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管理主体与客体

(二)二者的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1.相互依存 (1)管理主体离不开管理客体而存在 二者互为存在条件:管理主体的权威需要管理客体的维持,管 理客体是管理主体所制定的策略、计划的最终执行者。 管理主体的绩效通过管理客体的行为而实现 管理客体是管理主体行为的监督者、评价者和调节者。
1.人际关系角色:作为正式工作负责或管辖一个具体的组织 单位并具有特别的职务地位的人,所有管理者都要履行的礼 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这类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 力。 (1)代表人角色:礼仪性质的角色。 ( 2 )领导者角色:营造组织氛围,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 激励和动员下属,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 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 3 )联络者角色:发展横向和外部的联系,组织个人、小 组一起工作、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所扮演的角 色。
2.教练式的管理风格。 在具有指令式特征的同时,管理者与下属之间采取双向或多 向的沟通、倾听、鼓励、辅导、澄清和激励等称为高支持行 为。其管理行为模式是支持式,其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推销、 解释、澄清和说服。
3.团队式的管理风格。 管理者给下属以大致说明,并与下属一同展开工作,注意倾 听下属的意见与感受,激励下属积极地参与。其管理行为模 式是参与式,其使用的管理工具是参与、鼓励、合作和承诺。
2.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对象主要是指纳入管理过程的人力、 物力、财力、信息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
二、管理主体、客体的构成
(一)管理主体的构成 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控制者,管理主体由两个部分 构成:
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

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在行政管理的领域中,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对于理解和把握行政行为的本质、范围以及法律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行政主体,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这一概念包含了几个关键要点。
首先,行政主体必须具有独立的“名义”,能够对外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比如,政府部门发布的行政命令、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等,都是以该部门自己的名义进行的。
其次,行政主体要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实际权力和能力。
这意味着它们被法律赋予了特定的职权和职责,以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行政主体要能够独立承担因自己的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如果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行政主体要依法接受法律的制裁和纠正,并对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进行赔偿或补偿。
在我国,行政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是最常见的行政主体,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
这些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力。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则是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情况下,经过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获得了行政主体的地位。
例如,高等学校在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力,从而成为特定领域的行政主体。
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是行政客体,行政客体通常指行政主体行政管理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客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
相反,法律赋予了行政客体一系列的权利和救济途径,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侵害。
行政客体的范围非常广泛。
公民个人作为行政客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受到各种行政行为的影响,比如公安机关颁发的身份证、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处罚等。
法人和其他组织,如企业、社会团体等,在经营活动和社会事务中也会与行政主体发生各种联系,接受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和审批。
主体和客体最基本的关系式

主体和客体最基本的关系式
主体和客体
1、主体指的是拥有巨大潜力和主动权力的具体实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它们
是主动发起行动者,拥有行动的权利。
2、客体指的是接受主体指令和服从主体的对象,客体只负责接受主体的指令并服
从命令,它们没有独立行动的权力。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主客义务:一方负责指挥,一方负责服从。
主体将会指挥客体,希望客体按照
它的要求去做事,而客体只能按照主体的要求去完成任务,由此产生一种主客义务关系。
2、主客依存:客体依靠主体拥有安全感以及能够持续生存,而主体也依赖客体做
到自己期望的一切。
由此产生主客依存的相互关系。
3、主客协作:客体以某种形式与主体协作,以实现某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客体获得东西的同时,主体也会获得所需要的。
4、主客调节:主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直接影响、引导、启发等,对客体进
行调节,以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结果。
总之,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一种关系,包含着以上四种关系:主客义务、主客依存、主客协作以及主客调节。
每一种关系都要求双方的尊重、责任以及合作,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之间才能够有效的沟通交流,并实现最终的目的和意图。
管理学试卷以及重点

管理学试卷以及重点一、名词解释1、管理客体:管理客体又称管理对象,是指管理主体(即管理者)直接体用和影响的对象,即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
,2、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绩效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3、统一指挥:统一指挥是指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5、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又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
它通过情况的观察、规律的握信息的分析趋势的预测,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其未发生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6、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就是根据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即从组织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中发现偏差,通过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
7、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在创造和掌握新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提高组织整体效能,推动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的交化和新的组合过程。
8、公司内部创业:公司内部创业主要指被已有组织发起的组织的创造、更新与创新活动。
创业活动是由在组织中工作的个体或团队推动的。
二、简答题1、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②人际技能③概念技能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组织结构及制度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和社会大环境因素。
②内部因素:个人意志、能力和信念因素。
个人责任感因素。
3、决策的原则①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②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4、决策过程①认识决策需要②确定目标③拟定备选方案④评价备选方案⑤选择满意方案⑥实施选定的方案⑦从反馈中学习5、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战略决定了组织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组织结构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必须要和组织的总体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匹配。
《管理学概论》-论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学概论》主讲教师:喻晓航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01.论什么是管理02.论管理的载体03.论管理的主体与客体04.论管理的职能05.论计划的权变因素06.论计划的核心要素07.论决策管理的类型08.论组织高层战略管理的模式09.论组织中层战略管理的模式10.论组织设计的要素11.论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式12.论现代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式13.论组织职务设计14.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步骤15.论沟通的过程16.论沟通的方式17.论沟通的障碍18.论控制的过程19.论控制的类型20.论有效控制系统的构建二、论文写作要求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论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一、管理主客体的定义管理主体: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管理者;管理客体: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被管理者;(1)管理主体的范畴既然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那么组织中的管理主体就由两个部分构成: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和负有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员;各方面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中的骨干人物,没有他们,组织既定的目标难以实现;尽管上述两类人都是管理主体中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两者仍有区别,这是因为后一类人在成为管理活动的出发者和执行者的同时,又是前一类人的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即前一类人指挥、协调、控制、监督这些人来执行分解的组织目标与任务。
2管理主体

管理客体的划分
从对人的管理主要涉及人员分配、工作评价、人力开发等; 对资金的管理主要涉及财务管理、预算控制、成本控制、资 金使用、效益分析等; 对物的管理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物料的采购、存储与使用, 设备的保养与更新、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等; 对信息的管理主要涉及组织外部、内部信息的快速收集、传 递、反馈、处理与利用、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等; 对技术的管理主要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引进与使用, 各种技术标准和工作,方法的制定与执行等; 对时间的管理主要是如何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组织目标等; 对信用的管理,如通过组织的实践活动、媒体宣传和从事公 益事业等手段,树立本组织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为 组织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
直线管理人员
是指有权对下级进行直接指挥的管理者。他们与下级之间存在 着领导隶属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职权关系。直线人员主 要指组织等级链中的各级主管,即综合管理者。例如,企业中 的总经理——部门经理——班组长。
参谋人员
是指对上级提供咨询、建议,对下级进行专业指导的管理者。 他们与上级的关系是一种参谋、顾问与主管领导的关系,与下 级是一种非领导隶属的专业指导关系。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咨询 、建议和指导。
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是管理的接受 者。组织的管理客体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即包括组织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也包括能为我所用的 一些外来的资源。 首先,组织中一般成员均是管理的客体,他们执行 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遵照一定的工作运行规则 工作,以求获得良好的工作成绩;其次,组织中 的其他资源如物质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 均是管理客体;再次,组织向外扩张和发展时作 用于相关的人、财、物和其他组织,这些也就成 为了本组织的管理客体。
社会管理学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2008
收入差距 物价上涨 看病难、 贵 就业失业
2010
住房 物价上涨 收入分配 看病难、 贵 就业失业
收入差距 地区差距 社会治安 高失业率
看病难、 贵 就业失业 收入差距 腐败
农民负担 就业严峻 弱势群体 缺少社会 支持 收入差距
5
腐败
养老保障
高房价
突出的社会问题
年度 排名
6 7 8 9 ——
——依附关系,派系结构——
户籍制
• 户籍与资源配置、利益分配
• 户籍制与社会分层 • 户籍制与地位流动性
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管理主体多 元化
• 党委领导(政治核心)
• 政府负责(决策执行) • 社会协同(组织保证) • 公众参与(社会基础
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 强社会与弱国家
• 强社会与强国家 • 政府的角色定位
• 多主体的介入(怒江水坝,三峡水电站)
• 社会风险评估(厦门PX事件、昆明PX事 件)
• 社会管理主体的博弈与协调
社会管理的客体
• 社会主体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人群、 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和社会事务
• 特性:复杂性、开放性与能动性
突出的社会问题
年度 排名
1 2 3 4
2000
腐败
2005
2006
单位制
• 功能合一性(政治的、社会的以及自身专业分工) • 非契约性(生产要素主体之间的非契约关系) • 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强制性的依附关系结构: 单位依附于国家,个人依 附于单位。 单位体制:一切微观社会组织都是单位, 控制和调 节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由与党的组织系统密 切结合的行政组织构成。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主体 与客体
社会管理的主体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在实践中的运用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在实践中的运用一、概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推动思考和创新。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运用。
二、主体客体化的概念和特点2.1 主体客体化的定义主体客体化是指将问题或者现象看作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们将自己看作是主体,问题或者现象看作是客体,通过对客体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
2.2 主体客体化的特点•注重观察客体的行为和变化,而对主体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淡化。
•侧重从客体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
•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关系。
三、主体客体化的实践案例3.1 科学研究中的主体客体化在科学研究中,主体客体化的思维方式被广泛应用。
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将待研究的现象看作是客体,他们自己则是主体,通过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新的理论。
3.1.1 实验设计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通常会制定实验设计,明确问题和目标,并通过对客体的观察和控制,得出科学结论。
3.1.2 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科学家将数据作为客体,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得出结论,并验证研究假设的可行性。
3.2 教学中的主体客体化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客体化的思维方式也被广泛应用。
教师将知识和技能作为客体,学生则是主体,在主体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出结论并巩固知识。
3.2.1 问题导向的教学法问题导向的教学法是一种主体客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2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主体,通过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四、客体主体化的概念和特点4.1 客体主体化的定义客体主体化是指将问题或现象看作是主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们将问题或现象看作是主体,自己则是客体,通过对主体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
为什么说人是管理客体的中心

为什么说人是管理客体的中心?姓名:杜细英班级:09法学4班内容摘要: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要客体。
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对一切万物的管理皆是对人的管理。
所以说,人,是管理客体的中心。
常有人说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但纵看古今,无论何时何地,不断改变不断支配着世界的,都是我们人类。
源于人类与纯粹的物不同,人类有思想,会思考,并且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变自然物,以适合人类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不断掌握改变的东西,懂得如何管理我们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包括我们自己。
“无规矩便不成方圆”,无论何时何地领导者都强调治理的重要性。
在古代历代君王都靠各种立法,规则来统治他的臣民,管理他的疆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首先是一个组织。
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之中的,如工厂、学校、医院、军队、公司等等,人们依赖组织,更依赖于组织纪律而和谐。
没有组织,仅凭人们个体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仅仅有了组织也还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组织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动,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而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地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组织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
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进行,有组织,就有管理,即使一个小的家庭也需要管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组织与管理都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那么,在这个庞大的管理系统中,我们人类作为管理者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我们一直管理的客体又是谁呢?从实践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工厂、学校、医院、军队、还是公司,一切的立法,或规则都作用于人类,简而言之,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
无论何时,人若没有一个前进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若没有一个精神支柱就会垮掉。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2014年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 行政管理的主体、客体、根本原则和主要特征Ø 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Ø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
我国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管理的支配权即行政权,在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授予的。
Ø 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Ø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Ø 行政管理的特征:1、政治性与社会性。
2、权威性。
(国家强制力做后盾)3、合法性。
(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主要标志之一)4、服务性。
5、统筹性。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二) 行政环境Ø 行政环境就是政府管理的环境,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这一主体的外部环境,是各种直接的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Ø 利格斯从行政的经济环境方面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模式:1)融合型即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2)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3)衍射型即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Ø 国内行政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两大领域。
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人口、民族、历史传统等也是行政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对行政管理也有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作用于行政系统的、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Ø 国际行政环境:国际社会环境和国际自然环境,对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国际社会环境。
Ø 行政环境有宏观行政环境、中观行政环境和微观行政环境。
Ø 宏观行政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国情,包括国际的社会、自然环境和国内的社会、自然环境,它是行政环境的基础,对行政活动有决定性的作用。
Ø 中观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情况,包括行政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职能划分是否明确,沟通是否顺畅,制度是否健全等。
浅谈社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浅谈我所认识的社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习社会管理学这个科目已经差不多一个学期了,我想借这次作业的契机思考一下我对社会管理的理解,检验自己近半年以来的学习成果收获,以及浅谈一下我所认识的社会管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从社会管理的概念来看,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我们的政府以及社会组织。
社会管理的客体是我们社会成员。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举例而言,政府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收集人民的意见,与人民讨论,去制定法律法规,用合法强制力去规范这个社会的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每个人的行为。
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让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代表自己反映民声民情。
最大程度地去保障人民的利益。
让人民自己去制定规范自己与他人、社会的“规则”。
这与我们社工的“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社会管理的其中一个方面,以及一个体现。
再者,政府、社会组织会通过一些军事力量,法律赋予的强制力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维护人民的生活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的权力与利益。
根据人民自己订立的法规法则,以这个为基础,去管理这个社会,调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必须有公正的第三方去进行干预、调和。
并且是以公正公开的评判标准——法律法规。
也正是人民订立的法律法规赋予了政府这种行政强制力、合法性。
以自己的标准管理自我。
这也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

❖ (2)管理客体离不开管理主体而存在
❖ 第一,离开了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即失去了自身 的存在。
❖ 第二,管理客体离不开管理主体的管理与领导。
❖ 第三,管理主的工 作效率。
❖5.1.2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相互联系 ❖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实践关系 ❖ (2)心理关系 ❖ 1)认知关系。 ❖ 2)情感关系。 ❖ (3)价值关系 ❖ 首先,管理主体对于管理客体的价值。 ❖ 其次,管理客体对于管理主体的价值。
❖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人学意义层面上的区
❖ 对于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而言,他们之间的区别
❖ 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生理上。 ❖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还表现在心理层次上。 ❖ (2)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管理意义层面上的区
别 ❖ 第一,职位上的区别。
❖ 第二,职责上的区别。 ❖ 第三,素质上区别。 ❖5.2.2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对立 ❖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对立的表现 ❖ 1)管理主客体在管理思维方式上的对立。 ❖ 2)管理主客体在心理上的对立。 ❖ 3)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职位上的对立。 ❖ 4)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利益上的对立。 ❖ (2)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对立的价值
❖ 管理主体与管理 客体的关系
第5章 管理主体与管理 客体的关系
❖5.1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统一 ❖5.1.1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相互依存 ❖ (1)管理主体离不开管理客体而存在 ❖ ❖ 第一,管理主体的权威需要管理客体的维持。 ❖ 第二,管理客体是管理主体所制定的策略、计划
的最终执行者。
❖ 第三,管理客体是管理主体行为的监督者、评价 者与调节者。
❖ 第四,管理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发生在同一个人身 上还表现为组织中的自我管理。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一、公共管理的主体1. 政府组织-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
在现代社会,政府承担着广泛的职能,如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等。
例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在教育方面,政府开办公立学校,制定教育政策以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 政府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其权威性来源于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能够制定和执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策法规。
合法性是指政府的权力来源和行使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原则,得到民众的认可。
强制性则表现在政府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迫使社会成员遵守其制定的规则。
2. 非政府组织(NGO)-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们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点。
例如,一些环保NGO如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通过宣传、倡导和监督等方式推动各国政府和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 非政府组织能够弥补政府在某些领域的不足。
在一些社会服务领域,如社区养老服务,NGO可以凭借其灵活性和贴近基层的优势,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它们可以利用社会捐赠、志愿者服务等资源,在扶贫、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
3. 企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共管理)- 企业虽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在现代社会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参与公共管理。
例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遵守环境保护法规,这是对公共环境管理的一种参与。
一些大型企业还会参与公益事业,如捐赠教育设施、资助贫困地区发展等。
- 公私合作(PPP模式)是企业参与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公路、桥梁建设等,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与政府共同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与收益。
二、公共管理的客体1. 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经济公共事务和政治公共事务等。
人本管理的思想、理论及方法

人本管理的思想、理论及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
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着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联系,正是这些活动才使企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着紧密依存、相互联系的管理关系。
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1)管理主体 作为管理主体,人必须要有管理能力,并拥有将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付诸管理实践的权威和权力。
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对企业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决策的特质力。
不同层面的管理主体对上述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
此外,管理主体还必须具备从事管理活动的权威和权力。
(2)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是接受管理的人、财、物、信息,是管理主体施展管理活动的对象和不可缺少的因素。
管理客体可分人与物两类。
财与信息是以物质的衍生形态存在的,因此可以列入物一类。
由于接受管理指令的第一对象是人。
因此人是第一管理客体。
人是整个管理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管理客体,人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的特征。
作为管理客体,其客观性除了作为生物体而客观存在之外,其知识、技能、欲望、价值倾向、思维定势等因素,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物。
同时,人作为管理客体,从来不是消极地领受管理主体的作用、影响和管理指令,而表现出主动或被动、或全部或部分地遵从管理主体的要求,甚至可以漠视或抵制管理主体的管理指令。
再者,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作为生物体的同质性,决定了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能够有助于客体人理解、协助主体人的管理工作,也可能会抵制主体人的指令,尤其是当客体人有自己的主见、有非正式组织目标和设想中的管理主体时,更是如此。
(3)管理关系 由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相关性,得出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这是确立人本管理基本架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对人本管理中管理主体应当在管理诸要素的认识方面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
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相关性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则形成一种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反映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管理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小议

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小议在很多种情况下,作为班级的领军人物,我们习惯把班主任放在班级管理的主体位置,而学生定位为班级的管理对象,执行的客体。
主体一声令下,号令三军,照章执行。
但是,效果往往却与我们预期的大打折扣。
这其中的一点重要原因是,我们班级成员的位置没有确定好。
作为班级,学生是受管理对象,是管理的客体,更要是主体。
回想与学生的打交道过程。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时候,尤其是上课的时候,我认为一个学生的最佳状态是动手、动口、动脑,是学习的主体。
同样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此举更重要。
作为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我尝试着把两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和班级工作中都发挥主体的作用。
一节晚三班会,让各司其职的学生干部代表一总结,效果很好。
而且很多学生干部讲的很到位,绘声绘色,有大事也有细节,很有实际操作性。
为班级工作的展开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性,同时对大家更有贴合实际可接受性与操作性,班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更注重了方法的研究与总结。
本节班会启示:1.运用好学生干部,指导与要求。
并及时表扬;2.相信学生的力量——班机管理和学习方法。
考虑好的学法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发言)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及时总结班干部的经验,总结提高。
4.关键在落实,做好个别的指导和安排(好与出问题的)5.班里出现问题得话,可以提交给学生干部和学生去解决,问题源于民,又解决靠民。
同时又有班干部的提升和老师的指导!每人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未来,把学生看大,看大人格,看大未来;相信他们的要求;看小,小小少年,小小世界,努力引导!学生是主体和客体的转化对此,我发动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
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真是他的助手。
一旦和学生建立了这种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教育境界。
管理哲学

名词解释1、管理哲学:是研究管理领域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问。
2、管理主体:指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质,有一定权威,担负管理工作的人。
3、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是进入管理主体管理实践活动领域,接受管理主体协调和组织、指挥、使用的客观对象。
4、定性思维方法: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5、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从两个以上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或手段)的过程。
6、决策科学化:指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决策过程中,能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决策过程,使决策符合实际。
7、决策民主化:指决策要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决策的全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
8、管理价值:是客观对象或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或改善管理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9、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能自学引导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
10、“热岛”效应:在城市中,由于建筑物和路面所组成的下垫面吸热快,导热性好,传热也快,从面使得城市大气温度比郊区高。
城市的工业和居民生活也不断消耗能源,向周围排热,更加剧了这种现象,所以城市气温要比郊区高,这就是“热岛”效应。
11、生态平衡:生物与周围环境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并使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稳定。
12、城市化:是一种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简答题1、管理哲学和一般哲学的关系怎样?区别: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一般哲学要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
联系:管理哲学受一般哲学观点的指导和影响,又是对一般哲学的丰富和充实。
2、管理哲学和管理学的关系怎样?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管理哲学研究的是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关于管理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哲学范畴;面管理学属于具体科学范畴,研究管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具体理论、具体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者素质 政治素质
政治品质、思想方法、思想观念、原则立场 知识素质 “T”型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
能力素质
统驭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心理素质 志向、意志、情感、宽容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德才兼备 有德有才为正品 有德无才为次品 无德无才为废品 无德有才为毒品 努力打造精品 踏实磊落的人格 虚怀若谷的胸怀 坚韧不拔的意志 孜孜进取的精神
人际技能
技术技能
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
管理道德与管理人格( 做事先做人)
三 鹿 婴 幼 儿 奶 粉 事 件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几种道德观
功利 主义
推己 及人
道德观
权力 至上
社会 契约 公平 公正
17
不仅从组织自身角 度,更从社会整体 角度考虑问题
遵守道德规范不 仅是获得手段, 更是组织的责任 把遵守道德规 范看作责任
严于律己的行为
管理者技能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
专业技术;工作方法和程序;工作制度和政策
人技技能( Human Skill )
识人用人;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激励下级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
未来预测;形势判定;概括事物本质
不同管理层技能侧重情况
概念技能
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管理主体的含义
管理主体是指组织中负责设计、组织和实施管理活动
的方面
包括管理者和管理机构
这里主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探讨管理主体的
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 贡献责任的人。
企业没有高 素质的管理者, 就等于航行在大 海中的船由外行 掌舵。
管理者与一般人员的本
面临的挑战
管理者的悲哀
不知道自己是管理者 不知道什么是管理 不知道管理者的职责 不知道失职的管理者、 合格的管理者和优秀的 管理者存在哪些区别 不知道如何成为优秀管 理者
不合格管理者的表现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态度心态问题 自命清高、自命不凡---观念思维问题 自不量力、自吹自擂---能力水平问题
忙
茫
没 有 方 向 没 有 头 绪
没有时间
盲
受夹板气 下属不听话 上司不好沟通 同事不愿配合 控制情感、压抑个性、亚力山大
“不知、不懂、不智、不明、不够艺术”
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管理以形成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
应对多样性——未来不会是过去的重复
快变复杂的环境+复杂的管理问题 管理全球化——日益增长的管理全球化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 为道德标准而管理 为自己的幸福和人生目标而管理
组织资源的类型
按资源的内容 物质资源 金融资源 人力资源 信息资源 关系资源 按资源的表现形式 有形资源 建筑物、机器设备 实物产品等 无形资源
信息资源、关系资源
权力资源等
组织资源的特性
有限性 有形的自然资源和无形的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 客观性 组织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 可控性、 对资源能够使用和控制
自给自足、自顾不暇---放权授权问题
优秀管理者就是……
◆ 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管人。
◆优秀的管理者追求的是:无为而治,大智若愚.
◆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组织离了你照样正常运转 。
◆优秀的管理者就是发现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法在合
适的体制下,执行合适的策略 。
优秀的标准:三效
以成败论英雄----结果论 三效:效率、效益、效果---评价论 德、能、勤、绩、廉---描述论
人力资源: 组织的核心资源
人力资源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实践者 人力资源是组织资源增值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因素
组织所推崇的, 并为全体成员 所 认同的价值观
以社会利益 为中心 重视利益相 关者利益 组织与利益相关 者是相互依赖的
以组织的价值 观为行为导向
合乎道德的 管理的特征
超越法律
自律
视人为目的
不仅把人看作手段, 更是目的,组织行为 目的是为了人
能够自律,对行 为进行自我调节 超越了法律的要 求,能让组织取 得卓越的成就
质区别是什么?
协调、促进他人努力工作并对他人工作结果负责管理者的分类高层管人源自高层管战略 中层管人 基层管事
中层管事
基层管操作
高层管理者的具体任务
建立雄伟目标,达成群体共识; 制定战略计划,调整组织分工; 汇集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出核心理念,塑造企业文化。
中层管理者的具体任务
优秀管理者模型
哲学(智慧)
经验(实务)
领导驾 驶力
艺术 (技巧)
科学(知识)
技术(工具)
打造优秀的管理者
修炼领导特质 学会时间管理 进行绩效管理 正确激励员工
学会教练下属 能够正确授权 进行团队建设 优化管理员工
管理客体
◆ 管理客体就是管理对象,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 ◆可以认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是组织拥有、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要素
有效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
?
最有成绩的管理者 组织中提升最快的管理者
平均的、成功的和有效的管理者四种活动的时间分布
活动
类型
传统管理 32% 13% 19%
沟通 29% 28% 44%
人力资源管理
网络关系 19% 48% 11%
平均的管理 者 成功的管理 者 有效的管理 者
20% 11% 26%
管理者的囧境
建立工作团队,明确人员分工; 规范工作程序,建立管理标准;
加强计划管理,实施日常考核;
激发下属动力,培育下属能力。
基层管理者的具体任务
建立工作关系——明确下属任务
制定作业方法——岗位工作标准
进行工作指导——加强巡视培训
实施工作改善——不断创新发展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 信息传递方面
挂名首脑 领导者 组织联络者
决策制定方面
信息监听 信息传播 发言人 企业家 混乱驾驭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管理者的角色---队长兼教练
关键业务执行者(“球星”)
部门建设者(团队/氛围/绩效) 工作教练兼培训导师
沟通桥梁(上下/部门间/内外)
(不是上传下达,是承上启下) 公司发展推动者 管理=任务管理+能力管理+部门气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