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 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 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 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 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
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 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 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 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国家。
• 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的思想,揭示了我国农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两个飞 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指 明了方向。
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 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 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 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 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 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 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的 权威,就办不到。”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实 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五)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王忠武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论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对此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观点。
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佳状态,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对未来开放的无穷的历史进化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具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内容和要求。
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大体上可以设定为三个主要方面,即: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健康发展;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的协调发展;人的科技人文水平、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进行过深入研究,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例如,他曾经分别考察了“三大社会形态”条件下人的发展的方式和特征,揭示了人由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原始完满发展、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片面独立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3页。
)的著名论断,等等,为我们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方法论原则。
本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根本目的和最高原则,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中心任务和决定力量。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应当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标导向和手段选择,以优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依赖条件和推动力量的发展战略。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当代中国所选择和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人民为本位、以追求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形态,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历史必然地具有至上的地位和至高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要求把塑造“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Word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B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的统一。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②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③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④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育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两大基本国策,实行综合决策、统筹推进。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全面发展的两大奇迹。
实践证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口因素作为自然前提,和地理环境一样对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社会的发展不起 决定作用。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 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相反,它本身也要受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 制度的制约。因此,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经 济发展的状况,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计划生 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7
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
•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 斯的“人口决定论”认 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 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 术级数增长,这是造成 劳动人民失业、饥饿和 贫困的根源,因而要用 战争、瘟疫等手段减少 “剩余人口”,这显然 是错误的。
8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 活的重要条件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动态地 发挥作用。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物质 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破坏和人口膨胀最严重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人类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1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8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
1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于1972年斯德哥尔 摩世界环境大会,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 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它强调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实 现本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利 用。(2)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 共同性原则。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经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着重分析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以及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等方面。
首先,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更多的就业机会会被创造出来,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此外,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得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经济发展也能够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以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同时,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通过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能够得到提高,从而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同时,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供福利和保障,能够减轻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还能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广西师范大学第一章测试1.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是()参考答案:《共产党宣言》2.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初步探索的著作是()参考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以()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
参考答案:唯物史观4.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学说,是一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争取解放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参考答案:集体智慧5.恩格斯说:“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
这个人指()。
参考答案:黑格尔6.《神圣家族》的主要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揭露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其主要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8.马克思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理论,初步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9.列宁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己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马克思第三章总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两个方面:(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但对社会发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和社会变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羊提。
(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生产方式及在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唯物主义教案: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唯物主义教案: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概述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及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发展是通过物质的变化和发展而逐渐实现的。
它强调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能够对于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和解释。
本文主要探讨唯物主义理论中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尝试分析这种关系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唯物主义物质基础原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物质是无限的、永恒的,它包含着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两个方面。
自然物质是指自然界中的实体物质,如金属、水和空气等,而社会物质则是指人类在物质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品,如房屋、交通工具和工具等。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三、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也是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物质基础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同时上层建筑也可以作用于物质基础的变化。
这意味着,物质基础不仅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性质,而且也被社会形态所决定。
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社会可以逐渐实现历史进步的目标。
四、物质基础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物质基础是教育的一种基本条件。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要想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从改善物质基础这方面入手。
在改善物质基础方面,采取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习得新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改进物质基础的条件。
同时,对于教育实践来说,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教育中,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等,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技术手段的改善,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提高教育人力资源也是改善物质基础的一个关键策略。
马原复习思考题 期末答案
马原复习思考题一、辨析题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虽然不能将这些人员简单地列入工人阶级范畴,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也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
这些人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壮大,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
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总体上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这一点上说,他们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只会巩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党的执政地位。
因此,我们党不应对其他阶级、阶层中的优秀分子采取拒绝态度。
任何人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就可以申请加入党的组织。
对来自社会各阶层、群体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我们党要通过培养、教育,把他们锻炼成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这是我们党能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保持蓬勃向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和人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9.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7.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一、总体架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
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并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一般都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都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
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在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并表现出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并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与保守势力、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多种,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1. 科技进步:科技的发展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 经济因素: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3. 文化因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向。
4. 教育因素: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
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高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5. 政治因素: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6. 社会因素:社会的组织和结构、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等因素都会对社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平等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7.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
冲击。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没有一个因素可以独立决定社会的发展,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_功能与运行过程
3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
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
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
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
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生产力水
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因此,这时人口生产能否提供足够
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
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具特
点,个性鲜明而丰富。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
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人类的社会群体是复杂多样的,群体意识也是复杂多
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于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
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
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牛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绪论-第四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马克思主 义的物质生活条件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活条件复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深入理解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生活条件首先包括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构成。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水平。
劳动资料,如工具、设备等,是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中介,其先进程度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而劳动对象则是生产力作用的客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石器工具到现代社会的高度自动化机器设备,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生产关系是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性质。
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农民依附于地主进行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雇佣工人为其创造剩余价值。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社会变革。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可以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也可能对经济基础产生破坏作用。
例如,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则可能制约经济的进步。
物质生活条件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如土地、气候、资源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方式。
3、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一)社会存、意识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的含义与作用(1)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和环境、人口因素等);(2)(重点)作用1)地理环境及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不起决定作用);2)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原因:物质生产活动与生产方式是:(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一切其他活动首要前提;(2)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人民经济、政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其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更替和发展;2.社会意识的含义及相对独立性(1)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相对独立性:反映社会存在同时又有自己独特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相互作用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3.社会存在、意识辩证统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含义(1)生产力:人改造和影响自然界的能力;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历史性;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2)生产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为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支配着其他关系;2.生产关系:狭义: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广义: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3. 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是促进,不适合时阻碍;(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1.含义: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重点)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2)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集中表现在为我自己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反作用结果:1)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含义: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2.社更替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社更替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的统一;社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重点)社会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作用:1)基矛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性质和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2)基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矛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矛中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基矛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决定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变化发展;2.阶级斗争:(1)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革命:(1)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作用: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环节;2)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3)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4)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4.改革:(1)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矛,促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改革与革命关系1)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2)革命后,改革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5.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主要表现:1)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3)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2)科学技术作用的二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造福人类;又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造福的同时,全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类的关注);(六)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上作用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1)人民群众含义: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作用,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2)人民群众作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主要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资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意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2.个人在历史上作用(1)社会历史发展史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特殊作用;(3)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坚持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既要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又要反对个人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
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并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一般都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都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
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在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并表现出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
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并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与保守势力、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规律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表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公有制(无阶级)——私有制(有阶级)——公有制(无阶级)的螺旋式进步过程。
具体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具体表现在:
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场所,因而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其次,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再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
最后,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法国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果尔、黑格尔《历史哲学》、拉采尔、中国的梁启超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史料:1949年初,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认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
为此,毛泽东发表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
在这篇著名的历史文献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变动的基本观点,批判了艾奇逊等人所宣扬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
当时,面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艾奇逊在信中
别有用心地说中国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了“不堪负担的压力”,宣扬决定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不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而是人口的变动。
毛泽东对此坚决加以批驳,他说:“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
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剥削美国,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
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
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
”毛泽东运用的大量历史事实,驳斥了以艾奇逊为代表的“人多引起革命”的唯心主义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指明了革命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决不是什么人口太多的缘故。
决定一种旧的社会制度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社会生产方式,而不能是人口。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
”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
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
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