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错理论1-位错的结构
关于位错的理论与思考
关于位错的理论与思考任新凯1,什么是位错位错是晶体中最为常见的缺陷之一,它对晶体材料的各种性质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很早就被人们关注和研究,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
晶体在结晶时受到杂质、温度变化或振动产生的应力作用,或由于晶体受到打击、切削、研磨等机械应力的作用,使晶体内部质点排列变形,原子行间相互滑移,而不再符合理想晶体的有秩序的排列,由此形成的缺陷称位错。
位错是原子的一种特殊组态,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晶格缺陷,因为它在一个方向上尺寸较长,所以被称为线状缺陷。
位错的假说是在30年代为了解释金属的塑性变形而提出来的,50年代得到证实。
位错的存在对晶体的生长、相变、扩散、形变、断裂、以及其他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有重要影响,了解位错的结构及性质,对研究和了解金属尤为重要,对了解陶瓷等多晶体中晶界的性质和烧结机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最初为解释的塑性变形而提出的一种排列缺陷模型.晶体滑移时,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在滑移面上的分界,称为"位错",又可称为差排。
它是一种"线缺陷".基本型式有两种: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的称为"刃型位错";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平行的称为"螺型位错".位错的存在已经为等观察所证实.实际晶体在生长,变形等过程中都会产生位错.它对晶体的塑性变形,相变,扩散,强度等都有很大影响.刃型位错设有一简单立方结构的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局部滑移,发生局部滑移后晶体内在垂直方向出现了一个多余的半原子面,显然在晶格内产生了缺陷,这就是位错,这种位错在晶体中有一个刀刃状的多余半原子面,所以称为刃型位错。
位错线的上部邻近范围受到压应力,而下部邻近范围受到拉应力,离位错线较远处原子排列正常。
通常称晶体上半部多出原子面的位错为正刃型位错,用符号“┴”表示,反之为负刃型位错,用“┬”表示。
当然这种规定都是相对的。
螺型位错又称螺旋位错。
一个晶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余部分发生滑移,原子平面沿着一根轴线盘旋上升,每绕轴线一周,原子面上升一个晶面间距。
位错反应与层错理论
2
2
(a)
B
C
(d)
D B 1 [1 0 1 ] 2
BC DC DB 1 [110] 2
δ
D C 1 [0 1 1] 2
A C D C D A 1 [101] 2
D
γ
β
(c)
(b)
A
D
罗-罗向量就是fcc中全位错的12个可能的柏氏矢量
2、不对应的罗-希向量
由四面体顶点(罗马字母)和通过该顶点的外表面中心(不
(1 ,1 ,1 ) 366
(1 ,1 ,1 ) 333
(a) BDC (11 1)
(b) ADC (1 1 1)
(c) ABD (1 11)
(d ) ABC (111)
C
B
αδ
β Dγ
A
1、罗-罗向量
D
由四面体顶点A、B、C、D
(罗马字母)连成的向量:
α
D A 1 [1 1 0 ] A B D B D A 1 [0 11]
对应的希腊字母)连成的向量:
D
这些向量可以由三角形重心性质求得
B 1 [21 1 ] 6
D 1 [1 1 2 ] 6
B 1 [11 2 ] 6
D 1 [1 2 1 ]
6
B
A 1 [2 11] 6
B 1 [12 1 ] 6
C 1 [1 2 1 ] 6
D 1 [211] 6
α (a)
正常堆垛 ABCABC….
B位置到C位置: ABCACB….,层错
2) 扩展位错
由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个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组态. 面心立方晶体中,,能能量量最最低低的的全全位位错错是是处处在在(1(1111)1面)面上上的的柏柏氏氏矢矢量量为为 a 110
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位错理论
E螺=
Gb2
4
ln
R r0
E刃=
Gb2 ln R
4 (1 ) r0
则 E刃=
1
1
E螺,一般取0.3,
2
所以 E 螺= 3 混合位错
E混=
Gb 2
4 (1 )
E刃 (1-cos2)ln
R r0
• 汇集一点的位错线,它们的柏氏矢量和 为零;
• 一根位错线不能终止在晶体内部,只能 终止在晶体表面。
位错环 b
1.2.3 位错密度——描述位错多少的参数 (1) 定义:单位体积中位错的总长度。
V = L cm/cm3
(2) 位错的形成——液态结晶时形成。晶体 经过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及其它热处 理,位错的密度变化。
体的一边贯通到另一边,而是有时终止 在晶体的中部。
1934年,提出了位错的概念,
1947年低碳钢的屈服效应,位错理论得到 了很大发展,
1950年以后,用电镜直接观察到位错。至 此,位错的存在才最终得到间接证明。 从此以后,位错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它 是一门很重要的基本理论。
1.2 位错模型和柏氏矢量 1.2.1 位错的分类:
如1-2图所示,若位错线上的原子沿切 应力方向移动不到一个原子间距,周围其 它原子稍作调整,多余半原子面和位错线 就可以向前移动一个原子间距。可见位 错移动具有易动性。
• 图1-2示出了位错由晶体的一端扫到另一端
(2)螺位错的滑移运动 如图所示位错线上的原子只需在切应
力作用下向前移动一个原子间距的分数倍 的距离,位错线可以向左移动一个原子间 距。
设m= b
化简得
位错反应与层错理论
罗-罗向量就是fcc中全位错的12个可能的柏氏矢量
2、不对应的罗-希向量
由四面体顶点(罗马字母)和通过该顶点的外表面中心(不 对应的希腊字母)连成的向量: D 这些向量可以由三角形重心性质求得
1 B [21 1] 6 1 B [112] 6 1 1 1 A [2 11] B 6 [12 1] C [12 1] 6 6 1 1 A [121] C [1 12] 6 6 1 1 A [1 12] C [2 1 1] 6 6
实际晶体中,组态不稳定的位错可以转化为组态稳定 4. 位错反应(dislocation 的位错; : reaction) 具有不同b的位错线可以合并为一条位错线;反之,
一条位错线也可以分解为两条或多条具有不同b的位
错线。 位错反应-位错之间相互转换(即柏氏矢量的合成与 分解)。
位错反应判据
汤普森四面体位点坐标
1 1 A( , , 0) 2 2 1 1 B ( , 0, ) 2 2 1 1 C (0, , ) 2 2 D (0, 0, 0)
( , , )
1 1 1 6 6 3 1 1 1 ( , , ) 6 3 6 1 1 1 ( , , ) 3 6 6 1 1 1 ( , , ) 3 3 3
b1
B
a [10 1 ] 2
b3
C
a [21 1 ] 6
b2
b1 b3 b2 a
C
6 [112]
A
(1)扩展位错的宽度
为了降低两个不全位错间的层错能, 力求把两个不全位错的间距缩小,
则相当于给予两个不全位错一个吸
力,数值等于层错的表面张力γ(即 单位面积层错能)。 两个不全位错间的斥力则力图增加 宽度,当斥力与吸力相平衡时,不
材料科学基础位错理论
材料科学基础位错理论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位错理论与晶体缺陷之间相互关联的核心。
本文将从位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出发,进一步介绍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位错是固体晶体结构中的一种缺陷。
当晶体晶格中发生断裂、错位或移动时,就会形成位错。
位错可以被看作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异常,它具有一定的形态、构型和特征。
根据位错发生的方向和类型,位错可分为直线位错、面位错和体位错。
直线位错是沿晶体其中一方向上的错排,常用符号表示为b。
直线位错一般由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两个参数来表征。
滑移面是指位错的平移面,滑移方向是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方向。
直线位错可以进一步分为边位错和螺位错。
边位错的滑移面为滑移方向的垂直面,螺位错则是在滑移面上存在沿位错线方向扭曲的位错。
面位错是晶体晶格上的一次干涉现象,即滑移面上的两部分之间发生错排。
面位错通常由面位错面和偏移量来描述。
面位错可以是平面GLIDE面位错、垂直GLIDE面位错或螺脚面位错。
体位错是沿体方向上的排列不规则导致的位错。
体位错通常是由滑移面间的晶体滑移产生的。
位错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研究位错在晶体中的移动机制和相互作用,来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力学行为。
位错理论最早由奥斯勒(Oliver)于1905年提出,他认为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于位错在晶体中游走和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位错理论奠定了基础。
位错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材料加工和设计中,位错理论被广泛用于控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控制位错的生成、运动和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
同时,位错理论也被用于研究材料的磁性、电子输运和热传导性能等方面。
此外,位错理论也在材料的缺陷工程和腐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位错的形态和分布,在材料中引入有利于抵抗腐蚀的位错类型,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位错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材料的断裂行为和疲劳寿命等方面。
总结起来,位错理论是材料科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位错反应与层错理论课件
位错类型
01
02
03
刃型位错
位错线与滑移面重合,滑 移面上方的一个原子平面 突然中断,形成一个额外 的半原子面。
螺型位错
位错线与滑移面不重合, 位错线周围的原子发生旋 转,形成一个螺旋状的原 子面。
混合型位错
同时具有刃型和螺型特征 的位错。
位错在晶体中的表现
01
02
03
04
位错对晶体的力学性质产生影 响,如硬度、韧性、强度等。
形成层错。
热激活
在高温条件下,原子获得足够的能 量,可以克服周围的势垒,实现晶 体的滑移和层错的产生。
应力集中
当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应力集中 区域容易出现层错,因为应力集中 区域容易产生滑移不协调的现象。
层错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机械性能
层错的存在会降低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因为层错本身是一种晶体 缺陷,容易引发应力集中和裂纹扩展。
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结构材料
在建筑、航空航天、船舶等工程领域,位错反应与层错理论 的应用有助于优化结构材料的性能,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机械部件
在机械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位错反应与层错理论的应 用有助于预测和防止机械部件的疲劳、断裂等问题,延长机 械部件的使用寿命。
THANKS
感谢观看
陶瓷材料
在陶瓷材料的制备和优化过程中,位 错反应与层错理论有助于揭示陶瓷材 料的脆性和断裂行为,为陶瓷材料的 增韧和强韧化提供理论支持。
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晶体结构
位错反应与层错理论在晶体结构 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 于理解晶体结构的形成、稳定性 和相变等物理现象。
相变与热力学
位错反应与层错理论在相变和热 力学的研究中提供了微观机制的 解释,有助于理解物质在不同温 度和压力下的性质变化。
位错理论
《位错与位错强化机制》杨德庄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1-2 位错的几何性质与运动特性一、刃型位错2.运动特性滑移面:由位错线与柏氏矢量构成的平面叫做滑移面。
刃型位错运动时,有固定的滑移面,只能平面滑移,不能能交叉滑移(交滑移)。
刃型位错有较大的滑移可动性。
这是由于刃型位错使点阵畸变有面对称性所致。
二、螺型位错1. 几何性质螺型位错的滑移面可以改变,有不唯一性。
螺型位错能够在通过位错线的任意平面上滑移,表现出易于交滑移的特性。
同刃型位错相比,螺型位错的易动性较小。
、位于螺型位错中心区的原子都排列在一个螺旋线上,而不是一个原子列,使点阵畸变具有轴对称性。
2.混合位错曲线混合位错的结构具有不均一性。
混合位错的运动特性取决于两种位错分量的共同作用结果。
一般而言,混合位错的可动性介于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之间。
随着刃型位错分量增加,使混合位错的可动性提高。
混合位错的滑移面应由刃型位错分量所决定,具有固定滑移面。
四、位错环一条位错的两端不能终止于晶体内部,只能终止于晶界、相界或晶体的自由表面,所以位于晶体内部的位错必然趋向于以位错环的形式存在。
一般位错环有以下两种主要形式:1. 混合型位错环在外力作用下,由混合型位错环扩展使晶体变形的效果与一对刃型位错运动所造成的效果相同。
2. 棱柱型位错环填充型的棱柱位错环空位型棱柱位错环棱柱位错环只能以柏氏矢量为轴的棱柱面上滑移,而不易在其所在的平面上向四周扩展。
因为后者涉及到原子的扩散,因而在一般条件下(如温度较低时)很难实现。
1-3 位错的弹性性质位错是晶体中的一种内应力源。
——这种内应力分布就构成了位错的应力场。
——位错的弹性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力场的计算,进而还可以推算位错所具有的能量,位错的线张力,位错间的作用力,以及位错与其他晶体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一些特性。
——一般采用位错的连续介质模型(不能应用于位错中心区),把晶体作为各向同性的弹性体来处理,直接采用胡克定律和连续函数进行理论计算。
位错运动与交割全解
主要内容: 一、位错的运动
1.1、刃型位错的运动 1.2、螺型位错的运动
二、运动位错的交割
3
一、位错的运动
4
1、刃型位错的滑移
滑移的过程:
5
6
刃型位错滑移的性质:
1、在滑移时,刃型位错的运动方向始终垂直于位错 线,而平行于柏氏矢量。 2、刃型位错的滑移面是由位错线与柏氏矢量所构成 的平面,且是唯一的。 3、在相同外加切应力的作用下,正、负刃型位错的 运动方向相反,但产生的变形却完全相同。
滑移过程: 同刃型位错一样,滑移时位错线附近原子的移动距 离很小,使螺型位错运动所需的力很小。当位错沿 滑移面滑过整个晶体时,同样会在晶体表面沿柏氏 矢量方向产生宽度为一个柏氏矢量大小的台阶。
10
螺型位错滑移的性质: 1、在滑移时,螺型位错的移动方向与位错线垂直, 也与柏氏矢量垂直。 2、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平行,所以螺型位 错有无数多个滑移面。
决定,性质取决于其与bA的关系,由于PP'垂直bA ,故新产生的PP'为刃型位错;新位错为割阶; • 3)新产生的刃型割阶的可动性:理论上原位错与 PP'可以在各自的滑移面上运动,实际上,割阶 PP'很难移动。
18
两个伯氏矢量相互平行的刃型位错交割
a)交割前
b)交割后
19
• 1)交割结果:产生两段曲折线段PP'和QQ'; • 2)新位错性质:曲折线段QQ'的长度和方向由b2
25
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 和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 运动,则称为双交滑移。
14
二、运动位错的交割
当一位错在某一滑移面上运动时,会穿过滑 移面的其他位错,这些其他的位错称为林位 错。林位错会阻碍位错的运动,但若应力够 大,滑动的的位错将切过林位错继续前进。 位错相互切割的过程称为位错交割。
材料微观结构第四章晶体中的位错与层错1详解
2 螺位错
形成及定义:
晶体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沿ABCD面滑移, 图中EF线为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分界处。由于位 错线周围的一组原子面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坡面, 故称为螺位错。 几何特征:位错线与原子滑移方向相平行;位错线周 围原子的配置是螺旋状的。 分类:有左、右旋之分,分别以符号“”和“” 表示。其中小圆点代表与该点垂直的位错,旋转箭头 表示螺旋的旋转方向。它们之间符合左手、右手螺旋 定则。
第四章 晶体中的 位错与层错
4.1引言
完整晶体的理论切变强度=G/2π(切变模量 G=104~105N/mm2)»实际临界切应力 1934年,Taylor提出“位错”(line defects ,
dislocation )概念-原子可能偏离其正常平衡位
置。
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 1956年,博尔曼、赫尔什、门特实验观察到缺陷, 证实Taylor的说法。
晶体中的混合型位错
补充
无论任何位错都具有连续性。 存在状态:形成闭合位错环、终止于晶界 或其他界面、在晶体表面露头,而不会终
止于晶体内部。
4.2.2 柏氏矢量的基本性质
为了便于描述晶体中的位错,以及更为确切地表征不同类 型位错的特征,1939年柏格斯(J. M. Burgers)提出了
采用柏氏回路来定义位错,借助一个规定的矢量即柏氏矢
刃型位错结构的特点:
1).刃型位错有一个额外的半原子面。一般把多出的半原子面在滑 移面上边的称为正刃型位错,记为“┻”;而把多出在下边的称为负 刃型位错,记为“┳”。其实这种正、负之分只具相对意义而无本质 的区别。 2).刃型位错线可理解为晶体中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线。它 不一定是直线,也可以是折线或曲线,但它必与滑移方向相垂直, 也垂直于滑移矢量. 如纯刃型位错环。 3).滑移面必定是同时包含有位错线和滑移矢量的平面,在其他面 上不能滑移。由于在刃型位错中,位错线与滑移矢量互相垂直,因 此,由它们所构成的平面只有一个。 4).晶体中存在刃型位错之后,位错周围的点阵发生弹性畸变,既 有切应变,又有正应变。就正刃型位置而言,滑移面上方点阵受到 压应力,下方点阵受到拉应力:负刃型位错与此相反。 5).在位错线周围的过渡区(畸变区)每个原子具有较大的平均能 量。但该处只有几个原子间距宽,畸变区是狭长的管道,所以刃型 位错是线缺陷。
位错反应理论
位错反应
谢 谢!
bi b j
(2)能量条件 从能量角度要求,位错反应必须是一个伴随着能量降低 的过程。由于位错的能量正比于其柏氏矢量的平方,所以, 反应后各位错的能量之和应小于反应前各位错的能量之和, 即 2 bi b j 2
说明:
分析位错反应时,一般先用几何条件确定位错反应是 否可以进行,然后再利用能量条件来判定位错反应的方向。
. . . . 氏矢量是反映位错 周围点阵畸变总和的参数。因此,位错的合并实际上 是晶体中同一区域两个或多个畸变的叠加,位错的分 解是晶体内某一区域具有一个较集中的畸变,松弛为
两个或多个畸变。
三、位错反应的条件:
(1)几何条件 根据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反应后诸位错的柏氏矢量之 .... 和应等于反应前诸位错的柏氏矢量之和,即
位错反应(Dislocation Reaction)
概念
实质
条件
实例
一、位错反应的概念:
位错反应就是位错的合并(Merging)与分 解(aissvciativn)即晶体中不同柏氏矢量的位
. . . . . .
错线合并为一条位错线或一条位错线分解成两条 或多条柏氏矢量不同的位错线。
三、实例分析
三、实例分析
位错反应对位错导致微裂纹产生的解释
在体心立方晶体中,若沿(1 0 1)
晶面上具有柏氏矢量为a/2[-1 -1 1]的
位错基础
一般立方晶系中柏氏矢量可表示为 b=a/n<uvw>,其中n为正整数。
通常柏氏矢量的大小(即位错强度)还用下式
来表示。
| b |
a
u2 v2 w2
n
3. 柏氏矢量的守恒性(Conservation)
位错理论的发展历史较短,还存在一些不 完善之处。弗兰克和斯蒂兹(J.W.Steeds)在1975 年的一篇“晶体位错”的评论中指出:位错有 些理论是确切的,因为它们是纯几何的或纯形 貌的。有些部分显然是近似的,然而是可靠的。 但现在有意义的问题是不能确信那些已做的近 似的可靠性,因此必须依靠全部的理论方法以 及观察和推测来谋求进一步发展。除了这些 “近似”之外,在位错领域中迄今还没有完全 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填补单个位错的性质和 位错集团的行为之间的鸿沟。因此,位错理论 尚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混合型位错线是一条曲线,在A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 平行,因此是螺型位错;而在C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垂直, 因此是刃型位错。A与C之间,位错线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于滑移矢量,每一小段位错线都可分解为刃型和螺型两个 部分,因此是混合型位错。
由于位错线是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 线,因此一根位错线不能终止于晶体内部,而 只能露头于晶体表面或晶界。
1939年柏格斯(J.M.Burgers)提出了螺型位错的概
念和柏氏矢量,使位错的概念普遍化,并发展了位错应 力场的一般理论,接着位错理论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1940年派尔斯(Peierls)提出半点阵模型,到1947年在 纳波罗(Nabarro)的帮助下,计算出使位错滑移所需 的临界切应力(P-N力)。 1949年柯垂尔(A.H.Cottrell) 提出位错与溶质原子的作用问题,用碳原子钉扎位错来 解释钢中屈服点的现象获得成功(Cottrell气团),弗兰 克尔的螺型位错促进晶体生长的理论预告获得了令人信 服的证实。而后许多人几乎同时独立地在显微镜下观察 到了位错的存在及其形状。
位错理论总结
(a)
(b) 刃型位错的滑移
(c)
τ
滑移面
τ
滑移台阶
位错滑移的比喻
螺型位错: 沿滑移面运动时,在切应力作用下,螺型位错使晶 体右半部沿滑移面上下相对低移动了一个沿原子间距。 这种位移随着螺型位错向左移动而逐渐扩展到晶体左半 部分的原子列。 螺型位错的移动方向与b垂直。此外因螺型位错b 与 t平行,故通过位错线并包含b的随所有晶面都可能成为 它的滑移面。当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运动受阻时,可转 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去,这样的过程叫交叉 滑移,简称交滑移。
5.位错密度
位错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位错线的总长度。 其表达式为 LV L / V
式中:LV是体位错密度; L是位错线的总长度; V是晶体的体积。
经常用穿过单位面积的位错数目来表示位错密度。
A n / A
式中:是穿过截面的位错数;是截面面积。 位错密度的单位是cm-2。
5.3.2 位错的运动
O
N
O
N
Q
Q
M
P
PMΒιβλιοθήκη 刃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a) 有位错的晶体 (b) 完整晶体
柏氏矢量
柏氏矢量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a) 有位错的晶体 (b) 完整晶体
(2)柏氏矢量的物理意义及特征
柏氏矢量是描述位错实质的重要物理量。反映出柏 氏回路包含的位错所引起点阵畸变的总累计。通常将柏 氏矢量称为位错强度,它也表示出晶体滑移时原子移动 的大小和方向。 柏氏矢量具有守恒性。 推论:一根不可分叉的任何形状的位错只有一个柏 氏矢量。 利用柏氏矢量b与位错线t的关系,可判定位错类型。 若 b∥t 则为螺型位错。 若 b⊥t 为刃型位错。
5.3.4 位错的来源和位错的增殖 1. 位错的来源 (1)过饱和的空位凝聚,崩塌产生位错环。 (2)晶体结晶过程中形成。 (3)当晶体受到力的作用,局部地区会产生应力集中形 成位错。
《材料成型金属学》教学资料:1-11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12 63
54
12 63
54
12 63
54
12 63
54
立方堆积示意图
A C B A C B A
全位错和不全位错
以面心立方晶体为例: ABCABCABC堆垛
_
111晶面
A C
1 110
2
C但层在 相已对滑于移A区层和沿未1滑10 移晶区向之滑间移形12成11全0,位晶错体结构不变,。
b
1 2
110
4. 扩展位错的观察
TiAl金属间化合物
堆垛层错 stacking fault
层错能与晶粒细化
位错理论的应用
位错间相互作用 位错与点缺陷作用 位错与面缺陷作用
正误判断
在位错线张力作用下会消失的位错台阶称为割阶; 随着塑性变形的变形量不断增大,晶体中的位错密度可能
减少、不变或增加; 在位错塞积群中,位错的个数与外加切应力成正比; 扩展位错的宽度与晶体层错能成正比。
面心立方晶体的滑移
如:1 a110 1 a121 1 a211
2
6
6
1 a1 10
2
1 a1 2 1
6
1 a211
6
扩展位错的交滑移
位错的束集
当螺型位错分解为扩展位错后,其中的层错区只能在原滑 移面上随两个不全位错移动,不能转移到新的滑移面上。
如果这样的扩展位错在滑动过程中受阻,只有重新合并为 螺型全位错才能进行交滑移。
1.11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由简单立方,深化到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和密 排六方晶体中的位错。
基本概念
1.位错的类型
简单立方:b≡点阵矢量—只有全位错 实际晶体:b > = <点阵矢量 b=点阵矢量整数倍— 全位错
第一章:位错理论
第一章 位错理论(补充和扩展)刃位错应力场:22222)()3()1(2y x y x y Gb x ++--=νπσ22222)()()1(2y x y x y Gb y +--=νπσ)(y x z σσνσ+=22222)()()1(2y x y x x Gb yxxy +--==νπττ滑移面:xGb yx xy 1)1(2νπττ-==攀移面 y Gb x 1)1(2νπσ--=螺位错应力场:r Gb z z πττθθ2==单位长度位错线能量及张力221Gb T W ==单位长度位错线受力 滑移力:b f τ=攀移力: b f x σ=位错线的平衡曲率θθd 2d sin 2R f T =当θd 较小时2d 2d sin θθ≈,故τ2Gb f T R ==R Gb 2/=τ两个重要公式:Frank -Read 源开动应力l Gb /=τOrowan 应力λτ/Gb =位错与位错间的相互作用1. 不在同一滑移面上平行位错间的相互作用(1)平行刃型位错.)()()1(2222222y x y x x b Gb b f yx x +--'±='±=νπτ式中正号表示b 和b '同向;负号表示b 和b '反向。
沿y 轴的作用力y f 即攀移力.)()3()1(2222222y x y x y b Gb b f x y ++-'='=νπσ)-(b b ', 同号: 0>y f 正攀移 b b ', 反号: 0<y f 负攀移(2)平行螺位错r b Gb b f z r πτθ2'±='±=(3)平行混合型位错可以先将混合型位错分解成纯刃型和纯螺型的两个分量,分别计算刃-刃和螺-螺之间的作用力,最后叠加起来就得到总的作用力。
刃-螺之间无作用力2. 在同一滑移面上平行位错间的弹性相互作用位错的塞积群令第一个位错在0=x的地方,若此障碍只同领先的位错有交互作用,则每一位错所受的作用力j f 可写成01)1(2012=b x x Gb f n i ji i ij j τνπ∑=≠=---=平衡时j f 应为零,可得n -1个联立代数方程(不包括第一个位错)∑=≠=-=ni ji i ij x x D 10,1τ )1(2νπ-=GbD当n 很大时,求解联立方程的近似解,得到各位错的平衡位置202)1(8-=i n D x i τπ塞积群总长度0028τατπnDD n x L n ≈≈=单位长度上的位错数 0d d i L x D xτπ= 利用)1/4(≈π◆ 塞积群施加在障碍上的切应力设在外切应力0τ作用下,整个塞积群向前移动x δ的距离,外应力作功为x b n δτ0,而障碍对领先位错的作用力作功为x b δτ。
位错基本理论
直到1950年后,电子显微镜实 验技术的发展,才证实了位错 的存在及其运动。
TEM下观察到不锈钢316L (00Cr17Ni14Mo2) 的位错线与位错缠结
26
位错类型: 位错:实质上是原子的一种特殊组态,熟悉其结构特点是掌
左螺型位错。
螺型位错特点
36
1)无额外半原子面,原子错排是呈轴对称的。
2)螺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故一定是直线,且位错线的 移动方向与晶体滑移方向互相垂直。
3)纯螺位错滑移面不唯一的。凡包含螺型位错线的平面都 可为其滑移面,故有无穷个,但滑移通常在原子密排面上, 故也有限。
晶体是不完整的,而有缺陷的。 滑移也不是刚性的,而是从晶体中局部薄弱地区(即缺陷处)
开始,而逐步进行的。
待变形晶体
弹性变形
出现位错
晶体的逐步滑移
位错迁移
晶体形状改变,但未断 裂并仍保留原始晶体结
构
25
1934年,泰勒(G.I.Taylor)、波朗依(M.Polanyi)和奥罗万 (E.Orowan)几乎同时从晶体学角度提出位错概念。
人们最早提出对位错的设想,是在对晶体强度作了一系列的 理论计算,发现在众多实验中,晶体的实际强度远低于其理 论强度,因而无法用理想晶体的模型来解释,在此基础上才 提出来的。
21
塑性变形:是提高金属强度和制造金属制品的重要手段。 早在位错被认识前,对晶体塑性变形的宏观规律已作了广泛
的研究。发现:塑性变形的主要方式是滑移,即在切应力作 用下,晶体相邻部分彼此产生相对滑动。
结等过程都与空位的存在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4)过饱和点缺陷(如淬火空位、辐照缺陷)还提高了金
考研专业课:材料科学基础7 位错理论基础
5.位错滑移的点阵阻力(P-N力) 位错滑移会受到晶体点阵的阻力, 源自滑移面上下两层原子发生位移和错配导 致能量的变化,称其为点阵阻力,表示式为
b-位错柏氏矢量大小; W-称为位错宽度,一般w=(1-10)b。 位错受到的作用力大于点阵阻力时,才能进行 滑移。
晶体特性与P-N力: fcc结构的位错宽度大,其P-N力小,故其容易屈 服; bcc相反,其屈服应力大; 共价键和离子键晶体的位错宽度很小,所以表现 出硬而脆的特性。 滑移面滑移方向与P-N力: P-N力与(-d/b)成指数关系; 最密排面的面间距d最大,最密排方向的原子间 距最小(b最小); 所以,位错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通常是原子密排面 和密排方向。
3.弯曲位错的受力 外力作用下,两端固定的位错弯曲成曲率半径r, 产生力F : 平衡条件:
由于ds=rd,当ds很小时
故:
外力、位错 b、r间关系式。
7.3 位错与晶体缺陷间的交互作用 位错具有应力场,且可移动; 其它位错或点缺陷也有应力场, 位错与其它应力场会相互作用,产生作用力。 一.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1.两平行螺型位错的交互作用 在b1应力场作用下,b2 受力为
•当y=0时(x轴上), 若x>0,则fx>0; 若x<0,则fx<0。
结论:
同号位错相互排斥, 位错间距越小,排斥 力越大。
(b)攀移力fy
fy与y同号; 当位错d2在位错d1的滑移面上部时, 攀移力fy是 正值,即指向上;
当d2在d1滑移面下部时, fy为负值,即指向下。
因此,两位错沿y轴方向是互相排斥的。
(2)两个平行的异号刃型位错
• fx和fy的方向与同号位错时相反,
位错d2的稳定位臵和介稳位臵正好互相对换, |x|=|y|时, d2处于稳定位臵。 • fy与y异号,
位错类型及柏氏矢量
Screw dislocation
Screw dislocation
Screw dislocation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分类
按照螺旋面前进的方向与螺旋面旋转方向的关系分
• 左螺型位错
• 右螺型位错
• 符合右手定则(右手拇指代表螺旋面前进方向,其它四指代表螺旋面旋 转方向)的称为右螺型位错,符合左手定则的称为左螺型位错
正刃型位错:晶面上部原子拥挤,受压应力,晶面下部原子受拉应力 • 点阵畸变是对称的,位错中心受到畸变度最大,离开位错中心畸变
程度减小 • 一般把点阵畸变程度大于正常原子间距1/4的区域宽度定义为位错宽
度,约为2~5个原子间距
位错形成
• 可能是在晶体形成过程(凝固或冷却)中产生的
• 晶体在塑性变形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刃型位错
τ
τ
出现多余半原子面,表面形成台阶
晶体中的纯刃型位错环
从滑移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位错定义为晶体中已滑移区域 和未滑移区域的边界
晶体中的位错作为滑移区的边界,就不可能中断于晶体内部, 它们或者中止于表面,或者中止于晶界和相界,或者与其它 位错线相交,或者自行在晶体内形成一个封闭环
刃型位错不一定是直线,可以是折线或 曲线
混合位错原子组态
混合位错
每一段位错线均可分解为刃型和螺型两个分量
2.3 柏氏矢量
柏氏矢量是描述位错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表示位错区原子的畸变特征,包括畸变的位置和 畸变的程度
是矢量
1939年Burgers提出,故称该矢量为“柏格斯矢 量”或“柏氏矢量”
用b 表示
柏氏矢量的确定方法
1)人为假定位错线方向 一般是从纸背向纸面或由上向下为位错线正向
1-位错的定义及柏氏矢量
1947年 Cottrell阐明溶质原子和位错的交互作用并用以解释低碳纲的
屈服现象,第一次成功地利用位错理论解决金属机械性能的具体 问题。 同年 Shockley描绘了面心立方形成扩展位错的过程。 1950年 Frank和Read共同提出了位错的增殖机制。 上面所列出的是早期位错理论的发展的重要过程,到那时,对于 单个位错的运动规律,位错的交互作用等理论基本已经解决。 1953年Nye和1954年Bilby以及以后的kröner提出的无限小位错连续分 krö 布模型,为研究更复杂位错组态提供方法。 在解决任意形状的位错线的性质方面,由Burgers在1939年提出 的位移公式、Peach和kröner在1950年提出的应力场公式和位错受力 公式及Blin在1955年提出的交互作用能公式等基本上能得到解决。 1956年 Menter直接在电镜观察了铂钛花青晶体中位错的存在,同年, Hirsch等应用相衬法在电镜观察到位错的运动,位错理论就在更坚 实的基础上发展了。 近几十年,随着实验设备和计算机的发展,研究位错核心的 组态以及在复杂结构中的位错方面取得很多很有成效的结果。
理论强度 /实强度
~7×103 ~3×103 ~8×103 ~2×103 ~3×102 ~2×102 ~1×102 ~4×103 ~4×10 ~3×102 ~8×103 ~2×102
晶体的实际强度和理论计算的强度相差几个数量级,人们就 设想晶体中一定存在某种缺陷,因它的存在和它的运动引起晶体 的晶体的永久变形。 晶体变形的宏观现象: 晶体变形的宏观现象: ①形变的晶体学性(即晶体在固定的晶面和晶向滑移); 形变的晶体学性(即晶体在固定的晶面和晶向滑移); ②形变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即变形不是在整个晶体各处发生; 形变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即变形不是在整个晶体各处发生; ③形变滑移的传播性,形变时,观察到滑移线(带)是从无到有, 形变滑移的传播性,形变时,观察到滑移线(带)是从无到有, 由浅到深,由短到长(即),数目由少到多; ④滑移服从临界分切应力定律(以后会介绍,对于体心立方晶体, 滑移服从临界分切应力定律(以后会介绍,对于体心立方晶体, 会发生例外) ⑤温度对临界分切应力有显著的影响,等等。 温度对临界分切应力有显著的影响,等等。 设想的这种缺陷结构及特性必需和上述观察到的宏观变形现象相 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位错环分成几段,而每一段有它自己不
同的柏氏矢量。
48
Conservation of Burgers vector
柏氏矢量守恒性的推论3
描述:位错线不可能中断于晶体内部
中断于:dis. Ring; dis. node; surface of crystal
证明:
设位错AB的柏氏矢量为b,其中断于B点 I区——已滑移区;II区——未滑移区 所以:未涉及的III区只能是两情况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刃型位错的基本特点:
位错线(dislocation line)是多余半原子 面和滑移面的交线,但位错线不一定就是 直线
直线 折线 位错环
19
Edge Dislocation
刃型位错的基本特点:
刃位错的点阵畸变相对于多余半原子面是左右对 称的
对于正刃位错:滑移面上部位错线周围原子受压, 向外偏离平衡;滑移面下部位错线周围原子受拉, 向内偏离平衡。
20
Edge Dislocation
刃型位错的基本特点:
位错线垂直于滑移矢量
b
21
目录
位错理论之序 滑移和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柏氏矢量及其守恒性 混合位错
22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的结构
ABCD面为滑移面:在 t作用下发生滑移 EF:位错线
23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附近两层原子面间原子移动情况
24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周围的原子排列
25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周围的原子排列
以CD为中心,半径3~4个原子间距地管道
26
Screw Dislocation
与螺型位错垂直的晶面情况
29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的基本特点
位错线一定是直线 位错线附件,滑移面上下 两个原子面相对移动距离 随着与位错中心的不同而 不同 螺位错形成后所有原来与 位错线垂直的晶面将由平 面变成以位错线为中心的 螺旋面 滑移矢量平行于位错线
30
Screw Dislocation 螺型位错露头处生长卷线的形成
15
Edge Dislocation
含有刃型位错的晶体
刃型位错的多余半原子面
16
Edge Dislocation
含有刃型位错的晶体
17
Edge Dislocation
刃型位错的分类:
多余半原子面在滑移面上:正刃位错“┴” 多余半原子面在滑移面下:负刃位错“┬”
18
Edge Dislocation
不做晶体计算时可 将a视为1 柏氏矢量的大小:
b ka u v w
2 2
2
a 2 2 a 1 1 0 2 2
35
Burgers Vector 实际晶体中柏氏矢量是可变的, 但只能是滑移方向上的晶体原 子排列周期的整数倍,不能取任 意值。
36
Burgers circuit
刃位错
螺位错
38
刃型位错中的b
刃位错:
滑移矢量 ⊥ 位错线 b ⊥ 位错线 b 与 滑移矢量同向
位错线正方向:出纸方向
39
螺型位错中的b 螺位错:
滑移矢量 ∥ 位错线 b ∥ 位错线 b 与 位错线正方向一致:右螺位错
b 与 位错线负方向一致:左螺位错
40
Conservation of Burgers vector
但事实上PQRSP中无位错,即b3 = 0
显然假设错误,所以得证。
47
Conservation of Burgers vector
柏氏矢量守恒性的推论2
其它描述:
一条位错线各处的形状和类型可以不同,
但其各部分的柏氏矢量相同。 位错在晶体中运动时,其柏氏矢量也不变。 一个位错环只能有一个柏氏矢量,即不能
31
目录
位错理论之序 滑移和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柏氏矢量及其守恒性 混合位错
32
Burgers Vector
1939年 J. M. Burgers提出
柏氏矢量及其表示方法:
出发点:利用晶体滑移地量来表示位错引 起的晶格畸变 定义:柏氏矢量——就是晶体在滑移过程 中,在滑移面的滑移方向上任一原子从一 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所引起的矢量
修正后有:
G max 30
差距很大!
7
目录
位错理论之序 滑移和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柏氏矢量及其守恒性 混合位错
8
Slip and Dislocation
9
Slip and Dislocation
位错定义1: 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界限
10
Slip and Dislocation
尤其Taylor将位错与滑移联系在一起
1939年(Burgers) :提出柏氏矢量,并引入螺位错 1947年(Cottrell):研究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 满意解释了低碳钢的屈服现象 1950年(Frank、Read):提出塑性变形的位错增殖 机制
20世纪50年代后期:TEM观察到了位错的存在与运动
x max 2
又因为x很小,两列原子讲发生的弹性应变为 x a 根据胡克定律 所以:
x G G a
1 max G a 2
6
对于简单立方晶体:=a
所以:
G max 2
比实际高3~4个数量级
3
晶体的理论剪切强度
Theoretical Shear strength of Crystal
刚性移动
4
晶体的理论剪切强度
Theoretical Shear strength of Crystal
两列原子间的结合能近似为正弦函数:
x U A cos 2
为波长
11
Slip Parameters
滑移面=密排面
BCC:{110} FCC:{111} HCP:{0001}
滑移方向=密排方向
BCC:<111> FCC:<110> HCP:<1120>
12
目录
位错理论之序 滑移和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柏氏矢量及其守恒性 混合位错
使两列原子滑移的临界切应力(Fx)为:
dU ( x) x F ( x) A sin 2 dx
设两列原子间滑移面积(S)一定
F ( x) S
因为极值
max
A S
5
所以:
max sin 2
x
当x很小时,
柏氏矢量守恒性的推论
推论1:若一个柏氏矢量为b的位错一端分支 形成柏氏矢量分别为b1、b2、……、bn的n个 位错,则其中各个位错柏氏矢量的和恒等于 原位错的柏氏矢量,即:
b bi bix biy biz
n n n n
E.g.: b1=a/3[11-1], b2=a/6[112] b=b1+b2=a/6[22-2]+a/6[112]=a/6[330]=a/2[110]
柏氏矢量守恒性的推论1
其它描述: b bi bix biy biz
n n n n
3. 相交于一点的各位错,同时指向结点或同时
离开结点时,各位错的柏氏矢量之和为0。
46
Conservation of Burgers vector
柏氏矢量守恒性的推论2
描述:一条位错具有唯一的柏氏矢量。 证明:(反证法)
柏氏矢量的守恒性
守恒性:只要被包围的位错没有改变,无 论柏氏回路作的大一点或小一点,也无论 回路是什么形状,所得的柏氏矢量都是相 同的。
所以:柏氏矢量是位错的特征而不是柏氏 回路的特征。 简单描述:“一定位错的柏氏矢量是
固定不变的”
41
Conservation of Burgers vector
表示:b=ka[uvw]
33
E.g.:
Burgers Vector
Fcc晶体在(1-11)[110] 滑移系,从[0,0,0]到 [1/2,1/2,0] 即在[110]方向上从一个原子位置移到另一个 原子位置
如何在一个简单立方晶胞内表示?
34
Burgers Vector
b:
a a a b 0 110 2 2 2
│b│——柏氏矢量的大小,称为 位错强度(dislocation strength)
50
目录
位错理论之序 滑移和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柏氏矢量及其守恒性 混合位错
51
Mixed dislocation
混合位错定义:与柏氏矢量b呈一定角 度的位错线,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 组合状态。
位错理论I
——位错的结构
朱旻昊 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录
位错理论之序 滑移和位错 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 柏氏矢量及其守恒性 混合位错
2
发展历史
19世纪初:观察到滑移线,对晶体缺陷的认识具有启蒙 作用 1926年(Frankel) :估算了晶体的理论剪切强度 1934年(Polanyi、Taylor、Orowan):分别、几乎同 时提出位错的概念——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