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合集下载

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措施

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措施

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措施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措施一、引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商业运营中必须加强风险管理。

其中,廉政风险是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

如何有效排查廉政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成为当前企业面对挑战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措施的探讨,帮助企业了解廉政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廉政风险排查的方法与工具,同时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力图为企业打造廉洁经营的良好环境。

二、廉政风险的原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廉政风险。

了解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掌握排查和防范的方法。

1. 没有良好的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机制不规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清晰,会导致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的监督和控制,容易产生廉政风险。

2.管理者行为失范企业管理者如果缺乏诚信,法律意识差,缺乏廉洁意识,极易进行违纪违法行为,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虚假财务报告等,容易产生廉政风险。

3.组织文化不健康企业发展过程中,如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无法通过文化引导员工的行为,不会有良好的价值观,不懂得诚信与合规自然不能念及风险。

4.政策法规缺陷政策法规存在空白或者缺陷,无法完全覆盖企业的各种活动,使得企业面临未知的法律风险和信息泄露风险。

三、廉政风险排查方法与工具廉政风险排查是指通过对企业进行各个方面的检测、监督和评估,找出廉政风险的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原因,为企业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1. 全面评估全面评估是廉政风险排查的首要方法。

企业应该对廉政管理做全面、系统的评估。

全面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人员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制度等方面,发现弱点,防范风险。

2. 制定风险排查计划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风险排查计划。

计划应涵盖各个部门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3. 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廉政风险排查中,使用科技手段可以提高排查效率和准确性。

调研报告:防范化解政治领域重大风险思考与对策

调研报告:防范化解政治领域重大风险思考与对策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中央关于维护政治安全的各项要求,确保我国政治安全。

当前,我国政治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向好的基本态势,但也要看到,政治领域面临的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影响政治安全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日趋复杂。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形势严峻,责任重大。

一、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习近平十分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在深刻总结国家安全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科学把握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特征和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揭示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内在发展规律,实现了我们党在国家安全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这是习近平首次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政治安全是指国家主权、政权、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威胁、侵犯、颠覆、破坏的客观状态。

在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核心是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安全。

2017年1月12日,习近平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安全,归根到底都是以政治安全为基本前提。

(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1000字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1000字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1000字目录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结构概述1.3 目的2. 国内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2.1 经济增长放缓2.2债务问题2.3结构性改革压力3. 外部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3.1国际贸易摩擦加剧3.2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3.3地缘政治风险升高4. 应对措施分析与比较评价4.1宏观调控强化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2积极应对债务风险4.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 结论5.1 分析总结国内外风险挑战5.2 总结应对策略和展望引言1.1 背景和意义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诸多国内外的风险挑战。

这些风险挑战不仅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理解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在国内方面,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我们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问题以及结构性改革压力等一系列挑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

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升高等因素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特别是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2 结构概述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国内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问题以及结构性改革压力等方面。

接下来,第三部分将着重探讨外部风险挑战及应对措施,包括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升高等方面。

紧接着,第四部分将进行应对措施的分析与比较评价,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强化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积极应对债务风险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国内外风险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经济面临的各种国内外风险挑战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剖析,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政 治创新知识点总结

政 治创新知识点总结

政治创新知识点总结政治创新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需求下,理解和掌握政治创新的相关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创新的概念与内涵政治创新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引入新的理念、制度、方法或机制,以解决政治问题、提高政治效能、促进政治发展。

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政治模式的简单改进,更是一种突破和变革,旨在创造更公平、更民主、更高效的政治环境。

政治创新涵盖了政治制度创新、政治治理创新、政治参与创新等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增加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和方式,提高政治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都属于政治创新的范畴。

二、政治创新的重要性1、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政治模式和治理方式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政治创新能够使政治体系及时调整和优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政治效能创新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可以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政治目标。

3、促进民主发展政治创新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和平台,扩大民主范围,深化民主程度,使政治权力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4、增强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政治体系能够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三、政治创新的驱动因素1、社会需求当社会中出现新的利益诉求、矛盾问题时,会推动政治体系进行创新以满足这些需求和解决问题。

2、技术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如电子政务的推广、网络问政的兴起等。

3、国际环境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也会对本国的政治创新产生影响和启发。

4、政治理念的更新新的政治理念和思潮的出现,如可持续发展、人权保障等,会促使政治体系在理念和实践上进行创新。

四、政治创新的实践案例1、新加坡的廉政制度创新新加坡通过建立严格的反腐败法律体系、高效的监督机制和廉政文化教育,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打造了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来源:中国网作者: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目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

“四大考验”以往中央多次强调过,但对考验可能会带来的危险,则是第一次强调。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背景下,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重在时刻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给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个警醒: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复杂,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党必须常怀忧患意识,深刻警醒自己。

执政考验。

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执政为民,这对于我们的执政理念和党的自身改革创新是新的重大考验。

作为一个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的党,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应对执政考验必须做好的课题。

这要求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运用自己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

要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的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不懈地反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改革开放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改革带来的利益结构调整使一些人受益的同时也使一些人利益受到损害,出现了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改革历经多年“由易及难”,在某些领域的推进似乎正遭遇瓶颈,或是遭受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政府在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但离人民满意仍有距离;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社会贫富分化、道德缺失;面对骄人的数字成绩,某些群体容易滋生“盛世心态”,固步自封……这些都是我们党必须迎接的改革开放的考验。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新时代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关系面临着很多风险与挑战。

本文将围绕着这些风险与挑战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 经济风险和挑战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危机四伏。

首先,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将给中国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的全球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化和数字化等新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外贸出口、投资合作和外汇安全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特别是在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中,中国企业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二. 政治风险和挑战中国政治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

首先,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要求愈发迫切。

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腐败、权力过度集中等,已成为阻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当然,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还取决于人民对其信仰和依赖的程度。

第二,中国政府承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实际上提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期望值。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政治上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不仅会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动乱。

三. 社会风险与挑战近年来,中国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污染环境、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安全和经济不平等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

此外,随着城市化和城乡差距的扩大,社会失调、阶层分化、社交网络舆论压力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四. 国际风险和挑战在全球多极化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资本和经济市场内的地位不断上升。

然而,中国在这个国际竞争格局中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与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不足,贸易条件软弱,也成为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

双轨制改革战略不应放弃

双轨制改革战略不应放弃

改革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转型。我理解的中国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实施的基本战略,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战略、一个渐进的战略,或者说我们习惯上说的“双轨”的战略。这个战略是保护、承认和转化既得利益,发展和巩固新生的市场利益。换句话说,是通过保存存量、转化存量来发展增量。因此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对抗,有震荡也没有翻船。
我们目前面临的危险可能还在于过于急躁,不知道自己前面为什么成功了。事实上,改革是一个经济、社会、政治、观念的逐步演变的过程,我们不能人为割断这个历史过程。
中国历史上,包括这100多年来,中国人不知选择了多少快的东西,干净利落的东西,结果是欲速而不达。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妥协的、渐进的、世俗的和不理想的,但日积月累形成巨变,以改良的手段出发,实现了如邓小平预言的“第二次革命”的结果。这才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真正的成功经验。
当时,会上对于决策层最关心的价格改革有几种意见的争论,主要是“调派”与“放派”的争论。后来我们几个都不是一个单位的人碰在一起,感觉光调也不行,光放也不行,就提出了“放调结合”的双轨制。会议的组织者觉得这个办法好,要我们把这个思路写出来作为会议文件附件上报,同时要我代表价格组参加向当时的国务委员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劲夫作汇报。张劲夫问我双轨制怎么讲?我解释说,就是放调结合,计划内的商品价格,国家向上调价,即所谓“内调”;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即所谓“外放”,放开后,市场价格开始会往上走,受高价刺激,生产增加,市场价格会转而向下走。到最后,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价格会统一,过渡到单轨。张劲夫回到北京后,在国务院力荐放调结合的双轨制思路。1985年3月,国务院下发文件,放开生产资料的计划外价格。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价格双轨制的正式启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价格双轨制又逐渐拓展到经济模式的双轨转换。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为什么会一直滞后呢?历史沿革造成了政治体制的惯性,让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利益固化导致了一些利益集团对改革持保守态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权力集中也成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政府部门实力庞大,难以做出快速而彻底的改革。

社会稳定也使得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增加,因为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

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滞后,是由于历史沿革、利益固化、权力集中和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历史沿革,利益固化,权力集中,社会稳定。

1. 引言1.1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而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历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滞后,往往有多种原因导致。

从历史沿革上看,政治制度往往是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一旦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就会对改革带来阻力。

利益固化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力集中也是导致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之一,权力集中会使得改革变得困难,因为改革需要挑战既得利益和权力。

社会稳定也是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因素,一旦政治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动荡,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为何会滞后?历史沿革、利益固化、权力集中和社会稳定等因素都在其中发挥作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其原因,还需要寻找出路,为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历史沿革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历史沿革中找到一些线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政治体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演进。

由于历史上的政治体制往往是由一些特定的社会阶层或政治精英所控制,因此改革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历史上的政治体制改革往往需要经历长期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取得一些进展。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浅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摘要: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在基本的政治原则、制度内涵、运行机制、外部环境都是大致相同,在局部地区对原有体制进行重构和改革的成效、结果与在中央层次的改革成效、结果不会相差太大。

在少数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改革,即使改革出了问题,影响范围较小,风险、成本、后果也是可控的。

改革造成的损失也可以由上级党委、政府乃至中央迅速进行弥补。

当地方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已经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即使高层次的改革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层次经过改革已经具备完善而行之有效地制度和规范,地方政府也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化解来自上层乃至中央层面决策失误,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层面的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中央;地方;路径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10-02“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有危险”[1]。

这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事实。

但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应当怎么改,党内外、国内外一直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不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还有前苏联改革失败后的惨痛结局,已经让党内外主流群体在我国改革路径上有一个大体的共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2],要在党的领导下自下而上地从基层地方开始,在中央和地方的良好互动中依序、渐进地推进和展开。

而不能让另外一种观点主导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即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寄希望于掌握着中央最高权力的强有力的个人或集体进行总体性、全面性、没有约束和节奏的完全放开和推进。

应该说,持另一种观点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还受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社会时期权力本位思想、早期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生活下形成的管控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理想化的、想当然的观念的影响。

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都过度而盲目地迷信政治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

认为有了最高的权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而没有认识到在早期,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简单、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一致、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社会自主性缺失的全能型、自我封闭型国家阶段,所以权力运用上,能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上下令行禁止,协调统一,权力运用的成效可以在短期内让社会成员在预料和期待的范围之内看到。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一、动摇党的基本路线产生的风险在30多年的实践中,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党内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在两个基本点之间,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上却长期存在争论,僵化和自由化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都始终存在。

既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怀疑以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离开社会主义轨道。

二、淡化党的意识形态带来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政治理想;社会思想文化呈多远多样多变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西方的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思想观点大量涌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严峻挑战的态势。

表现为: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科学文化与封建文化矛盾尖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关键的是一些党员和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泛滥,无信仰或信仰宗教的人在增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被淡化。

三、党内民主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在党的组织中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而党委中权力又过分集中于“一把手”。

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党内的官僚主义、家长制、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

另一方面,广大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难以充分行使。

四、精神懈怠、意志衰退产生的风险随着执政时间延长、执政环境的变化,成绩多了,鲜花多了,掌声多了,在某些党员干部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精神懈怠、意志衰退的现象。

浅议我国政治安全领域存在哪些突出风险及对策建议

浅议我国政治安全领域存在哪些突出风险及对策建议

浅议我国政治安全领域存在哪些突出风险及对策建议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社会改革新目标的确立,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们根本利益所在。

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们国家安全意识,推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一、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国家政治安全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

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其表现形式是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尊严不受欺辱,政治权力坚实稳固。

我国政治安全的一个特殊性是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必须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为支撑。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逐渐从传统安全领域到非传统安全领域、从国际领域到国内领域,从敌对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的扩展,使得国家安全的内涵深度拓展,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多变,从而使维护国家安全已非一个或几个专门强力部门或力量所能承担的任务,而是一个国家整合所有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综合治理的战略任务。

然而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根本保证。

因为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政治问题。

只有政治是安全的,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它领域的安全。

而在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中,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的有效性、权威性和执政地位的稳定。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

32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在中国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脚步快慢的今天,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总结32年来的成绩与不足。

本文主要总结改革开放32年来中国政治改革成就与不足。

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2年来,我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各项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不断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和深入。

我们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制度;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并赋予其相应职权;立法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协商,实现了对大政方针、重要问题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和探讨。

中共中央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一般都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民主协商会、座谈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解决问题。

关于建立政治特区的建议

关于建立政治特区的建议

关于建立“政治特区”的倡议任不寐(作者惠寄)2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积累了举世瞩目的风险。

谈成绩不是本文的目的,我这里只谈“风险”。

中国改革最大的风险是:“渐进式改革”自身的局限性孕育着国家社会主义的逻辑可能性,并因此包含着“民族主义革命”和“平均主义革命”的双重可能性。

近10年以来,改革出现了停滞,我们已经进入了“后改革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新左派、民族主义以及“秩序主义”(马克思)的出现在朝在野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和声:对国家社会主义的越来越多的共识。

这种意识形态的变迁主要不是“左”的“错误”反复的结果,它更多产生于渐进主义改革积累的结构性变动(参见拙文:“有限现代化与军事主义陷阱”)。

当然,中国奉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存在着自己的障碍。

比如,旧权力体系抵制“资产流失”产生的不稳定选择军国主义策略至少将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第一,权力体系已经进入后英雄主义时代,同时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和国际社的公敌;第二,个体权力在分配性改革推进的机会主义经济中是最大的受益者,集体权力体系的资源自卫与个体权力的赃物自卫之间有一种制约关系,后者对通过集体暴力事件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和资产安全感到恐惧,因而可能反对军事动员和对市场的全面征管。

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向内的军国主义或权力资源内敛至少在一定的时期内,国家全面军国化以前,将导致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后果:经济上通过财政支付者(包括干部、工人等)“下岗”“保卫财政”;政治上通过司法腐败(特别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法制)以行“秩序主义”;文化上复辟幼稚的民族主义、强权崇拜和“实用理性”。

目前中国社会的前国家社会主义精神已经出笼,波拿巴成为英雄。

与此同时,为革命英雄出场和结束改良主义事业正在准备群众基础。

这就是人口问题和失业问题。

目前“下岗”的主要是工人。

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国有企业发生这样的经济危机,“计划者”应承担主要的责任;而目前这种灾难几乎完全由“无私奉献”了几十年的工人来承担,这种不公正构成了基督受难的全部社会基础,更可能构“陈胜吴广革命”的基础或某个救世主疯子上台的基础。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
经济风险涉及市场波动、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方面。为防范经济风险,应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协调,提高抵御外部经济 冲击的能力。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社会矛盾激化、公共安全事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为应对社会风 险,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切实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
社会风险
教育公平风险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可能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影响社会公正和人 才培养。
医疗卫生风险
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可能影响人民健康和 社会稳定。
就业与社会保障风险
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不 稳定因素。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与实践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风险防控和安全1-12
• 引言 •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风险与
挑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与实践
01
引言
引言
重要性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险防 控和安全保障对于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应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提出相应的防控和安全保障措施 。
加强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02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风险与
挑战
政治风险
01
02
03
意识形态风险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西 方价值观对我国意识形态 领域形成冲击,可能导致 价值观混乱和信仰危机。

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

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

背景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 重开幕。
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提到了“全 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 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 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 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 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 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 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西文化、东西文化的碰撞,已经越来越显性化; •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显示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
科技飞速化
• 以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革命、新能源开发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 命飞速发展;
•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凝聚到高新科技的竞争上; • 能否领导我国在高新科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将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业绩和执政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 存在一些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建立后,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多元化导致道德建设“滑坡”;市场经济的某些 消极特性,某种程度上也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等等。
市场经济考验是我们党面临的 “四大考验” 中最关键、最复杂、最严峻的考验。建 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抉择,是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 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体制性生产关系,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何难以形成稳定的共识——对当下政治改革讨论状况的一个观察

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何难以形成稳定的共识——对当下政治改革讨论状况的一个观察
基 本 没 有 涉 及 基 层 社 会 的 民主 自治 ,这 一 方 面是 因 为 社 会 的成 长 刚 刚 开 始 起 步 , 8 2宪 法 提 供 给 社 会 的 治 理 框 架 刚 刚 建 立 ,得 益 于改 革 开 放 的社 会 资 源 流 动 尚存 很 大 空 间 ,政 治 改 革 的 问题 意 识 主 要 是 国家
刚性 需 求的增 长 , 一 方面 限制 了官方政 改 的 空间 , 另一 方 面反 过 来刺 激 了民间 ( 互联 网) 政 改 讨 论 的 过 度 活 跃 。 由 于 阶 级 关 系 和 官 民 矛 盾 的 尖 锐 化 。中 国 公 民 社 会 的 成 长 备 受 掣 肘 , 发 育 严 重
改革 开 放 以来 , 中 国政 治 改 革 的呼 声 ( 以政 治 体
制 改革 的话 语 为 中心 ) 主要 集 中在 两 个 时 期 , 一 个 是
上世纪 8 0 年4 - , 一个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直
到现在 。 8 0年代政治改革 的特点大概可称为“ 一极动 员, 两翼 响应 , 三道 合一 ” , 即 中央高 层发 出改 革指
革 的话 语 犹 存 ,政 治 改 革 的行 动 却进 入 了一 个 相 对 休眠时期 。 新 世 纪 以来 , 政治改革 的呼声重起 , 借助 9 O年 代 后 期 发 展 起 来 的互 联 网 ,尤 其是 过 去 十 年 出世 的 微博平 台 , 关 于政 改 的讨 论 和 意 见 可 谓 纷 呈 迭 出 , 铺 天盖地 , 在理论 视野 、 议 题 内容 、 涉 及 范 围 和 言 说 深 度方面远远超过 8 0 年代 , 有 些 甚 至触 及 到 了 官 方 所 说的“ 底线 ” 。和 8 0年 代 相 比 , 当下 的政 改 讨 论 有 四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作者:储建国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6期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矛盾日趋尖锐就会转化为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转化为治理危机。

防止社会危机转化为治理危机,一方面需要治理者具备临时的危机处理技艺,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长期的政治发展谋略。

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但近三十多年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国家在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上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类似的政治变革几乎席卷全球非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明证。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此快速变革的国家取得优良治理绩效的并不多见。

中国的领导层经过多年改革的大风大浪,并不缺乏进行重大变革的勇气,但在这么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容不得出现重大失误,一旦出现政治失败局面,就会比那些小国更难以挽回。

就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政治发展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有三:一是政党衰败的风险;二是国家分裂的风险;三是社会溃烂的风险。

许多研究者没有认识到西方与非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政党的意义。

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走了一条社会造国家,国家造政党的道路,而非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则走了一条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道路。

两条道路上的政党目标和功能具有根本性差别。

西方在现代社会和国家结构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政党功能有限,典型的如美国政党只是履行着竞选工具的功能,而非西方国家的政党大多是在应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要承担变革现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功能。

这就意味着后者需要承担更重的治理责任,集中更多的治理权力,具备更强的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了一段偏离现代化方向的道路,但政党自律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改革开放后稳定地确立了现代化的方向,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国民也许只是看到那些腐败的现象,但忽视了许许多多的干部在党的目标和纪律的约束下,勇于拼搏、拼命苦干,在执政党提供各种政治激励下体会着人生的意义。

常见的政治风险

常见的政治风险

常见的政治风险所谓政治风险,一般指因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对经营环境中的企业造成的影响。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人们在谈及政治风险时通常限定为后者。

由于政治风险难以识别,影响力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何干预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价值,所以是所有风险中最具威胁性的。

按照传统理论,将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分为战乱风险、财产征用没收风险、外汇管制风险以及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一些限制性经济政策,如外汇管制、进口限制、产品出口要求等。

但随着冷战过后,国际政局的动荡和变化,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发展。

当今,从对外投资角度看,政治风险有如下这些常见形式:政策变动风险即因东道国政策变更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这种变更可能是东道国政权的更迭、社会经济形势出现了新情况而打破了政策的连续性,一般并不有意针对投资企业;但更多的是东道国认为外国投资企业存在明显或潜在的不利于本国的动态,从而在政策上有意作出调整。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所遭遇的政治风险主要属于这一类。

比如,吉利公司2005年计划在马来西亚制造、组装和出口吉利汽车,当生产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并准备年底正式开工时,马来西亚政府出于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的目的,突然宣布新进入的汽车品牌在该国生产的汽车不能在该国销售,必须100%出口。

这一政策变动使吉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

歧视性干预风险即因东道国非正常地使用本国政策、法律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中国威胁论”、“经济民族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差异”等原因,对中国企业来说,这类政治风险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比如,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本是一次正常的商业活动,却被某些美国政客和媒体炒作成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行为,最后由国会出面,在收购行动中设置种种障碍,迫使中海油放弃收购计划。

恐怖袭击风险即因恐怖分子在东道国的活动而给外国投资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非传的统安全威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成风,其实这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

廉洁风险问题

廉洁风险问题

廉洁风险问题廉洁风险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的国家逐渐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新时代里,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强需要建立在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之上。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部门的权力运行中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廉洁风险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权力滥用问题权力滥用是廉洁风险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

在中国大部分行政领域,往往存在着不守廉洁的行为,如受贿、贪污、权钱交易等。

很多时候,这些行为不仅涉及到个别职员,也存在于整个部门或机构中。

这些行为的出现,一方面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也违背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准则。

二、不公正的决策问题在中国,很多情况下,一些公共部门的决策并不符合公正的原则,这是廉洁风险问题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事实上,公共决策的公正性是社会和法治的基石。

在这方面的问题上,可能会出现贪污腐败或者人情交往等情况,导致某些决策成为利益集团的商品,对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影响。

三、监管缺乏还存在问题政府的监管机构在中国也有各种问题。

一些监管机关在行政事务处理中可能会出现廉洁风险问题,如收受利益、秉公不正等。

此外,很多时候由于官员个人的行为以及机构运行方式,监管缺乏,导致一些监管职责不到位,监管环境也不够严厉。

四、信息不透明问题信息不透明是廉洁风险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方面,政府的公开透明程度很低,不是所有公众都能够获得政府信息,掌握政府信息的也很少。

这样不仅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也让一些公共领域中的不公正行为更容易发生。

五、行业垄断问题在一些重要行业中,由于企业或者个人的垄断行为,给公共领域带来了不公正的因素,形成了廉洁风险问题。

例如,医药领域中,一些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虚高产品价格,从而牟取高额利润。

这种现象不仅对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也对社会公正和公平造成了影响。

六、社会观念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社会观念问题。

我们的社会观念是文化价值观和政治体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矛盾日趋尖锐就会转化为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转化为治理危机。

防止社会危机转化为治理危机,一方面需要治理者具备临时的危机处理技艺,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长期的政治发展谋略。

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但近三十多年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国家在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上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类似的政治变革几乎席卷全球非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明证。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此快速变革的国家取得优良治理绩效的并不多见。

中国的领导层经过多年改革的大风大浪,并不缺乏进行重大变革的勇气,但在这么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容不得出现重大失误,一旦出现政治失败局面,就会比那些小国更难以挽回。

就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政治发展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有三:一是政党衰败的风险;二是国家分裂的风险;三是社会溃烂的风险。

许多研究者没有认识到西方与非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政党的意义。

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走了一条社会造
国家,国家造政党的道路,而非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则走了一条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道路。

两条道路上的政党目标和功能具有根本性差别。

西方在现代社会和国家结构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政党功能有限,典型的如美国政党只是履行着竞选工具的功能,而非西方国家的政党大多是在应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要承担变革现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功能。

这就意味着后者需要承担更重的治理责任,集中更多的治理权力,具备更强的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了一段偏离现代化方向的道路,但政党自律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改革开放后稳定地确立了现代化的方向,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国民也许只是看到那些腐败的现象,但忽视了许许多多的干部在党的目标和纪律的约束下,勇于拼搏、拼命苦干,在执政党提供各种政治激励下体会着人生的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政党自律的老本啃得差不多了。

如果不采取新办法让这个政党涣发出新的生机,在以民主为指向的政治发展进程中,这个党就面临着可能快速衰败的危险。

对于一个大国,尤其是地区和民族矛盾比较复杂的大国来说,在政治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国家分裂的危险。

两岸局势紧张时,中国通过了一个《反分裂国家法》,本身就证明了这种危险的存在。

国家认同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以基本人权为基础的公民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本基础,而
建立在所谓“特殊主义”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无论在理论逻辑还是在政治实践中,公民政治认同难以解决为什么某一部分人一定要认同某一个国家的问题。

民族国家的产生在历史上是个偶然和武断的结果,文化的凝聚力是维持这种结果的重要纽带。

中国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呼应国家认同研究的所谓主流观点,而要将中华文化复兴与现代国家的整合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让各民族各地区不仅共享现代国家的那些权利,而且共享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要让不同人群的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都能沐浴在中华文化的春风当中,和谐共处。

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社会溃烂,一些社会学者、文化学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其主要表现就是人心趋坏,行为失范。

更糟糕的是,在某种恶的社会秩序中,已经没有人感觉可以按善的规则行事了。

如果在不断溃烂的社会环境中,现代民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引入更多的选举竞争和权力制约只会导致恶人相斗,无事可成。

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是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必须以一定的民主文化为支撑,这种文化引导公民对他人释放出合作的善意,并为公共利益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社会溃烂的情况下,很难产生这样的公民,因而也就很难出现优质的民主。

要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政治和社
会价值,主要就是“仁义之道”,我们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打通“仁义之道”与“现代民主”的关系,将其运用到社会和政治建设当中。

这些危险并不能成为阻碍政治发展的借口,各国的经验教训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宝贵财富,中国需要在政治发展中化解这些危险,同时发展出更加优质的民主,为人类未来的政治图景添加丰富的中国元素。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