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古诗词中的月相

初中科学古诗词中的月相

古诗词中的月相

新月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月初蛾眉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弦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满月

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下弦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抱玉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古诗词中的月相

谈古诗词中的月相 铁加福 (云南省永胜县一中云南省永胜县 674200) 摘要:对有关描写月相的古诗词进行分析,结合有关理论,归纳出古诗词中比较多见的六种月相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以及推断月相出现的时间,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古诗词月相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的作品描绘了月相,古代文人虽没有掌握天体理论,但对月相的描绘却是非常精彩。多数有关月相描绘的诗词是婉约派作者借月抒情。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古 清作者所看到的月相形状,就很难理解 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天文上讲,一个朔望月为 29.5306日,中国农历就是用这一周期 编订的,所以农历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 月相(见右图),下页表中是古诗词中描 绘得较多的六种月相出现的日期、月出 月落时间、亮面朝向、在天空中的位置 以及对应的古诗词举例。 一、农历初三、四的蛾眉月 月出时间为上午9∶00左右,月落 时间为21∶00左右,日落以后的黄昏时刻(19∶00--20∶00),一枚弯弯的月牙挂在西边的天边(亮面朝西),这一“黄昏缺月”的动人画面引发了多少文人的相思之情(如图)。因此,对于 这一月相的描绘较为多见。古诗词中常把这一月相称为“新月”。下列诗词就是对农历初2-

初4傍晚挂在西边天空的蛾眉月的描绘: 1、“翠幕沈沈天净,挂一钩新月。”(宋·管鉴《好事近》) “翠幕沈沈”表明是傍晚时分, “一钩新月”即蛾眉月,只有农历月初 的蛾眉月才能在傍晚时看到,所以这一 词句中的月相应该是农历初二--初四 的蛾眉月。 2、“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 (宋·李曾伯《水调歌头》) “一眉新月西挂”,即西边天边挂 着一弯蛾眉月,词中虽没交代时间,但 从表中不难看到,这一月相也是出现在 农历初二--初四。 3、“闻道家燕团栾,月傍西楼落。” (宋·范成大《念奴娇》) “家燕团栾”是在傍晚时分,“月傍西楼落”即月亮正在西边天空下落。词中虽未表明月相,但傍晚时分在西边天边下落的应该是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4、“水亭烟榭晚凉中。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宋·程垓《南歌子》) 词中“晚凉”明显交代了时间为傍晚,傍晚“一钩新月”,即为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5、“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宋·晏几道《南乡子》) “新月又如眉”表明月相为蛾眉月,“楼倚暮云”和“漫道行人雁后归”表明了时间为傍晚,这句词中描绘的月相是傍晚时的蛾眉月,即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6、“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宋·苏轼《菩萨蛮》) 黄昏时刻,一轮“缺月”挂在西边天边,引发了作者的无限相思之情,也是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7、“帘卷一钩新月,怯黄昏。”(宋·欧阳澈《虞美人》) “黄昏”时刻的“一钩新月”即为农历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8、“恰似晚霞零乱,衬一钩新月。”(宋·向子諲《好事近》) 此句与上句的描绘基本一致。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九月初三夜”交代了农历日期为初3日,时刻为傍晚,“月似弓”即蛾眉月。 1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从诗中的意景,可推测时刻为傍晚太阳刚落山时,“凉月如眉”即蛾眉月,所以,诗中描绘的月相也是农历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二、农历初七、八的上弦月 月出时间为中午(12∶00左右),月落时间为半夜(24∶00左右),黄昏时刻在中天。如下列诗词就是对上弦月的描绘: 11、“三更月落,斗横西北。”(宋·朱敦儒《忆秦娥》) 古代的“三更”即半夜,半夜月落的只有初七、八上弦月。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这首诗也描绘了半夜月落的景色,诗中已明确了时刻,“夜半”即半夜,所以也是有关上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摘自七年级上册) 【典故】 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鸣声凄苦,啼声如“不如归去”。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摘自七年级上册) 【典故】 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 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①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摘自七年级上册课外) 【典故】 ①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朝梁箫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赏析】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摘自七年级下册课外) 【典故】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折柳”是“折摘杨柳”的意思,据传旧时长安之东有一桥名曰灞桥,当时的人们常常会折摘柳枝送给朋友,“柳”谐音“留”,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挽留和惜别之情,所以人们就会用“折柳”来表达离别之意。 【赏析】 这支曲子,后来被常常用来表达朋友间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5、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摘自七年级下册课外)(摘自八年级上册) 【典故】 ①《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歌词极其绮艳轻荡。当年隋兵陈师江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色,终于被俘亡国。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人教版】2020二年级科学上册 1.4《观察月相》教案教科版

《观察月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我们地球家园的邻居。月球不包含在地球家园的范畴内,但是月光反射到地球,给夜晚带来明亮,算是地球家园的物体之一了。本课观察月球,从观察月相变化切入,从月相变化的现象中,学生发现一些变化按规律,提高对观察天体的兴趣。 月相的形成,不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要求是那些呢?一是通过实际观察来确认月相是变化的,二是学会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描述观察到的月相,三是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到的月相,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如月球亮的部分逐渐增加或者减少。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只有获得了月相观察记录这样的第一手事实材料,学生才更容易有所发现。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持续观察记录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坚持观察、记录。如果有的学生有几天漏记了,可以由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供一部分的月相。指导观察记录的方法也很重要,因为学生没有观察和记录月相的经验,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相的认识有一点生活经验,知道月亮有时像眉毛,有时像圆盘,有时是半个月亮,也有部分学生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但是学生基本不知道不管出现什么月相,月球一直是个球体,只不过学生看不见月球的暗部。大部分学生估计无法确定月相变化的排列顺序,对月球的观察方法和知识有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3.科学态度目标 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知道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 2.教学难点 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一周布置的月相观察记录单。

古诗中的月相

关于月相 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农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弯弯的蛾眉月,凸面向着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太阳逐渐向东移动,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扩展,五六天后,成了明暗各半(西半边亮)的“上弦月”,日落时在观测者的正南。再过七天(农历十五前后),便到了满月,日落时,太阳在西,满月在东,隔着地球遥遥相望。满月从傍晚东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满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过了七天,又变成了明暗各半(东半边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后,月亮继续亏缺,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残月。残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来愈接近太阳,明亮部分也愈来愈少,终于转到和太阳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变黑了,朔又来临。 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这个周期叫做朔望周期,农历就是根据朔望周期定为一个月的,这种月又叫做朔望月。 (一) (1)、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2 (3)、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反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 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填“之前”或“之后”)的月

相,相反,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 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填“之前”或“之后”)的月相。 (4)、下列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分别对应什么月相。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中午月出、半夜月落 B.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满月)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六,满月从傍晚东升到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残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日出前出现于东方、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新月)所谓新月是指农历初一的月相,此时月球与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与太阳同升同落,故而不可见。 E.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日落时出现在 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即落到地平线以下,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 F.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 G.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下弦月是农历廿一、二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

古诗词中的月相

古诗词中的月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天象中最频繁出现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 相了。在我国优秀的诗词歌赋里,有许多吟诵月亮的优美篇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

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辛弃疾《西江月》)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 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 》优质课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 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 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4课。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 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需要一个朔望月,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本课,学生将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准确规律,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可。聚焦环节,先向学生明确月相是月球和太阳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探索环节,围绕月相图片展开,先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认识更多的月相,再让学生尝试给这些月相图片进行排序。学生排序后,可以用燕尾夹将月相图片夹在一起,快速翻动,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月相的变化了。研讨问题“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只要能够得出“弯—圆—弯”这样的简单规律就可以了。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 在本课中,只需让学生了解简单规律,而不需要涉及专业的月相名词,如望月、上弦月、朔月等。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理解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中考古诗词画面用典题整理

古诗词阅读描绘画面、用典、比较阅读 (一)描绘画面:放飞梦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下面诗句呈现的画面.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在层峦叠嶂之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缓缓落下的夕阳下,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2、杨花落尽子规啼 答:南国的暮春三月,诗人举目四望,侧耳倾听,杨花纷纷飘坠,杜鹃声声悲啼,眼前是一派飘零孤苦的景色啊!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诗人在清脆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柳树成阴,繁花似锦,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喜形于色,兴奋异常。 4、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答: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一副茫然无助的神态。 5、天街小雨瑞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答:辽阔无边的三秦之地,用它宽广的胸怀拱护着都城长安的城垣宫阙,风烟滚滚中,诗人站在高处,举目远望,希望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茫茫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满眼都是不尽的黄沙,远处一束烟雾直升云霄,还有横亘天际的黄河逶迤而来,那一轮红日正缓缓地落到长河的那边。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答:夏天,在田野上,农民顶着炎炎的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的太阳光烘烤的得油黑闪亮。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五颜六色的野花慢慢的多了起来,渐渐地迷乱了游人的眼睛,花丛中浅浅的野草才能淹没马匹的蹄子。游人们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游山逛景,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古诗文中的月文化

古诗文中的月文化 中国历来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可见月亮在我们中国古文化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在我们课本中,我们也学习了很多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它们共同带出了一个词——“月意象”,为什么月亮这么备受文人的青睐,添加上“月意象”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我们从小就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应该是我们最早与古诗文中月亮的接触,小时候只知道诗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看见月亮就想起了故乡。后来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与阅读能力的增强逐渐知道了这个月亮只是一种寄托。逐渐也知道了月亮在我们古代中国的地位之高,它蕴含了许多的内容,这些意象也在我们赏诗是提供了一些方向。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这些作者都在诗中中写出了月亮此时的残缺与不完整,这样就很婉转的写出了自己这时的心情如何,一轮残月挂在空中,心中思念着某个人或者某个地方,但是却不能相见,坐着把这样的一种心情寄托在月亮上,只是在心中的思念与痛苦只能望着月亮为自己与月亮一样不能团圆的情形而独自伤心。总之对残月只有一句话,“这些诗句月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不仅残月能给人们以如此感受,即便是完整的月亮也是会使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吧。月光清冷,与人们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作者也就是陶醉在其中,“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这句诗就很形象的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从而很好的体现了坐着此时内心的一种悲哀凄凉。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些古诗都渗透了离别伤感孤独痛苦的情感,可见月亮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虽然月亮带给了人们凄凉,使人们想起自己是孤独一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月亮也是一些旅人的伴侣,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为旅人解闷消愁。面对着它心中应该会涌起一种亲切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中,还有月亮在陪着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月亮可以作为传达感情的媒介,在心中愁苦时,望向明月,此时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或许这首诗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有谁能不知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那句经典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简单的诗句却写出了许多的情感,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李白惊悉好友王畅龄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是很荒凉,诗人很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诗友

初中科学-月相--说课稿

月相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是在初步学习太空内容后,学习的第一个天文现象。本节内容分四个部分:月相概念的理解,月相变化原理的学习,月相变化后各个时期月相的学习,以及月相对植物的影响。从概念到实践,到运用,由浅入深。全节内容贯穿着小活动与实验,贴近生活,直观有趣。为接下来《日食月食》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前面的课程中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七年级的学生还是相对活泼,比较容易失控,在课堂模拟月相小活动的时候,不能够专心完成教师所要求的任务,而是注意力分散到别的事物上。学生对月相每月变化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产生原因并不了解,期待知道原理,对月相这部分内容感到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月相变化的原理 2.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每个时期的特点。 难点:1.每个时期月相的变化及特点。 2.月相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制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出月相的概念 (2)了解月相变化原理 (3)知道每个月各个时期的月相名称及特点 (4)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月相实验,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实验细节与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感受生活中科学处处存在,明白现象的产生总有一定的原因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通过情景激疑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实验法模拟月相的变化,讲授法讲授人类能看到月亮的具体原因,用flash演示月相的变化加深学生记忆,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将月相现象与解释结合,让学生在引导下思考、讨论、探索,结合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观察月相,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及一个月内的月相记录表。 2、教学器材:一半涂黑的篮球,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挂图。 3、教学课件:月相形成原理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情景激疑,导入新课 请同学拿出近一个月来,每天晚上观察到的月相记录表。教师提供之前2个月的月相记录表。引导从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对比月相变化,做出一定的假设与推断。 引导学生推断:一个月来,每天的月相是不一样的;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等之类的结论。从而引出新课——月相。 2.提出新概念,实验验证 【引导】1.月球本身会发光吗?怎么发光的? (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太阳照到的一半;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太阳的反射光线。) 2.月球,地球,太阳三者有什么关系? (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 3.月球是怎样运动的? (自西向东〈逆时针〉绕地球公转、自转及随太阳转) 建立日、地、月三者位置的改变而形成月相的假设。 【学生活动一】 先给最前面、最后面、最左边、最右边的中间的四位学生每人一个一半涂黑的篮球,告诉他们黑板如果是太阳,手上的篮球是月球,他们该怎样举起手上的球(未涂黑的一半代表太阳

初中古诗词用典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考古与文物 2002年第3期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叶正渤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 ? 7 7

图一 月相生成变化图 月相的变化,经历四个较为明显的位置点(同时也是时点),形成四种显著的状态。当月的运行偏离与日的交会点时,月亮现出小的光亮部分,这就是新月。新月初现时,人虽然看不到,但能够根据观察和经验推算出哪天合朔,出现新月,因为合朔前后总共只有三天时间看不到月亮。新月逐渐变大到半月,即上弦月时,此时月光也已完全生辉,能照见地上的人影。 当月运行到与黄经接近成180度时,也即月球运行到接近日的正对面位置时,地球上的人于太阴月的十四日的傍晚就能看到月与日在地平线上东西天空遥遥相望的月相,这就叫“既望”。“既”是已经到了的意思。清代梅文鼎指出:“望策,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六五,小余十八时二十二分一秒三十七微有奇。”十五日傍晚地球上的人是不能同时看到天上的月和日的。 当月的运行偏离与日相望的位置时,地球上的人看到月由圆到缺,呈另一半圆形,即下弦月。月色渐至暗淡无光,已照不见地上的人影,就象死了一样没有生气。这样,四种月相在空间(天球上)的位置点,几乎是四等分圆周。与之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则几乎是圆周上等分的四个时点(见月相生成变化图)。清代梅文鼎《历学答问》曰:“按月法者即朔策也,亦曰朔实。其法自太阳、太阴同度之刻,算至第二次同度,为两朔相距之中积分。平分之则为望策,四分之则为弦策。望者,日月相望,距半周天。弦者,近一远三。上弦月在日东,下弦月在日西,皆相距天周四之一。《授时》朔策二十九万五千三百零五分九十三秒,即二十九日五十三刻零六分弱也。《大统》同。”梅文鼎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既是位置的也是时间的四个点。 当月亮在天空上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运行,又要赶上太阳时,也即又返回到与日和地球将近形成一直线时,地球上的人又一点也看不到月亮,这叫晦,紧接着又形成合朔。由上一次合朔到望,到下一次合朔,或由望到朔再到望,这一周期就是一个月,古代叫朔望月。它的平均天数,汉代人称之 为朔实,现代叫平朔月(Synodic M on th )。平朔月的时间,现代测为29153059日。月亮绕天球一周实际需要二十七又三分之一日,但月亮的运行不是匀速的,且轨道也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上下移动的,所以,月绕地的周期(朔实)平均约是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即29天12小时44分钟。以上,就是月相和月相生成变化的原因及几处重要阶段的特征。 二、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 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常见的有四个,这是王国维首先注意到的。他在《生霸死霸考》一文 ? 87?

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月相变化,绘制月相变化规律图,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月相规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形成坚持记录的习惯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描述月相变化规律;知道阴历和月相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释月相变化成因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导入】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但愿人长久》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 引出月相概念——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活动2【讲授】回忆旧知,学习新知 1、月球会发光吗?不会,但会反射太阳光

2、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月球都能被照亮吗?半个月球。为什么? 3、月球会动吗?它是怎么动的? 4、月球运动到不同位置时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活动3【活动】身临其境,探究月相变化原因 【教师】现在有一个一半涂黑,一半是白的乒乓球。我们把这个当作是月球,白色的部分代表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黑色的部分代表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大家把自己当作地球,将乒乓球绕你转动,相互看看,你看到的月球的白色部分形状一样吗? 【学生】 学生游戏,两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有一位代表发表观点,但每次都要派不同的代表,一个用木棒支撑的一半涂黑的乒乓球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 【教师】你看到的月球的白色部分形状一样吗? 【学生】都观察到了所看到的月球的白色部分形状不一样。 【教师】可能是月球、太阳、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形成的? 【学生】学生验证月相变化的假设。 设计方案,着手实验——三球模拟简化实验 【教师】月相变化的形成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我们见到的月光其实是太阳的反射光。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古诗词中的地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6、“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7、“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8、“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0、“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2、“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中的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

月相整理

七年级上月相 姓名:日期: 【知识要点】 一、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的形状叫月相。 2.月相的变化,如图所示。 月相由月初的亏到月中的盈再到月未的亏的变化过程反映出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 月相的一个周期为天(朔望月)。每个月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农历十五或十六。 二、月相的成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它能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2.月相的形成主要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有关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1)月球在绕自身的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也沿着一个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 2)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等,都为日。 月相名称出现的大致时间日、地、月位置关系视觉形状 新月或朔初一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不可见 上弦月初七、初八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西半圆,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 满月或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半圆,下半夜见于东部天空,月面朝东 歌诀: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月相【作业部分】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_________,它的变化周期为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_月。 2.月相周期性变化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使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________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查一查我国下列传统节日农历中的位置。 春节__________;中秋节_________;端午节__________。 4.根据你自己观测月相的体会,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满月以前的月相,选傍晚以后观测较好。() (2)农历十五的月亮彻夜不见。 ( ) (3)满月东升的时刻,与日落时刻相同。 ( ) (4)当观察到上弦月时,再过几天可观察到蛾眉月。 ( ) 5.当月亮全部是黑暗时,叫做__________(朔);当月亮像镰刀时,叫做__________,当月亮是半圆时,叫做 _________或_________;当月亮全部发亮时,叫做___________(望)。月相循环变化的一个周期,叫一个_________,时间为_________天。 6.把日落时我们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的月相及名称填入下图中的空圆和方框中。 7.填写下表中我国节日的农历日期,并将下列月相前的字母填入表中相应空格。 A. 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 农历日期 日期 8.月相是指( ) A.月球的形状 B.月球表面的起伏状况 C.月球的面貌 D.我们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 9.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②月球是一个球体③月球绕地球运动④月、地、日的相对位置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节日是根据农历确定的是( ) A.劳动节 B.国庆节 C.元旦 D.端午节 11.下列历法中,根据月相变化而形成的是( ) A.公历 B.阴历 C.阳历 D.授时历 12.每月二十七、二十八的月相我们一般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