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5课(1)《秋兴八首(其一)》

第5课(1)《秋兴八首(其一)》

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秋兴八首>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秋兴八首》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

(2)分析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3、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泪”和“心”字,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对比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探讨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秋兴八首》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5、拓展延伸(1)让学生比较杜甫的《秋兴八首》与其他诗人描写秋天的诗歌,如刘禹锡的《秋词》,分析它们在情感、意象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其一)》教学设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fu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梳理007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第1学时共1学时一、学习目标1.基础目标: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这两首诗。

2.拓展目标:能翻译全诗并分析其主要技巧、赏析其艺术特色。

3.挑战目标:运用所学的诗歌技巧赏析王维的《晓行巴峡》。

二、学法指导1.独学:独立完成任务1、2。

2.群学:归纳总结借景抒情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三、知识链接1.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重阳节在夔州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秋兴八首》(其一) 说课

《秋兴八首》(其一) 说课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说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二课,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起 统帅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 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说学情 与课标
(一)学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借 助注释读通诗歌,初步感知文意,但此阶 段的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审美能力不 高,不能够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学法 与教法
(一)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二)教法:教授法、提问法。
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朗诵课文,概括全文 大 (。意三。)合作探究 分组探究诗中描写了 哪些意象。 (四) 课堂练习 诗中意象有怎样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概括归纳,巩固新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二)课标: 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 式,从语言、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 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说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二)掌握诗歌意象,品味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 (三)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
说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诗歌意象,品味情景 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诗人感时伤世,忧国 忧民的爱国情怀。 。
说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 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思乡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居无定所思念家乡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二、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诗歌中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漂泊、思乡的情绪。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引文互证的方式: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学法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情感与素质目标: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学会分析作者情感的方法。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析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读书人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然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在万方多难、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言,却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诗人就是?——杜甫。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杜甫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通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的了解,进而去深刻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有关杜甫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诗,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若不介绍背景,学生的理解是浅显的,古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言志的载体,学生读懂古诗的途径之一就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更能接近诗歌的主题,这种背景意识是必须的。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 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 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 总牵挂着故园。
感知诗歌
尾联:通过颈联的抒情,尾联诗人又 写秋声,诗人通过写人们都在赶制寒 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 来急促的砧声,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呢? 请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点评出示课 件。
领悟诗人的刻骨的感国伤时之情。 领略诗文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反复朗读诗歌 理解诗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歌感情品鉴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体会诗人的感国伤时之 情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加强学生读的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进
入诗文,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
感知诗歌
尾联写的是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 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 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 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 帝城在东,夔(kuí)州府在西,诗人 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 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 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 艰难。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说课内容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主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主旨
《秋兴八首其一》被选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第 二单元第六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该单元以 诗歌为主,共有七篇,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 感,在诵读并欣赏这些诗歌的同时感受在那一时期 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的美点。而《秋兴八首 其一》这首诗在以前的教材中从未被选过,无论是 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全新的,这种完全靠情感化 意象取胜的诗歌是较难鉴赏的,学习这首诗主要是 体会诗人刻骨的感国伤时之情和欣赏诗人诗作的语 言美及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准备用一课时 对其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优秀教案

(封面)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其次,学生在诗歌情感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挑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与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较大距离,难以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堂上加入更多关于杜甫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2.《月夜忆舍弟》:分析诗中月夜景色的描写,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登高》:解读诗中高山仰止的意象,探讨诗人如何借景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感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三首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对诗歌形式、内容、情感的鉴赏能力。
5.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自然景观的描绘,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韵律美与意境美:通过分析三首诗的平仄、韵脚,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特点,体会其音乐美;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象,理解并欣赏诗人的意境创造。
-例如:《秋兴》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以及《登高》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概念。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通过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杜甫的诗歌则是其中的佳作,尤其是他的《秋兴八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秋兴》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杜甫如何将个人的忧愁与秋天的景象相结合。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蜀道难》,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飘逸诗风。

余光中先生评价礼拜这样说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唐王朝的诗苑花丛中,有一个人和李白齐名,但他的性格却和李白截然不同,如果说李白是狂放不羁的骏马,那么他就是一头忍辱负重的黄牛,他就是“诗圣”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1.唐诗简介: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的发展脉络: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诗分类: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古诗或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格律写作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今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唐诗的发展: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初唐成就最高者:陈子昂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盛唐成就最高者:李白、杜甫元白诗派:元镇、白居易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2.听读诗歌,感悟诗歌情感。 感情基调: 悲伤、凄凉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一)带着感情再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颔联采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4.尾联集中写了件什么事情?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杜甫一生可分四个阶段。在安史之乱后开始流亡,一度 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 ,他弃官西行至四川,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下任工 部外郎。严武死后,举家出蜀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此诗就是杜甫在客居夔州时期的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763年,“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是吐蕃犯边,军 阀割据,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难、愤怒和无 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下辈子还 愿意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余秋雨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习Leabharlann 目2.赏析借情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复杂的
情感。
国运式微,犹如四季之秋,人到暮年(杜甫写此诗 时,已五十五岁),犹如人生之秋。正是在这种人 生之秋和国运之秋双重悲叹的心境下,写下了《秋 兴》系列组诗。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大学语文.ppt

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大学语文.ppt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 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
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
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
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译文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
期 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 风。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离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
期 概和抱负。如:《望岳》。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
长 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 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
安 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 十 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
年 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
寒衣处处催刀尺,上传来急促的捣衣砧声。
? 催刀尺——催动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 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 添客子的愁绪。
?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 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内容述评
《秋兴八首》其一开篇以极为
杜甫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尾 联 : 白寒 帝衣 城处 高处 急催 暮刀 砧尺 。,
描绘目睹耳闻之物,再写内心愁绪。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 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 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 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 衣石,借指捣衣声。古人裁衣前,先将 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 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 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秋声,往 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 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 忧伤之感。
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ຫໍສະໝຸດ 情世态,所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
家国之慨。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李白: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流于

同情,很少探究社会根源。
映 现
是富有同情心的天才诗人。
实 杜甫:对政局国势有全景式把握,
总力图探究揭露国家兴衰
成败的深层根源。
是仁者之怀的睿智的思想家。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 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 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 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 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解题:秋兴八首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 情之意。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率后 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李白:最擅长灵活机变的歌行,最不

出色的是格律谨严的七律。

李白的创作是情感的喷发,

随心所欲,兴之所之,诗之

所之
杜甫:独具艺术匠心的是近体律诗。
杜甫注重功力,故写起律诗 来中规中矩,得心应手 。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3、背诵全诗二、教学重点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1、导入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创作背景: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3、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4、具体赏析(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里是一种上天入地,天地连成一片的景象,诗人写这种景为了什么?读到这样一种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提示)提示:这就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烘托,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4)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那就是悲,那么诗人因何而悲呢?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题目,秋兴,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提示:因秋感兴,秋天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是指诗人在765年在云安重病,不能回到故乡,766年诗人因兵乱在夔州,有不能前行,一个时刻想回到故乡的人却久久不能前行,那么他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情绪?这里的“他日泪”,是怎样的泪水啊?提示:思乡之泪大家看这里“系”蕴含了多重意思,这里是一个双关用法,那么就请同学说一说这里都蕴含了什么意思呢?提示:“系”字,一指系孤舟,又指系住了诗人思乡的心。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提示:想起家人、故乡,增添一种孤独的情绪5、个性阅读6、小结:齐读全诗7、课后作业:背诵《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设计及幻灯片设计篇二: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课型:讲读课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复阴》)、“牙齿半落左耳聋”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日江游》)、“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层次结构】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内容述评】《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艺术特色】面:一、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二、情景无间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三、语言练达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参考资料】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金人瑞《杜诗解》)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玉露降,枫林凋,秋气萧森景波浪汹涌,连接天地巫山风云,下接地阴深沉悲壮故园心气韵雄浑情忧国泪篇三:《秋兴八首(其一)》教案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杜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三、时代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四、鉴赏诗歌(一)解题:(二)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1、玉露凋伤枫树林: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4、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

(三)层次结构(四)诗歌大意: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

五、艺术特色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1、章法谨严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论及。

2、情景无间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3、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