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测量

合集下载

心电图测量与诊断实用指南

心电图测量与诊断实用指南

心电图测量与诊断实用指南简介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

本实用指南旨在提供心电图测量与诊断的基本准则,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解读心电图结果并做出准确的诊断。

心电图测量步骤1. 准备好心电图仪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2. 让患者脱掉上身衣物,清洁皮肤以确保电极的良好接触。

3. 安放电极:将四个电极分别放置在患者胸部和四肢上,按照指定位置进行固定。

4. 开始测量:启动心电图仪器,确保信号的稳定和清晰。

5. 确认数据准确性:检查心电图波形是否规范,有无干扰信号或运动伪影。

6. 结束测量:记录测量时间,并关闭心电图仪器。

心电图诊断准则1. 心率判断:根据心电图上R波的出现频率,计算患者的心率。

2. 心律分析:观察心电图上的P波、QRS波群和T波形态,判断心律是否正常。

3. 导联分析:比较不同导联上的心电图波形,检测异常波形的出现。

4. 心室肥厚判断:观察心电图上的QRS波群,判断心室肥厚的程度。

5. 心肌缺血评估:观察ST段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6. 心脏传导阻滞判断:观察P波和QRS波群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传导阻滞。

注意事项1. 心电图测量和诊断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务人员进行。

2. 在进行心电图测量时,应确保环境安静,避免干扰信号的干扰。

3. 心电图结果的解读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

4. 心电图诊断结果应谨慎使用,需与其他临床信息相结合。

本实用指南提供了心电图测量与诊断的基本指南,但仍需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解读。

心电图测量和正常值

心电图测量和正常值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0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U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U波代表后继电位的影响 胸导联易发现, 方向与T波一致; 振幅一般<同导联T/4,U波增高见于低血钾。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1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正常窦性心律的特点: ①PI、II、V4-V6↑,PaVR↓。 ②P-R:0.12-0.20秒。 ③P波频率:60-100次/分。 ④同导联P-P间期互差<0.12秒。
6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7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标准的定标信号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8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V1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9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心率测量
1、P—P间期与R—R间期相同, HR=60/P—P(R—R)。 例如 R—R=0·75S时HR=60/0·75=80次/分
0.19 0.18 0.17 0.16
0.18 0.17 0.165 0.15
0.17 0.16 0.155 0.145
0.16 0.15 0.145 0.135
0.15 0.14 0.135 0.125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4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4.ST段:下移<0.05毫伏;抬高<0.1毫伏 ,右心前导联下移 <0.1毫伏 ,抬高<0.3毫伏 1 初生7天后应倒置。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电压变化 同成年人标准。
2.电压:<3岁:RV5<3.0毫伏,RV5+SV1<4.5毫伏,RV1+SV5<4.0毫伏; 3-14岁:RV5<3.5 毫伏,RV5+SV1<5.0毫伏 ,RV1+SV5<2.0毫伏

如何测心电图操作方法

如何测心电图操作方法

如何测心电图操作方法
测心电图的操作方法如下:
1. 让被检查者脱下上身衣服,保持身体舒适、放松,赤膊或穿低领衣服。

2. 确定测试位置,该位置是在胸部左侧,一般在第4或第5肋间空隙处。

3. 首先做好电极的准备,将电极放在被检测者身上,分别固定在胸前、左喉旁和左腹壁上。

4. 将测量仪器打开,设定好测量参数,按下“开始测量”按钮,接下来仪器会开始记录心电图。

5. 被检查者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静止,不要移动身体,如果感到不适或疼痛,应告知医生。

6. 测量完成后,将电极取下,并将记录的数据保存或打印出来,医生会根据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心脏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心电图检查之前,被检测者应该避免喝咖啡和茶叶等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同时,应尽量保持放松,并按照医生的要求配合
操作,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
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
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3-心电图测量与正常值

3-心电图测量与正常值
* 窦性P波: PⅡ、avF 直立, PavR 倒置。
2、时间:<0.12s。双峰时,峰间距<0.04s。
3、电压:肢导联<0.25 mv、胸导联<0.20mv
*P波(P wave)
P波方向和形态:高尖、双向、低平、双峰、倒置。
4、 PtfV1
V1导联P波呈双向波时,应测量
——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terminal force)。 PtfV1 =负向波的宽度(S)×负向波的振幅(mm)。
*T波(T wave)
1、T波: 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 电压变化。 2、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与R波同向。 3、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 对称;顶光滑无切迹。 4、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小于同导 联R波的1/10 (V3最高可达1.5mv)。
5. T波的临床意义:
2、QTc * : R-R间期为1s(心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 计算公式:Q-Tc = 实测Q-T间期 /√R-R。 正常高值:0.44s。 3、临床意义: ⑴Q-T间期延长: 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害、药物影响(乙胺 碘肤酮、奎尼丁)、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低血钙)。 ⑵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 高血钾。
Q-T间期(Q-T interval)
1、*正常值: 成人0.32-0.44s。
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间期长。 不同心率的QT限度(最高值) 心率 45 50 55 60 65 70 QT 0.50 0.48 0.45 0.44 0.42 0.40 心率 75 80 85 90 95 100 QT 0.39 0.37 0.36 0.35 0.35 0.34 心率 107 115 125 130 150 180 QT 0.32 0.31 0.30 0.29 0.27 0.26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
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根据心电图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
04
心电图异常的识别与诊断
心电图异常的类型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等。
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肌细胞异常兴奋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颤
等。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肌细胞异常兴奋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
结束测量
测量完成后,关闭心电图机, 取下导联线和电极。
心电图的解读
心电图波形分析
分析心电图波形,识别异 常心电信号。
心率计算
通过心电图波形计算心率, 评估心脏的跳动频率。
诊断与评估
根据心电图分析结果,对 心脏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和 评估。
02
心电信号的形成与传导
心电信号的形成
心肌细胞电兴奋
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 兴奋,这是心电信号产生的根源。
电位差与电流
心肌细胞电兴奋导致细胞膜两侧产 生电位差,从而形成电流。
综合电位
多个心肌细胞的电兴奋综合形成心 电综合电位,并沿着心肌传播。
心电信号的传导
心脏传导系统
心电信号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进行传 播,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纤 维等。
电兴奋传播
心脏起搏与节律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 的节律和跳动次数。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
P波
QRS波群
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正常形态是圆钝的 。
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极过程,正常形态是两头高 、中间低的波形。
代表心室肌细胞从开始兴奋到完全恢复静 息状态的时间,正常值范围是0.32-0.44秒 。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图 PPT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图 PPT
MAX Rv5+Sv1<3.5(女) Rv5+Sv1< 4.0mV(男
) MIN Rv1<1.0mV,Rv1+Sv5<1.2mV,RavR<0.5mV
RI+ SIII < 2.5mv RII+ RIII < 4.0mv
电压增高:心室肥大
❖ 时间延长:心室肥大、 心室内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室性心搏、室内差异性传 导等。
4、间期的测量: ❖ P-R(or P-Q)间期的测量:
选择有明显P or Q波的导联进行(Ⅱ): 自P波的起点量至QRS波群的起点。 ❖ Q-T间期〈V3〉: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 程所需时间。
选择T波比较清晰的导联。 自QRS波群的起点量至T波终点。 ❖ 若心律不规则, 应取3~4个间期的平均值。
Q波小于 0.04秒,振幅<1/4同导联R 波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电压:
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 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
电压降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 身水肿、心肌炎、 心肌病、心肌梗 死、缩窄性心包炎、胸腔积液、气 胸等 及肥胖人。
Rv5<2.5mv,RI<1.5mV, RavF<2.0mV,RavL<1.2mV
HR(次/每分钟)=60(s)/R-R (or P-P)间距平均值 (s)
可查表。
不规则节律时测HR:
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 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 乘以10。计头不计尾。
目测:
15~25格为正常。
(三)各波段的测量
1、电压 ❖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
顶点;向下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 底端测量。若为双向P波,应以上 下振幅的绝对值之和为其电压数 值。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

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引言: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心电图,探究心脏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活动变化,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心电图仪、导联电缆、电极贴片、酒精棉球、导电胶。

2. 实验对象准备:选择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确保他们没有心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

3. 实验操作步骤:a. 将导联电缆插入心电图仪的相应插口,并将导联电缆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极贴片。

b. 在实验对象的身体上清洁一块皮肤,使用酒精棉球擦拭,以确保电极贴片能够良好地贴附。

c. 将电极贴片粘贴在实验对象的胸部和四肢上,确保电极贴片与皮肤紧密接触。

d. 打开心电图仪,开始记录心电图数据。

e. 让实验对象保持安静并放松,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图数据。

f. 结束记录后,关闭心电图仪,将电极贴片从实验对象身上取下,并清洁皮肤。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的心电图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 心率变化:心电图可以准确地测量心脏的心率。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率在不同状态下有所变化。

例如,当实验对象处于休息状态时,心率较为平稳;而当实验对象进行运动或受到刺激时,心率会明显加快。

2. 心律变化: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脏的心律是否规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律应该是规律的,即心脏收缩和舒张的间隔时间相等。

通过心电图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如心房颤动或心室早搏等。

3. ST段变化:心电图中的ST段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情况。

当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会出现下移或抬高的情况。

通过对心电图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缺血或梗死的情况。

4. 波形变化: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和T波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通过对波形的形态和振幅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如心肌肥厚、心室肥大等。

讨论与结论:心电图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及形态分析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及形态分析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及形态分析方法心电图(ECG)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和形态分析方法是判断心脏健康状况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方法和常见的形态分析参数,以便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准备工作:确保患者放松和舒适,注意保持身体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准备好心电图仪器,连接好导联电缆。

2. 定位导联电极:安置导联电极的位置是确保信号质量的关键。

常用的导联电极包括四肢导联和胸导联。

四肢导联电极分别固定在右手腕、左手腕和右脚踝上,胸导联电极则固定在胸廓上。

3. 选取适当的导联方式:常用的导联方式有三导联、五导联和十二导联。

在测量心电图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联方式。

4. 确定采样率和增益:采样率是指每秒采集的心电图数据点数,通常为500 Hz。

增益是指信号放大的倍数,通常为10 mm/mV。

根据需要,可以在心电图仪器上进行合适的设置。

5. 开始记录:启动心电图仪器,点击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

记录时间通常为10秒钟。

6. 检查信号质量:在记录过程中,需要检查信号的质量,确保波形清晰、无明显干扰。

7. 结束记录和保存数据:记录时间结束后,点击结束记录按钮,并保存心电图数据。

二、心电图波形的形态分析方法:1. 心率分析: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计算R-R间期。

通过心电图波形上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心率,常用单位是beats per minute (bpm)。

正常成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 bpm。

2. R波振幅分析:R波是心电图中最高的波峰,测量其振幅可以反映心脏肌肉收缩的强度。

通常用峰-to-峰振幅(即R波到最近的QRS波群之间的峰值差)来表示。

3. PR间期分析: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R波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心脏传导系统传导冲动的速度。

正常成人的PR间期范围为120-200毫秒。

心电图测量原理:心脏电信号的记录与分析

心电图测量原理:心脏电信号的记录与分析

心电图测量原理:心脏电信号的记录与分析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或EKG)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医学检测工具。

心电图的原理基于测量身体表面上的心电活动,反映心脏在心跳过程中的电信号。

以下是心电图测量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是一个自主节律的肌肉器官,心肌细胞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通过离子流的变化产生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形成了心脏电信号。

2. 电极的放置:心电图的测量通常涉及在患者的身体表面放置多个电极。

标准的心电图有12导联,它们分布在胸部和四肢。

这些电极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

3. 导联的类型:肢体导联:包括I、II、III导联,记录了心脏电信号在身体前后和两侧的变化。

胸导联:包括V1至V6导联,记录了心脏电信号在胸部不同位置的变化。

4. 信号的记录与图形显示:通过电极记录到的心脏电信号被传输到心电图仪器。

这些信号在设备内被放大、滤波和处理,并被绘制成心电图图形。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压。

正常的心电图图形通常包括P波(心房收缩)、QRS波(心室收缩)和T波(心室舒张)等特征。

5. 解读与分析:医生或专业的心电图技术人员对图形进行解读与分析。

这可以用于检测心脏节律、心脏传导系统的问题、心脏肌肉受损等。

6. 应用:心电图在临床中用于诊断心脏病变、监测心脏健康、评估药物或治疗的效果等。

在急诊情况下,心电图也可用于判断心脏病发作。

心电图测量的原理在于捕捉和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通过这些信号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种常见、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对心脏健康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测量与诊断实用指南

心电图测量与诊断实用指南

心电图测量与诊断实用指南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

以下是一份心电图测量与诊断的实用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准确测量和解读心电图结果。

测量心电图1. 准备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贴好电极,保持良好的电极接触。

2.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心电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放松并保持安静。

3. 心电图导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联方式,如标准导联、四肢导联或胸前导联。

4. 心电图记录:开始记录心电图,确保记录的时间足够长,包括静息状态和可能的心脏负荷情况。

分析心电图1. 心率分析:计算心率,检查是否有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过缓等问题。

2. 波形分析:检查P波、QRS波群和T波的形态和间期,寻找异常波形或间期延长等异常。

3. 心电轴分析:评估心脏电轴的方向,判断是否存在电轴偏移等问题。

4. ST段分析:检查ST段是否有抬高或压低,以评估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的可能性。

5. QT间期分析:评估QT间期是否延长,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电图上明显的QT间期异常。

6. 心律失常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诊断心电图1. 正常心电图:如果心电图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判断为正常心电图。

2. 异常心电图:如果心电图存在异常波形、间期延长、心律失常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诊断。

3. 心肌缺血/损伤:根据ST段抬高或压低的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损伤。

4. 心律失常:根据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心律失常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一份心电图测量与诊断的实用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医生们更加准确地测量和解读心电图结果,从而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人体心电图测定 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测定 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心电图测定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用于记录人体心脏的电活动。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诊断心脏病变,并监测心脏的健康程度。

本实验旨在了解人体心电图的测定方法和分析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取和解读心电图数据。

材料与方法材料- 心电图仪器- 导联电缆- 心电图电极贴片- 计算机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电极贴片粘贴在受测者的胸部前壁、胸部侧壁和左腿上,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贴合。

2. 连接仪器:将导联电缆的插头插入心电图仪器的相应插槽中。

3. 开始测量:打开心电图仪器的电源,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并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4. 数据记录:在测量过程中,仪器会自动记录心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波形图。

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中,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处理。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获得了一组人体心电图数据。

下图展示了实验测定过程中的典型心电波形图。

![心电图波形图](心电图示意图.png)上图中,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毫秒;纵轴表示电压,单位为毫伏。

从波形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P波:表示心房的收缩,通常情况下应为正常波动。

2. QRS波群:包含Q波、R波和S波,表示心室的舒张和收缩。

其时间间隔和振幅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肌肉功能。

3. T波:表示心室的复极,血液充盈的情况下,T波通常是正常的。

通过对心电图数据的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心脏健康状态的评估指标:1. 心率:通过计算QRS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心率周期,可以得到每分钟的心率值。

正常成人的静止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

2. 心律:通过观察QRS波群的规律性和间距是否恒定,可以评估心律是否正常。

3. ST段:ST段表示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之间的间歇时间,其改变可能表明心脏肌肉缺血或损伤的存在。

结论人体心电图测定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程度。

本实验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了解了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0.5mv,
QRS波群
低电压:
六个肢导QRS波群振幅 绝对值相加 <0.5mv; 胸导QRS波群振幅<0.8mv,
QRS波群:Q波
除aVR外,正常Q波应小于同导联的R波 的1/4,时间应小于0.04s,
J点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
ST 段
QRS波终点与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 慢复极过程,
问题
额面心电向量的主要方向
排球从内向外除极除极心电向量会相互抵消 留下碗口后,心电向量会背离碗口
问题一:心室的碗口在哪里 问题二:心室的除极向量指向哪里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1.时间
0.06~0.10s,偶尔达0.11s 增宽为心室起源异常或室内传导阻滞 过窄要注意排除机器故障纸速过慢
avR导联倒置 其它导联可以直立、可以倒置、也可双相P
波应<0.12s,振幅在肢体导联<0.25mv,在 胸导联<0.2mv,
PR间期
再看心脏传导系统
关于房室传导的几个问题
房室传导时心脏有无电活动
电活动时是否会出现心电波形
电活动的时间包括哪几部分 哪一部分所 占的时间最长
P-R间期
12导同步各波段的测量
P波时间:最早P波起点—最晚P波终点 QRS波时间:最早QRS起点—最晚QRS波
终点 P-R间期:最早P波起点—最早QRS波起点 Q-T间期:最早QRS波起点—最晚QRS波
终点
QRS平均心电 轴
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 通常指投影 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一般与最大向量相一致
P波、QRS波、Q波、T波、U波、P-R间期、ST段、QT 间期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间期
PR正常值0.12~0.20秒 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P-R段 自P波结束至QRS波群开始
正常为0.04一0.10s 一般在等电位线上
QRS波群1
时限: 0.06 ~ 0.10秒,<0.12秒 波形:根据主波方向和有无Q(q)波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振幅:QRS波群直立的导联,T波电压应超过
同一导联R波的十分之一 (胸导应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八分之一) 时间:0.05-0.25s T波振幅越大,时间越长
QT间期
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临床意义: 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时间总和
*正常窦性心律示例*
心电图分析方法
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底端测量。 基线为T-P段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和测量示意图
P波
– 时限:<0.11秒(0.06-0.10) – 振幅:<0.25mV(肢导联)
<0.2mV(胸导联) – 方向:窦性心律
Ⅰ、Ⅱ、avF, V4-V6导联 直立 avR导联 倒置 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P-R间期 和 P-R段
Rv5<2.5mv, Rv3+Sv3<6.0mV,
– Q波 < ¼ R波(同导联)
QRS波群3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VAT):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反映了激动自心内膜至心外膜所经过的时间
时限:≤0.04s(在V1、V2) ≤0.05s(在V5、V6)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一、确定主导心律(寻找P波是关键) 二、计算心率 三、测量P—R及Q—T间期
一般选择Ⅱ导联或v1导联 四、分析各波及其关系 (一)P波:形状、幅度、时间 (二)QRS波群 形状、幅度、时间
五、观察ST—T变化 特别注意ST段的上移或下移
六、作出心电图诊断:包括
①总体印象:如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心 电图和可疑心电图等。
横线上每小格代表0.04s,每大格代表0.2 s, 纵线上每小格代表0.1mV,每大格代表0.5mV。 若记录速度为50mm/s:横线上每小格代表0.08s; 若定标电压为1/2mV:纵线上每小格代表0.2mV; 若定标电压选用2mV:纵线上每小格代表0.05mV。
二、各波段时程的检测
RR间期:两个R峰顶之间的距离
QRS波群2
电压:
– 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 – 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
– RI<1.5mV, RⅡ<2.5mV ,RⅢ<1.5mV , – RavR<0.5mV , RavL<1.2mV,RavF<2.0mV, – Rv5+Sv1<3.5mV(女)
Rv5+Sv1<4.0mV(男) – Rv1<1.0mV,Rv1+Sv5<1.2mV
S T段
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 偏移正常范围:
– 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 – 所有肢导联及V4-V6导联ST抬高≤0.1mV – 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 – V3导联ST段抬高≤0.5mV
T波
形态:两支不对称,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 方向:I、II、V3-V6导联直立,avR倒置
P波时限: P波起点内缘至终点内缘
PR(PQ)间期:P波的开始至QRs波群开始 QRS时限:Q起点至S终点 QT间期:QRS波群的开始至T波的终末部分
心电图时程测量注意
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 时间:横坐标,1小格=1mm=0.04秒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三、心率的检测
常用两种方法:
–测量15厘米(6s)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 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 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 该周期即为每分种的心率。
四、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纵标为电压。每毫米(1小格)0.1mV 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顶点;向下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常规肢体导联心电图电极位置
红色----右臂(R)、 黄色----左臂(L)、 绿色----左腿(F)、 黑色----右腿(无关电极)
胸导联电极位置
导联 V1 V2 V3 V4
正极位置 胸骨右缘第 4 肋间
主要作用 反映右心室壁改变
胸骨左缘第 4 肋间
反映右心室壁改变
V2 与 V4 连接线的中点 反映左、右心室移行改 变
左锁骨中线与第 5 肋间 反映左、右心室移行改
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 V4 水平处
反映左心室壁改变
V6
左腋中线 V4 水平处
反映左心室壁改变
一、心电图的组成
心电图记录线是—种由间距各为1mm的横线与纵线组成的 特殊条状纸。纵线代表电压,横线代表时间,细线的间距为 1 mm,粗线间距为5 mm。 通常心电图记录速度为25mm/s,定标电压为l mV:
– I、II、V4 ~ V6导联主波:向上 –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
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有q波) – V1至V6: 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 – Q波小于 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②主导心律:如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③具体病理诊断: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心室肥大等。
④对某些难以做出诊断的心电图,直接描述其变化特点, 如ST段改变、左心室高电压等。
1.正常窦性心律
P波的方向:PⅡ直立,PaVR倒置 PR间期:0.12 - 0.20秒 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0.12秒 频率:60-100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