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张心妍北京丰台二中摘要:北宋时期,文化繁盛,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发展。
苏轼深受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年少登科的意气风发,也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凄苦。
在这大起大落中,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积极的处事态度。
这种态度的形成与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息息相关。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三种思想对苏轼形成旷达和顺处世哲学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儒道释精神;旷达1 前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文、词、绘画、书法,可谓是全才、奇才。
然而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平,仕途不顺,连遭贬谪。
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在历经苦难的洗礼之后愈加坚韧、淡然。
他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正统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开始接受佛道两家思想。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1]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互影响下造就了苏轼独特的混合人生观以及别具一格的处世哲学。
王国维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的魅力不仅仅限于他卓越的艺术才能,还有他旷达乐观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对当今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两个儿子课业要求十分严格。
母亲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小姐,从苏轼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并督促他阅读经史典籍。
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使苏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当时北宋政治以儒学为尊,受父母言传身教以及儒家正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苏轼从小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一代贤臣。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深深地印刻在苏轼心中,在今后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积极入世的理想信念。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皇帝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排挤。
苏轼为避免是非自请出京任职,想要在地方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一生坎坷,仕途起伏。
本文深入探讨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的融合,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体现,揭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下成就非凡的文化贡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一、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豁达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儒释道思想在个体身上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苏轼生平及思想背景(一)生平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早年踏上仕途,满怀报国之志。
然而,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
这些坎坷的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思想渊源苏轼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他早期的诗作和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关心民生疾苦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北宋时期佛教盛行,苏轼与许多高僧交往密切,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领悟。
佛教的空观、慈悲为怀等思想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方式。
此外,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等观念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他遭遇挫折后,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慰藉。
三、儒释道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1.积极入世的情怀2.苏轼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3.道德教化的功能4.他的文章常常蕴含着道德教诲,如《范增论》《留侯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播儒家的道德观念,希望能对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也是宋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人生态度也备受后人赞赏和借鉴。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成因呢?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和家庭背景等方面来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苏轼的生平经历对其人生态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轼在政治上经历过风风雨雨,曾屡遭贬谪、投狱,甚至一度被贬到偏远的岐州。
这些经历让苏轼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使他对世间的浮华和名利看得更加淡然。
他从政治的挫折中领悟到了“夫徳配位,希违怨怒”的人生哲理,这种淡泊宁静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中。
在苏轼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间疾苦的感慨和对身世的反思,他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在这些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
苏轼的思想观念对其人生态度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轼是一个有着深厚儒家学养的文人,他的思想观念被孔子和孟子等古代先贤所影响。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对苏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苏轼的心目中,利欲是小人之行,而义和道则是君子之行。
苏轼在他的诗词和文章中,常常表达出对道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利欲和虚荣的抨击。
这种对清高和道义的追求,也构成了苏轼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苏轼的家庭背景也是其人生态度形成的重要成因之一。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洵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严加教导,还把《诗经》、《老子》等经典著作传授给苏轼,使他在文学和思想上得以深造。
苏轼的家庭背景和父亲的影响,使得他对文学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求。
家庭的温馨和关怀也使得苏轼在经历挫折和险阻时,能够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在其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和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他的坎坷经历、深厚儒家学养以及家庭温馨都对其人生态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淡然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作者:张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
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苏轼人生儒释道反思一、苏轼早期的笃信儒学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东坡先生本传》)贾谊是汉文帝时“通诸家之书”的儒士,以儒治国。
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
苏轼以他们的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
所以他曾对朋友这样说道:“我非因农家,安能事耜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
”(《送宋军用游辇下》)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改变一切的力量,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1]苏轼这种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当他在回忆当年(公元1061年)与乃弟子由双双赴科举考试时,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完全是以儒学为指导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充分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潘苍崖在评东坡所写的《范增论》时说:“子瞻祖其家学,气焰赫奕,人多慕之。
要之自六经出,则源深而流长,人见其正大温粹,不知其所养者本也。
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

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诞生在北宋这样一个思想盛世的天才,注定是不凡的。
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家庭的苏轼对于致君尧舜曾深以为然,也曾平步青云的他人到中年也不得不避世悟道。
波澜起伏、九死一生的仕途之路并没有使苏轼颓废,反而成就了他的超越、超脱,他以儒为本,借助佛老而超越佛老,最终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复杂人格。
本文意在对苏轼各个人生阶段创作诗词的解读,剖析苏轼的心路历程,进而分析苏轼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的复杂人格。
从进京应试到自请离京,儒家思想主导苏轼的人生道路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全才。
他七岁知诗书,十岁有“当时之志”,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引导,以修身为出发点,爱物仁人、济世救民为理想,最终以期实现平天下的伟业。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苏轼指引了一条十分明确的入世之道。
没有辜负年华与才华,二十一岁同父兄进京应试的苏轼,一举创下了北宋科考最高分的惊人成绩,欧阳修也不禁赞叹:“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且看这首《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长于豪放,亦善婉约,这首伤春之作意蕴丰富,既有对暮春的感伤,又有含蓄婉转的情爱之思,词终又饱含了一份意欲奋发有所为却未能如愿的抑郁之情。
纵观全词,诗人用朦胧的笔触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却又点到为止,令人回味无穷。
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与“多情却被无情恼”等句也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再看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与妻子王弗鹣鲽情深,奈何王弗二十七岁便撒手人寰,苏轼的内心悲痛不已,十年后梦中相见,当年闺房种种又历历在目,不免潸然泪下,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试探苏轼人生态度中的儒释道思想

试探苏轼人生态度中的儒释道思想试探苏轼人生态度中的儒释道思想全文约4000字论述翔实【内容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
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
苏轼对儒佛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我认为苏轼面对逆境处变不惊,以儒家精神积极经世济民;以佛家思想淡泊名利富贵。
以道家作为寄情于山水,从中寻求超越解脱。
总而言之,苏轼热爱生活,以儒佛道思相笑对人生逆境。
【关键词】文学作品苏轼佛释道思想人生逆境一、苏轼的生平与逆境人生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名和仲,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他的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读书务知大义”,“诗多至千余篇”。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母亲程氏,是一个善良而有知识的妇女,他的外祖父亦富于藏书。
这样一个富于文化传统的家庭环境对苏轼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并且他生活于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又承庄子精神的放逐本心、李白诗的无拘无束、陶渊明生活态度的超然物外、欧阳修文章的洒脱精工,遂成其文坛的王者气象,诗、词、文、书、画等冠绝一时,尤以词旷达疏放,拓其境界,开一代风气之先。
部分参考文献4,《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5,《唐宋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夏承焘注1980年出版6,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7,《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从赤壁诗文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从赤壁诗文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课本及读本中选入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诗文,就应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思想。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由于家庭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从小博览群书,使得苏轼接触到了各种思想。
青年时期的苏轼,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思想为异端。
苏轼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他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深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他写下了许多的政论文章,表现出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
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及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反对急进的措施。
这使苏轼既不能容于旧党,又不能容于新党。
先是自请外任,而后又遭到小人的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了身体和心灵的摧残,终于幸免一死,而被贬黄州。
也终于给我们留下了传颂千古、光照日月的赤壁诗文。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被贬,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仕途的失意,命运的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苏轼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相似之处,苏轼又喜欢与僧人往来,使苏轼的思想又受到了释家的的影响。
而这三种思想我们都可以从赤壁诗文中找到踪迹。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极力地歌颂周瑜,表现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正是苏轼内心深处永远不可能磨去的建功立业的大志,哪怕是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那种儒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报效朝庭的思想也没有从诗人的心里消亡。
浅谈苏轼思想

苏东坡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应是得益于他与佛教思想的接纳与通融,从而激发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以至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
三、《前赤壁赋》中,苏轼面对逆境,以道家的无为思想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涵养心灵。
苏轼年少时读《庄子》,苏轼对于老庄哲学是颇有感触的。《赤壁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颂歌,凭虚御风,宛若仙人。这与庄子《逍遥游》中所展现的场景颇为相似。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与道家“虚静”理念相吻合。在如此舒适怡人的大自然中,客人却唱起了哀怨的歌,“苏子愀然”,继而引起了一段经典的“主客”对话。,苏轼用超然的智者心态,运用道家的自然观,宇宙观,进行自我宽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一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已然跳出了自己的坎坷际遇,跳出了凡俗,以超脱的心态解慰疑惑。“变”与“不变”其实是苏轼运用庄子相对主义的观点,不绝对化地看问题。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那么万物就平等了,也无所谓“须臾”与“无穷”。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苏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最佳体现。
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

摘要:苏轼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都非常丰富,他对儒、道、佛以至百家杂说的各种思想和知识取精用宏,形成了广博而宏远的人生观和文学观。
在苏轼的处世之道和文学观念中,道家思想的濡染是显而易见的。
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影响深远,并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体现。
关键词:苏轼;道家思想;人生历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堪称大家。
他全面的艺术实践、在诗词文革新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豁达的胸襟、独具魅力的人格都备受后人推崇。
其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
一、初入仕途――淑世精神下的人生思索苏轼生长于四川眉山。
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道风吹遍其乡村巷里,许多生长于四川的文人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浸润。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时期受到蜀地道风濡染的典型,苏轼则是北宋中叶深谙蜀地道教文化、精通老庄玄理的代表。
据仙溪傅藻编纂的《东坡纪年录》载,庆历三年癸未,年仅八岁的苏轼入小学,跟随眉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书。
后来,苏轼写了《众妙堂》一诗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深厚感情。
苏轼很倾心《庄子》,还自称“某龆?y好道”,可见其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
《庄子》描写的那种主体心灵在虚构的精神领域内任意驰骋想象的逍遥之游,促使他在创作中重视心灵的体认和内省。
道家思想对于苏轼的影响最初主要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的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
他的《读道藏》云:“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石苍舒醉墨堂》云:“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说:“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苏轼前期的诗歌创作中就已经表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既有对人生的偶然无常和不可捉摸的迷惘,又有不惧艰难努力奋进的自信。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提 起 归 有 光 ,我 们 就 会 想 到 《先 妣 事 略 》,想 到 《项 脊 轩志》,想到《寒花葬志》。 确实,在归有光的各类文章中, 那些抒写身世和家人朋友琐事, 描写亲情的历来备受推 崇。 王锡爵为他写的墓志铭中就说:“所为书写怀抱之文, 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 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 ”[1]
12
儒释道融合思想给兼综众学、 广摄博取的苏轼的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文化心理结构、人格修养、 仪态风度等都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苏轼有别于同 时代其他封建知识分子之处就在于他能将三者很好地结 合 起 来 支 配 自 己 ,即 “外 儒 内 道 ”,或 曰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对 儒 释 道 三 家 都 同 样 推 崇 ,同 样 兼 收 并 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 当外界条件允许时,即用儒家思想支配自己在社会上追 求事业,积极从政,以身许国,济世救民,施展自己的胸襟 抱负,一逞才学;当客观现实与其自身的理想抱负发生矛 盾时,就回转来用儒道思想来解脱自己,支撑自己,而做 到乐天知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罕见的一位“快乐天 才”。 苏轼曾说:“万物自生成,故天地设位而已。 ”“天地之 间,或贵或贱,未有位之者也,卑高陈而贵贱自位矣。 ” (《毘陵易传》)故能置穷达、祸福、生死于度外。
“人生如梦”的感叹,这些感叹均是苏轼对人生大彻大悟 的深切感受。 人生如梦的哲理思辨可以把陷溺在人生苦 海中的凡夫俗子超度出来, 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在自我感 觉的虚幻平衡之中,忘却执著人生的种种欲望烦恼,获得 梦幻般的曾经拥有似的感觉。 佛教哲学的思辨力量把他 人生挫折的巨大压抑和心灵痛苦的浓厚阴影统统撒向梦
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作者:赵晋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7期苏轼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通才,他生活的十一至十二世纪,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
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融合与渗透。
苏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人生态度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
他积极进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经历谪贬,但都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
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一、儒家的积极入世苏轼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儒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
他的父亲苏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二十七岁始,每日待在书房中刻苦用功,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大器晚成。
他的著作论据充足,纵横恣肆,有雄辩家的风采。
尤其是他所写的《六国论》,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发奋刻苦的苏洵同样也鞭策着苏轼、苏辙两个孩子。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个卓有见识、才德兼备的女子。
苏轼十岁时,她就教导苏轼读《范滂传》,使苏轼发愤要成为范滂母亲那样深远灼见的人。
苏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幼就受到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熏陶,树立自己“奋厉有当世之志”的人生目标;他的弟弟苏辙也颇有才德,但是性情内敛,不如苏轼豪迈狂放,他们二人,感情极好,一生都是彼此扶持,相互勉励,使世人都为之感叹。
同时,苏轼生存的时代也成就了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出世精神让他颇有感悟,苏轼一生都把兼济苍生作为他处身立世的准则。
儒家思想首先告诉苏轼如何为人处世。
苏轼最早学习的书籍中有很多都是儒家典籍,因此儒学思想对苏轼认识世界产生了引导作用。
当他读过《范滂传》后就问母亲,假设自己要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会如何做。
他以修身为做人的准则,在这基础上一步步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倡导人要奋发图强,建立功业,以救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苏轼与儒释道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
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
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积极用世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
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
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
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状。
究其原因?是当时政府实施的“盐法”制度造成的。
诗人虽不动声色,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
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
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
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难言,怕遍体伤疤让人心寒。
在这首寓言诗里,作者用幽默讽刺了虐政对下层人们的戕害。
即便在流放岭南时期,苏轼还是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长春街小学徐惠一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广泛吸取,兼容并包。
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既充满矛盾,但经他消融调和之后,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是苏轼思想的独特之处。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对三家都有吸收,又都有扬弃,他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三家思想中,从人生处世态度看,儒家是积极用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
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很难兼容,但苏轼却能加以消融和调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从而融为一体。
但三家思想在苏轼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从总体上看,苏轼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的影响,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从时间发展上看,则贬官黄州以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他关心现实政治,推崇和学习贾谊、陆贽那样的政治热情,反对空言,积极从政,重视对现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对现实政治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和实际的措施。
而贬官黄州以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
不过,虽然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又都是纵贯他的一生的。
他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
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
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
”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
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出 于 一 种 人 生 幻 灭 的 虚 无 感 ,而 是 体 现 为 一 种 人 生 追 求 。 可 以 说 , 是 一 种 高 层 次 的 精 神 追 求 , 超 世 俗 、 功 利 这 是 超 的 他 是 吸 收 佛 道 思 想 中 他 认 为 有 用 的 部 分 , 加 以 改 造 并
仕 途 之 时抱 着 “ 身 、 家 、 国 平 天 下 ” 宏伟 抱 负 . 修 齐 治 的 然 而 在 其 政 治 受 挫 、 遇 “ 台诗 案 ” , 心 疲 惫 的 苏 轼 又 遭 鸟 后 身 试 图 在 佛 道 中 寻 求 心 灵 的 宽慰 。 胸 宽 广 、 性 乐 观 的 苏 心 生 轼 在 与 佛 道 的 结 合 中 自 身 的 文 人 心 态 发 生 了积 极 转 变 . 他 没有 完全 沉溺 于佛 道 以寻 求解 脱 和避 世 .而是 将 佛 道 思 想 为 我 所 用 , 而 转 化 成 为 自 己人 生 哲 学 的 精 华 部 分 进 儒 释 道 的积 极 融合 标 志 着 苏轼 人 生 哲 学 观 的 正 式 形 成 .
:
墨
试 析 苏 轼 人 生 分 期 的 儒 释 道 思 想 及 其 成 因
张 瑜
800 ) 1 0 8
( 海 师 范 大学 人文 学 院 , 海 西宁 青 青
摘 要 :苏 轼 一 生 深 受 儒 家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 入 步
“ 忧 冰 解 , 神 俱 泰 。” 《 月 辩 公 真 赞 》 从 此 苏 轼 就 乐 百 形 (海 ) 于 同禅 僧 广为 交 往 。苏 轼 学禅 主要 是为 了借 鉴 禅 宗顿 悟
的 洪 流 中 , 能 完 成 自 己 “ 身 、 家 、 国 平 天 下 ” 宏 才 修 齐 治 的 伟 抱 负 。【苏 轼 这 种 早 期 的 儒 家 思 想 主 要 是 由 家 庭 因 素 、 1 ]
谈谈苏轼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

教材解析JIAO JIE XI 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也是他精神突围的主战场。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名义上是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是,在黄州的这些日子里,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创作也进入了巅峰期。
如果没有黄州的那片山水,苏轼又怎么可能脱胎换骨,找到真正的自我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歌喉吟唱,从容前行。
竹杖和草鞋的轻便胜过骑马,这些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山头的斜阳似乎在欢迎“我”,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在“乌台诗案”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了这首词。
那时,他刚好要去沙湖买田,却突然遇雨。
看上去是平常无奇的一场雨,却让他进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在苏轼的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过一百多次。
“归”不仅是作者的一种人生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那么,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呢?是入世、避世,还是出世呢?这就要从他的思想观念说起。
苏轼能自由地出入于儒释道之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没有丝毫的冲突,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儒释道三种思想和谐共生。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儒家思想:入世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的父亲为他们兄弟二人取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轼”是指车上的横木。
苏辙,“辙”是指车子留下的印迹。
兄弟二人的名字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和中庸的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摘要:苏轼一篇《前赤壁赋》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交融与苏轼人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就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三家思想。
关键词:前赤壁赋;苏轼;儒释道;思想;经历众所周知,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在被贬黄州后所作。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是他的早年读书进入仕途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他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第三时期就是回到中央后,因不合旧党,自请离朝;第四个时期就是一贬再贬。
苏轼人生中经受过的第一个巨大打击就是“乌台诗案”。
我们知道,苏轼和王安石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原因在于,王安石主张变法要实行“剧变”,而苏轼则主张“渐变”,虽然两者都从根本上支持变法,但从变法的方式上来看,苏轼的主张就和王安石的主张产生了冲突。
苏轼不满变法上的某些因素,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力,对新政的实施不利,所以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
因为当时宋朝有个不许杀士大夫的规定,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的苏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儒家思想转变成为佛道思想。
这样的转变,常见于士子求取功名不成,或者怀才不遇后,精神遭受巨大打击就用佛道思想来麻痹自己。
首先,我们可以从全文的第一段找出思想转变的相关线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知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就是指诗经中《陈风·月出》的第一章,原句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因为古时,“窈窕”和“窈纠”的发音相似,所以称之为“窈窕之章”。
而《诗经》又是儒家经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分享到:更新日期:2012-05-07 | 点击:5次 | 一键收藏本论文摘要: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
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苏轼人生儒释道反思
一、苏轼早期的笃信儒学
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东坡先生本传》)贾谊是汉文帝时“通诸家之书”的儒士,以儒治国。
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
苏轼以他们的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
所以他曾对朋友这样说道:“我非因农家,安能事耜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
”(《送宋军用游辇下》)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改变一切的力量,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1]苏轼这种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当他在回忆当年(公元1061年)与乃弟子由双双赴科举考试时,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完全是以儒学为指导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充分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潘苍崖在评东坡所写的《范增论》时说:“子瞻祖其家学,气焰赫奕,人多慕之。
要之自六经出,则源深而流长,人见其正大温粹,不知其所养者本也。
”他自己在《上梅圣俞书》中也说:“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苏轼早期博览经籍群书,思想上深受六经儒学的影响。
二、壮年受挫后的佛道思想与积极转变
(一)苏轼与佛道渊源
苏轼家学渊源,幼年时期已经接触佛教。
他的故乡四川自唐代以来,佛教就甚为发达,其父苏洵曾经结交蜀地名僧云门宗圆通居纳和宝月大师维简,其母程氏笃信佛教,其弟苏辙也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亲友中也多佛教信徒,因此苏轼从小便对佛教耳濡目染。
苏轼二十几岁初入仕,任凤翔签判时,即习佛于同事王大年,借佛法调解烦闷情绪。
通判杭州时常听海月大师宣讲佛理,令自己忧劳纠结的心情获得了意外的解脱:“百忧冰解,形神俱泰。
”(《海月辩公真赞》)从此苏轼就乐于同禅僧广为交往。
苏轼学禅主要是为了借鉴禅宗顿悟真如的方式来进行心灵修养。
禅宗顿悟理论认为:成就佛道,不需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经验积累,只凭感性直观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
苏轼正好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
自“乌台诗案”后贬官黄州,他自称:“不复作文字,惟时作僧佛语耳。
”(《与程彝仲书》)达到了“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黄州安国素记》)的境地。
北宋是一个道风很盛的时代,正值发展时期的道教,受到太祖太宗的尊崇,更加蓬勃兴盛。
真宗迷信道教,捏造出一个神仙赵天尊并奉为祖宗,自己也称道君皇帝,在天下大造宫观,酿出浓浓的道教气氛。
苏轼的祖父苏序淡于功名,疏达不羁。
在苏轼小的时候祖父常带他到苏府门前的竹林和附近的道观中玩,苏轼的父亲苏洵信奉道教,在未生苏轼前便去道观拜神,祈求生子。
生下苏轼后,他认为是神的恩赐,去道观谢恩。
苏轼还未出生便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
苏轼自八岁起就入天庆观北极院,跟从道士张易简读小学,从那时起,道家思想就在苏轼心中萌芽了,并对苏轼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轼学习和吸收佛道思想,并不是为了避世,更不是出于一种人生幻灭的虚无感,而是体现为一种人生追求。
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超世俗、超功利的。
他是吸收佛道思想中他认为有用的部分,并加以改造利用,以构建他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他在《答毕仲举书》中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这里讲的“静”和“达”,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这种境界,第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世俗人生的超脱。
名利、穷达、荣辱、贵贱、得失、忧喜、苦乐等,都是人生现实欲念所生出的一种羁绊和枷锁,到了“静”和“达”的境界,就从这种羁绊和枷锁中解脱出来了。
第二个层面,可以理解为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而变得无比的开阔和广大。
(二)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下思想的积极转变
经历过少年得志的鼓舞,踌躇满志的苏轼正想要在朝廷中大展拳脚,施展自己伟大的人生抱负时,却无意中卷入了北宋统治集团的新旧党争中。
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了政治上的牺牲品,苏轼遭遇到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因此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自从他被贬黄州以来,其原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辅以佛道,变成了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儒家思想为辅,“外儒”的一面渐隐,“内释”的一面凸显出来。
禅宗随缘凭命思想和苦空观,帮助苏轼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贬谪期。
他在《参寥泉铭》中说:“梦幻是身,真即是梦,梦即是真。
”他常常在词中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些感叹均是苏轼对人生大彻大悟的深切感受。
人生如梦的哲理思辨可以把陷溺在人生苦海中的凡夫俗子超度出来,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在自我感觉的虚幻平衡之中,忘却执著人生的种种欲望烦恼,获得梦幻般的曾经拥有似的感觉。
佛教哲学的思辨力量把他人生挫折的巨大压抑和心灵痛苦的浓厚阴影统统撒向梦的原野,消融在佛教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生长出郁郁葱葱的随缘与旷达来。
[2]
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除了将人生的视角由儒家转向禅宗外,苏轼还把生活的兴趣转移到了道教幽居默处的方式上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微不足道,于是便借《赤壁赋》一文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
苏轼的处世态度真率旷达、自在逍遥,有着非常浓厚的道家成分。
道家道教讲究道德,对于形成苏轼良好的品格有很大关系。
苏轼说:“神仙至术,有不可学者:一忿躁,二阴险,三贪欲。
”苏轼好神仙,就不断修饬自己的德行,形成正直善良、高洁磊落的品格,表现出一种胸襟博大、豪放达观、天才纵逸的气质,而淘去士人的通病:胶固狭隘,浅陋沉浊。
[3]
三、晚年儒释道的融合心态
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花甲之年连遭惠州、儋州的二度贬谪,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韩愈贬至潮州,柳宗元贬至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
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吾贬海西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这种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苏轼在弥留之前的绝笔诗《答径山琳长老》中写道:“与君皆丙子,名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表现出他参透世道后真正的大彻大悟。
儒释道融合思想给兼综众学、广摄博取的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文化心理结构、人格修养、仪态风度等都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苏轼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封建知识分子之处就在于他能将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支配自己,即“外儒内道”,或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儒释道三家都同样推崇,同样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当外界条件允许时,即用儒家思想支配自己在社会上追求事业,积极从政,以身许国,济世救民,施展自己的胸襟抱负,一逞才学;当客观现实与其自身的理想抱负发生矛盾时,就回转来用儒道思想来解脱自己,支撑自己,而做到乐天知
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罕见的一位“快乐天才”。
苏轼曾说:“万物自生成,故天地设位而已。
”“天地之间,或贵或贱,未有位之者也,卑高陈而贵贱自位矣。
”(《毘陵易传》)故能置穷达、祸福、生死于度外。
社稷梦难平,于是苏轼选择了另一道窗口的风景,因为在他的眼中和光同尘并非隐忍苟活,暂时的忧心只是因为开错了窗。
在人生旅途中行进,不必死守山穷水尽的无助而忘却实现快乐的主旨。
《定风波》一词更将苏轼对人生的反思演绎得淋漓尽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叙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参考文献:
[1]李一冰.苏东坡大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9.
[2]谢建忠.论佛教哲学与苏轼的“人生如梦”思想[J].重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6,(6):57.
[3]刘文刚.苏轼与道[J].成都:四川大学学报,200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