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批评

合集下载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原创版】目录一、引言:新批评的概述二、新批评的特点1.对象:文学作品本身2.方法:文本细读3.标准:文学性三、新批评的意义1.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2.提升文学批评的水平3.丰富文学创作的实践四、结论:新批评的客观性正文一、引言:新批评的概述新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客观地说就是新批评。

它源自 20 世纪初的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新批评的核心观点是关注文学作品本身,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来发掘和分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二、新批评的特点1.对象:文学作品本身新批评的最直接特点是以文学作品为本位。

批评家关注的重点在于作品的文本,而非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或读者的感受。

新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文本内部,因此批评家应该从作品自身出发去探究。

2.方法:文本细读新批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

批评家通过对作品中的语言、象征、结构等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

这种细读的方式要求批评家具备高度的敏感和专业的素养。

3.标准:文学性新批评的评价标准是文学性。

这里的文学性不仅仅指作品的艺术价值,更主要的是指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新批评认为,作品的文学性是其内在的价值所在,批评家应该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作品。

三、新批评的意义1.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新批评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进步。

它将文学批评从传统的作者研究、读者研究转向了作品本身的研究,为文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升文学批评的水平新批评的实践,提升了文学批评的水平。

批评家们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使得文学批评更具专业性和说服力。

3.丰富文学创作的实践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也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实践。

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的文本构建,努力创新和突破,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价值。

四、结论:新批评的客观性总的来说,新批评以文学作品为本位,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文学性为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文学批评教程-王一川-知识点总结整理

文学批评教程-王一川-知识点总结整理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概念:是 20 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 1915 年到 1930 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代表主张:*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

*(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

……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分了“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文本中心论:新批评认为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客体,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该受到作者意图、读者感受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应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来揭示。

2. 意图谬误:这是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那种根据作者的意图去解释和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意图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因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并不能完全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超越作者的意图,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3. 感受谬误:这是新批评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那种根据读者的感受去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读者的感受并不能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因为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依据,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反讽:这是新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言不由衷、反话正说的修辞手法。

在新批评的文本分析中,反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反讽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5. 悖论:悖论是指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蕴含深意的语言现象。

在新批评中,悖论是重要的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对悖论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形式、意义和主题。

综上所述,新批评的核心概念包括文本中心论、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反讽和悖论等。

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第四节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新批评的先驱“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1888-1965)这位20世纪颇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被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早期的一些批评著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的非个性论可以说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针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艾略特明确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因为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但有自己一代的背景,而且处于自荷马以来欧洲整个文化的关系之中,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他还进一步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诗人在创作中仅仅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而诗歌创作出来后,并不包含诗人心灵的成分。

尽管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是表现情感的,但“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控制欧洲文坛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拨,也是与克罗齐的表现论、柏格森的直觉论针锋相对的。

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1893-1980 ),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谈谈你对新批评的理解

谈谈你对新批评的理解

谈谈你对新批评的理解
新批评,又称为“新旧结合”批评,旨在提高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其中古典理
论为中心,围绕国家、信仰、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实践进行一系列挖掘和分析。

在新批评视角下,语言文学研究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学中的古典理论,而
且要注重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多元因素下的上下文背景,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叙事,以尽量准确的研究真实的文学形象。

在新旧结合的批评上,要融合文学发展的历史价值,以及改变、发展文学的实践意义,重新诠释文学的艺术性、价值性和功能性。

新旧结合的批评理论,着重挖掘有结构性的文学创作,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文学创作空间,充分利用历史因素,将历史台账灵活运用于书写当代文学,从多元视角参与文学研究,深入探究其在历史演进脉络中的意义,为后人创作出现时空性,并将其作为创作理念。

新批评既要深入研究作品,也要注重历史脉络,突出文学创作的实践性,借助系统的批评思想和新的识别标准,重新定义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文
学功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批评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新批评

新批评

新批评的理论体系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文学本体论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

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

其二是感受谬误。

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

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

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

结构—肌质论这一主张由兰色姆提出。

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第四节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新批评的先驱“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1888-1965)这位20世纪颇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被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早期的一些批评著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的非个性论可以说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针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艾略特明确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因为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但有自己一代的背景,而且处于自荷马以来欧洲整个文化的关系之中,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他还进一步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诗人在创作中仅仅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而诗歌创作出来后,并不包含诗人心灵的成分。

尽管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是表现情感的,但“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控制欧洲文坛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拨,也是与克罗齐的表现论、柏格森的直觉论针锋相对的。

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1893-1980 ),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形式主义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是指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和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统称。

一、形式主义批评首先,我们要理解形式主义批评,就要先知道它的定义,什么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的定义,其就是一种专注于分析作品自身的美学结构、形式特点和文学风格的文学批评,它要研究的是文学的语言形式问题,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发端于20世纪初,以什克洛夫斯基于1914年发表的《词语的复活》为诞生的标志。

同时,以什克洛夫斯基于1930年发表的《学术错误志》而宣告结束。

1915年成立的以雅各布森为代表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与1916年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诗歌语言研究会”,是形式主义的两大研究群体。

从思想来源方面来分析,俄国形式主义深受索绪尔的结构语言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以与象征主义和未来派的影响。

俄国批评主义在思想上的形成来源于以上三者,那么他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呢?一、文学性。

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其文学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审美产品的特殊性、文学性。

而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气、语言、技巧、结构、布局等因素中。

二、陌生化。

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了新异的审美体验。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张爱玲?她的《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传统家族白家小姐白流苏在婚姻失败后,在亲戚邻居的冷嘲热讽后遇到了范柳原,并为爱情出走的故事。

从形式主义批评的角度,白流苏的为爱出走,在那个传统的观念年代就是一个陌生化的表现。

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

从语言上看,绿色雨衣像药瓶,这就是一种陌生化语言的表现。

三、文学形式观。

文学形式观是对传统的“内容决定一切”的一种攻击,从而进行对形式主义的新的界定。

也就是关注形式主义的形式决定一切。

新批评方法

新批评方法

钱锺书细读批评举例:语义分析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 是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称说它们“ 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 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 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 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无语 ”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 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
布鲁克斯(1906-1994),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和“反讽”理论。
第三代批评家
维姆萨特(1907-1975), 提出两个“谬误”论(意图 谬误和情感谬误)。
韦勒克(1903-1995)出生 于维也纳,生前任教于耶鲁 大学,是新批评理论的集大 成者。倡导“内部研究”, 并将新批评方法成功运用于 文学史批评。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钱锺书细读批评举例:典故析义
这两句是王安石的修辞技巧的有名的例子。“护田” 和“排闼”都是从《汉书》里来,所谓“史对史”, “汉人语对汉人语”;整个句法脱胎换骨”。
可是不知道这些字眼和句法的“来历”,并不妨碍我 们了解这两句的意义和欣赏描写的生动;我们只认为 “护田”和“排闼”是两个比喻,并不觉得是用典。 所以这是个比较健康的“用事”的例子,读者不必依 赖笺注的外来援助,也能领会,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 对于“用事”最高的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 语也。”
3 、 “细读”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是新批评追求的目标。瑞 恰兹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应用科学”; 燕卜逊也表示要做“分析性的批评家”,而 反对“欣赏性的批评家”。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

退特:《论诗歌的张力》 (1938)
诗歌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 (extension) ,到最极端的内涵(intension)意义, 两者往往形成一种“张力”(tension),构成了诗 歌的内部结构。 一首优秀诗歌的内部各个部分应该达到一种平衡, 使抽象的和具体、普遍的和特殊等因素形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后来的批评家将“张力”理解为严肃和反讽的结 合、不同倾向的对立统一、各种矛盾的协调解决, 或者任何一种在对立中形成的稳定性。 从诗歌内部去理清各种复杂的关系,观察这些关 系怎样达到一种协调或者平衡的状态。“张力” 论后来成为“新批评”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坚持文本的“独立性”,将其视为“自给自足” 的现象。将文本视为批评的唯一客体,反对进行 道德式的批评。 反对“二元论”文学批评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开来。 认为诗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效果依赖于 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诗歌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 和。 作为有机整体,诗歌不能分析,不能改写。正如 麦克利希所说,“诗歌不表意,只存在”。文学 批评只能在不损害其“生命”的情况下,对诗歌 进行“细读”。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 (1947)
“可以转述的内容”不等于诗歌的意义。诗 歌的逻辑意义受到许多“不协调成分”的 “修饰、修正和发展”,诗歌的结构正是 众多不协调成分的统一。 “一首诗的整体性通常表现为各种态度被 统一在一个结构之中,且服务于一个总体 的和综合性的态度……诗歌的结论往往是 各种张力的统一,不管这些张力是通过什 么手段形成的:陈述、隐喻还是象征都无 所谓……这种统一代表了各种力量的平 衡。”
I. A.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在剑桥大学文学课中进行实用批评试验,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选择13首诗歌,去掉诗歌的作者和题目, 让学生在没有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的情况 下,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价。 理论总结:确定“细读”的规则,建立诗 歌批评的若干范畴。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摘要:
一、新批评的概述
二、新批评的主要特点
三、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四、新批评的局限性与前景
正文:
新批评是一种客观的文学批评方法,它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修辞技巧等方面,主张通过分析这些元素来解读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新批评起源于20 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

新批评的主要特点有三个:第一,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主张通过对作品的文字、结构、形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艺术魅力。

第二,新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精美的形式结构。

第三,新批评倡导客观、科学的批评方法,主张摆脱主观情感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文学批评。

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

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文学研究开始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新批评便是其中之一。

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我国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然而,新批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强调文学的形式和技
巧,有时会忽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背景。

其次,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较为繁琐,有时过于追求细节,导致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

最后,新批评容易陷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困境,使得文学批评变得冷漠和疏离。

尽管如此,新批评仍然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价值的文学批评方法。

第四章 英美新批评

第四章 英美新批评

五、维姆萨特 新批评提出的文本中心论,在西方文学理论史 上是第一次,把这种理论绝对化的是维姆萨特和 比尔兹利提出来的“意图谬见”和“情感谬见”。 “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 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出批评标 准,其终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感受谬见则 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诗是什么和 诗产生的效果。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 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瑞恰兹对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分也对新批评产生了影 响。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属于指称性的语言,科学陈述 属于真陈述,而诗歌属于情感性的语言,诗歌陈述属于一 种伪陈述。 四、燕卜逊、兰色姆、布鲁克斯、艾伦· 退特 1、燕卜逊 瑞恰兹提出了细读法,而他的学生燕卜逊则将其应用 到具体的文学实践中。燕卜逊的代表作是《朦胧的七种类 型》。 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正是这种多义性是诗歌 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张力,燕卜逊称这种情况为朦 胧。有的翻译为含混。关于朦胧,燕卜逊认为有七种情况。
兰色姆认为,以上那些都不是文学研究的根 本目的。 3、布鲁克斯 布鲁克斯在燕卜逊的细读法的基础上又做 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强调一种有机的文学 观,强调诗歌的本文研究,从诗歌的内在 结构入手对诗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 反讽和悖论两个概念。他认为,反讽和悖 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
反讽:源于古希腊的喜剧,主要作为 一种语言修辞,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 格尔兄弟则把反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 为反讽是把握世界本体的一种方法。新批 评派中的艾略特、瑞恰兹也都涉及到反讽, 燕卜逊的含混中其实也包含了反讽,但都 没有展开,而布鲁克斯对它做了详细的解 释,他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 语的明显歪曲”,是诗歌的结构原则。
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 语句。在布鲁克斯看来,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的特征,而 且是诗歌的基本结构,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他说:“诗歌 的语言是悖论的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 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4、艾伦· 退特 张力:所谓张力,“用是抽象的话来说,一首诗突出 的性质就是诗的整体效果,而这整体就是意义构造的产物, 考察和评价这个整体构造正是批评家的任务”。也就是说, 张力是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完整的整 体,它包含了各种可能的意义。在新批评看来,诗歌是由 反讽、悖论、隐喻、象征等形成的语言的张力结构。

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

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

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摘要无论是作为一种语言技巧,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哲学态度,反讽都有漫长的历史。

人们对之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亦有相当时日。

在这个历程中,新批评派功不可没。

本文旨在将反讽置于新批评的整体理论框架下加以考察,系统地梳理、分析和批判新批评派对于反讽的分析,特别是他们对反讽的意义机制所做的分析。

他们对反讽的理论探讨,最终导致了对某种神话的追求,新批评派诗歌美学由此追求的是一种神话式的状态。

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拟透过反讽一词,对新批评进行透视,对其理论上的功过、是非,进行分析与评判。

第一章考察新批评反讽的生成背景。

新批评反讽是在改造传统反讽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种改造中它既接受了浪漫派文学思想的影响,也接受了玄学派诗歌与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第二到第四章考察新批评反讽的意义机制。

新批评家认为反讽是文本的结构原则,这种结构原则中所蕴含的意义机制包括意义的生成、意义的包容、意义的结构三个层面。

新批评家对于神话的追求在这三个层面中都有所体现。

第二章考察意义的生成机制。

不同层次的、不同性质的对立面在文本内被并置在一起,它们在语境的压力下,其意义向对立方转化,生成了一个个新的意义。

在文学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下我们考察意义的生成机制,可以发现它追求一种空间化的效果,这导致诗学强调的不再是历时性,而是共时性。

新批评家由此将文本视为一种空间形式,这种对共时性的追求,排斥了时间与历史,排斥了因果关系,最终走向了神话。

第三章考察意义的包容机制。

对立的意义由想象统一在一起,共同被包容在一个整体之内。

在感受力统一的理论框架下我们考察意义的包容机制,可以发现它强调文本的复杂性,追求最大量意识状态,这导致诗学强调的不再是美而是真。

意义的统一的背后是一种玄学世界观,它认为万物皆始于一,对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这种观念使新批评家持有的是同一性思维,他们对于反讽的认识由此受制于远至浪漫主义时期的象征主义美学。

第四章新批评

第四章新批评

第四章新批评发展过程•新批评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和西方批评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代主义文学重象征,语言晦涩玄奥,无形中促进了新批评的兴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向来都重视文学的形式维度。

•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兰色姆1941年出版了《新批评》,确立了文本中心论,新批评正式命名;1945—1955《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以及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的发表,•使新批评逐渐制度化,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的真理。

但随着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异彩,各种各样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纷纷出笼,新批评也因自己的局限,慢慢走向衰落。

理论概述•艾略特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物的象征;瑞查兹提出了“冲动平衡论”,认为优秀的诗就是“包含的诗”,它是复杂经验的调和,是多种对立冲动的平衡;•兰色姆提出了“本体论批评”;“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不应将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及作者的意图及读者的感受相混淆,作品是独立于作者与读者之上的。

•理查兹在二十年代剑桥大学任课时,将各种各样的诗篇隐名后发给同学,由同学自己评论,意在切断作品的一切外在联系,让学生专注于作品本身。

然后他进行讲解,他将这统称之为“草评”。

1929年他出版的《实用批评》一书,就是对此进行的总结。

这本书影响很大,成为推广“新批评”方法的典范之作。

•他认为进行文学批评有如下十种困难或障碍:(一)“弄懂诗的明确意思的困难”;(二)“领悟美感的困难”;(三)“与了解意象的所在相关联的困难”;(四)“与记忆无关”(即不相干的个人的联想);(五)“陈腐的反应”;(六)“多愁善感”;(七)“压抑”;(八)“墨守成规”(即诗中出现的陈述可以在上下文中判定真伪);(九)“技术预测”(即读者对于哪些传统做法是可以接受并可能有效的先入之见);(十)“文学批评的一般先人之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新批评发展过程•新批评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和西方批评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代主义文学重象征,语言晦涩玄奥,无形中促进了新批评的兴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向来都重视文学的形式维度。

•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兰色姆1941年出版了《新批评》,确立了文本中心论,新批评正式命名;1945—1955《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以及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的发表,•使新批评逐渐制度化,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的真理。

但随着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异彩,各种各样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纷纷出笼,新批评也因自己的局限,慢慢走向衰落。

理论概述•艾略特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物的象征;瑞查兹提出了“冲动平衡论”,认为优秀的诗就是“包含的诗”,它是复杂经验的调和,是多种对立冲动的平衡;•兰色姆提出了“本体论批评”;“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不应将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及作者的意图及读者的感受相混淆,作品是独立于作者与读者之上的。

•理查兹在二十年代剑桥大学任课时,将各种各样的诗篇隐名后发给同学,由同学自己评论,意在切断作品的一切外在联系,让学生专注于作品本身。

然后他进行讲解,他将这统称之为“草评”。

1929年他出版的《实用批评》一书,就是对此进行的总结。

这本书影响很大,成为推广“新批评”方法的典范之作。

•他认为进行文学批评有如下十种困难或障碍:(一)“弄懂诗的明确意思的困难”;(二)“领悟美感的困难”;(三)“与了解意象的所在相关联的困难”;(四)“与记忆无关”(即不相干的个人的联想);(五)“陈腐的反应”;(六)“多愁善感”;(七)“压抑”;(八)“墨守成规”(即诗中出现的陈述可以在上下文中判定真伪);(九)“技术预测”(即读者对于哪些传统做法是可以接受并可能有效的先入之见);(十)“文学批评的一般先人之见” 。

•而其中最根本的难点,就是把意义弄懂。

只有把语言的意义弄懂,才不至于误解其他困难。

•在理查兹看来,语言有四种作用、四种意义。

•第一是“意思”。

这就是通过说话来引起听者注意某种事物的状态,提出某些问题让听者考虑,并激发听者对这些问题产生某些想法。

•第二是“感情”。

这里所说的感情,包括人生的全部七情六欲——情感、激动、意愿、欲望、欢乐、不快等等。

这是指作者对语言所表达的问题的一种态度、一种特殊的倾向、偏袒或者强调的兴趣,以及某种个人的感情风味和色彩及用语言表达这些感情的兴趣上的差别。

听者或读者,当然也会受到这些感情色彩细微变化的影响。

•第三是“语气”。

这是说话人根据听话人不同关系所斟酌的不同措辞。

当然也有说话人故意掩饰,乃至他不明智地流露出他本不是有意想表明的某种态度。

•第四是“目的”。

理查兹认为,这一作用与以上三种作用不完全相似。

“目的”是指说话人所说的意思、他对他所说的内容的态度(感情)、他对听者所采用的语气,从而所取得的一种效果。

目的常常要通过其他几种功能才起作用,但也可以采用独立的方式。

如在一篇论文为了强调其重点,不仅在层次安排上提起读者注意,作者还可以直接出来说话。

•理查兹认为,在语言的四种作用中,有时可能是这种,有时是那种占主导地位。

比如在科学论文中,把“意思”放在首位,而在诗歌中,感情(语气)则更为重要。

诗中出现的说明也是为了取得感情方面的效果,而不是为说明而说明。

因此,文学作品与科学论文不同,表现了语言功能转换的复杂性。

•新批评被称为语义学批评,它的理论基础是理查兹奠定的。

布鲁克斯和维姆塞特合著的《文论简史》,对理查兹的语义学原理的结论,有如下的介绍:•一、文字互相呼应而得生命。

文字被其所处的整个上下文义格式所形容,它们在过去所处的文义格式里伸延而得到力量,带入新的文义格式。

按,后来燕卜荪的“细读本文”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从这里获得了启发。

•二、意义的问题,不容易轻率决定。

陈述,将受到作品其他成分的控制与左右。

这是有机整体的观点。

•三、作者的文字的意义,是“我们所领悟的整个作品的各种可能解释,相互影响与激荡的结果”。

•四、读者如同作者,必须经过一个探讨的过程,才能获得意义,“解释还是别的东西不成?除掉推断与有技巧的揣测,除此,我们还没有别的方法去了解一个作者或说话人的思想”。

•五、从文义格式的理论来看,譬喻是溶和不同上下文的一种典型工具,一个譬喻不仅是个“比较”用来说明一个观点,或是诱人的文采,以推荐一个原理。

一个譬喻是一个铆钉,把两个上下文的文义格式相接合,而这两个文义格式,可能是相离异的,或在通常的思维中是完全不发生关系的。

一个譬喻所获得的意义——是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譬喻所获的意义——并不是已申述的意义的一个修美的说法;譬喻是一个新意义,想象力供着它向前推进,占领新的意识区域。

•理查兹如上的语义学的“文义格式”理论,再加上张力的诗学,便成为新批评的奠基理论。

如果说,理查兹对“新批评”的贡献在于他的理论性,那么,他的学生威廉·燕卜荪对“新批评”的贡献在于他的实践性。

•威廉·燕卜荪(1906—1984)是理查兹的学生,他的《论含混的七种类型》(1930)是他二十四岁时写的成名作。

理查兹说:“我认为自那之后,没有任何文学批评可能有过如此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这当然不无溢美。

但在“新批评”发展史上,该书的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但如此,这书在当时也远远超出国界影响。

•所谓含混,根据燕卜荪的解释,就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含混就是“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

他曾举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73首中有这样一句:“不再有好鸟歌唱的荒凉的唱诗坛。

”•他认为在这句诗里就有许多含混的复义,如“因为已成废墟的修道院圣咏坛本是唱歌的地方;因为歌唱队员是成排坐着的;因为唱诗坛是木制的,并有雕花;因为先前唱诗坛的四周有遮蔽的建筑物,体现出树林的形象,而有色玻璃和图画又像红花绿草一样点缀着它,因为唱诗坛现在已无人涉足,只有冬天天空般的铅灰色的四壁为伴;因为男童歌唱队所表露的那种淡漠而顾影自怜的神态又同莎士比亚对他十四行诗的对象的感情很协调;另外还有各种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新教徒捣毁修道院;对清教主义的恐惧等等)”。

•总之,在这句诗里有如上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有些因素的比重还很难追索,因此也就不知道该突出哪一种因素,因此也就产生了含混之感。

正是这种含混之感,赋予了诗的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效果。

•第二种含混是指语法性多义,或由于上下文引起,或由语法松弛本身引起,燕卜荪所谓“在法语和意大利语当中,层次意义(Subsidiarv meanings)大都来自弄糟的语法”。

•第三种含混,是指“两个意思,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

•第四种含混,“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互相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

•第五种含混,“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

上下文意义不协。

•第六种含混,“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互相冲突”。

•第七种含混,“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

•燕卜荪的《论含混的七种类型》推进了文学批评向细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的,使人们更重视文学批评中的语言功能。

•另外,燕卜荪这书不是凭才气驰骋的产物,而是以一种比较严密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三十九位诗人、五位剧作家、五位散文家的两百多篇作品归纳出来的,因此,它必然体现了写作中的一些客观规律。

这就是此书能震惊一时的生命力所在。

•当然,燕卜荪此书也不是完全没有从前人那里受到启迪。

1929年,谷雷夫斯与莱汀合著的《现代诗论》,其中就讨论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的复义问题。

布鲁克思和维姆塞特认为,燕卜荪乃直接从这里受到启发。

而且,燕卜荪的多义性诗论也还有它的缺点,他自己就说“不能过分信任”。

七种类型中有些类型是重叠的,有些定义不够严谨,有些分类,乃是为分类而分类。

•燕卜荪的多义性理论,有时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学的认知倾向,这是使得新批评派中的布鲁克思和维姆塞特很反感的。

另外,多义性并不总是积极的,如离题旨太远,“读者缺乏连贯的一种感觉”等。

操作方法•探求作品中的诸如“客观对应物”、“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修辞方法。

•“含混”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它通常不是作者故意为之的;•“反讽”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隐喻”一般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语调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人“对他的听众所采取的态度”,“他说话的腔调能够表现出他对其听众采取何种态度”。

批评特色•新批评派认为真正的文学研究是关注作品本身“内部研究”,也就是文本研究。

是将视野限制在微观的文本范围里,通过文本细读,从细节着手,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其具体步骤一般包括分析语调、语法、语义、格律、音步、意象、隐喻、寓言、神话等因素,以便读者细细品味作品中的张力、反讽、悖论等诗歌质素,并揭示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内在意蕴。

个案分析•布鲁克斯认为,浪漫主义诗歌展现的是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新奇魅力,它重视“奇异”,因此大多具有了悖论色彩,而“典型的华兹华斯诗歌正是以悖论情景作基础的”。

像《西敏寺桥上作》正是把城市看做具有死亡的假相,才看出城市实际上的生命活力。

•约翰·多恩的《圣谥》更是一个反映诗歌悖论性存在的极端的例子:题目“圣谧”本身的悖论性、一系列彼特拉克式隐喻的悖论性以及最后凤凰意象本身的悖论性,都表明了悖论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性之一。

试以《圣谥》为例,看看布鲁克斯怎样分析这首诗中的“悖论语言”(The language of Paradox,一译“诡论语言”)。

•但恩的《追认圣徒》,(又译《圣谥》)就把为了爱而奉献一切的恋人写成是纯洁神圣的圣徒。

《圣谥》•看上帝面上,你住嘴,让我去爱,•要不就责我瘫痪、骂我痛风,•我的五绺白发,我蹭蹬的命运,•不如你安富尊荣,多艺多才。

•由你青云直上,由你宦运炬赫,•朝夕过从的全是衮衮高官,•朝觐龙颜,或是铸印的龙颜•去思索去追求你心中所愿,•但你放手让我爱。

•唉,唉,我的爱情妨碍了谁?•我的叹息何曾颠覆了商船?•谁说我的眼泪造成洪水泛滥?•我的寒意何曾把冬天阻碍?•我血管里灌满的热气,•又何曾添出一种瘟疫?•士兵有仗可打,律师也能谋利,•总有人动辄吵架,好打官司,•与我们的爱毫无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