【Abstract 】Plays were written for performance and Shakespeare’s plays are no exception.There is little research,however,about the performabilit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Shakespeare’s plays.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produc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s of Shakespeare’s plays which worked well in performance.A new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plays should be based on correctunderstanding and full expres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and fullyembodies the diversity of the language.Therefore,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readableand clear to both Chinese actors and young audiences.Adopting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in studying the performability of the late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amlet,this article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neither gives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work nor works well in performance.【Key Words 】Hamlet,performability;the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plays1引言莎士比亚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英语作家和世界顶级的戏剧家(Bevington,2002: 1-3; Greenblatt,2005: 11; Reich &Cunningham,2009: 350 )。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

那么梁实秋作家的大家了解?《哈姆雷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

并且他对待翻译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梁实秋的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恨事拼命相斗,才是英雄气概呢?死,——长眠,——如此而已;梁实秋采用了散文体,把原文中的“无韵体”一律译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韵之处则悉数译为韵语。

”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话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于译为散文的原因,他在30年代出版的莎剧译本的《例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这样谈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无韵诗’,凡原文为‘无韵诗’,则亦译为散文。

因为‘无韵诗’中文根本无此体裁,莎翁之运用‘无韵诗’体亦甚自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稍微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上演员并不咿呀吟诵,亦读若散文一般。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不过,所谓无韵诗并不是等于把散文拿来分开排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直译,逐字直译会成为令人无法卒读的文字,也不是完全意译,因为意译能产生流畅的.文字,但与原文的语气和节奏相差太远了。

梁实秋的散文译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索然无味。

“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一个踌躇满志又迷茫敏感的王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卞之琳的诗体翻译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孙大雨,方平,林同济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看梁实秋、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看梁实秋、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看梁实秋、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
黄觉
【期刊名称】《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梁实秋和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都是广为流传的译本。

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文体和语言策略,风格迥异。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审视和解释这种差异,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角度,也提供了民族心态发展变化的一个截图。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文化交流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

作为文化交流一部分的翻译实践,从各个层面反映着这种权力关系。

【总页数】1页(P91-91)
【作者】黄觉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编辑部,北京1007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从操纵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翻译差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三个中译本为例 [J], 朱曼
2.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译本比较探究——以朱生豪、梁实秋之《哈姆雷特》汉译本为例 [J], 刘满芸;李砚霞
3.《哈姆雷特》两个译本相异性归因——朱生豪译本和卞之琳译本研究 [J], 刘红英;于治领;张东力
4.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译本比较探究——以朱生豪、梁实秋之《哈姆雷特》汉译本为例 [J], 刘满芸;李砚霞
5.朱生豪与卞之琳《哈姆雷特》译本对比 [J], 黄菲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 译本、 朱生豪译本。

那么梁实秋作家的大家了解? 《哈姆雷特》梁实秋的散文 体翻译 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 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 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 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

并且他对待翻译 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 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 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 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 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梁实秋的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 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 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恨事拼命相斗, 才是英雄气 概呢?死, ——长眠, ——如此而已;梁实秋采用了散文体, 把原文中的“无韵体”一律译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韵之处则 悉数译为韵语。

”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话文运动 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于译为散文的原因, 他在 30 年代出版的莎剧译本的 《例 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这样谈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 无韵诗’,凡原文为‘无韵诗’,则亦译为散文。

因为‘ 无韵诗’中文根本无此体裁,莎翁之运用‘无韵诗’体亦甚自 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稍微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上演员并不咿呀吟 诵,亦读若散文一般。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不过,所谓无韵诗 并不是等于把散文拿来分开排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直译, 逐字直译会成为令人无法卒读的文字, 也不是完 全意译,因为意译能产生流畅的文字,但与原文的语气和节奏相差太远了。

梁实 秋的散文译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索然无味。

“死后还是存 在, 还是不存在, ——这是问题;”一个踌躇满志又迷茫敏感的 王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卞之琳的诗体翻译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孙大雨, 方平,林同济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认为莎剧本
1/6


身是一种诗体,而他本人也是诗人,所以卞之琳是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 型代表。

他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 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

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 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卞译莎士比亚悲剧试用‘顿 ’的方法把英语素体诗移植到汉语中来是成功的,译文中诗的部分是能让 读者感到一种节奏感的。

” 卞之琳的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 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死, 就是睡眠——因为汉语中没有音步, 所以卞译采用了模拟办法, 以一 个两个单音汉字作为一个节拍单位,合成一个“音组”为一“ 顿”,以顿代步。

再来看看行数的对应。

原文是 12 行半, 译文也是 12 行半, 做到了行数相等。

不仅行数相等,而且尽可能“对行翻译”,也就是说,译文的诗行顺 序与原文尽量取得一致。

在他看来,形似,而后神似,得形方可传神。

“ 形似”和“神似”,原本是文学 翻译,特别是诗歌 翻译力求兼备的品质。

真正的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

这样强调形 式,卞之琳先生是这样说的,“莎士比亚原著的面目是这样,要让读者看 到莎士比亚的原来面目。

”总之言之,卞先生的译文相当严格地保存了原 文的结构,形成了吞吐起伏的节奏,忠实地传达了哈姆雷特王子沉思的内容。

《哈姆雷特》哪个中文译本最好? 近百年来,中国已有多达近二十个不同译本的《哈姆雷特》,诸如邵挺、梁 实秋、田汉、曹未风、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方平、林同济,以及姜维枫、 北塔等翻译家的汉译本。

在《哈姆雷特》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译本中,卞之琳的译本几乎是出现得最 迟的,却是最被称道的“精品译作”。

卞译《哈姆雷特》初版于 1956 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他晚年编校定稿的三卷本《卞之琳译文集》(2000 年安 徽教育出版社)中,他把译名最后确定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

作为著名 的诗人与文学翻译家,卞译《哈姆雷特》的优长,主要是吸取了此前各家译本的 长处, 用他自己的话说: “曾参考曹未风、 朱生豪译本(及其吴兴华校本), 加工中发现个别不谋而合处,未加更动,个别受启发处,已另行改进,即使晚近 才出版的林同济译本, 也在新近校订中用以鉴照。

”可谓集思广益。

此外, 卞译还按照莎剧的原样, 剧词有诗体与散文体的区别, 而不像别的一些译本几乎 全是散文化的。

梁实秋翻译的莎剧,每个剧本的前面都有《序言》,分别概述该剧的故事
2/6


来源、著作年代、版本历史与舞台历史,以及译本所根据的版本等等,而且 梁实秋还是唯一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全部作品的中国作家。

莎剧中原文多有猥亵语,梁译做到“悉照译,以存其真” 。

朱生豪 1936 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 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 4 类编排,自成体系。

1941 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 先后译有莎剧 31 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 27 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早逝。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 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 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