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童编号:1009-010X(2014)08-0080-02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并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浮与沉”的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从认知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到改变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生经历一个从疑问到探究、从认知到实践的提升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可以改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实验,体会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改变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方法的过程。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3.探究提示(幻灯片)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橡皮泥实验。
演示:两块橡皮泥(一空一实)放入水中,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生提问而后猜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浮与沉的问题(板书课题)主题探究出示探究问题(幻灯片出示)。
1.原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2.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研究提示:1.每组自选问题进行研究。
2.每组可选1-2种材料进行研究。
3.在讨论时尽可能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汇报时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
(1)学生自选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2)而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评价、补充实验方法。
如有争议,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加以验证。
(3)教师强调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
(4)学生根据研究题目自选材料进行研究,教师参与其中,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并当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研究提供方便。
(5)表达与交流。
引导学生用"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想到的方法......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在黑板上板书,最后通过引导总结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改变液体、借助别的物体。
感受浮力1.每组把气球或泡沫塑料放入水中轻按进行体验,引导出水的浮力的概念。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9、浮与沉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物体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水槽、塑料尺等演示设备学生准备:水槽、水、木板、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树叶、塑料瓶、泡沫塑料、铅笔、纸板、棉花、海绵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对由常见的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判断物体的浮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泥、水槽、塑料尺、塑料瓶、棉花、海绵等演示设备学生准备:水槽、水、木板、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树叶、塑料瓶、泡沫塑料、铅笔、纸板、棉花、海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P33插图,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板书课题:浮与沉)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活动1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右面,沉的物体放在左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
2.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
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每次只能放一种物体。
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3.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冀教版(4)
《浮与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浮与沉》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
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二、技能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塑料尺等演示设备学生准备:水槽、水、木板、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树叶、塑料瓶、泡沫塑料、铅笔、纸板等。
四、教法与策略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
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三年级科学上册 9 浮和沉教案 冀教版
9、浮和沉教学目标: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l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n<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具准备: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皮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v3、探究提示(幻灯片)!'(3b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mDf2Q教学过程课前每个桌子上有个对流实验演示器,在管内底部放入一个泡沫小球少倒些水让小球刚好粘到玻璃上。
师:现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这样一个装置,里面有一个小泡沫球,如果不打破这个装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巧妙的把球取出来呢?生1:用铁丝勾生2:直接倒出来生3:倒水让它浮上来.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水中物体研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多方法。
那你们试一试吧。
实验时要加小心,不要打碎玻璃。
(各小组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实验。
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管的底部。
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
最后学生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小泡沫球出来后学生们兴奋不已。
)评:要对学生的精彩表现加以及时的鼓励,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持续.师:我看各组都已经把小球取出来了,下面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实验的。
生:我们组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的.师:哪一组用其它方法实验的。
生:前两种方法我们都用了,但是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管的底部。
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
最后也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好,连失败的原因都说出来了.看来同学们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哪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就可以把小球取出来?生1:是水把小泡沫球挤出来的。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桑珠孜区甲措雄乡希望小学的教师彭高秀。
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进行说课,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浮与沉》。
下面,我将简单阐述一下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说教材《浮与沉》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
本课内容,我安排了两个课时,今天主要要讲解活动一和活动二。
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
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标准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一是能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二是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得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有关;三是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教学难点: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现象和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说教法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学生通过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把一块木头和石头同时放入水槽里,让学生们观察现象。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板书
浮与沉
设计
6
浮
乒乓球 蜡烛 三角板 纸船
可以改变
沉
一定的条件
改变物体的轻重
钥匙
铁钉
橡皮擦
苹果
7
内容我分为两个课时,本课内容需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主要
体现在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同
样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
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
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
学情 分析
的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 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原有认识不断修正、完整。学生喜 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
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3、 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大的容易
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1、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解决物体
过 程 与 方 的沉浮状态。
法
2、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
态将物体分类。
情感、态度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
与价值观 最好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师:老师把石头和木块一起放入水槽中,会发生
什么现象呢?
2、 演示实验:把石头和木块放在水中。
3、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一)、指导学生认识沉浮现象
(1)讲解: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面上或 ( 10 ) 者说浮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板书 分钟 “浮”)把石头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
那么,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
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 3 分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9 浮与沉|冀教版
《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
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
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9 浮与沉|冀教版
《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两项活动。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重数据。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1出示观察的物体确与否。
实验时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原来预测及依据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2感知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时水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过程是“问题—对结论的猜测—实验验证—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1、科学探究·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3、科学知识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重1、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2、了解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四气球、毛巾、泡沫、铁钉、矿泉水瓶、马铃薯、苹果、直尺、橡皮泥、绳、秤、水槽、等。
教学过一、实验导入。
与沉》板书----浮与沉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些物体又是浮在水面上的学生举例的。
认识实验物体---课件播放234么物2、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装15003下1500交流感受。
观察、实验四、了解浮力的作用800可以下沉这到底怎样改变物体的沉与浮。
五作业板书设计浮与沉气球铁钉泡沫橡皮泥苹果马铃薯矿泉水瓶直尺浮力。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1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2学情分析《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
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科学课的重点在科学探究过程的训练,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在探究过程中,重视学生体验,这是科学探究所提倡的。
3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并利用已有经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不仅仅由其自身的重量决定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教具准备:1、实验材料:苹果、橡皮泥、木板、小石头、螺丝钉、钥匙、树叶、铅笔、带盖小瓶、无盖小瓶、沙子等。
2、水槽、简易浮沉子、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一、魔术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刘谦吧,知道他是做出什么的吗?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好吗?师:大家看我手里这个矿泉水瓶,里面有一个带盖的小瓶,我让它下去它就下去,让他上来它就上来。
老师操作。
(引导学生猜想:小瓶为什么为上浮和下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9 浮与沉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趋动力,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这个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
二、预测沉浮、实验验证。
1、物体的浮沉猜想。
师:(指桌上的小木板、小石头、塑料瓶、螺丝钉等)桌上有许多实验材料,凭你的生活经验先来猜一猜这些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冀教版(1)(001)
《浮与沉》教案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3、能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能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因素。
教具:水槽、天平、量桶、量杯、木块、铅笔、吸管、豆粒、橡皮、回形针、石子、树叶、螺丝帽、塑料瓶、泡沫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端一杯茶,请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2、(出示课件)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3、(出示课件)把物体放入水中,它会漂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
师:浮与沉是物体在水中的两种状态,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二、新授课:1、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教师出示10种身边的物体,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记录员要把猜测结果填入记录单,浮的画↑,沉的画↓。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猜测结果。
2、实验验证猜想师:同学们猜测的准确吗?我们怎样验证(实验实验告诉我)提出实验要求:a、实验物体要轻拿轻放。
b、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浮的画↑,沉的画↓。
c、给物体分类。
学生活动,做实验,将物体分类。
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有不同意见吗?(实验结果不同的再说一说)生:我们组的塑料瓶是沉,不是浮。
师:把它分到哪一类?(沉的那一类)很好。
师:同学们把物体分了几类?(两类)按什么分的?(浮与沉)3、验证物体的浮与沉和轻重有关系师:为什么他们组的塑料瓶会沉呢?观察这两个塑料瓶你发现什么相同?(形状、大小、颜色)什么不同?猜一猜(重量不同)师:我把这两个塑料瓶放到天平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轻,一个重)(教师做演示实验)师:轻的放入水中会怎样?(浮)重的放入水中会怎样?(沉)(出示课件)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浮与沉》教案1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9课二.学情分析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的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原有认识不断修正、完整。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从实际出发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浮沉。
三.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3、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四.教学重难点: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五.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猜想与验证实验设计等六.活动准备:泡沫木头石块塑料小瓶尺子铅笔橡皮等七.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件事,周六天气还不错,我准备洗衣服。
我用盆子接了大半盆水,刚要洗,一片树叶落进水盆里,你知道这片树叶在水中的状态吗?此时,我顽皮的儿子将一块石头扔进盆里,你知道这块小石头在水中的状态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物体的沉浮。
(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师: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常见的材料可以试一下沉与浮?生:木头,塑料,金属,纸等。
师:出示相关图片。
师:猜一猜这些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回答,有争议时,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依据,按预测将材料分类。
师:谁说的有道理呢?出示幻灯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1.材料如何放入水中?2.怎样来判断材料的沉浮,如何算沉,如何算浮?生回答。
师:出示实验要求。
生:开始试验,师巡视,点拨,学生汇报。
师:出示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表格)讨论: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总结:我们发现 1.像金属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大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9 浮与沉|冀教版
《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编定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感受浮力"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给学生渗透科学的结论要用实验来验证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到实验对科学结论得出的重要性。
2、体会小组探究,集体的力量产生最好的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1、能判断身边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2、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初步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五、教学支持:1、水槽,橡皮泥、石块、苹果、树叶、塑料瓶、铁钉、铅笔、橡皮擦、及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2、多媒体课件、生活录像及flash动画。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名为《乌鸦喝水》的文章。
欣赏动画“乌鸦喝水”,边看边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播放动画“乌鸦喝水”)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生:因为石子放入水中会下沉,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在生活中,有的物体放在水中会上浮,而有的物体(比如石子)放在水中会下沉,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设计意图: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物体的浮沉1、认识材料:小组成员说一说,在实验桌上都有哪些物体?对照实验报告单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2、猜一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在水中哪些物体上浮,哪些物体下沉?把猜测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
交流猜测结果,(把学生的不同意见突显出来并展示,等实验结束后再做对比)。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冀教版(001)
《浮与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想看吗?(想)课件演示淘气和机灵狗在玩皮球,机灵狗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树洞里了,洞口很小,用手拿不出来,机灵狗急得快哭了,同学们你们能帮机灵狗想个好办法吗?(学生有的能回答出用水灌进树洞。
)想一想,这与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浮与沉)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阶段(一) 认识浮与沉学生实验(1)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索一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把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纸、橡皮放在水槽里,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在水底。
请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2)我的发现:。
(3)我的思考: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浮沉现象?(二)科学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1)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2)选择一个浮在水面的物体(如塑料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沉下去?学生分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二,比一比,哪组的办法多。
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当好学生助手。
2、合作表达交流:(课件出示)“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想到的方法有……实验结果……”句式,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交流汇报,组长解说,另一名同学进行演示。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比如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盖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让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压下去,装满重物或灌满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与沉
教学设计思想:
《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
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橡皮泥、棉花、砂、皮筋、钉子。
活动2:水槽、水瓶、橡皮、泡沫塑料。
活动3:水槽、塑料球。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翻开书P33,看看这幅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学生看图并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做个实验看看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上来呀?
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物体的浮沉
教师: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来领材料。
学生领材料。
教师:大家看看手中的材料,猜猜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呀?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大家对这些答案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呀。
说说你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浮沉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活动结束。
教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大家把实验结果填到书上P34,然后小组内分析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填写并讨论。
板书设计:
第九课浮与沉
活动1:物体的浮沉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物体的沉浮,那么大家想没想过怎样让那些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思考。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上节课,我们观察到,瓶子能浮在水面上,那么,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好,那橡皮泥是沉在水底的,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但究竟哪种方法能使瓶子沉下去,使橡皮泥浮上来还需要我们用实验去验证。
实验方法:
①四人一组,每组从使瓶子沉下去和使橡皮泥浮上来这两个研究方案中任选其一进行研究。
②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③记录实验结果和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他们的实验结果,把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清楚。
学生汇报并讨论。
教师总结:
①让瓶子沉下去的方法有: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打碎、不盖盖、重物压等。
②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有:捏成船形或碗形、放在浮的物体上、裹住能浮的物体、捏成空心球等。
总之,改变浮沉状态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比重、借助别的物体等。
作业:①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
②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板书设计:
第九课浮与沉
活动2: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方法:
①四人一组,每组从使瓶子沉下去和使橡皮泥浮上来这两个研究方案中任选其一进行研究。
②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③记录实验结果和现象。
实验一:使瓶子沉下去
实验二:使橡皮泥浮上来
总结:
改变浮沉状态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比重、借助别的物体等。
作业:①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
②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浮与沉,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中呢?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呀?
学生:浮力。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通过前几节课的实验,大家感受到过浮力吗?
学生回答。
(“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
教师:对,这些都是浮力的作用,看来大家有的感受到浮力,有的没有感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亲身感受一下浮力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3:感受浮力
教师:现在大家分成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上前领实验材料。
学生分组并领材料。
教师:大家根据实验材料来设计一下实验,如何才能感受到浮力呀。
学生发表实验设计。
(把塑料球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大家不要局限于实验材料,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感受浮力呀。
学生回答。
(把乒乓球放到水槽中,游泳等)
教师:好,下面大家用实验材料进行感受浮力的实验。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并把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并记录。
教师:哪位同学说说他的实验感受?
学生汇报。
教师: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大家能不能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
学生回答。
(船、游泳圈、救生衣等)
板书设计:
第九课浮与沉
活动3:感受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