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建筑用钢屈强比的一个有效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建筑用钢屈强比的一个有效措施

在此汶川大地震四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感受到难以愈合的记忆的伤痛。面对给我们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的频发地震,作为材料工作者,深感提高建筑钢结构的抗震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钢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钢材的屈强比,必须在保证高强度的同时,限制屈强比。欧洲建筑用钢要求屈强比小于0.91,日本要求建筑用钢屈强比小于0.80,我国也要求高层建筑结构用钢的屈强比不大于0.80。低的屈强比,意味着高的加工硬化指数和高的均匀伸长率,当钢材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以更大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施加给结构的巨大能量,延缓其最终破坏的发生。但是,低屈强比建筑用钢在实际生产上还存在着许多技术和成本的问题,尤其随着强度的升高,屈强比很难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近期,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公司提出了一个提高建筑用钢板屈强比的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对终轧后的钢板不是直接进入层流冷却,而是冷待至共析转变温度以上某个温度。实验证明,如果冷待的温度取得合适,就可以在提高抗拉强度的同时降低屈强比。他们以Q345ZNb钢坯为试验材料(0.16C、0.36Si、1.37Mn、0.006S、0.06P、0.026Nb,余量Fe),终轧后(终轧温度为850℃),冷待至770℃再进入层流冷却。对比检测表明,采用新工艺的材料与终轧后直接进入层流冷却的材料相比,抗拉强度由原来的

575MPa提高到585MPa,而屈强比由原来的0.765降低到0.739,实现了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屈强比的目的。

据研究,上述效应的产生,可能出于以下原因,终轧后直接进入层流冷却的钢板,保留了更多的奥氏体形变时产生的畸变能,使铁素体的形核率增加,晶粒细化,但晶粒大小不均,小晶粒所占比例较大,6.15μm以下的晶粒占35%左右;而冷待至770℃的钢板,由于奥氏体变形后在高温区停留时间较长,奥氏体形变储存能释放得较多,故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驱动力变小,使铁素体形核率降低,铁素体晶粒尺寸变大,但晶粒尺寸大小均匀,珠光体尺寸变化不大;另一方面,在冷待过程中,碳在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重新分配,流向奥氏体,造成高碳浓度的奥氏体,在随后的珠光体转变中形成硬度更高,形变强化能力更强的珠光体。由于作为硬相的珠光体决定材料的抗拉强度,所以珠光体强度的提高导致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而作为软相的铁素体决定材料的屈服强度,铁素体晶粒尺寸变大导致屈服强度有所下降。这样就在提高抗拉强度的同时拉开了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幅度,实现了屈强比的下降。

应该指出,如果冷待温度过低,会使晶粒尺寸长得过大,同时奥氏体的碳浓度下降,其结果虽然可以使屈强比进一步下降,但抗拉强度也明显下降。比如,冷待至730℃的试样屈强比为0.724,但抗拉强度为539MPa。(一员)

本文来源锌钢栅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