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7奇妙的克隆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1ae0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8.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克隆的基本概念与历史1.1 克隆的含义解释克隆的定义: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强调克隆不同于自然繁殖的方式。
1.2 克隆的历史与发展简述早期克隆实验,例如植物克隆。
介绍现代克隆技术的突破,以动物克隆为例,如多利羊的诞生。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科学原理2.1 细胞核移植技术解释细胞核移植的基本过程。
探讨细胞核与克隆个体特征的关系。
2.2 胚胎移植介绍胚胎移植在克隆过程中的作用。
讨论胚胎发育的问题。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应用3.1 农业领域的克隆讲述克隆技术在农业上培育优良品种的应用。
分析克隆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意义。
3.2 医学领域的克隆探讨克隆技术在医学上治疗疾病的前景。
讨论克隆器官的伦理问题。
第四章:克隆技术伦理问题讨论4.1 克隆与人类伦理分析克隆技术可能对人类伦理产生的冲击。
讨论克隆人类的伦理争议。
4.2 动物权益保护讲述克隆技术对动物权益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第五章: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5.1 我国克隆技术的发展概况概述我国在克隆领域的研究进展。
强调我国在克隆技术方面的成就与挑战。
5.2 我国克隆技术的应用实例举例说明克隆技术在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强调克隆技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章: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6.1 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探讨未来克隆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预测克隆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6.2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分析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克隆技术带来的挑战。
第七章:克隆技术在生物进化中的角色7.1 克隆与自然选择讨论克隆技术对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挑战。
分析克隆技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作用。
7.2 克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贡献讲述克隆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强调克隆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克隆技术的安全性与监管8.1 克隆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探讨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 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 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78b92c3186bceb18e8bbb2.png)
利用工具书;3.向老师求助;4.向同学求助。(教师 4.向同学求助。(教
巡视)
师巡视)
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
(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学法指导自学导航
激情互动
三、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 (设计理由: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提示我们 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
板书设
计
教学 反思
老师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提取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介,理解概念经过阐释,发现顺序透过分析,明确作用提取信息,了解好处
3/3
教具 学具 多媒体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遗传学 给大家提供四种解决
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 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给大家提供四种解决的途径:1.看大屏幕的注音;2.
的途径:1.看大屏幕 的注音;2.利用工具 书;3.向老师求助;
读这四个部分。
2.齐读标题一。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
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克隆。
2.在读的时候可以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关键短语:无性繁殖、同祖先无性
繁殖的一群个体、无性繁殖系。
3.小结:这一部分,我们通过简介的方法,读懂了“克 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克隆”,说 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
明我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简介法。
方法来阅读,阐释作
三、用“阐释”的方法读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说明顺 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呢?读完讨论。
者的说明顺序及用 意。
2.注意题目当中的“前后”一词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奇妙的克隆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奇妙的克隆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8c908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4.png)
(3)新闻报道:收集近年来关于克隆技术突破和争议的报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
(4)在线课程:推荐一些与克隆技术相关的在线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Coursera等平台上的相关课程。
(5)实验资源:提供一些与克隆技术相关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克隆技术原理的理解。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克隆技术内容,强调克隆技术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克隆技术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科普读物:《克隆技术的奇迹》、《克隆人与伦理道德》等,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克隆技术及其影响。
(4)让学生根据拓展资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体验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让学生结合拓展资源中的学术论文和课本内容,就克隆技术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6)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指导学生结合拓展资源中的实验资源和学术论文,开展克隆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我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和学术讨论,以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然而,我发现一些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不太适应。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拓展资源进行学习。
其次,我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使用了讲授法和案例研究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有些学生仍然难以理解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技术过程。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使用更多的互动探究和小组讨论,以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aa0f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3.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奇妙的克隆》教案1教学目标: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__主要内容。
2、了解__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积累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并借__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拓展。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紧要关头用猴毛变猴导入。
(设计这一导入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__约3000字,要求5分钟读完,这是略读的最高速度,要求能在快速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读懂的标准,在形式上是辨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在内容上是筛选__的主要信息: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用一组词语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
(阅读同时用音乐是为了陶冶学生,语文课不仅是文字语言的载体,乐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的一种方式。
)这篇科普__涉及到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教师提供补充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并解释专业语和通用语并陈是科普__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d3ba1fa8956bec0975e38d.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bbbba9910ef12d2af9e794.png)
1、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写一遍,并且背熟。
2、预习下面还没讲完的课文。
3、回去找一下关于“科隆”的最新消息,下次讲课共同交流一下,看看谁讲的最好、最全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讲过的字词,提问检查。
2、让学生起来讲他们收集的关于科隆的最新资料,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1、好了,经过了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克隆有了初步的认识,那麽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科隆进行到低吧!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那末,说了这些,他们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⑴ 举例子:比较熟悉,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地简明易懂;
⑵ 下定义:有关于“科隆”的定义。
⑶ 引用法:引用孙悟空的故事,(间接引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科隆”是怎麽回事。
3、“科隆鲫鱼出世前后”地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为何不以时间顺序来写?有何好处?
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两条线索:
⑴ 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
⑵ 从词源上追溯“科隆”及其含义。
⑶ 植物“科隆”──动物“科隆”。
(学生只能说出一些现象,并不能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并且,虽然他们对这样的文章很感兴趣,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愿意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最新的理论,而关于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他们其实是有些反感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 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 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1d09d24b73f242326c5f5f.png)
(一)克隆是什么?
1.学生展示学案(安排小组合作解决 5分钟)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如:海棠落叶生根,竹子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
2.明确什么是克隆(提问个别学生 5分钟)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克隆。
学习目标:
了解克隆技术之于人类。
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2.“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胚胎(pēi) 克隆(long)脊椎(ji) 两栖(qi)
2.生词检测。(学生自由回答 5分钟)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介绍什么叫外来词)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产。
(和繁殖对比讲解)
鳞片:鱼身上一片一片的鳞。
脊椎:脊柱。
两栖: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1.小组合作 (10分钟)
预习要求:
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个群体
低 → 高
生物进化
鱼类
鲫鱼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dc417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a.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克隆的基本概念与历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的基本概念,掌握克隆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的进步。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隆的概念、分类和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2. 难点: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的基本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克隆动物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的神奇之处。
2. 讲解克隆的基本概念:介绍克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3. 分析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 探讨克隆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克隆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思考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掌握克隆的基本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2. 难点:克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
2. 通过分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克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克隆技术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克隆技术的原理:介绍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演示克隆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隆操作过程。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克隆实验的规律。
5. 探讨克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 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 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88ae8fad51f01dc381f140.png)
17 《奇妙的克隆》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c1876f6bec0975f565e27b.png)
《奇妙的克隆》教学目标:1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导入同学们,10月21日大作家曹文轩来我校进行了专题讲座,让我们明白了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如果有一位生物学专家也要到我们学校来做一个关于克隆的报告,你希望了解哪些与克隆有关的知识?我希望了解什么是克隆。
我希望了解怎么进行克隆。
我希望了解克隆有什么意义。
……(你有探索精神,探索之花送给你)师: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克隆,但什么是克隆我们并不知道。
你们想了解的其实也是我想知道的。
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齐读)1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现在看一个短片,看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只出生的羊有3个妈妈,没有爸爸。
这就叫克隆。
(写板书克隆)师:那什么是克隆?生:克隆就是无性繁殖;生:凡来自一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你们的回答抓住了克隆“无性繁殖”这一重要特征,克隆也就奇妙在这。
为了让大家清楚明白克隆的奇妙,(写板书奇妙)我们的课文讲了很多例子来让大家明白克隆。
现在我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作者都写了哪些有关克隆的例子?(注意,读书时拿出笔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按顺序)(鲫鱼、爪蟾、黑斑蛙、鲤鲫鱼、小灰鼠、绵羊多利。
)(师评价:回答简练而准确。
)这些被克隆出来的新生命,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两种生物?(克隆鲫鱼、绵羊多利)我们现在四个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它们的克隆过程。
我们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师参与交流)师:先请一个小组来说一下鲫鱼的克隆过程。
生: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d9a8d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d.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培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课文《奇妙的克隆》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表达手法。
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克隆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奇妙的克隆》。
相关资料: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的文章。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3.2 教学材料课文打印稿: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理解。
第二课时:讲解和讨论。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看克隆技术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直观理解。
活动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科学家进行克隆技术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6.2 教学活动实践实施活动一:播放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的过程和应用。
实施活动二: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模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1bbae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0.png)
【导语】你是独⼀⽆⼆的,我也是独⼀⽆⼆的,在这个世界上,⽣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个⽣物个体那么简单,它应该拥有⽆上的尊严,⽣命因其⽽宝贵!⽆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培养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法。
3.引导学⽣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借助⼯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字资料、图⽚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把双刃剑”的理解。
⼀、导⼊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完全相同的叶⼦”,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种新兴⽣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呢?今天,就让我们⼀起⾛近——“奇妙的克隆”。
展⽰查找的资料 ⾃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实物、图⽚:秋海棠落叶⽣根、富贵⽵插枝即活、⼟⾖、地⽠发芽⽣长、各种⽔果、蔬菜、稻麦的嫁接、⽔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性⽣殖即⾝体长出芽体等)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快速⾃读课⽂,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问题,供⼩组讨论。
问题: a.课⽂使⽤了四个⼩标题,有什么作⽤?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有什么重⼤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使⽤四个⼩标题,使全⽂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846350a26925c52cc5bf6c.png)
奇妙的克隆教学目的1.积累相关的语言,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了解克隆的利弊。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语言,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教学设想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1.积累相关的语言,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2.学习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谈家桢(1909.9—2008.11 ),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
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70多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
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谈家桢先后发表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谈家桢文选”(1992年,浙江科技出版社)中。
2008年11月1日7时18分,谈家桢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9岁。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克隆:(kè lóng):一个共同前体通过无性繁殖而形成的一群基因结构相同的细胞或个体。
繁衍:(fán 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胚胎:(pēi tāi):一般来说,卵子在受精后的2周内称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后的第3~8周称为胚胎鳞片:(lín piàn )一般多指生在生物体表面的鳞状构造。
八年级语文上册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2c67e87c1cfad6195fa7e6.png)
17.奇妙的克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2、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3、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
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
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走进作者: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2008年11月1日),遗传学家,浙江宁波人,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科学家和教育家。
谈家桢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谈家桢有“中国遗传学泰斗”之称。
知识链接克隆(英语:Clone)在广义上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
在园艺学上,克隆是指通过营养生殖产生的单一植株的后代,很多植物都是通过克隆这样的无性生殖方式从单一植株获得大量的子代个体。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相安无事: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ea602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7.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克隆的概念,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1.2 教学内容1. 克隆的概念和原理2. 克隆技术的应用3. 课文阅读与理解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克隆的概念和原理2. 克隆技术的应用3. 课文阅读与理解2.2 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克隆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2 教学手段1. 教材:使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2. 多媒体: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克隆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克隆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总结:总结克隆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强调其重要性。
4.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讲解:15分钟3. 案例分析:20分钟4. 讨论:10分钟5. 总结: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和讨论的表现。
2.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实践6.1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技术实验室,亲身感受克隆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
2. 邀请生物技术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克隆技术的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6.2 教学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克隆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doc初中语文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e31eb7de80d4d8d05a4f6d.png)
第17 课《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5doc 初中语文奇异的克隆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明白得讲明的思路,把握讲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爱好和辩证摸索咨询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连续对讲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确信期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因此情愿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妄图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讲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妄图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然而,现在情形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异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异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要紧内容,并出示〝课堂导咨询〞,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咨询: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什么缘故要如此安排材料?d.”多利〃的产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阻碍?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把握讨论情形,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舞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明确:A .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进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摸索。
B.明白得”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育。
C.作者没有用时刻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如此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奉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如此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进展的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奇妙的克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
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
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
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
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二课时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奇妙的克隆》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实验对象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克隆含义——
克隆实验和发
展(按生物进
化,由底到高)
——克隆造福
人类
鱼类
鲫鱼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1962
黑斑蛙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