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问题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

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更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一个国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在新的背景下凸现出来,确实需要人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寻求可行的解决之道。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用“耕地稳粮,科技兴粮,政策扶粮,流通活粮,产区增粮”二十字方针来勾画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科技兴粮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政策环境是我国粮食发展的必要条件;搞活流通是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主产区建设是我国粮食长期安全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

新世纪;粮食安全战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市场体系

0 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需求的能力,是指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

1 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首先就必须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1.1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1.1.1 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成效比较显著。

1.1.2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人均谷物消费量下降;世界谷物储备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缺粮国家膳食结构差;饥饿重点地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

1.1.3 世界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耕地资源退化和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无常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农业劳动力健康恶化和生产能力丧失;城市化迅速扩大和贫困人口膨胀;冲突和纷争频繁;政府管理缺陷及其对粮食产业投资下降。

1.1.4 世界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与城市的推进,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随着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的相对过剩,全球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增长越来越缓慢;随着世界经

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加剧,粮食安全的“南北”差距将长期存在。

1.2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国内背景分析

1.2.1 农产品供给告别短缺时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安全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1998年,经过整整2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摆脱了供给短缺的局面,从而实现了供给总量的平衡,而且有的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从而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2.2 加入WTO,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使我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发展机遇;加入WTO使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挑战。

1.2.3 粮食生产供给急转直下,粮食安全问题再现

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点之后,粮价开始下降,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减少粮食生产,增加经济作物生产。

1.2.4 “三农”政策调整,粮食生产供给恢复增长

面临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三农”政策进行了调整,2004年颁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文件的第一条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并且就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农收入提出了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

2 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为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并持续发展,各相关的粮食安全保障主题仍需努力。

1.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整体上是基本安全的。2000-2006年的粮食安全系数平均为0.9805,除2003年最低为0.9317外,其余年份均在0.97以上;以2003年为界,我国的粮食安全程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03年之前是下降的;第二阶段即2003年以后是提高的。

1.2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储备率比较高,安全性比较稳定。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我国用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8%的粮食,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较高的粮食储备率使我国粮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强,正事因为较高的储备率,所以在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粮食恐慌事件。

1.3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隐患。第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总量将会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

食播种面积将会下降。第二,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离390公斤的安全标准相差较远。第三,我国缺粮人口的比率虽然不高,但缺粮人口的绝对数则比较大。

3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长期安全,即受外部的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的影响,又受我国国内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1 人增地减不可逆转,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1.1.1 人口增加

a. 人口发展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类型转变。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增长惯性,我国每年人口仍以1000万的速度在增加。

b. 人增粮紧关系:人口增加是今后我国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全国总人口为13.01亿,有关专家按城市化水平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15.4亿,2030年将达到16.3亿。与此同时,粮食总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1.1.2 耕地减少

a. 耕地基本状况:我国的耕地特点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

b. 耕地减少态势:“民以食为天,地以粮为本”,耕地是生产衣食原料的园地,是农民赖以生活和生存的保障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同时,耕地又是不能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和难以复耕的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荒造田面积超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耕地逐年增加。但是在1992年、1993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的建设高潮,引发了强烈的用地需求,全国普遍形成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又由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非农产业建设用地、城镇规模的扩张,我国耕地面积又一次大滑坡。近年来,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加剧。

c. 未来耕地资源的供求平衡:在未来30内,我国耕地资源将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在低经济增长方案条件下,未来我国耕地暂且还可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在中经济增长方案条件下,耕地需求大于供给,资源缺口逐渐扩大。在高经济增长方案条件下,资源缺口进一步扩大。

1.2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长期紧缺

1.2.1 自然灾害影响

a.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现状: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其中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居世界首位。

b. 我国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大于水灾;不论是旱灾还是水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在波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增加的趋势;旱灾的成灾率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而水灾的承载率呈现的却是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就成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而言,旱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水灾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c. 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比较严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