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 《孤独之旅》 (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 《孤独之旅》 (共44张PPT)

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明确:杜小康因为家庭突然遭到变故,不得不跟着 父亲远离家乡到陌生的地方放鸭,经历了一场暴风 雨后,由原来的恐惧、孤独、软弱成长为一个坚强 的男子汉。 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的,我们来分 析一下
人物:
少年杜小康
环境: 离家很远且偏僻的芦苇荡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子 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 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 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 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文章结构
孤独之旅 心理描写
杜小康
成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旅 环境描写
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人物,谈谈什么是长大?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 写、心理描写,理解孤独的含义。 3.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 格。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动手标记
1.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联系 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概括主要内容,并理清故事情节。
能承受巨大压力,不回避生活的艰辛, 能经受寂寞的煎熬,能承担生活的责任。 2.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 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 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 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请结合励志 名句写一段话表述。(写一片段,字数不限)
鸭群
环 境
芦荡
鸭子的心理其实就是主人 公心理的写照,它的成长 过程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成 长过程,可以说鸭子是杜 小康成长的借助。 见证了杜小康心理变化的 过程 给了他一个成长的 机会和舞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课件(28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课件(28张PPT)
不走的感觉。
PT )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 稍从恐慌中镇定下来。
到达芦苇荡的 第一次晚饭后: 缓解恐慌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自学指导一:
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 文内容,给每段标序号, 并积累字词。(10分钟)
读一读
chóu 稠密
juē 撅断
xī 嬉闹
liáo 撩逗
xuàn
kōu
旋风

qū 驱除
mì 觅食
xiē 歇斯底里
cuì 纯粹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释义
撩逗: 挑逗,招惹。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 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自学指导二
再读全文,用自己的话 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 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章结 构。(10分钟)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 课件(2 8张PPT )
读一读,体会感情。比一比谁读得好。
(1)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 “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注意:结合语境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体验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16孤独之旅课件(幻灯片19张)

九年级语文上册16孤独之旅课件(幻灯片19张)
孤独
坚强、长大、惊喜
➢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杜小康
不成熟
到达芦荡时:畏惧畏惧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雨后天晴时:长大坚强惊喜
成熟
鸭群

芦荡

暴风雨
鸭子的心理其实就是主人公心理 的写照,它的成长过程也反应了 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可以说鸭子是
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见证了杜小康心 理变化的过程
给了他一个成长 的机会和舞台
找出文中表现“孤独” 的句子,加予品味
“孤独”的含义:
•情感世界的孤独(失去交流 的环境)。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 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 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 沟通和交流。 •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 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 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对未来前途的恐惧。
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 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 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 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
不同阶段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经历暴风雨后
不同心理感受
茫然和恐惧 畏惧和畏惧
经历暴风雨后
不同心理感受
茫然和恐惧 畏惧和畏惧
孤独
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
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 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
不同阶段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经历暴风雨后
不同心理感受

九上语文课件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8张PPT)

九上语文课件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8张PPT)
(3)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 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 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4)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 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 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 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曹文轩
活动二 赏旅程之景
知识卡片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增加美感、设置场景、渲染气氛、推动 情节发展、舒缓节奏、烘托人物心情、表 现象征主题……
和杜小康一起赏旅程之景
任务:跳读课文,找出以下景物描写1~2处,尝试写鉴赏类 文段。
和杜小康一起赏旅程之景
“鸭群”——杜小康成长的象征。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增加美感—— 设置场景——
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 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暴风雨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 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 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 来。天黑,河水也黑,芦 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 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 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 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 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 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 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 咔嚓声。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暴风雨的描写
舒缓节奏—— 烘托人物心情 表现象征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孤独之旅 第1课时(共24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孤独之旅 第1课时(共24张PPT)

定向导学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合作探究
1.弄懂嬉、凹、掺、给予、觅、撩等字 音。 2.主要人物是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地点在哪里(环境)? 3. 理清故事情节 4.如何理解《孤独之旅》?
合作探究
嬉闹( xī )
凹地( āo )
掺杂(chān) 给予( jǐ yǔ )
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打造浓郁的安全教育 氛围,努力使校园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D.只有天气形势允许,工作人员就随着待命 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达标检测
3.文中说“他哭了起来”,又说“但他没 有哭”。如何理解杜小康哭和不哭的原 因48
杜小康哭是找到鸭子后的
喜极而泣,是极度疲惫后 的情感宣泄;
杜小康后来不哭是他觉得自 己已经长大了,坚强了。
“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
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定向导学
“泡一壶花茶,只一个人,没有人分享, 那一刻,我感到了孤独。”
定向导学
作者:曹文轩
作者:曹文轩
定向导学
曹文轩,北京 大学教授、现当代 文学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 《山羊不吃天堂 草》、《草房子》 等长篇小说。
定向导学
《草房子》这部小说通过 桑桑、陆鹤、纸月、细马、 杜小康几个同学性格特征、 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 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 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 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
定向导学
定向导学
“天堂虽好,是城里人的,而不是我们的。” “城市没有我的家,我是孤独的“外地 人”。
定向导学
“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 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 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孤独之旅》 (共36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孤独之旅》 (共36张PPT)

昨天的杜小康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 生活的富裕,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今天的杜小康
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不得不跟随父亲背井离 乡去放鸭。
整体感知
迅速地读课文,初 步感知小说的主 要内容。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 子》。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 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 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 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 一连串看似
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 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 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 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本文节选部 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 抗争时的悲怆。
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 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 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 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 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 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 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 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 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 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了!”
烘托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广阔无边害怕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3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3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一:探寻孤独心路
要求:快速阅读全文,圈出直接体现主人公杜小 康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他心理变化的过程。
接受现实 乐享现实
学生1展示:心灵站点
第一站是在前行的路上。 2----19段,茫然,恐惧,感到前方是未知的。 第二站是杜小康,初到芦荡。 20----27段,害怕、胆怯、恐慌。 第三站,孤独 第四站,是日子渐渐过去,杜小康觉得孤独成了他最大 的敌人。 第五站,他渐渐意识到,不可能回避孤独。于是不会再 恐慌,不是悲哀,不免要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 子,但他没有哭。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综合以上分析,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重点) 2.理解从孤独中成长的深刻内涵。(难点)
04
方法策略
教学策略
《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课文,且篇幅较长,全文共3000多字,教学课时 为一课时,从学生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难度上来看,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自 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的 知识、方法和能力得到有效的迁移和拓展;根据自读课的文本特征、授课班级 学生的学情、一课一得的课堂目标。由此,我设置了两个自读思考任务:标题 引领,初步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成长。尊重学生的意愿,以任务驱动学生自 主阅读自主探究。
同学1展示:
我想回到油麻地。我熟悉的村庄。我的伙伴,我 的学校,已经远去。即便我扭过了身子,极目眺望也 看不见一丝踪影。闻不见一丝令我安心的气息。我望 着眼前白茫茫的水和正奋力向前游动的鸭群。这些鸭 群是我唯一熟悉的伙伴了。我感到孤独极了。前面的 路通往哪里?今后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我害怕这未知 又陌生的未来。
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 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 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 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 现力的语言。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7 孤独之旅(教学课件)(共35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7 孤独之旅(教学课件)(共35张PPT)

孤 独
发展 到达芦苇荡——害怕、胆怯
成 长



高潮 安顿之后——孤寂、不再恐慌

雨夜找鸭——长大、坚强
结局:鸭子下蛋——惊喜
当堂检测
D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 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B.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C.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D.杜小康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孩子歇斯底里的琅琅 的读书声。
“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
具体而言,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失去了与同龄人 交流的机会是孤独的;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感到 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有一种“永远逃不 走了的感觉”,未卜的前途更让他感到恐惧和迷茫,杜 小康就在这孤独之中长大了,坚强了。
探究文本
7.请概括本文中“孤独”的含义
PART 02
探究文本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同桌间交流讨论。
探究文本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① “我要上岸回家……” ②“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③“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④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
幼稚、软弱、恋家 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时间 ①行程最初
②途中
③到达放鸭地点
心理变化 拒绝去放鸭
语句
“我不去放鸭了” “带着哭腔”
茫然
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恐惧、胆怯 心灵不成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共17张PPT)
4
初读课文,感知孤独
1、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孤独之旅”开始和结束时, 杜小康发生了哪些变化?
5
•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 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 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 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 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 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 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 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 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 回油麻地。
6
再读课文,感悟孤独
速读课文,梳理杜小康成长过程,找出 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
7
心理变化过程
行程最初: 拒绝放鸭
我不放鸭了、带着哭腔
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 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
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八月的一天早晨 欣喜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惊喜地跑过去
8
你能说说“孤独”的含义吗?
9
孤独之旅
成长之旅
10
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鸭群 芦苇荡 暴风雨
11
呈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 [被赶着]
[不情愿
一路觅食,有时朝天 空叫几声
[寂寞]

临睡时 [无家的漂流者]
衬托

心理动 作和神
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17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 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共38张PPT)

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共38张PPT)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眺望(tiào) 觅食(mì) 嬉闹(xī) 撩逗(liáo) 狗吠(fèi) 胆怯(qiè)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空旷(kuànɡ) 稠密(chóu)
2.词语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撩逗:挑逗;招惹。 日甚一日:一天比一天厉害,形容事情发展的程
天堂草》《根鸟》等。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 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背景资料
本文主人公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原本家境富 裕,学习成绩优秀。他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家 里全部的积蓄和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买了一艘大船跑货、 卖货。然而,一次意外的撞船事故令全家陷入困境,家道 中落,父亲病倒,杜小康被迫辍学。父亲病愈后,筹钱买 下几百只鸭苗,决心凭借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 杜小康就此跟随父亲乘着小船,进入芦苇荡,开始了放鸭 生活。
课文解读
人物分析杜小康
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句子。
茫然、恐惧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 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 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 过的面孔了。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 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 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 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害怕、胆怯
孤独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 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 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不再恐慌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 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 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 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孤独之旅》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孤独之旅》课件 (共49张PPT)

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
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杜小康的爸爸杜雍和在油麻地里开了一家杂货铺,几年之内便发
了财,成了油麻地里最富有的一家。一次,杜雍和用家里的积攒和
外面的贷来的款买了一条大木船和一批货物。可是不巧,杜雍和的 大木船撞到了十来条大铁船,眨眼间那些货物全都掉进了水里……从
此,杜雍和便一病不起。现在杜小康家能卖的全卖了,家里简直就
是一个“空壳”。这时,杜小康停学,他帮助爸爸划着小船,离开 家乡到五百里以外的芦苇荡里去放鸭。可是一天鸭子偷吃了别人家 养的一大群鱼,鸭子被扣留了……杜小康又挎着一只大柳篮,在老师 和同学们的目光下,在学校门口卖起了零食和小玩具……
yōng
请大家跳读文章,找出描写杜小康的语句,探究
杜小康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小说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是不断发 展变化的,你能找出他的心理活动
是如何变化的吗?
①恋家,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前途茫然(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 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恐惧害怕(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孤独之旅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故乡的时候,会孤独寂寞, 思念家乡,在我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孤独寂寞 之情的诗句,你能给大家说出几句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孤独寂寞,对未来茫然的孩子,最后变成了
一个成熟坚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男子汉。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 当代作家
、儿童文学家,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 推动者。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成为中国首位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 不吃天堂草》《根鸟》等。
知识必备 背景资料
知识必备 文体知识 成长小说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敢是迎一挑个念战念不忘求学上热进,爱热生爱活生活,热爱热大爱自自然然的孩子。
理解环境描写
5、在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除了他内心的变化还有什么发生了 变化,成为这趟旅途的“见证者”和“催化剂”?

芦暴

苇风
荡雨
鸭群 起初:在杜雍和的驱赶下,“奋力向前推进”,显得坚定。
成长小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 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 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布拉姆斯《欧 美文学术语辞典》)。成长小说不管是铺叙环境、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最终都聚焦于主人公心灵的成长、成熟,而外部世界的 复杂性、人物经历的丰富性,都构成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容,是他心灵成 长的“养料”。因此,“漫游”常常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曹文轩的 《草房子》《根鸟》等小说,是我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
ONE
《孤独之旅》
题目为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是怎么 样的?如何理解“孤独之旅”的真正内涵?
梳理故事情节
1、速读课文,梳理概述故事情节。 开端(第1段):被迫辍学放鸭,陷入孤独之境。 发展(第2-35段):随父前往芦荡,不堪孤独之苦。 高潮(第36-49段):暴风雨中寻鸭,承受孤独之艰。 结局(第50-52段):草里喜拾鸭蛋,享受孤独之味。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2张ppt)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2张ppt)

课后作业:
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诗意,细腻生动,意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自选 三处,摘抄下来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例如: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 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是反衬出小船的 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 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 得淋漓尽致。
背景透视:
一心想发大财的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 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得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 贷的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 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 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 大拖驳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 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 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 筹集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 经验东山再起……
1 孤独之旅 曹文轩 6
人生的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心酸 ,饱含痛楚与泪水,生命也正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 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必需的代价,那么“孤独” 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 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过程中 所经历的一段孤独时光。
检查预习
xī chān
芦 苇 荡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完整版PPT课件(42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完整版PPT课件(42页)
210 01
细读课文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
210 01
细读课文
借助旁批④⑥⑪,赏析语言的诗意化。 旁批④,前方会是什么样子呢?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 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 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 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 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 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
翅膀里。
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惧
210 01
赏读课文
旁批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 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 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 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恐惧、胆怯
210 01
跳读课文
放鸭初期: 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旁批
⑥)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
哇哇大哭起来……
寂寞、孤独、想家
210 01
210 01
学习目标
1.能通过解决旁批问题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品析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 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3.能通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 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孤独之旅》ppt课件

《孤独之旅》ppt课件

本节课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 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了文章 的重点和难点,引领学生走进 “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 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
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 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 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 都没有给予机会。希望在以后的 课堂中我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 挥洒。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是在阅读 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 “感受”,真“体验”,一定 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 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 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难点分 析
通过填图的形 式梳理杜小康 内心的变化, 从而理解小说 主题。
感悟人生的成 长历程,树立 坚定信念,培 养战胜困难的 勇气。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 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 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 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 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 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 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 析、解决疑难问题。
品读语言,感悟孤独
①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 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朗诵:以同桌为单位,任选两组文本,一人读黑体字, 一人读蓝色字。 (注意揣摩人物心理、朗诵技巧)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 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 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 于表现力的语言。
板书设计主要是对情 节的梳理及文章寓意。 我这节课的板书呈现 是用“孤独之旅”、 “心灵成长之旅”构 成的阶梯造型,力求 简洁、有效、美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孤独之旅》课件 (共2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孤独之旅》课件 (共25张PPT)

“天堂虽好,是城里人 的,而不是我们的。” “城市没有我的家,我 是孤独的“外地人”。
“泡一壶花茶,只一个人,没有人分享,那一 刻,我感到了孤独。”
“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 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即使有再多 好吃的东西,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小山一样的学业负担把我和外界 隔绝了,没有朋友,没有交流,没有娱 乐,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生子’。”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曹文轩
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 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进 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 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 房子》《红瓦》。本文选 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自学探究:

读课文学字词:默读课文,掌握字词。 理清情节:说说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分析人物:划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语言的词句, 思考杜小康在孤独的旅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认 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环境: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 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 杜小康成长的作用。 探究主题:概括小说的主题。 品味孤独:文题为“孤独之旅”,请划出体现“孤独” 的词句,说说“孤独”的含义。你认为杜小康感受到 哪些方面的“孤独”?




从未见过的面孔(9) 没有其他声音 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10) 已无一户人家(12) 惟一的炊烟(13)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17)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28)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29)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 都注满了的孤独(29) 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33)
小说的情节:
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无边 胆怯
苇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荡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宁静美好 反衬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恐慌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暴风雨
可怕—搏斗—成长
风雨中搏斗,成长的环境, 造就勇气和坚强的性格。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里的环境特点是“黑”(前面三个“黑”字都是 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虚指)。作者极力渲染暴风雨 的可怕,目的就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环境(恶劣的 天气、密密的芦苇)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推动情 节的发展;这里烘托了杜小康坚强、勇敢的性格,表达 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整体感知
16* 孤独之旅
故事情节
开端(1):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2-27):芦苇滩上,开始放鸭。 高潮(28-49):雨夜寻鸭,坚强长大。 结局(50-52):鸭子下蛋,惊喜成熟。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
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不同阶段
合作探究
16* 孤独之旅
③对未来的恐惧。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
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 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 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
合作探究
16* 孤独之旅
孤独 寂寞 痛苦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恐惧 磨难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 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 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 爱大自然的孩子。
精读细研
3.人要战胜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4.青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要躲避困难,努力赢取胜利, 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16* 孤独之旅
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 难,取得胜利,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 要战胜自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团团围住小船]
[恐惧]

[插 拔 重新放]
真正的鸭
羽毛:鲜亮 稠密 公鸭蓝羽紫羽:
犹如软缎
[漂亮] [长大]
杜小康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鸭群
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
其恐惧感衬托主人公的恐慌。它们长大, 衬托主人的成长过程。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烘托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广阔 害怕
16* 孤独之旅
16* 孤独之旅
同学们,正如歌词所表达的,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 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 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 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 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知识备查
16* 孤独之旅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 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 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 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 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 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 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 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 了……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16* 孤独之旅
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 大船,用这些年赚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 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大的钱。但回家途中,他因 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拖驳船相撞,结 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 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 的信心。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 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 荡放鸭子。本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16* 孤独之旅
( 抠 )kōu了 ǒu( 呕 )心沥血 ōu( 讴 )歌 òu( 怄 )气 òu( 沤 )麻
预习检查
形近字
纯cuì( 粹 ) 粉suì( 碎 ) cuì( 淬 )火 荟cuì( 萃 ) 憔cuì( 悴 )
16* 孤独之旅
( 撩 )liáo逗 官liáo( 僚 ) liáo( 嘹 )亮 liáo( 潦 )草 liáo( 缭 )绕
16* 孤独之旅
方法指导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
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同
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
土文学气息。
合作探究
16* 孤独之旅
1.作者选用“孤独之旅”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用意?
“孤独之旅”,是对杜小康放 鸭生活的一个概括。“孤独”渗透 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 灵空间,也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以此为题, 既概括了文章内容,又表明了小说主题。
精读细研
孤独
16* 孤独之旅
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 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 孤独。
精读细研
不再恐慌
16* 孤独之旅
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 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 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孤独 不再忽然地恐慌
坚强、长大
精读细研 ➢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坚强长大
16* 孤独之旅 杜小康
不成熟
成 长 之 旅
成熟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是一种对前途的恐惧与茫然;当他与父亲交流的语言被大量省
略时,全世界似乎都注满了孤独,他已不堪孤独的重负;当他
日甚一日地想家,在夜里哇哇大哭时,他已步入孤独的极限。
小说情节一步一步地发展,孤独的感觉一点点地加剧,处处体
现出孤独的真实感,使其久久萦绕在读者心头。
写作特色 ❷ 抓住细节刻画形象。
16* 孤独之旅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 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 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精读细研 不同阶段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在芦荡时间一久
经历暴风雨后
16* 孤独之旅 不同心理感受 茫然和恐惧 害怕和胆怯
( liāo )撩些水 ( zhá )挣扎
预习检查 多音字
16* 孤独之旅
( luò 落 ( luō
( là ( lào
)落下
( jiáo )嚼着
)大大落落 嚼 ( jiào )倒嚼 )落在后面 ( jué )咀嚼
)落价
预习检查 形近字
chuō( 戳 )破 杀lù( 戮 ) 姓zhái( 翟 )
预习检查 读一读
16* 孤独之旅

chóu
yōnɡ chān
qiè
嬉闹 稠密 雍 掺杂 胆怯
juē
撅断
chuō
戳破
kuànɡ mì
空旷 觅食
chá lián
旧茬 镰刀
liáo
chuī
撩逗 炊烟

cuàn
驱除 逃窜
预习检查 多音字
16* 孤独之旅
( liáo )撩逗 ( zā )扎成把

扎 ( zhā )扎针
示例三:我觉得,困难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当遭遇困难时,要 勇敢面对,绝不能逃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同时也会在 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与成长感。
写作特色
16* 孤独之旅
❶心理刻画细腻。
“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用文字把孤
独描摹得可触可感。当杜小康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孤独
文章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 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 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的魂牵梦萦,极欲逃离芦苇滩 这一孤独的地方。
写作特色
16* 孤独之旅
❸ 环境描写出色。
文中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鸭群的描写, 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 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 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精读细研
16* 孤独之旅
雨过天晴
这段环境描写与前文暴风雨来临时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 比。雨过天晴,天空格外的蓝,月亮也特别明亮。
这种美好的景色,恰恰衬托出主人公经历了暴风雨洗礼后, 那种轻松、喜悦和平静的心情,从而突出表现了杜小康从此变得 对生活更加热爱了,面对生活的考验他更加坚强了。
精读细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