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兼病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 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
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 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 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 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 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虚证宜补正,虚实辨 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二)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 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虚证转实 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
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 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
证候。其产生机理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 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 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 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 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 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 冷、脉沉均为假寒。
脏腑兼病辨证
音乐疗法,舒缓情志
采用音乐疗法等舒缓情志的方法,有助于调和脏腑功能。
运动康复,促进气血流通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康复 方法进行锻炼,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和 脏腑功能的恢复。
06
现代医学对脏腑兼病认识与进展
现代医学对脏腑功能认识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 、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脏腑兼病辨证思路
分析兼病脏腑
依据脏腑之间的表里、生克关系 ,分析兼病脏腑及其病理变化。
确定治法
针对主病脏腑和兼病脏腑,结合 病性,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 法。
01
02
明确主病脏腑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确定主要 病变脏腑。
03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顾护正气,祛邪外出
03
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顾护患者的正气,避免过度攻伐导
致正气受损。同时,要适时祛邪外出,防止邪气内陷。
药物治疗策略选择
中药汤剂内服
根据脏腑兼病的具体证型,选用相应 的中药汤剂进行内服治疗。如疏肝健 脾汤、养心补肾丸等。
西药对症治疗
在必要时,可以结合西药进行对症治 疗,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需注意西 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脾肾阳虚证
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久泻久 痢等为特点,多因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温煦 气化失职所致。
03
脏腑兼病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辨明标本,缓急先后
01
在治疗脏腑兼病时,首先要辨明疾病的标本关系,确定治疗的
先后顺序。一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
调整阴阳,平衡脏腑
脏腑兼证:心肺气虚与肺脾气虚
脏腑兼证:心肺气虚与肺脾气虚凡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病证的称为脏腑兼证。
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互相资生、制约的有机联系。
病理上也同样,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影响另一脏或另一腑,从而导致病证。
脏腑病证之间的相互传变,取决于两脏腑之间的关系。
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腑容易发生传变,反之则较少。
1)心肺气虚证是心肺两脏气虚、功能减弱所致的病证。
多由肺有宿疾,肺气虚弱,影响心脏而致心气虚弱;或高年脏腑亏损,或思虑过度,暗耗心气,进而影响肺脏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咳喘气短,动则加剧,神疲乏力,面色皖白,自汗,声音低怯,胸闷,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以心肺气虚见心悸咳喘等为特征。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肺主呼吸,肺气虚弱,肃降失职,则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心肺气虚测神疲乏力,面色皖白,自汗,声音低怯;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则胸闷;肺气虚,津液输布障碍,则水湿聚而为痰,故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为心肺两虚,气血运行无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辨别。
单纯的心气虚证与肺气虚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如心气虚证以心悸怔忡为主症;肺气虚证以咳喘乏力等为主症,一般无他脏病证的临床表现。
本证除见一般气虚证外,还同时存在心肺两虚的定位症状。
辨证注意点:有心肺两虚、功能减退的定位症状,以及伴有一般气虚的见症。
2)肺脾气虚是肺脾两脏气虚,功能减弱所致的病证。
多由久病肺气虚弱,影响及脾,导致脾气亦虚;或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肺失所养,而致肺气虚;或其他慢性病影响肺脾两脏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不止,短气乏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塘,声低懒言,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肺脾两虚所致的咳喘、纳差、便溏为特征。
牌为生疾之源,肺为贮疾之器。
脾气虚,健运失职,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搪;脾虚生湿,湿聚生痰,则痰多稀白,上贮于肺,肺气不利,则咳喘不止;肺脾气虚,则短气乏力,声低懒言,面色(白光)白;肺脾气虚,运化无力,水气泛滥,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症(1)心血虚症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为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虚,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定义: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4)心阳虚证定义: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5)心阳虚脱证定义: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
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定义:指心火内炽,上炎下移,扰神迫血,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7)心脉痹阻证定义: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又称为心血(脉)瘀阻证。
【临床表现】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
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实标。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痰阻心脉】或以心胸闷痛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寒凝心脉】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辨证——精选推荐
中医辨证脏腑辨证概念: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理功能、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综合分析,从⽽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即病性的⼀种辨证⽅法。
以脏腑病位为纲,对疾病进⾏辨证。
基本⽅法及⽬的:1. ⾸先根据脏腑的病理特点及病变范围确定其脏腑病位。
2. 根据⼋纲、⽓⾎津液、病因辨证,确定脏腑病变的病理性质。
3. 根据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兼病。
适⽤范围:主要适⽤于内伤杂病。
第⼀节辨⼼病证候⼼的⽣理病理:主⾎脉:⼼痛,⼼悸,怔忡,脉结代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烦,狂躁昏谵⾆—— ⼝⾆⽣疮出现以上主症,应⾸先考虑⼼的病变。
⼀、⼼⽓虚证【概念】⼼⽓虚证是指由于⼼⽓不⾜、⿎动⽆⼒,⾎⾏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1.素体久虚;2.久病失养,3.年⾼脏⽓衰弱。
【临床表现】⼼悸,胸闷 + ⽓虚证(乏⼒、⽓短、⾃汗、动则加剧,⾆淡,脉虚)本证以⼼悸胸闷及⽓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益⼼⽓;处⽅:养⼼汤加减《证治准绳》⼆、⼼阳虚证【概念】⼼阳虚证是由于⼼阳虚衰,⿎动⽆⼒,虚寒内⽣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常由⼼⽓虚进⼀步发展⽽来;2.他脏波及⼼阳⽽成。
【临床表现】⼼悸,怔忡,胸闷或痛 +阳虚(畏冷肢凉,⾯唇青紫,⾃汗,⽓短,⾆淡胖或紫暗,苔⽩滑,脉弱、结、代)以⼼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通⼼阳;处⽅:保元汤加减《博爱⼼鉴》⾁桂,⼈参,黄芪,⽣姜,⽢草三、⼼阳暴脱证【概念】⼼阳暴脱证是指⼼阳衰极,阳⽓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常是⼼阳虚证进⼀步发展的结果,2.因寒邪暴伤⼼阳,3.痰瘀阻塞⼼窍所致者,4.失⾎伤津,⽓⽆所依。
【临床表现】在⼼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或⼼痛剧烈、⼝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本证以⼼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治法:益⽓回阳,救逆固脱;处⽅: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减附:⼼⽓虚、⼼阳虚、⼼阳暴脱三证的鉴别⼼⽓虚,⼼阳虚,⼼阳暴脱三证鉴别表证候相同点不同点⼼⽓虚⼼悸怔忡,胸闷⽓短,活动后加重,⾃汗⾯⾊淡⽩或⽩,⾆淡苔⽩,脉虚⼼阳虚畏寒肢冷,⼼痛,⾯⾊⽩或晦暗,⾆淡胖苔⽩滑,脉微细⼼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中医辩证理论
虚实
3.阴虚证 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 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 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 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
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 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实证 新病
塞流清涕,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喘,痰液清稀,加风寒表 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汤之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四)风热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黄稠痰而不爽,兼
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而痛,目赤头痛, 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加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方剂】桑菊饮之类。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 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 脉滑数。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热证 红赤
不温 灼热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 迟
或饮
苔白
不多
润
发热 口渴 秘结 短赤 舌红 数
喜冷
苔黄
饮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7
病机分析及临床表现
心动失常 心悸胸闷
心气虚
心肺
血行瘀滞 唇舌淡紫,脉结代
气虚
宣降失职 咳喘气短
证 肺气虚
输津不利 痰液清稀
气虚不运
面色淡白,自汗乏力
卫外不固
动则加重,舌淡脉弱
辩证要点: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
中医诊断学
31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表
证型
相同点
不同点
病机
临 床表 现
病 机 临床表现
心肾阳 虚证
脾肾阳 虚证
肾阳虚衰 温煦失职 气化失权
面色晄白,畏 心阳虚衰
寒肢冷,浮肿 血行不畅
尿少,腰膝冷
痛,神疲乏力,
舌淡胖嫩,苔
白滑,脉沉无 脾阳虚弱
力
温运失职
心悸怔忡, 唇甲青紫, 舌淡青紫而 暗,脉沉细 微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1
心肾阳虚证
心肺气虚证 心脾气血虚证
脏 虚证 腑
心肝血虚证 脾肺气虚证
兼
肺肾气虚证
病
肺肾阴虚证
辨
肝肾阴虚证
证
肝火犯肺证
实证
肝胃不和证
肝胆湿热证
2019/6/28
中医诊断学
2
心肾不交证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 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心气不 心悸胸闷,唇舌淡紫, 足,鼓 脉结代 动无力
脾气亏 纳呆腹胀,便溏浮肿, 虚,运 苔白滑 化失职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诊断学(辨证-脏腑)
痰迷心窍证
▪ 概念: 痰蒙心神证是证候。
▪ 临床表现: 面色晦滞,脘闷呕恶,神志模糊,喉中痰鸣,甚则 昏不知人,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 漠,神志痴呆,自言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 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 四肢抽搐,口中如猪羊叫声。
精品课件
心火亢盛证
▪ 概念: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 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或口舌生疮,或吐血衄血, 面色红赤,口渴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赤或 有芒刺,苔黄,脉数有力。
▪ 辨证要点: 1、有外感火热之邪,或情志化火内发、过食辛热之品,以 致心火炽盛的病因病机。 2、具有实热的症状表现:如发热、口渴、面赤、尿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热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3、有火热内扰心神的特征性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甚或 狂躁谵语。心开窍于舌,火热上炎,则见舌尖红赤,或生 芒刺,或口舌生疮。
▪ 内容: 1、脏腑病证:包括脏证、腑证,按表里关系以脏带腑进行 学习。 2、脏腑兼证:包括两脏(或腑)以上相合的证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证。
精品课件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 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 不足,思虑劳神过度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 心血、心阴亏耗;实证多因痰阻、火扰、寒凝、 瘀滞等因素所致。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 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舌痛, 舌疮等。
│邪正盛衰
精品课件
▪ 意义: 1、诊断杂病的基础 脏腑病辨证主要用于诊断杂病,是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基 础,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纲辨证的深化。 脏腑辨证能具体地辨认病证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因病性, 从而使治疗有更强的针对性。 2、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脏腑病辨证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不同,后者主要 是运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但就所辨疾病的病位而言, 也都与一定的脏腑有关,故掌握了脏腑病辨证,更有利于 其他辨证方法的掌握。
《中医诊断学》 脏腑兼证辨证
中医诊断学
七)肝火犯肺证
中医诊断学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一、含义 临床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的证候同时并见者,称为脏腑兼证。 二、原理 人体各脏腑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如某一脏或某一腑病变,不仅表现在 本脏的症征,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脏腑之间的表里、经络、生克、乘侮 等关系,可影响其他脏腑同时发生病变,形成脏腑兼证证候。
中医诊断学
三)心肺气虚证
1.含义 心肺两脏气虚,机能活动减退,表现以心悸、咳喘与气虚症状的证候 。 2.临床表现 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吐痰清稀;心悸,动则尤甚;神疲乏力,声 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中医诊断学
3.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年老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 气虚损所致。 心动失常,血行瘀阻--胸闷心悸、唇舌淡紫,脉结代 宣降失职--喘咳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 气虚机能减退--神疲、声怯、头晕 4.辨证要点 以咳喘,心悸、胸闷气短与气虚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
二)心肾阳虚证
1.含义 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不畅,水湿内停,表现以心悸、水 肿与阳虚症状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腰膝痠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畏寒肢冷, 神疲乏力,朦胧欲睡,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中医诊断学
3.病因病机 心阳虚衰,病久及肾;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心阳虚,心动失常,血行瘀滞--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淡紫 肾阳虚,气化失权、寒水内停--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 4.辨证要点 以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唇舌淡紫或青紫与阳虚证症状共见为辨 证要点。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痰黄稠量多咳吐脓 血腥臭痰(肺痈), 烦躁(神昏谵妄), 苔黄腻,脉滑数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肌肉消瘦,痿软无力, 活动失灵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 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口腻 面唇淡白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脾病常见病机——脾失健运 脾病常见证候——纳呆、腹胀、便溏
二、脾病常见病因与证型关系
虚证
脏腑辨证
第一节:辨心病证候 第二节:辨肺病证候 第三节:辨脾病证候 第四节:辨肝病证候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 第七节:辨脏腑兼病证候
概说
一、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辩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脏腑病变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 及有关症情资料、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归类方法。 简言之:即以腑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心悸,气短 面白,活动 后加重,自 汗
神疲、面 色淡白、 舌淡、脉 虚
转 归
日久发展 成为心阳 虚
可因某些诱因突 发心阳虚脱
(二)实证 1.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四型鉴别
共同 病机 共同 症状 心 悸 怔 忡 , 心 胸 憋 闷 作 痛 , 痛 引 肩 背内臂, 时 发 时 止 病因病机区别 瘀阻心脉,瘀血内 阻,气血不通 痰阻心脉 痰浊停聚,气滞不 通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行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 畅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 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 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1)有肾阴亏虚,失于濡养见症 (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腰膝酸 软而痛,眩晕耳鸣等)。
见便秘,兼见里热炽盛之症。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六)肠道湿热证
1、概念---是指湿热侵犯肠道,表现以 泄泻下利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 2、临床表现:(主症)
腹痛泄泻,里急后重,大便深黄、糜烂、秽 臭,夹赤白粘冻脓血或伴灼肛, 口渴身热,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濡、滑
3、病种举例 ——痢疾、暑泻
❖ 肾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 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 之象为辨证依据;
❖ 肾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 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 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第六节 腑病辨证
一、辨证概要
1、生理病理与显症特点
(1)腑居腹内,位分中下——脘腹痞 满胀痛
第五节 肾病辨证
肾病主要反映在人体生长、发育和 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 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 便异常等方面,
其常见症状为:腰膝酸软或痛、耳 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 女子经少、闭经、不孕、水肿、呼多 吸少、二便异常等。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 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 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所导致肾 的阴、阳、精、气亏损为常见。 而膀胱的证候则主要是因湿热而 致。
肺腑辩证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中医讲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依赖于脏腑,各种病理变化也与脏腑密切相关。
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多会影响到脏腑,致使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改变的结果。
脏腑辨证是辨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有多种辨证方法,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在确定病位时,往往必须落实到脏腑。
不落实到脏腑,辨证过程就没有结束,治疗也无法下手。
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具有其他辨证方法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同时,理解了脏腑辨证,也有利于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每一个脏腑都有各自生理活动的特点,各脏腑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反映出的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
所以只有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规律,熟悉脏腑的病理特点,辨证时才能准确区别疾病所属脏腑,才能为进一步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就要求有比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功底。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部分。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脏腑之间具有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这样便于理解。
一、心与小肠病心居胸中,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又主神明,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心开窍于舌,小肠为“受盛之官”,有分泌清浊,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实有虚。
虚证大多由于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太过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常由于寒凝、瘀滞、痰阻、火扰等引起造成心的生理活动失常。
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健忘,神昏谵语等。
小肠的病变主要有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心热下移于小肠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病因病机
心火亢盛,脾失健运,湿热内 蕴,心脾两脏受累。
治法
清热利湿,健脾养心。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04
肺肾兼病辨证
肺肾阴虚证
干咳少痰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导致肺失滋润,出现 干咳少痰的症状。
遗精早泄
肾阴亏虚,虚火扰动精室,导致遗精早泄的 症状。
不调、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治法
02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
03
常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火旺证
1 2
症状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数等。
治法
清肝泻火,疏肝解郁。
3
方药
常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气滞证
病因病机
心火炽盛,灼伤津液, 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治法
清心泻火,健脾祛湿。
方药
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
心脾血瘀证
01
02
03
临床症状
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怔忡、口 唇紫暗、面色晦暗等。
病因病机
心脉痹阻,血液运行不畅,脾 气亏虚,不能统血。
治法
活血化瘀,健脾养心。
04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心脾湿热证
临床症状
病因病机
多由于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外感火热之邪,导致心肝火 旺,扰乱心神,故见心悸阵作、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肝火上炎, 故见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等症状。
心肝气滞证
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气频作、月经 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淋证;西:泌尿系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
表现·分析
心烦,口渴 口舌辨生证疮要点---小心便火赤上涩炎灼,痛灼+伤心舌火体内盛见症 小治便疗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清红热苔利黄尿,—脉八数正散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生理
肺 --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鼻;主音 大肠 --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
概念
※二、 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不脾足胃与心阴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
表现的肾证候。(中:化心源悸范围;西:心动过速
机制
失血
心律不齐) 心血
久病
耗血
忧思
机制
心血亏
忧思
心阴虚证
外感热病后期
表现·分析
主症: 心悸怔忡—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失眠多梦—血不养神,神不守舍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 血虚见症
(中:内伤咳嗽范围;西: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机制
久咳伤肺 或
脾胃虚弱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动则尤甚
痰液稀白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或辨自证汗,要畏点风咳,易喘感无冒力-、- 肺痰气白虚清卫稀外不+固气虚见症 +治气虚疗见症
补益肺气—补肺汤
※二、肺阴虚证
概念 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概念
※三、心脉痹阻证
机 制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中:胸久痹病;体西弱:心情绞志痛不、遂冠心病)
饮食不节 感受外邪
表现·分析
以心动失常,血行不畅为主,具体如下: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兼证: 瘀阻心脉—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 寒凝心脉—突发冷痛,痛势剧烈,遇寒加重,形寒肢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1. 基本概念: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 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某一脏或 六、脏腑兼病 某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表现本脏腑的 证候,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影响其它 脏器发生病变而出现证候。凡同时见到 两个以上脏器的病证,即为脏腑兼病。 2. 脏腑病证的相互传变规律: 凡具有表里、生克、乘侮等关系的 脏器,兼证较常发生。
克犯脾胃
【肝胃不和】
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的证候。
胃失和降:胃脘、胁肋走窜痛或胀痛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吞酸嘈杂 肝失疏泄: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 舌脉: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数
克犯脾胃
【肝郁脾虚】
肝气横逆克脾,脾失健运的证候。
肝郁: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
或急躁易怒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不爽;
[临床表现]
心神——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头目——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视物模糊或夜盲, 筋脉——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手足震颤,肌肉闰动, 月经——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细弦。 [治疗原则] 补养心肝——四物汤加桑椹子、枸杞子、首乌
五、脾肺气虚证
指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 [病因] 1、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累及于肺
㈠阳气不足诸证:心肺脾肾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久泄久利,完谷不化 五更泄泻 脾肾阳虚证 肾:小便不利,面浮肢肿 下肢肿甚 心肾阳虚证 心:心悸怔忡,心痛胸闷
说明: 1.心肺气虚是典型的宗气不足证候。 2.脾肾阳虚:以水肿、泄泻为主症
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均可致脾肾阳虚
[治则] [方例]
清热利湿
疏肝利胆
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 龙胆泻肝汤
十一、肝肾阴虚
[病因] 肝阴不足,导致肾阴虚——肝肾阴虚 肾阴不足,导致肝阴虚——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 头 健忘耳鸣, 咽干口燥, 体 腰膝酸软, 胁痛隐隐, 五心烦热, 热 颧红盗汗 失眠多梦, 遗精经少, 舌红少苔,脉细数。
九、肝郁脾虚证
[病因] 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 一是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 横乘脾土; 二是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 肝失疏泄而成。
[临床表现]
肝郁症状
脾失健运
胸胁胀痛,善长太息, 急躁易怒, 脉弦 纳呆腹胀, 便溏不爽, 肠鸣矢气,痛泻
十、肝胆湿热
[成因]
1、感受湿热
[临床表现]
咳——久咳喘息,痰多稀白——肺失宣降 运——少食纳呆,腹胀便溏——脾气虚衰,
不能运化水谷 气——乏力少气,声低懒言——气虚之候 肿——面浮肢肿——脾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湿 舌淡苔白滑,脉细弱——气虚之候 [治疗原则] 补脾益肺——香砂六君汤(培土候。 [病因] 1、 脾肾久病——耗气伤阳, 2、 久泻久痢——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临床表现]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气血——倦怠乏力,头晕健忘,面色萎黄, 出血——或见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 不尽, 舌淡嫩,脉细弱。 气血两虚为其审证要点。 [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归脾汤
四、心肝血虚证
心肝两脏血亏,表现出心神以及所主官 窍组织失养为主的血虚证候。 [病因] 1、思虑过度,暗耗心血 血 亏 2、脾虚化源不足 心神以及所主官窍 3、失血过多 组织失其濡养
热
形体消瘦,潮热盗汗,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黄连阿胶汤、交泰丸
二、心肾阳虚证
由于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瘀 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病因] 1、 心阳虚衰, 病久及肾. 瘀血内阻 2、肾阳亏虚, 水气上泛凌心 气化失权
[临床表现]
3. 病变规律
⑴相互表里的脏与腑之间 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 ⑵生克乘侮关系的脏与脏之间 金克木---木侮金—肝火犯肺 木克土---木乘土---肝胃不和 肝脾不调 土生金---母病及子---脾肺气虚 火生土---子病及母---心脾两虚
4. 临床表现 “相加原则”
心脾两虚 = 心血虚—心悸怔仲 失眠健忘 + 脾气虚---纳呆腹胀 大便稀溏
脾肾阳气俱伤 3、 水邪久踞 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临床表现]
寒
泻
水
形寒肢冷 面色恍白 腰膝冷痛 久泻久痢 五更泄泻 下利清谷 小便不利 肢体浮肿 腹胀如鼓
脾肾阳气虚衰, 不能温煦形体
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谷
阳虚水湿不化
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 温补脾肾——真武汤、附子理中汤
病例分析
齐××,男,27岁,1989年10月21日 初诊。自诉近一年来睡眠欠佳,多梦易 醒。近三个月来常有遗精,每月有十余 次,伴头晕、腰酸乏力,心烦心悸,口 苦咽干。舌红无苔,脉细。
曾×,男,32岁。二年前因胃溃疡呕血手 术,术后时感心悸,失眠多梦。 近一年头晕目眩,视物模糊,两目干 涩,肢体麻木。查其患者面白无华,爪 甲不荣,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无 力。
七、肝火犯肺证
[病因] 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致. 按五行理论属“木火刑金”证;
[临床表现]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 肝火 头胀头晕,面红目赤, 烦热口苦, 咳嗽阵作, 犯肺 甚则咳血, 痰稠色黄,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八、 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病因] 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 [临床表现] 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 肝失疏泄 呃逆嗳气 吞酸嘈杂 肝胃不和,胃失和降 食纳减少
心悸怔忡, 寒 形寒肢冷, 精神萎靡 水 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甚则唇甲青紫, 瘀 舌淡青紫苔白滑, 脉沉细微
[治疗原则] 温补心肾——真武汤加味 (附、芍、术、姜、苓,桂枝、 红参、红花)
三、心脾两虚证
指由于心血不足、脾虚气弱所表现 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统血的虚寒证 候。 [病因] 1、 久病失调 2、 思虑过度 损伤脾胃 3、 饮食不节 心脾气血两虚 4、 慢性失血 血亏气耗
㈡(气)血不足诸证: 【心肝血虚】
淡白:面、眼睑、 唇舌、爪甲
心血虚:心神失养 头面失养 头目失养 肝血虚 筋脉失养 血海空虚
舌淡脉细 虚弱:头目、心神、 筋脉、血海
【心脾两虚】:气血两虚 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头晕 失眠健忘、多梦 脾不统血:肌衄;女子月经量少或漏下不止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舌脉:舌淡脉细 本证是以上三组症状或多或少兼具的证型。 即:兼见心血不足或脾失健运或脾不统血表现。
5. 脏腑兼病辨证方法: (1)明确脏腑兼病发生的先后顺 序 六、脏腑兼病 (2)分清主次 (3)找出因果、生克、乘侮等规律 (4)明确病理机制,以施治
常见证型
㈠阳气不足诸证:心肺脾肾 【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眩晕自汗, 舌淡脉虚 心:心悸怔忡(胸闷) 心肺气虚证 肺:咳喘无力,痰多清稀 肺脾气虚证 脾:食少腹胀便溏
复习思考题
1、 脏腑兼病辨证有何规律? 2、 心肾不交与心肾阳虚证如何鉴别? 3、 何谓心肺气虚证? 4、 如何理解心脾两虚证? 5、 脏腑辨证中的心血虚、肝血虚和心肝 血虚证如何鉴别?
6、 脾肺气虚证与肺肾气虚证有何异同? 7、 肝火犯肺证与邪热蕴肺证如何鉴别? 8、 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如何鉴别? 9、如何理解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证?
2、嗜食肥甘,湿热内生 3、土壅木侮
[临床表现和分析]
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胁肋灼热胀痛 湿热蕴蒸,胆气上逆--口苦 胆汁外溢--身目俱黄(阳黄) 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常--厌食 腹胀 泛呕 大便不调 湿热循经下注--阴痒 阴囊湿疹 睾丸肿胀热痛 女子带下黄秽臭 少阳枢机不利,邪正相争--寒热往来 湿热证--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
【肺肾阴虚】
是肺肾金水关系失调,金不生水,水不润 金所表现的证候。 肺: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齿摇发脱,健忘
及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
阴虚内热证:
㈣肝之乘侮致病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
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的证候。
木旺侮金:胸胁灼痛,急躁易怒 咳嗽痰多色黄而粘,咯血 肝火上炎:兼见肺热或痰热之象
㈢阴虚诸证:是证型最多的一类
【心肾不交】心肾水火失济
是以失眠为主症的心肾阴虚火旺证。
心悸少寐 惊悸多梦
阴虚证 (肾阴虚)
男子遗精 女子梦交
【肝肾阴虚】
是肝肾阴液不足,虚热内扰,而阳亢于上
的表现不明显的证候。
肝:胁痛(隐痛),头晕目眩
肾: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及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等生殖症状 阴虚内热证:
肠鸣矢气;痛泄
舌脉: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一、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 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的证候。 [病因] 1、思虑劳神太过 耗伤心肾之阴 2、情志郁而化火 虚阳亢动 3、虚劳久病, 上扰心神 房事不节 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
心烦少寐, 心 心悸多梦, 五心烦热, 头晕健忘, 头 耳鸣如蝉, 口燥咽干, 下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