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孟子ppt详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PPT共44页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 一册课件孟子:《孟子》选读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ppt共48页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8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8
《孟子》简介ppt课件
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
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
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
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
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
通毋分析民丌加多癿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
1
目录
孟子、《孟子》简介 词语讲解 分析结构 语言现象 典型例题
2
(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
9
10
重点字词 填:形容鼓声 鼓 :动词 曳(yè):拖着 兵:兵器 或:有的人 直:只是,不过
既:已经 走:逃跑 无:通“毋”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推
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 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11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 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 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 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 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 区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14
重点字词 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 词,食物 检:约束 莩:pi ǎo ,饿死的 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罪,动词,归罪
先秦诸子选读ppt课件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精选完整ppt课件
37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 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 这样改好不好?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
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精选成完整《ppt课孟件 子》。
2
孟子特点
•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 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 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
蚤起,施从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 良人之所之,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
遍国中无与立 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
谈者。卒之东 郭墦间,之祭 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 他——此其为 餍足之道也。
最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 人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动→名, 活着的人
动→名, 死去的人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
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季节进 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 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养活家人, 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精。选完这整pp是t课件王道的开端。 9
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 宅五帛彘其矣,十之时树者。畜,“之可鸡七,五十以以豚无亩者桑衣狗失之,树 以 衣 帛 之 无 失之 : : : : : :以 介 丝 代 通 错yì,桑 词 织 词 过“穿, 品 ;: ,毋复,凭状;” 食豚 指名借语, :: ;→后不 吃小 畜动置要猪:句动;彘词:,大喂猪养; 可以食肉矣;
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之《孟子》选读 ppt课件
词类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羞 活用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文言 句式
人物形象
齐人妻妾是明大理,知荣辱的形象。
齐人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人格沦丧、大言不惭、恬不知耻、为 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乞丐形象。
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的“齐人”们的 丑陋嘴脸。
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的“骄” 妻妾与齐人人生的准则
对比
孟子人物形象
爽快、耿直,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特别是善用寓言故事 或比喻来说理,坚持理想。
语言风格(善用寓言故事、比喻、类比来说理)
难
点
仁政思想。
突 破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把孔子的仁爱学说继承和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 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 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 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 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 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 “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文中1、3、4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 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2)富贵的择取要符合道义。 (3)对待错误要知错能改。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
《孟子》解读 PPT
• 《离娄上9》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 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孟子》导读
论性善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论政治
人性本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孟子》导读
论性善
孟子思想
论行为 论教育
论政治
人性本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涵养操持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课件
凶:谷物收成不好,
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闹饥荒也这样。闹饥荒。于:介词
“到”。其:代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前一 河北或河东。 考察邻国的政治,比不上我费尽心力。个结构助
词“的”,后一个用在主谓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是)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减少,我的老百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1课 王好战,请以战喻 第2课 王何必曰利 第3课 民为贵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5课 人和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1课 王好战,请以战喻
单元学习导航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 读《孟子》一遍。孟子一生都是英俊之气,于青年人之立志淬 砺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养“气”,“志”一 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译文助读
(1)梁梁惠惠王王说曰::““我寡对人于之国于家国,也真,是尽费心尽焉心耳血矣了!!之面:的与“也后”
一起作状语的标志。于:对,对于。焉、 河内凶, 耳、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 黄河以北闹饥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 (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
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 什么人,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
显者来。吾将目间良人之所之也。”
而:转
有声望的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丈夫去些什么地方。”折连
词,但是。未尝:不曾。显者: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显,显赫。目间 ( jiàn) : 窥 视 , 暗 中察 看 。 之: 前 一个 结 构 助词 , 后一个 为 动 词 ,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旦发怒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 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 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 天下最广阔的道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 时候),就和民众(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 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富贵不 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 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他做大丈夫!” 。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 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 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 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
译文孟子说:“这哪里能够称作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
候),母亲训导她——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
到你婆家,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把顺从作为正道的人,是妾妇的道。
思考1:
根据上文请概括“知义养气”的 “两要”与“两不要。”
补充:P44相关链接:关于寓言
思考2:
本文中孟子假托“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 想要说明的又是什么道理呢?请用本文中的话 来概括。
提示:明确“苗”喻指什么?“培苗”喻 指什么?“揠苗”又喻指什么?
拓展: 请联系孔子的相关言论
提示: 孔子也有表明类似观点的句子, 是论语中的哪一句?
译文: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跑 地去看禾苗,禾苗已经是枯萎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 认为(培育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它的人,就是(种田)不为 禾苗除草的人;(违反自然规律)助苗生长的人,也就是把禾 苗拔高的人。不仅仅无益,而且反害死了禾苗。”
思考1:
根据上面的这段话,请你谈谈孟子所谓的 浩然之气是怎么产生的。
思考2: 你如何理解“集义”这个词?
小结: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则中所谓的浩然 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 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孟子的 “人格修养”
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 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 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 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 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 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译文:我因此说,告子不曾懂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却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 要忘记(它),也不要促使它生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 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 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思考:
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 的气节,它的共同点在 哪儿?
本课小结:
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 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 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 履。
【拓展解读】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 战 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 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 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 女人,奉 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 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 该 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 应该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 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 同”。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 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P62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则馁矣。”
译文: (公孙丑问道:)“冒昧求教,夫子擅长什么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说:“再冒昧求教,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讲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 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 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就会委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 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 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就萎缩了。”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 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 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 层出不 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 但“妾妇 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怎么办呢?
双安中学 叶倾城 cyf9194@
三 、 人格修养说”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 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 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