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统计学基础)
202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word版)
202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word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2 I.课程性质2。
课程的基本概念III.课程设计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 I.总体目标7。
第二阶段目标8第三部分内容标准12第一阶段(1-3年级)12 I.数字和代数12 II。
图形学与几何13 III.统计学与概率14 IV.综合与实践15第二阶段(4-6年级)15 I.数字与代数15 II。
图形学与几何17 III.统计学与概率18 IV.综合与实践19第三阶段(7-9年级)19 I.数字与代数19 II。
图形与几何23-1-三、统计与概率30 IV.综合与实践31第四部分实施建议31 I.教学建议31 II。
评价建议38 III.教材编写建议44 IV.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50附录53附录1行动动词分类53附录2中的示例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54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和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文化学-2-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可以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研究生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研究生统计学教学大纲【引言】作为一名研究生,掌握统计学知识至关重要。
统计学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统计学,我们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研究生统计学教学大纲。
【研究生统计学教学大纲概述】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概率论、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等方面。
【统计学核心概念与方法】教学大纲中的统计学核心概念包括:统计数据、概率、频率、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同学们将能够熟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八个模块,分别为: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收集与整理、概率论基础、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实践与应用。
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统计学知识。
【实践与应用】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教学大纲中设置了丰富的实践环节。
同学们将在课堂上参与案例分析、动手操作统计软件(如SPSS、R等),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安排期末论文写作,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课程期间,教师将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案例、习题等。
同时,推荐同学们使用以下辅助工具:统计软件、在线词典、学术期刊等。
【课程评价与反馈】课程评价将综合考虑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论文成绩等方面。
教学过程中,欢迎同学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质量。
【结语】掌握统计学知识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标准(统计学基础)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统计学原理编制单位:经济管理系编制日期:2014年12月19日经管系制《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与设计1.课程性质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须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2.课程设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出发,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法、实训法、演示法、顶岗综合培训等方法的组合创新,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效果。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64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作好准备。
1、能力目标:1)能熟练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2)掌握常用的科学统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动规律;3)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及处理的方法及操作流程;2、知识目标:1)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及作业过程;2)理解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质;3)掌握统计数据采集(野外采集、室内采集)的方法及流程;4)了解统计数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3、素质目标:1)注意培养严谨求实、勤奋动手实践的学风;2)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1.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教学项目:项目一: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是对采集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统计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统计基础2、课程编码:3、适用专业:4、课程学时:5、所属教学单位:二、学习领域(课程)性质与作用统计基础课程类型为B类,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后续课程有中级会计实务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能够从事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简单的分析工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通过本门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2. 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3. 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4. 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5. 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调查市场、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2)熟悉把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3)能够绘制常用的统计图,具备编制、阅读统计表的能力;(4)能够进行综合指标计算及分析;(5)具备国民经济指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2、方法能力(1)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2)具备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3)具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4)具备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5)具备工作过程的管理能力;(6)具备对工作过程和成果的评价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和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概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应反映社会需求和数学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结果还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所包含的数学思维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注重过程,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觉,处理好直觉与抽象的关系;我们应该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统计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统计基础2、课程编码:3、适用专业:4、课程学时:5、所属教学单位:二、学习领域(课程)性质与作用统计基础课程类型为B类,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后续课程有中级会计实务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能够从事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简单的分析工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通过本门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2. 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3. 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4. 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5. 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调查市场、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2)熟悉把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3)能够绘制常用的统计图,具备编制、阅读统计表的能力;(4)能够进行综合指标计算及分析;(5)具备国民经济指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2、方法能力(1)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2)具备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3)具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4)具备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5)具备工作过程的管理能力;(6)具备对工作过程和成果的评价能力。
4.《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职业工作共性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是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既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又锻炼学生具体工作技能。
本课程紧紧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岗位群的需求和学生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会计岗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习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方法,能够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解决后续专业课程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能收集、整理、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生活领域的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
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获得会计类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设计思路《统计基础》课程紧紧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岗位群的需要和学生特点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本着服务专业的理念,根据职业工作对数据处理能力的需要设计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学习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四个项目:方案设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以任务驱动引领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实施教学,教师提供学习指导;采取多元能力的考核。
《统计基础》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选定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训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手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活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每个工作任务首先确定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明确应达到的具体统计处理能力,给学生以清晰的统计技能描述。
根据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也就是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需要哪些具体统计知识支撑。
强调在“做”中学,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学生通过《统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获得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所规定的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
百分数归为统计 新课程标准
百分数归为统计新课程标准【学业要求】(新增)第一学段(1-2年级)1.数据分类能依据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制订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对事物分类;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分类的过程;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例37)。
第二学段(3-4年级)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能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数据,说明数据的现实意义。
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例42),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第三学段(5-6年级)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能根据问题的需要,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取数据,或者通过其他合适的方式获取数据,能把数据整理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功能,会解释统计图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例45),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问题。
能在认识及应用统计图表和百分数的过程中,形成数据意识,发展应用意识。
2.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判断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根据数据提供的信息,判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提示】(新增)第一学段(1-2年级)数据分类的教学。
要重视对接学生学前阶段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物体的简单分类,在亲身参与的动手活动中感悟分类的价值,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共性与区别,学会分类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 体会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例38), 为后续学习统计中的数据分类打好基础。
各课程标准
各课程标准
教育课程标准通常由教育部门、学术机构、教育委员会或专业教育组织制定,其内容涵盖不同年级、学科和教学目标。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标准,下面是一些典型的课程标准:
1. 语言课程标准:包括母语、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标准。
这些标准涵盖语言学习、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等各方面内容。
2. 数学课程标准:涵盖数学基本概念、算术、代数、几何、统计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进行划分。
3. 科学课程标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科学方法论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4. 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涵盖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5. 艺术课程标准: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类课程的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体育锻炼、健康教育、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的教学标准。
7. 职业教育和技术课程标准:涵盖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内容。
这些课程标准通常会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或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指导和评估标准。
这些标准对于确保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非常重要,并且通常会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而进行修订和更新。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统计基础是财经商贸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运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数据的来源;2. 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3. 能够运用统计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 具备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统计基础理论、统计基本方法和统计实践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统计基础理论:包括统计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分类、统计指标的含义和作用等;2. 统计基本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3. 统计实践应用:包括实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等。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包括:1.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数据并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2. 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整理方法进行数据整理;3. 能够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5. 能够撰写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能够清晰表达分析结果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和技能的应用;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统计图表、数据和案例,增强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占总评分的60%;总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占总评分的40%。
具体评价标准如下:1.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笔记、课后练习和小组作业等,要求认真完成,符合要求;2.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要求积极表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3. 实践活动: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实践操作,要求认真完成,符合要求;并且提交的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高中数学新版教科书必修二“统计”内容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以人教A版和苏教版为例
2024年3月上半月㊀教材点击㊀㊀㊀㊀高中数学新版教科书必修二 统计内容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以人教A版和苏教版为例◉福建省邵武第四中学㊀饶锦芳㊀㊀摘要:数学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教科书的编写,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 学 和中学教师的 教 .本文中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两个新版教科书(人教A版和苏教版)中必修部分 统计 课程的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㊁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㊁细致的对比,并进一步提出教学建议,以期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版本教科书,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关键词:高中数学教科书;统计;对比分析;教学建议㊀㊀统计学是通过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认识未知现象的一门科学,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按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要求,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统计是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主题之一.从统计研究的内容来看,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和单变量的统计问题.目前,我国出现了 一标多版 的情况,不同版本教科书在编写风格㊁课程标准㊁课程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中选取了当前我国高中使用范围较广的两个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即人教A版与苏教版的必修 统计 课程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安排㊁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为高中数学教师理解和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 统计 模块的优缺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1教科书内容比较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编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因此,在研究教科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先研读课程标准.当前实行的«课程标准»指出: 统计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㊁数据直观图表的表示方法㊁数据统计特征的刻画方法;通过具体实例,感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㊁归纳推断与演绎证明的差异;通过实际操作㊁计算机模拟等活动,积累数据分析的经验. [1]在这一内容指导下,本文所关注的人教A版与苏教版教材,在 统计 这一章节的内容安排上,具有明显的异同.下面笔者对两个不同版本教科书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人教A版教材本章内容分为三节:9.1随机抽样,9.2用样本估计总体,9.3统计案例.苏教版则分为四节:14.1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及相关概念,14.2抽样,14.3统计图表,14.4用样本估计总体.从每个小节的内容呈现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1)人教A版在数据收集这部分先复习基本概念,再介绍抽样方法,提出了放回和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最后学习获取数据的4种主要途径;苏教版则是先介绍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再到抽样方法的学习.(2)人教A版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突出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在 随机抽样 这节会因为研究需要介绍总体平均数与样本平均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注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正确的统计图表,在理解集中趋势参数的统计含义之下,用样本集中趋势参数估计总体,以及如何从图表中估计出集中趋势参数.苏教版把统计图表与集中趋势参数分为两节内容介绍: 14.3 节分别用实际案例回顾了初中学习的统计图表并总结各自特点,接下来着重学习频率分布直方图; 14.4 节分别用不同的案例介绍集中趋势参数及它们的统计含义.苏教版更加注重每个知识点的学习.(3)人教A版 9.3 节通过一个完整案例让学生经历利用统计学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任务与要求;苏教版在应用与建模栏目设置了 阶梯电价的设计 的作业.2栏目设置比较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还要传递数学思想㊁数学文化.而教科书的栏目设置是知11教材点击2024年3月上半月㊀㊀㊀识内容呈现的重要方式,能够体现编者的思想和编写的特色.针对这一模块,«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 统计 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升获取有价值信息并进行定量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适应数字化学习的需要,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形成通过数据认识事物的思维品质;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㊁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1]下面笔者就两个不同版本教科书中栏目设置的对比,作出分析.2.1相同设置在两个版本的栏目设置中,有诸多相似之处:(1)章头都有图㊁表㊁问题提出;(2)都采用了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案例讲授新的知识,对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引入严格的定义;(3)问题型及注释型的内容较为丰富,例题能够体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4)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针对的练习㊁习题与复习题;(5)都有设置额外的知识点,如对数学家㊁数学史料的介绍,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介绍,等等.2.2不同设置在两个版本的栏目设置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人教A 版在每一节都设置了 引言 环节,主要是为了对上一部分进行内容总结,并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人教A 版较为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与内在关系,循序渐进,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㊁系统性.(2)人教A 版较为注重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在 统计 这一章节中, 探究 思考 问题 类的栏目非常多,共计出现了26处.由此可见,该版本强调以问题串联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人教A 版的案例较少,许多知识点会使用相同的案例,这说明,此版本教科书在具体案例的处理中,倾向于按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展开内容,而不是 就头论头,就尾论尾 地把统计过程割裂开来,帮助学生建立对统计的整体认知.(4)人教A 版的习题数量较少,在习题及复习题中进行了分层设计,包含 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 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拓展栏目内容较少.相对而言,苏教版教材一方面注重直接提出本节要学习的问题,用问题引出要讲授的知识,以问题型旁白拓展思考.另一方面,苏教版的例题较多,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吸收;题量较大,包含 感受 理解,思考 运用,探究 拓展 三个层次的内容,拓展栏目容较为丰富.总体而言,这两版教科书都有非常丰富的栏目设置,但也是神肖酷似,同中有异.3教学建议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教授知识,利用实际情境精选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强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上述分析,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 统计 教学的一些建议.3.1关于引言关于人教A 版 统计 章节的引言,笔者提出三个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统计指标举例,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身边,拉近学生与统计概念之间的距离,凸显统计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举出学生身边的一些例子,用总量㊁比例(率)㊁平均数㊁百分位数等多元化的统计指标来阐述.(2)教师可以通过概括描述统计的学科特点,阐述统计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习的基本思路和逻辑.(3)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统计解题过程中的常见困难,来联结不同的知识模块.总体而言,在教学中,笔者建议使用人教A 版的章引言作为本单元起始课的教学.3.2关于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统计 在逻辑上呈一条主干,开枝散叶的架构.小学㊁初中㊁高中都有统计内容的教学,如全面调查㊁抽样调查㊁总体㊁个体㊁样本量㊁简单随机抽样等重要概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曾多次出现.但是,高中阶段的统计学习,与义务教育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1)在抽样方法模块,初中只要求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学习分层随机抽样以及设计抽样方法,以解决具体的问题.(2)在图表的制作与处理模块,小学 统计 处于 基于图象的直观判断 阶段,让学生学会把原始数据直接转化为图形,并能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初中作图识图依然是重点,但作图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在实例中感知数据处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开始用 数字特征 进行统计分析;而高中的 统计 处于 基于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推断 阶段. 需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直观图表的表示方法和数据统计特征的刻画方法.[1]因此,基于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初中与高中内容的衔接上,苏教版更为适用.例如,在苏教版教材14.3统计图表的第一部分内容中,用实际案例回顾了初中阶段学习的统计图表,并总结了这些统计图表各自的特点以及每种统计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进一步而言,在用频数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编写者发现某些图形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为了避212024年3月上半月㊀教材点击㊀㊀㊀㊀免误解,苏教版将频数直方图改良为频率直方图,以引导学生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观察数据的分布规律.3.3关于知识点的编排方式在知识点的编排方式上,人教A版在编写时注意突出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更为适用.例如,在 9.1.1简单随机抽样 这一节,内容编排如图1所示.典型案例:树人中学高一年级有712名学生,如果要调查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应该怎么抽取样本?⇩抽样方法:抽签法㊁随机数法⇩平均数的计算⇩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图1在 9.1.2分层随机抽样 这一节,人教A版也采用了相同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统计的整体认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结,有助于学生进行连贯的学习和思考.但是,在学生作业中,笔者发现, 怎样安排抽样? 设计调查方案 这类的题目完成效果不理想,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不够深入.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对于学习内容的总结提升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授完分层抽样后,教师可以利用苏教版分层抽样的步骤,总结出一个清晰的逻辑线,具体如图2所示.图2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两种不同抽样方法进行列表对比,明确不同抽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表1㊀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对比类别特点相互联系适用范围共同点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总体中的个体数相对较少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几层,按各层的个体数之比抽取各层抽样时,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㊀㊀总体而言,教师可以把学习的重点内容以更加清晰的图表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3.4关于应用与建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是课程标准的主题之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㊁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1]. 高考也非常重视强化利用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模块,苏教版设置了应用与建模栏目 阶梯电价的设计 ,人教A版在学习完必修 统计 相关知识后,提供了一个 公司员工的肥胖情况调查分析 统计案例,让学生深入探究,独立设置为一个章节.人教A版的案例指引学生从 背景与数据 任务与要求 统计分析报告的组成部分(标题㊁前言㊁主题㊁结尾) 这三方面进行探究.人教A版教材恰时恰当地引导学生明确关心的问题,说明数据蕴含的信息;根据数据分析的需要,说明如何选择统计图表描述和表达数据;从样本数据中提取能刻画其特征的量;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规律,分析案例的整体情况.所以,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无从下手,而是懂得如何把所学统计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利用人教A版 9.3统计案例 让学生了解利用统计学解决问题的全过程.3.5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教A版和苏教版都有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介绍,只是位置不同.在教学中,笔者认为苏教版在每一个知识点的结尾介绍电子表格软件及G e o G e b r a软件在这个知识点中的应用较为合理.此外,笔者建议,首先,教师在 统计案例 的教学中,让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展示如何快速获取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㊁扇形图,着重让学生回答从图表中提取的数据信息;其次,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计算的情况下,引导他们用统计软件快速计算平均数㊁方差等特征量,进而把更多精力花在理解特征数的统计含义上[2].具体而言,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已经学习了编程,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设计一款软件,输入身高和体重,敲回车键便可以得到偏瘦㊁正常㊁偏胖㊁肥胖中的一个结论,并给出建议的体重范围,帮助员工控制体重.通过一个完整案例,学生可以体会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便利,把更多精力集中于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上.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内容与栏目的设置各有优缺点,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可以对多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研究学习,结合本校的招生层次㊁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实际教学环境需要,完善教学设计.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吴雅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中统计教学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Z31。
数据分析专业课程:课程标准分析
数据分析专业课程:课程标准分析一、课程背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数据分析相关课程体系建设。
在此背景下,数据分析专业课程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数据挖掘、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数据分析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三、课程内容1. 数据分析基础:包括数据分析概述、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可视化等知识点。
2. 统计学原理: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概率论等知识点。
3. 数据挖掘技术:包括关联规则挖掘、分类与预测、聚类分析等知识点。
4. 常用数据分析软件与工具:包括Excel、SPSS、Python、R等知识点。
5. 实际案例分析:包括金融、营销、医疗等领域的数据分析案例。
6. 数据分析实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熟练掌握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课程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实践操作成绩:包括上机操作、数据分析项目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3. 课程报告成绩:包括报告质量、数据分析能力展示等,占总成绩的40%。
六、课程效果评估1. 学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2. 学生学习成绩:观察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成绩变化,评估课程效果。
3. 实际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够应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调查的种类和方法;2.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4.掌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5.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林德贝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6.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7.了解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思路和常用综合评价指数;8.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技能目标1.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2.具有假设检验能力,能够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3.具有统计指数的计算能力,能进行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4.具有统计指标的计算能力,会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计算,会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5.具备抽样与抽样估计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统计基础_由建勋_课程标准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统计基础【适用专业】高等职业院校财经大类各专业总学时数:62学时1.课程概述1.1课程性质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为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指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统计学课程在财经大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观念、现实的手段和方法,考虑市场变化的特点,对市场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从而客观而现实地把握发展机遇,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
1.2课程设计思路大数据的开启,使得21世纪成为数字信息的时代,数据处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为依据。
立足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将课程内容具体设计为:统计认知、静态指标分析技术、抽样推断技术、相关关系分析技术、动态数列分析技术、统计指数分析技术等八大项目,从而形成以统计认知为开端,沿着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大主线完成完整地统计工作过程,最后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照此设计思路选取教学内容,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展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在工作任务引领下,设计有案例、漫画、动画、微课、实训教学视频、统计图、统计表、实训指导书、习题集、自测系统等丰富立体资源,教师依托丰富资源通过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根据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撰写分析报告等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适应专业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统计学基础》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统计学原理
编制单位:经济管理系
`
编制日期:2014年12月19日
经管系制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须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2.课程设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
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出发,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法、实训法、演示法、顶岗综合培训等方法的组合创新,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效果。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64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
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
作好准备。
1、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
2)掌握常用的科学统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动规律;
3)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及处理的方法及操作流程;
2、知识目标:
<
1)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及作业过程;
2)理解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质;
3)掌握统计数据采集(野外采集、室内采集)的方法及流程;
4)了解统计数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3、素质目标:
1)注意培养严谨求实、勤奋动手实践的学风;
2)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
1.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教学项目:
项目一: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是对采集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统计描述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为统计推断、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须必要的事实依据。
统计描述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
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理事归纳,运用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露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达到认识的目的。
通过完成项目一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了解统计数据的搜集的来源、搜集的方案、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掌握统计数据的理
事和显示,学生会数据绘制统计图与统计表等具体方法。
并能自己总结在统计数据中产生的误差、错误及克服方法。
从而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
项目二:推断统计。
推断统计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运气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量特征。
通过完成项目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推断统计计算等方法。
并能自己总结在统计数据采集中产生的误差、错误及克服方法。
从而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
课程结构设计见表1、2、3。
表2 课程具体内容与教学要求
;
四、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法、实训法、演示法、现场教学等方法的组合创新,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效果。
2.教材编写选用
(1)教材编写: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统计指标的计算为主线,结合职业证书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教材选用
《统计学基础》作者:李爱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年
《统计学原理》作者:胡世强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统计学原理》作者:孙文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
《统计学原理》作者:戚德臣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教学条件:
教学中应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案例和流程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议在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上课。
4.师资条件:
根据专业特色结合本课程特点,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践经验的学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运用现代化,多样化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
5.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本课程内容,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生动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视听光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
(2)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本课程属于实践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进行各项统计指标的计算。
为此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使学生在企业教师的带教下参与企业实践,熟悉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学生尽快成为合格的统计核算岗位核算员创造条件。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
(1)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2)课程考核办法:期末考试,闭卷。
六、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高职职业学校会计、会计与审计、电子商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